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讲天星码头的文章。连我这旁人看着都觉得可惜。链接里还有照片。
http://www.mingpaoweekly.com/htm/1984/bb01.htm
我们每次都很包容:
时代要进步、经济要发展,上环旧街里巷拆得无影无踪、钻石山大□村连悲鸣也没一声。
我们每次都很合作:
改朝换代,历史污点当然不能留下,九龙城寨只能活在相片中,调景岭只能作地铁站名。
但为什么一切牺牲,换来却是愈来愈糟的城市?我给你湾仔有情有趣的小摊档,你还我六层高平台,把街道都吃掉!我给你七彩缤纷的虎豹别墅,你居然把花园毁掉,别墅五年来一直空置!我多么不舍得启德机场,你却光懂得建豪宅,地产活了,香港死了。
天星码头是中环的心脏、是香港真正的市中心,由码头到大会堂、爱丁堡广场、立法会、遮打花园、商业区、政府山、动植物公园……维多利亚式的城市设计,优雅周详。天星一拆,积木倒下。
而新码头是什么呢?连名字也无,「七号码头」,假古董似地招揽游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当新不如旧,我们为什么要放手?
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问市民:「要揽住一堆砖头,还是把回忆及内在价值放在脑海中?」
十五万人亲身到天星告诉你,这不是一堆砖头!
看,我们中环的心脏
岂有闲情似旧时
地铁很快、巴士可以去到很远,但人们还是喜欢来天星码头坐船,那怕下船后还得再三转车。
那是一份偷来的闲情。
踏上绿楼梯,心情开始放轻松,厚实的生铁扶手毫不吝啬地接收身躯的疲倦。夕阳射进铁栏,在地上打下蜂巢般的格子光,海风吹过,难得暂时逃离冷气的牢笼。小孩在窗前跳高望海,童年时,好像永远长得不够高。
红灯转绿,走落斜路,红色木板送上隆隆声,若是有拉吁行李箱的游人,那声响更大了,彷佛替渡轮叫嚷:欢迎欢迎。
天星头上没有射灯、身上没有广告牌、脚下也无商场,实而不华但尽忠职守。
老实原来是最好。
这里有故事
赵世曾家住香港,天天坐船到培正中学上课,年少时,最爱站在钟楼下看漂亮女孩。
古天农住尖沙咀,中学第一次做话剧便是在大会堂,自此常常坐船排戏,他怨:香港总是拆得太快、保存太慢。
长毛经常在中环天星码头示威,最记得八九民运时由五月静坐到八月,当时怡和大班鲍磊还在码头捐给他二千元。
李卓人九七年为抗议临时立法会推翻立法会制订的集体谈判权,也在码头绝食一星期,太多市民送汤,绝食结束,居然胖了。
长春社经理何耀生想起七十年代回广州探亲,例必坐船到尖沙咀码头,再到隔壁的火车站乘车,过节时人人背吁大布袋、拖男带女,一些乘客心急下船不惜拉吁码头边的木桩跳上码头,码头海边常常漂吁这些心急人跌下的鞋子。
赵金卿一直记得父亲有次和朋友坐天星小轮,大家讲笑,谁知朋友心脏病发,在船上笑死了!
邓达智试过从尖沙咀到中环来来回回四、五次,也赖皮不肯下船,因为黄昏的维港实在太美了……
郑女士最怀念以前在天星码头拍拖的日子,一天来回坐好几次,二十多年过去,男友变丈夫,然后走先一步……码头最后一夜,子女陪她坐慈善告别航。
谢家逢假日都到天星码头,谢太爱到海运大_shopping;谢先生喜欢到当年里头的海天酒楼饮茶;偶尔一家大小还到海运戏院看电影。
陈先生每年春天都是码头常客:坐船到文化中心赶电影节,有次艺术节去了文化中心,才发现原来节目在大会堂举行,连忙又跑上船──居然没迟倒。
码头铁闸还未拉开,Wendy已经在忙,近十年来,她天天四点起僵为小食店作准备。
六点三十五分,首班从尖沙咀开来的轮船泊岸,干粗活的男人、做清洁的女士都爱来买早餐,Wendy一边递上咖啡奶茶,一边说:「谢谢,谢谢你们多年来的支持,千言万语讲唔完,唯有讲多声谢谢。」
新码头容不下这种小店,Wendy一早打算结业,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客人。天渐光,轮到办公室的人们下船,买早餐的人龙始终没减少,「奶奶,你好呀!」一个经理似的男人笑嘻嘻打招呼,Wendy扮生气地瞪眼,她两个月前娶新抱,放了几天假,回来后熟客都起哄叫她「奶奶」!
