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断背山
李安的断背山
那我要赶紧把我的感想写出来,省得跟jun 重了,好像是抄袭她的。
李安拍片子,四平八稳,就是个crowd pleaser .再有争议性的题材,到他手里,大样不走,小处打磨,弄的赏心悦目,再挨个把观众心里的小按钮八达八达按一遍,观众们跟着该哭的地方哭,该笑的地方笑,该感动的地方感动,看完出来心里充满现世安稳的妥贴感觉。
我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你读过小说的话,爱尼斯和杰克都不是漂亮的男人,他挑了两个高大漂亮的男主角来演,把山里艰苦单调的放牧生活拍的如诗如画。纯粹是为了取悦观众么?也不见得,李安的本性就喜欢美丽壮观的东西,你从他其他的电影看的出来,这不是装的,而且笑嘻嘻说的很对,他喜欢美丽壮观自然的背景,不会刻意把东西拍的美,没有匠气,这是李安的长处。但是漂亮的男主角,马上改变了电影的性质,观众非常自然的站到他们一边,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个爱情故事。ok...不但是爱情故事,而且是纯情故事。从头一秒钟开始,观众就知道,他们是要相爱的,这是真挚的爱情,尽管他们自己都有强烈的否认。
缺了什么?
整个故事的意义都失去了。
如果没有大量的背景知识,没有人能理解为什么爱尼斯不肯跟杰克走。观众--尤其是女观众,简直就是扼腕叹息,嫌爱尼斯这个狠心薄情郎毫无勇气突破世俗偏见,而杰克虽然情深款款,不免有不够贞洁的缺点。是的,在伟大的爱情中,情人必需的两个条件,就是不顾一切,坚贞不移。李安把整个故事的欲望,感情,渴盼,压抑,都拍的很好很好,但是他对故事的现实环境因素太轻轻带过。
首先是在断背山上两人的关系,爱尼斯自以为是个直男,他从没想过跟男人在一起,事件刚发生的时候,他认为这是不重要的,肉体的,暂时的。杰克更知道一些,但他也认为这是友谊的和肉体的。两人分手后,在小说中写:
Within a mile Ennis felt like someone was pulling his guts out hand over hand a yardat a time. He stopped at the side of the road and, in the whirling newsnow, tried to puke but nothing came up. He felt about as bad as heever had and it took a long time for the feeling to wear off.
爱尼斯是个粗人,揪心的痛苦被作肉体的不适,以为自己是胃不舒服。电影里观众却立即以为他躲到小巷里哭?为什么?因为同时,李安加了杰克哭泣的镜头,和路人停下来看爱尼斯,他报以粗暴的“你看个屁!”的吼叫,观众马上有“噢,他为跟杰克分开伤心,而且为伤心感到羞耻”的领会。对么?没什么不对的,但是爱尼斯的感情立即被表面化,观众就没法理解他后面的自我否认,因为对观众太明显,对爱尼斯也太明显。同性恋最重要的一步,自我发现,被拍的太轻松。而爱尼斯的自我发现,应该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主要线索。
另一个主要线索,是社会压力。小时候,爱尼斯的父亲带他去看镇上被杀的同性恋老头尸体,爱尼斯对同性恋公开生活可能遭到的危险显然比杰克要清楚,所以也比杰克要谨慎小心。如果李安能增添关于杰克所受到的压力威胁的细节,观众可能会更清楚一点,爱尼斯的忧虑不是虚幻的。杰克的取向比爱尼斯更明显,他也更不谨慎,在被虐杀前,肯定有更多的信号,他只是决意不加理睬而已。这些信号对他不可能没有影响,因为他越来越多的盘算离开妻子回到荒凉的牧场生活。李安却把最后一场对话拍的完全是杰克深情积累的爆发,完全忽视了他受到的社会压力。所以观众不觉得爱尼斯不得以,只觉得杰克动人。另外就是,社会压力被抽象的作为爱情唯一的拦路虎,好像同性恋一公开被接受,同性恋婚姻一合法化,这伟大爱情就能圆满似的。也许杰克和爱尼斯的确可以。也许他们有许多其他障碍。(杰克真能完全忠实?)但是观众不会想到这些了,只会在伤感之余,觉得一切问题都有解决办法,抹掉伤感的眼泪,心里踏踏实实的走出电影院。李安不要观众看见没有答案的问题。他不想观众不舒服到晚上睡不着的地步.
要说这是史诗般的电影,算是夸张。
李安拍片子,四平八稳,就是个crowd pleaser .再有争议性的题材,到他手里,大样不走,小处打磨,弄的赏心悦目,再挨个把观众心里的小按钮八达八达按一遍,观众们跟着该哭的地方哭,该笑的地方笑,该感动的地方感动,看完出来心里充满现世安稳的妥贴感觉。
我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你读过小说的话,爱尼斯和杰克都不是漂亮的男人,他挑了两个高大漂亮的男主角来演,把山里艰苦单调的放牧生活拍的如诗如画。纯粹是为了取悦观众么?也不见得,李安的本性就喜欢美丽壮观的东西,你从他其他的电影看的出来,这不是装的,而且笑嘻嘻说的很对,他喜欢美丽壮观自然的背景,不会刻意把东西拍的美,没有匠气,这是李安的长处。但是漂亮的男主角,马上改变了电影的性质,观众非常自然的站到他们一边,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个爱情故事。ok...不但是爱情故事,而且是纯情故事。从头一秒钟开始,观众就知道,他们是要相爱的,这是真挚的爱情,尽管他们自己都有强烈的否认。
缺了什么?
整个故事的意义都失去了。
如果没有大量的背景知识,没有人能理解为什么爱尼斯不肯跟杰克走。观众--尤其是女观众,简直就是扼腕叹息,嫌爱尼斯这个狠心薄情郎毫无勇气突破世俗偏见,而杰克虽然情深款款,不免有不够贞洁的缺点。是的,在伟大的爱情中,情人必需的两个条件,就是不顾一切,坚贞不移。李安把整个故事的欲望,感情,渴盼,压抑,都拍的很好很好,但是他对故事的现实环境因素太轻轻带过。
首先是在断背山上两人的关系,爱尼斯自以为是个直男,他从没想过跟男人在一起,事件刚发生的时候,他认为这是不重要的,肉体的,暂时的。杰克更知道一些,但他也认为这是友谊的和肉体的。两人分手后,在小说中写:
Within a mile Ennis felt like someone was pulling his guts out hand over hand a yardat a time. He stopped at the side of the road and, in the whirling newsnow, tried to puke but nothing came up. He felt about as bad as heever had and it took a long time for the feeling to wear off.
