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来从头看,前面五十页全部在讲 NBA 挑选新人 (draft) 的过程和战术,都没提这两个人。这本书全部也就三百来页!
Kahneman:

Tversky:

说实话对于这本书略失望,Michael Lewis 的专长是以外行的角度写内行的故事,但是这里写得不如他的其他作品那么神采飞扬,而且对于两人的学术成就也解释得有点蔫儿了吧唧的。不过呢,他的重点也不是要直接描述 Tversky 和 Kahneman 对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贡献,而是要讲一个爱情故事。两人自己都承认,而且他们各自的老婆和前妻也都同意,他俩的关系是典型的精神结合,没有肉体的亲密关系,充满了各种恋爱中典型的纠结与幸福。后来在内外压力之下,关系渐渐变质,直至分手。
Kahneman 和 Tversky 这两人的名字我一看就觉得忒眼熟。在过去小十年里,我经常撞见一些“你以为自己很讲理/靠谱,然而你错了!”类型的心理学科普书,具体是哪些书忘记了,但是因为被这类理论吸引(misanthropic tendency?),印象还挺深刻的,屡屡看见 Tversky 这个名字。而 Kahneman 的名字早就跟 behavioral economics 连在一起,他是2002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虽然他不是经济学家。
之前我完全没想到,“哈!你以为自己很理智其实一点都不理智” 这派心理/经济学的流行,不是自然现象而且历史非常之短,如果没有这两个人搞出来的研究,说不定整个经济学和半个心理学还在“人都理智”的幻觉中打滚呢。现在大家都在讲 irrational exuberance 了,研究人的错觉和错判都红起来了,但追根究底来自这一对学术上的情人!
Michael Lewis 为什么会写这俩人呢?我可以理解他在写了 The Big Short 之后对于 behavioral economics 发生了兴趣,以及批判建立在“人类天赋理性”基础上的纯自由市场论(efficient market),但实际上是,好几年前他就认识了 Danny Kahneman,两人十分投缘成了忘年交,Lewis 渐渐萌生给 Amos and Danny 写传记的念头,然后收集了大量的背景资料,还跑到以色列采访他们当年的同学和朋友。这些八卦都是他亲口告诉 Malcolm Gladwell 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eYA4XybZ4
所以吸引 Lewis 的主要还是这个奇特的关系。Tversky 和 Kahneman 两人,除了绝顶聪明的共同点之外,性格是两个极端,Tversky 锋芒外露咄咄逼人,喜欢吵架,而且擅长数学模型和分析,这个合作中如果没他就不可能说服经济学家接受他们的理论。Kahneman 内向而神经质,想象力敏锐而丰富,洞察人性弱点,如果没他则不可能有重大突破。他们的合作是神奇的 mind meld,缺了谁都不行。平时一针见血地随手驳倒任何人的 Tversky 对于 Kahneman 特别包容,因为他慧眼识人,明白对方是需要呵护的神人;而平时很介意别人看法的 Kahneman 唯独在 Tversky 面前很有安全感,让自己的洞察力和想象力纵横四海。有朋友开玩笑给 Kahneman 定义为不讲笑话的 Woody Allen。而 Tversky 的名气是,据说世上最短的智力测验是,你跟 Tversky 谈话时发现对方比你聪明一百倍的速度,即,认识到 Tversky 比你聪明的速度越快,你就越聪明。
人人都爱 Amos,但 Amos 只爱 Danny。
然而即使这样的 soulmate 后来也分手了。
分手的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界的呢?现在已无法诊断。七十年代初,Tversky 在学术圈红得一塌糊涂,哈佛和斯坦福都抢着要他,但是名校都拒绝同时收他俩 --- 其中某校私下说,何必雇俩呢?抢到了 Tversky 就等于 get 2 for the price of 1. 我无法不疑心这是一个特别美国的问题,主流社会观念迷信个人英雄主义,无法理解这种缺一不可的合作关系。这倒霉的观念/误解渗透于生活的各方面,从明星崇拜到科学研究甚至政治领域,难怪整个文化都特别自私,根本不能 appreciate 互助的概念。历史上最辉煌的文艺复兴时代都是一堆人互相刺激互相激励的结果。
Kahneman 只好去了加拿大的UBC,而 Tversky 推掉了哈佛,选择了斯坦福,至少跟老友同在北美西岸,方便经常见面。然而,他们的关系再也回不去了,渐行渐远,且各自开始跟本校的同事合作。后来 Kahneman 受不了经常跟 Tversky 见面甚至逃到了 Princeton。我可以理解为什么 Michael Lewis 对于这段关系感到强烈的吸引,确实难以名状。可惜 Tversky 早在96年就得癌症去世了,他没机会采访双方,只能采访 Kahneman,但是 Kahneman 又很不愿意描述过去。按照 Lewis 的说法,写这本书难度很高。他说他的目标是达到一种不偏不倚的境界,让偏爱 Tversky 的读者看完之后仍然偏爱 Tversky,同情 Kahneman 的读者仍然站在 Kahneman 这边。至少这个效果是做到了!对我来说,Kahneman 更容易认同一些,但也觉得把 Tversky 的角度解释得很清楚了。
