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出小钱包之前――读《Predictably Irrational》
Me tooJun wrote:Some people would, e.g., my dear mother ...ravaged wrote:这个, 如果买T恤一件7块,3件10块,如果我只要一件的话我是绝不会买三件的。。。

挂钩式的耳环也有很小巧的,跟脸型发型搭配得好的话也很不错的。不过我也觉得耳钉最好,可大方可俏皮,又很方便,可惜我不能戴。
翡翠也分很多种,不都那么贵吧,也不一定非要绿色的,绿色的反而是年纪大的比较压得住(说的好像我还很年轻似的),天然翡翠很结实的,尤其耳坠这么小一点儿,不诚心摔等闲摔不坏。我曾经有一付白色的小冰桃子,几年前热衷刷绿漆那会儿以35RMB淘的,后来也搞丢了

<deluxe>这本书我看了四章了,目前为止,比我想象中的好看。作者挖掘了lv的历史(包括二战时候为德军高层定做的不光彩经历),lv怎样变成LVMH集团,之后收罗各大名牌:GIVENCY,CUCCI等的过程。还有lv在海外市场(主要是日本)的经历。当日本经济起飞时候,各大名牌还不兴设立专卖店,而是由日本批发商统一买回去后,再用2-3倍的价钱在本土出售。超崇拜名牌的日本人毫不手软的买下,同时挤爆了lv的法国本店。lv看到有利可图,赶紧第一个在东京成立了专卖店。时至今日,经济衰退下的日本人仍然占有lv销售额的40 %。而chanel第一个海外分店虽然是在美国,但是在――猜到了吗?――日本游客最多的火奴鲁鲁,而不是纽约。
我还没有看到作者写中国生产的部分。不过她的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比如火奴鲁鲁的名牌林立的大道,已经完全没有夏威夷当地人的风情,而是和纽约,洛杉矶等没有区别。同一个纽约建筑设计师设计的LV,CHANEL,GUCCI等名店建筑,虽然大大促进了产品销量,造型也各异,但是骨子里的风格仍然是千篇一律。LVMH的管理者不是时尚界而是工商管理出身,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而没有考虑到品牌的传统和特色。(近年有些名牌的主打品尽管超好卖,但实在难看的可以),只是单纯的追求销售额――从这点说,管理者玩了一个很好的平衡,既让广大中产阶级接近了名牌产品(成衣,皮具,手表,丝巾,或者是低些价格的墨镜,香水),同时保持了名牌的一定神秘感和高贵感。从这点说,我觉得作者不是完全歧视中产阶级(我自己就是被忽悠的人群),而是感叹今日的名牌已经缺少体贴的个性化,怀念DIOR HOUSE的OLD TIME CHARM等。(我们中国人也有的怀念呀,比如前门的瑞蚨祥)。这方面我是同意作者的。
目前我还没有被这本书打消LV的购买欲。今年LV EPI系列出了两个极美的深浅紫色,我立刻被魂牵梦萦了。
我还没有看到作者写中国生产的部分。不过她的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比如火奴鲁鲁的名牌林立的大道,已经完全没有夏威夷当地人的风情,而是和纽约,洛杉矶等没有区别。同一个纽约建筑设计师设计的LV,CHANEL,GUCCI等名店建筑,虽然大大促进了产品销量,造型也各异,但是骨子里的风格仍然是千篇一律。LVMH的管理者不是时尚界而是工商管理出身,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而没有考虑到品牌的传统和特色。(近年有些名牌的主打品尽管超好卖,但实在难看的可以),只是单纯的追求销售额――从这点说,管理者玩了一个很好的平衡,既让广大中产阶级接近了名牌产品(成衣,皮具,手表,丝巾,或者是低些价格的墨镜,香水),同时保持了名牌的一定神秘感和高贵感。从这点说,我觉得作者不是完全歧视中产阶级(我自己就是被忽悠的人群),而是感叹今日的名牌已经缺少体贴的个性化,怀念DIOR HOUSE的OLD TIME CHARM等。(我们中国人也有的怀念呀,比如前门的瑞蚨祥)。这方面我是同意作者的。
