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推荐:十面埋伏
不推荐:十面埋伏
终于看了十面埋伏的DVD,这里发发感慨和心理猜测。
1. 普遍认为十面埋伏比英雄要好一点,没有了让人讨厌的政治立场。我看完以后,却仍然感到不舒服。开头也说不上来为什么,此片几乎是另一个极端,是反政治的。但是就好象一件华丽精美的衣服,光鲜得很,走近了却有种淡淡的臭气,不知从哪儿散发出来。我琢磨了半天,才明白自己反感的到底是什么--这臭气来自作者们对于女人的态度,间接反映在他们对于刘德华这个角色的态度上面。
刘德华的角色对于章子仪的角色是这样的:电影到最后1/3才说明他们三年前曾经恋爱过,刘去卧底,二人分开,章爱上金城武的浪子角色,要追他而去,刘便杀了她。他的逻辑是:我得不到你,那么谁也得不到你。
把人物写成这样倒也罢了,毕竟也不是文学里第一个嫉妒成仇的恋人。但是作者对刘的不批判,姑息,甚至同情和半认同的态度,跟英雄里对秦王的态度如出一辄,这才是让我浑身难受的地方。
说他们对刘不批判甚至同情,可以从结局看得出来。按照武侠类型小说和电影的惯例,如果刘被定义为反角,就算没有恋爱那一层关系,金城武也必得把他杀了给好人报仇。可是影片把两人的冲突和武打当作Greek tragedy处理,好象两人都是不得已的受命运的摆布而落到人财两空的结局,好象两人是对等的,好象刘不是一个恶人反角,按照正邪对立观是需要被消灭掉的,好象。。。好象刘的行为虽然不被鼓励,作者给他定的性是“可以理解”。最后他们两人的结局是同等的,谁也得不到那个引起争夺的金苹果,这就是他们的悲剧,仅此而已。
让我作呕--这微弱但清楚的臭气,不是不象鹿鼎记里的强奸情结的,那种理所当然的道德立场,默认一个人占有另一个人的权力,象占有一件物品。
2. 在政治上,刘德华这个人物似乎也是作者的心情寄托。他有过雄心,有过事业,但是现在已经厌倦了在夹缝里钻营,左右为难,勉强自保的生活。或许他过去曾经豪情万丈,真诚地信仰某种东西,例如艺术追求,或者中国本土的精神,等等,现在他已经无所谓也没兴趣了。飞刀门虽然顶着劫富济贫的牌子,作者却没精神把他们跟官府区分开来,也并不信仰他们的理想和主义了。
说起来,大家也是受无间道的毒害太深,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去抄它的卧底,反间,double-crossing那一套。
3. 片子里的对话很肉酸,很lame, 很弱智,但是好笑的是如果按照意义翻译成外国话,一定没那么肉酸。与此类似的是Titanic,剧本里的对话真是惨不忍听,绵绵情话也就是岑凯伦小说的水平,而无产阶级的义愤则跟样板戏差不多,不过翻译成中文肯定流畅合理多了,失去了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4. 跟英雄一样,戏不够,长镜头来凑,到最后我在想:If I get a nickle every time someone is running after someone else, I'd be rich。跑啊跑,没完没了地跑,我真胃口倒光。
这片的碟子是跟功夫和天下无贼一起拿到的,就这么偶然地相比,高下立判。再次证明没有比虚构的故事更能揭示作者本人的真实心理和本质的东西了。张艺谋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信仰什么,他追求什么,他跟女人的关系如何;周星驰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信仰什么,追求什么,跟女人关系如何,怎样看待群众,都清清楚楚地在你面前。重要的是,他们之中谁更关心人的心理和感情,也一清二楚。
1. 普遍认为十面埋伏比英雄要好一点,没有了让人讨厌的政治立场。我看完以后,却仍然感到不舒服。开头也说不上来为什么,此片几乎是另一个极端,是反政治的。但是就好象一件华丽精美的衣服,光鲜得很,走近了却有种淡淡的臭气,不知从哪儿散发出来。我琢磨了半天,才明白自己反感的到底是什么--这臭气来自作者们对于女人的态度,间接反映在他们对于刘德华这个角色的态度上面。
刘德华的角色对于章子仪的角色是这样的:电影到最后1/3才说明他们三年前曾经恋爱过,刘去卧底,二人分开,章爱上金城武的浪子角色,要追他而去,刘便杀了她。他的逻辑是:我得不到你,那么谁也得不到你。
把人物写成这样倒也罢了,毕竟也不是文学里第一个嫉妒成仇的恋人。但是作者对刘的不批判,姑息,甚至同情和半认同的态度,跟英雄里对秦王的态度如出一辄,这才是让我浑身难受的地方。
