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治的《门外汉的京都》曾被谷里大家评为“有点隔”,他有句评论我倒是很同意的:京都最有意趣之处往往在景点之间步行途中经过的寻常巷陌,如果时间允许,每天只走一两个地方最好。我的理解是,此种方式一方面能避免审美疲劳,得以细细体会每处山川、庙宇、庭园的特点,二则可以多留点时间发现导游书上未曾记录的风景。否则京都一千六百所寺院,四百间神社,即使挑重点囫囵吞枣起来,也难免消化不良。
某人与我已经分别各到过京都两次,本来这次计划到北海道和东京,可是最后问的问题还是:日本最想去哪里?答案是京都。近年度假时休息的比重越发上升,那么干脆住下慢慢品味罢。
寻找京情绪
京都的事物常被冠以“京”一字,京美人、京扇子、京料理、京果子等等不一而足。写京都的书里,更时时有“京情绪”一词。什么是京情绪?好像也没有固定的解释,猜想是惟有在京都才能找到的心情吧。
日本旅游机构推出的资料非常全面,网上可下载京都步行地图(见日本国家观光局网页),市内公共汽车路线图,京福岚山铁路详情等等。JR京都站底楼的旅游信息中心有能说多种语言的客服人员,可以索取地图,购买公交卡。各种小册子提示当月当周的活动,比如三月份的东山花灯路,各景点即将开放的夜樱观赏,都是一般导游书上看不到的新鲜热辣信息。京都步行地图尤其好用,涵盖四条经典散步路线,跟着它们细细玩来,再在旅馆周围散散步,逛逛手工艺品店杂货店,从多如繁星的咖啡馆里选几个小坐,于锦市场走几个来回饱一饱眼福口福,即轻松构成丰富的京都行计划。
东山路线最受欢迎,清水寺、三年坂、二年坂、宁宁之道、石塀小路、八坂通古色古香,有些许游客化却不俗气。东山花灯路期间白天可欣赏各处寺庙推出的插花作品,黄昏后弯弯曲曲的石坂路边则点起灯笼,象为夜间赏花季准备的前奏曲,京都委实懂得给本地人和游客营造四时各节的气氛。祗园四条与花见小路太过商业化,令人无意流连,附近的绳手通、新门前通多低调的古董店,多走两遍还不错。新桥通、白川南通四周小桥流水木屋,正值新柳吐芽、樱花初放,新婚夫妇穿着传统服装前来拍照,广告摄制组占据姿态最美的一株早樱给和服装扮的演员打光拍摄录音,租了舞姬服变身一天的小女生们更是兴奋异常。美则美矣,脂粉气息浓也是真的。
哲学之道路线以精巧素雅的银阁寺为起点,其后山四季都是远眺的好处去。出银阁寺后顺着清浅的运河迤逦南行,一路上野趣盎然,花草民宅间掩映着多处寺庙。哲学之道樱花盛放时的照片美得惊人,我们没赶上清流繁花的盛况虽然有点遗憾,却独得清静的好处,不然跟人群挤在一起,即使如当年京都大学哲学教授一样慢慢走完全程,也很难有半点思考哲学、体会闲情的空间吧。路线的终点在千年古刹南禅寺,庭园宽广,树木幽森。站在宏伟庄严的三门前,红砖斑驳的西洋风水路阁仿如时间的见证,前几周的奔波喧扰忽然沉淀静谧下来,首次体会到了本次旅行中类似京情绪的心情。
坐京福岚山铁路(俗称岚电)到市郊岚山的一段路程比较有趣,路上经过成片的民居,车上本地人与游客平分秋色,不时有人在古意十足的站名处下车,然后消失在某个幽长的窄巷里。樱花红叶俱不见踪影的渡月桥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有点萧索,天龙寺的白色山茶倒是出色,木牌上写着品名“椿日月”“椿腊月”。走出寺北的竹林,花木田野深处掩藏着不知几许寺院。常寂光寺古旧清幽,青苔遍地,悄悄沿着石阶走上小山坡,四下无人,禅房里传来轻轻的诵经声,此外再没有别的声响,我们好象站在一幅褪色的北宋山水画,或者马致远的哪首散曲里。落柿舍门前一片稻田,门内竹篱茅舍,庭院里小石碑或木牌上手写着故居主人向井去来(松尾芭蕉弟子)及文友的俳句,檐下挂着征集俳句的素纸一叠,简简单单如此而已,是中国找不到的那种朴素名人故居。 这两处我都非常喜爱,而岚山四周更有不知几许值得静赏的古刹,得留待不知何时的下回再来寻访了。
熙熙攘攘的东山游客路线上,相对清静的是知恩院与青莲院间的小路。知恩院倚东山而建,极得山林地势之美,从高耸陡峭的石阶慢慢走上三门,几已产生一种朝拜的心情。院内正在大范围整修,整间大方丈被类似巨型室内体育馆的外壳罩了起来,入口处看去象个工地,不免有凌乱之感。然而等脱鞋进入御影堂,走在木地板和竹席上,几乎立刻被堂内肃穆却不拘谨的气氛感染,进而产生一种亲近之意。佛像前有一小组人跪坐听和尚诵经,空旷的大堂内排着少许几张长桌,有人坐着一丝不苟地抄经。一名和尚微笑着教我们如何洒三撮香末合掌许愿,然后静静退下。曲折幽深的回廊通往阿弥陀堂,木地板走上去偶尔发出支支呀呀的声音,更显得四周无比宁静。回廊一色原木结构色调,庄重沉静,廊下两株梅花自在地开着。恍然间我好象穿越到了久远的汉唐时代,平日很不多愁善感此时竟无端鼻酸起来,只能说是平静的感动罢。
银阁寺的本名叫慈照寺

