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Dylan, The Great Gatsby及其他 (cont)
Posted: 2005-09-28 7:18
This is for my 偶像 Helen.
这两天PBS放了Martin Scorsese拍的Bob Dylan传记片,我只是零零碎碎地看了一点。Bob Dylan 是美国六十年代后的文化icon,影响了不止一代人。在某些地方,奇怪的是,他让我想起The Great Gatsby,和美国神话。
说一个还活着甚至不太老的人是神话是传奇似乎挺古怪,可是老传奇和新传奇的形成方式和过程都差不多,在Gatsby一书和电影Unforgiven里都有阐述,尤其是大众对于传奇的精神需求和特定的期望。Bob Dylan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有天才的诗人和音乐家,他有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某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下(六十年代越战民权运动青年运动等等反主流反传统潮流高涨的社会形势),内外因素的互动,在大众心里忽然引起了巨大的共振。而他有自己的固执和坚持,没有被外界的潮流带走,而是在某一选择了退出(跟James Dean的被动退出不同),更加给大众一种“神秘”感。
Bob Dylan 跟Gatsby/Fitzgerald的关系在于,他也是从中西部出来的人,他的作品走的是民歌路线,虽然后来远远超出了民歌的内涵和范围。他的淘金历程跟其他艺术家一样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纽约的村里,跟唱片公司签过约,在世界各地巡回过,对他人的影响渗透深远。说到底,他的成就里一大块来自他的本土性,而正象Fitzgerald念念不忘的说法,中西部才是美国的根。
我的前老板(德州人)很推崇Bob Dylan。他自己就是六十年代长大的一代flower child,虽然现在头发胡子都白了。他说Dylan是最有影响的现代诗人之一。在我还是半瓶子醋的时候,既没了解也没发现Bob Dylan的好处,只觉得他的声音粗糙,旋律平淡,唱歌象说话。而且我这个人诗聋,更不明白他的词。直到看这套记录片。Scorsese收集了许许多多的声画片段,包括表演,录音,访问,事件和背景的记录片,包括Bob Dylan自己和很多跟他有关的人,但是没有加一句叙述或评论的话外音。听着听着那些“不美”的歌和影响过他的其他民歌,咀嚼着歌词,让我竟然不能离开。
Bob Dylan的出身十分平淡,一个偏僻乡下长大的犹太小孩,也没有什么渊源家世。十九岁那年到了纽约,正是村里一帮年轻人在“垮掉一代”之后开始躁动的时期。他的起点是继承Apalachian民歌风格的Woody Guthrie,一把吉他在手,象说话一样的吟游诗人用平实的大白话讲述劳动人民的故事和经验。他的天赋象布袋里的锥子,在丰富的营养环境里一下子就锋芒毕露。我不知道,如果他没有到纽约是否也会到达同一终点,但多半不会,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多方面的撞击和融会,需要触类旁通,除了纽约还有什么地方?民歌风在当时也颇成流派,不过捣腾民歌的知识分子们追求的是保存其纯洁性,而不是Dylan的拿来主义和我行我素,借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
Dylan某个方面让我想起Gatsby,是他的精明。他固然是自我中心的天才艺术家,但立刻同Columbia签约出唱片,巡回演出等等,让同一圈子里的其他清高的艺术家又怀疑又嫉妒。
其实Dylan做过的很多事都让清高的同行侧目(例如Joan Baez提携过他,而他后来却不肯让她同台分享聚光灯),甚至给人刻意避免属于任何群体和流派的印象。而标榜反潮流的文艺青年们也不由自主地需要抱成一团。他们能够感受到Dylan音乐里的涵意,被他的魔力紧紧地吸引,而他却拒绝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他们的洪流里,跟他的拥戴者们一直若即若离,他们之间的关系常有紧张甚至敌对的成份。他的歌迷们把他当成自己一代人的代言人,而他却不肯好好地当偶像,给的不是他们期待的东西,走的不是他们期待的路线,例如不承认自己是"activist singer",他采用电吉他时在台上被人喝倒彩,喊“犹大”,“叛徒”。曾经有许多人批判他的媚俗,包括欣赏他的同仁也失望地认为他是sell-out,可是他在鼎盛时期断然离开,隐居8年,无视人们对他的定义和归类。
Bob Dylan为人处事也被人非议过很多。总之不是什么老好人。
片子里有人说Bob Dylan是被上帝附了身了,他不过是个传递工具,他不能不写,不得不唱。这说法倒是近似月亮和六便士。天赋其才,不仅是给他创造艺术的能力,而且加之以创作的冲动,象被魔鬼追逐而不能停下来。
