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Re: 文艺中年朝圣行(抗体牛)
我看了两遍才终于确认你居然真的没有联系到冰火上。Jun wrote:贴两张照片看看。自从换了电脑之后,还没下载 Picasa。
这两只匕首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十六到十八世纪的印度 push daggers,握法跟一般的匕首不同。 最近兄弟我对印度历史有点兴趣。古印度军队据说颇能打,战斗里常用训练过的大象。
云浆未饮结成冰
Re: 文艺中年朝圣行(抗体牛)
跟冰火的联系来了。

亨利八世的盔甲,据说不是打仗用的,是典礼仪式用的 dress armor。收藏在 Tower of London 地下室的 Royal Armory。

伦敦塔著名的乌鸦 ravens。据说如果伦敦塔没有了 ravens ,英国王室也就完了。胖大叔显然对这件事非常了解。

Royal Armory 里还有些外国使节送的礼物,这是埃塞俄比亚的弯刀和盾,立刻让我想起 Dothraki 镰刀式武器。

这是某雕塑家用武器做的雕塑,很有 steampunk 的感觉。

亨利八世的盔甲,据说不是打仗用的,是典礼仪式用的 dress armor。收藏在 Tower of London 地下室的 Royal Armory。

伦敦塔著名的乌鸦 ravens。据说如果伦敦塔没有了 ravens ,英国王室也就完了。胖大叔显然对这件事非常了解。

Royal Armory 里还有些外国使节送的礼物,这是埃塞俄比亚的弯刀和盾,立刻让我想起 Dothraki 镰刀式武器。

这是某雕塑家用武器做的雕塑,很有 steampunk 的感觉。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文艺中年朝圣行(抗体牛)
steampunk 要有工业元素,齿轮啊汽笛啊什么的。不过这个武器龙好可爱!
说到那个bastard, 就是很多其他莎剧里的小丑角色,借着插科打诨发出真理的声音。
你的照片是什么大广角照的,显得第三层离舞台特别远,其实整个剧院不大的,没有扩音设备,像中国古代的戏园子,讲究角儿声音洪亮中气足,一开口最后最上面一排也听的清清楚楚。他们演出多在夏天,的确一直可以天亮到九十点结束,有时也靠灯光补一下。我看过几次站票,挺有意思,演员时常在你头边跑来跑去,完全没有距离感。
说到那个bastard, 就是很多其他莎剧里的小丑角色,借着插科打诨发出真理的声音。
你的照片是什么大广角照的,显得第三层离舞台特别远,其实整个剧院不大的,没有扩音设备,像中国古代的戏园子,讲究角儿声音洪亮中气足,一开口最后最上面一排也听的清清楚楚。他们演出多在夏天,的确一直可以天亮到九十点结束,有时也靠灯光补一下。我看过几次站票,挺有意思,演员时常在你头边跑来跑去,完全没有距离感。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文艺中年朝圣行(抗体牛)
我自己的照片还没整理出来,剧院的照片是在网上找的。
这个 bastard 常常让我联想到 Tyrion,一边刀子嘴发牢骚讲大实话,一边又涌身投入战斗。注意到他被设计成观众情绪的代入点,同时他又是支持拥戴 King John 的,暗示作者的立场略微偏向于 John,虽然他干什么也干不成,最后窝窝囊囊地死了。
这个 bastard 常常让我联想到 Tyrion,一边刀子嘴发牢骚讲大实话,一边又涌身投入战斗。注意到他被设计成观众情绪的代入点,同时他又是支持拥戴 King John 的,暗示作者的立场略微偏向于 John,虽然他干什么也干不成,最后窝窝囊囊地死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文艺中年朝圣行(抗体牛)
当代Globe Theatre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是五十年代被麦卡锡主义排挤出美国的演员Sam Wanamaker,他的女儿Zoë Wanamaker也是演员,哈利波特里的魁地齐教练就是她。
Re: 文艺中年朝圣行(抗体牛)
啊原来是他!不,其实我根本不知道 Wanamaker 是谁。CAVA wrote:当代Globe Theatre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是五十年代被麦卡锡主义排挤出美国的演员Sam Wanamaker,他的女儿Zoë Wanamaker也是演员,哈利波特里的魁地齐教练就是她。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文艺中年朝圣行(抗体牛)
昨天我突然注意到他就是权力游戏里的高级麻雀大主教!Jun wrote:是啊就是他。很有名的老戏骨,在大洋两岸活动多年了。CAVA wrote:Jonathan Pryce就是Wolf Hall里的Cardinal Wolsey!
我们买了票下个月看audience. helen mirren 在美国人心中就是英女王的样子

素食男老喜欢提议去看一些结构新奇的剧,我们就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过像alice underground 这么精彩的不多,上周看了个communication doors 也很好。贴几张图




Last edited by Knowing on 2015-06-16 0:53,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文艺中年朝圣行(抗体牛)
昨天我闹了个笑话。Google UK的图标是几个古装的动画小人,我一看:哦Monty Python。某人狂笑,说什么呀,Magna Carta八百周年。
Re: 文艺中年朝圣行(抗体牛)
Jun怎么不写了?
说起古建筑维护,最近一份报告说整修英国议会大楼可能需要57亿英镑、耗时32年。其实才两百年不到的建筑。外面看看光鲜,局部其实已经很破败,还有下沉的危险。