南禅寺境内的水路阁,琵琶湖疏水渠道之一,1888年完成

东山花灯路已经举行了十几届


清水寺下产宁坂(三年坂)

古装剧外景地一样的石塀小路多日式旅舍

新桥通

白川南通


最爱知恩院


八坂通及附近的日式旅馆


天龙寺山茶

常寂光寺

落柿舍

町家老铺
继奈良后成为京城,直至明治时期迁都东京,一千一百年间京都是日本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中心,高雅士大夫的消闲活动如茶道、花道发展到极致,为特权阶级服务的各种手工业也有充足的空间精益求精。寿岳章子的京都三部曲里写到了多种手工艺,和服、染织、烧瓷、裱画自不用说,专做扫帚、木屐、茶道用的点心、更换榻榻米都成为了世代相守的家族生意。而拆与建更是世界范围内的永恒话题,京都也并非没有丑陋的建筑,我们在京都市中心的寺町通附近就看见多处反对高层建筑的招贴。如何保护千百年的文化财产,京都迄今为止比大多数地方都做得好,不象东京的建筑隔个三、四十年就推倒重来,但这场拉锯战也绝对会旷日持久地存在下去。
京町家即为京都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町家者,town house也。据我粗略读过的资料,町家一般指商家在城市内的住宅,前店后家为其典型形式,门脸小而后进深,一到三层木结构,从布局到笼、壁、窗、格的细节均有讲究,我这种外行看了不过点点头赞叹好美啊而已。京都的町家发展至少有几百年历史,至今许多商店自称町家老铺,而京都的老铺传个几代、十几代是根本不稀奇的。如今京町家这种建筑形式的最大挑战还是维护,修旧如旧代价高昂,普通商家和逐渐老去的居民如何负担得起,能否继续找到必须的手工匠人,如何抵御新建筑高层建筑的侵入,是京都市的重大课题。
典型京町家餐馆,外面看着小,里面不但宽敞还可能有个小院子。这家中菜馆名叫菜根谭,我们没有进去,但同一条路上有家以烧焦拉面著称的京都五行,格局应该非常接近

《京都一年》里写过涮牛肉老店十二段家,这家在祗园的分店午市供应极美味的山椒碎鳗鱼饭套餐。店内装饰是我心目中典型的町家老铺,一进去就让人觉得宾至如归。


三条通典型的一层半结构町家建筑,现在是间尖端新潮的女服店

京町家与Paul Smith的完美组合,三条通

寺町通商业街的格调高出与之平行的新京极通,有多家旧书店,茶叶店,顶级寿喜烧三嶋亭本店也位于此。在文房四宝老铺鸠居堂里盘桓了近半个小时,每件东西让我爱不释手,为挑件带实用性的纪念品转了好几个圈子。
旧书店竹苞楼

先斗町すいしん 本店(suishin)擅长京野菜料理

屋顶上站的钟馗是町家建筑的特色之一

细栅格窗极具标志性。多年来一直没弄懂这些曲线优美的竹笼是派什么用场的。去年读了本Kyoto Machiya Restaurant Guide,它的说法是竹笼被用来保护建筑靠路面的部分不受损伤

