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太太的客厅

Posted: 2006-03-24 6:06
by 密斯张三
除了冰心,钱钟书的《猫》似乎也在隐隐讽刺林徽因的沙龙女主人气。客人们,说起来有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萧乾、沈从文、徐志摩,费正清也算吧?

http://www.mypcera.com/book/xian/lu/qian-zhongshu/3.htm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5/0 ... 662528.htm

看钱钟书的描写,这个曹世昌是沈从文无疑了。描写其他人等,更是一个比一个尖刻,可我猜不出是谁。:?:

举动斯文的曹世昌,讲话细声细气,柔软悦耳,隔壁听来,颇足使人误会心醉。但是当了面听一个男人那样软绵绵地讲话,好多人不耐烦,恨不得把他象无线电收音机似的拨一下,放大他的声音。这位温文的书生爱在作品里给读者以野蛮的印象,仿佛自己兼有原人的真率和超人的凶猛。他过去的生活笼罩着神秘气氛。假使他说的是老实话,那末他什么事都干过。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到上海做流氓小兄弟,也曾登台唱戏,在大饭店里充侍者,还有其他富于浪漫性的流浪经验,讲来都能使只在家庭和学校里生活的青年摇头伸大拇指说:“真想不到!”“真没的说!”他写自己干这些营生好象比真去干它们有利,所以不再改行了。论理有那么多奇趣横生的回忆,他该写本自传,一股脑收进去。可是他只东鳞西爪,写了些带自传性的小说;也许因为真写起自传来,三十多岁的生命里,安插不下他形形色色的经历,也许因为自传写成之后,一了百了,不便随时对往事作新补充。他现在名满文坛,可是还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老觉得那些“正途出身”的人瞧不起自己,随时随地提防人家损伤自己的尊严。蜜里调油的声音掩盖着剑拔弩张的态度。因为地位关系,他不得不和李家的有名客人往来,而他真喜欢结识的是青年学生,他的“小朋友们”。这时大家讲的话,他接谈不来,忍着一肚子的忌妒、愤怒、鄙薄,细心观察这些“绅士”们的丑态,有机会向小朋友们淋漓尽致地刻划。

Posted: 2006-03-24 6:22
by 密斯张三
聪明人刻薄一些,也是有的,刻薄得好看也是难得。讽嘲钱钟书杨绛夫妇的,我记得的有宗璞《东藏记》,原文可以看新浪,
http://book.sina.com.cn/nzt/1069998355_dongcangji/
这里且贴一篇余杰的大字报文章。――他讲话有点空口开河,我是不太信的,不过可权且把里面宗璞的引文当reference看吧。这么一对照,宗璞的刻薄,显然就不太好看,为他们捏的故事也不衬身,假模假式的:钱钟书会讲“内人的文章刊登在《泰晤士报》上,火车上都有人拿著看”这种话来吹嘘么?

EDIT;
原来已经讨论过了,那我就把余杰的文章删了,省得在这里打眼 :f21:
其实把这事儿刨出来说是因为难得见人批评沈从文,毕竟他为人谦和低调,在文革里不涉政治也没耽搁学术研究,简直没有茬子可挑。钱钟书可能觉得他的“半自传小说”言过其实;但我个人感觉哪怕不是自传经历,也是第一手记录的资料。坐在房子里虚构的故事没有这么鲜活的。

Posted: 2006-03-24 7:07
by 森林的火焰
这余杰,早些年的时候还有点锐气。最近他简直是一路地干瘪下去,象个生了霉长了虫的枣子。思想精神抽皱得不能看了。拿个小本本,到处抄死人的缺点公诸于众。什么东西。
刻薄是人类最恶劣的品质之一?他也一样,还做得不如人家有艺术性和可笑性,只有针砭时弊史弊才算知识分子?人必自辱然后他人辱之?文革里受苦的那些知识分子都是活该了?就象鲁迅说的,有些人就要别人抗战期间吃西瓜都得哭丧着脸才行,否则就是不爱国不爱民。

Posted: 2006-03-24 7:49
by Knowing
袁友春是影射林语堂。别的我也猜不出了,对那些掌故不熟悉。

Posted: 2006-03-24 8:40
by silkworm
宗璞在《东藏记》里写“尤甲仁、姚秋尔夫妇”---其实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只非常短暂地停留,而杨绛连去都没去过---她这么写的缘由很简单,是因为她听说80年代初钱钟书出国访问,谈起她父亲冯友兰在文革后期晚节不保的事情,不但没相帮遮掩,而且还挤兑了几句。当时冯家人不知情,过了好些年,忽然在别人回忆钱钟书的文字里瞧见了,气得够呛。杨绛好像还写东西解释兼辩驳了一下子。然后宗璞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出气了。

Posted: 2006-03-24 10:21
by 笑嘻嘻

Posted: 2006-03-24 11:22
by Knowing
原来余杰这篇文章已经被咱们扁过了,我想怎么我都懒得说什么呢。 8)

Posted: 2006-03-24 12:13
by 密斯张三
恩,是俺google的准备工作没做好。这些原型问题,老早已经有人考证过了,吴宓日记里说的:《围城》中的褚慎明“似暗指”许思园,董斜川则指冒效鲁;《猫》中的袁友春暗指林语堂,曹世昌指沈从文。夏志清也讨论过这个八卦。这些都被一台湾人写到钱的传记里。传记名字比较吓人,叫做《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把他说得金圣叹兮兮。说陆伯麟是周作人,傅聚卿=朱光潜,马用中=罗隆基,赵玉山=赵元任(一说胡适)。论起来不算是一代人,不过这里也就是竖个典型的靶子。

