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post on 黄健翔 I actually liked
Posted: 2006-07-03 13:03
i have reservations on the last paragraph, but otherwise it's not bad.
『体育聚焦』激情延烧的世界杯 悲情燃烧的媒体
作者:邮差100 提交日期:2006-7-3 23:13:00
悲情燃烧的媒体
“他们有实力,他们有才华,他们相信自己……他们像英雄一般离开”,从世界杯的最后一轮小组赛开始,央视的这段煽情视频,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可谓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把洒狗血这么一份有前途的事业,从天下足球和艺术人生里走向世界,发扬广大。诚然,世界杯历来都是各路媒体英豪大洒狗血的场所,但像央视这样以热爱煽情为己任的国家级电视台,还是不多见的。
为此,网易文化专门做了一个专题深入分析了这一现象。他们历数了央视自从02年世界杯到本届世界杯以来的各种煽情事迹,归纳如下:一,主题常为落败传统强队、失意的球星;二,配上摇滚乐或欧美流行乐;三,主持人极度抒情的风格解说。结果,为了收视率,他们将世界杯变成了琼瑶剧,把世界杯掩没在了CCTV5的专题为首的“伤心太平洋”的万吨泪水中。这种煽情,终于在黄健翔事件之中达到了最高峰,黄健翔作为新生代网民球迷在C5的代言人,把解说激情赋予了一种反叛性气质,将其上升到了对抗和逃避体制的道德高度。于是,对于黄健翔风格的倪萍化、朱军化煽情,其支持者不但不觉得这很无耻,反而觉得很热血。但是,彼之美餐,此之毒药。由于黄健翔事件的偏激性,招致其他非意大利球迷的反感,令到央视式的煽情解说和煽情包装手法,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边缘。对此,网友“我是格瓦拉”就愤然道:“这种悲情的粉饰是非常商业化的,就像在群情激愤的球迷当中起哄,总是激起更大的回应。那是廉价的煽情。”
但是,这样的煽情伎俩,对于国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因为,不止是世界杯,也不止是央视,这么热衷于用悲情去煽动人心,吸引眼球。阿根廷在7月1号凌晨点球被淘汰,新浪马上就做了一个悲情英雄专题,体坛也在当天做了一个专版的“阿根廷,别哭”的评论专题。坎比亚索和阿亚拉被渲染成又一个失意的悲剧英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那样的词句俯拾皆是。这种手法,和央视倪萍的《综艺大观》、朱军的《艺术人生》和李咏的《梦想中国》的种种催泪大法,何其相似!完全煽情化其实就是完全商业化,因为煽情的目的不外乎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从而拉得更多的广告赞助。同样地,红遍全国的“超级女声”,也在PK制上借用了这一观众的悲情情绪来拉抬收视。
为什么国内媒体这么偏好催泪弹攻势呢?在《21 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欧阳觅剑看来,是专业人员对民粹主义情绪的屈服。他认为“中国的专业人士水平比较低,他们在这样"民粹主义"的环境里,变得唯唯诺诺,循规蹈矩,失去创新的勇气。”而在天涯闲闲书话版主“夏虫语冰钦”看来,则是目的决定手段,媒体的喉舌目的决定了他的偏好。因为灵魂部分是不被允许触及的,故此,媒体被认可的煽情是一种体制内的道德,只是所谓乡规民俗的道德守制人而已。夏虫说,“在某种意义上,黄的煽情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与趣味倾向的。我们习惯于品评、判断、下结论、诛心,而不擅长深入分析和挖掘;主持人总是迫不及待想得到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出于功利和伪装惯性,他们可以塑造一批悲情英雄,然后来扮演崇拜。”
塞黑出局的时候,他们渲染塞黑的国破山河在;捷克出局的时候,他们缅怀东欧足球的时代落幕。这种悲情往往是和《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样的怀旧心态联系在一起的。这并非一种大众式的审美,只是一种高居庙堂的伪精英式的审美。悲情心结下的伪精英失去了自己的偶像,但他们又还想继续追溯那英雄世代的残余.因此,他们总是特别容易把自己寄托在一种悲剧人格的英雄身上.但是,他们的心态,从来都是把希望寄托在这样或那样的名主\英雄身上来拯救自己,却从来不曾想过把自己从英雄的奴隶变成一个真正和英雄们并立的人.因此,他们只是膜拜崇高,却不懂得解构崇高,还原真实.因此,他们总是在怀缅那些荣光,怀缅纯洁,宁愿选择一种悲壮的完美形象,也不接受庸俗而猥琐的真实. “当我们要讲理、要抒情的时候,我们所能援引的资源却只有中学课本……不只是失去对声音的控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某种反思的缺失。”(《论“黄健翔事件” 中评论者们的浅薄》网易 宇文四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健翔和从道德角度批判他的李桐,其煽情手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在阿根廷出局那天的文章标题,前者是“天命难违”,后者是“悲情抗战二十年”。一样的悲情,一样的宿命,一样的缺乏游戏感。为什么这次世界杯的媒体很少留意到阿根廷球迷和巴西球迷在一起跳舞,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嬉戏这样的狂欢画面呢?说到底,在我们这儿,足球作为游戏,根本没有获得游戏应有的快乐、自由与趣味。南都长平说“当大家都在想象体育兴国运强的时候,一些真正关系到国运的重大问题就被掩饰了。”
好在如今不只有电视,还有网络。网络作为新兴媒体的发展,使得央视的煽情世界杯遇到了强有力的质疑。网络对黄健翔事件的两极化质疑,同时也是在对当前媒体这种央视式悲情的反思。和黄健翔同样身在德国的张晓舟这样归纳,“网上用各色方言重复黄健翔的过激言论,正是对一个无趣的、一元垄断的世界的多元恶搞。”
