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对食物的观点我大多很赞同。关于蔡澜这个人,想来想去得出两字评语:玩家。都说蔡澜一爱猪油,二爱美色。我看他对美食的要求更高些,陪他做节目的那些女艺人,有些实在庸俗脂粉,比如《逛菜栏》里的那几位。他好象也不是很计较,照样跟人打情骂俏,一副老式风流才子的典范模样。又或者蔡澜尽得华人圆滑的真传,制作方决定用的人,既来之则安之,无谓显得不高兴,或者给人家难堪。一辑节目做好了,各奔东西。
《叹名菜》比《逛菜栏》好看得多,虽然内容并无多少新意,夏铭记的鱼饼,乐园的牛肉丸,从前都在专栏里写过,看见实物还是很有意思的。我最喜欢的环节,是他们去逛杂货店,菜市场和小饭馆,还有香港六、七十年代的茶楼酒肆旧镜头。
蔡澜拉了倪匡,带了他的两位红颜搭档吃香港的上海菜,杭州菜,北京菜。虽然他一再标榜香港什么都吃得到,香港人最懂得吃,这些菜的正宗程度,我是有点疑惑的。上海菜私人会馆里的出品有点似是而非,所谓的新派北京菜馆,上来的菜肴我一个都不认得。倒是亦舒写了无数次的天香楼,蔡澜倪匡跟跑堂的小宁波熟得几乎没勾肩搭背,做的杭州菜也比较象样。
面团团的倪匡笑咪咪在桌边坐着,也不多话,如果事先不知道他是谁,会以为他只是一个脾气好的陪吃人员。等他一开口,我就笑喷了,果然象蔡澜从前写过的,宁波官话里加上广东音而已,一讲得快,更加听不懂。
镛记准备了“二十四桥明月夜”,据说金庸用它请过马英九。一只原封火腿端上来,从小在国外生活的Amanda不免疑惑。我们熟悉的典故,其实并非不言自明,如果非要解释,从明报、武侠小说和金庸,可以延伸到倪匡、黄霑、蔡澜。用火腿来蒸豆腐,意图表现化平凡为神奇。“二十四桥明月夜”是唐诗,被借用做菜肴的标题,二十四桥呢是从前扬州的一座桥。
到这里我也糊涂了,二十四桥只是个名字,并非这座桥有二十四只桥洞,和火腿里挖的洞数目,其实并没有直接联系。这就是所谓意会吧,就象诗歌并不能一字一句实实在在地解释。黄蓉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还是在书里最有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