春之京怀石
怀石料理在京都欣赏当然顶合适。可是至少有两个问题:它的价格连日本人也为之乍舌,我虽然爱吃但还没打算每人一顿晚饭花费3000人民币。再就是预订问题,因为准备时间长成本高,预订好的客人不来对餐馆来说是件麻烦事,所以不少餐馆即时开放到了有网站的程度,但只接受日本国内地址的预约。就这么迟疑着,等到入住酒店后才拜托前台预订一顿怀石午餐,一星期内很难找到位子,最后才订到了菊乃井的露庵分店。
入店后报上名字,接待人员就扬声朝里面说:CAVA sama的位子准备好没有?坐定后有厨师长过来送上打印好的英文菜单,奉上名片并用英文自我介绍,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怀石料理之注重季节性,讲究整套菜肴的起承转合,提供视觉味觉的双重享受,于此套相对简单的午餐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奏曲:漆器小盏翻过来倒上浓浓的米酒

先附,类似开胃菜。煮梅干覆以鳕鱼白子酱,点缀以桃花瓣。梅干的咸味酸味皆已除去

八寸即开胃菜拼盘,最能体现季节特色与厨师的创意。这盘八寸春意盎然:带子章鱼“寿司”,白饭鱼卷,山椒芽蕨菜,竹笋粒拌乌贼粒,渍鲑鱼子百合。鲑鱼子百合象花瓣一样美丽

向付即生鱼片:先上厚切真鲷,然后鲭鱼配柚子酱油,第三盘幼金枪最美味,将黄芥末抹开后,蘸生蛋黄吃。厨师长鼓励道:一定要多多地蘸才美味!鱼吃完了,服务生又送上小勺,意思是把蛋黄全吃了才对。厨师长又自豪地说:蛋黄在好酱油里浸了三天呢


蓋物 - 盖碗送上的汤菜。《千年繁华》里写过京都人爱用豆腐渣做菜,这个美丽的圆球最里面是豆腐渣和以切碎的木耳、胡萝卜,取其软中带脆的质感,中层覆以碎油菜花,最上面盖了一层海胆,浓汤里也隐藏了更多的海胆。这道汤菜在微雨的春天吃来既温暖又满足

