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银座(一)by 新井一二三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分享]银座(一)by 新井一二三

Post by sikong » 2007-10-01 11:51

蚕扫描,司空校对

银座(一)
前些时,台湾《费加洛》杂志越洋来东京做专题,编辑问我:“如果你在东京有整整一天的自由时间,想去哪里做什么?”虽然本人是老东京,现在又定居于斯,但是身为一男一女的母亲,过去好几年都没有过自由时间。所以,人家提的问题,对我来说,纯粹属于假设。尽管如此,作为老东京兼职业写作者,本想给以出人意表的新奇答复。可是,想来想去,我脑海中只浮现出一个很不新奇的地名:银座。若真有整整一天的自由时间能在银座花,那会多么好!

有文化气味的商业区
日本人常把王府井比作“北京的银座”,意思是全城最繁荣有气派的地段。过去一百多年,不仅在全东京,而且在全日本,银座一贯是最有地位的繁华区。后来兴起的新闹区如六本木、新宿、涩谷、原宿,从来没凌驾过她头上。全国最昂贵的黄金地段几乎每年都是银座四丁目十字路口。日本人对银座的憧憬程度好厉害:曾在全国各地出现过借用银座这地名的商业区多达几百处。
银座位于日本皇宫东南方,南北大约一千一百米的银座大街(中央通)为轴,东西宽度大约六百米的一个地区。这里是日本近代商业的发祥地,老板们重视信用,主动提供第一流商品和第一流服务,全国最好喝的啤酒和全国最好穿的鞋子都在这儿。形容银座的修饰语,最常听到的是“大人的”和“高级的”;她不曾卖俏给年轻时髦分子。
不仅如此,银座的文化气氛又特别浓厚。曾一度,银座中心四丁目的十字路口四个角落全有报馆;第一家咖啡馆则由著名文人画家出钱开在这儿的;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日本文坛,具体的所在地就是银座后街的几家酒吧。现在,画廊仍林立于小巷里;影片公司的试映会多在这里举行;音乐大学生专程来找古典乐谱;穿着丝绸和服的年轻太太们结伴来看歌舞伎;商店老板们办的小杂志《银座百点》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编辑水平超过商业刊物。
银座够大够小恰到好处,相当集中而不扩散,马路犹如棋盘格子,门牌编的很好懂,北端是一丁目南端是八丁目,特适合于溜达溜达。这在“狂人做的拼凑手工般”(某西方人语)的东京特别难得。若要从头走到尾,也用不上半个钟头:银座是不劳累你的。最初是东京湾内独立小岛的缘故,至今南北两边各有一座桥(新桥和京桥),以保持截然分开于邻近地区的独特气氛。银座真有点岛屿的感觉,或者说,是在东京这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发亮的一颗珍珠。

国家的陈列窗
银座的历史跟近代日本一样长。1870年代,在明治维新后不久的新首都东京,政府雇请爱尔兰出身的设计师,建设了完全西方式的一条街:中间铺十五米宽的马路,两边则为各六米多的人行道。路旁更盖了左右各一排的两层楼砖头长房子,一层有连环拱廊,乃日本人从来没见过的乔治王朝新古典式建筑,据说模仿了伦敦Regent Street。人们把这条街叫做银座砖头街。
砖头街的南端有全日本第一条火车的终点站新桥;从开放港口横滨坐火车来首都的西方人,下车以后看到的第一条街就是银座,而且离东京市内的外国人居留地也很近。银座犹如国家的陈列窗,政府非得修成国际水准不可。跟铁路开通同一年发生的大火灾把银座一带化为灰烬。政府趁这机会,以建设耐火地区为借口,驱赶原居民而盖起了砖头街。然而,国家的体面和居民感受是两回事。这里从17世纪初成为通往京都的重要街道东海道之一部分,有小饭庄、点心铺、荞麦面馆等为旅客服务,也有各行匠人生活着。忽而改建成不适合日本潮湿的气候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洋楼,怎么了得?
东京前身江户的历史追溯到1603年(在中国是明朝末年),统治全日本的德川家康将军在此地开幕府的时候。之前也有人盖过小城堡,但是真正发展为城市是德川时代的事情。政权基础一稳定,德川将军马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木水利工程。江户城堡盖在武藏野台地的尖端,东南面向太平洋江户湾(现东京湾);本来叫做前岛的沼泽一带填拓起来,划为工商界平民生活的地区了。海里造出的陆地,如意大利威尼斯一般;四通八达的运河为最重要的交通路线。西边有城壕,东南北三边则有运河,是去哪儿都要过桥的小岛。城堡大手门外的日本桥定为全国街道的基准点。当时从江户通往各地的大街道共有五条,其中通往京都(天皇居住地)的东海道最为重要。离开日本桥后一个多公里,过了第一座京桥的地段,1612年开设了银币铸造所,就是银座这地名的起源。
二百多年后,在江户湾忽而出现的美国“黑船”导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天皇从京都搬过来,江户城翻身为国家新首都东京了。