说起古建筑维护,最近一份报告说整修英国议会大楼可能需要57亿英镑、耗时32年。其实才两百年不到的建筑。外面看看光鲜,局部其实已经很破败,还有下沉的危险。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Alexander McCall Smith经常在他的小说里讨论宗教意义的问题。他显然是个无神论者,但结论与Tom Stoppard的类似,认为部分人群还是需要宗教的,无神论者应该学会尊重这一点。当时伦敦有个宣传活动There's Probably No God,标语还印在公共汽车上,他借灯芯绒大厦小说里的对话表示不直接攻击他人的信仰才是更仁慈的做法。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呵呵,说的就是 Richard Dawkins 和 Sam Harris 这种人嘛。忽然想起来在看 The Hard Problem 的时候买了一本介绍手册,里面有 Stoppard 和 Dawkins 的书信(email?)选登,一直忘记了看。
Dawkins 成天正经事不干,致力于大骂所有信神者都是愚蠢错误的。The man doth protest too much, methinks.
Dawkins 成天正经事不干,致力于大骂所有信神者都是愚蠢错误的。The man doth protest too much, methinks.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说一下参观 Tate Modern 里的 Rothko Room 过程。
这事得先从牛津说起。在牛津的最后一天是个星期二,上午我漫无目的地到处乱逛,就溜达到牛津大学最老的 college 之一 Christ Church 学院附近。天下起雨,我根本没伞,就交了门票钱到教堂里去坐一会儿躲雨。牛津大学有三十多家学院,仿佛每家都有自己的教堂(记不清了),反正 CC 学院的教堂是最老的,里面又大又漂亮。正好中午有免费(因为已经交了门票)tour,就跟了一帮外国人参加。牛津的 tours 很多,各个古老有名的学院常有自己的讲解员,我遇到的虽少,都是自豪的牛津老校友。Anyway,他讲解了一下,说这个教堂本来是 Cardinal Wolsey 组织建设的天主教堂,后来亨利八世搞宗教改革,里面很多天主教的符号和图像就被铲掉了。我心想,哦哦哦,我知道 Wolsey 那个老头!刚在 Wolf Hall 电视剧里看过,他是提拔 Thomas Cromwell 上来的老头子。Anyway, 在教堂里走了一圈,tour guide 老头指给我们看彩色玻璃窗,我忽然意识到上面的人像风格好眼熟啊好眼熟。

于是我凑过去问 tour guide,这 stained glass windows 上的画像咋那么有 Pre-Raphaelite 的风格涅。老头不经意地答,哦,因为几块窗户是 Edward Burne-Jones 设计的。说实话我对 PR 流派不太了解,掏出手机一古狗,Burne-Jones 真的是 PR 流派里的人。难怪这些玻璃窗的风格很现代,不是古代风格。
雨终于小了,我出去接着逛牛津,在大街上看见一家商店橱窗上挂了几张相当不俗的画,是家画廊,就推门进去看一眼。外间没人,但里间屋子里坐了一个打扮素雅,文艺气息的中年太太。我跟她聊了两句,她指指墙上挂的两张铅笔速写说,“这是 Burne-Jones 的哦。” 呵呵,如果是前一天跑进这家店,我肯定对这话没反应,但今天这时候就忍不住瞳孔直径放大了一毫米,被她看出来了,鼓励但不掉份儿地说,我们的画都是真迹不会有假,都有详细的 provenance 记录文件。我一个没忍住问她多少钱,她说这张三千镑,那张两千五。她问我是不是也收集艺术品啊?我笑笑说我是普通白领工人啦,不收集艺术品。她说没关系,可以从你自己的兴趣开始,买点喜欢的艺术家的小产品。然后问了一句,“你喜欢啥?”
我 ... 一时张口结舌说不上来。十五年前我会说 Monet Renoir,十年前我会说 Matisse Miro,五年前我会说 Goya,现在呢?嗯 ... 脑子里有个细小的声音不停地嘀咕,Rothko, Pollock, Rothko, Pollock.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俩人是不是真爱,但一时竟想不出能说什么其他名字,于是支支吾吾地说,额,抽象主义 ... 吧。出门之后还颇觉得摸不着头脑,我已经很久没想过喜欢哪个画家的问题了,为什么脑子会下意识地揪着 Rothko 和 Pollock 两人不放呢?Rothko 和 Pollock 真的是我目前最喜欢的画家吗?好像也难说,我也不知为什么,但当时就真的是这俩名字跳出来。
然后我就回了伦敦。两天后,星期四,早已买了票子,打算晚上去 The Globe 看 King John. 白天也没什么计划,本来想遛达过去看看下午的威尼斯商人父女版(Jonathan Pryce)还有没有票,结果到了票房被告知早就卖光了!总之,这次英国之旅除了看看戏之外我就根本没做过计划也没做过功课,完全靠心血来潮。于是我就在泰晤士河南岸瞎逛。正好 Globe 剧院旁边就是 Tate Modern,想起五年前来伦敦没来得及去看,就进去逛一圈。
Tate Modern 的房子是个巨大的厂房,据小K告诉我,本来是家发电厂,后来伦敦致力于净化空气就关门了,也就是十几二十年前才改成现代美术馆的。里面挺有气氛的。进去没走多远就遇见一间 Mark Rothko 的展览间,门口的招牌说明这是 The Seagram Murals 系列中的九幅画。心说真巧。
还没进门呢,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太挤了。在别处看 Rothko 的画,四周会留下很多白墙空间,而这间屋子里四面墙壁上下左右,给人挂得好密集的感觉,尤其是这几张画还特别大。但是,墙上的说明文字说,Rothko 自己建议过把这些所谓 "murals" (并非壁画,但是因为尺寸巨大而给人壁画的感觉)挂在这种环境里,灯光要暗,屋子要近似封闭,画要挂得高。
进门没走两步我就觉得胸闷气短,心跳剧烈,两腿发软,赶紧坐下来。面对两张并列的巨画,我忍不住低下头,半天不能直视全图整体。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当时坐在凳子上的视角:

