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操协会当然也不干净.
奥运彩排 (短)
连港台明星也被呼悠了
北京奥运风光开幕,却传出参与典礼表演的艺人对主办单位的安排不满,因艺人们原以为自己是「压轴」演出,不料却被定位成「疏散人群离场」,好拖延时间,让全场9万名观众顺利散去,最后连卫星转播都没有,让这些大明星对着空座位强颜苦笑。
.............
开幕式当天,好不容易等到李宁点燃圣火,那群等候已久的大牌歌手,终于可以上场演出,不料一上台,大会便广播「2008北京奥运开幕正式结束」,并全馆亮灯,让观众与运动员离场。
在大会完全没介绍的情况下,成龙、莫文蔚等歌手上台,硬着头皮尴尬地演唱「北京欢迎你」,更惨的是,接着「北京欢迎你」上场的刘德华、谢霆峰等人,只能面对空座位,在调成昏暗的灯光下「自娱自乐」。
演出结束后,艺人们得知更糟糕的消息,就是「演出没被转播」,原来在大会宣布开幕式结束时,全球卫星讯号就已中断,只有香港无线台勉强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画面,等到刘德华演出时,灯光已经调暗,连香港无线都无法持续摄影。
素以好脾气闻名的刘德华对奥运活动劳心劳力,面对此难堪处境,原本买好门票、要观赏赛事的他,隔天中午就飞回香港,面对媒体追问,更露出难得的「臭脸」。
-
orangetabby
- Posts: 310
- Joined: 2003-12-06 12:59
跟我看NBC的印象一样,那个平台并不是如媒体所说的是等在那里然后早启动了一秒。那个平台很大,大概有画的四分之一弱,原来一直藏在画下面,然后舞者在往边上走,这时台子滑出来,演员跳上去,台子滑出的时间至少有半分钟,那个舞者走动的速度和台子滑动的速度应该是同步的。看那个B角完成这个动作非常轻松,我觉得刘岩如果一开始非常害怕,那就很可能是恐高而不适合这个工作。本来很简单不危险的过程组织者没想到用威亚保护,因为那么多人都吊了,不差这一个。那些在华表柱头上跳舞的舞者不也没用保护么,那个柱顶上可比平台和画都小的多,还是要升降的。只能说是意外,和家驹摔下来一样。orangetabby wrote:关于受伤舞蹈演员我是听说的。没有亲自见到。。为了谨慎,上面我的回复。能明确的是:
在排演丝绸之路时,当舞者最后要跳下这块布,布下面要快速推出一辆平板车.她就跳到车上...刚开始排演,都看得出,她在跳平板车的那一瞬间都很害怕...她经常是躬下腰,爬在那车上的(可能刚开始是这样,后来熟悉了就好了)...如果车没出来她就先跳,那就会摔到地上的,如果车推出来速度太快,她晚跳了,还会摔的地上....
这是引用WXSJ某位知道点内情的人的话。
刘岩不是跳舞摔的,是从高台上下来的时候摔的。从高台跳下来,没有防护,在我看来是挺不可思议的事情。
陈这个很有意思。你看他访谈的原文,很有春秋笔法的味道。为什么要强调是po*litburo 领导拍的板?(好像只有一个常*委看过彩排,这个不难猜。)不可能没想过后果。他是法国公民,去国已久,估计谁也不怕吧。
不过从他原话里也可以看出来,拍板是换声音而不是换出场的小朋友。杨小朋友从来没被考虑过,我觉得。
陈:“导演要求首先形象上要很可爱,这个我们大概提供了10个孩子。10个孩子里我们去听,每个孩子的演唱水平如何。有些孩子五音不全,我们就不能用。导演的要求也是这样,形象要好,在形象好的基础上再去选谁声音最好,谁最能演唱。那么相继就有几个孩子。这些孩子都在我们整个的音乐创作过程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第一个孩子大概是十岁,她是在我们整个前期铺垫“五星红旗”这个歌起了最大作用的。所有前面的排练都是用的她的声音。后来就是导演觉得她的图像不是太合适,岁数也比较大了一点儿,偏少年。然后就很遗憾不能用。然后就是选小孩儿,我们要求标准是7岁左右的孩子。选了几个,林是其中的一个。然后还有杨,还有其他的孩子。
我们专门到中央广播电台给她们录音。录了音以后觉得林的声音并不是十分合适,因为她在根本的音程控制啊,声音的宽度、高度各个方面都不是非常合适。最后我们从声音上决定用的是杨。这个原因我们想是这样的。一个是国家*利益。就是我们出镜的孩子,在形象上,在内心感觉上,在表情上等各个方面都要是无可指摘的。那么林在这方面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在声音方面,杨是我们所有团队都认为是无可指摘的,是最出色的。”
主持人:“那么出镜的小孩是林,声音是杨?”