文明开化的银座
从1872年到1877年,花五年完成的银座砖头街,最初受老居民的冷落,开始的几年多为空房。政府要在东京各地推行耐火建筑的计划,也只好放弃了。看到砖头街的外国人一般也表示失望,因为一点也没有东方特色。尽管如此,在马路和人行道分开的大街上,领全国之先点起的总共八十五个煤气路灯,晚上都亮晶晶,明显象征着文明开化的新时代。思想开放的新世代东京人逐渐开始理解砖头街的商业价值了。
当初在砖头街开张的店铺中,只有少数属于老居民。民俗学者池田弥三郎(著有《日本的幽灵》等)的爷爷池田金太郎开的天麸罗店“天金”,江户时代是晚上在路边起火卖油炸海鲜蔬菜的摊子;地点在四丁目十字路口东北角,今天三越百货公司门前狮子铜像睥睨天下的地方。砖头街完成后,“天金”在马路对面开大铺子,很快受市民的欢迎,周围每天从一大早就闻得烧大量麻油的味道了。“天金”被称为东京头号天麸罗店,后来连附近的电车站都叫做“银座四丁目天金前”,应该说老板很有先见之明。不过,邻居中,从外地来东京的新住民占多数。
当时“天金”隔壁有英国人布拉克(John Reddie Black)开办的日文报馆,其《日新真事志》,乃日本的头一份近代报纸。布拉克曾在横滨办过英文报纸《Japan Gazette》和照片杂志《Far East》,1873年迁到东京来办日文报纸的。银座离政府办公楼和外国人居留地都很近,而且砖头洋楼适合于设置印刷机。虽然该报不久就停刊;但是日本人开的报社纷纷跟上,银座很快就成为日本报业的故乡了。《日新真事志》的旧址改出《朝野新闻》;二丁目开了《东京日日新闻》(后改名为《每日新闻》);一丁目则开了《读卖新闻》;《东京曙新闻》搬来四丁目;1878年,头一家广告公司也开在了银座。

银座钟塔
砖头街上开的店铺逐渐多起来,经销的商品,很多是针对于西方人的实用品,如眼镜、皮包、帽子、金库、西式家具等。其中,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最具有文明开化的新时代特色,因而成为砖头街象征的,是钟表。
今天说到银座,多数日本人首先想起的,就是位于银座西北角的钟塔。在东京拍摄的电影片中也往往出现这钟塔;它不仅是银座的象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东京。这钟塔属于和光,乃钟表商精工舍(SEIKO)之零售部门。1881年服部金太郎创业的服部钟表店,1892年开始以精工舍的品牌出售自家商品;1894年从《朝野新闻》买下中心区的社址,同时建设了钟塔。
这之前,银座砖头街已经有几个钟塔。最早的一个,好像是1876年4月小林传次郎钟表店在八丁目的铺子屋顶上设置的四角钟;同年12月,京屋钟表店也建设了钟塔。在服部之后,1899年,在八丁目开张的博品馆劝工场(顾客能够自己选商品的新式商场)也以美丽的钟塔出名。19世纪,在连洋楼都还少见的时候,东京出现的好多钟塔,在当时人们看来非常摩登,充满西方气氛。本来规格完全统一的银座砖头街很死板,自从商店老板们加建钟塔或巨大广告牌,慢慢呈现出活泼的性格来了。
银座街上陆续开张西式商店;如基督教书籍的十字屋(1874年创业,后来变成乐器店)、打字机的黑泽商店(1901年创业)、文具的伊东屋(1904年创业)等,其中不少至今还在经营。