爱尼斯是个粗人,揪心的痛苦被作肉体的不适,以为自己是胃不舒服。电影里观众却立即以为他躲到小巷里哭?为什么?因为同时,李安加了杰克哭泣的镜头,和路人停下来看爱尼斯,他报以粗暴的“你看个屁!”的吼叫,观众马上有“噢,他为跟杰克分开伤心,而且为伤心感到羞耻”的领会。对么?没什么不对的,但是爱尼斯的感情立即被表面化,观众就没法理解他后面的自我否认,因为对观众太明显,对爱尼斯也太明显。同性恋最重要的一步,自我发现,被拍的太轻松。而爱尼斯的自我发现,应该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主要线索。
另一个主要线索,是社会压力。小时候,爱尼斯的父亲带他去看镇上被杀的同性恋老头尸体,爱尼斯对同性恋公开生活可能遭到的危险显然比杰克要清楚,所以也比杰克要谨慎小心。如果李安能增添关于杰克所受到的压力威胁的细节,观众可能会更清楚一点,爱尼斯的忧虑不是虚幻的。杰克的取向比爱尼斯更明显,他也更不谨慎,在被虐杀前,肯定有更多的信号,他只是决意不加理睬而已。这些信号对他不可能没有影响,因为他越来越多的盘算离开妻子回到荒凉的牧场生活。李安却把最后一场对话拍的完全是杰克深情积累的爆发,完全忽视了他受到的社会压力。所以观众不觉得爱尼斯不得以,只觉得杰克动人。另外就是,社会压力被抽象的作为爱情唯一的拦路虎,好像同性恋一公开被接受,同性恋婚姻一合法化,这伟大爱情就能圆满似的。也许杰克和爱尼斯的确可以。也许他们有许多其他障碍。(杰克真能完全忠实?)但是观众不会想到这些了,只会在伤感之余,觉得一切问题都有解决办法,抹掉伤感的眼泪,心里踏踏实实的走出电影院。李安不要观众看见没有答案的问题。他不想观众不舒服到晚上睡不着的地步.
要说这是史诗般的电影,算是夸张。
Last edited by Knowing on 2006-01-09 11:12, edited 4 times in total.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李安的断背山 (cont)
啊,我倒觉得李安这个人冷得很,再激情的东西到他手上就平静下来了。我以为自己要大哭呢――看小说的时候都大哭一场;结果后来只小小的掉了一点儿眼泪。Knowing wrote:再挨个把观众心里的小按钮八达八达按一遍,观众们跟着该哭的地方哭,该笑的地方笑,该感动的地方感动,看完出来心里充满现世安稳的妥贴感觉。
我也要赶紧把我的贴了~~汗..........
Saw the following Q&A in an interview with Ang Lee:

No wonder some say he is closeted.Hilferty: You're a chameleon who moves easily through different genres. What is the essence of your filmmaking?
Lee: Repression, the struggle between how you want to behave as a social animal and the desire to be honest with your free will. That's an important subtext in life, and a struggle for me. I also mistrust everything. Things you believe in can change just like that; that's the essence of life.

You bet he'll thank Jim Schamus at every award occasion, because Schamus is one of the producers of the movie. In fact, Schamus himself hooked Lee up for the project because he had the rights to the screenplay.
Almost all of Lee's previous movies were written by Schamus, including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nd Eat, Drink, Man, Woman. He is probably Lee's intellectual soul-mate.
Almost all of Lee's previous movies were written by Schamus, including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nd Eat, Drink, Man, Woman. He is probably Lee's intellectual soul-mate.
嘻嘻,偷偷转一篇小乐的断背山评来支持一下Jun的wonder
小乐 wrote:上周末三藩第一天放这部被谈论太久的电影,和十来位同志一起去看。在外面排队的时候情景煞是壮观,同志大部队浩浩荡荡在门外排起长龙,也许有零星的几个直人散落几处,但都淹没在同志的汪洋大海之中。
看完以后,觉得是李安有史以来导演的最好的一部片子。
徐克曾经问过李安,说《卧虎藏龙》里的周润发不像武林好汉,李安回答说,周润发演的那个人就是我,我就是那种闷闷的人。然后徐克就问,你的爱情是不是影片中周润发这样的。他就说是的。徐克调侃而稍带讽刺地说:『李安这个人就是这么闷,他完完全全把这种感觉拍出来了。』其实他言下之意就是说,《卧虎藏龙》并不好看,闷而无趣。
《断背山》完全秉承了李安的性格,故事从开始到结局,没有撕心裂肺的高潮,没有故作浪漫的山盟海誓,Jack唯一一次在Ennis面前的爆发,最终的结局是拥抱泪流,Ennis无语哽咽,直到最后生离死别的消息传来,Ennis的反应也是强忍内心的悲痛而尽力让外表无动于衷。压抑的社会家庭背景和李安着力营造的爱情氛围很自然地融合,让整个电影在缓慢的节奏中把两个主角的性格、爱情和命运烘托出来。
私下和朋友们开玩笑,说李安电影里塑造出来的形象,成功的只有女性和同志,直人男子的形象比起来一直都是相形见拙。《断背山》开始两人逐渐接近,心理、动作和画面之微妙,甚至到两人做爱、拥吻时不同的反应,里面每一个细节,无不显示着李安细腻入微的导演才能――看的时候脑子里就一直盘旋着Friends里面Ross看着他们家感情细腻的男保姆时说的一句话:『He's at least Bi!』
李安与同志电影 (文/林奕华)
引用地址: http://www.xici.net/b11731/d31242739.htm
(20050930)
在「断背山」扬威威尼斯的今天,李安确是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时间」……
在李安的电影生涯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靓蓓编著)的103页,有以下一段:「「喜宴」刚在柏林(电影节)上演时,我很紧张,虽然获得满堂彩,但第一个访问我的是香港同性恋团体中的蓝波(兰博Rambo)同志林奕华,把我海削了一顿。我当时想:『第一个访问就这样,以後的日子还怎么过啊?』」以後的日子?就是过很好喽──对许多认识李安的人来说,「推手」并不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喜宴」才是。而自「喜宴」之後,他的导演生涯已是否极泰来。我记得王家卫对我谈起李安,他(总是)不无尊敬:「在拍「推手」的时候,人家真是胼手胝足的啊!」(见「十年一觉电影梦」的79页)言下之意,为了对电影的热爱而不怕捱穷吃苦的导演,怎么还忍心对他吹毛求疵,斤斤计较?王导演向我吐露肺腑之言之际,大概没想到後来我也像对李安的「喜宴」般对他的「春光乍泄」和「花样年华」:「他(林奕华)骂一顿还不过瘾,後来还再写了一大篇骂。」
但在多年後李安一定没有看到我怎样写「卧虎藏龙」。又或者,我无论以多少篇文章来肯定「卧虎藏龙」,都不会像一九九三年时否定「喜宴」的意义来得大──即便「卧虎藏龙」也让李安经历过不少的焦虑、不安才拿下奥斯卡,但李安早已成为「李安」,不像当年「喜宴」的生死存亡,将决定一个名字能否对时间下挑战书。而在「断背山」扬威威尼斯的今天,李安确是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时间」──如果电影确是一种可以藉得奖来提醒我们谁是谁的游戏的话。当「喜宴」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在奥斯卡功败垂成的「理性与感性」可能只在脑海如流星般划过。但来不及为刹那光辉的坠落感到可惜,「卧虎藏龙」已在时间长河的另一头大放异彩,到了「断背山」,我有预感,它会以「经典」的身份晋入好莱坞的「永远的一百部」名单,也就是让「李安」正式成为「作者」,以至艺术家的楷模。比较起来,另一位华人导演吴宇森倒是因目前还未能交出「战胜时间」的成绩单而让名字开始变质。John Woo作为形容词,好像有点不那么时髦了。而Ang Lee却愈来愈有「不朽」的势头──可是因为香港的一位只能冲锋陷阵(有时却是为冲而冲),台湾的一位却深谙细水长流?