陈:“对。也可以说这是最后一分钟的不得已的选择。因为我们经历了若干次审查,都是相当严格的。我们听过一次林的录音,在现场放的,是在联排的时候。然后有各方面的人,尤其是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在听的时候,给我们提出了意见,说必须要改变。这是没有办法的。”
主持人:“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相关的内幕。”
陈:“我们有责任面对中国的听众,中国的观众做这样一个解释。其实我想所有的听众观众应该有这样一个理解,就是一个国家*利益,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国家的音乐文化的形象,尤其是国旗入场,这件事情是非常重大,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然后我们做了这样一个选择。无论是对于林,还是对于杨来说,我想都是公平的。也就是说,有一个最完美的声音,加上一个我们认为最完美的形象和表现。这样结合在一起。但是对于林来讲,我们有两个录音,这两个录音之间可能差距不是十分大。所以林最后听到的声音是杨的声音,但是她本人不一定意识到。”
不过从他原话里也可以看出来,拍板是换声音而不是换出场的小朋友。杨小朋友从来没被考虑过,我觉得。
陈:“导演要求首先形象上要很可爱,这个我们大概提供了10个孩子。10个孩子里我们去听,每个孩子的演唱水平如何。有些孩子五音不全,我们就不能用。导演的要求也是这样,形象要好,在形象好的基础上再去选谁声音最好,谁最能演唱。那么相继就有几个孩子。这些孩子都在我们整个的音乐创作过程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第一个孩子大概是十岁,她是在我们整个前期铺垫“五星红旗”这个歌起了最大作用的。所有前面的排练都是用的她的声音。后来就是导演觉得她的图像不是太合适,岁数也比较大了一点儿,偏少年。然后就很遗憾不能用。然后就是选小孩儿,我们要求标准是7岁左右的孩子。选了几个,林是其中的一个。然后还有杨,还有其他的孩子。
我们专门到中央广播电台给她们录音。录了音以后觉得林的声音并不是十分合适,因为她在根本的音程控制啊,声音的宽度、高度各个方面都不是非常合适。最后我们从声音上决定用的是杨。这个原因我们想是这样的。一个是国家*利益。就是我们出镜的孩子,在形象上,在内心感觉上,在表情上等各个方面都要是无可指摘的。那么林在这方面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在声音方面,杨是我们所有团队都认为是无可指摘的,是最出色的。”
主持人:“那么出镜的小孩是林,声音是杨?”
陈:“对。也可以说这是最后一分钟的不得已的选择。因为我们经历了若干次审查,都是相当严格的。我们听过一次林的录音,在现场放的,是在联排的时候。然后有各方面的人,尤其是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在听的时候,给我们提出了意见,说必须要改变。这是没有办法的。”
主持人:“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相关的内幕。”
陈:“我们有责任面对中国的听众,中国的观众做这样一个解释。其实我想所有的听众观众应该有这样一个理解,就是一个国家*利益,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国家的音乐文化的形象,尤其是国旗入场,这件事情是非常重大,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然后我们做了这样一个选择。无论是对于林,还是对于杨来说,我想都是公平的。也就是说,有一个最完美的声音,加上一个我们认为最完美的形象和表现。这样结合在一起。但是对于林来讲,我们有两个录音,这两个录音之间可能差距不是十分大。所以林最后听到的声音是杨的声音,但是她本人不一定意识到。”
Now that happy moment between the time the lie is told and when it is found out.