说他们对刘不批判甚至同情,可以从结局看得出来。按照武侠类型小说和电影的惯例,如果刘被定义为反角,就算没有恋爱那一层关系,金城武也必得把他杀了给好人报仇。可是影片把两人的冲突和武打当作Greek tragedy处理,好象两人都是不得已的受命运的摆布而落到人财两空的结局,好象两人是对等的,好象刘不是一个恶人反角,按照正邪对立观是需要被消灭掉的,好象。。。好象刘的行为虽然不被鼓励,作者给他定的性是“可以理解”。最后他们两人的结局是同等的,谁也得不到那个引起争夺的金苹果,这就是他们的悲剧,仅此而已。
让我作呕--这微弱但清楚的臭气,不是不象鹿鼎记里的强奸情结的,那种理所当然的道德立场,默认一个人占有另一个人的权力,象占有一件物品。
2. 在政治上,刘德华这个人物似乎也是作者的心情寄托。他有过雄心,有过事业,但是现在已经厌倦了在夹缝里钻营,左右为难,勉强自保的生活。或许他过去曾经豪情万丈,真诚地信仰某种东西,例如艺术追求,或者中国本土的精神,等等,现在他已经无所谓也没兴趣了。飞刀门虽然顶着劫富济贫的牌子,作者却没精神把他们跟官府区分开来,也并不信仰他们的理想和主义了。
说起来,大家也是受无间道的毒害太深,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去抄它的卧底,反间,double-crossing那一套。
3. 片子里的对话很肉酸,很lame, 很弱智,但是好笑的是如果按照意义翻译成外国话,一定没那么肉酸。与此类似的是Titanic,剧本里的对话真是惨不忍听,绵绵情话也就是岑凯伦小说的水平,而无产阶级的义愤则跟样板戏差不多,不过翻译成中文肯定流畅合理多了,失去了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4. 跟英雄一样,戏不够,长镜头来凑,到最后我在想:If I get a nickle every time someone is running after someone else, I'd be rich。跑啊跑,没完没了地跑,我真胃口倒光。
这片的碟子是跟功夫和天下无贼一起拿到的,就这么偶然地相比,高下立判。再次证明没有比虚构的故事更能揭示作者本人的真实心理和本质的东西了。张艺谋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信仰什么,他追求什么,他跟女人的关系如何;周星驰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信仰什么,追求什么,跟女人关系如何,怎样看待群众,都清清楚楚地在你面前。重要的是,他们之中谁更关心人的心理和感情,也一清二楚。
那我就斗胆说一说。我看得不多,说错了也是很可能的。
我之不喜欢周星驰的小人物电影是从我之不喜欢陈佩斯开始的。陈佩斯算不算中国早期搞笑电影的一大流派?我不喜欢他是因为他的电影特征就是糟蹋自己让观众没心没肺地笑。可是我不觉得好笑,并且为此落下一病根儿:我看不得这类的电影。
我的另外一个观点是周星驰十分适合拍武侠电影,因为他的小人物主人公基本都是天赋异禀但是不为主流社会承认的人(从大话西游开始)。终于有一天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那些戚戚喳喳的浮水鸭们才明白原来那原来和自己不一样的是比自己更高超的。最终这些小人物成就的是命运强加在他们身上,是他们天生的异禀索逃不掉的。这一点和西方的英雄小说是一条路:英雄经过一番挣扎最终要认识到自己是什么人,走什么路。比如蝙蝠侠、matrix。
为了以上原因,我喜欢喜剧之王。喜剧之王里没有这么宿命的观点。
就这一点上,张艺谋能够被挖掘出一点好处:他的英雄主义是纯粹东方的:英雄在最后成就的关头,选择非宿命的道路。见《英雄》和《十面埋伏》。
我之不喜欢周星驰的小人物电影是从我之不喜欢陈佩斯开始的。陈佩斯算不算中国早期搞笑电影的一大流派?我不喜欢他是因为他的电影特征就是糟蹋自己让观众没心没肺地笑。可是我不觉得好笑,并且为此落下一病根儿:我看不得这类的电影。
我的另外一个观点是周星驰十分适合拍武侠电影,因为他的小人物主人公基本都是天赋异禀但是不为主流社会承认的人(从大话西游开始)。终于有一天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那些戚戚喳喳的浮水鸭们才明白原来那原来和自己不一样的是比自己更高超的。最终这些小人物成就的是命运强加在他们身上,是他们天生的异禀索逃不掉的。这一点和西方的英雄小说是一条路:英雄经过一番挣扎最终要认识到自己是什么人,走什么路。比如蝙蝠侠、matrix。
为了以上原因,我喜欢喜剧之王。喜剧之王里没有这么宿命的观点。
就这一点上,张艺谋能够被挖掘出一点好处:他的英雄主义是纯粹东方的:英雄在最后成就的关头,选择非宿命的道路。见《英雄》和《十面埋伏》。
云浆未饮结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