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木雕,丽江有很多贩卖品味极其庸俗的色泽大红配大绿的木雕画的小店。看店的都是打工仔儿,目光炯炯地讨价还价。也有少量很好的。《丽江的柔软时光》里推荐了家“东巴作坊”,我们就摸去了。东巴作坊里的木雕多数是大大小小的圆雕人偶。瘦小脸突出的厚大嘴唇,铜铃眼,细长脖子。我一见就很喜欢,又说不出的熟悉。每件作品木匠的太太都给配了很文艺的词儿,包括店的整个主题也有词儿。某人很不喜欢,觉得人家作。我觉得天长日久的她写的词儿自然也就忘了。我想了半天,这种熟悉的感觉从哪里来,忽然明白这些造型并非他们大力声明的原创,是仿三星堆的铜人。想明白了这点,虽然有点失望,但三星堆的铜人是我最喜欢的,仍然说服自己买,但某人不喜欢人家这个凹造型的调调儿。并且觉得比墨西哥买的木雕贵太多。我悄悄指出这个木雕比墨西哥买的细腻太多。(哦,对了,我还没讲到在墨西哥买木雕讨价还价的事情吧?)最终我们俩达成协议买了个小个儿的。是个侧面的人脸,头发嘴唇部分是鱼的形状,头顶有一只小小鸟。鱼与鸟都是东巴的吉祥动物。这个有点意思,虽说店员马上过来又说到了店主太太给配的词儿,我就当没听见,虽然听见了,也总有一天能忘记。我想再买一个其他的被某人断然拒绝,他总觉得旅游书上推荐的很有虚张声势的意思在里面。
Amazon 的iphone app 有个功能叫做Remembers,用手机给零售物品照像给Amazon 发过去,他会花一会儿功夫图像识别该物件,然后把他们店里卖的相关东西给发回一个链接。刚开始有段时间我经常照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考研一下他的识别功能。那时候大概他们也才刚开始试验这项功能,中间等的时候非常长,现在就很快了。我回家后就把这个鱼屁股人脸木雕照了张照片用该app 给照了张像发了过去,难不成他又类似的木雕?总应该是独一份吧?Amazon 接到我的照片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过了许久许久他终于给我发回了答案。我打开链接一看:The Beginner's Handbook of Woodcarving: With Project Pattens for Line Carving, Relief Carving, Carving in the Round, and Bird Carving

敢情让我自己雕啊?!
在一片庸俗的行货之中,有一个店的真漂亮。设计非常艺术,非常现代。有一块大木板上,只浅浅地在一方下角雕出鱼纹。真是美观。价格也非常昂贵。雕刻家正在店铺里埋头工作,一共只有三几样雕刻,都很漂亮,都很贵。门边挂着店主的硕士学位证书:华府大学。我恨不得跳上去跟店主自我介绍:西雅图,我知道!我twin 小情的梦情儿!

最终晚上的时候,某人为抚平我没再多买一只木雕的伤痕,使劲怂恿我在一家价廉物美的木雕店买点儿。这家店并非那些很庸俗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大红大绿的花朵,但是也没有那么有艺术性,比较中庸。我没有一见欣喜,但也还不错。我犹豫半天最后挑了一幅平板浅浮雕的纳西门神,门神画面的边角伸出木框之外。(这样看来东巴作坊的圆雕毕竟还是有独特之处。)又给我婆婆挑了副浅浮雕的荷叶莲花。我婆婆年轻的时候也是文艺女青年。去年跟团去日本玩,人家都买瓷刀,她跑去挑了一堆浮世绘。回来跟我献宝,让我挑几张带走。说是好东西得落到喜欢的人手中。我给高兴坏了,一口气挑了五张!都拿了才觉得我婆婆稍稍有点肉疼,大概我挑的都是她喜欢的,这时候还回去也不合适了。就还她一幅丽江木雕也不错。我们一边东挑西捡,一边跟店主商量我们只带了手提行李,没有地方放,他马上答应他第二天就给寄到北京去。