我倒开始同情这个小姑娘了。所以林最后听到的声音是杨的声音,但是她本人不一定意识到。
本来挺高兴挺光荣挺辛苦一事儿,到最后弄成这么一个局面,还被无数人指摘笑得假、不可爱。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还是不要掺合这些“上台面”的事儿。
想当年,在我们小学里选女孩代表全中国小朋友去南极。候选人有好几个。有个女孩,中途家里坚决让她退出。我妈跟她妈妈聊天,她妈说一言难尽,层层选拔的过程,让他们觉得对孩子影响不好,跟平时“好好学习”之类的教育相去甚远,而去了回来估计更复杂。
果然,那个选上的女孩后来好多年都处境挺不容易的。小小年级经历那些掌声鲜花,其实未见得好。而另一方面,总归会有各种人,出于好奇、出于挑刺、出于嫉妒,给小孩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
-
orangetabby
- Posts: 310
- Joined: 2003-12-06 12:59
Disclaimer: 下面完全是我的个人观点,没有数据支持,而且我也没有查过心理学和儿科精神医学的资料,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观察和推断之上的。记住,我自己没有孩子,也没养过孩子,没有一手经验,所以我的观点更会打折扣。请把它当作一家之言看看就完了,不要太相信。
如果我遇到一个"会察颜观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特别会讨大人喜欢的孩子(例如白博说的给老师搬凳子的三岁孩子),我会第一先对TA 的父母产生怀疑,而不是假设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不是说,这孩子的父母虐待了他---当然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也有很大可能性是孩子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没有给孩子从一出生就建立secure attachment 和稳妥安全的心理环境。
注意,我说这话给人的印象是孩子有什么问题都是父母照顾不周,但实际上我的意思是,当父母的是否能给幼儿安全稳妥的环境和很多很多的适当的爱,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他们努力不努力,尽心不尽心的结果。They cannot help being who they are. 成年人里很多有千疮百孔的内心,或者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例如孩子不能娇惯,要一开始就摔打;或者孩子要训练得会来事才能在世界上生存),我们作为普通的同事或朋友,并不一定了解,他们看上去挺正常的,但关起门来的内心情形,恐怕连自己也未必看得清。有complex problems 的父母,即使爱儿女,也很可能形成不良影响,潜移默化比口头教育更加有效。It's not what you say, it's who you are, that influences the children.