形象比较好的只有陈侠君,至少俏皮一点。似乎谈不上有什么原型,有点聪明尖刻又志大才疏样子。

Posted: 2006-03-24 16:03
by 一灯
我还挺喜欢<南渡记>和<东藏记>的, 不过是好几年前看的, 当时很喜欢宗璞的文字, 很古典, "温柔敦厚"现在是个贬义词了吧, 当时觉得"温柔敦厚"就是那样的吧。不知现在看会怎样。 <野葫芦儿引>也不知写不写得完。

《猫》不好看,刻薄得没有意义,乱哄哄的。

Posted: 2006-03-24 16:19
by Knowing
<猫>结构不好。如果把中间无数个人物删剪删剪,本来可以是很好的作品。另一篇小说<纪念>证明钱可以写结构很好的小说。不过<猫>不好完全算认真的作品,更可能是泄“私愤”之作。他们养的猫花花儿跟林家的猫经常打架,钱钟书爱猫心切,特地备有长竹竿一只助战。大概结下梁子了 :f59:

Posted: 2006-03-24 16:28
by silkworm
Knowing wrote:不过<猫>不好完全算认真的作品,更可能是泄“私愤”之作。他们养的猫花花儿跟林家的猫经常打架,钱钟书爱猫心切,特地备有长竹竿一只助战。大概结下梁子了 :f59:
据考证,《猫》发表于1945年1月10日《文艺复兴》杂志。钱钟书一家当时仍在上海。他们举家北上,回清华,和林徽因家做邻居是1949年的事儿。

Posted: 2006-03-24 16:30
by Knowing
你真严谨!我赶紧扯谎掩饰说:其实我是故意卖个破绽,就知道你憋不住会去考证细节的! :mrgreen:
Yeah it did happen after <猫> was written.
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钟书设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钟书腕上一搭,表示感谢。我们常爱引用西方谚语:“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小猫知感,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紧邻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猫》的第一句),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Posted: 2006-03-24 16:33
by silkworm
谢谢组织上的信任. :wavy:

Posted: 2006-03-24 16:50
by 一灯
八一句,沈从文年轻的时候真漂亮啊 :love007: 当得上他形容美男子时用的“妩媚”二字,又剑眉星目,有一股英武之气。张兆和应该也很美,他们的小孩儿不知长得怎样。

Posted: 2006-03-24 16:59
by 森林的火焰
我喜欢看钱钟书的小说,当乐子看。当小说的时候少。他的小说倒象是某些人说的,太假――人人都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哪有那么多聪明人。但还是喜欢看的,因为珠玑。所以“人兽鬼“我也还是买了。
我猜他可能不明白一个普通人想事儿是怎么想的。

Posted: 2006-03-24 22:08
by yansi
钱钟书确实很刻薄,而且几乎是对一切人,有必要和没必要的都刻薄。但是我看得很开心,估计是因为我从没有任何代入感――万一对他笔下的人物有一丁点儿代入感,那估计就不会这么开心了。

Posted: 2006-03-25 6:03
by 密斯张三
怎么区分有必要的刻薄和没必要的刻薄呢?从为人处事角度讲,那些靶子人物,“罪不至此”,钱钟书这样(其实也就少年气盛,后来一样收敛很多),搞得大家面子上不好看。单说文章本身,人物画像无疑是成功的,他写得活,写得有趣。楼上说没有代入感,是没有把自己放在被评点的人物位置吧。也可以代入作者啊:被拿出来嘲笑的人物身上的特质,咱们肯定在生活中见识过,只是没他说得爽快漂亮 :mrgreen:

猫太短了。人物刚走了个过场,就下台了,大部分是龙套,对情节没什么推动作用。要是也跟围城似的写个长篇,狠狠剖析个透,也就是了。纪念可能故事太烂熟,看的时候没有什么震动。

Posted: 2006-03-26 18:37
by Knowing
批评的说,有的同学,自己的博写的很好看,不想着在这里贴一贴,就贴些余杰的无聊文章来。本人已经在这里玩儿了,别人又不好意思转。 :headscratch:

Posted: 2006-03-27 9:44
by 森林的火焰
让小K这么一说才悟过来,赶快加入声讨行列。
我记得索尔贝娄还是谁的?也是总拿自己身边的人当小说原型。结果写一篇得罪几个,等他成了名,身边的人也得罪光了。然后我就拼命想赫索格到底在生活中是个什么人。

Posted: 2006-03-27 12:34
by 密斯张三
我贴,我贴还不行嘛。我那博客也就是个小资料库,就是嫌太碎嘴子才不好意思放这儿来。

拿人作原型的,总是讨不了好处。再怎么写都跟理想中的自己有差距。况且能拿来入戏的性格特点大多是负面的,美好善良正义都千篇一律,不新鲜。

写古人最安全,三国演义就成功的取代了历史人物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原型不够古就有吃官司的可能,比如虹影。――可是说回来还是原型吃亏,这事儿怎么看都是虹影得名又得利,且本来未必人人知道的,这下家喻户晓了,更洗不清。 :f28: (瞧我这古老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