木村屋和资生堂
在银座砖头街上领先降临的西方文化,逐渐开始影响到广大东京市民的生活了。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西方化,几乎全从银座开始。
如今在东亚各地受欢迎的日式面包,就在这时代从砖头街普及的。木村屋面包店1896年创业,乃在银座历史最长的商店之一。从西方传来的面包跟东方传统的点心相结合而成的豆沙面包,特别符合日本人的口味。上面加了腌樱花的“樱馅包”则献给皇家。后来也推销果酱包等不同种类的新商品,定了日式面包将发展的基本方向。木村屋的豆沙包至今在四丁目和光隔壁的门市部非常畅销;有红豆沙、白豆(菜豆)沙、绿豆(豌豆)沙、栗子包等,在这儿都是刚出炉,热腾腾的,像小娃娃的面颊般胖嘟嘟,既好看又好吃,而且价钱很便宜。黄金地段跟平民化面包的搭配非常有趣,也可以说,很有银座特色。

以化妆品闻名世界的资生堂是1877年创业的日本第一家西式药房。1902年,学美国drug store 而附设的苏打水供应器(soda fountain)轰动一时,好多人特地来喝苏打水,也尝尝当时全东京只有银座两家店出售的冰淇淋。后来,资生堂一方面逐渐扩大化妆品生意,另一方面继续在银座大街上经营食肆。资生堂Parlor曾在20世纪上半叶为东京最高级的西餐厅之一,设有楼厅的宫廷般华丽建筑内,由交响乐团现场演奏背景音乐。在白桌布上用银制盘碟供应烤牛肉三明治、茄酱鸡肉饭等老派西式料理,即使价钱比一般饭堂贵十倍也有很多人要排队去吃了。时代小说家池波正太郎一生也没忘记十多岁当股票行徒弟的时候,在资生堂餐厅尝到的美味,直到晚年都在散文里重复地讲:“真没想到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资生堂Parlor至今在八丁目很抢眼的红色大楼营业,仍保持着非常高级的姿态。消费标准还比其它餐厅贵出两倍。虽然没有了交响乐团,盘碟刀叉还是银子做的。我在大学的时候,曾为资生堂的宣传杂志《花椿》撰过稿,每次跟总编辑见面都在那里。即使拣家里最好的衣服穿去,都不能不觉得自己是个贫民女孩,因为周围环境实在绚烂华丽极了。