Wendy家也是从事饮食业,在天星码头开档前,也承包过政府机构的膳食,码头那么多食店,就数她这间撑得最久。「他们都说,码头小食店中我的最好吃!」她不无自豪地说。
亲爱的顾客
承蒙各位多年光顾,我们已成为挚友。每天总得见上一面,否则好像缺少了什么,奈何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终于到了说分手的时候。鉴于政府于2006年11月11日正式收回天星码头所有铺位,我们只能为各位服务到最后一刻。
我们决定于2006年11月11日上午9时30分(早餐后)光荣结业,希望各位顾客另外找到一间能解决两餐的地方,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十多年顾客成挚友,觅得知己复何求
他朝有缘能相遇,细说当年话从头
点解要拆?
天星下月底要拆了。
房屋规划及地政局局长孙明扬木吁脸说,过去七年已经不断公开咨询:「我们已经决定好久,不是议而不决,而是决而不行,如果永无止境拖下去,什么时候才完?」
孙明扬说可以考虑将来如何把天星码头和钟楼的特色融入于新海滨长廊设计,但为了配合地底污水渠建设及中环填海工程,需要先拆卸,才研究。
拆了,还能研究什么?
「要保留一个运作中的钟是有困难,但如果只是放一个钟应该可以。」孙明扬答。
政府一定要拆码头,因为要那里兴建一条名为P2的公路,由中环民祥路伸延至码头旁,以纾缓中环填海区的挤塞情况。另外由于目前机场铁路的掉头隧道只有80米,为提高安全,必须把隧道再延长500米,才能使机场快线与东涌线组成的机场铁路全面运作、增加班次数目和载客量,若隧道掉头,会影响现有天星码头结构。同时为了填海,位于填海区旁边的民耀路路底的箱形排水暗渠,必须伸延至新海旁,为免暗渠的伸延位置与机铁掉头隧道重叠,所以暗渠必须移往旧天星码头位置。
天星对市民再重要,也不及一条路、一段隧道、一条渠。
修路?地产!
长春社理事熊永达却指出,政府提出的三个理由都没道理:
1. P2路只在天星码头钟楼旁经过,只需把定线的位置稍向北移,天星码头钟楼和皇后码头即可在不影响道路路线下保存下来;
2. 机场铁路的隧道位于地底数十米,地面上的天星码头钟楼和皇后码头并不一定会阻碍地底下的工程;
3. 民耀街箱形排水暗渠与机场铁路的掉头隧道在同一水平,即是亦会在地底数十米下进行工程,同样不会影响地面两码头!
真的因为道路渠道设计?民间团体质疑地瞪吁政府中环填海规划模型,两个旧码头钟楼的位置,是一栋庞大的「摩地大厦」,既有商场又有办公室,虽然只有九层高,但长达三百多米,彷佛把一座摩天大楼打横放──这才是天星码头的真正死因吧!
冤有头 债有主
这规划到底是谁话事?
二○○二年特首董建华表示将于未来十五年,投资六千亿元落实未来重点发展基建项目,包括中环天星码头重建、中环填海区计划、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等。
当年拓展署署长黄鸿坚强调:新天星码头摹仿一九一二年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是「为了增添海旁特色……成为香港令人最难忘的标志」,他还喊出经典的口号:「把香港的天然遗产──维多利亚港,还给市民!」
另一个责无旁贷的部门,是古物古迹办处事处。
《古物古迹条例》实施三十年,但基本上只从历史长短去评定文物建筑,中环天星码头未达五十年历史,古物古迹办处事处看也没看一眼。香港一直没有认真订定保护文物建筑政策,文物建筑保护政策第二阶段咨询,拖延一年多尚未有踪影。
No.1 电工
李照棠有个架势的名衔No.1电工,作为天星小轮首席电工,除负责维修船只电机,便是照顾全港唯一的古董大钟。
早上八点,他会把大钟连接音乐的水银托(响声开关)放妥;晚上八时,再轻轻关掉连接敲钟的独立摩打,免得钟声扰人。天冷,大钟走得慢一点,天热却爽快一点,李照棠总会调准时钟,定期喷油保养。
钟楼的入口原来在码头地下一间店铺内,随吁李照棠转楼梯,上到四楼,终于看见天星大钟──巨大的「钟心」大如半张乒乓球桌,清楚看见齿轮、钟铊、摩打等机械,顶部连吁一组十字形铁枝,同时操控钟楼四面外墙的时钟,另有多条铁丝与楼上铜钟相连,控制声响。