有趣的是,两位导演的作品均被认为与同志之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表面上李安的「喜宴」和「断背山」完全是开宗明义,没有半点欲言又止;反而吴宇森的电影一直让放大镜显微镜有无限用武之地:「两雄相遇,惺惺相惜」,会不会是吴宇森对同性爱情某种憧憬和向往?不少影评人就此疑点──若是不能称为疑惑── 做过文章,但却甚少人会继续往李安身上发掘他与同性恋主题之间更多来龙去脉的深度研究。除了某位在看过「绿巨人」後半开玩笑地提出「他有可能连自己是同志也不知道」的影评人。乍听无疑有「乱扣帽子」之嫌,但由於该影评人所持论据不是来自「同志电影」却是由漫画改编的作品,我相信他一定是在导演的诠释中看见了李安某些「情意结」吧。
提出以上的想法,可不是因为李安形容我是同志版史特龙,我便乾脆法西斯到底地将他拉下水,绝对不是。而是从(我仍然认为不怎么样的)「喜宴」,到(我看了七、八次的)「卧虎藏龙」,再到(我很期待的)「断背山」,我看见除了市场的成果,李安所发展的体系──暂时姑且把它叫做「寻找自我的辩证」吧──正一步步趋於成熟。是的,「喜宴」「推崇妥协精神」,曾经让我很气愤,但「卧虎藏龙」让我认识到「喜宴」只是某阶段的李安,他的个性可能不是他想像中的「求全」。我有预感,「断背山」会是一次「後喜宴」──正如李安说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断背山』」,那未尝不是回归真我的一种比喻吧。是预感?抑或是我对李安的期望?
引用地址: http://www.xici.net/b11731/d31242739.htm
(20050930)
在「断背山」扬威威尼斯的今天,李安确是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时间」……
在李安的电影生涯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靓蓓编著)的103页,有以下一段:「「喜宴」刚在柏林(电影节)上演时,我很紧张,虽然获得满堂彩,但第一个访问我的是香港同性恋团体中的蓝波(兰博Rambo)同志林奕华,把我海削了一顿。我当时想:『第一个访问就这样,以後的日子还怎么过啊?』」以後的日子?就是过很好喽──对许多认识李安的人来说,「推手」并不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喜宴」才是。而自「喜宴」之後,他的导演生涯已是否极泰来。我记得王家卫对我谈起李安,他(总是)不无尊敬:「在拍「推手」的时候,人家真是胼手胝足的啊!」(见「十年一觉电影梦」的79页)言下之意,为了对电影的热爱而不怕捱穷吃苦的导演,怎么还忍心对他吹毛求疵,斤斤计较?王导演向我吐露肺腑之言之际,大概没想到後来我也像对李安的「喜宴」般对他的「春光乍泄」和「花样年华」:「他(林奕华)骂一顿还不过瘾,後来还再写了一大篇骂。」
但在多年後李安一定没有看到我怎样写「卧虎藏龙」。又或者,我无论以多少篇文章来肯定「卧虎藏龙」,都不会像一九九三年时否定「喜宴」的意义来得大──即便「卧虎藏龙」也让李安经历过不少的焦虑、不安才拿下奥斯卡,但李安早已成为「李安」,不像当年「喜宴」的生死存亡,将决定一个名字能否对时间下挑战书。而在「断背山」扬威威尼斯的今天,李安确是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时间」──如果电影确是一种可以藉得奖来提醒我们谁是谁的游戏的话。当「喜宴」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在奥斯卡功败垂成的「理性与感性」可能只在脑海如流星般划过。但来不及为刹那光辉的坠落感到可惜,「卧虎藏龙」已在时间长河的另一头大放异彩,到了「断背山」,我有预感,它会以「经典」的身份晋入好莱坞的「永远的一百部」名单,也就是让「李安」正式成为「作者」,以至艺术家的楷模。比较起来,另一位华人导演吴宇森倒是因目前还未能交出「战胜时间」的成绩单而让名字开始变质。John Woo作为形容词,好像有点不那么时髦了。而Ang Lee却愈来愈有「不朽」的势头──可是因为香港的一位只能冲锋陷阵(有时却是为冲而冲),台湾的一位却深谙细水长流?
有趣的是,两位导演的作品均被认为与同志之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表面上李安的「喜宴」和「断背山」完全是开宗明义,没有半点欲言又止;反而吴宇森的电影一直让放大镜显微镜有无限用武之地:「两雄相遇,惺惺相惜」,会不会是吴宇森对同性爱情某种憧憬和向往?不少影评人就此疑点──若是不能称为疑惑── 做过文章,但却甚少人会继续往李安身上发掘他与同性恋主题之间更多来龙去脉的深度研究。除了某位在看过「绿巨人」後半开玩笑地提出「他有可能连自己是同志也不知道」的影评人。乍听无疑有「乱扣帽子」之嫌,但由於该影评人所持论据不是来自「同志电影」却是由漫画改编的作品,我相信他一定是在导演的诠释中看见了李安某些「情意结」吧。
提出以上的想法,可不是因为李安形容我是同志版史特龙,我便乾脆法西斯到底地将他拉下水,绝对不是。而是从(我仍然认为不怎么样的)「喜宴」,到(我看了七、八次的)「卧虎藏龙」,再到(我很期待的)「断背山」,我看见除了市场的成果,李安所发展的体系──暂时姑且把它叫做「寻找自我的辩证」吧──正一步步趋於成熟。是的,「喜宴」「推崇妥协精神」,曾经让我很气愤,但「卧虎藏龙」让我认识到「喜宴」只是某阶段的李安,他的个性可能不是他想像中的「求全」。我有预感,「断背山」会是一次「後喜宴」──正如李安说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断背山』」,那未尝不是回归真我的一种比喻吧。是预感?抑或是我对李安的期望?