Rothko 的画必须看真迹,看照片是完全没用的。Tate Modern 收集的八幅 Seagram murals 在他们的网站上有照片如下,看着根本没什么特别的效果:
http://www.tate.org.uk/whats-on/exhibit ... ram-murals
但是看真迹的感觉就完全不同。说实话我也解释不来,反正就是眼光被吸引到画布上面挪不开,能看出他下笔的痕迹,远看就是一片红一片黑,但凑近了看这里淡一点,那里深一点;这里弯一点,那里直一点。So what? 但是坐在寂静的房间里灯光暗暗的,望着画多看一会儿,会产生一种奇怪的生理感受,尤其是这里的几幅画面里有框框(见下图),看的人(就是我)恍惚觉得掉进框框里面了,被越吸越深,越陷越深,竟然难以自拔,好像画里是异度空间,深不可测,掉进去就不能回头。


关于 Seagram murals 大家可以在网上查到背景。简单地说,五十年代末纽约新建的 Seagram 大楼里的四季饭店请 Rothko 画七张画,挂在饭店里作为装饰。Rothko 一发不可收拾地画了三十几张十分巨大的画,但是中途意识到这些作品非常没有装饰性,非常不适合挂在饭店的墙上,于是退钱退出了这项 commission,画也不肯交出去了,据说这事儿当时还挺轰动的。这个系列的画以深红 (maroon) 为主题,格调(in my opinion)沉郁而神秘。此系列被三个主要美术馆收集,英国的 Tate Modern, 日本的 Kawamura Memorial Museum,和俺们这里的 NGA!
Rothko 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默想 (meditation),应该放在相对封闭而寂静的房间里,类比寺庙的环境。说实话我也没有默想的经验,平时脑子里乱七八糟的念头根本静不下来,所以不能对此证实。但是,Rothko 的画对我的效果是紧紧抓住全部注意力,随着画面上深深浅浅的笔触流动,完全粘在那上面而无暇胡思乱想其他的念头,或许 meditation 里号称能让人除去杂念,关注当下,跟这个效果是同样的东西吗?
总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把九幅画这么拥挤地塞在一间暗暗的屋子里就能产生一种心潮汹涌的生理效果。忽然产生一个古怪的想法,Rothko 最后割腕自杀,其实未必是因为普通意义上的抑郁症,他对于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不满或悲伤。而是画里的异度空间的召唤越来越强烈,让他沉浸于其中越陷越深,越来越难以抗拒,他只想穿过画布进入到那个空间里,被他的红色完全包围吸收 ...
想到这里我赶紧落荒而逃。
这事得先从牛津说起。在牛津的最后一天是个星期二,上午我漫无目的地到处乱逛,就溜达到牛津大学最老的 college 之一 Christ Church 学院附近。天下起雨,我根本没伞,就交了门票钱到教堂里去坐一会儿躲雨。牛津大学有三十多家学院,仿佛每家都有自己的教堂(记不清了),反正 CC 学院的教堂是最老的,里面又大又漂亮。正好中午有免费(因为已经交了门票)tour,就跟了一帮外国人参加。牛津的 tours 很多,各个古老有名的学院常有自己的讲解员,我遇到的虽少,都是自豪的牛津老校友。Anyway,他讲解了一下,说这个教堂本来是 Cardinal Wolsey 组织建设的天主教堂,后来亨利八世搞宗教改革,里面很多天主教的符号和图像就被铲掉了。我心想,哦哦哦,我知道 Wolsey 那个老头!刚在 Wolf Hall 电视剧里看过,他是提拔 Thomas Cromwell 上来的老头子。Anyway, 在教堂里走了一圈,tour guide 老头指给我们看彩色玻璃窗,我忽然意识到上面的人像风格好眼熟啊好眼熟。
于是我凑过去问 tour guide,这 stained glass windows 上的画像咋那么有 Pre-Raphaelite 的风格涅。老头不经意地答,哦,因为几块窗户是 Edward Burne-Jones 设计的。说实话我对 PR 流派不太了解,掏出手机一古狗,Burne-Jones 真的是 PR 流派里的人。难怪这些玻璃窗的风格很现代,不是古代风格。
