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欧洲的FB之旅
Posted: 2005-08-29 18:47
1.0 准备工作
其实呢,还没有成行,不过今天下午天气炎热,我老写code写到昏昏欲睡,索性大怒来掰一掰这个吧。
话说我本来想9月再去的,因为据说8月很热。后来有人提醒老年痴呆的我:‘9月你不就开学了么?’ 对呀对呀,其实我何止九月开学,简直八月底就开学。我老人家爬到学校网站仔细看了看,发现大事不妙。真的很不妙了。
不妙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机票已经价格飞涨,便宜的已经早没了,剩下的都是四位数。咬牙,咬牙,再咬牙之后只得乖乖被狠宰一刀。(友情提示:机票要趁早)机票有了,并不代表可以去意大利了。这只是说,万里长征已经走了第一步,鉴于机票买的是死票,也进一步说明,鸭子已经在架子上了,您最好把万里长张走完。
第二步,就是去签证了。在俺们这边就有个意大利领馆,理论上不就是签证么?谁没在美国领馆门口排过三五回队的?可素,等俺仔细看明白了要求,立刻傻眼拉。第一,该领馆不天天接客,每个礼拜就俩下午,每回那么俩仨钟点儿,第二这俩下午里头要是遇见个节假日什么的还照歇。第二,人家要求提前一个月申请。第三,要一堆文件,还顺带要照片儿。当下我又傻眼了――后来我发现意大利真是一个容易让人傻眼的地方呀,这是后话。准备这一堆文件当然就要很久,包括你的家底儿银行帐单,你的机票火车票,你的工作证明,健康保险等等。这一拖,就是好几个礼拜,等到我准备好了材料兼领馆开门了(汗,在领馆开门前3小时我才拿到了最后一个文件,所以貌似我不能怨政府。再汗,发现拖是比较重要的地方,并不是文件难办。),我发现距出行已经不到一个月了。
拿着小袋子去排队签证,据说领馆一点半开门儿。等到了,发现前头已经有一条长队了。大概20多个人,老老少少的,什么人都有。我前头是俩印度人,一个爱说话一个不爱说话。看他们俩战斗特别有娱乐性。 这时候就看出领馆的利害了。这么多人,这么短的办事时间,就开了一个窗口。队伍继续加长,每个人都好奇的问:‘挪的快么?’ 我点头:‘快极了。我20分钟之前就在这儿。’
后来吧,突然一个神奇的时刻到来了,也许是领馆意识到我们有可能变成暴民,忽然窗口多了很多,队伍也开始走了。一个多钟头之后我终于进了屋,这时候我又傻眼了一下。那屋子,真的很小,很小.....一边是镶镜子的门儿,但是不象有从里头往外看的功能。另外一边有一个简单的钉墙上的板儿,可以填表。可是表没在外头搁着,文具也不提供。我打量打量这破屋子,觉得不是不象街道办事处的。
嗯,又过了n久挪到了窗口。接待俺的是一个意大利女子,非常美艳,声音,也非常,高亢。
‘为什么为什么都到最后关头才来?’
‘你的护照的复印件呢?没有?什么?我们没说?不对,你仔细看看,我们有小字写了:护照原件或者公证过的复印件。’她顿顿,透过我认为是防弹的玻璃看看我。‘不过,算了,既然你有原件。’
从此以后她变得非常温柔可亲,不曾挑拣我的任何其他文件的问题。对于我花了1个钟头口沫横飞才搞到的健康保险出具的证明――据那办事员讲,她英勇的fax到公共传真机给我违反了一大堆什么规章法律的――连看都没看。不过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她友善的对旁边窗口的申请人说道:‘我们要求提前一个月,你为什么现在才来?’ ‘什么?你没有啾啾啾?你有没有搞错?’
‘都是这样,规章对他们没用’――这句是跟旁边的大叔说的,边说边在我的材料上写字。
然后再转回来:‘怎么相片儿不贴好?’ 不等我说话,拿起订书机咔嚓一声钉上。
最后她发给我一张纸,‘两周取。’
全程大概5分钟。
就这样,从法律上我基本可以进入意大利了。
这件事给我的教育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可真的不是抬杠的学术问题。你说说,没签证就买机票,玄不玄哪。可是您要是不买,人不给签! 您说买了都能签上?不对,前头有不少人给打回票了。我一直很郁闷的想,那他们的机票能退么?
2.0 巴黎,巴黎
2.1 出门了
挖好了最后一个坑之后,终于面对了要出门的现实。再过几个小时就要走了,这时候才开始忙乱的想起来我连法语也不会,连意大利语也不会。后悔的是没有买本小册子来紧急学习,但是只得安慰自己说,啊,英语大概也可以吧?
这次出门,虽然大多在意大利游玩,但是要先去法国一转。仿佛是上溯时间的河,自法国,而到威尼斯塔斯坎,再以古罗马的废墟结束。在飞机上仍然惴惴,一路所要看的太多太美,落下哪一个亦会遗憾,而行程紧密,只能是走马观花。还未到法国,已经开始担忧。这时候很好笑的想起所谓的和魂,那樱花盛开之前的一瞬。不过我当时的心情,用‘物哀’来形容不如用‘哀物’来形容罢了。
飞机飞越大西洋,后来看见一片很大的地,拉住空姐问是英国还是法国?空姐亦不知道。于是就继续注目下去。云色仿佛小绵羊的毛,一片卷卷的铺开。地下的大陆上阡陌纵横,田地不再像美国农场的横平竖直,而是一小块一小块形状各异,看上去像拼图。几千年的耕作的痕迹,在1万尺的高空也能看见。
突然看见海岸线,原来英吉利海峡已经到了。从空中看那海峡如此的窄,仿佛刚刚看到一边,另一边就冒了出来。可这窄窄的海峡却阻挡了希特勒的铁蹄,我不知道我们飞过的地方具体是在哪里,不过我愿意想象也许我们飞过了敦刻尔克。海峡的另一侧当然是法国,云更加的密,但是看下去还是能看见间歇的田地,森林,还有农庄。
巴黎,就在眼前了。
很多人说过法国机场的繁忙和混乱,但是我没有想到入关如此的如同等闲。没有美国海关的长队,一个简单的窗口,坐一个温和的警官,随口问了三两句,一个人就走过去。中国护照因为要在护照上盖戳,所以费时30秒,其他的人几乎脚不停地走过。等我把护照收起来了还没有明白过来我已经踏上了法国的土地的这个事实。这个海关,实在太轻易,填的表格,实在太搞笑。
作为一个国际都市,我只能说法国机场的英文指示牌实在隐藏的巧妙。在问了人之后,还是对火车站的所在云山雾绕。后来索性走出去,看见公车,上去问:‘这车子到火车站么?’ 公车司机很温和地告诉我,不不,火车站在机场里,你直走。然后送一张旅游地图过来,这地图在后来丢掉了旅游指南之后成了救命的法宝。走了半程,还不见,索性抓住人再问,这次那人耸肩:‘我也不知道。’ 然后用英语告诉我:‘我不说法语。’
纽约的旅游手册上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在时代广场上,如果你仔细听,也许竟会有人说英语。’
我告诉那个人:‘我亦不说法语。’
最后找到了火车的图案,终于送一口气。
巴黎的地铁,亦是赫赫有名,乃是最早的地铁之一。地铁的标志是一个红色的metro标记,发展至今日早已管道纵横,各种线路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这样一张地图,简直是一张色彩斑斓的蜘蛛网。我的目的地是Chatelet, 去时容易,等到了站出来,才发现大事不妙。我光知道坐地铁会迷路,让我没想到的是出地铁也会迷路。这样一个站,出口有大概十几个,每个都弯弯曲曲不知所云,所有的牌子都标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在地铁出口里钻了半晌,最后只得心不甘情不愿的出来。到地面上再找路。