目前我还没有被这本书打消LV的购买欲。今年LV EPI系列出了两个极美的深浅紫色,我立刻被魂牵梦萦了。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luoluo11.ycool.com
我原来就是在医院打的,小女医生用德国产的一个打耳洞的枪给我打。可是需要用蛮力硬戳。偏生我的皮肤韧性特好,扎到变形还不破,场面变得非常不血腥的恐怖,围观女医生护士们竞相走避。真的是太疼了!阿冬 wrote:一般的医院也能打,而且据说是激光打的。IF NOT wrote:我的耳洞也长死了。笑嘻嘻你知道北京什么地方可以打耳洞吗?一般商店里的我不敢去,怕万一传染上什么。笑嘻嘻 wrote:那就在扎上吧,我陪你挑耳环。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08-08-04 12:00, edited 1 time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我得的是一种药水,具体成分晚上回家看看再报告。
我的耳洞扎了满4周了。前面两周严格执行一天洗三次,转三次。长得很好。
听实验室的黑妹妹说她两周就换了漂亮耳环,我在第三周也忍不住了。
正好在小区的yard sale买到两副喜欢的绿松石挂钩耳环,心痒痒要臭美。
结果戴了一只,把自己都戳流血了。伤口还娇嫩,挂钩的有需要有contour的技术。吓得我赶紧老老实实换会耳钉,能戴得回去我已经谢天谢地了。
再忍两周。
对了,我还发现,笑嘻嘻说得太对了,看着好看和戴着好看,不是一回事。我喜欢绿松石,但是发现跟我的黄皮肤以及一贯偏红的打扮不配。而且,我的耳朵位置高,耳垂小,挂钩短的话,吊在脸的一半处,不好看。下次要么买耳钉,要么买吊坠长一点的。
不好意思,在洛洛的读书帖子里尽说耳环问题。
我的耳洞扎了满4周了。前面两周严格执行一天洗三次,转三次。长得很好。
听实验室的黑妹妹说她两周就换了漂亮耳环,我在第三周也忍不住了。
正好在小区的yard sale买到两副喜欢的绿松石挂钩耳环,心痒痒要臭美。
结果戴了一只,把自己都戳流血了。伤口还娇嫩,挂钩的有需要有contour的技术。吓得我赶紧老老实实换会耳钉,能戴得回去我已经谢天谢地了。
再忍两周。
对了,我还发现,笑嘻嘻说得太对了,看着好看和戴着好看,不是一回事。我喜欢绿松石,但是发现跟我的黄皮肤以及一贯偏红的打扮不配。而且,我的耳朵位置高,耳垂小,挂钩短的话,吊在脸的一半处,不好看。下次要么买耳钉,要么买吊坠长一点的。
不好意思,在洛洛的读书帖子里尽说耳环问题。
那天扎完耳洞,我戳着两个从枪上剪下来的德国产塑料套钢丝在耳朵上回家。我哥自打我造打耳洞的舆论声势起就说我削足适履,我一到家他马上说从今天起我妹是残废了。某人那时候正跟我谈恋爱。被迫现场目击了扎耳洞的恐怖暴力场面,又不敢跟着女医生护士一起跑路,幼小的心灵受了巨大的刺激。在我的耳洞愈合期间他一直怯声建议“要不把耳洞长上吧。”当初我嫂子打耳洞也只有我支持,我一直挺奇怪妇女们打耳洞的坚毅决心都是从哪里得来的动力呢?