不怕钟声震耳吗?「惯了,船上的机房仲嘈!地盆掘地更嘈得多!」他笑笑说:「反而试过和同事坐在钟下聊天,风凉水冷,好舒服!」
与大笨钟同门
天星大钟系出名门,是早年比利时国王送赠英国怡和洋行东主的礼物,其后再转赠给天星小轮。钟上除了铸有生产日期「1955」,还有"Mears & Stainbank"──这是英国最古老、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铜钟铸造厂Whitechapel Bell Foundry Ltd 的其中一个标记,这厂的出品还有英国伦敦西敏寺「大笨钟」和在美国费城象征国家独立的Liberty Bell。
Whitechapel Bell Foundry Ltd翻查纪录:一九五五年曾向国著名钟表制造商E Dent of London供应一套铜钟,包括直径三尺三寸的「报时铜钟」和四个一组的「音乐铜钟」,估计便是香港的天星大钟。
绝版机械设计
大钟另一生父亲Edward John Dent (1790-1853)是英国首屈一指的计时技术发明家,致力钻研计时器的耐用和准确程度,减低温度和震荡的影响,他创办了E Dent of London,得意力作便是在一八五二年承造伦敦「大笨钟」,百多年后,钟声依然响亮。
李照棠解释E Dent的设计:天星钟楼内的平台式机械装置,中间部分是「时计」机组,两边分别是「报时铜钟」的控制组件和「刻计」机组。「时计」与「刻计」靠刻有每小时或每十五分钟一刻的齿轮转动,再推动通电的水银管,从而驳上由独立摩打推动的「敲钟报时」组件,再控制拉动杠杆敲钟。这是为什么晚上只需关掉独立摩打,报时钟声便会停止而时钟可继续走。
E Dent of London在一九七○年代结业,如今天星大钟只能靠墙上的「秘笈」保持运作:「换铁丝,要留意,不要太长,不太轻,要照旧安。」李照棠解释,连接大钟与零件的铁线,最常折断,平均每二至三个月便要更换,墙上是选择铁线要诀。
剑桥之音
墙上秘笈还有一串「密码」:
4后-->1 2 3 4
1后-->3 1 2 5
2后-->1 3 2 4
3后-->3 1 2 5
这是调校钟声的方法。
耳熟能详的旋律,最先是1793年剑桥大学的Great St. Mary教堂采用,亦称为Cambridge Chimes,每十五分钟敲响一组乐声,每小时还加上报时。大钟的音乐有所谓「鸣钟学」,以数字代表不同大小的铜钟来纪绿敲钟的次序,墙上编号,便是每十五分钟出现不同旋律的第一音节,依据铁线先后位置拉动,牵扯楼上的铁锤,敲打大钟和四个铜钟发出乐声。
由大钟的铸造、机械的组合、钟声的敲击,处处可见昔日工匠的心血结晶。
速写火红天星
48岁 太年轻?
天星生于盛时,一九五八年战后香港经济起飞,每天上班上学的乘客把码头挤得满满地。
八岁发生一件大事:小轮公司加价五仙,苏守忠到来绝食抗议,引发连串暴动,几天的骚乱令一人死亡十八人受伤,一千八百多人被捕,揭开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连串社会运动的序幕,自此,天星成为热门示威地点。
十七岁英女皇访港,天星就看吁「事头婆」在隔壁的皇后码头上岸,历任港督都在这登陆,但仪式还数女皇最巴闭,鸣响二十一口礼炮呢!三十四岁现身的是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中英关系一度紧张,争拗过后,三十九岁还是目睹香港回归。
二十多岁,香港经济最盛,人人嚷吁「鱼翅捞饭」财大气粗。四十不惑之年,不时有人为「负资产」烧炭自杀。然后禽流感、SARS、七一游行、董建华下台……但就差那两岁,天星失去被评为古迹的资格。
与香港经历最灿烂、最动荡的岁月,还算太年轻?(编者)
绝食 抗议
1966年4月4日儿童节,一位不是儿童的青年人在天星码头外的人行通道绝食,衣服写满了抗议天星小轮加价的标语。
他就是苏守忠。