雨终于小了,我出去接着逛牛津,在大街上看见一家商店橱窗上挂了几张相当不俗的画,是家画廊,就推门进去看一眼。外间没人,但里间屋子里坐了一个打扮素雅,文艺气息的中年太太。我跟她聊了两句,她指指墙上挂的两张铅笔速写说,“这是 Burne-Jones 的哦。” 呵呵,如果是前一天跑进这家店,我肯定对这话没反应,但今天这时候就忍不住瞳孔直径放大了一毫米,被她看出来了,鼓励但不掉份儿地说,我们的画都是真迹不会有假,都有详细的 provenance 记录文件。我一个没忍住问她多少钱,她说这张三千镑,那张两千五。她问我是不是也收集艺术品啊?我笑笑说我是普通白领工人啦,不收集艺术品。她说没关系,可以从你自己的兴趣开始,买点喜欢的艺术家的小产品。然后问了一句,“你喜欢啥?”
我 ... 一时张口结舌说不上来。十五年前我会说 Monet Renoir,十年前我会说 Matisse Miro,五年前我会说 Goya,现在呢?嗯 ... 脑子里有个细小的声音不停地嘀咕,Rothko, Pollock, Rothko, Pollock.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俩人是不是真爱,但一时竟想不出能说什么其他名字,于是支支吾吾地说,额,抽象主义 ... 吧。出门之后还颇觉得摸不着头脑,我已经很久没想过喜欢哪个画家的问题了,为什么脑子会下意识地揪着 Rothko 和 Pollock 两人不放呢?Rothko 和 Pollock 真的是我目前最喜欢的画家吗?好像也难说,我也不知为什么,但当时就真的是这俩名字跳出来。
然后我就回了伦敦。两天后,星期四,早已买了票子,打算晚上去 The Globe 看 King John. 白天也没什么计划,本来想遛达过去看看下午的威尼斯商人父女版(Jonathan Pryce)还有没有票,结果到了票房被告知早就卖光了!总之,这次英国之旅除了看看戏之外我就根本没做过计划也没做过功课,完全靠心血来潮。于是我就在泰晤士河南岸瞎逛。正好 Globe 剧院旁边就是 Tate Modern,想起五年前来伦敦没来得及去看,就进去逛一圈。
Tate Modern 的房子是个巨大的厂房,据小K告诉我,本来是家发电厂,后来伦敦致力于净化空气就关门了,也就是十几二十年前才改成现代美术馆的。里面挺有气氛的。进去没走多远就遇见一间 Mark Rothko 的展览间,门口的招牌说明这是 The Seagram Murals 系列中的九幅画。心说真巧。
还没进门呢,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太挤了。在别处看 Rothko 的画,四周会留下很多白墙空间,而这间屋子里四面墙壁上下左右,给人挂得好密集的感觉,尤其是这几张画还特别大。但是,墙上的说明文字说,Rothko 自己建议过把这些所谓 "murals" (并非壁画,但是因为尺寸巨大而给人壁画的感觉)挂在这种环境里,灯光要暗,屋子要近似封闭,画要挂得高。
进门没走两步我就觉得胸闷气短,心跳剧烈,两腿发软,赶紧坐下来。面对两张并列的巨画,我忍不住低下头,半天不能直视全图整体。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当时坐在凳子上的视角:
Rothko 的画必须看真迹,看照片是完全没用的。Tate Modern 收集的八幅 Seagram murals 在他们的网站上有照片如下,看着根本没什么特别的效果:
http://www.tate.org.uk/whats-on/exhibit ... ram-murals
但是看真迹的感觉就完全不同。说实话我也解释不来,反正就是眼光被吸引到画布上面挪不开,能看出他下笔的痕迹,远看就是一片红一片黑,但凑近了看这里淡一点,那里深一点;这里弯一点,那里直一点。So what? 但是坐在寂静的房间里灯光暗暗的,望着画多看一会儿,会产生一种奇怪的生理感受,尤其是这里的几幅画面里有框框(见下图),看的人(就是我)恍惚觉得掉进框框里面了,被越吸越深,越陷越深,竟然难以自拔,好像画里是异度空间,深不可测,掉进去就不能回头。