蚕同学,你得做好可能的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亚洲人的伤口愈合好像比较慢。我有不少女友都是得一直带金首饰才不过敏。便宜首饰的钉部分通常不那么惰性,在第一年带容易产生过敏反应。比较普遍的不起反应的就是贵重金属,所以我建议你先买一个贵而小的耳钉。记住耳钉可以小,但杆可是粗比较好。纯度高的银也好也不贵,但我说的是从前安重量卖的银,硬度很软,做的首饰基本都不好看。现在基本见不到。等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我现在戴耳环连看都不看,就在耳朵上戳戳戳,观者无不花容失色。
蚕同学,你得做好可能的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亚洲人的伤口愈合好像比较慢。我有不少女友都是得一直带金首饰才不过敏。便宜首饰的钉部分通常不那么惰性,在第一年带容易产生过敏反应。比较普遍的不起反应的就是贵重金属,所以我建议你先买一个贵而小的耳钉。记住耳钉可以小,但杆可是粗比较好。纯度高的银也好也不贵,但我说的是从前安重量卖的银,硬度很软,做的首饰基本都不好看。现在基本见不到。等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我现在戴耳环连看都不看,就在耳朵上戳戳戳,观者无不花容失色。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08-08-04 14:16, edited 1 time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打吧,其实一点不疼。我打了第一对洞以后,过了两个月又打了第二对。第一对我去周生生买了一对黄金圈圈的耳环,有点老式,很简单又有分量,指望把耳洞坠大点,也不知道管用了没,反正是后来很久不戴耳环我以为它长上了的时候,还是一狠手又捅开了一条通路(不能算血路还)。
我奶奶的耳洞相当大而明显,我问她是怎么打的,她说她们那时候给小姑娘打耳洞,都是用两粒黄豆一前一后在耳垂上碾啊碾,碾得很薄了,用纳鞋底的锥子猛然一穿而过。我大惊,问疼么?她说都是很小很小的时候扎的了,现在早不记得了。
我奶奶的耳洞相当大而明显,我问她是怎么打的,她说她们那时候给小姑娘打耳洞,都是用两粒黄豆一前一后在耳垂上碾啊碾,碾得很薄了,用纳鞋底的锥子猛然一穿而过。我大惊,问疼么?她说都是很小很小的时候扎的了,现在早不记得了。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我觉得’deluxe’ 的作者觉得奢侈品失去了光环大部分是因为失去了exclusiveness: 产地的exclusiveness, 法国意大利小作坊- > 中国工厂;销售渠道的exclusiveness,法国意大利独家店 -> 全世界连锁;顾客的exclusiveness,严格的上层阶级 -> 包括部分中产阶级。而我个人对exclusiveness 并不看重,甚至反感很多方面的exclusiveness(当然如果满大街穿的带的都一样也很恐怖,但是服饰名牌产品的普及远未到这个程度,最多也就是在大城市的街上能够看到,而不是像以前只有出现在高级场所)。在我,奢侈品的光环是拥有者得到到快乐。对于大部分普通人如我,用薪水买些名牌产品应该是一个愉快的经验,至于喜欢的原因是因为款式,质量(大部分的品牌产品的质量还是不错的,虽然作者觉得有待商榷),还是身份的象征,我无权评论(who am I to judge anyway)。而批量生产,连锁店的存在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这种愉快的经验,我不会觉得名牌产品失去了光环,而名牌公司因此获更多利益也无可厚非,甚至某种意义上是双赢。至于说值不值,则是仁者见仁了。奢侈品从来也不是以成本来看的。书中举的一些超崇拜名牌的日本人亦或是single parasite甚至卖身买名牌,我觉得更是心理self-esteem的问题。洛洛 wrote:<deluxe>这本书我看了四章了,目前为止,比我想象中的好看。作者挖掘了lv的历史(包括二战时候为德军高层定做的不光彩经历),lv怎样变成LVMH集团,之后收罗各大名牌:GIVENCY,CUCCI等的过程。还有lv在海外市场(主要是日本)的经历。当日本经济起飞时候,各大名牌还不兴设立专卖店,而是由日本批发商统一买回去后,再用2-3倍的价钱在本土出售。超崇拜名牌的日本人毫不手软的买下,同时挤爆了lv的法国本店。lv看到有利可图,赶紧第一个在东京成立了专卖店。时至今日,经济衰退下的日本人仍然占有lv销售额的40 %。而chanel第一个海外分店虽然是在美国,但是在――猜到了吗?――日本游客最多的火奴鲁鲁,而不是纽约。