<插图2.1.1> 巴黎的metro地图, M代表地铁,RER是铁路。从机场到巴黎的就是RER的线路,后来到凡尔赛也乘过。
类似的经历,在今后的几天倒少了,毕竟像chatelet这样的大站还是很少,但是在今后几天,巴黎的地铁让我着迷。卢浮宫站有真假难辨的艺术品陈列,协和广场站有悠扬动听的音乐,等到去Basilique du Sacré 的时候,我见到了最色彩缤纷也最难爬的地铁站。从地铁里爬出来的时候我非常诧异自己居然并没有站在珠穆朗玛峰的顶上。
巴黎让人意乱神迷。这个城市浪漫而严肃,四处浮动着优雅而亲切的气息。咖啡馆,书店,教堂,博物馆,精美的雕塑散落在这个被法国梧桐包围的城市。自清晨至深夜,她有千变万化的身影,每一个都让人沉醉。
出门的第一天,在经过了长途的飞行,等待之后,终于见到了巴黎。这个城市比我想象的更加亲切,更加温和,更加低调。天气很美,所以放下了行李之后立刻开始玩耍。
2.2 玩耍在巴黎的午后
按照原定计划,刚刚经历了长途飞行之后要做的事情是‘休息’。但是巴黎八月灿烂的阳光让休息这个词听起来很没有创意。把行李丢给旅馆的前台,开始沿着巴黎的石板路散步。
说是石板路,其实更贴切的说法也许应该是石子路。一块一块棕色的寸许大的小石板拼成拱形,非常有浪漫的气息。在清晨或者是傍晚,柔和的阳光照在这样的路上,会有一溜亮亮的痕迹,有些顽皮,却又温柔。这样的石板路,在今后的几天里不停的谋杀我的胶卷,还让我甘之如饴。
路边不时地有咖啡座,红色或者绿色的蓬搭起来,并不大,远远能看到。巴黎窗大多是落地的长窗,有窄窄的阳台,很多人家会种绿色的植物或者红色的花,一片片整洁而生机勃勃。走着走着,路边会出现一座座的雕塑和喷泉,并不堂皇,却从容安静,仿佛一切都理所应当。这样的午后,正合一杯咖啡,一本闲书,何况是在满眼梧叶的巴黎。

<图2.2.1 路边的咖啡座>

<图2.2.2 从容的喷泉>
<图 2.2.3 想喝咖啡不容易,先要做mission impossible的泊车>
离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很近,所以索性走去游玩,遇见一件趣事。圣母院门前的广场上,有一个小小的铜做的圆形的标记。这一点虽小,却是大名鼎鼎的point zero。法国的交通都以此作为参照起点。从圣母院的塔楼下来就开始找这个point,广场上人来人往却不见任何异样。连绕两圈,终于找到,刚对着这个不起眼的小记号举起相机,已经引起旁边游人注目,一起凑上前来。再想拍一个没有影子,没有行人的point zero,绝无可能――人生,难道不也如此?