我们算了半天觉得周末到的话还来得急背走。又说现金不够了,能不能刷卡。店主领我们出门在巷子里走了不远,拐进家用烙铁在木板上烫画儿的店,在这家店里刷卡,给我们张名片,在名片后面写了电话,说第二天一定给我们寄出去。我们时间的确有点紧,等我们从北京出发的时候,木雕还没寄到,过了几天我婆婆电话里说都收到了,很好看。我这是环视我们家。我第一发现我在无意之间在各地都在买当地的镇宅的凶神恶煞的武士与鬼怪,墨西哥奇琴伊察的武士、北京的瓦当、纳西的门神,甚至在日本机场都买了“邪神退避”的护身符。绝对不是我想要买镇宅的东西,而是这些凶神恶煞的面相特别对我的审美观。
起得晚,上午的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中饭时间。头天小胖子导游一力强调,丽江城里就是被宰的地方,同样一条鱼,城外卖7块,城里卖50!但毕竟出城既费时又费事,而且某人执意想在流水边的美貌餐馆吃饭。那些临水的餐馆是真漂亮,桌旁的种的花探头到椅子边上靠着人,木板条的椅子下面就是就是流水,水渠里养着锦鲤,餐馆特地在下游用网挡住不让鱼随水走远。可是都没有人,想来就真的是宰人的。我们还是挑了一家看上去最漂亮的坐下了。服务生都明显是外地来的打工姑娘,态度非常散漫,要啥没啥的感觉。但环境真好,周围簇拥着几个同样别致的餐馆,淡季都没有游人,感觉更好。丽江大研古镇里处处都是婚纱摄影的天然布景,时常能看到出来玩的一对儿,男方对着女方使劲咔咔咔地照相。当然我也照了很多搔首弄姿的照片,然后我跟某人说,怎么都不见女的给男的照?某人嗤之以鼻:男的照什么照!太阳明晃晃地照在我脸上,我头天晚上睡饱了,正懒洋洋的,虽然戴了帽子,但是忘记了涂防晒霜。近高原的阳光非常强烈,只这么一天回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脸都跟猴屁股一样红。等的功夫,餐馆广播里开始放侃侃的那首滴答。



菜单拿来,我懒洋洋地看了看,我以为此地一定是凭风景好,吃饭定然了了,就也没打算能吃到什么好东西。我们就点了很多家菜单上都能见到的腊肉火锅,想来跟我们很满意的那个腊排骨锅是类似的。我们就点了这个。看着很不专心职业的服务生却很靠谱地马上说:这里面只有一片肉,都是蔬菜。咦?她怎么知道我们两只是食肉动物?我们俩马上迟疑,某人就拿出他在国内吃饭时的经典问题:你们能不能多交点钱多放点肉?姑娘马上就给了个报价,可见该问题是faq 清单里的常见问题。一会儿的功夫,菜就端上来了,汤是诱人的乳白色。这锅菜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吃,腊肉以肥肉为主,一锅汤鲜嫩滑腻,这样里面的蔬菜样样新鲜好吃。而肉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像我俩这样的食肉动物,像我这样的吃肉要吃五花的,最后都觉得腻,多加的肉片并没有吃完。锅里的蔬菜倒是一粒不剩。我吃得油满肠肥红光满面。这样漂亮的地方居然菜式也这样好吃!后来呢,我总结出来了,大家都说丽江已经被游人太多而失去味道。可是我却认为游客多的丽江城里才有因旅游业的成熟而形成的质量相当高的餐饮业。在丽江,游客去的餐馆比本地人去的要好吃。包括丽江城里的街边小吃也相当有水准。可以说整体水平相当高。包括城外的钰洁腊肉火锅,也是游客来了才有的。
另外我还点了个丽江粑粑。丽江粑粑几乎在丽江每个大小餐馆,甚至街边摆的小炉子上都有的卖。我原本很井底之蛙地以为,所谓粑粑前面加上丽江两个字不过是招揽旅游者的噱头。后来才知道,实则不然,丽江粑粑是云南粑粑中很著名的一种。
http://www.cncn.com/channel/nation/whts/odd/odd09.htm
