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How We Die>> by Sherwin B. Nuland
Posted: 2005-09-13 8:56
别人向我推荐这本书,说,看看人是怎么在积极逃避一件唯一无法逃避的事。
这本书一九九四年出版,不新。但既然我没有读过,就和新的一样。特别是当作者是一位外科医生,精确地描写他见到的死亡过程。这是一本充满痛苦的书,没有希望、答案、慰籍和解脱。能读到这本书是我的幸运,我对作者由衷地怀有敬意。
书的内容是作者的行医经历,个人家庭事件,历史文献记载和同行的研究等等交织在一起。表面章节似乎是以几个大的疾病分段,却有几条纵向的脉络贯彻始终。
一个是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作者详尽列举了心脏病、老年痴呆症、癌症、爱滋病、意外事故、谋杀、自杀和安乐死等等的过程。通往死亡的门有一千扇,最终原因只有一个:缺氧。细胞一个接一个死掉。绝大部份的死亡和出生一样,痛苦而杂乱,毫无尊严。自有人类历史,死亡是一个禁忌的话题,被文化、宗教和社会规范重重包裹起来,近代更有医院作为具体的寄托场所,人们对死亡的了解充满误会。当面对死亡真相时,无不震惊无措甚至愤怒。
第二条脉络,也是作者提出最多问题和挑战的,是人对于死亡必然性的心理上的否认和逃避。
一个有意思的现像,虽然社会进步以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进步把许多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许多,甚至翻倍。人能达到的寿命极限却没有相应增长。这个数字一直是100-110岁。书出版的时候,能够被确认的活得最长的是114岁。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让我觉得他不是在和普通人讲common sense,而是和医学界的另一种观念思潮挑战。这个代表人性不肯屈服的观念体现在死亡证书的填写上,死亡原因可以是肺炎、器官衰节、中风,却从来不是“衰老”。”衰老“不能作为死亡的理由。
对于死亡,大部份人有一定程度的接受,多数认为只要活得有意思,死得有尊严,就可以了。谁年轻的时候没树过雄心壮志呢,我也这么想来着,坚决不做植物人,坚决不做无意义的治疗。可是心里打个小鼓,隐隐觉得自己未必做得到。且看豪放不羁的Baby Boomers过了五十还是去整容,且看医院里诊所里几乎每日报道的老年病人。我是个普通人,等我老了,我的想法也许会改变,不惜一天吞二十粒药片,隔天去医院做一次透析,踊跃报名参加新药的临床试验。。。我也许会抓住每一根看似救命稻草的机会,哪管生活没有质量。虽然我最害怕的恶梦已经成为现实,我还是不想死。。。
病人有顽强活下去的意志力,家属有不罢休的道德责任,医生也有不言放弃的职业热情。作者本人在他的哥哥得了肠癌后,自然成为患者家的主心骨。事情临到自己头上,他几十年行医经验带来的智慧统统抛到脑后,心理否认,自欺,和一般人无异。为什么? 因为”我不能拿走他最后的一点希望。“ 求生本能这么强大,理性早就被挤到角落里。
作者的观察证实了我的恐惧。他说,真正能说到做到并死得有尊严的人,少之又少。写好living will实施不了的,比比皆是。作者在书的结尾处说到,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good death",但这要取决于最终得的是什么病,医生肯不肯了解病人的需求,家属愿不愿意同意--毕竟如果放弃治疗,将来拷问自己“如果我没有同意放弃,会不会。。。?”,受折磨的是他们。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得到”good death",他说他会盼望,但并不真的指望了。
读到这里,我难免生出虚无的感叹和对理性的失望。理性即不能解释大部份的事物,也不能解决大部份的问题,事实上,我觉得更多的是非理性在推动这个世界运转。
谈到死亡和虚空,总要联系到精神胜利法一类的心理解脱,总要联系到个人的宗教信仰。这第三条脉络不是很明显,也许纯粹是我对作者的好奇心让我想象出来的东西。作者是祖上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家里信犹太教。说起他自己,一方面是一个坚定的怀疑主义者,一方面又认为各种可能性都存在,只要能够被证明。他比谁都更愿意相信宇宙有主宰,死后有幸福的往生。
但是没有。他见了病魔的肆虐,见里无数死亡,却没有见到上帝的影子。所以他对早期围绕爱滋病是不是上帝的惩罚一类的讨论极其反感,为什么要在这上面浪费精力?他的体验让他宁可相信这些都和上帝无关,真正的主宰是无知无觉的大自然。它分不清正义与邪恶,所以在它的规律下发生的一切,没有因果善报,没有寓意。