強肴是火锅。鳗鱼,大蛤蜊,笋,紫菜煮成的汤清淡而鲜

御飯,香の物,止椀 - 饭,汤,小菜。豪华的螃蟹饭,配以昆布佃煮,渍油菜花和味噌


水物 - 甜品。红豆团子最是京都风格,大麦冰激凌上洒了几许味噌粉则显出创新一面

其实吃完第四道蓋物的时候我已经有点饱了,但面朝柜台里坐着,厨师长时而过来问味道如何,解释竹笋是刚上市的,白味噌汤里放了油菜汁取其悦目的绿色,怎么也不好意思停筷不吃。结果蟹肉饭剩了一大半,厨房给做成饭团细心包好让我们带回去,两个吃得太饱的人最后还是辜负了他们的心意。表情严肃的老板一直忙着摆盘没有出声,等我们用餐完毕却亲自送到门口,让人觉得下个季节还应该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令人惊喜的作品。
野菜盛宴
日语里野菜意为蔬菜。京都的蔬菜品质优良,被称为京野菜。竹笋、九条葱、崛川牛蒡、山科茄子、鹿谷南瓜、圣护院白萝卜、加茂茄子鼎鼎大名,丹波黑豆更能甜吃咸吃泡茶吃。正是新笋与油菜花上市季节,在蔬菜店、腌菜店、餐馆的陈列里占有突出地位,几乎每天都能与它们打个照面。
到京都当晚请酒店推荐餐馆,说明要简单的家常菜。OSEN象个街坊居酒屋的样子,隐藏在河原町边木屋町通附近的深巷里,没人指点真不容易找到。装修清爽简单,长柜台上安放着一排漂亮的深碗,摆着各种菜蔬与半成品,有些客人就坐在柜台旁喝酒聊天,点菜只要指一指就好。能说一点英文的老板娘先送上菜单,然后示意我过去挑选并推荐他们的拿手菜。烧青椒拌木鱼花与姜末,熟小芋头炸香后洒上椒盐,与脆脆的炸豆腐衣一起上桌,笋烧鲷鱼是浅浅的酱油味,鲜甜味十足。连我最不喜欢的天妇罗也很好吃,因为素菜原料选得精,炸得毫不油腻。关西料理果然清淡,却毫不乏味。
侘家古暦堂以现代风炭烤鸡串主打,日本烧酒与葡萄酒的丰富选择也是他们的特色。套餐以一小盅原味鸡汤开场,第二道即是生蔬菜蘸味噌,我从来没有吃过生卷心菜和南瓜,只觉得鲜甜生脆,与略带辣味的酱料搭配得很好。
先斗町的すいしん 本店以京野菜为招牌,桌上摆着漂亮的蔬菜单子,并注明烹调方法,虽然上菜速度超慢,盘头超小,每样菜却制作用心,味道绝不雷同,务求突出蔬菜的本味与特色。生九条葱切丝拌以辛子酢味噌 — 芥末醋白味噌?我们吃着有蛋黄酱的味道;软熟的煮萝卜浇上浓浓的味噌和鲷鱼白子;白灼油菜花调以味轻的黄芥末,这种做法貌似很流行,市场里也买得到;藕片虾饼略似炸藕盒,咸鲜而香。他们的生鱼片也很不俗,其中一例生鳗鱼切出花纹略炙烤后上桌,鲜甜爽脆,带一点点烧烤的香味,吃起来很过瘾。最后一道笋釜饭等了近半个小时才端上桌,估计是现烧的,清新甜美。
锦小路市场是满足视觉味觉嗅觉的最佳去处。长巷里弥漫着煎茶香、烤米香(绿茶烤米组合的玄米茶非常好喝),夹杂在满满当当的食品店中间也有花店、米店和历史悠久的厨具店。新鲜海产、豆制品、菜蔬、腌渍物、干货、甜品应有尽有,烤的、炸的、煮的、拌的成品买回去稍微加工就能享用。一顿怀石午餐直吃得我们两人动弹不得,第二天傍晚在锦市场选了荤素几样小食,又到便利店买了饮料回到酒店当晚餐,总算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愿望。
选择最丰富的是海产品。以小鱼和海藻为主料,酱油味淋糖为调料的佃煮味道浓重,能保存颇长时间,与关西清淡的饮食风格不符,一查果然发源于关东地区江户前(当代东京)的佃岛。而神户的女生说,关西地区初春时节每家每户都自己动手做小鱼干(英文是幼沙丁鱼),各家口味稍有差别,有浓油赤酱甜黏湿润的,也可制得咸鲜干爽。市场里卖着的多放了清新微麻的山椒,为我所喜。这些小菜配白饭白粥都好,过清酒也颇为适宜,忍不住买了些带回家。
渍物即酱菜,自然有味噌、酱油腌的,也有许多看上去只是用盐轻微处理而已。京渍物种类非常多,除了最出名的千枚渍,三月份有以笋与油菜花为原料的。每个餐馆供应的渍物种类都不太一样,味道也各有千秋,估计都从相熟的老铺购买 — 没有渍物店、和果子店的京都街区是不可想象的!一块盐烧鱼,一碟煮蔬菜,一碟豆腐,配上米饭、酱汤与渍物,饭后来杯热茶,是平民饮食店(常称为食事处)的标准食物,比起味道非淡即甜的乌冬面、荞麦面或亲子盖饭来,更适合我的中国胃。
锦市场。京渍物店老铺非常多

早春时节关西地区都在吃这种小鱼

京野菜店。买了小黄瓜与西红柿,非常好吃

楤木芽与蕨菜(日本叫薇菜)