<图2.2.4 不得清静的point zero>
从圣母院出来天色尚早,索性去著名的拉丁区闲逛。这里的气氛更加轻松而和谐,拉丁区据说原先是学者聚居地,全部讲拉丁语,更有数所历史悠久的学院。今天的拉丁区是游人寻找美食娱乐的好去处,路边各式菜色让人不由得食指大动,而富有艺术气息的小店更让人挪不动脚。在一个小小的拐角,就是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了。

<图 2.2.5 法兰西学院前的草坪>
<图2.2.6 拉丁区的糕点店>
这件店店面真的很小,但是等到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这样一个店,让人怀疑是用书来直接搭建的,在角落却有方便爱书人读书设立的座位,一切都闲散自如,仿佛这个地方向来如此。二楼的书只读不卖,顺着窄窄的楼梯爬上去,那些收藏真叫人眼红。半晌再下来,发现人已经渐渐的多了,自来熟的美国顾客顺着梯子爬到屋顶,一本本的检查那里的旧书。

<图 2.2.7 珍宝馆里的藏书楼>
我站在底下,仰头儿看着,那美国大男孩把一本本的书抽出来,再放回去,仿佛都沾染了时间的灰。最后突然眼尖,看见一本居然是勃朗宁的诗集,立刻招呼那孩子把书递下来。得了这鼓励,那大男孩更加卖力的找,一会儿的功夫又翻出好几本十四行诗出来给我。书上都有一层淡淡的灰,书页已然发黄。店主袖手看着,并不说话,只是微笑。
忽然觉得时间仿佛停滞,一切的一切,都在书页里,在这个午后,凝固。
巴黎的午后,这是巴黎的午后。
2.3 拉丁区的晚餐
人生最大的事是什么? 我觉得是吃。连色都排在食的后头,盖因非得饱了才能顾得上色也。当年百丈老和尚不也说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可见布什亦是老和尚能想出来的最可怕的事情啦。
逛了半晌之后精神世界大大满足,手里搂着勃朗宁的十四行诗,眼里尽是巴黎凉爽闲散的夏日。街边有表演,但是更多的人只是坐在草地上,或者咖啡座,静静地享受这样一个傍晚。夕阳恋恋地挂在天边,圣母院的塔楼上映着余晖。塞纳河静静流淌,河边能遥遥看见当年关押过玛丽安东尼奈特的塔楼。200多年前,奥地利的玫瑰在这里枯萎。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提巴黎圣母院。这所因为文豪雨果的小说闻名于世的建筑堪称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之一。且不提那些复杂精美的雕塑,那精美绝伦的玫瑰窗,回想起来最让我感慨的,却是塔楼上那些孤独地俯视着巴黎的雕像。在我写这字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塔楼上,四周是夏日的带着凉意的晚风,巴黎像一张大饼一样摊在眼前。从这些雕像的背后看过去,仿佛有偷窥人间的感觉。看着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里发生的一切的事情,高高的,遥遥的看。
而夜晚来临的时候,他们又看什么呢? 巴黎的万家灯火?人间的离合聚散?
在这样的时间的痕迹面前,人会觉得渺小脆弱。我们是什么?我们都敌不过时间。

<图 2.3.1 孤独的怪兽俯视人群>
再行,路边有断墙,大约就是旅游手册上的旧时城墙了。斜斜地伸出来,低低地站在一角。这个气氛很符合我想象的巴黎,历史的痕迹本来就应当原样的展示,如果破旧了,如果残缺了,那都是时间和历史的痕迹。卢浮宫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很无聊的干扰,虽然到了巴黎,没有理由不去。

<图 2.3.2 断壁>
饿了,终于饿了。良辰美景也治不了空城计。好在就在拉丁区,美食简直遍地都是。
很好玩的是拉丁区里到处是希腊快餐店,满眼都是皮塔三文治。我最喜爱那大大的转轮,还有侍应生从外一层一层的削肉的样子。我老觉得彪悍的马其顿人当然得这么吃饭,才能一路快快活活的杀到阿富汗去。不过当时士兵配给里,却并没有这些东西罢了。

<图 2.3.3 希腊小店 >
最后千挑万拣的找了一家小店,坐下来。欧洲人貌似都极端喜欢在户外吃饭,饭馆外面的位子已经满满的了,只有墙角的一扇门边有一个小小的桌子。坐下来,才发现桌子真小,放了我的帽子和相机就已经满了。只得把帽子藏起。东西上来得很慢,不过面包和清水先来了。面包没有美国的法式面包那样得拿锯子锯当棒子用,清水用一个古朴的玻璃瓶子拿来,客人自斟自饮,别有古趣。
等饭的当口四顾,窄窄的小巷里装满了游客。对面的公寓花儿热闹的开房,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父亲抗着女儿,热热闹闹的走过去,不时的有人停下来查看饭馆的菜单。一队中国人一会儿绕过来一趟,一会儿绕过来一趟,仿佛老也不能找到合心的饭馆的样子。后来终于很久没过来,想来是已经开饭了。等喝咖啡的时候,又见他们走过来,原来已经酒足饭饱回营了。

<图2.3.4 快乐的人群>
点的菜上来,有和鲜肉,蘑菇,法国白酒一起炖的青口,还有橘子烤鸭肉。烤肉加了烤土豆和四季豆当配菜。后来发现所有的牛排,烤肉的配菜都是这么两样。再后来听说法国虽属农业大国,但是蔬菜水果大多进口,国内鼓励种植的,就有土豆和四季豆。难怪他们的芳踪到处都是,不过味道真的极美。