丽江粑粑大概是因为“外地人”嫌油腻,在大研古镇的餐馆里面算做小点心。小碟子滚烫地端上来,圆圆的一个油渍渍的小面饼,上面还有一圈一圈的印子。咬一口,真的是很油。我算是一个热爱油腻的人,也觉得有点太油了,但还是坚持着给吃了下去。我吃到的是甜味的,就是面饼。令我兴奋的是,丽江粑粑是我在丽江吃到的所有东西里唯一在《被遗忘的王国》里被提到的,可见是真的老传统食品呢,虽然他吃的粑粑是夹了东西的。当作者顾彼得随马帮到丽江的路上,他说,“我一早起来,早餐吃的是本地的火腿、乳饼和粑粑(扁平的奶油火腿夹心面包),和着藏族的酥油茶咽下去。”
吃饱了之后,下午的阳光开始热烈起来,气温上升,棉袄又穿不住了。我们遛达回客栈,放下刚买的东西,泡壶茶坐在回廊上看会儿书,歇一会儿。天简直蓝得耀眼,坐在二楼回廊上除了天,就看到屋顶,连小学校里的喧嚣声都听不见。在街上逛的时候,放学的时辰,会看到小小孩单奔儿或结伴背着小书包小饭盆底里当啷地回家。有个单独走的小姑娘很可爱,我看了她一会儿,她察觉到有人看她,低着头快步走远。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在自觉意识忽然觉醒的时候,简直被人看到在走路都感觉是错的。后来又看到两个小姑娘一边讲话一边往家走,说着说着话,手上的水瓶pia 掉地上了,小姑娘捡起瓶子,把里面的水倒到路边的水渠里,拧好盖子继续走了。
最后我们还赶着在日落关门前参观了趟木府。从木府出来,不一会儿天黑了,大研古镇到处都灯红酒绿地亮了起来。太阳一落天就冷了,我又回客栈换回棉衣。我被中午那顿风景秀丽,味道好吃的饭所激励,闹着仍然要到水边吃饭。某人掏出手机敲入点评网的网址。点评网非常神奇地马上自动转到了丽江点评。哇,还检查访问ip的啊。排名第一的一家叫做“唠叨坊私房菜”的地方,钰洁腊排骨只排第二。我们顿时很好奇,什么地方比钰洁更加地道?但我仍然不忘美景需求地追问:靠水吗靠水吗?某人大手一挥告诉我靠水我们就拎着简易地图出发了。前面讲过了地图其实基本没用。唠叨坊的地址又非常古怪:古城大石桥布农铃旁巷子里(近大石桥客栈对门)。这种指意含混的地址真旧时代。可是反而这个地址是所有我们按图索骥里最好找的一个,其他给出门牌号码的我们全都走丢过。大石桥是古镇正中的地标,正是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所,很好找。紧挨着大石桥下边儿,有个很大的门脸儿,明亮的灯光从大玻璃窗里透出来,屋里摆满挂满了大小的铃铛,这是“布农铃”店。我们犹犹豫豫地走过店面,拐进店边上的很窄的偏僻小巷,两边看上去都是客栈,没走几步就看到了唠叨坊的牌子。昏暗的灯光下,窄小的巷子里沿墙跟儿摆了三四张矮桌椅,看着着实有点油腻。我感觉跟期待值落差很大,犹自在大声追问某人,水呢水呢?坐在那儿吃的一桌听了了冲我直乐。我还算很有眼力价儿,马上刹住。原来挑剔的客人正是犯了店主兼主厨唠叨妈的忌。有一张小桌子还空着,可是小凳子都被别桌占着用了。大家又挪来挪去的给我们腾凳子,那暖瓶来倒热水,我把自己缩很小放在凳子面上。边上两桌不一会儿就结帐走人了。小巷子里就剩我们俩。唠叨妈这时从里面厨房走出来,在我们桌坐下开始跟我们聊。我们俩唯唯诺诺一副忠厚淳朴的样子很得唠叨妈喜欢。网上说唠叨坊的黄焖鸡好吃,那我们也就想试试。唠叨妈马上又替我们决定两个人一共只点两个菜,“点多了吃不完”,另一个她定为炒时蔬。事实上,在唠叨坊吃饭,唠叨妈有权决定一切。想要多点那是不可能的。我反应实在太慢,直等到菜端上桌,我才想起来丽江的藕那么好吃,另一个菜应该点藕的嘛。
