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近期读书报告(抗)

Posted: 2005-09-16 9:30
by Jun
工作总算告一段落,跑上来吐口水。

1. Italian Folktales (Italo Calvino). 可以编造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去看民间故事,其实本来很简单。我从小读了大把大把的民间故事集,中外各民族的都有,所以条件反射地对民间故事有种亲切感和安全感,好象Calvin的布老虎Hobbes,或者我外甥小时候死不放手的security blanket。每晚看几个故事,象一千零一夜似的。想起来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缠着老爸不放,他只好给我不停地买书。我对虚构的故事如饥似渴,有无穷无尽的胃口,就是现在也不太爱看非小说类的书,想必是天生的倾向。大一点后,老爸总是说,你别光看着好玩了,学习学习人家的技巧风格,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我对此十分抵触,说起来,民间故事都是平铺直叙的朴实风格,没有什么花哨细密的技巧,人物也非常粗线条,不讲精雕细刻,更别说优美风雅的文字了。如果要玩what if的游戏,如果我小时候被引导读红楼梦或背唐诗宋词,个性和人生是否会截然不同?不过父母都是工科出身,大概对我放任自流也是必然的。(我又来宿命论了,打住。)

在前言里,Calvino短短地讨论了民间故事的发展和意大利民间故事的特点。他总结的特点是1) 意大利故事虽然有残忍的成份,但是远不及其他地区那么血腥(如Brothers Grimm收集的民间传说);2) 民间故事是成人讲给成人的故事,而不是童话;3) 意大利故事里有许多来自农民的成份,讲他们的勤劳和聪明狡绘,不少有王公贵族的故事里也有劳动人民的价值观;4) 意大利故事里的爱情有种温润亲和的调子。故事的中心不在于两个人怎样堕如情网,而是一方怎样跋山涉水斩妖屠龙而释放另一方,才赢得幸福。至于跋山涉水的一方,男女主角参半,并不一定是骑士搭救弱女。出来故事本身好看,Calvino在书后的注解也很值得一读。

我发现意大利传说颇受欧亚各地的影响,从北欧神话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变种都有,而且许多故事牵涉到航海旅行,漂流异国的情节。全书二百个故事里面,并不是每个都以“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束。有几个很长的Tuscany地区的故事甚至颇有史诗的味道,主角的命运上下起伏,风水轮转,财富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结局经常是悲观的,颇有点宿命的味道,虽然没有道家佛家思想的痕迹。可见宿命论不是因为有理论而产生的,而是从真实人生中总结出来的。

2. Roses Are Red and Violets Are Blue (James Patterson). 因为开长途车,想听听无需用脑的fluff,借来RAR的录音带,听完后不得不再去借VAB,这两本书是连着的,结尾在后一本里。说“不得不”,是因为写得太烂了,听完后我对畅销书作家James Patterson充满了藐视。

James Patterson在惊栗畅销书里相当红,他写的Alex Cross系列被拍成好几部电影,Along Came a Spider, Kiss the Girl,都是Morgan Freeman主演的。其实Freeman比书里的主角老,但是书里的主角真是讨厌,没劲透了,作者把他写成个高大全聪明能干魅力无穷爱国爱家爱亲人的完美人物,而坏人总是嫉妒他,专门跟他过不去,拿他的爱人开刀或威胁拿他的亲人开刀。无聊之极,自恋之极,他以为把主角写成黑人,别人就不会怀疑他代入自己了。

最差劲的是情节编排,那么大的连环杀人案子,还FBI呢,一场戏除了描述人是怎么死的,就是描述凶手杀人前的行踪,一点调查的细节也没有,没有现场取证,没有追踪线索,没有调查嫌疑犯,统统语焉不详,最后靠Alex Cross的“直觉”和一场打斗草草收场,啥也没说清楚,太恶心了。一看就知道作者偷懒,匆忙编造出来的破故事。

不仅故事四处漏风,而且文字风格贫乏单调。他有个习惯,一句话或一个意思要重复好几遍:I was beyond angry. I was mad as hell. "God damn you to hell," I yelled at him. 要多傻就有多傻。人物也平板苍白,两极分化。好人必定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坏人必定邪恶地仰天大笑: Muahahaha...