我喜欢李安就是因为他的"闷"。这是我通常 的喜好。强烈的感情很少数能在一瞬间让我充满了代入感。比如《移动的盛宴》最后一章那一句:我宁可自己在爱上别人之前死去。我就特别喜欢。但是通常情况 下,比如吴宇森的电影从来没喜欢过。我觉得李安是特别中国的,因为他的所有电影都是隐忍的态度。如何在大社会和小个性的冲突下,安然生存同时保存个性是几 乎他所有电影的中心思想。我之喜欢是因为这类生存是现实中的多数但是电影里的少数。他的这种态度,甚至表现在讲故事的手法上。小k说他讲故事四平八稳,我是认为是这样的:2、 3个小时的电影,能够说的故事内容不多,主讲社会问题的不能花功夫在人物上,讲究故事情节的就不能引入太多的问题。如果我们仍然把电影称做艺术品的话,那么剪裁故事情节内容就很需要功夫。断背山里的故事很赚了一把大家的眼泪,但是并看不到导演自己非常强调某一部分的情节、细节。像小k说的他把方方面面都注意到了,我说呢就是导演本人很慎重地处理各种情绪的爆发,换句话说,当观众在银幕前面掉眼泪的时候,李安作为导演在银幕背后一直是冷静的。举一条说,一般时间跨度这么大的故事,在其他电影里,会来个一行字幕:n年后。断背山里就没有。同时断背山也没有用人物在电影里自己说过去几年都是怎么过的这样省事儿的办法。一切细节都在银幕上,全凭观众自己看。很多评论评价断背山original,我觉得就有这个意思,这个电影里基本看不太到其他电影的痕迹。
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断背山不是第一部,甚至不是李安的第一部。但是断背山是第一部把这个题材拍得这么“主流”的。这点上李安是了不起的。从前的同性恋电影要么可以归为艺术性比较强的电影,或者是小制作。好莱坞电影里也有同性恋题材,但一定是故事的复线。断背山里没有什么太多社会问题的表现,像大家说的。这是一个标准爱情故事。虽然我前面说了不少李安作为导演在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上下的功夫,但是这个电影总的来讲是个有艺术水准的商业片。除了少数人在道德上不能接受之外,这部电影适合所有人看、代入。这是个大众电影。这种方法抛开了艺术电影的小众特征小众品味的保护伞。说李安单是闷呢,太小看他了。这种勇气和巧妙的方法不是一般人具有的。
另外呢,我反对李安是同性恋的说法。事实上我反对的是把有才华讲究细腻感情的男性都归上同性恋可能的说法。男性对爱情理想,对浪漫的追求和向往并不比女性少,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不允许男性把这些意思表达出来罢了。电影业是美国的大出口业,我认为好莱坞把电影的产业化,结构化是其他国家再怎么一波一波地出一些个天才也打不过好莱坞的原因。好莱坞拥有的整个分行业的专业人才,这是一个天才的导演,一个天才的摄影不能抗衡的。这样一个好的团队就非常重要。所以我能理解一些人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李安作为导演能让所有这些年轻演员在他的电影里有超凡脱俗的表现,这个人厉害得很哪。
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有自己的感受,都有话好说。断背山就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像Jun写的,很多人感觉恐慌,因为这部电影有煽动性。不要说一个男的,我看的时候,把我的男同事一个一个地想过去,觉得他们个个都像同性恋。但是我又非常疑惑,觉得这些感情都是异性恋的感情。也许人家真的同性恋还是有些差异的。但是这个在出现一个能跟李安抗衡的同性恋导演之前我大概是不会知道了。
Jun,我交作业了。
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断背山不是第一部,甚至不是李安的第一部。但是断背山是第一部把这个题材拍得这么“主流”的。这点上李安是了不起的。从前的同性恋电影要么可以归为艺术性比较强的电影,或者是小制作。好莱坞电影里也有同性恋题材,但一定是故事的复线。断背山里没有什么太多社会问题的表现,像大家说的。这是一个标准爱情故事。虽然我前面说了不少李安作为导演在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上下的功夫,但是这个电影总的来讲是个有艺术水准的商业片。除了少数人在道德上不能接受之外,这部电影适合所有人看、代入。这是个大众电影。这种方法抛开了艺术电影的小众特征小众品味的保护伞。说李安单是闷呢,太小看他了。这种勇气和巧妙的方法不是一般人具有的。
另外呢,我反对李安是同性恋的说法。事实上我反对的是把有才华讲究细腻感情的男性都归上同性恋可能的说法。男性对爱情理想,对浪漫的追求和向往并不比女性少,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不允许男性把这些意思表达出来罢了。电影业是美国的大出口业,我认为好莱坞把电影的产业化,结构化是其他国家再怎么一波一波地出一些个天才也打不过好莱坞的原因。好莱坞拥有的整个分行业的专业人才,这是一个天才的导演,一个天才的摄影不能抗衡的。这样一个好的团队就非常重要。所以我能理解一些人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李安作为导演能让所有这些年轻演员在他的电影里有超凡脱俗的表现,这个人厉害得很哪。
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有自己的感受,都有话好说。断背山就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像Jun写的,很多人感觉恐慌,因为这部电影有煽动性。不要说一个男的,我看的时候,把我的男同事一个一个地想过去,觉得他们个个都像同性恋。但是我又非常疑惑,觉得这些感情都是异性恋的感情。也许人家真的同性恋还是有些差异的。但是这个在出现一个能跟李安抗衡的同性恋导演之前我大概是不会知道了。
Jun,我交作业了。
云浆未饮结成冰
Sorry I cannot write reviews or anything in the matter. I watched it. I liked it, alot. It is such an old fashion love story, which happens to have two men in it. Heath Ledger was much better than I expected. I have to admit that I got tears in my eyes when Ennis said "Why don't you let me be? It's because of you, Jack, that I'm like this -- nothing, and nobody." while he felt on his knees. I hope he could keep up the good work.
李安的含蓄真正让我不满的是,他通过含蓄,回避了不应该回避的问题。当然可以说,电影是导演的孩子,如果他不想跟某些严肃问题正面冲突,可以把之作为背景处理,来衬托伟大的爱情故事。我得同意导演有艺术自由。可是我同时觉得,他没充分处理细节,故事的悲剧性太多象性格悲剧,太少是社会悲剧。事实上,应该主要是后者。
真的开始疑心他的取向也是从这本片子开始,倒不是因为他细腻浪漫。而是因为他太能描述被压抑的感情了,每一部片子都充斥这个主题,我不能不疑心这是他生活的中心主题,灵感的所有来源。公平的说,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就是很克制的,(克制不是贬义词,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也行不通),所以我一直觉得李安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但是断背山里的很多压抑感觉,完全超出儒家的克己范围。为什么呢?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克己是为了复礼,为了达到天人和谐,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为了大家庭的和睦,目的是以家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断背山里的压抑来自恐惧--这种恐惧在片中被处理的很遥远,很虚幻,到结尾却slap on ,很不应该。
真的开始疑心他的取向也是从这本片子开始,倒不是因为他细腻浪漫。而是因为他太能描述被压抑的感情了,每一部片子都充斥这个主题,我不能不疑心这是他生活的中心主题,灵感的所有来源。公平的说,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就是很克制的,(克制不是贬义词,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也行不通),所以我一直觉得李安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但是断背山里的很多压抑感觉,完全超出儒家的克己范围。为什么呢?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克己是为了复礼,为了达到天人和谐,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为了大家庭的和睦,目的是以家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断背山里的压抑来自恐惧--这种恐惧在片中被处理的很遥远,很虚幻,到结尾却slap on ,很不应该。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我同意小K的观点, 就是李安把社会因素完全淡化了, 结果是让人对Ennis一再拒绝Jack追求幸福的请求产生反感. 他这样一来, 固然让广大群众没感到自己被控诉而心满意足, 但是也大大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 尤其是跨越二十年的幅度.
