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最近在填的大坑:我所知道的唐山大地震(坑)
Posted: 2006-08-04 17:46
我所知道的唐山大地震
2006-08-04 08:00
题目是我所知道的唐山大地震,而不是我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那是因为,限于当时年龄所限,我的经历,比懵懂强不到哪里去,后来,有家人提的醒,加上一点点人生最早的记忆,所以,基本上成为我人生最早的经历。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知识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新资料,我所知道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了。
一、经历篇
七五七六年,我家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我的姐姐本来就是放在北京爷爷奶奶家养的,而那阵子,本来就一周一感冒发烧的我终于闹出了一场大病――肾小球肾炎,家里北京的轮番住院,据说有一次是昏迷状态下父母坐了一千多公里的火车抱到北京的。
地震之前,肾炎已经是好的七七八八了,大夫是名医,据说是施今墨的徒弟,治好我没多久就进中南海保健了。保的是不是老毛就不知了,总之老毛是那年五月份见了巴基斯坦的布托后基本上就卧床了,而且营养都靠鼻饲。
俺那会儿,就是一懵懂,地震之前我毫无感觉是正常。据俺妈说,她二十七号那天下午蹲在院子里自来水池旁,感觉到地下咕涌咕涌地,直往上给劲儿。
地震来临时,我爸妈都住四合院的前院,我老爸那人灵醒得很,当时就蹦出去了,等出来嚷嚷一阵眼看没事的时候,我妈还在屋里满地划拉鞋呢;家里祖辈都是练武之人,他少时也学了几手,而且按我爸后来的说法,家里那几个老爷子,当年那身体素质与反应的结合,的确是很强的,换言之,轮到他头上,也不少,所以,他一直对我的体育成绩不佳,抱一种奇哉怪也的态度。
当时我跟姐姐,都被爷爷奶奶带着,睡后院里屋坑上。坑上够大,而且那时俺生了水痘。
地震一起,爷爷奶奶全出去了,因为当时貌似后院的老房子非常危险,咯咯作响。我没声音的记忆,我当时就记得自己睁开眼睛,顶上吊着的电灯在一片昏黄之下大幅度的晃动,这算是经历初始吧。
旁边的姐姐,睡得“小死猪”一样。
据说是奶奶先进来,想抱姐姐出去,但她抱不动,姐姐是六岁近七岁的大孩子了,然后她才抱了我出去。她疼姐姐远疼过我,必竟姐姐也是她带大的。
后来是爷爷进来抱走了还在沉睡的姐姐,刚离开里屋,里屋与外屋之间的墙,哗拉一声倒在了坑上我们姐妹俩睡过的地方。
然后当夜就有无数的板车,或其他类似的人力工具拉着伤患进我们胡同,直奔胡同中间的第六医院。
地震后后院的房子成了危房,估计那会儿也没人愿意睡在屋里,院里搭起了防震棚,我至今还记得滴嗒的雨声,没有处在隔离状态的我把家里院里所有的小孩子都染上了水痘。
这就是我在一九七六年那年夏天的经历。
二)早期影像文字回忆
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貌似我看过的有两部,目前是二存一,貌似第一部应该是同名记录片,又或许是部讲开滦矿工逃生的故事片,这个记忆非常混淆;稍记得的那部名字比较特别,叫《蓝光闪过以后》,因为这名字特别,所以应该是看之前或之后特别向父母check in过,得到了正确答案,那是唐山大地震时闪过的地光,所以一直记得。
电影情节就只记得一个了,貌似震后两拨儿采购人员,一男一女了,其中一位向另一位当时拥有新鲜蔬菜的强买对方的西红柿,对方说,我给你黄瓜成不,然后几条顶花带刺的黄瓜就塞过来了,然后这边这位说了一个不可抗拒的理由(理由),于是对方主动搬出了西红柿。
貌似还记得有几张海报剧照。复查了几遍搜索记录,印象等于零。
至于文字的回忆,钱钢那本《唐山大地震》前我应该还是看过些什么,因为小时候基本上家里有字的东西全部看过翻过,但此书一出,基本上就只剩它了。
钱钢那本是八六年出的,新华文摘全文刊载,但貌似我看的是一十六开的节选本,看了很多遍,基本上在后来大学时重读前的回忆是,地震前的异常现象,飞车报警,几个苦撑数日意外逃生的经历尤其是那几个撑了半个月的矿工。由此可以看出小孩儿喜欢关注些什么,显然那时候我比较喜欢阅读那种极具场面感的文字。
大学时我第一次看到了全本,这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宾馆援救外宾那段,原来节本里一字儿未提阿。这个,实在是不应该,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显然有外宾存在哦。八六年出的节选本删了外宾这段作甚?
