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是93省,不是93年:带另外一本册子去巴黎(ZT)

Posted: 2005-11-17 16:32
by 豪情
安替

林达写了《带一本书去巴黎》,她用雨果的《93年》作为巴黎的旅游指南,让法国大革命遗迹告诉我们她擅长讲的自由民主故事。她从美国坐飞机去法国,看到的是大家都熟悉的巴黎。上周我也去了巴黎,不一样的是,我坐的是从德国科隆出发的Thalys火车,带的不是历史小说,而是新版的《巴黎和近郊地图册》,看到的巴黎,也和林达看到的完全不同。

准确的说,我去的不是巴黎,而是法国93省,正式名称为Seine-Saint-Denis,也就是法国这次骚乱的起源省份。中国人要理解这场骚乱,恐怕还要从最基本的地图开始: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法国这样,地图呈现如此明显的权力中心向外螺旋分布的现象。法国本土有95个省,第75省是巴黎市,其他省都被称为外省。巴黎市内完全以中心放射环状分布,从皇宫所在地的1区,顺时针螺旋状旋转,然后2区、3区,一直到20区,数字越大,离市中心越远,居住者地位越低。这20区加上左右两个林区(Bloulogne和Vicennes),就是我们常说的巴黎,也是林达的巴黎,旅游者的巴黎,文化天堂的巴黎。

这样的权力螺旋分布还没结束。巴黎周围被近郊3省包围,那就是从西边顺时针开始的92、93、94省。西边92省和南边94省,是巴黎人逐步移居的地方,生活水平相对较好;而东北的93省,是中东和北非移民聚集之处。在巴黎市区,整个地铁是网状分布,买一张票,你可以轻易去任何地方。而到了93省,绝大部分地区只有稀少的公交覆盖。即便是巴黎人,也很少人知道93省人是怎么生活的。

我就住在93省的Neuilly-Plaisance,离骚乱中心 Clichy-sous-Bois不过6公里。这里不像是在欧洲,更像是在约旦。最多的餐馆是阿拉伯餐馆,一半以上的人不是白人,街上和车站有比市内更多的涂鸦,更多的贫民商店,更多的垃圾,更多的火车晚点。当作为中国人的我,从安静、整洁、规范、准时的德国科隆来到法国93省之后,我突然感觉到了一种令我尴尬的熟悉。

其实93省不就是北京的南城吗?北京城自古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之说,随着高校区和IT业的兴起,所谓“北贱”被推翻,但南城的命运似乎依然没有改变。因为有火车南站、因为有高检和高法的信访办、因为房价便宜,南城也逐步成为了低收入移民的居住地之一;同样的,地铁系统并不照顾南城,大部分北京人也很难去南城几次。

当年法国北非殖民地和中东说法语的人民来到法国来寻求自由和富足,并没有在乎是否有法国公民身份。而移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出生在法国,天生就是一个法国人,但却被隔绝在93省。他们对记者说,我们不是法国人,我们只是93。于是,《93年》描写的场景部分在93省上演了。这样的93故事,谁能肯定不会在北京南城民工第二代出现?

Clichy-sous-Bois的火通过小流氓们的手机短信和博客传到了全法国,让两个多星期的法国成了全世界的争论焦点。骚乱也通过Thalys火车,从法国传到了比利时和德国。我在网络上看到中国新闻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焦点定在移民融入问题。

但是在欧洲,你感觉更多的不是这个问题。的确,法国是很虚伪,她不承认除了法兰西民族、法兰西文化之外,在法国还有其他的民族和文化,所有的公民都是法国人,都讲法语。问题是,当你用Muhammed的名字提交工作申请的时候,自然就没有用Michael来的管用。这种虚伪使得虽然民族不是一个法律上的问题,却造成了事实上的歧视。这就是所谓“绝对融合”的坏处。