卧虎藏龙的问题一模一样: 看到结尾玉娇龙涌身跳崖, 结束, 我的反应是WTF? 跟同去的洋人朋友讨论, 他说, 很明显, 玉娇龙爱的是李慕白, 觉得对他的死应该负责, 所以自杀谢罪. 我说不对, 原因是她跟爱人罗小虎有种族和社会地位的差距, 她忠孝不能两全, 所以才以自杀逃避的. 这两种解释差得也太远了吧? 说明编导的不称职! 小说里玉娇龙追求爱情之不可能, 家庭和社会的障碍之不可逾越, 是很明白的, 但在电影里根本就不存在了. 人物作出某种选择, 是有原因的, 而编导的职责在于show me why.
说到隐忍和爆发, 我指的是经典的戏剧结构. 举个经典的例子: 林冲夜奔. 读者/观众看着林冲一再被逼, 一再隐忍, dramatic tension好象高压锅里的压力越来越大, 读者的悬念和期待也越来越紧张, 直到最后终于杀了押解他的差人投梁山去了, 达到高潮, 满足了读者精神上的期待和感情上的宣泄. 西方戏剧的第三幕第四幕和中国典型武侠故事里的好人被欺压直到最后大决斗的结构不谋而合, 是因为人民欣赏故事的共同性. 故事的发展阶段就是为了逐渐堆积tension, 最后在宣泄中得到满足. 而Brokeback Mountain的结构上只有两个高潮, 一个是他们第一次在山上发生肉体关系, 第二次是四年后重逢. 此后一半再没有戏剧和心理上的高潮, 而是fizzled out. 这是决策上的失败. 不知道是Larry McMerty的剧本还是导演的错误.
整部片子, 精彩的地方不是直接从小说取来的就是演员表演出来的. 而编导自己加进去的成分, 我觉得非常mediocre, 效率奇低. 比如花了大篇幅讲的Ennis离婚后跟女招待的感情线对整部片子的主题有什么大贡献, 我就看不出来. 该花力气的地方一闪而过, 加的都是废话, 明显看出编导的功力不足和故意回避矛盾冲突的倾向.
关于understatement, 建议参照Capote里面PS Hoffman内外兼修的表演. 虽然外表模仿Capote已经惟妙惟肖了, 他的表演有很强烈的内心矛盾和变化发展. 也是非常隐忍的, 但是没有忍到让观众不知所云的地步. Capote在写In Cold Blood时就知道结尾高潮的重要性, 所以等了六年才出版此书. 而电影采用了同样的高潮(execution), 然后立刻结束, 这才是正路.
我是少数的dissenting voice. 今年又如此.
卧虎藏龙的问题一模一样: 看到结尾玉娇龙涌身跳崖, 结束, 我的反应是WTF? 跟同去的洋人朋友讨论, 他说, 很明显, 玉娇龙爱的是李慕白, 觉得对他的死应该负责, 所以自杀谢罪. 我说不对, 原因是她跟爱人罗小虎有种族和社会地位的差距, 她忠孝不能两全, 所以才以自杀逃避的. 这两种解释差得也太远了吧? 说明编导的不称职! 小说里玉娇龙追求爱情之不可能, 家庭和社会的障碍之不可逾越, 是很明白的, 但在电影里根本就不存在了. 人物作出某种选择, 是有原因的, 而编导的职责在于show me why.
说到隐忍和爆发, 我指的是经典的戏剧结构. 举个经典的例子: 林冲夜奔. 读者/观众看着林冲一再被逼, 一再隐忍, dramatic tension好象高压锅里的压力越来越大, 读者的悬念和期待也越来越紧张, 直到最后终于杀了押解他的差人投梁山去了, 达到高潮, 满足了读者精神上的期待和感情上的宣泄. 西方戏剧的第三幕第四幕和中国典型武侠故事里的好人被欺压直到最后大决斗的结构不谋而合, 是因为人民欣赏故事的共同性. 故事的发展阶段就是为了逐渐堆积tension, 最后在宣泄中得到满足. 而Brokeback Mountain的结构上只有两个高潮, 一个是他们第一次在山上发生肉体关系, 第二次是四年后重逢. 此后一半再没有戏剧和心理上的高潮, 而是fizzled out. 这是决策上的失败. 不知道是Larry McMerty的剧本还是导演的错误.
整部片子, 精彩的地方不是直接从小说取来的就是演员表演出来的. 而编导自己加进去的成分, 我觉得非常mediocre, 效率奇低. 比如花了大篇幅讲的Ennis离婚后跟女招待的感情线对整部片子的主题有什么大贡献, 我就看不出来. 该花力气的地方一闪而过, 加的都是废话, 明显看出编导的功力不足和故意回避矛盾冲突的倾向.
关于understatement, 建议参照Capote里面PS Hoffman内外兼修的表演. 虽然外表模仿Capote已经惟妙惟肖了, 他的表演有很强烈的内心矛盾和变化发展. 也是非常隐忍的, 但是没有忍到让观众不知所云的地步. Capote在写In Cold Blood时就知道结尾高潮的重要性, 所以等了六年才出版此书. 而电影采用了同样的高潮(execution), 然后立刻结束, 这才是正路.
我是少数的dissenting voice. 今年又如此.
nod。结尾为了让衣橱的出现显得自然,不惜费力安插他女儿来访,告知婚期,又将外套失落等等。当然也可以说那段问话是Ennis为女儿和未婚夫相知不深而担忧,生怕她重蹈母亲覆辙。――我这简直是林弈华的“基眼看世界天下多大同”式解释廖。Elysees wrote:嗯,这点我非常同意。以至于我看出来的印象是这部片子是一句话一句话把小说搬到屏幕上的。Jun wrote:整部片子, 精彩的地方不是直接从小说取来的就是演员表演出来的. 而编导自己加进去的成分, 我觉得非常mediocre, 效率奇低.
多加的家庭场景,比如Ennis与粗话男冲突,Jack和岳丈对抗等,还有女性角色戏份大增,像是为了冲淡同性恋情主题,表现主角的男性气概,为普通观众增加代入感的求全之策。前些天看到一个“给直人的断背山欣赏指南”,最后一条就是 you get to see Anne Hathaway topless.


重读小说时注意到不少近乎冷酷的暴力描写,虽然只是一笔带过。电影也是类似处理,不做渲染,在台词中略点――但念白实在
嗬嗬,在这个问题上,我和JUN简直是spectrum的两个极端。我对编导给我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结局,不但一点抱怨都无,而且几乎是excited by the fluidity of the answers。一个definitive why没准儿会让我有点儿恼火。Jun wrote:卧虎藏龙的问题一模一样: 看到结尾玉娇龙涌身跳崖, 结束, 我的反应是WTF? 跟同去的洋人朋友讨论, 他说, 很明显, 玉娇龙爱的是李慕白, 觉得对他的死应该负责, 所以自杀谢罪. 我说不对, 原因是她跟爱人罗小虎有种族和社会地位的差距, 她忠孝不能两全, 所以才以自杀逃避的. 这两种解释差得也太远了吧? 说明编导的不称职! 小说里玉娇龙追求爱情之不可能, 家庭和社会的障碍之不可逾越, 是很明白的, 但在电影里根本就不存在了. 人物作出某种选择, 是有原因的, 而编导的职责在于show me why.
