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 wrote:我本来要补充说初恋, 一看连接, 就是初恋.
白话文运动, 很大一部分就是打开国门后欧化西化的产物.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说白话文的形成都不大说这个了. 那些好的译文, 本来就是白话文的最早也最好的典范, 意义远超过翻译作品.
白话文运动是西风东渐的结果。但白话文的形成又是另外一回事。没有西风东渐,白话文运动也是迟早的事,因为书面语和口语太严重脱节了。白话文最早最好的典范,我觉得不是翻译作品,是三言二拍这种话本小说,红楼梦,水浒。比较现代的,鲁迅呢?张爱玲呢?他们的作品都是白话文的典范。徐志摩我大一点以后很烦他,但是要说语言上的成就,那也没得说的。当然这些人就象小情说的,都深受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深厚的中国文学文化功底,化用都了无痕迹,很少象现在有些人一张口就和我家乐乐似的“下雨在外面”。对了,亦舒就是最喜欢写类似“下雨在外面”这种东东。不说“举手之劳”,“唾手可得”,非得说“一块蛋糕”。
好的译文,别说傅雷这些人了,就看看和合本圣经,那么耐看,是因为这些译者都是中西兼通的语言文学大师,而且真正下功夫花心血在信达雅上头。这年头,还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是这样的大师?有这样的大师也没多少人肯作翻译这种在当代属于又苦又累又没钱的活计了。别信达雅了,光一个信字就不及格。好在现在外语教育比较普及,大家都干脆看原著或者好的英译本得了。
早期的白话诗都有韵。当然没有古诗那么严格,更加不讲平仄。虽然有没韵的,那该属于诗人功底不够,写得不好。或者归错类了,该算散文诗。英文诗也一样有韵啊。不讲究有韵基本上要从后现代派开始。不过他们都基本上自娱自乐,没有读者。
另外中文是非常优美的语言,也可以非常简洁有力。但说到精确无歧义,那就不及格了。所以白话文在试图表达科学内容时,不得不大量借鉴西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