<图 2.3.5 2.3.6 晚餐>
天一点点地黑下来,灯火燃起了。在前一天我还在新大陆的灯光下咬牙切齿地写程序,现在却已经在旧大陆享受一个闲适而温柔的夜晚。这样的反差让人觉得迷惑,觉得仿佛一切都是做梦。为了醒过来,只得又点了一杯espresso,聊以遣怀罢了。
原来我真的在巴黎了。
2.4 卢浮宫的集市
说起去巴黎,有一个地方如果不去,只怕浑身难受。对啦,那就是卢浮宫。
卢浮宫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且不说占地之大,收藏品之众多,单说卢浮宫自己本身,已经是一位见证了千年烟尘的历史老人。
始建于十字军东征的1190年前后的卢浮宫,最早只是一个塞纳河边的皇家档案馆。奥古斯特二世还把战俘和狗也养在这里。到了查理五世的时候卢浮宫成了王宫,可是弗朗西斯一世这老小子居然上台了就把卢浮宫给拆了。好在后来卢浮宫被他儿子又给盖了回来,并自此一直扩建。亨利四世盖了豪华的大画廊,据说他还曾在里头骑马打猎!到了太阳王时代,路易十四更是耗费巨资把这座美丽的王宫用珍贵的艺术品从头包到尾。卢浮宫此后见证了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于1792年被宣布属于民众。路易十六是法国完整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国王,哪怕后来有拿破仑已经拿破仑三世不厌其烦的扩建卢浮宫并以大量的掠夺的珍品来装饰。

<图2.4.1 今天的卢浮宫:从玻璃金子塔外眺。很多人不喜欢这个金字塔,但是不知为什么,我只觉得此时,此地,唯有这个设计才能和卢浮宫抗衡。历史在这里别有意味。〉
今天的卢浮宫有藏品40余万件,分六大展馆,198个展厅。这个占地24公顷的艺术品自助餐厅,每天吸引了无数的游人赶集。

<图2.4.2 卢浮宫赶集图中的一张,无数的艺术珍品在这里只是汪洋里的一条船,仿佛冷宫里的妃子,红颜未老恩先断。而这些珍品,每一件都足以让任何博物馆五体投地地迎接。>
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所有人都说,去卢浮宫要先做个计划。可是计划有用么?在一个24公顷的建筑物里奔来跑去,上查下找,东成西就,计划又有什么用?有哪一件藏品看了会后悔?有哪一件藏品你会扭头说,不,我要去看另外一件,这件下次再说。

<图 2.4.3 米开朗基罗,两尊!寂寞地站在这里。无人问津。米开朗基罗呀,垂死的奴隶呀,被缚的奴隶呀,我一边拍一边碎碎念。亏得人少,可以没有阻碍的努力欣赏。后来在斐冷翠,看见了下剩的几尊未完成的奴隶,人山人海的看,不由觉得两件作品被掠至卢浮宫真是明珠暗投。>

<图 2.4.4 奇异的怪兽,几乎温和无措地站在这里。古朴可爱,默默无闻>

<图 2.4.5 别人家(也许除了埃及人类学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难得一见的东西,到了这里就成山成海地堆着。想想每一件里面都承载过生命和死亡,希望和恐惧。这么金碧辉煌的外壳,谁又能占据?>
且不说所谓的‘镇馆三宝’前头的人山人海,走不动路。所有人都搔首弄姿的咔嚓咔嚓地照个不停,搁蒙娜丽莎的那间大厅里,留了很大很大的空间,但是全部被人装满。奋起九牛二虎之力前推后搡左右拼杀终于披头散发地冲了进去,才发现面对一幅小小的玻璃框。什么叫做惊怒交集?就是你发现框里面的东西完全看不清楚,那玻璃在反光,而四周的人从各个方向在推你离开,仿佛一波人造的波浪。

<图 2.4.6 反光的蒙娜丽莎。隔了那么远,我在想里面就是放张照片我也看不出来。对,拍照的人里头也有我。遇见这位女士,如果能签名留念我也肯定会上的。>
四下里很嘈杂,能感到人的兴奋,激动,沮丧等等各种各样的心情。这这个宽敞的大厅里的小小的拥挤的方寸之间,绝对有人类最复杂最原始的情感。而蒙娜丽莎,只是含笑面对。
同样的故事在米洛岛的维纳斯,胜利女神面前继续上映,仿佛全世界的人在此时此刻都集中在这一个奇点,用来阻挠你的视线你的镜头你的情感。所有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或留连,或不甘,可是那么大的一个馆在前头等着呢,那么多的东西在前头等着呢。
不知为什么,当时脑子里想的,居然只有三个字:名利场。
纷纷的,你方照罢我登场,为的,居然只是一张到此一游的五寸的小纸片。 而再伟大的艺术品,在这张纸片上,只是不相干的一个背景罢了。