至于BBM的几个高潮,我觉得结尾处的“衬衫”桥段,也该算其一吧。
西部牛仔的半生
茫茫人海中李安竟然遇上Annie Proulx,任何婚姻介绍所的专业媒人都不会不恨得牙痒痒:不但珠联璧合,而且缘定三生。近年银幕上流行呼朋喝友勾肩搭背走出来,《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偏偏背道而驰夹著尾巴躲回去,落在打正身份旗帜的同志导演手中,恐怕不是趁机鞭笞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害群之马,就是把两个已婚男人骑牛找马的桥段拍成超camp喜剧,居心不良的还会因利趁便命令主角大脱特脱,去不到刀来剑往的四级,起码稳坐三级。而换了吴宇森,则大概会斩鸡头称兄道弟,并且以半小时篇幅详尽描绘烹红煮翠过程,不惜浪费大量子弹罢?
然而李安,不但搬字过纸忠于原著,还把它带进奥斯卡殿堂,假如我是小说作者,肯定杀鸡还神。暂时还没有听到导演的访问,不知道会不会例牌来段“飞越性取向”式的推手辩白,将同性恋打压成可有可无的题材处理,而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理由--当然许多时候毋庸劳烦本人出师,自作多情的影评人当会请缨,理直气壮担任擦屁股的工作。《断背山》写的确实不是两个男子丰盛的爱情,而是一个男子懦弱的犯罪感,大致上这也解释了它在主流的一帆风顺。似乎是阴魂不散的老问题:快乐的同志向来不被普罗大众欢迎,非要上刀山下油锅受苦受难,最好自杀收场,才可以迎合俗眼。
不过六十年代西部牛仔一旦搞不伦关系,也注定只可以痛苦地在衣柜中进行,素材决定路向,与政治正不正确完全无关。住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大都会的幸运儿,很难想像四十年前农村劳动界的艰辛,既没有随时随地可供漫游的网际网络,也缺乏为抛媚眼而设的三温暖和酒吧,甚至连方便大小之外方便泄欲的公厕也欠奉,叫天不应叫地不闻,就算个人心有余力亦足,方圆三百里内人影也找不到,遑论另一具欲火熊熊的血肉之躯。十多二十岁有幸邂逅同声同气的性启蒙对手,不啻是飞来艳福,往后发展成婚外的长期偷欢对象,则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他们各自把太太瞒在鼓里,一年几度合力培植后庭花,用的是“钓鱼”的名义。我不是不懂得同情废墟中经营欲望的辛苦,只是这个藉口落在惯于接收香港电波的耳朵里,很难不引起窃笑:“钓鱼”正是该地同志形容结识同道中人的暗语,大赤赤对老婆宣称自己去钓鱼,真是诚实得可爱!事实是,假如这两位仁兄有手到拿来的钓鱼途径,《断背山》缠绵的半生缘可就演不成了--既有十八春自由选择,一般同志是不会肯安安份份吃一家茶礼的。对不起,不是有意替浪漫泼冷水,环境要不是恶劣得那样,我不信他们会一生一世宝贝食之无味的关系。当然,我也为生离死别的结局哭成泪人,但是我得到的是比较实际的道德教训。
然而李安,不但搬字过纸忠于原著,还把它带进奥斯卡殿堂,假如我是小说作者,肯定杀鸡还神。暂时还没有听到导演的访问,不知道会不会例牌来段“飞越性取向”式的推手辩白,将同性恋打压成可有可无的题材处理,而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理由--当然许多时候毋庸劳烦本人出师,自作多情的影评人当会请缨,理直气壮担任擦屁股的工作。《断背山》写的确实不是两个男子丰盛的爱情,而是一个男子懦弱的犯罪感,大致上这也解释了它在主流的一帆风顺。似乎是阴魂不散的老问题:快乐的同志向来不被普罗大众欢迎,非要上刀山下油锅受苦受难,最好自杀收场,才可以迎合俗眼。
不过六十年代西部牛仔一旦搞不伦关系,也注定只可以痛苦地在衣柜中进行,素材决定路向,与政治正不正确完全无关。住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大都会的幸运儿,很难想像四十年前农村劳动界的艰辛,既没有随时随地可供漫游的网际网络,也缺乏为抛媚眼而设的三温暖和酒吧,甚至连方便大小之外方便泄欲的公厕也欠奉,叫天不应叫地不闻,就算个人心有余力亦足,方圆三百里内人影也找不到,遑论另一具欲火熊熊的血肉之躯。十多二十岁有幸邂逅同声同气的性启蒙对手,不啻是飞来艳福,往后发展成婚外的长期偷欢对象,则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他们各自把太太瞒在鼓里,一年几度合力培植后庭花,用的是“钓鱼”的名义。我不是不懂得同情废墟中经营欲望的辛苦,只是这个藉口落在惯于接收香港电波的耳朵里,很难不引起窃笑:“钓鱼”正是该地同志形容结识同道中人的暗语,大赤赤对老婆宣称自己去钓鱼,真是诚实得可爱!事实是,假如这两位仁兄有手到拿来的钓鱼途径,《断背山》缠绵的半生缘可就演不成了--既有十八春自由选择,一般同志是不会肯安安份份吃一家茶礼的。对不起,不是有意替浪漫泼冷水,环境要不是恶劣得那样,我不信他们会一生一世宝贝食之无味的关系。当然,我也为生离死别的结局哭成泪人,但是我得到的是比较实际的道德教训。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西部牛仔的半生
It is true to both homo and hetero-sexual love stories.Knowing wrote:快乐的同志向来不被普罗大众欢迎,非要上刀山下油锅受苦受难,最好自杀收场,才可以迎合俗眼.
转一篇吧
白先勇、符立中/对谈 (20060119)
白先勇
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式的寂寞」!美国是全世界最寂寞
的国家:美国人不能讲感情的,闷在里头说不出来的……符立中
「您觉得这两个牛仔在当时社会有身份上的代表性吗?比方他们从小都
很孤单,生命都很艰辛,活在社会最底层。」
符立中(以下简称符):从电影看小说,李安示范了他的阅读方式;同
样身为小说家,您如何看待「断背山」──这样的小说、甚至这样的电影
?