小时最经典的一句名言,现在都这把岁数了还经常被老爸提起的,就是有关外宾的。那就是抱在我爸怀里的我在王府井大街上突然说的:
为什么那些黑人都变白了呢。
俺老爸言下之意,夸张解释是:
第一,才这么点,就认识到不管是黑人白人,皆非我族类;
第二,才这么点,就有很明确的比较回忆,记得以前来北京的外国人都是黑人;
第三,才这么点,就很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国家对外政策在那几年的变化。
(三)钱钢的那本书
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曾被我列为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之一,以后,也一定是。因为,这是一本能够伴着我成长的书。
基本上上网以后,每年盛夏,我都要找出来读一遍,重新复习那些情节。几乎每一次,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都会从书中发现新的东西。
今年更加不同,因为三十周年的缘故,媒体比我早行动,按钱钢前两天的采访说:那些记者,几乎找遍了他那本书里提到的每一个人。
而我在翻遍了网上的专题后,难免会发现些以前自己没曾记下的东西,于是我重新捡回钱钢的那本书。
然后发现,这仍然是一本记录得非常完整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好书。正如我最喜欢的拼图记忆,它是一块绝好的底版,大部分版面均已拼出,我所要寻找的,不过是另一些版子,把它们嵌合到记忆中。
即使是今年网上专题媒体报道中最令我震撼的两个故事,书里全都有,我相信,这两个故事,不应该是因为什么篇幅所限而不能写在这本书里。
一是今年媒体屡次提到,甚至有点爆炒的青龙奇迹。这点东西,钱钢的书里大约给了三四行字的篇幅,基本情节,全由媒体在今年的纪念专题中加以补充。
一个河北青龙县科委的小青年,七月中在唐山参加了一个防震的会议后,回去后就在县里大张旗鼓地搞了起来,于是,在二十七号那个炎热的夜里,全青龙县四十万人,安安全全地几乎都撤了出来,唯一一例死亡,是死于地震时突发的心脏病。
而从地图上看,青龙在唐山东北,基本上和唐山、天津之间,以唐山为中心点,两边的直线距离近乎对等,而天津的伤亡数字,是青龙的多少倍呢?
据当时有关部门统计,天津市死亡人数为24296人,重伤21568人。当然,天津的房子、人口都比青龙多,是不争的事实,但两边数字相去这么远,让人更加痛感预防和不预防之间的巨大差距,那就更不用提处于震中的唐山了,(这一点,我打算在后面青龙奇迹中再说。)
关于青龙奇迹在地震十周年的时候为何仍不能大为报道的原因,我想还是因为这一次预报胜利,在整个唐山大地震的满目惨怛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那时候如果大为公布出来,不知道会给遇难者家属以及众多伤员、孤儿多么大的打击。
另一件事,则是贵州铜仁地区大寨参观团几乎在地震中全军覆没的消息,钱钢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了震后大批难民涌向军用机场,其中就有那几十个幸存贵州人的哭喊,也不过一百来个字。相信这个故事不能细加描述,那实在是因为当时条件所限。
所以由今天的媒体记者加以还原:
整个参观团267人,由地委副书纪带头,包括相关部季、4人县区领导,村支书,优秀知青代表,在参观了大寨之后,准备赶往遵化的途中,在唐山歇了一天,就遭此惨祸。除去到北京、遵化分别联系住宿的9个人之外,整个参观团就有232人遇难。
文中部分专题链接:
青龙奇迹: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8/182610465318.shtml
232铜仁干部命断唐山之旅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9/170810476040.shtml
(四)唐山大地震前的地震预报
尽管头次看钱钢那本节选本的《唐山大地震》是它刚出版的八六年,书内也有提到有人在那之前预测到了唐山大地震的发生,但这件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中学时的理解能力。