天性的差别,可以决定孩子是否有很强的观察别人情绪的能力,有些孩子的确比较迟钝,父母对他发脾气,他也浑然不觉;有些孩子比较机灵,父母或者身边人情绪不好,他立刻能感受到,很同步。但是这并不能决定孩子的行为是否特别倾向于讨好大人。主动地努力地讨大人喜欢,我个人认为是个危险信号,因为一个孩子总是自我中心的,希望得到 attention 的,如果他太依赖不自然的顺从和察言观色讨好大人,说明他平时缺乏attention,说明他已经学会:如果要得到爱抚和注意,必须过度地让大人高兴。
我这么说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如果你的朋友的孩子有察言观色,讨大人喜欢的本事,而你的朋友显然是没有问题的好人,好父母,那多半是我的理论不对,或者不能涵盖所有人。
对他人情绪是否敏感,的确有天生的能力在里面,但也有一部分是后天(早期)训练出来的。其实人和Pavlov 的狗差不多,如果一早建立了"妈妈心情好才会抱你","大人被你逗乐了,你就能有糖吃"的规律(或者笑得甜就能被选中上电视被家长拥抱接吻),而平时并不能得到这样的爱抚和安慰,甚至安全感常受到威胁,那么儿童自然会1+1=2形成条件反射。
多数儿童观察成人情绪的能力不弱,而且成人常常underestimate这种能力,在孩子面前恣意露出自己的真面目,说不顶是一张在其他成人面前藏得好好的脸。
如果我遇到一个"会察颜观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特别会讨大人喜欢的孩子(例如白博说的给老师搬凳子的三岁孩子),我会第一先对TA 的父母产生怀疑,而不是假设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不是说,这孩子的父母虐待了他---当然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也有很大可能性是孩子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没有给孩子从一出生就建立secure attachment 和稳妥安全的心理环境。
注意,我说这话给人的印象是孩子有什么问题都是父母照顾不周,但实际上我的意思是,当父母的是否能给幼儿安全稳妥的环境和很多很多的适当的爱,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他们努力不努力,尽心不尽心的结果。They cannot help being who they are. 成年人里很多有千疮百孔的内心,或者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例如孩子不能娇惯,要一开始就摔打;或者孩子要训练得会来事才能在世界上生存),我们作为普通的同事或朋友,并不一定了解,他们看上去挺正常的,但关起门来的内心情形,恐怕连自己也未必看得清。有complex problems 的父母,即使爱儿女,也很可能形成不良影响,潜移默化比口头教育更加有效。It's not what you say, it's who you are, that influences the children.
天性的差别,可以决定孩子是否有很强的观察别人情绪的能力,有些孩子的确比较迟钝,父母对他发脾气,他也浑然不觉;有些孩子比较机灵,父母或者身边人情绪不好,他立刻能感受到,很同步。但是这并不能决定孩子的行为是否特别倾向于讨好大人。主动地努力地讨大人喜欢,我个人认为是个危险信号,因为一个孩子总是自我中心的,希望得到 attention 的,如果他太依赖不自然的顺从和察言观色讨好大人,说明他平时缺乏attention,说明他已经学会:如果要得到爱抚和注意,必须过度地让大人高兴。
我这么说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如果你的朋友的孩子有察言观色,讨大人喜欢的本事,而你的朋友显然是没有问题的好人,好父母,那多半是我的理论不对,或者不能涵盖所有人。
对他人情绪是否敏感,的确有天生的能力在里面,但也有一部分是后天(早期)训练出来的。其实人和Pavlov 的狗差不多,如果一早建立了"妈妈心情好才会抱你","大人被你逗乐了,你就能有糖吃"的规律(或者笑得甜就能被选中上电视被家长拥抱接吻),而平时并不能得到这样的爱抚和安慰,甚至安全感常受到威胁,那么儿童自然会1+1=2形成条件反射。
多数儿童观察成人情绪的能力不弱,而且成人常常underestimate这种能力,在孩子面前恣意露出自己的真面目,说不顶是一张在其他成人面前藏得好好的脸。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08-08-14 10:51,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当然每个人对attention 的先天需要不同,但是,一个正常健康的母亲,在favorable的客观环境下,能够给正常健康的婴儿提供足够的attention。不过上面这句话里很多很多的形容词都有大量的例外就是了。
最早期缺乏attention 的孩子,后来可能会病态地需要更多的attention,因为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但得到了attention也不能满足。
IMO.