『体育聚焦』激情延烧的世界杯 悲情燃烧的媒体
作者:邮差100 提交日期:2006-7-3 23:13:00
悲情燃烧的媒体
“他们有实力,他们有才华,他们相信自己……他们像英雄一般离开”,从世界杯的最后一轮小组赛开始,央视的这段煽情视频,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可谓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把洒狗血这么一份有前途的事业,从天下足球和艺术人生里走向世界,发扬广大。诚然,世界杯历来都是各路媒体英豪大洒狗血的场所,但像央视这样以热爱煽情为己任的国家级电视台,还是不多见的。
为此,网易文化专门做了一个专题深入分析了这一现象。他们历数了央视自从02年世界杯到本届世界杯以来的各种煽情事迹,归纳如下:一,主题常为落败传统强队、失意的球星;二,配上摇滚乐或欧美流行乐;三,主持人极度抒情的风格解说。结果,为了收视率,他们将世界杯变成了琼瑶剧,把世界杯掩没在了CCTV5的专题为首的“伤心太平洋”的万吨泪水中。这种煽情,终于在黄健翔事件之中达到了最高峰,黄健翔作为新生代网民球迷在C5的代言人,把解说激情赋予了一种反叛性气质,将其上升到了对抗和逃避体制的道德高度。于是,对于黄健翔风格的倪萍化、朱军化煽情,其支持者不但不觉得这很无耻,反而觉得很热血。但是,彼之美餐,此之毒药。由于黄健翔事件的偏激性,招致其他非意大利球迷的反感,令到央视式的煽情解说和煽情包装手法,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边缘。对此,网友“我是格瓦拉”就愤然道:“这种悲情的粉饰是非常商业化的,就像在群情激愤的球迷当中起哄,总是激起更大的回应。那是廉价的煽情。”
但是,这样的煽情伎俩,对于国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因为,不止是世界杯,也不止是央视,这么热衷于用悲情去煽动人心,吸引眼球。阿根廷在7月1号凌晨点球被淘汰,新浪马上就做了一个悲情英雄专题,体坛也在当天做了一个专版的“阿根廷,别哭”的评论专题。坎比亚索和阿亚拉被渲染成又一个失意的悲剧英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那样的词句俯拾皆是。这种手法,和央视倪萍的《综艺大观》、朱军的《艺术人生》和李咏的《梦想中国》的种种催泪大法,何其相似!完全煽情化其实就是完全商业化,因为煽情的目的不外乎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从而拉得更多的广告赞助。同样地,红遍全国的“超级女声”,也在PK制上借用了这一观众的悲情情绪来拉抬收视。
为什么国内媒体这么偏好催泪弹攻势呢?在《21 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欧阳觅剑看来,是专业人员对民粹主义情绪的屈服。他认为“中国的专业人士水平比较低,他们在这样"民粹主义"的环境里,变得唯唯诺诺,循规蹈矩,失去创新的勇气。”而在天涯闲闲书话版主“夏虫语冰钦”看来,则是目的决定手段,媒体的喉舌目的决定了他的偏好。因为灵魂部分是不被允许触及的,故此,媒体被认可的煽情是一种体制内的道德,只是所谓乡规民俗的道德守制人而已。夏虫说,“在某种意义上,黄的煽情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与趣味倾向的。我们习惯于品评、判断、下结论、诛心,而不擅长深入分析和挖掘;主持人总是迫不及待想得到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出于功利和伪装惯性,他们可以塑造一批悲情英雄,然后来扮演崇拜。”
塞黑出局的时候,他们渲染塞黑的国破山河在;捷克出局的时候,他们缅怀东欧足球的时代落幕。这种悲情往往是和《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样的怀旧心态联系在一起的。这并非一种大众式的审美,只是一种高居庙堂的伪精英式的审美。悲情心结下的伪精英失去了自己的偶像,但他们又还想继续追溯那英雄世代的残余.因此,他们总是特别容易把自己寄托在一种悲剧人格的英雄身上.但是,他们的心态,从来都是把希望寄托在这样或那样的名主\英雄身上来拯救自己,却从来不曾想过把自己从英雄的奴隶变成一个真正和英雄们并立的人.因此,他们只是膜拜崇高,却不懂得解构崇高,还原真实.因此,他们总是在怀缅那些荣光,怀缅纯洁,宁愿选择一种悲壮的完美形象,也不接受庸俗而猥琐的真实. “当我们要讲理、要抒情的时候,我们所能援引的资源却只有中学课本……不只是失去对声音的控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某种反思的缺失。”(《论“黄健翔事件” 中评论者们的浅薄》网易 宇文四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健翔和从道德角度批判他的李桐,其煽情手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在阿根廷出局那天的文章标题,前者是“天命难违”,后者是“悲情抗战二十年”。一样的悲情,一样的宿命,一样的缺乏游戏感。为什么这次世界杯的媒体很少留意到阿根廷球迷和巴西球迷在一起跳舞,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嬉戏这样的狂欢画面呢?说到底,在我们这儿,足球作为游戏,根本没有获得游戏应有的快乐、自由与趣味。南都长平说“当大家都在想象体育兴国运强的时候,一些真正关系到国运的重大问题就被掩饰了。”
好在如今不只有电视,还有网络。网络作为新兴媒体的发展,使得央视的煽情世界杯遇到了强有力的质疑。网络对黄健翔事件的两极化质疑,同时也是在对当前媒体这种央视式悲情的反思。和黄健翔同样身在德国的张晓舟这样归纳,“网上用各色方言重复黄健翔的过激言论,正是对一个无趣的、一元垄断的世界的多元恶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