关于 Seagram murals 大家可以在网上查到背景。简单地说,五十年代末纽约新建的 Seagram 大楼里的四季饭店请 Rothko 画七张画,挂在饭店里作为装饰。Rothko 一发不可收拾地画了三十几张十分巨大的画,但是中途意识到这些作品非常没有装饰性,非常不适合挂在饭店的墙上,于是退钱退出了这项 commission,画也不肯交出去了,据说这事儿当时还挺轰动的。这个系列的画以深红 (maroon) 为主题,格调(in my opinion)沉郁而神秘。此系列被三个主要美术馆收集,英国的 Tate Modern, 日本的 Kawamura Memorial Museum,和俺们这里的 NGA!
Rothko 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默想 (meditation),应该放在相对封闭而寂静的房间里,类比寺庙的环境。说实话我也没有默想的经验,平时脑子里乱七八糟的念头根本静不下来,所以不能对此证实。但是,Rothko 的画对我的效果是紧紧抓住全部注意力,随着画面上深深浅浅的笔触流动,完全粘在那上面而无暇胡思乱想其他的念头,或许 meditation 里号称能让人除去杂念,关注当下,跟这个效果是同样的东西吗?
总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把九幅画这么拥挤地塞在一间暗暗的屋子里就能产生一种心潮汹涌的生理效果。忽然产生一个古怪的想法,Rothko 最后割腕自杀,其实未必是因为普通意义上的抑郁症,他对于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不满或悲伤。而是画里的异度空间的召唤越来越强烈,让他沉浸于其中越陷越深,越来越难以抗拒,他只想穿过画布进入到那个空间里,被他的红色完全包围吸收 ...
想到这里我赶紧落荒而逃。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你真敏感啊,我看到他的画就觉得颜色深深浅浅蛮好看的,虽然远看是几个大方块,近看绝不单调。
这个中年妇女真是销售高手。也许你今天没买画,但是这个种子播下了哦,‘我也可以拥有不贵的艺术品’的念头一起,迟早你会买点什么。
这个中年妇女真是销售高手。也许你今天没买画,但是这个种子播下了哦,‘我也可以拥有不贵的艺术品’的念头一起,迟早你会买点什么。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没,我以前看 Rothko 也是觉得很好看不乏味但是没那么震撼,于是一直不太明白 temple and meditation 的比喻。谁叫 Tate Modern 把那么多幅都挤在一起涅?
回来之后在网上找了找关于 Tate Modern collection 的文章,发现卫报曾经登过一篇文章,抱怨展厅把画挂得太挤了,我心有戚戚,不仅是这一间有点挤,而且其他展厅里的其他画有时候更挤。
http://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 ... n-restored
文章还抱怨 Tate Modern 里小孩子太多太喧闹隔音效果不好影响到观赏气氛,我也并非不同意,尤其是有些展厅太大,里面挂的画太多,导致一间厅里有人太多的现象。但看到文章下面一堆留言大骂作者是势利眼 snob,连带把抽象派艺术也骂了进去。果然英国的阶级矛盾跟美国的种族矛盾,都是历史悠久的棘手话题,旁人看不出苗头。
你说得对,她说的“可以从小件作品开始收集”话在我脑子里种了一颗种子,至少印象非常深刻。以后能不能发芽走着瞧吧。
回来之后在网上找了找关于 Tate Modern collection 的文章,发现卫报曾经登过一篇文章,抱怨展厅把画挂得太挤了,我心有戚戚,不仅是这一间有点挤,而且其他展厅里的其他画有时候更挤。
http://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 ... n-restored
文章还抱怨 Tate Modern 里小孩子太多太喧闹隔音效果不好影响到观赏气氛,我也并非不同意,尤其是有些展厅太大,里面挂的画太多,导致一间厅里有人太多的现象。但看到文章下面一堆留言大骂作者是势利眼 snob,连带把抽象派艺术也骂了进去。果然英国的阶级矛盾跟美国的种族矛盾,都是历史悠久的棘手话题,旁人看不出苗头。
你说得对,她说的“可以从小件作品开始收集”话在我脑子里种了一颗种子,至少印象非常深刻。以后能不能发芽走着瞧吧。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个人觉得红与黑的颜色非常压抑,容易诱发司汤达综合症。
我对艺术收藏没研究,Burne-Jones作品价格这么实惠吗?也许铅笔速写比大幅油画便宜
真有你的,没带伞跑进Christ Church避雨,普通群众都是为了瞻仰哈里波特的大会堂进去的。我参观过的学院都有大会堂/饭堂和礼拜堂,后者称为Chapel,一般只供本学院使用,但恍惚记得Christ Church的教堂对公众开放,也许当初先有教堂后学院。
我对艺术收藏没研究,Burne-Jones作品价格这么实惠吗?也许铅笔速写比大幅油画便宜

真有你的,没带伞跑进Christ Church避雨,普通群众都是为了瞻仰哈里波特的大会堂进去的。我参观过的学院都有大会堂/饭堂和礼拜堂,后者称为Chapel,一般只供本学院使用,但恍惚记得Christ Church的教堂对公众开放,也许当初先有教堂后学院。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我没看见 Christ Church 的饭堂,说是使用期间关闭。五月底六月初是牛津考试期,满街都是披了黑袍的学生跑来跑去。
这次听导游大叔讲解后我终于搞清楚了牛津剑桥跟其他大学的根本性差别。
这次听导游大叔讲解后我终于搞清楚了牛津剑桥跟其他大学的根本性差别。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那和我理解的一样
大学涵盖学院和系科,学生生活在学院里,然后到不同的系科去上课,考试和其它管理由大学负责。每所学院的传统/文化其实也是有差别的。具体参见哈里波特小说
其实学院制颇有其优点,不同学科的人混在一起,有助于发散思维和培养广泛的兴趣。