我还没有看到作者写中国生产的部分。不过她的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比如火奴鲁鲁的名牌林立的大道,已经完全没有夏威夷当地人的风情,而是和纽约,洛杉矶等没有区别。同一个纽约建筑设计师设计的LV,CHANEL,GUCCI等名店建筑,虽然大大促进了产品销量,造型也各异,但是骨子里的风格仍然是千篇一律。LVMH的管理者不是时尚界而是工商管理出身,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而没有考虑到品牌的传统和特色。(近年有些名牌的主打品尽管超好卖,但实在难看的可以),只是单纯的追求销售额――从这点说,管理者玩了一个很好的平衡,既让广大中产阶级接近了名牌产品(成衣,皮具,手表,丝巾,或者是低些价格的墨镜,香水),同时保持了名牌的一定神秘感和高贵感。从这点说,我觉得作者不是完全歧视中产阶级(我自己就是被忽悠的人群),而是感叹今日的名牌已经缺少体贴的个性化,怀念DIOR HOUSE的OLD TIME CHARM等。(我们中国人也有的怀念呀,比如前门的瑞蚨祥)。这方面我是同意作者的。
目前我还没有被这本书打消LV的购买欲。今年LV EPI系列出了两个极美的深浅紫色,我立刻被魂牵梦萦了。
至于说服饰名牌界过于商业化,在商言商,服饰作为商品,这个问题肯定也不是独有的。现在全球化的这么厉害,有钱人的结构与50年前也大不同,以前可以赚钱生存的经营方式现在可能难以为继,也不能说适合时代发展的经营方式就使名牌蒙灰了嘛。当然啦,LVMH集团收购名牌时,是不是使用了下三滥的手法,作者暗示有,那也最多是LVMH集团蒙灰
冯骥才的三寸金莲里面说的稍微有一点点不一样森林的火焰 wrote: 我奶奶的耳洞相当大而明显,我问她是怎么打的,她说她们那时候给小姑娘打耳洞,都是用两粒黄豆一前一后在耳垂上碾啊碾,碾得很薄了,用纳鞋底的锥子猛然一穿而过。我大惊,问疼么?她说都是很小很小的时候扎的了,现在早不记得了。
我也没耳朵眼儿呢,不过怎么觉着你们都说不疼不疼,但大家说的看着都挺可怕的她一瞧奶奶心就定了。有奶奶嘛也不怕,奶奶有的是绝法儿。房前屋后谁不管奶奶叫“大能人”。头年冬天扎耳朵眼儿时,她怕,扎过耳朵眼儿的姑娘说赛受刑,好好的肉穿个窟窿能透亮,能不受罪?可奶奶根本不当事儿。早早拿根针,穿了丝线,泡在香油碗里。等天下雪,抓把雪在香莲耳朵垂儿上使劲搓,搓得通红发木,一针过去毫不觉疼,退掉针,把丝线两头一结,一天拉几次,血凝不住。线上有油,滑溜溜只有点痒,过半个月,奶奶就把一对坠有蓝琉璃球的耳环子给她戴上了。脑袋一晃,又滑又凉的玻璃球直蹭脖梗,她问奶奶裹脚也这么美?奶奶怔了一怔,告她:“奶奶有法儿”。她信奶奶有法保她过这关。

[quote="vp2002"]我觉得’deluxe’ 的作者觉得奢侈品失去了光环大部分是因为失去了exclusiveness: 产地的exclusiveness, 法国意大利小作坊- > 中国工厂;销售渠道的exclusiveness,法国意大利独家店 -> 全世界连锁;顾客的exclusiveness,严格的上层阶级 -> 包括部分中产阶级。而我个人对exclusiveness 并不看重,甚至反感很多方面的exclusiveness(当然如果满大街穿的带的都一样也很恐怖,但是服饰名牌产品的普及远未到这个程度,最多也就是在大城市的街上能够看到,而不是像以前只有出现在高级场所)。在我,奢侈品的光环是拥有者得到到快乐。对于大部分普通人如我,用薪水买些名牌产品应该是一个愉快的经验,至于喜欢的原因是因为款式,质量(大部分的品牌产品的质量还是不错的,虽然作者觉得有待商榷),还是身份的象征,我无权评论(who am I to judge anyway)。而批量生产,连锁店的存在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这种愉快的经验,我不会觉得名牌产品失去了光环,而名牌公司因此获更多利益也无可厚非,甚至某种意义上是双赢。至于说值不值,则是仁者见仁了。奢侈品从来也不是以成本来看的。书中举的一些超崇拜名牌的日本人亦或是single parasite甚至卖身买名牌,我觉得更是心理self-esteem的问题。