啤酒与咖啡
1899年,日本第一家啤酒堂惠比寿Beer Hall开张。惠比寿(YEBISU)是日本财神爷的名字,图像里常用鱼杆钓上有吉祥意味的红色鲷鱼。用其名字和图像的啤酒,发祥于今天的山手线惠比寿火车站附近,自从1890年上市以来一直很受欢迎;后来成了札幌啤酒的高级品牌。当初在八丁目的啤酒馆,1934年翻身为七丁目宏大的德国式建筑:一楼天花板竟有七米高,柜台后边的墙上嵌着巨大的马赛克,气派非凡。东京少见的巨大啤酒屋二次大战以后被美国占领军看中,接管使用到1952年;不过,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啤酒堂诞生以后,英文hall这个单词流行起来;不久,银座各地开了milk hall即牛奶堂,是供应牛奶和面包的简便食堂。直到江户时代,日本人受佛教影响,一般不吃荤菜也不喝牛奶。明治维新以后,这传统一下子改变,连东京市内都有了好几所牧场。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年出生)的生父就是在离银座不远的明石町经营牧场和牛奶公司的;因为母亲身体虚弱,龙之介从小是吃牛奶长大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银座砖头街陆续出现了惠比寿啤酒堂、资生堂Parlor等冷饮店。相当于欧洲咖啡厅,文人学生能聚集而高谈阔论的场所还没有。1905年开业的台湾乌龙吃茶店,老板娘是一名艺妓。她本来属于新桥的花街柳巷,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召开世界博览会时,她赴美为日本茶叶合作社做推销活动,回国后,在银座开了充满南国情调的台湾吃茶店,雇佣了七八名倒茶女。
当时从欧洲回来的第一代留学生非常想念巴黎的咖啡厅。于是1911年4月,曾留法的画家松山省三(前进座剧团旦角河原崎国太郎之父亲)在八丁目开了日本头一家的欧式咖啡厅Café Printemps,店名是自由剧场的导演小山内薰起的。为了确保固定顾客,Café Printemps募集了维持会员,名单中都是艺术界响当当的人物,如:画家黑田清辉(按:弘一大师李叔同在日本学习油画的老师)、作家森鸥外、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诗人北原白秋,以及本来是歌舞伎演员,后来去欧洲接触泰西文化而翻身为话剧演员的市川左团次等。
同一年12月,六丁目后街开张的Café Paulista,是第一批赴巴西的日本移民水野龙,为了替巴西政府向日本市场推销咖啡豆而设置的咖啡馆。广告道:“黑如鬼/甜如恋/热如地狱/的咖啡”。这家的价钱比Café Printemps便宜:一杯咖啡五分钱,一个油炸面圈五分钱,连大学生都付得起。有十分钱就可以坐在时髦舒服的环境里聊上一两个钟头。私立名校庆应大学离银座不远,同学们一下课就来银座泡Café Paulista,成了时尚。
后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庆应大学的学生区发展过来的。尤其每年春秋,跟死对手早稻田大学的棒球比赛“早庆战”结束后,上万学生结队来瞎闹,是多年不变的银座景物。(早大学生,以新宿为根据地。笔者是早大校友,学生时代常去新宿,却很少踏足银座。后来,嫁给庆大毕业生,也开始把银座看做自己的园地了。)
日本咖啡馆的历史就是从Printemps和Paulista两家开始的。Printemps是教授级文人喝着洋酒谈论西方艺术的场所。当时庆应大学文学系教授永井荷风为代表人物。他年轻时候在欧美呆过很久,回来写《美国物语》、《法国物语》等作品;后来根据自己在银座的经验而写《梅雨前后》等酒家女小说,也留下了极其仔细的街头观察日记《断肠亭日记》。相比之下,Paulista的顾客较为年轻,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吃着甜品聊聊天。对面有时事新报社;把稿件带到报社来的年轻文人也经常顺便进来坐一坐,其中有芥川龙之介、北原白秋等人。最初Paulista设有女宾部;1911年创办的日本头一份女性主义文学杂志《青
Last edited by sikong on 2007-10-01 12:33, edited 1 time in total.
肥,是一种美德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Post by sikong » 2007-10-01 11:53

校对的时候为了改正上的麻烦,索性把数目字都用了阿拉伯数字,见谅。
肥,是一种美德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7-10-01 13:20

辛苦拉!好看!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icefire
Posts: 983
Joined: 2004-01-17 13:40

Post by icefire » 2007-10-01 18:23

好看!

saveas
Posts: 879
Joined: 2005-07-02 5:33

Post by saveas » 2007-10-01 20:32

好看好看。

另我记得是在cafe还是在这里看过森茉莉的八卦,以及叶倾城赤果果的抄袭八卦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0-02 3:42

蚕和司空辛苦了。 :love059:

