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书报告: Magic Seeds (V.S. Naipaul)
Posted: 2006-05-08 7:26
CAVA 要笑我这个半半半吊子业余armchair哲学家了, 虽然我坚决不承认自己跟哲学沾边!
如果不是参加读书会, 我自己肯定不会主动去读这么没有娱乐性的书. 读了以后说不上喜欢, 因为不是我偏爱的那种活色生香, 人物挂帅, 深挖心理黑暗角落的那种类型, 却不得不欣赏作者看似轻易, 用极端平实的风格驾驭极端复杂概念的本事.
作者Naipaul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是西印度群岛Trinidad 生长的印度人, 在英国受的高等教育. 他的文化背景不是纯印度的, 而是带着天生局外人的眼光(我的脑子里立刻亮起 “存在主义” 的小红灯). 小说主角Willie也是浸染在一种强烈的疏离感, 无论他投身什么样的identity或理想或生活方式, 都不能够全心全意地代入.
这本小说是早一本小说Half a Life的续集, 从头到尾, 叙述Willie这个Brahmin种姓后代漂泊各地的人生, 从印度到英国到非洲到(Magic Seeds开始)德国再回到印度南部参加农民土地革命, 进监狱, 被特赦后再回英国. 我对印度闹革命的历史没有了解, 只有从电影里看到过的只言片语(例如影片The Terrorist). 从书中的描述和别人的说法, 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在印度南部地区影响深厚, 现在Kerala省仍是全国里最均贫富的地区. 理由嘛, 还不是跟任何运动和革命一样.
Willie参加革命的私人理由并不怎么充分, 他过了碌碌无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半生, 到德国寄居妹妹家, 在妹妹和她的德国男友(就是专门拍左派激进记录片的那种西方热血青年)的热情煽动下, 决心回到祖国投身革命, 解放水深火热中的受压迫的低种姓农民兄弟. 等真的到了革命前线, 才发现原来全然不是想象中那回事. 没有纯正的道德高地, 没有惊险刺激的战斗, 没有前拥后呼感激涕零的人民群众, 原来革命过程跟人生一样, 是彻骨的寂寞和无聊, 只不过条件更艰苦, 危险更大.
主角在丛林和乡镇之间没有终点的行走和无穷无尽的等待, 是书里最tedious, 最没娱乐性的成份. 在这方面倒让我想起美国marine写的书Jarhead, 里面描述的反浪漫的战争实况--- 等, 不停的等, 无聊的乏味的空洞的等待, 同样的道理, 全然不是外人想象的那回事. (于是又可以扯上存在主义, 等待戈多, 例如. 看, 存在主义果然是万能的理论!)
一个接一个地, 作者把各式各样的革命者拉出来在读者面前游行, 解释各式各样的参加革命的理由. 他的理论是, 真正的激进分子不是那些真正受压迫而不自知的农民, 而是那些有点文化, 见过世面, 却又卡在社会低层的人; 不满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心野了, 才会念念不忘要去革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命. 搞革命的人都是想往上爬的, 但是社会制度不给他们选择, 向上没有一点挪地儿的余地, 心理无法平衡, 那么就只有革命一条路. 结果, 越革命, 前线的小卒们越迷糊自己到底反的是什么, 打的是什么仗, 解放的又是什么人. 渐渐的, Willie意识到: 我们的主义和旗号, 跟我们喊着要拯救的人们, 有啥直接关系呢? 他们既不关心也不信仰我们的理想. 其中有一段, 武装革命战士们鼓励受压迫的佃农去处决地主, 夺取他的土地, 佃农说: 为什么要我去杀他抢他的地? 那地是他的又不是我的.
Willie的问题在于, 他不傻, 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 虽然是行动上的矮子, 脑子倒还是管用的, 过一阵也就看穿了领导们的调调, 而他又天性冷淡, 无法跟别人结上精神纽带, 再哄再热闹也不能完全融合到轰轰烈烈的人流中, 最终还是滑到圈外去了. 他去投案自首, 结果还是进了监狱, 后来又被特赦释放到英国去了.
小说后三分之一, 对比英国社会和印度的种姓阶级制度, 以Willie的朋友Roger为中心. 言下之意, 二者是一回事. Roger是典型的英国产snob, 属于中间的阶级, 欺软怕硬, 拼命巴结比自己有钱有地位的人, 恨不得大赞人家的P也是香的, 结果把自己的活路也给搭进去了. 看不起比自己穷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轻蔑和鄙视犹甚印度对低级种姓的歧视. 作者还不忘记狠狠讥笑他一番, 让他爱上一个 英国式“低种姓” 的女人, 对她的肉体神魂颠倒, 最后还被人家给蹬了. 英国的段落, 我觉得比较熟悉比较容易抓住, 作者不动声色地把两个男人的自欺欺人软弱萎缩揭给你看, 不加评论, 读者一不小心还会以为作者同情支持他们, 对女人又恨又怕又离不开. 可是, 他把他们写得这么pathetic, 尤其是近似卡通的英国男人Roger, 他的无能可笑可怜相被这么无情地(几乎)夸张地揭给人看, 虽然作者一直保持着扑克脸, the irony is so subtle. 在我看来, 他简直是在写英国版阿Q.