最早期缺乏attention 的孩子,后来可能会病态地需要更多的attention,因为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但得到了attention也不能满足。
IMO.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08-08-14 10:56,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有这种小孩么?听着怪吓人的。Jun wrote:如果笼统地说"性格",这话当然是没错。不过我所指的是小孩子是否经常主动地做出讨成人喜欢的行为,脸上挂着诡异的笑容。嘴特别甜,或者特别本份,从来不淘气闯祸,从来不跟大人要糖吃,从来不跟小朋友抢玩具。换言之,那种特别乖特别讨喜的孩子。nothing wrote:呃,我也感觉儿童这方面性格不全是父母培育环境的问题,我觉得基因遗传还是很强大的,先天后天共同在作用吧。
这么讲吧,我小时候据说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孩,因为嘴巴能说,甜不甜我不知道。我们逗一个小孩说话的不一定重视具体说的是什么吧。我妈说我骗吃骗喝很厉害。可是另一方面我还是一个淘气的让所有人头疼的小孩,上房揭瓦也是干过的。“特别本份,从来不淘气闯祸,从来不跟大人要糖吃,从来不跟小朋友抢玩具。”的小孩一般不讨喜吧,因为大人会觉得木木的,当然要是家长忙到就喜欢木头孩子,那也是够失职。“经常主动地做出讨成人喜欢的行为,脸上挂着诡异的笑容”Jun说的这种很吓人,那么有心计大人要是看不出来还挺高兴也是傻子了。
-
bootchange
- Posts: 88
- Joined: 2008-03-13 13:16
我在想,就像父母爱小孩是天性一样,有没有可能小孩对父母的取悦也有一部分爱的原因,你对我好我也想对你好这样。还是说小孩子其实是完全自我为中心的,只有在想获得好处的时候才会讨好大人?Jun wrote:如果早期有安全而爱抚的环境,如果TA 的父母是健康有爱无包袱的人,如果这孩子自己的神经系统发育正常,一个天生精细和敏感的小孩儿也不会有足够的动机去努力讨大人的喜欢。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现在家长也挺难的,以前打一巴掌骂一顿什么的也不在乎,现在就会担心造成童年阴影,在外面装了一天,回来接着装,不然担心对小孩有不好的影响,管的严担心剥夺小孩的童真,管的松担心小孩长大埋怨(这个长大后埋怨的例子我见过不止一个)。反正是小孩教育的要求拜科学发达有升高的趋势,而大人里正常、健康、没包袱的比例却有锐减的趋势。
嗯,Jun呐,我看你是小时候听得“瞧那谁谁家的孩子”这种话太多吓到了。你这两个例子里的小孩会被别的家长挂在嘴边教育自家小孩,跟“不听话大灰狼吃了你”的效果差不多。其实这种孩子不一定被人真心的喜欢。孩子的家长可能是听了“你家孩子真乖”这话挺高兴,但不一定真的爱这个孩子。我这也是一家之言,以几度人。时间处长了,天真烂漫淘气的更容易讨人喜欢。Jun wrote:如果每条都占,那是挺可怕的,但是只占其中几条的孩子并不少见。我就亲身遇到过:1)嘴特别甜,见了大人经常"叔叔阿姨"的,跟我一起长大的朋友,小时候我还很嫉妒她呢。成年后对我说"交男朋友不能太诚实了,要多多拍拍人家的马屁,男人才会喜欢你"。2)一个从来不跟家长要糖,不要求买零食的乖小孩。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 ... 77376.html
这个是南方周末专访张艺谋的文章。很长,但值得推荐一下。
其中有这么一小段:
这个是南方周末专访张艺谋的文章。很长,但值得推荐一下。
其中有这么一小段:
南方周末:那天,陈其钢说他很佩服你,“艺谋是一个妥协大师”。
张艺谋:他说的是一句实话,我不能说我是什么大师,但是他说的是一句实话,他有最深的体会,因为他一开始就特别坚持,老跟我吵架,当然我们是好朋友。他直到最后还在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跟你说,坐在这个位置上,谁都要妥协,而且每天都会有妥协,我是非常知道辩证关系的,必须在妥协中求生存,在妥协中某一种坚持要存在,但是首先要妥协,这种妥协也是广义的。他永远面对无数的困难,根本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子。
我认为,在开幕式总的职务上,我觉得我一点不带吹牛的,很多导演把他搁在这儿,他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拿不下来,坚持不下来,心理会产生问题,实在是要有太多的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