<图 2.4.7 这块黑黝黝的碑就是汉默拉比法典。如此的低调和不起眼,以至没人注目,展厅里人可罗雀。而这块不起眼的石碑在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一样的作用,却无可忽视。在我的镜头里,真正注视这碑的唯有那个孩子,其他的人,包括拿着相机的我,不过是匆匆过客。这碑让我想起巴比伦的狮子,法国人对把艺术品搬来收藏真是乐而不疲,而这些带着沉甸甸的历史的展品,在异国孤独地伫立,又有多么沉重的悲哀?>
其实呢,还没有成行,不过今天下午天气炎热,我老写code写到昏昏欲睡,索性大怒来掰一掰这个吧。
话说我本来想9月再去的,因为据说8月很热。后来有人提醒老年痴呆的我:‘9月你不就开学了么?’ 对呀对呀,其实我何止九月开学,简直八月底就开学。我老人家爬到学校网站仔细看了看,发现大事不妙。真的很不妙了。
不妙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机票已经价格飞涨,便宜的已经早没了,剩下的都是四位数。咬牙,咬牙,再咬牙之后只得乖乖被狠宰一刀。(友情提示:机票要趁早)机票有了,并不代表可以去意大利了。这只是说,万里长征已经走了第一步,鉴于机票买的是死票,也进一步说明,鸭子已经在架子上了,您最好把万里长张走完。
第二步,就是去签证了。在俺们这边就有个意大利领馆,理论上不就是签证么?谁没在美国领馆门口排过三五回队的?可素,等俺仔细看明白了要求,立刻傻眼拉。第一,该领馆不天天接客,每个礼拜就俩下午,每回那么俩仨钟点儿,第二这俩下午里头要是遇见个节假日什么的还照歇。第二,人家要求提前一个月申请。第三,要一堆文件,还顺带要照片儿。当下我又傻眼了――后来我发现意大利真是一个容易让人傻眼的地方呀,这是后话。准备这一堆文件当然就要很久,包括你的家底儿银行帐单,你的机票火车票,你的工作证明,健康保险等等。这一拖,就是好几个礼拜,等到我准备好了材料兼领馆开门了(汗,在领馆开门前3小时我才拿到了最后一个文件,所以貌似我不能怨政府。再汗,发现拖是比较重要的地方,并不是文件难办。),我发现距出行已经不到一个月了。
拿着小袋子去排队签证,据说领馆一点半开门儿。等到了,发现前头已经有一条长队了。大概20多个人,老老少少的,什么人都有。我前头是俩印度人,一个爱说话一个不爱说话。看他们俩战斗特别有娱乐性。 这时候就看出领馆的利害了。这么多人,这么短的办事时间,就开了一个窗口。队伍继续加长,每个人都好奇的问:‘挪的快么?’ 我点头:‘快极了。我20分钟之前就在这儿。’
后来吧,突然一个神奇的时刻到来了,也许是领馆意识到我们有可能变成暴民,忽然窗口多了很多,队伍也开始走了。一个多钟头之后我终于进了屋,这时候我又傻眼了一下。那屋子,真的很小,很小.....一边是镶镜子的门儿,但是不象有从里头往外看的功能。另外一边有一个简单的钉墙上的板儿,可以填表。可是表没在外头搁着,文具也不提供。我打量打量这破屋子,觉得不是不象街道办事处的。
嗯,又过了n久挪到了窗口。接待俺的是一个意大利女子,非常美艳,声音,也非常,高亢。
‘为什么为什么都到最后关头才来?’
‘你的护照的复印件呢?没有?什么?我们没说?不对,你仔细看看,我们有小字写了:护照原件或者公证过的复印件。’她顿顿,透过我认为是防弹的玻璃看看我。‘不过,算了,既然你有原件。’
从此以后她变得非常温柔可亲,不曾挑拣我的任何其他文件的问题。对于我花了1个钟头口沫横飞才搞到的健康保险出具的证明――据那办事员讲,她英勇的fax到公共传真机给我违反了一大堆什么规章法律的――连看都没看。不过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她友善的对旁边窗口的申请人说道:‘我们要求提前一个月,你为什么现在才来?’ ‘什么?你没有啾啾啾?你有没有搞错?’
‘都是这样,规章对他们没用’――这句是跟旁边的大叔说的,边说边在我的材料上写字。
然后再转回来:‘怎么相片儿不贴好?’ 不等我说话,拿起订书机咔嚓一声钉上。
最后她发给我一张纸,‘两周取。’
全程大概5分钟。
就这样,从法律上我基本可以进入意大利了。
这件事给我的教育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可真的不是抬杠的学术问题。你说说,没签证就买机票,玄不玄哪。可是您要是不买,人不给签! 您说买了都能签上?不对,前头有不少人给打回票了。我一直很郁闷的想,那他们的机票能退么?
2.0 巴黎,巴黎
2.1 出门了
挖好了最后一个坑之后,终于面对了要出门的现实。再过几个小时就要走了,这时候才开始忙乱的想起来我连法语也不会,连意大利语也不会。后悔的是没有买本小册子来紧急学习,但是只得安慰自己说,啊,英语大概也可以吧?
这次出门,虽然大多在意大利游玩,但是要先去法国一转。仿佛是上溯时间的河,自法国,而到威尼斯塔斯坎,再以古罗马的废墟结束。在飞机上仍然惴惴,一路所要看的太多太美,落下哪一个亦会遗憾,而行程紧密,只能是走马观花。还未到法国,已经开始担忧。这时候很好笑的想起所谓的和魂,那樱花盛开之前的一瞬。不过我当时的心情,用‘物哀’来形容不如用‘哀物’来形容罢了。
飞机飞越大西洋,后来看见一片很大的地,拉住空姐问是英国还是法国?空姐亦不知道。于是就继续注目下去。云色仿佛小绵羊的毛,一片卷卷的铺开。地下的大陆上阡陌纵横,田地不再像美国农场的横平竖直,而是一小块一小块形状各异,看上去像拼图。几千年的耕作的痕迹,在1万尺的高空也能看见。
突然看见海岸线,原来英吉利海峡已经到了。从空中看那海峡如此的窄,仿佛刚刚看到一边,另一边就冒了出来。可这窄窄的海峡却阻挡了希特勒的铁蹄,我不知道我们飞过的地方具体是在哪里,不过我愿意想象也许我们飞过了敦刻尔克。海峡的另一侧当然是法国,云更加的密,但是看下去还是能看见间歇的田地,森林,还有农庄。
巴黎,就在眼前了。
很多人说过法国机场的繁忙和混乱,但是我没有想到入关如此的如同等闲。没有美国海关的长队,一个简单的窗口,坐一个温和的警官,随口问了三两句,一个人就走过去。中国护照因为要在护照上盖戳,所以费时30秒,其他的人几乎脚不停地走过。等我把护照收起来了还没有明白过来我已经踏上了法国的土地的这个事实。这个海关,实在太轻易,填的表格,实在太搞笑。
作为一个国际都市,我只能说法国机场的英文指示牌实在隐藏的巧妙。在问了人之后,还是对火车站的所在云山雾绕。后来索性走出去,看见公车,上去问:‘这车子到火车站么?’ 公车司机很温和地告诉我,不不,火车站在机场里,你直走。然后送一张旅游地图过来,这地图在后来丢掉了旅游指南之后成了救命的法宝。走了半程,还不见,索性抓住人再问,这次那人耸肩:‘我也不知道。’ 然后用英语告诉我:‘我不说法语。’
纽约的旅游手册上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在时代广场上,如果你仔细听,也许竟会有人说英语。’
我告诉那个人:‘我亦不说法语。’
最后找到了火车的图案,终于送一口气。
巴黎的地铁,亦是赫赫有名,乃是最早的地铁之一。地铁的标志是一个红色的metro标记,发展至今日早已管道纵横,各种线路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这样一张地图,简直是一张色彩斑斓的蜘蛛网。我的目的地是Chatelet, 去时容易,等到了站出来,才发现大事不妙。我光知道坐地铁会迷路,让我没想到的是出地铁也会迷路。这样一个站,出口有大概十几个,每个都弯弯曲曲不知所云,所有的牌子都标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在地铁出口里钻了半晌,最后只得心不甘情不愿的出来。到地面上再找路。