至于说服饰名牌界过于商业化,在商言商,服饰作为商品,这个问题肯定也不是独有的。现在全球化的这么厉害,有钱人的结构与50年前也大不同,以前可以赚钱生存的经营方式现在可能难以为继,也不能说适合时代发展的经营方式就使名牌蒙灰了嘛。当然啦,LVMH集团收购名牌时,是不是使用了下三滥的手法,作者暗示有,那也最多是LVMH集团蒙灰
至于说服饰名牌界过于商业化,在商言商,服饰作为商品,这个问题肯定也不是独有的。现在全球化的这么厉害,有钱人的结构与50年前也大不同,以前可以赚钱生存的经营方式现在可能难以为继,也不能说适合时代发展的经营方式就使名牌蒙灰了嘛。当然啦,LVMH集团收购名牌时,是不是使用了下三滥的手法,作者暗示有,那也最多是LVMH集团蒙灰
Last edited by 洛洛 on 2008-08-05 11:30,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luoluo11.ycool.com
我小时候暑假和表姐一起在姥姥家住,表姐打了耳洞,我没,我爸不准。森林的火焰 wrote:打吧,其实一点不疼。我打了第一对洞以后,过了两个月又打了第二对。第一对我去周生生买了一对黄金圈圈的耳环,有点老式,很简单又有分量,指望把耳洞坠大点,也不知道管用了没,反正是后来很久不戴耳环我以为它长上了的时候,还是一狠手又捅开了一条通路(不能算血路还)。
我奶奶的耳洞相当大而明显,我问她是怎么打的,她说她们那时候给小姑娘打耳洞,都是用两粒黄豆一前一后在耳垂上碾啊碾,碾得很薄了,用纳鞋底的锥子猛然一穿而过。我大惊,问疼么?她说都是很小很小的时候扎的了,现在早不记得了。
表姐的耳洞就是姥姥用小米粒揉啊揉,等到耳垂那儿又薄又麻的时候,用针一扎就好了。表姐说一点儿都不疼。我特羡慕。:(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这些都是出自这本书?可见我看得多粗略了。:doh:洛洛 wrote:约克公爵夫人的老公海军薪俸不到5万美元,她自己曾经几乎信用卡破产,戴安娜据说要让管家暗中转手她穿过的衣物换取零用。
明星有很多freebies可拿倒是有一阵子了,尤其是如今拜狗仔队所赐,明星candid 的照片这么多,很多时尚论坛都有专门的子论坛来id明星穿戴的品牌。明星们不但用当季产品更会用下季的,我亲眼所见促销的效果之好。不过书里的一个stylist贪污他客户的freebies然后卖的故事倒满果汁。(题外话)说起来rachel zoe也有自己的真人秀了。幕后的stylist也变成明星了。洛洛 wrote:昨天看的那篇也很有意思,作者讨论了(还是揭露了?)设计师和好莱坞明星,出版人,stylist之间的关系。大量的衣服鞋包当作礼物送给明星,只为了让他们充当经意不经意的代言人,当然也造成巨大的浪费:“xx女星喜欢某牌子皮包”,不如说“xx女星的女佣喜欢某牌子皮包。”川普的太太一件haute couture的晚装穿了两次,就送到捷克斯洛伐克她妈妈那儿去了。每年oscar的红地毯,更是各品牌marketing的好机会。设计师的公关无不使尽浑身解数来包装明星,这是最好最便宜的广告手段。
我写得太不严谨了,前者的事情是在另一本书《max out》看的,作者是美国的纪录片制片人,讨论了(主要是)美国人的债务问题。我顺手引来做了论据。vp2002 wrote:这些都是出自这本书?可见我看得多粗略了。:doh:
明星有很多freebies可拿倒是有一阵子了,尤其是如今拜狗仔队所赐,明星candid 的照片这么多,很多时尚论坛都有专门的子论坛来id明星穿戴的品牌。明星们不但用当季产品更会用下季的,我亲眼所见促销的效果之好。不过书里的一个stylist贪污他客户的freebies然后卖的故事倒满果汁。(题外话)说起来rachel zoe也有自己的真人秀了。幕后的stylist也变成明星了。
那个出版人, stylist和明星的故事,让我不但想起穿prada的恶魔,还想起sex and the city里某人借刘玉玲之名订birkin bag的剧情。作者写的内幕既很新鲜,又不是我等小老百姓全然毫无接触的细节,所以觉得很好玩。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luoluo11.yc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