其实学院制颇有其优点,不同学科的人混在一起,有助于发散思维和培养广泛的兴趣。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不知道牛津是不是跟剑桥一样,也许差不多吧?剑桥每个学院都有chapel, library and dinning hall,是为了满足学生spiritual, academic and physical的需要。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我上周也看了,觉得制作非常好,等于是从女王的眼睛里讲了一遍英国现代史,但是普遍人性,剧本写的又好,不需要熟悉历史也能完全跟得上。比如我对以色列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历史基本只知道有那么个事情,具体英美在背后跟以色列搞阴谋是完全不知道的,这也听明白了。首相报告这场战争跟后面托尼布莱尔来报告伊拉克战争的对照丝丝入扣,震人心弦。对铁娘子出场的处理更好,先声夺人铺垫十足,选在这个冲突里阐述解释宪法对王室的框架最为合适,相信观众都赞同首相所说的王室不可干涉施政,但是首相的态度令人讨厌,反对对种族隔离南非经济制裁的决定大局理由(英国的经济利益)已经不招人待见,个人的利益动机(她的家族在做军火买卖)被留着最后闲闲带出,多少达到了道德上的模棱两可之感。八十年代铁娘子做了很多非常有争议的决定。这在不少电影电视里都涉及了。另一部是 Kirsten Scott Thomas 主演的 The Audience。这个剧在百老汇有同时上演,主角是 Helen Mirren,最近刚得了 Tony 奖最佳女主角。剧情本身很简单,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自登基至今,每周与在位的首相见面谈话一小时,被知会一下内阁状况,而已,至今已有十二位首相来来去去,而女王还屹立不倒。这个剧就是一连串的女王首相对话。好吧,这个题材听上去非常干巴巴的,看了才发现出乎意料,整个过程并没有完整的故事线,但对每个首相的性格和当时政局都把握得特别好,即使对英国政史不熟的人也可以跟上。而且具备并没有把女王描写得高大全,而是写出她的无奈。作为一个共和派,我竟然一次也没有想过“这不可能,别来王室也是普通人那套煽情法了”。颇为神奇的是这个剧把各任首相也写得颇有人性和同情,虽然略有抹黑 Tony Blair 和 Margaret Thatcher 的倾向,对于其他几位都很温和,甚至 David Cameron ...
戏份最重的首相wilson 时代比较早,我两眼一抹黑,看完戏也对他很有好感。素食男给我补课说wilson 奠定了很多英国现代福利社会的基石。看来这个戏的作者虽然是个loyallist还是有很liberal的一面。
Kirsten Scott Thomas 演的好。她是那种最好的舞台演员,这个角色是大众熟悉的人物,不算最有发挥余地,尤其还不是按时间线性来的,场景一会是二十五一会儿六十一会儿八十一会儿三十一会儿四十多,她的身体语言,说话嗓音,语音语调,把六十年里各个年龄段演的恰如其分。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现代王室的职责,和女王与众多首相的会谈/关系,我是读了Andrew Marr的书The Diamond Queen才补上课的。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几年前看的,内容基本忘记了, 汗。记得的大概有:当代王室的职责和义务是从一战开始慢慢演化的,当时和德国打仗,英国王室和德国王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处于深刻的危机中。而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王权本来就更有削弱的倾向,所以乔治五世一家与时俱进地演变成亲民的形象,时时访贫问苦,握手剪彩。女王与首相的每周谈话也着墨颇多,刚开始的丘吉尔"叔伯辈“可能起更多引导的作用,后来首相越来越年轻,多半会受到女王的潜移默化,当然了他们的对话内容只有当事的两人知道。女王和撒切尔夫人的关系从开始很微妙。
这篇里提到一点:http://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f=1&t=6434
这篇里提到一点:http://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f=1&t=6434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Jun 对Rothko反应这么强烈,如果去Houston一定要去Rothko Chapel. http://www.rothkochapel.org/index.php?o ... &Itemid=31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不用去那么远, DC的国家美术馆就收集了不少 Rothko, Phillips Collection 的老板是最早开始喜欢和收集 Rothko 的私人收藏者。说实话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个地方了,新古典主义的建筑也不那么扎眼了,又湿又热的气候也不嫌弃了,甚至觉得风景挺美的。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the audience 里有提菲利普亲王的亲戚亲德CAVA wrote:几年前看的,内容基本忘记了, 汗。记得的大概有:当代王室的职责和义务是从一战开始慢慢演化的,当时和德国打仗,英国王室和德国王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处于深刻的危机中。而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王权本来就更有削弱的倾向,所以乔治五世一家与时俱进地演变成亲民的形象,时时访贫问苦,握手剪彩。女王与首相的每周谈话也着墨颇多,刚开始的丘吉尔"叔伯辈“可能起更多引导的作用,后来首相越来越年轻,多半会受到女王的潜移默化,当然了他们的对话内容只有当事的两人知道。女王和撒切尔夫人的关系从开始很微妙。
这篇里提到一点:http://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f=1&t=6434

据说女王的确读每一份送到她手上的机密文件。那么要withhold judgement 也真不容易啊。难怪查尔斯憋不住要给内阁大臣写信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唐顿庄园里的玫瑰小姐和权力游戏里的小狼主最近经常被凑一对,继电影灰姑娘之后又在莎剧舞台罗密欧和朱丽叶里配对演出。