<插图2.1.1> 巴黎的metro地图, M代表地铁,RER是铁路。从机场到巴黎的就是RER的线路,后来到凡尔赛也乘过。
类似的经历,在今后的几天倒少了,毕竟像chatelet这样的大站还是很少,但是在今后几天,巴黎的地铁让我着迷。卢浮宫站有真假难辨的艺术品陈列,协和广场站有悠扬动听的音乐,等到去Basilique du Sacré 的时候,我见到了最色彩缤纷也最难爬的地铁站。从地铁里爬出来的时候我非常诧异自己居然并没有站在珠穆朗玛峰的顶上。
巴黎让人意乱神迷。这个城市浪漫而严肃,四处浮动着优雅而亲切的气息。咖啡馆,书店,教堂,博物馆,精美的雕塑散落在这个被法国梧桐包围的城市。自清晨至深夜,她有千变万化的身影,每一个都让人沉醉。
出门的第一天,在经过了长途的飞行,等待之后,终于见到了巴黎。这个城市比我想象的更加亲切,更加温和,更加低调。天气很美,所以放下了行李之后立刻开始玩耍。
2.2 玩耍在巴黎的午后
按照原定计划,刚刚经历了长途飞行之后要做的事情是‘休息’。但是巴黎八月灿烂的阳光让休息这个词听起来很没有创意。把行李丢给旅馆的前台,开始沿着巴黎的石板路散步。
说是石板路,其实更贴切的说法也许应该是石子路。一块一块棕色的寸许大的小石板拼成拱形,非常有浪漫的气息。在清晨或者是傍晚,柔和的阳光照在这样的路上,会有一溜亮亮的痕迹,有些顽皮,却又温柔。这样的石板路,在今后的几天里不停的谋杀我的胶卷,还让我甘之如饴。
路边不时地有咖啡座,红色或者绿色的蓬搭起来,并不大,远远能看到。巴黎窗大多是落地的长窗,有窄窄的阳台,很多人家会种绿色的植物或者红色的花,一片片整洁而生机勃勃。走着走着,路边会出现一座座的雕塑和喷泉,并不堂皇,却从容安静,仿佛一切都理所应当。这样的午后,正合一杯咖啡,一本闲书,何况是在满眼梧叶的巴黎。

<图2.2.1 路边的咖啡座>

<图2.2.2 从容的喷泉>

<图 2.2.3 想喝咖啡不容易,先要做mission impossible的泊车>
离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很近,所以索性走去游玩,遇见一件趣事。圣母院门前的广场上,有一个小小的铜做的圆形的标记。这一点虽小,却是大名鼎鼎的point zero。法国的交通都以此作为参照起点。从圣母院的塔楼下来就开始找这个point,广场上人来人往却不见任何异样。连绕两圈,终于找到,刚对着这个不起眼的小记号举起相机,已经引起旁边游人注目,一起凑上前来。再想拍一个没有影子,没有行人的point zero,绝无可能――人生,难道不也如此?