如果要读或听fluffy侦探小说,千万别找James Patterson, Robert Parker就强得多了,风趣幽默,口气颇有古风,描写人物三言两语便立起来了,不过他设计的情节不太复杂,时间精力都花在斗嘴上了,非常好玩。

3. 庆熹纪事。

不少人推荐这篇小说,我开头很犹豫,又长又没写完,读了恐怕会很郁闷被吊在那里。但是一开头就放不下了。

看到将近20章的地方就相当迷糊相当吃力了,然后开始思考:为什么读者到后来会迷糊?小说本身写得很专业,很漂亮,情节之复杂,人物之多,可以同金庸的长篇小说媲美(我没读过清宫历史小说,所以无从比起),为什么读者越看到后面越费力?问题出在哪里?

[声明:我在这里不是要批评这本书。相反,我自己是永远也写不出这么复杂这么精彩的小说的。]

庆熹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情节和人物的精彩,虽然是建立在清朝构架上的想象作品,但是处处有出人意料的设计,没有太多的老套桥段让人见了前面就知道后面,出奇制胜的回转到处都是。忍辱负重打入敌人内部的复仇故事并不少见,但以一个太监为主角的小说,这是我看到过的第二本而已(第一本还没出版呢)。

但是,读者看得吃力,作者写不下去(我的猜想),总是结构和计划上的问题,能否解决?

我想了半天,觉得是可以的,但是结构上需要重组。作者的基本结构是:每一章以一个人名为标题,内容与其有关。前十来章,几乎每一章都引入一个新的人物,到后面渐渐难以继续,有时不得不挂配角人物名字继续主线情节。或者用“寒江妃子”标题,而所指的并非新人物。后面另起副线讲匈奴国王的故事,连续三章用他的名字做标题。这说明开头的以人物为章节的结构不能继续下去,甚至帮倒忙,强迫作者化太多笔墨在配角人物上。

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视角(point of view)。虽然第三人称是“全知”的视角,不象第一人称叙事受到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等于没有微妙的出发点,不等于可以随时无限制地在人物之间跳跃。

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

Posted: 2005-09-16 11:06
by 森林的火焰
我小时候有一套,橙红色封皮,上下两册。看了无数遍。
出国以前才发现原来是卡尔维诺编的,大惊失色,赶快去买了一套带着。

Posted: 2005-09-16 11:10
by helenClaire
在前言里,Calvino短短地讨论了民间故事的发展和意大利民间故事的特点。他总结的特点是1) 意大利故事虽然有残忍的成份,但是远不及其他地区那么血腥(如Brothers Grimm收集的民间传说);2) 民间故事是成人讲给成人的故事,而不是童话;3) 意大利故事里有许多来自农民的成份,讲他们的勤劳和聪明狡绘,不少有王公贵族的故事里也有劳动人民的价值观;4) 意大利故事里的爱情有种温润亲和的调子。故事的中心不在于两个人怎样堕如情网,而是一方怎样跋山涉水斩妖屠龙而释放另一方,才赢得幸福。至于跋山涉水的一方,男女主角参半,并不一定是骑士搭救弱女。
Do these stories promote moral justice in any way?
I found the answer is no after reading <<Decameron>>. Many times, morally bad people got away with punishments simply because they outsmarted morally good people. For some reason, I didn't feel outraged at all, I just had a good laugh. :mrgreen:

Posted: 2005-09-16 11:13
by pomo
我小时侯也有一套,去年才发现是卡尔维诺遍的,大惊。

Posted: 2005-09-16 11:29
by Jun
Do these stories promote moral justice in any way?
Most of them, yes. But perhaps less emphasis on cause-and-effect type of connection (good deeds being rewarded with good results) compared with other folk tales I've seen, like some French stories and Asian stories. It's just my very unscientific view, but in my reading of various folk takes, Arabian ones have the least moral content. Or perhaps their moral systems are more different from European or Asian. I have to admit I might have been more influenced by European folk tales than Chinese t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