唠叨妈在厨房里待了一会儿就出来跟我们聊上了,虽然此时我们已经是唯一一桌客人,可是我仍然倍感荣幸。在唠叨坊吃饭被唠叨妈唠叨,简直比吃到了黄焖鸡还感觉正宗,虽然我还没有吃到黄焖鸡。唠叨妈一忽儿进厨房忙活一下,更多的时间就坐在我们边上的小方凳上跟我们讲她的人生哲学,我们俩很有眼色地唯唯诺诺,如鸡啄米一般点头。唠叨妈说大家问她为什么不把饭馆搞大一点,她的意思客人不能多,多了怎么做得过来?大家来唠叨坊就是为了吃她的手艺来的,当然做饭做菜不能假他人之手。她可不是什么食客都招待,有些人看着就讨厌,挑三拣四,她就不做他们的生意!你们俩看着就和善。我们俩赶紧把我们最和善的那面默默地从兜里掏出来贴在脸上。唠叨妈很是喜欢,因为座位都是露天的,冷,她又扭身从里屋端出一个火盆放在我脚边,我们一边烤火一边说话。火盆里的炭火已经烧到灰白色,正是最舒适的时刻,我们仨围着火盆讲话,猩红的火星冉冉地从灰白的盆火里升到夜空中。我拉着椅子凑近了点,一边深深地激动着觉得自己几乎坐着时间机器回到了疑似《被遗忘的王国》时代,一边很城市老鼠地想,牛仔裤没关系,羽绒服溅上一粒火星的话可就毁了。
一边说着话,有邻居小伙子大约是下班了,骑着自行车过来,看一眼巷子拐角处竹编的盖子的大锅里的米饭,跟唠叨妈打声招呼盛了一大碗米饭,唠叨妈进厨房给他碗上加上当天的菜,他再说声明天早上他几点来拿早点就走了。唠叨妈回头继续坐下跟我们聊。她说她年轻的时候跟老公在成都住了二十多年,老公是铁路局的,她就在成都自己开餐馆,开了二十多年。她非常骄傲于这二十多年的餐馆经验。她老公退休了回丽江老家,她就关了那边餐馆跟着回老家。某人很是羡慕所有在丽江开店的人,忍不住问:房租贵吗?唠叨妈骄傲地说,她老公是丽江人,这房子就是她老公的祖屋。这时一个高瘦的中年人慢慢从里屋出来用手纸把其他几桌客人走了留下的垃圾清理到地上,再拿笤帚把地给扫干净了。唠叨妈指着中年人说:这是我老公。(我心里想丽江人也说老公的?还是外面的文化影响?)那高瘦中年人完全不为所动,基本像没听到唠叨妈说话,慢慢打扫又慢慢地回屋里去了。唠叨妈当家作主地说,我房子是自己的,又不是没有饭吃,高兴做生意就做,不高兴就不做。大家说我脾气不好,但我怕什么!某人赶紧掏出手机献宝,给她看她的店在点评网上排名第一。
一会儿我们的菜就上来了。量真大,一大盆鸡,一大盆青菜带汤,看着就不可能吃完。但我们也不敢不吃完,正在奋力吃下去。说着来了两个年纪不小的女游客。两个人拉拉扯扯半天,一个要坐下吃,另一个要再问问看看,对着菜单说贵。她们问我们菜味道怎样,我们俩赶紧说好。这样一个就一屁股坐下,马上点了一个牛肉丝炒什么菜,这样另一个也不能走了。另一个又是对着饭锅大大咧咧的声气地挑了一番。等两个人的那一个菜一上来,两个人吃了之后连声称好,一边吃一边夸唠叨妈,说明天一定还来。最后付钱的时候两个人互相又厮打了番,终于走了。她们一走,我们俩还在奋力啃鸡骨头,唠叨妈就对我们不高兴地说:小气鬼。两个人吃一个菜,还不舍得点肉菜!
唠叨坊:

最后我们终于塞不下了。我拉着唠叨妈在火盆前面合了个影。某人付钱,唠叨妈说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低价格。我在过去多少年从来没吃过这么便宜的饭,就几十人民币。要说味道我觉得并不怎么出彩,点评网上的评价大概一半是饭菜性价比高,一半是为了唠叨妈。吃饱了之后,外面还正热闹着,我们有心在遛遛。有鉴于头两天的迷路处境,不敢走远,只走过大石桥,再穿过小石桥,沿着五一街看看。五一街也是一条大路,但两旁的店铺客栈看着没有我们住得那片那么精致,想来价格比较便宜。但显然年轻人都聚在这里。小咖啡馆里客栈的门厅里,都灯光灰暗,一群人黑压压的围坐在一起,对着火炉,有一家是大家围着炉弹吉他唱歌,在还有一家我们探头张望中大家抬起头手上都拿着什么东西闪着火光在吸,有小妹笑着招呼我们进去。如果年轻十几岁我一定欣然加入,现在我们俩只手拉手在年轻人聚会的门槛张望一下也曾经放肆的青春,摇摇头,不带走一片衣袖,走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