<图2.2.4 不得清静的point zero>
从圣母院出来天色尚早,索性去著名的拉丁区闲逛。这里的气氛更加轻松而和谐,拉丁区据说原先是学者聚居地,全部讲拉丁语,更有数所历史悠久的学院。今天的拉丁区是游人寻找美食娱乐的好去处,路边各式菜色让人不由得食指大动,而富有艺术气息的小店更让人挪不动脚。在一个小小的拐角,就是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了。

<图 2.2.5 法兰西学院前的草坪>

<图2.2.6 拉丁区的糕点店>
这件店店面真的很小,但是等到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这样一个店,让人怀疑是用书来直接搭建的,在角落却有方便爱书人读书设立的座位,一切都闲散自如,仿佛这个地方向来如此。二楼的书只读不卖,顺着窄窄的楼梯爬上去,那些收藏真叫人眼红。半晌再下来,发现人已经渐渐的多了,自来熟的美国顾客顺着梯子爬到屋顶,一本本的检查那里的旧书。

<图 2.2.7 珍宝馆里的藏书楼>
我站在底下,仰头儿看着,那美国大男孩把一本本的书抽出来,再放回去,仿佛都沾染了时间的灰。最后突然眼尖,看见一本居然是勃朗宁的诗集,立刻招呼那孩子把书递下来。得了这鼓励,那大男孩更加卖力的找,一会儿的功夫又翻出好几本十四行诗出来给我。书上都有一层淡淡的灰,书页已然发黄。店主袖手看着,并不说话,只是微笑。
忽然觉得时间仿佛停滞,一切的一切,都在书页里,在这个午后,凝固。
巴黎的午后,这是巴黎的午后。
2.3 拉丁区的晚餐
人生最大的事是什么? 我觉得是吃。连色都排在食的后头,盖因非得饱了才能顾得上色也。当年百丈老和尚不也说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可见布什亦是老和尚能想出来的最可怕的事情啦。
逛了半晌之后精神世界大大满足,手里搂着勃朗宁的十四行诗,眼里尽是巴黎凉爽闲散的夏日。街边有表演,但是更多的人只是坐在草地上,或者咖啡座,静静地享受这样一个傍晚。夕阳恋恋地挂在天边,圣母院的塔楼上映着余晖。塞纳河静静流淌,河边能遥遥看见当年关押过玛丽安东尼奈特的塔楼。200多年前,奥地利的玫瑰在这里枯萎。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提巴黎圣母院。这所因为文豪雨果的小说闻名于世的建筑堪称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之一。且不提那些复杂精美的雕塑,那精美绝伦的玫瑰窗,回想起来最让我感慨的,却是塔楼上那些孤独地俯视着巴黎的雕像。在我写这字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塔楼上,四周是夏日的带着凉意的晚风,巴黎像一张大饼一样摊在眼前。从这些雕像的背后看过去,仿佛有偷窥人间的感觉。看着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里发生的一切的事情,高高的,遥遥的看。
而夜晚来临的时候,他们又看什么呢? 巴黎的万家灯火?人间的离合聚散?
在这样的时间的痕迹面前,人会觉得渺小脆弱。我们是什么?我们都敌不过时间。

<图 2.3.1 孤独的怪兽俯视人群>
再行,路边有断墙,大约就是旅游手册上的旧时城墙了。斜斜地伸出来,低低地站在一角。这个气氛很符合我想象的巴黎,历史的痕迹本来就应当原样的展示,如果破旧了,如果残缺了,那都是时间和历史的痕迹。卢浮宫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很无聊的干扰,虽然到了巴黎,没有理由不去。

<图 2.3.2 断壁>
饿了,终于饿了。良辰美景也治不了空城计。好在就在拉丁区,美食简直遍地都是。
很好玩的是拉丁区里到处是希腊快餐店,满眼都是皮塔三文治。我最喜爱那大大的转轮,还有侍应生从外一层一层的削肉的样子。我老觉得彪悍的马其顿人当然得这么吃饭,才能一路快快活活的杀到阿富汗去。不过当时士兵配给里,却并没有这些东西罢了。

<图 2.3.3 希腊小店 >
最后千挑万拣的找了一家小店,坐下来。欧洲人貌似都极端喜欢在户外吃饭,饭馆外面的位子已经满满的了,只有墙角的一扇门边有一个小小的桌子。坐下来,才发现桌子真小,放了我的帽子和相机就已经满了。只得把帽子藏起。东西上来得很慢,不过面包和清水先来了。面包没有美国的法式面包那样得拿锯子锯当棒子用,清水用一个古朴的玻璃瓶子拿来,客人自斟自饮,别有古趣。
等饭的当口四顾,窄窄的小巷里装满了游客。对面的公寓花儿热闹的开房,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父亲抗着女儿,热热闹闹的走过去,不时的有人停下来查看饭馆的菜单。一队中国人一会儿绕过来一趟,一会儿绕过来一趟,仿佛老也不能找到合心的饭馆的样子。后来终于很久没过来,想来是已经开饭了。等喝咖啡的时候,又见他们走过来,原来已经酒足饭饱回营了。

<图2.3.4 快乐的人群>
点的菜上来,有和鲜肉,蘑菇,法国白酒一起炖的青口,还有橘子烤鸭肉。烤肉加了烤土豆和四季豆当配菜。后来发现所有的牛排,烤肉的配菜都是这么两样。再后来听说法国虽属农业大国,但是蔬菜水果大多进口,国内鼓励种植的,就有土豆和四季豆。难怪他们的芳踪到处都是,不过味道真的极美。