但和英国的“融而不合”移民模式(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发展自己的文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相比,你真不能说法国模式就因为这场大火而失败。法国模式依然是欧洲最好的移民融合模式之一,因为至少她还没发展出伊斯兰极端组织和自杀爆炸者。这些烧车子的人,都真是些17-22岁的法国小流氓,非常世俗,根本也没兴趣过问宗教的事情。他们烧车,真的是彻头彻尾的帮派文化,而不是恐怖文化。一个经历过大革命的民族,有这样的骚乱基因也不会怎么令人吃惊。有评论者说的好,93省的年轻人,当没人听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用烧车来说话。相比之下,英国的自杀爆炸者,那才是这个社会的正在蔓延的癌症,比法国的问题恐怕要严重得多。

核心问题不是为什么Muhammed会受到歧视,这种现象恐怕什么国家都无法避免,别说Muhammed了,就是Ming(中国人)也会受到歧视。问题是,为什么Muhammed会因为歧视而活不下去不得不烧车抗议?

这个问题就是欧洲整个大陆的问题了,不但法国有,就是安静的德国也有。和英美制度不同,法德施行福利主义经济制度,对劳工的保护强度让中国人难以想像。在法国,雇主雇佣一个人要非常谨慎,因为一旦签了合同,你基本就很难轻易把工人辞退了,最低工资也相当高,福利保险也相当好,即便如此,法国还经常罢工,因为工会实在太强大了。这就造成雇主不愿意轻易找工人,而宁愿仔细挑选优秀的工人,用提高生产率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理性的老板,都会自然把Muhammed和93省人排除出去。因为93省的移民后代们,由于历史和教育的原因,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以及工作能力,显然总体没有巴黎人其他区人高。现在的全法国的失业率是9.6%,而93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40%以上。近一半年轻人没工作,游手好闲,再加上警察查毒的时候歧视心态明显,那自然要烧车了。

在回科隆的火车上,对面坐了一个德国精英,他看完法语《世界报》,再看英文《金融时报》、最后看德语的《法兰克福汇报》,另外却有一个阿拉伯裔的法国女人一直在逃票。欧洲精英们在一体化的道路上疾走,但身边依然有类似93省的孩子们希望在成为欧盟人之前,先成为被自己国家认可的人。