基本上, 每个人物都是作者讥讽的对象, 从革命者到资产阶级, 从左到右, 一网打尽, 无人幸免. 这种书读起来尤其慢, 赶不得, 而且累, 因为里面的思路多且杂, 读者又不能代入自己, 没有人物root for. 他不借助鲜明的个性和形象, 冷冷地, 狡猾地, 把这些人的本质摊开给你看, 把他们的追求和理想揭露出来, 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的幻觉, 都是没头苍蝇一样的乱跑, 都是喧嚣和骚动, 都是无意义的荒诞. (哈, 又来一个存在主义关键词!) 小说的结尾, 应该是中心思想, 大意说的是: 理想主义不是好事, 世上很多的乱糟糟的后果, 都是被理想主义给折腾出来的.
我并不反对理想主义. 我也并不鼓吹无为和认命的虚无主义. 有所追求, 寻找意义, 是人的天性, 哪怕没有终点, 有追求的过程也好. 人在不同程度上需要一定的抽象的精神寄托, 有人信仰宗教, 有人信仰革命, 有人信仰济世救人. 总得找点事来做.
我忽然意识到, 那些追求特别崇高志向特别远大的人, 经常是不能够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的人. 越是立志拯救全社会全人类的, 越是连自己的邻居爱人亲友同事都搞不定. He loves humanity. It’s people he cannot stand. 呵呵, 这样的人我倒也认识几个. 反而, 我认识的一些容易相处的可爱的人们, 把别人当做独立个体对待和尊重, 对周围的人亲切开朗, 自己内心平静自信, 似乎没想过要解放全世界, 也不要求别人附和他们的独家真理. 革命也好, 拯救他们的灵魂也好, 他们都没兴趣, live and let live, 他们不容易被极端的主义和理论俘虏. 激进分子搞激进主义, 常常有着不自觉的私人动机, 那些崇高的理想, 是他们的感情避难所, 填补满墙精神空白的一支小蜡笔.
如果不是参加读书会, 我自己肯定不会主动去读这么没有娱乐性的书. 读了以后说不上喜欢, 因为不是我偏爱的那种活色生香, 人物挂帅, 深挖心理黑暗角落的那种类型, 却不得不欣赏作者看似轻易, 用极端平实的风格驾驭极端复杂概念的本事.
作者Naipaul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是西印度群岛Trinidad 生长的印度人, 在英国受的高等教育. 他的文化背景不是纯印度的, 而是带着天生局外人的眼光(我的脑子里立刻亮起 “存在主义” 的小红灯). 小说主角Willie也是浸染在一种强烈的疏离感, 无论他投身什么样的identity或理想或生活方式, 都不能够全心全意地代入.
这本小说是早一本小说Half a Life的续集, 从头到尾, 叙述Willie这个Brahmin种姓后代漂泊各地的人生, 从印度到英国到非洲到(Magic Seeds开始)德国再回到印度南部参加农民土地革命, 进监狱, 被特赦后再回英国. 我对印度闹革命的历史没有了解, 只有从电影里看到过的只言片语(例如影片The Terrorist). 从书中的描述和别人的说法, 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在印度南部地区影响深厚, 现在Kerala省仍是全国里最均贫富的地区. 理由嘛, 还不是跟任何运动和革命一样.
Willie参加革命的私人理由并不怎么充分, 他过了碌碌无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半生, 到德国寄居妹妹家, 在妹妹和她的德国男友(就是专门拍左派激进记录片的那种西方热血青年)的热情煽动下, 决心回到祖国投身革命, 解放水深火热中的受压迫的低种姓农民兄弟. 等真的到了革命前线, 才发现原来全然不是想象中那回事. 没有纯正的道德高地, 没有惊险刺激的战斗, 没有前拥后呼感激涕零的人民群众, 原来革命过程跟人生一样, 是彻骨的寂寞和无聊, 只不过条件更艰苦, 危险更大.
主角在丛林和乡镇之间没有终点的行走和无穷无尽的等待, 是书里最tedious, 最没娱乐性的成份. 在这方面倒让我想起美国marine写的书Jarhead, 里面描述的反浪漫的战争实况--- 等, 不停的等, 无聊的乏味的空洞的等待, 同样的道理, 全然不是外人想象的那回事. (于是又可以扯上存在主义, 等待戈多, 例如. 看, 存在主义果然是万能的理论!)