<图 2.3.5 2.3.6 晚餐>
天一点点地黑下来,灯火燃起了。在前一天我还在新大陆的灯光下咬牙切齿地写程序,现在却已经在旧大陆享受一个闲适而温柔的夜晚。这样的反差让人觉得迷惑,觉得仿佛一切都是做梦。为了醒过来,只得又点了一杯espresso,聊以遣怀罢了。
原来我真的在巴黎了。
2.4 卢浮宫的集市
说起去巴黎,有一个地方如果不去,只怕浑身难受。对啦,那就是卢浮宫。
卢浮宫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且不说占地之大,收藏品之众多,单说卢浮宫自己本身,已经是一位见证了千年烟尘的历史老人。
始建于十字军东征的1190年前后的卢浮宫,最早只是一个塞纳河边的皇家档案馆。奥古斯特二世还把战俘和狗也养在这里。到了查理五世的时候卢浮宫成了王宫,可是弗朗西斯一世这老小子居然上台了就把卢浮宫给拆了。好在后来卢浮宫被他儿子又给盖了回来,并自此一直扩建。亨利四世盖了豪华的大画廊,据说他还曾在里头骑马打猎!到了太阳王时代,路易十四更是耗费巨资把这座美丽的王宫用珍贵的艺术品从头包到尾。卢浮宫此后见证了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于1792年被宣布属于民众。路易十六是法国完整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国王,哪怕后来有拿破仑已经拿破仑三世不厌其烦的扩建卢浮宫并以大量的掠夺的珍品来装饰。

<图2.4.1 今天的卢浮宫:从玻璃金子塔外眺。很多人不喜欢这个金字塔,但是不知为什么,我只觉得此时,此地,唯有这个设计才能和卢浮宫抗衡。历史在这里别有意味。〉
今天的卢浮宫有藏品40余万件,分六大展馆,198个展厅。这个占地24公顷的艺术品自助餐厅,每天吸引了无数的游人赶集。

<图2.4.2 卢浮宫赶集图中的一张,无数的艺术珍品在这里只是汪洋里的一条船,仿佛冷宫里的妃子,红颜未老恩先断。而这些珍品,每一件都足以让任何博物馆五体投地地迎接。>
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所有人都说,去卢浮宫要先做个计划。可是计划有用么?在一个24公顷的建筑物里奔来跑去,上查下找,东成西就,计划又有什么用?有哪一件藏品看了会后悔?有哪一件藏品你会扭头说,不,我要去看另外一件,这件下次再说。

<图 2.4.3 米开朗基罗,两尊!寂寞地站在这里。无人问津。米开朗基罗呀,垂死的奴隶呀,被缚的奴隶呀,我一边拍一边碎碎念。亏得人少,可以没有阻碍的努力欣赏。后来在斐冷翠,看见了下剩的几尊未完成的奴隶,人山人海的看,不由觉得两件作品被掠至卢浮宫真是明珠暗投。>

<图 2.4.4 奇异的怪兽,几乎温和无措地站在这里。古朴可爱,默默无闻>

<图 2.4.5 别人家(也许除了埃及人类学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难得一见的东西,到了这里就成山成海地堆着。想想每一件里面都承载过生命和死亡,希望和恐惧。这么金碧辉煌的外壳,谁又能占据?>
且不说所谓的‘镇馆三宝’前头的人山人海,走不动路。所有人都搔首弄姿的咔嚓咔嚓地照个不停,搁蒙娜丽莎的那间大厅里,留了很大很大的空间,但是全部被人装满。奋起九牛二虎之力前推后搡左右拼杀终于披头散发地冲了进去,才发现面对一幅小小的玻璃框。什么叫做惊怒交集?就是你发现框里面的东西完全看不清楚,那玻璃在反光,而四周的人从各个方向在推你离开,仿佛一波人造的波浪。

<图 2.4.6 反光的蒙娜丽莎。隔了那么远,我在想里面就是放张照片我也看不出来。对,拍照的人里头也有我。遇见这位女士,如果能签名留念我也肯定会上的。>
四下里很嘈杂,能感到人的兴奋,激动,沮丧等等各种各样的心情。这这个宽敞的大厅里的小小的拥挤的方寸之间,绝对有人类最复杂最原始的情感。而蒙娜丽莎,只是含笑面对。
同样的故事在米洛岛的维纳斯,胜利女神面前继续上映,仿佛全世界的人在此时此刻都集中在这一个奇点,用来阻挠你的视线你的镜头你的情感。所有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或留连,或不甘,可是那么大的一个馆在前头等着呢,那么多的东西在前头等着呢。
不知为什么,当时脑子里想的,居然只有三个字:名利场。
纷纷的,你方照罢我登场,为的,居然只是一张到此一游的五寸的小纸片。 而再伟大的艺术品,在这张纸片上,只是不相干的一个背景罢了。

<图 2.4.7 这块黑黝黝的碑就是汉默拉比法典。如此的低调和不起眼,以至没人注目,展厅里人可罗雀。而这块不起眼的石碑在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一样的作用,却无可忽视。在我的镜头里,真正注视这碑的唯有那个孩子,其他的人,包括拿着相机的我,不过是匆匆过客。这碑让我想起巴比伦的狮子,法国人对把艺术品搬来收藏真是乐而不疲,而这些带着沉甸甸的历史的展品,在异国孤独地伫立,又有多么沉重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