这个新版本挺不错的,舞台设计简洁宏伟,只用几排意大利柱子分隔空间,演员一直穿黑白装典雅漂亮,richard madden 年轻矫健性感,打斗戏和感情戏都很到位。Lily James 演绎的朱丽叶是意外之喜,非常年轻,身体语言活脱脱是十四岁少女的样子,青春期荷尔蒙上头,冲动冒失话唠骚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才是纯粹的不能更纯粹的teenager 爱情

这个新版本挺不错的,舞台设计简洁宏伟,只用几排意大利柱子分隔空间,演员一直穿黑白装典雅漂亮,richard madden 年轻矫健性感,打斗戏和感情戏都很到位。Lily James 演绎的朱丽叶是意外之喜,非常年轻,身体语言活脱脱是十四岁少女的样子,青春期荷尔蒙上头,冲动冒失话唠骚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才是纯粹的不能更纯粹的teenager 爱情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Violent delights.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啊那么老的 Mercutio!
昨天去影院看了上个月在 Stratford-upon-Avon 的 RSC 剧院里搞的莎士比亚400念祭辰庆祝节目,本来我还不知道有在北美影院的录影版播放,是家属看见告诉我的,他自己很高傲地拒绝陪我去看。
搞得挺有意思的晚会,有莎剧片段表演,有莎剧改编的芭蕾(不知为什么都是 Prokofiev 没有柴可夫斯基),有莎剧改编的歌剧,有莎诗填的歌儿 --- Rufus Wainright 还唱了一首 sonnet,有莎剧改编的百老汇音乐剧片段 (Kiss Me Kate, West Side Stories),甚至有 Duke Ellington 的 jazz。之前网上流行的 "To Be or Not to Be" 小品就是这里面的。Cumberbatch 除了这段之外没有参与其他的部分,但是 Judi Dench 演了两段(!)仲夏夜之梦,Ian McKellen 念了一段亨利八世里的独白,好棒哦,chills chills chills. Helen Mirren 念了一段 The Tempest,Anthony Sher 演了一段 Falstaff. Harriet Walter 念了一段 Cleopatra。在 Endeavor 里面演星期四探长的那个人,名字忘了,演了一段 King Lear,Rory Kinear 和一个不认识的女演员演了一段 Macbeth。基本上都是比较有名的段落,除了亨利八世里那段我不熟。当然莎剧里有名的段落太多了,还有很多段没塞进去,基本上历史剧没有提到,例如亨利五世里的 St. Caspian speech,理查三世里的开场独白,Julius Caesar 里面的 Antony 的演说,不过 Simon Russell Beale 念了一段 Richard II 里的话。
主持是 David Tennant 和一个我不认识的大胸中年女。
录影里还有不少在 Stratford 拍的外景,让我看得心花怒放,这地方我去过那地方眼熟。早知道就今年去 Stratford 而不是去年了,今年肯定有不少庆祝活动。
昨天去影院看了上个月在 Stratford-upon-Avon 的 RSC 剧院里搞的莎士比亚400念祭辰庆祝节目,本来我还不知道有在北美影院的录影版播放,是家属看见告诉我的,他自己很高傲地拒绝陪我去看。
搞得挺有意思的晚会,有莎剧片段表演,有莎剧改编的芭蕾(不知为什么都是 Prokofiev 没有柴可夫斯基),有莎剧改编的歌剧,有莎诗填的歌儿 --- Rufus Wainright 还唱了一首 sonnet,有莎剧改编的百老汇音乐剧片段 (Kiss Me Kate, West Side Stories),甚至有 Duke Ellington 的 jazz。之前网上流行的 "To Be or Not to Be" 小品就是这里面的。Cumberbatch 除了这段之外没有参与其他的部分,但是 Judi Dench 演了两段(!)仲夏夜之梦,Ian McKellen 念了一段亨利八世里的独白,好棒哦,chills chills chills. Helen Mirren 念了一段 The Tempest,Anthony Sher 演了一段 Falstaff. Harriet Walter 念了一段 Cleopatra。在 Endeavor 里面演星期四探长的那个人,名字忘了,演了一段 King Lear,Rory Kinear 和一个不认识的女演员演了一段 Macbeth。基本上都是比较有名的段落,除了亨利八世里那段我不熟。当然莎剧里有名的段落太多了,还有很多段没塞进去,基本上历史剧没有提到,例如亨利五世里的 St. Caspian speech,理查三世里的开场独白,Julius Caesar 里面的 Antony 的演说,不过 Simon Russell Beale 念了一段 Richard II 里的话。
主持是 David Tennant 和一个我不认识的大胸中年女。
录影里还有不少在 Stratford 拍的外景,让我看得心花怒放,这地方我去过那地方眼熟。早知道就今年去 Stratford 而不是去年了,今年肯定有不少庆祝活动。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恩,是有点怪,但是derek jacobi 很抢戏,一下就把自己演成了头狼,Benvolio Romeo 都屁颠屁颠跟着他...
Judi Dench去年底演冬天的童话来着,那是我老板休产假的时候,看到一半我悲催的被电话叫出去修程序了。
以前不知道 David Tennant 是莎剧演员。话说回来我从boardchurch 才认识他,甚至不知道他是doctor who.
今年纪念节目很多的。空王冠又出新剧了,benedict cumberbatch 演的理查三世现在还是三兄弟里的配角小弟,一脸自卑又畏琐的瘸着腿前前后后。另一个看记录片的感想是莎士比亚发明的词真多。我们日常用的好多词都是他发明的。For goodness sake, Neither here not there, Knock knock! Who's there? A wild goose chas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A heart of gold,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 The world's mine oyster, Addiction, Naked Truth, Own flesh and blood...
Judi Dench去年底演冬天的童话来着,那是我老板休产假的时候,看到一半我悲催的被电话叫出去修程序了。
以前不知道 David Tennant 是莎剧演员。话说回来我从boardchurch 才认识他,甚至不知道他是doctor who.
今年纪念节目很多的。空王冠又出新剧了,benedict cumberbatch 演的理查三世现在还是三兄弟里的配角小弟,一脸自卑又畏琐的瘸着腿前前后后。另一个看记录片的感想是莎士比亚发明的词真多。我们日常用的好多词都是他发明的。For goodness sake, Neither here not there, Knock knock! Who's there? A wild goose chas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A heart of gold,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 The world's mine oyster, Addiction, Naked Truth, Own flesh and blood...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这个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七月份在我们这儿的电影院里上演来着,喜欢简洁的布景和服装。Lily James 很美,就是老抓自己的小肚子,无良观众就想难道朱丽叶怀孕了?这也太快啦
Mercutio单看不错,但是放在整个剧里有点奇怪,做为爱唠叨的弯男,贸然出手感觉突兀。Richard Madden是完美的罗密欧,矫健性感,就是戏少了点儿。
暑假里又去看公园里的莎士比亚,今年演的是冬天的童话。看演出时舞台背后成群的Pokemon go player, 走来走去地捉小精灵,实在是让人分心。特别是天黑下来时,远远看去不是不像zombies的。
推荐大家看BBC的搞笑版莎士比亚生平《 Upstart Crow》,各种不正经,把后世对莎翁的种种猜测都编进去逗乐。