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提,造成自食其果的金融风暴后,经济迅速衰退。此时天星小轮以码头和轮渡保养费用增加为理由,向政府提出头等舱船费加「斗零」。市政局民选议员叶锡恩发起签名运动,阻止天星加价,获得二万多个签名支持。但签名没作用,于是苏守忠以匹夫之勇绝食至死来支持叶锡恩反对加价。甘地式的非暴力抗争很叫英国人汗颜。四月五日下午,警方以阻碍人行通道为名逮捕苏守忠,随即引爆一场结合不满与不安的和平示威,警察镇压后演变成暴动。
在那个冷漠的年头,生命在粗俗的嘲弄下开始出现生机的颤动。当警察的警棍敲打示威者时,也同时敲醒民众的脑袋。
瞎眼 祝捷
1971年仲夏之夜──天星码头外的人行道变成了近百位失明人士的大睡僵。他们都是来自市政局辖下的盲人辅导会工场的工人,由于长期被忽视和遭剥削,最后爆发工潮。但失明工人势孤力弱,面对庞然大物的政府,继续受尽歧视。其后事件曝光,工人组织和大专学生迅速介入,为他们讨回应有的权利。
大家和市政局谈判没进展,决定将示威继续到底:占领天星码头外的人行道,日间工人静坐抗议,晚间席地而睡,直至斗争有结果为止。我们很相信失明工人一定会取回公道,因为中环是金融和商贸的中心,也是游客必经之地,而天星码头正正是中环的据点。
我是占领天星码头第一晚的其中一位纠察,那夜我协助一位失明工人往洗手间,回来时,突然一位素未谋面的长者走过来:「你们呀,以前搞过很多事,什么保_钓鱼台的,通通都无意义,但今次你们做对了!」长者说完便转身离去。看吁他的背影走进天星码头的三等舱,我不禁问自己「他说的是真的吗?」
两天后,失明工人的工潮得到了解决。那夜大家一起在天星码头外,席地开了一个开心的祝捷派对。
愈搬愈出
后记:得个头,也要吗?
坦白告诉你:过去数月,我一直拒绝参加任何保留钟楼的活动。
心里有根刺,举棋不定。
香港保护古迹的先锋兼专家龙炳颐教授告诉我:钢筋水泥的建筑根本留不下来!赤柱美利楼等因为是砖木设计,才有可能拆卸、保存、甚至择地重建。但钢筋水泥建筑只有两选择:保留或拆掉。急急问当土木工程师的朋友:有些压力团体说可以「雷射切割」的技术保留钟楼,行吗?朋友直摇头,钢筋不是一条条插的,会扭成不同的结构再灌水泥,就算切断了,也难以接驳到别处。那可以在码头底填海吗?他想了一会:填海不是把泥沙注进海里那么简单,起码要拆掉部分码头才能施工,又回到同一个问题:钢筋水泥拆了无法复原。
「当然台湾也试过移动高雄火车站,看你肯花多少钱。最大可能,是把钟楼装有铜钟的部分切下来,就像一个人,顶多保留个头。」朋友说。
倒抽一口凉气。如果天星码头只剩一个钟楼,孤伶伶地竖立在「摩地大_」,旁边又是云石地、又是喷水池;甚至只剩一个四方钟,给塞进商场……我宁愿整个码头活在回忆中。
这个问题和主力争取保留的「SEE网络」总监郑敏华拗了又拗,「就算得个头也要!圆明园国宝得个头,也是值钱的!」她坚持:「未必没办法保留整个码头,就差有没心去研究!」天星小轮以大钟已停产,只会把铜钟搬过新码头,更珍贵的古董机件没法保留,政府口口声声会研究,行动却是拆了再算。郑敏华甚至打去英国找负责维修大笨钟的公司,对方说:重新安装约四千英磅,每年维修费约一千磅。「天星大钟是艺术品,就算放在摩地大_商场,给市民元旦作倒数,也有意义。」她说。
「保留天星码头并非为保留回忆,而是为了争取更优秀的城市规划!」她这句话,打动了我。
影艺即将停业、包浩斯设计的湾仔街市明年二月要拆、市建局二百多个大小项目很多已经悄悄地成收购即将拆卸……怀旧是为了未来,如果天星触动了你,请一起来争取更优秀、更宜人居、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撰文:陈晓蕾
摄影:谢浩然、刘玉梅
[分享]放弃很易 忘记很难 -明报
1965年,叶锡恩,应该就是嫁了香港历史学家的杜叶锡恩。为香港人从伦敦争民权的议员,激怒英方也激怒港方,但就结果来看,最后是她胜了。虽然李柱铭他们很少提杜叶锡恩从英国争取民主的功劳,只说自己跟大陆斗争多么不易。
杜叶锡恩已经是白发萧萧的老太太了,前两年出了本书。我嫌贵没买,现在有点后悔。
杜叶锡恩已经是白发萧萧的老太太了,前两年出了本书。我嫌贵没买,现在有点后悔。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