(tbc)
这本书一九九四年出版,不新。但既然我没有读过,就和新的一样。特别是当作者是一位外科医生,精确地描写他见到的死亡过程。这是一本充满痛苦的书,没有希望、答案、慰籍和解脱。能读到这本书是我的幸运,我对作者由衷地怀有敬意。
书的内容是作者的行医经历,个人家庭事件,历史文献记载和同行的研究等等交织在一起。表面章节似乎是以几个大的疾病分段,却有几条纵向的脉络贯彻始终。
一个是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作者详尽列举了心脏病、老年痴呆症、癌症、爱滋病、意外事故、谋杀、自杀和安乐死等等的过程。通往死亡的门有一千扇,最终原因只有一个:缺氧。细胞一个接一个死掉。绝大部份的死亡和出生一样,痛苦而杂乱,毫无尊严。自有人类历史,死亡是一个禁忌的话题,被文化、宗教和社会规范重重包裹起来,近代更有医院作为具体的寄托场所,人们对死亡的了解充满误会。当面对死亡真相时,无不震惊无措甚至愤怒。
第二条脉络,也是作者提出最多问题和挑战的,是人对于死亡必然性的心理上的否认和逃避。
一个有意思的现像,虽然社会进步以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进步把许多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许多,甚至翻倍。人能达到的寿命极限却没有相应增长。这个数字一直是100-110岁。书出版的时候,能够被确认的活得最长的是114岁。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让我觉得他不是在和普通人讲common sense,而是和医学界的另一种观念思潮挑战。这个代表人性不肯屈服的观念体现在死亡证书的填写上,死亡原因可以是肺炎、器官衰节、中风,却从来不是“衰老”。”衰老“不能作为死亡的理由。
对于死亡,大部份人有一定程度的接受,多数认为只要活得有意思,死得有尊严,就可以了。谁年轻的时候没树过雄心壮志呢,我也这么想来着,坚决不做植物人,坚决不做无意义的治疗。可是心里打个小鼓,隐隐觉得自己未必做得到。且看豪放不羁的Baby Boomers过了五十还是去整容,且看医院里诊所里几乎每日报道的老年病人。我是个普通人,等我老了,我的想法也许会改变,不惜一天吞二十粒药片,隔天去医院做一次透析,踊跃报名参加新药的临床试验。。。我也许会抓住每一根看似救命稻草的机会,哪管生活没有质量。虽然我最害怕的恶梦已经成为现实,我还是不想死。。。
病人有顽强活下去的意志力,家属有不罢休的道德责任,医生也有不言放弃的职业热情。作者本人在他的哥哥得了肠癌后,自然成为患者家的主心骨。事情临到自己头上,他几十年行医经验带来的智慧统统抛到脑后,心理否认,自欺,和一般人无异。为什么? 因为”我不能拿走他最后的一点希望。“ 求生本能这么强大,理性早就被挤到角落里。
作者的观察证实了我的恐惧。他说,真正能说到做到并死得有尊严的人,少之又少。写好living will实施不了的,比比皆是。作者在书的结尾处说到,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good death",但这要取决于最终得的是什么病,医生肯不肯了解病人的需求,家属愿不愿意同意--毕竟如果放弃治疗,将来拷问自己“如果我没有同意放弃,会不会。。。?”,受折磨的是他们。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得到”good death",他说他会盼望,但并不真的指望了。
读到这里,我难免生出虚无的感叹和对理性的失望。理性即不能解释大部份的事物,也不能解决大部份的问题,事实上,我觉得更多的是非理性在推动这个世界运转。
谈到死亡和虚空,总要联系到精神胜利法一类的心理解脱,总要联系到个人的宗教信仰。这第三条脉络不是很明显,也许纯粹是我对作者的好奇心让我想象出来的东西。作者是祖上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家里信犹太教。说起他自己,一方面是一个坚定的怀疑主义者,一方面又认为各种可能性都存在,只要能够被证明。他比谁都更愿意相信宇宙有主宰,死后有幸福的往生。
但是没有。他见了病魔的肆虐,见里无数死亡,却没有见到上帝的影子。所以他对早期围绕爱滋病是不是上帝的惩罚一类的讨论极其反感,为什么要在这上面浪费精力?他的体验让他宁可相信这些都和上帝无关,真正的主宰是无知无觉的大自然。它分不清正义与邪恶,所以在它的规律下发生的一切,没有因果善报,没有寓意。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