一个接一个地, 作者把各式各样的革命者拉出来在读者面前游行, 解释各式各样的参加革命的理由. 他的理论是, 真正的激进分子不是那些真正受压迫而不自知的农民, 而是那些有点文化, 见过世面, 却又卡在社会低层的人; 不满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心野了, 才会念念不忘要去革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命. 搞革命的人都是想往上爬的, 但是社会制度不给他们选择, 向上没有一点挪地儿的余地, 心理无法平衡, 那么就只有革命一条路. 结果, 越革命, 前线的小卒们越迷糊自己到底反的是什么, 打的是什么仗, 解放的又是什么人. 渐渐的, Willie意识到: 我们的主义和旗号, 跟我们喊着要拯救的人们, 有啥直接关系呢? 他们既不关心也不信仰我们的理想. 其中有一段, 武装革命战士们鼓励受压迫的佃农去处决地主, 夺取他的土地, 佃农说: 为什么要我去杀他抢他的地? 那地是他的又不是我的.
Willie的问题在于, 他不傻, 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 虽然是行动上的矮子, 脑子倒还是管用的, 过一阵也就看穿了领导们的调调, 而他又天性冷淡, 无法跟别人结上精神纽带, 再哄再热闹也不能完全融合到轰轰烈烈的人流中, 最终还是滑到圈外去了. 他去投案自首, 结果还是进了监狱, 后来又被特赦释放到英国去了.
小说后三分之一, 对比英国社会和印度的种姓阶级制度, 以Willie的朋友Roger为中心. 言下之意, 二者是一回事. Roger是典型的英国产snob, 属于中间的阶级, 欺软怕硬, 拼命巴结比自己有钱有地位的人, 恨不得大赞人家的P也是香的, 结果把自己的活路也给搭进去了. 看不起比自己穷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轻蔑和鄙视犹甚印度对低级种姓的歧视. 作者还不忘记狠狠讥笑他一番, 让他爱上一个 英国式“低种姓” 的女人, 对她的肉体神魂颠倒, 最后还被人家给蹬了. 英国的段落, 我觉得比较熟悉比较容易抓住, 作者不动声色地把两个男人的自欺欺人软弱萎缩揭给你看, 不加评论, 读者一不小心还会以为作者同情支持他们, 对女人又恨又怕又离不开. 可是, 他把他们写得这么pathetic, 尤其是近似卡通的英国男人Roger, 他的无能可笑可怜相被这么无情地(几乎)夸张地揭给人看, 虽然作者一直保持着扑克脸, the irony is so subtle. 在我看来, 他简直是在写英国版阿Q.
基本上, 每个人物都是作者讥讽的对象, 从革命者到资产阶级, 从左到右, 一网打尽, 无人幸免. 这种书读起来尤其慢, 赶不得, 而且累, 因为里面的思路多且杂, 读者又不能代入自己, 没有人物root for. 他不借助鲜明的个性和形象, 冷冷地, 狡猾地, 把这些人的本质摊开给你看, 把他们的追求和理想揭露出来, 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的幻觉, 都是没头苍蝇一样的乱跑, 都是喧嚣和骚动, 都是无意义的荒诞. (哈, 又来一个存在主义关键词!) 小说的结尾, 应该是中心思想, 大意说的是: 理想主义不是好事, 世上很多的乱糟糟的后果, 都是被理想主义给折腾出来的.
我并不反对理想主义. 我也并不鼓吹无为和认命的虚无主义. 有所追求, 寻找意义, 是人的天性, 哪怕没有终点, 有追求的过程也好. 人在不同程度上需要一定的抽象的精神寄托, 有人信仰宗教, 有人信仰革命, 有人信仰济世救人. 总得找点事来做.
我忽然意识到, 那些追求特别崇高志向特别远大的人, 经常是不能够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的人. 越是立志拯救全社会全人类的, 越是连自己的邻居爱人亲友同事都搞不定. He loves humanity. It’s people he cannot stand. 呵呵, 这样的人我倒也认识几个. 反而, 我认识的一些容易相处的可爱的人们, 把别人当做独立个体对待和尊重, 对周围的人亲切开朗, 自己内心平静自信, 似乎没想过要解放全世界, 也不要求别人附和他们的独家真理. 革命也好, 拯救他们的灵魂也好, 他们都没兴趣, live and let live, 他们不容易被极端的主义和理论俘虏. 激进分子搞激进主义, 常常有着不自觉的私人动机, 那些崇高的理想, 是他们的感情避难所, 填补满墙精神空白的一支小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