原来银座是如此西式的地方,追寻日本风情的游客怕要失望了。

日本我只去过神户和京都,前者也有非常西方化的街区。新神户站边上就有所谓异人馆,几条临近的街道上保存西式的老房子,好象有原来的领事馆之类。有些房子凭票可以参观,日本游客很多。感觉是脱离context的文化,让人联想起日本的荷兰村,甚至中国无锡从前的欧洲城,在大家都没有能力出国走走的时候才显得希奇。等过了一切借鉴西方的阶段,把西式房子当日式房子使用,那才叫国际化了。

买了一张日本电影《三丁目的夕阳》。很无知地问,这个三丁目是在哪里呢?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0-02 4:47

直到江户时代,日本人受佛教影响,一般不吃荤菜也不喝牛奶。
鱼也不吃吗?记得当年学日语时,似乎听说在日本所有的菜肴都总称“鱼”,好比在中国菜肴的总称是“菜”,以相对于主食。不知是不是以讹传讹。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7-10-02 9:08

鱼是吃的――日本的佛教是吃荤的,我有一次看维基,说其实佛教并没有规定必须吃素,除了少数教派比如mohayana以外,我一查,原来是”大乘”。泰国的和尚也是什么都吃,但是只吃施主的布施,而且过了正午就不再吃饭。
好象日本是有一段时间禁肉,但是还是有很多店家钻空子,卖野味。比如店幌上挂的是枫叶表示是鹿肉,挂的什么表示是野猪肉,之类的。这样的时期中国好象也有过:武则天的时候好象就有一段时间禁止杀生吃肉。结果一个大臣家生了儿子做满月,杀羊庆祝,有客人在席上偷揣了块羊肉去跟武则天告密。结果武则天那天心情很好,把杀羊的人叫来说:“生了孩子庆祝杀羊是应该的,不过客人你下次要好好挑挑了。”
禁宰耕牛,禁吃牛肉,中国也经常有这样的时期。因为牛是主要的劳动力,而且给人干活劳累一辈子,最后还要被吃,太可怜了。旗人入关以前是吃很多奶制品的,不过三百年同化下来,也变得不怎么吃了。老舍说,旗人本来是有很多奶食的,但是越传越少了。穷人吃得起的就更少了。他姑妈偶然上酪铺子喝一碗,不过是表示她喝得起。至于拿牛奶喂娃娃,从来没听说过。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saveas
Posts: 879
Joined: 2005-07-02 5:33

Post by saveas » 2007-10-02 9:26

三丁目……估计是东京哪个小巷子,不过一定是靠近东京铁塔的地方――电影的大背景不是东京塔的建起么。

那电影很好看。

Rainbow
Posts: 336
Joined: 2006-01-19 0:11

Post by Rainbow » 2007-10-02 10:23

设有楼厅的宫廷般华丽建筑内,由交响乐团现场演奏背景音乐。在白桌布上用银制盘碟供应烤牛肉三明治
唉, 这么大的排场, 端上来不过是个三明治 :(

我记得在银座看见过海尔的广告牌子来着. :mrgreen:

银座倒是卧虎藏龙, 随便跑出来个小店老板, 都说的一口好英语.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0-02 11:00

日本人对日式西餐的热情还真高,炸猪排,咖哩饭,蛋包饭,肉酱意面,有些店专卖这些,家庭里吃这个的貌似也很多。最近几年呢,日本女性喜欢上了韩国泡菜,裴勇俊大嫂功不可没。

虽然不对我的胃口,他们的炸猪排倒很引起一点怀旧感,从前上海人的炸猪排蘸辣酱油,面拖小黄鱼蘸椒盐,罗宋汤,也是一个路子的本地化西餐。

东西方人各自憧憬对方的文化。我们曾经从爱丁堡买了苏格兰风笛寄给日本同事,最近我又从国内买了桂花乌龙带给欧洲同事。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7-10-02 11:23

广东人的黑椒牛柳炒意粉,餐蛋公仔面,菠萝油,酥皮餐汤 :mrgreen: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Post by sikong » 2007-10-02 11:59

这个帖子如此之快地跑到了吃上? :admir001:
肥,是一种美德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