而我一直在车上看这本包含93省的螺旋状的《巴黎和近郊地图册》,去体会为什么它能起到和《93年》一样的效果。

□ 三联生活周刊

Posted: 2005-11-17 22:42
by 笑嘻嘻
我忍不住要讲讲我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的读后感。
这是一本我不喜欢但是又忍不住反复读的书。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一本近似灵魂独白的书。
林达的巴黎跟普通人的巴黎完全不同,她的巴黎是雨果笔下1793年的巴黎。她按图索骥的名胜都是普通巴黎人都不知道的革命遗址。我从前有个巴黎老板是个精通巴黎历史的nerd。他跟我说他上大学的时候他特地去跟外国学生混住。他的同屋是个中国公派生,他的同屋让他带着去看的第一个巴黎名胜是巴黎公社墙。还好他知道,一般巴黎人听都没听说过。他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了解巴黎?我们都不了解中国。我知道为什么,因为革命,因为革命的正统根在巴黎。并且他同屋大概跟林达是一个时代的人。
我不喜欢这本书原因是这样的。林达是按照多年后再次解读《93年》这本曾经震撼她灵魂的书来游览巴黎的。她不是没有去看巴黎的美丽,但是她心里装满了93年,眼睛看到的都是法国大革命时满地血腥的巴黎。以林达对革命的经历,对中国的历史包袱的了解,对比中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最好的了,但是她老调重弹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建国比。她的比较不够学术,又远离现代生活。她住在美国多年但是对现代巴黎文化生活完全不了解,一旦比较现代生活就是一副在美国事情都是这样这样的口吻,也没有打算去了解为什么现在巴黎是这个样子的。她的知识都是几本书上来的,她的巴黎是书本上大量数据。我看《带一本书去巴黎》复述《93年》里以及她自己对革命,民生,自由,暴民的反思的时候,心里总不停影射到中国去。而中国好像完全就没有在林达的版图里出现。也许她从没有开始写都打算好了要在中国出版的?但是这是这本书太明显的缺陷,她背着中国的无数包袱,所以带着《93年》带着年轻时几乎朝圣的心理去巴黎去在心里复现那场法国大革命,但是她却不提中国。
我忍不住过段时间就重读这本书的原因和我不喜欢的原因几乎是重复的。说不定我自己也有历史包袱,《93年》里对革命的叙述,对自由民主的叙述,对我一样是震撼的。不过我的知识不多,所以我看到的巴黎是个现代人生活的人挤人的地方。林达对《93年》的精读吸引我。我不能做到这样精读一本书,这样的反复思想,对一个时代前前后后的因果有这样强烈的情绪。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灵魂独白。《带一本书去巴黎》其实到了后半部才开始讲法国大革命,在前半部讲中世纪的残暴、屠杀,我很少见到一本书这样不停地讲人类曾经如此的野蛮。在林达的书中,类似“那些悬吊胡格诺尸首的铁钩,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时代,已经铸成。”“文艺复兴的星光,在火刑柱的冲天烈火下,顿时黯淡下来”的“红色”句子不时蹦出来。非常扎眼。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已经活在现在了,林达没有。她真的像个活化石。她年轻时代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大革命,按她自己在序言里的说法:《93年》和《双城记》“这两本谈论革命的书,恰使我们从‘革命’中醒来。”可是不管是她经历的革命本身,还是《93年》,或者两者都有,这些让她对暴民、暴君、革命充满了感想和情绪。她的游记是带着《93年》去事情发生的当地去复现1793年的巴黎。甚至是成年后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之后,她在甚至还没说到大革命的时候就仍然会用当年的行文方式。知识分子其实是包袱最重的,才会有诸如气节等等东西。她在对大量人口一腔热情的闹革命的批评性的叙述和反思时,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件的强烈的关注和情感代入。不是她那个时代的人不能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又很尊重这本书。

Posted: 2005-11-18 9:34
by Jun
笑嘻嘻你不如自己带着93年去看巴黎然后自己痛痛快快写一本书比较中国和法国的革命。

我对法国人民不了解,但是不少地方是象的,例如大革命后来的蜕变,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简直让人寒毛倒竖。

或者不带93年,带双城记?不过英国人写法国革命总是隔了一层。

Posted: 2005-11-18 9:48
by silkworm
笑嘻嘻 wrote: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已经活在现在了,林达没有。她真的像个活化石。
同感。很有一些林达那个年岁以及更大一点的,在90年代中以前从大陆到美国的中国人,一方面没怎么融入美国,一方面断掉了和飞速发展的大陆的实质联系,就好象被包裹在松脂里的昆虫。说起国内来,还是峥嵘岁月,有他们的青春在里面。

当然,也不能要求人人象阿城、陈丹青他们那样两边都驾轻就熟。不过这两位身在外面的时候,不轻易沉湎于回忆中国,回到国内的时候,不动辄对比“兄弟我在……”。

另,林达是一对夫妇合用的笔名。

Posted: 2005-11-18 10:22
by 笑嘻嘻
silkworm wrote:另,林达是一对夫妇合用的笔名。
啊,不好意思。我觉得《带一本书去巴黎》都是女性口吻
Jun,你开玩笑啊,我才是两个革命都不了解。所以才想知道。

Posted: 2005-11-18 10:25
by Jun
No. I'm serious. :|

I'm curious about how you feel about the 2 revolutions, considering you and I are from the same generation.

Posted: 2005-11-19 22:44
by 狸狸
我计划明年去巴黎诶,不过该带什么书去还没考虑到 :party004:
笑嘻嘻你说得真好 :party003:

Posted: 2005-11-20 11:11
by 笑嘻嘻
旅游手册呗。还有相机使用手册。出去玩哪还有什么时间看别的书。我每次都附庸风雅地带闲书,从来没有机会翻开过。包括我想我坐在希腊岛上晒太阳的时候总是闲着没事儿干吧?事实证明,闲着没事儿干的时候就闲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