暑假里又去看公园里的莎士比亚,今年演的是冬天的童话。看演出时舞台背后成群的Pokemon go player, 走来走去地捉小精灵,实在是让人分心。特别是天黑下来时,远远看去不是不像zombies的。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昨天去看 Richard Madden 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了。Kenneth Branagh 的剧院据说是去年新开张的,先排了冬天的故事,又排了罗朱。
果然,Lilly James 一直在捂肚子,也不知为什么,很显眼。小狼很美貌。Mercutio 很奇怪的 interpretation。服装不太搭的感觉,有点西区故事的风格。中间略暗示朱丽叶的爸爸急着把她嫁出去的原因有某种对刚成年的女儿的吸引。
看到结尾时忽然感叹,老莎的剧其实情节很曲折的,有很多 reversals 扭来扭去,死人数量也多。怪不得当年卖座率高呢。
搞笑的是,录影是 Folger Shakespeare Theatre 播放的,在隔壁展览室里正在搞一个 Jane and Will 的展览,把 Jane Austen 和莎士比亚拉到一起。其中一个展品是 Colin Firth 在93年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中跳池塘穿的白衬衫!旁边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这一段情节,搞得四周的中年女同学们咕咕傻笑。还插了一个镜头,据说 Benedict Cumberbatch 在2014年的某个剧里也跳过池塘,在我后面排队的女生倒吸一口气说我怎么没见过?
果然,Lilly James 一直在捂肚子,也不知为什么,很显眼。小狼很美貌。Mercutio 很奇怪的 interpretation。服装不太搭的感觉,有点西区故事的风格。中间略暗示朱丽叶的爸爸急着把她嫁出去的原因有某种对刚成年的女儿的吸引。
看到结尾时忽然感叹,老莎的剧其实情节很曲折的,有很多 reversals 扭来扭去,死人数量也多。怪不得当年卖座率高呢。
搞笑的是,录影是 Folger Shakespeare Theatre 播放的,在隔壁展览室里正在搞一个 Jane and Will 的展览,把 Jane Austen 和莎士比亚拉到一起。其中一个展品是 Colin Firth 在93年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中跳池塘穿的白衬衫!旁边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这一段情节,搞得四周的中年女同学们咕咕傻笑。还插了一个镜头,据说 Benedict Cumberbatch 在2014年的某个剧里也跳过池塘,在我后面排队的女生倒吸一口气说我怎么没见过?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看来不只我一个人对女主角的习惯动作有想法儿
阴谋暴力与情欲,就是戏剧的卖座法宝啊!前几天第一次去看Broadway San Jose的歌剧魅影,本来我对这个剧的音乐和情节都有偏见,现场S&M三角恋的张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要赞一下。

Re: 文艺中年戏剧之旅
Daniel Craig 和 David Oyelowo 正在纽约戏院主演 Othello,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追星,不,观赏一下。
卫报戏评:
https://www.theguardian.com/stage/2016/ ... o-new-york
卫报戏评:
https://www.theguardian.com/stage/2016/ ... o-new-york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