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Pantheon 与清华大
Posted: 2006-05-10 9:17
看到Pantheon的图片,我幸福地一拍大腿,我们清华大礼堂可不是源自这里的吗!
希腊和罗马的建筑一脉相承。相对而言,希腊建筑力争在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匀称和完美,而罗马建筑更注重力度,广度,和多样化。比如最能反映希腊建筑精神的是雅典神庙,而罗马时期的成就却不能是一两座建筑可以概括的。她的公路,桥梁,引水渠,公共浴室,城市规划等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罗马时期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拱形和弧线的运用。这主要是得益于水泥的发明。他们把Naples附近的火山灰和当地的石头混合,制成强度极高的水泥,从此才出现了大量的拱顶建筑,最著名的就是Pantheon。
在Pantheon之前,罗马也建成了不少其他的圆形神庙,比如Temple of Vesta(Forum Boarium, Rome ,30-10 B.C.) 。这种神庙采取了和希腊神庙相同的柱式结构,只将整座建筑由长方形转化为圆形。Pantheon (A.D. 120)是方形和圆形神庙的完美结合体。由十六根 Corinthian Order 立柱支撑起了希腊式的方形前庭,立柱,基座,和柱顶盘都是纯色大理石制成的。穿过前庭和26英尺高的青铜大门,就进入了拱形神庙的内部。拱顶最高处达142英尺。
接下来讲清华礼堂。清华礼堂建于1917-1920年间,和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同属校园内第二期建筑,又称"四大建筑"。它们是由美国建筑师Henry K Murphy 主持设计,很明显借鉴了美国大学的蓝图布局。在清华校园网上,有一处说清华礼堂参考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礼堂,不知确否,宾大的同学请确认一下。在我看来,清华礼堂极似Univ. of Virginia 的礼堂 Rotunda。 Rotunda 和U of Virginia 内的很多其它建筑一样,是由Thomas Jefferson设计的。这座礼堂正是基于罗马Pantheon的,只不过按比例缩小,以显得协调于校园内其它建筑。
最后提一下Henry Murphy,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Murthy出身耶鲁,并通过耶鲁的关系于 1914年到长沙主持 Yale-in-China 医学院的设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断断续续在中国一直待到中日战争爆发,其间主持设计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复旦大学,上海的 Robert Dollar Building,Standard Oil Headquarter 等等的工程。他所提倡的风格是"Adaptive Chinese Renaissance",我瞎猜,大概是把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文艺复兴风格相结合 (洛洛快来纠正一下!)。据说他与蒋介石的私交不错。
Henry Murphy 和David Dana 在纽约合办了个建筑事务所,并在上海设有分所。从1918年起,他们开始招收美国毕业的中国学生。这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康耐尔毕业的吕彦直,即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
希腊和罗马的建筑一脉相承。相对而言,希腊建筑力争在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匀称和完美,而罗马建筑更注重力度,广度,和多样化。比如最能反映希腊建筑精神的是雅典神庙,而罗马时期的成就却不能是一两座建筑可以概括的。她的公路,桥梁,引水渠,公共浴室,城市规划等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罗马时期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拱形和弧线的运用。这主要是得益于水泥的发明。他们把Naples附近的火山灰和当地的石头混合,制成强度极高的水泥,从此才出现了大量的拱顶建筑,最著名的就是Pantheon。
在Pantheon之前,罗马也建成了不少其他的圆形神庙,比如Temple of Vesta(Forum Boarium, Rome ,30-10 B.C.) 。这种神庙采取了和希腊神庙相同的柱式结构,只将整座建筑由长方形转化为圆形。Pantheon (A.D. 120)是方形和圆形神庙的完美结合体。由十六根 Corinthian Order 立柱支撑起了希腊式的方形前庭,立柱,基座,和柱顶盘都是纯色大理石制成的。穿过前庭和26英尺高的青铜大门,就进入了拱形神庙的内部。拱顶最高处达142英尺。
接下来讲清华礼堂。清华礼堂建于1917-1920年间,和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同属校园内第二期建筑,又称"四大建筑"。它们是由美国建筑师Henry K Murphy 主持设计,很明显借鉴了美国大学的蓝图布局。在清华校园网上,有一处说清华礼堂参考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礼堂,不知确否,宾大的同学请确认一下。在我看来,清华礼堂极似Univ. of Virginia 的礼堂 Rotunda。 Rotunda 和U of Virginia 内的很多其它建筑一样,是由Thomas Jefferson设计的。这座礼堂正是基于罗马Pantheon的,只不过按比例缩小,以显得协调于校园内其它建筑。
最后提一下Henry Murphy,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Murthy出身耶鲁,并通过耶鲁的关系于 1914年到长沙主持 Yale-in-China 医学院的设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断断续续在中国一直待到中日战争爆发,其间主持设计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复旦大学,上海的 Robert Dollar Building,Standard Oil Headquarter 等等的工程。他所提倡的风格是"Adaptive Chinese Renaissance",我瞎猜,大概是把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文艺复兴风格相结合 (洛洛快来纠正一下!)。据说他与蒋介石的私交不错。
Henry Murphy 和David Dana 在纽约合办了个建筑事务所,并在上海设有分所。从1918年起,他们开始招收美国毕业的中国学生。这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康耐尔毕业的吕彦直,即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