白先勇(以下简称白):毫无疑问,李安是视觉文化的服膺者。断背山
上的意象像是一首首田园诗,乍看不具情节性,最後却堆叠出记忆和感情
的深度,使得两位男主角显现出世俗中的神圣。
符:谈到笔触,我想先从作者安妮.普露谈起:当初连载时一看吓了一
跳!对於怀俄明州纯男性的牛仔世界,她分明是个外来者,可是那种氛围
逼真的不得了;後来看到全本,虽有几处落了痕迹,但还是很佩服。那种
relentless(强悍无情)的文笔,您觉得在行文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白:这是一篇相当奇特的小说。作者的确想把怀俄明那种草原地带的风
格呈现出来;她用的语言比较生涩,常省略主辞或句子,口语化的,达到
一种简洁、乾脆、与严谨的寒冷;我想这得力於海明威的启示:用简短、
粗犷的语言来表达自然的力量。断背山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徵,他们两个一
到了那边就完全恢复自然,变成Natural Man(自然人),抛却了任何的社
会障碍。
符:我觉得这种文笔上的节制也许有双重的意涵:一来摹拟那个荒野粗
陋的情感表达;二来作者的叙事观点并不一致,简单的字汇造成模糊、悬
吊的叙事效果。普露在rough-hewn(粗糙)的笔触中安插不动声色的细节
:比方当最後恩尼司去向杰克的父亲讨骨灰,她写那个鸭霸佬用knowing
(心照不宣)的神态打量他,这个knowing让人很不安:他知情吗?知道
的程度又是多少?可是李安把这个地方拍「实」了,几位演员传达给我的
感觉是不单父亲知道,母亲甚至恩尼司的女儿都知道!如果他的「隐」痛
是那样地「公开」,那么他一辈子埋在「衣柜」里的感情(李安在结尾神
来之笔的新意象)就演变成自以为安全、实际上却四面楚歌的危机!我想
骨子里李安信奉人本主义美学,他对主角的悲悯,也许正是作者要极力避
免的。
重重叠叠的山峦
白:影片当然可以视作李安的诠释。如果要深究作者的moral vision(道
德想像),她虽不悲天悯人,但也不妄加批判(符:像杰克的情欲显然较
为嫌浮泛)。不过我想身份、阶级的取样,作者可能搀杂一些社会抗议在
里头,虽然不是大声疾呼地说出来。
符:开头那个山重重叠叠,变成一个象徵,也许是发诸自然的感情,也
许是谜,但也未尝没有压迫的感觉。
白:自然的力量本来就很可怕!山里的人哪、羊和狼,animalistic(动物
本能)的那些东西,完全没有社会的约束和污染,反朴归真到最原始的「
爱情」。至少一直到现代社会,还是要逃到「失乐园」才有可能萌发那种
感情。而且她写这篇小说,平铺直叙的,没有太多沉溺。一般来说这种写
法较难掌控。她没有用很机巧的技术,这是普露高明的地方。
她的文字呈现淬沥中的简洁;两个牛仔都是不习惯用言辞表达感情的人
,所以小说会表现他们这种说不出来、没头没尾、也不必说的应对。但他
们迎头撞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传统,一个清教徒的戒律──小说起始於六十
年代,和廿一世记的时空情境已有相当差距,相较於现在较开通的观念,
李安对这种「无形逼迫」的压力,作了相当的酝酿繁衍:像当他们第一次
发生关系的隔天,赫然发现一只羊被狼开膛剖肚!我们都知道羔羊献祭是
基督教仪式的一环,他们注定成为整个时代的牺牲品。
符:这就是李安式的暗示了!但这个暗示显然也是象徵:是李安对美国
男性沙文式的「牛仔神话」的抗议。普露是很「狠」的:她不给笔下那些
人物「生存」的机会;李安却将那种个人意识从无知发展到永远疏离的历
程推展到极至,达成对观众「终极」的说服。也难怪这部影片上映迄今,
在美国本土引发了不少争议。我想问的是:您研究美国文化这么多年,「
牛仔神话)」真的是美国牢不可破的主流价值吗?「牛仔神话」和「爱情
神话」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两大法宝,现在天雷勾动地火地结合在一起,
却好像引发公愤似的!
牛仔神话
白:要探讨「牛仔神话」就牵涉到美国拓荒时期的精神图腾,现在已经
蜕变成美国社会的男性象徵。像小布希不也常常这样、戴个牛仔帽吗?可
能,好莱坞有推波助澜,但也有某种程度的真实。他们那些Paleface(白佬
)在垦荒活动中的开拓,带有清教徒式的自苦自立、还有美国开国精神济
弱扶倾等种种复杂的情愫。这篇小说我想最特殊的一点就是讲两个大男人
这段感情:他们在某方面有一点童子军露营时的感觉,那一种纯真。开头
两个非常innocent(天真),也没想到那段爱情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断背山
等於是他们的乐园一样,那些花花草草一到了人间社会,那个神话就破灭
掉了!最後变成恩尼司永远无法企及的梦。
符:您觉得这两个牛仔在当时社会有身份上的代表性吗?比方他们从小
都很孤单,生命都很艰辛,活在社会最底层。
白: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式的寂寞」!美国是全世界最
寂寞的国家:美国人不能讲感情的,闷在里头说不出来的那种美国式的孤
独。恩尼司最後一个人住在货柜里面,他也为了杰克妻离子散,孤独的要
命。你看他一直照顾他的女儿,宁愿自己受苦,可是个好人哪。
他一生当中最爱的是他,他最爱的也是他!超越性别超越一切生死缠绵
的感情。这也是这部作品珍贵的地方──生死不渝!非常浪漫。小说开头
写得很好:他老了,梦到已死的杰克,心里很踏实。李安没拍这段,最後
蹦出个衣柜来,并由女儿捎来喜讯带来一丝温暖,也拍得精采。
符:那您觉得演员诠释的如何?
白:都好!尤其他们两个之间有chemistry,塑造出两个好人。他们根本
已经超越了性别的分际;我看到一种相当boyish(大男孩)似的情谊。美
国男性从童年、青少年到成年,从事各种menfolk阳刚的活动,男性之间的
bording(连结),相当强。而且,我觉得,他们两个已经不是谁女性化谁
男性化的问题,两个人都有点像天真无邪的男孩,从青少年的爱情一直延
续一直延续,他们无法完全成为成人,所以一直想要逃到断背山,再次恢
复两个人的失乐园。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整个来讲,美国人那种年轻,和其他国
家不一样,这部电影非常American。
孤单与寂寞
符:他们两个从某个角度来说,心里一直是孤单的小男孩,面临云烟变
换,一直想逃离那个社会。像那个杰克,後来还试图和另一个男人,建立
他们的理想国。但是您的小说,印象比较深的几段,大家似乎较有默契地
、跨越年龄等障碍,在寂寞中相濡以沫:像从前您告诉我李青和校工发生
关系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我一直很难理解这种感情;而且他周遭还不乏环
绕者,如小玉和林样、吴敏和张先生等等。再比方像金大班最後请那只童
子鸡跳舞,那时候的背景歌曲:「小亲亲、冷冰冰」,似乎暗示整个舞厅
都是行
白先勇、符立中/对谈 (20060119)
白先勇
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式的寂寞」!美国是全世界最寂寞
的国家:美国人不能讲感情的,闷在里头说不出来的……符立中
「您觉得这两个牛仔在当时社会有身份上的代表性吗?比方他们从小都
很孤单,生命都很艰辛,活在社会最底层。」
符立中(以下简称符):从电影看小说,李安示范了他的阅读方式;同
样身为小说家,您如何看待「断背山」──这样的小说、甚至这样的电影
?
