《安吉拉的骨灰》(转载)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Judy
Posts: 725
Joined: 2009-07-16 19:25

《安吉拉的骨灰》(转载)

Post by Judy » 2009-08-26 18:37

这是我好朋友的一篇博文。彼此是看着对方成长的,偶尔会讨论自己的人生意义,检讨如何和自己和自己的缺点和谐相处,但又不放弃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也是童年 by 殷紫

终于紧赶慢赶地看完了《安吉拉的骨灰》。要不是该书作者Frank McCourt最近仙逝,引来好友CX一番凭吊,我还想不起这茬儿。说起来CX看的由该书改变的电影,还是从我那里借去的,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却才在此时来拜McCourt先生的山头。

一段比苦菜花还苦的童年往事,在McCourt笔下,居然处处有令人哑然失笑的幽默。一个只顾酗酒而不管妻儿温饱的父亲,居然没有被妖魔化,反而具有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有那么一小会儿,我想到了《孤星血泪》,我也想到了我的小外公,一个一顿可以喝一斤金刚次(一种零拷的劣质白酒)失意知识分子,他也是第一个把《孤星血泪》的故事讲给我听的人。小时候我最烦他喝醉酒,因为他会不停地说胡话,要我充当忠实的听众。

McCourt在写这部荣获普利策奖的处女作之前,只是个无名教师。然而66岁的他突然就这么出名了。66岁,看到这个数字,你或许会理解为什么他没有把这段经历写成了血泪控诉史,尽管不是每个66岁的人都会参悟豁达。McCourt在某段采访中说,写作对他的确是有释放疏解的疗伤作用,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幸体会到这种奇妙的过程。他被问到,是否后来和父亲有所谓的“释然”或“和解”,他说没有,因为他从没有真正走进他父亲的内心,那个男人是个谜,而酗酒这种病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谜,他永远无法理解可以有人这样地喝酒,而不顾家人在挨饿。

这当然不等于后来他和他的兄弟们就此和父亲划清界限。事实上他们一直保持正常的家庭关系,只是不再追究了而已,或者说无法追究,也没有意义再从这个男人身上找到答案。他们兄弟采取了更积极的态度,也就是在我看来,自我救赎——通过写作,通过音乐,以及其他事情。没有什么比活得更好更有力。

幸运的是,McCourt的父亲再不称职,却无施暴。换句话说,他本是个慈爱的父亲,但可惜他是个残废而已,他得了无法控制自己对酒精的欲望的病。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底线,他那个贫苦的家庭,每个人都互相爱着,正是这种爱,成为日后兄弟们长大成人最重要的养分。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就无法选择自己的早年生活。从这个角度讲,人要认命也是情有可原的。但相似的经历,被不同的人消化,还是会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故事。《安吉拉的骨灰》以19岁的McCourt坐着船踏上纽约的土地结尾,意味他新生活的开始,他的三个兄弟后来也陆续赴美。McCourt想把这本书写到自己撒母亲安吉拉的骨灰入海,这也是书名的来由。可是他的出版人说,NO,你出生在纽约,你回爱尔兰,你又回到纽约,你的“奥德赛”完成了。

我总是喜欢看这种神话般的真实故事,因为它给我希望,给我一种正面的,向上的鼓励。活在现世,要消沉或悲观或无所谓,简直太轻而易举了,不需费力。但若要保持一种真和美,要保持对人类的信任,却需挣扎和苦痛。McCourt的书中,对爱尔兰天主教有着非常详尽的描述,我个人的读后感,他一定是个无神论者,尽管他曾经受洗。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救赎看成神的力量,也太容易了,但他显然没有任何一点这方面的暗示,反而强调了势利的教会两次对他关上大门的经历。他的二弟在他逝世后,接受采访,曾说到,尽管他们那么穷,但他们拥有阅读的天赋,正是阅读,带他们走出了精神困境。

无论如何,一个人要审视自己的过去,检阅周围的人,都不太容易保持一种所谓的客观态度。McCourt选择在66岁,而非26岁,36岁或46岁来写这段往事,或许是生活的偶然,(他二弟在采访中提到,是McCourt的第三任妻子给McCourt提供了各方面支持,才使写作成为现实,尽管McCourt 一直就想写,却没有条件)但这种岁月所拉开的距离,他后来的人生阅历,都成为他起笔风格的影响因素。

有人曾经问McCourt,他想给年轻人一些什么样的人生建议。他说,人是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的。他终于发现了写作是他的人生,他希望其他人都可以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的确,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一种着落。我认为,它比宗教的力量更为强大。而通过童年追溯来梳理人生,McCourt也不算是首创,但他显然是个受益匪浅者。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安吉拉的骨灰》(转载)

Post by Jun » 2009-08-26 19:21

不好意思打岔说句题外话哈。我这个不看严肃文学的人最近才发现普利策文学奖挺有趣的,并不怎么依照学院派的文学等级论高低,也不是越高深越现代越高级,更不是越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越好。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学术背景的作者也能得奖。最近看了今年的得主 Olive Kitteridge (Elizabeth Strout 著),一点也不难懂,一点花哨技巧也无,一点奇幻华丽的文字也无,是非常纯粹直接的现实主义。而且她也是没有任何文学界的名气和学术基础,背后也没跟一群吹捧的老友。

因为我不看严肃文学,更不看当代严肃文学,所以对这些文学奖有什么性质上的差别也不了解。不过忍不住猜想普利策文学奖的评奖委员会大概不是一色大学文学系教授。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安吉拉的骨灰》(转载)

Post by 笑嘻嘻 » 2009-08-26 19:45

原来这本书这么好看啊,看来得有机会看看。有一两年间,我经常看到飞机上有人捧着这本书看,从名字以为是个言情小说呢。
云浆未饮结成冰

trinity
Posts: 25
Joined: 2009-08-15 5:14

Re: 《安吉拉的骨灰》(转载)

Post by trinity » 2009-08-26 20:02

好像普利策文学奖最终的评奖委员会来源是[大学+新闻界]。 其实普利策文学奖是所有文学奖里最公开的, 只要你出了书, 交50块钱就能参加评选。 但不是所有的小说写得很通俗,我看过96年获奖的independence day. 里面的句子那叫一个长,滔滔不绝,看得我累得慌, 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 而且里面一开头讽刺了一把主角在巴黎寻找大师们的足迹。 看得我恼羞成怒,靠,老子就很想做这样的事情。 :-P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