剩下的芸芸众生只有三类:想创作而无才华的,有才华而无冲动的,既无才华又没兴趣的。
这两天PBS放了Martin Scorsese拍的Bob Dylan传记片,我只是零零碎碎地看了一点。Bob Dylan 是美国六十年代后的文化icon,影响了不止一代人。在某些地方,奇怪的是,他让我想起The Great Gatsby,和美国神话。
说一个还活着甚至不太老的人是神话是传奇似乎挺古怪,可是老传奇和新传奇的形成方式和过程都差不多,在Gatsby一书和电影Unforgiven里都有阐述,尤其是大众对于传奇的精神需求和特定的期望。Bob Dylan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有天才的诗人和音乐家,他有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某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下(六十年代越战民权运动青年运动等等反主流反传统潮流高涨的社会形势),内外因素的互动,在大众心里忽然引起了巨大的共振。而他有自己的固执和坚持,没有被外界的潮流带走,而是在某一选择了退出(跟James Dean的被动退出不同),更加给大众一种“神秘”感。
Bob Dylan 跟Gatsby/Fitzgerald的关系在于,他也是从中西部出来的人,他的作品走的是民歌路线,虽然后来远远超出了民歌的内涵和范围。他的淘金历程跟其他艺术家一样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纽约的村里,跟唱片公司签过约,在世界各地巡回过,对他人的影响渗透深远。说到底,他的成就里一大块来自他的本土性,而正象Fitzgerald念念不忘的说法,中西部才是美国的根。
我的前老板(德州人)很推崇Bob Dylan。他自己就是六十年代长大的一代flower child,虽然现在头发胡子都白了。他说Dylan是最有影响的现代诗人之一。在我还是半瓶子醋的时候,既没了解也没发现Bob Dylan的好处,只觉得他的声音粗糙,旋律平淡,唱歌象说话。而且我这个人诗聋,更不明白他的词。直到看这套记录片。Scorsese收集了许许多多的声画片段,包括表演,录音,访问,事件和背景的记录片,包括Bob Dylan自己和很多跟他有关的人,但是没有加一句叙述或评论的话外音。听着听着那些“不美”的歌和影响过他的其他民歌,咀嚼着歌词,让我竟然不能离开。
Bob Dylan的出身十分平淡,一个偏僻乡下长大的犹太小孩,也没有什么渊源家世。十九岁那年到了纽约,正是村里一帮年轻人在“垮掉一代”之后开始躁动的时期。他的起点是继承Apalachian民歌风格的Woody Guthrie,一把吉他在手,象说话一样的吟游诗人用平实的大白话讲述劳动人民的故事和经验。他的天赋象布袋里的锥子,在丰富的营养环境里一下子就锋芒毕露。我不知道,如果他没有到纽约是否也会到达同一终点,但多半不会,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多方面的撞击和融会,需要触类旁通,除了纽约还有什么地方?民歌风在当时也颇成流派,不过捣腾民歌的知识分子们追求的是保存其纯洁性,而不是Dylan的拿来主义和我行我素,借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
Dylan某个方面让我想起Gatsby,是他的精明。他固然是自我中心的天才艺术家,但立刻同Columbia签约出唱片,巡回演出等等,让同一圈子里的其他清高的艺术家又怀疑又嫉妒。
其实Dylan做过的很多事都让清高的同行侧目(例如Joan Baez提携过他,而他后来却不肯让她同台分享聚光灯),甚至给人刻意避免属于任何群体和流派的印象。而标榜反潮流的文艺青年们也不由自主地需要抱成一团。他们能够感受到Dylan音乐里的涵意,被他的魔力紧紧地吸引,而他却拒绝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他们的洪流里,跟他的拥戴者们一直若即若离,他们之间的关系常有紧张甚至敌对的成份。他的歌迷们把他当成自己一代人的代言人,而他却不肯好好地当偶像,给的不是他们期待的东西,走的不是他们期待的路线,例如不承认自己是"activist singer",他采用电吉他时在台上被人喝倒彩,喊“犹大”,“叛徒”。曾经有许多人批判他的媚俗,包括欣赏他的同仁也失望地认为他是sell-out,可是他在鼎盛时期断然离开,隐居8年,无视人们对他的定义和归类。
Bob Dylan为人处事也被人非议过很多。总之不是什么老好人。
片子里有人说Bob Dylan是被上帝附了身了,他不过是个传递工具,他不能不写,不得不唱。这说法倒是近似月亮和六便士。天赋其才,不仅是给他创造艺术的能力,而且加之以创作的冲动,象被魔鬼追逐而不能停下来。
剩下的芸芸众生只有三类:想创作而无才华的,有才华而无冲动的,既无才华又没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