白先勇(以下简称白):毫无疑问,李安是视觉文化的服膺者。断背山
上的意象像是一首首田园诗,乍看不具情节性,最後却堆叠出记忆和感情
的深度,使得两位男主角显现出世俗中的神圣。
符:谈到笔触,我想先从作者安妮.普露谈起:当初连载时一看吓了一
跳!对於怀俄明州纯男性的牛仔世界,她分明是个外来者,可是那种氛围
逼真的不得了;後来看到全本,虽有几处落了痕迹,但还是很佩服。那种
relentless(强悍无情)的文笔,您觉得在行文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白:这是一篇相当奇特的小说。作者的确想把怀俄明那种草原地带的风
格呈现出来;她用的语言比较生涩,常省略主辞或句子,口语化的,达到
一种简洁、乾脆、与严谨的寒冷;我想这得力於海明威的启示:用简短、
粗犷的语言来表达自然的力量。断背山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徵,他们两个一
到了那边就完全恢复自然,变成Natural Man(自然人),抛却了任何的社
会障碍。
符:我觉得这种文笔上的节制也许有双重的意涵:一来摹拟那个荒野粗
陋的情感表达;二来作者的叙事观点并不一致,简单的字汇造成模糊、悬
吊的叙事效果。普露在rough-hewn(粗糙)的笔触中安插不动声色的细节
:比方当最後恩尼司去向杰克的父亲讨骨灰,她写那个鸭霸佬用knowing
(心照不宣)的神态打量他,这个knowing让人很不安:他知情吗?知道
的程度又是多少?可是李安把这个地方拍「实」了,几位演员传达给我的
感觉是不单父亲知道,母亲甚至恩尼司的女儿都知道!如果他的「隐」痛
是那样地「公开」,那么他一辈子埋在「衣柜」里的感情(李安在结尾神
来之笔的新意象)就演变成自以为安全、实际上却四面楚歌的危机!我想
骨子里李安信奉人本主义美学,他对主角的悲悯,也许正是作者要极力避
免的。
重重叠叠的山峦
白:影片当然可以视作李安的诠释。如果要深究作者的moral vision(道
德想像),她虽不悲天悯人,但也不妄加批判(符:像杰克的情欲显然较
为嫌浮泛)。不过我想身份、阶级的取样,作者可能搀杂一些社会抗议在
里头,虽然不是大声疾呼地说出来。
符:开头那个山重重叠叠,变成一个象徵,也许是发诸自然的感情,也
许是谜,但也未尝没有压迫的感觉。
白:自然的力量本来就很可怕!山里的人哪、羊和狼,animalistic(动物
本能)的那些东西,完全没有社会的约束和污染,反朴归真到最原始的「
爱情」。至少一直到现代社会,还是要逃到「失乐园」才有可能萌发那种
感情。而且她写这篇小说,平铺直叙的,没有太多沉溺。一般来说这种写
法较难掌控。她没有用很机巧的技术,这是普露高明的地方。
她的文字呈现淬沥中的简洁;两个牛仔都是不习惯用言辞表达感情的人
,所以小说会表现他们这种说不出来、没头没尾、也不必说的应对。但他
们迎头撞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传统,一个清教徒的戒律──小说起始於六十
年代,和廿一世记的时空情境已有相当差距,相较於现在较开通的观念,
李安对这种「无形逼迫」的压力,作了相当的酝酿繁衍:像当他们第一次
发生关系的隔天,赫然发现一只羊被狼开膛剖肚!我们都知道羔羊献祭是
基督教仪式的一环,他们注定成为整个时代的牺牲品。
符:这就是李安式的暗示了!但这个暗示显然也是象徵:是李安对美国
男性沙文式的「牛仔神话」的抗议。普露是很「狠」的:她不给笔下那些
人物「生存」的机会;李安却将那种个人意识从无知发展到永远疏离的历
程推展到极至,达成对观众「终极」的说服。也难怪这部影片上映迄今,
在美国本土引发了不少争议。我想问的是:您研究美国文化这么多年,「
牛仔神话)」真的是美国牢不可破的主流价值吗?「牛仔神话」和「爱情
神话」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两大法宝,现在天雷勾动地火地结合在一起,
却好像引发公愤似的!
牛仔神话
白:要探讨「牛仔神话」就牵涉到美国拓荒时期的精神图腾,现在已经
蜕变成美国社会的男性象徵。像小布希不也常常这样、戴个牛仔帽吗?可
能,好莱坞有推波助澜,但也有某种程度的真实。他们那些Paleface(白佬
)在垦荒活动中的开拓,带有清教徒式的自苦自立、还有美国开国精神济
弱扶倾等种种复杂的情愫。这篇小说我想最特殊的一点就是讲两个大男人
这段感情:他们在某方面有一点童子军露营时的感觉,那一种纯真。开头
两个非常innocent(天真),也没想到那段爱情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断背山
等於是他们的乐园一样,那些花花草草一到了人间社会,那个神话就破灭
掉了!最後变成恩尼司永远无法企及的梦。
符:您觉得这两个牛仔在当时社会有身份上的代表性吗?比方他们从小
都很孤单,生命都很艰辛,活在社会最底层。
白: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式的寂寞」!美国是全世界最
寂寞的国家:美国人不能讲感情的,闷在里头说不出来的那种美国式的孤
独。恩尼司最後一个人住在货柜里面,他也为了杰克妻离子散,孤独的要
命。你看他一直照顾他的女儿,宁愿自己受苦,可是个好人哪。
他一生当中最爱的是他,他最爱的也是他!超越性别超越一切生死缠绵
的感情。这也是这部作品珍贵的地方──生死不渝!非常浪漫。小说开头
写得很好:他老了,梦到已死的杰克,心里很踏实。李安没拍这段,最後
蹦出个衣柜来,并由女儿捎来喜讯带来一丝温暖,也拍得精采。
符:那您觉得演员诠释的如何?
白:都好!尤其他们两个之间有chemistry,塑造出两个好人。他们根本
已经超越了性别的分际;我看到一种相当boyish(大男孩)似的情谊。美
国男性从童年、青少年到成年,从事各种menfolk阳刚的活动,男性之间的
bording(连结),相当强。而且,我觉得,他们两个已经不是谁女性化谁
男性化的问题,两个人都有点像天真无邪的男孩,从青少年的爱情一直延
续一直延续,他们无法完全成为成人,所以一直想要逃到断背山,再次恢
复两个人的失乐园。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整个来讲,美国人那种年轻,和其他国
家不一样,这部电影非常American。
孤单与寂寞
符:他们两个从某个角度来说,心里一直是孤单的小男孩,面临云烟变
换,一直想逃离那个社会。像那个杰克,後来还试图和另一个男人,建立
他们的理想国。但是您的小说,印象比较深的几段,大家似乎较有默契地
、跨越年龄等障碍,在寂寞中相濡以沫:像从前您告诉我李青和校工发生
关系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我一直很难理解这种感情;而且他周遭还不乏环
绕者,如小玉和林样、吴敏和张先生等等。再比方像金大班最後请那只童
子鸡跳舞,那时候的背景歌曲:「小亲亲、冷冰冰」,似乎暗示整个舞厅
都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