佃煮店。山椒昆布是我的最爱

OSEN的精致家常味



侘家古暦堂的生蔬菜蘸味噌,烤鸡串鸡翅很好吃,但我更垂涎套餐里不包括的烤鸡胗鸡心


先斗町的みます屋Mimasuya平价味美,下酒小菜炙辣明太子让我惊艳

すいしん 的蔬菜料理水准非常高




一汁三菜定食,日常生活的好味道

和洋贯通京生活
保护文化遗产并不代表一成不变地过几百年前的生活。据我看来,京都人的生活完美贯通了古今东西文化的优点,一面将优雅细腻低调的和风发挥到极致,一面不动声色融入现代化生活的舒适方便,可谓历久弥新。
日本自来极度注重包装,京都商品的包装更特别有文艺色彩,酱菜的纸袋都富有诗情画意,时值早春,浅黄纸张上印着水墨渲染的油菜花,受这美丽袋子的吸引我不由自主买了并不太热衷的渍胡瓜。转过街角就可能发现众多杂货店中的一间,店里摆着北欧设计的餐具与日本本土的瓷器文具,如果不看产地你会觉得它们在一起天衣无缝地和谐。法国餐厅意大利餐厅怡然自得地开在传统町屋里,明治屋食品店门口展示着时令特色渍樱花,货架上有法国奶酪,越南米纸,中国榨菜,英国辣酱油。河原町三条路口有间进进堂分店,百年前创始人去法国学了面包手艺回来,在京都大学附近开了第一间店,向来与京都的文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当时不了解详细历史,只觉得早餐的咖啡很不错,红豆面包新鲜美味。
日本又向来擅长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京都平安京时代的城市规划就参照了中国洛阳的布局,直到今天其五大地区还以洛中、洛东、洛西、洛南、洛北来称呼。东西向的大街横平,由北至南名为一条至九条,南北向的街道竖直,市中心至今呈完整的棋盘格局。明治天皇迁都后,京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身份危机,也想力争汲取欧洲文化,全日本第一座发电厂就建在京都,政府与私人企业短时间内更建造了一批西洋风格的建筑,诸如市政厅,京都大学,京都博物馆,京都图书馆,其中的不少集中在三条通上。
三条通在河原町和乌丸之间是一条很窄很直的路,由东往西散步,一路上文化气氛浓厚,可称随处有惊喜,我们在前往各处目的地的途中来往了好几次。建于1928年现名Gear的房子为每日新闻社京都分社旧址,怎么看怎么带着当时的装饰艺术风格,现在里面有小剧场,画廊,手工艺品店和咖啡厅。御幸町通路口的Tully’s是间连锁咖啡店,可能因为周围艺术人群聚集,我们坐着喝一杯咖啡的时间里,邂逅了独坐画着园艺设计图的中年女士,讲流利日文的单身欧陆男青年,两位大学女生窃窃私语,带着一岁左右女婴、外表介于雅痞与嬉皮之间的标致年轻夫妇,与貌似久别重逢的高谈阔论欧美朋友三名。
继续往西走,沿途出现旧不动储金银行,日本生命京都支行等数间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拥有丁丁漫画专卖店等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博物馆与中京区邮局皆为1900年左右的红砖建筑,文化博物馆大厅与周边的道路当周举办手工艺品跳蚤市场,阳光里买家卖家都开开心心。博物馆以特展见长,二楼的常展规模极小,三楼的旧电影演播室倒坐了四、五成人。再往西,1926年造的新风馆原为中央电话局,乌丸路口西边的文椿大楼建于1920年,现在分别进驻文化沙龙、餐厅、咖啡厅,各自焕发着古老又青春的活力。
御池通乌丸路口的国际漫画博物馆,是京都市保留文化遗产的另一成功项目。原址的小学面临关闭的困境,为保护这座历史建筑,经由多方合作2006年开出了漫画博物馆。观众手持入场券可自由在馆内进进出出,初次造访的人会对“漫画是什么”主题展览,还有布置于全馆墙壁的“百名漫画家心目中的京都舞姬形象”原作感兴趣,京都的儿童、中小学生甚至成人,则散坐于原学校的各个课室走廊地板,从顶天立地满墙的书架上搜寻自己爱看的漫画,看累了出去在草坪上晒晒太阳,附近吃个便当喝杯咖啡,回来再接着看。去学校不做功课而敞开了看漫画!这是多少学生的梦想啊。我们去的当天正值学校假期,馆内大人小孩自由自在安安静静地闷头看书,气氛非常可爱。我虽然不追漫画,阿童木、花仙子、机器猫还是认得出的,看见各种国际版本不由大乐。
从漫画博物馆沿乌丸大街往南走,有一家颇具规模的书店,当眼处摆着京都春季攻略等杂志,价廉物美,如果不是顾虑到行李太重拎不上火车,我肯定每本都买下。再往南又回到了三条通,文椿大楼对面即最近几年新开的伊右卫门茶沙龙,供应传统日本茶、茶饮料、咖啡、鸡尾酒与精致餐点,并提供茶饮方面的书籍、器皿与讲座活动。室内高阔宽敞,布置融古典与现代为一体,看去非常养眼,外面是个小小的日式庭院,大玻璃窗映进一室阳光与绿意。他们的茶与午餐非常美味而价格不可思议地合理,环境舒服,员工友善周到,想象中京都类似的茶馆咖啡馆肯定还有很多很多,给居民与游客带来融汇东西的审美感受。
小巧可爱的1928大楼

三条通的咖啡馆之一

欧式的京都文化博物馆


伊右卫门茶沙龙是和洋贯通的典范


漫画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