这本书让我不太满意之处主要是解释学术研究方面感觉还是有点肤浅,而且写得有点吃力,读者也看得闷 --- 当然对于 Lewis 略失望因为对他期望过高。不过能看出两条主题:1) 人类不是完全不理智,但是比自己想象得要差多了;2) 人类的不理智有其固定的规律。这两条就足够惊世骇俗了,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学术界。他们把研究方法与数据一亮出来,心理学界立刻拜倒在地,很多人马上意识到这是真的,只是以前隐隐感觉到而没有人系统量化过,这下好了,大家蜂拥而至。同类研究至今长盛不衰。前两天我还瞥见一个啥文章,提到某个试验,先告诉试验者你的判断力好强哦,然后再告诉他们“刚才是骗你的”,下面的试验里各位仍然相信“我的判断力好强哦”,说明人偏向于相信有利自己的信息,哪怕被证明是错的。我仔细多看了一眼,做试验的人不认识,但是1975年斯坦福做出来的,哈哈哈,多半是听了 Tversky 的课或者跟他聊过。
在心理学之外,这套理论可没那么容易被人接受 —— 因为人类天然 biased 不愿意看见自己的缺陷啊哈哈哈。他们之所以能打入经济学界,让 behavioral economics 崛起,没有数学特别好而性格又特别强悍的 Tversky 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是天作之合呢。八十年代初遭到强烈反弹时,Tversky 就跟这些自大的蠢人吵,写论文对骂,但那时 Kahneman 跟他开始交恶,不喜欢出头对骂,也是二人疏远的因素之一。小声说我还挺欣赏 Tversky 这种精神的,长远来看世界很需要这样的人。如果他活得久一些,一定会拿到诺贝尔奖,可惜死得太快了(59岁),就算想给他发奖都来不及,后来 Kahneman 在2002年获奖。
Michael Lewis 看上去就是不太研究心理学的人,关于 Tversky 和 Kahneman 在心理学科内的地位和贡献,其实没太说清楚。再说诺贝尔奖里不包括心理学一项。不过他在书里说了一句挺有趣的话,大意是心理学内部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套路,而是扔进了各种各样甚至毫无关系的分支,这点抓得很准。未来会不会出现把各个心理学分支汇集统一起来的理论,还很难说,但是过去一百年到现在的这段时期表明心理学的范畴实在大得超出了大家最初的预期,好像 GRRM 胖大叔写的冰火系列,刚开始时的计划是让主要人物分了再合起来,现在发现妈的这世界越来越大了,诸位人物散布各处,走各自的路,竟然毫无关联而且越分越远了。虽然脑扫描之类的神经生理研究天天想把 fMRI 照片跟行为现象扯上关系,甚至扯上感情和性格,但目前仍属研究者们的饭特西范畴。
Tversky 和 Kahneman 两个人都对传统心理学/精神分析学那一片没有兴趣,尤其是幼童年家庭模式对于成年后的性格与行为路线的影响这一套。他们关心的是人类普遍的估计和判断的模式,以及其中的不准确或谬误的机制。很有趣的是,Kahneman 指出人脑习惯在随机混乱的世界中发现 pattern 甚至编造出子虚乌有的 pattern。而且,humans are poor at understanding and anticipating randomness and probability. 例如,如果你的彩票跟中奖彩票只差一位数,或者你因为迟到五分钟而没赶上飞机,你会非常伤心;但是如果你的彩票跟中奖的毫无近似之处,或者迟到了三个钟头,就没有那么伤心,虽然两种状况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没中奖或误飞机。书里描述了一个很典型的两种情况:
1. 张三每天下班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忽然改主意换了条路,遇到车祸被撞死了。
2. 张三每天下班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遇到车祸被撞死了。
张三的亲朋好友感到惋惜悲伤之余,会建立完全不同的思路:如果张三 XXX 就不会死了。在第一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会想象,如果他没有改道就好了。在第二种情况下,却没人会想象,如果他当天改道了就好了。
然而 。。。
即使是 Michael Lewis 也不能抗拒,暗示两个人的早期经历影响了他们成年后的思路和性格。
Tversky 的早期经历很难考证了,除了一些相当表面的描述之外,只有一件谣言,他在上中学时爱上一个写诗的多愁善感的女孩子,虽然他自己是个超理性数学很好的人。后来在服兵役时又遇到一件事,某队友扔手榴弹时拉了拉环后吓昏了没扔出去,他冲过去捡起来扔出去并且扑在队友身上。这件非常 heroic 的行为,在人生晚期被提起,Tversky 自己承认,那件事之后他也许一直在无意识地维持着自己过分 macho 的形象。
而 Kahneman 幼年时期跟着家人东躲西藏逃避纳粹追捕,分分钟面临死亡的危险,目睹生命的随机和无意义。。。
他们也许不爱研究心理发展过程,从童年到成年,但这里面的规律却并不是幻觉或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