稍稍过了那么几年,某位亲身经历过七五年冬海城地震的高中同学(尽管那时候她落地不足两个月),亲口告诉我,海城地震是当时预报成功了的。因为据她父母后来反复不停地说,那一夜实在是冻得够呛。
钱钢书里有提到,中国的地震预报,是从海城预报的高峰,跌落到了唐山地震的谷底。
因此,就有无数的疑问产生:
海城,那是蒙的么。
钱钢书中甚至有一个细节,说海城附近营口县当时防震办的主任,外号叫曹地办的,当夜不停地一边看表一边叨叨:
小震平静后,时间越长,震级越高,从中午到现在已经六个多小时了,七点震,就是七级;八点震,就是八级。
事实上是:七点三十六分,七点三级地震发生了。
如此巧合,让人更觉生疑。
实际上是,海城地震的预报理论,一夜之间将一百多万居民迁出二月寒冬里东北温暖的家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一九六六年三月里的河北邢台地震。
当年三月八号,河北邢台发生六点八级强烈地震,周总理批示地震工作者一定要找到预报地震的方法,于是大批地震工作者齐聚邢台;
三月二十二日,邢台再次发生七点二级强烈地震;
四天之后,三月二十六日,先是发生一连串小震,然后小车司机报告在路上压死了乱窜的老鼠……
根据刚总结出的“小震――平静――大震”的规律,地震工作者向上级发出了中国地震史上第一份预报,电话还未结束,地震就发生了。
从邢台到海城,相同的规律复制了一次,这仅仅是一次最典型但不是普遍性的地震预兆,所以失灵于唐山大地震。
要说当时的地震工作者完全没有预见到唐山大地震的发生也是不对的。在海城地震渐趋平静后的75年8月至10月,河北、天津、渤海地区又出现了异常并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因此地震工作者认为:
引 用 京、津、唐、渤地区1976年仍有发生5~6级地震
的可能,唐山与(辽宁)朝阳之间、京津之间两个地区
尤应注意。
1976年4月6日,在内蒙呼和浩特以南的和林格尔发生了6.3级地震,但因离华北距离略远被某些地震专家排除在外;
4月22日,临近天津的河北大城县又发生4.4级地震,这够近了,但震级太小。
地震专家们还是立足于有六级左右大震的可能,强化地震台站的实地监测,单在唐山,就有五百个左右的监测站点。
同时派工程力学研究所的专家和河北地震局共同组织了对唐山地区建筑物抗震性能及加固措施的联合考察;7月下旬,唐山还举办了京、津、唐、渤地区地震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
当时国家地震局负责人查志远曾在唐山商业楼住宿。当时,查曾开玩笑地对当地陪同领导说:你们这房子倒是挺漂亮,只是这些高级房间的二层到四层都是悬挑走廊,也看不到有什么防震措施.如有地震发生,抗震性能不会太好。此话不幸言中,在7.28地震中,房子―塌到底,距查志远讲话只有半个月。
很可惜的是,这个如此大规模的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真正把它落到实处的,只有河北青龙一个县。
而当时全国尤其是西南地区频频报出的地震灾情和前兆,又大大分散了地震预报队伍。
76年5月,处于云南瑞丽和保山之间的云南龙陵地区两次发生7.5级地震。
6月,四川省濒濒告急,地震局紧急抽调局领导张魁三和地震专家梅世蓉,外加六十多名技术人员赶赴四川。
但是四川之行并不顺利,松潘地区已经出现地震前兆的地光,但地震就是不发生。
七月初,鉴于京津唐地区情况紧急,梅世蓉匆匆赶回北京,但因为要起草有关四川震情的报告,她没有参加二十六日由北京地震队耿庆国等人根据马家沟矿监测点发出的地震紧急预报讨论会,会后一天,主管华北震情的国家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的梅世蓉发出指示:
北京是首都,预报要慎重!
而做出同样指示的,还有前面提到的当时国家地震局副局长的查志远,所以,国家地震局青年专家汪成民提出的唐山、滦县一带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案被打回,只能在晚间座谈会上通报,而且该提案不代表地震局的意见。
他们的共同理由是:不能让毛主席搬家!
以我手里掌握到的资料来看,当时的老毛,岂止是不能搬家,因为久病卧床不起,根本下不了床,曾经为了换张凉席,就把老毛弄昏了过去,所以当时华国锋下令:
老毛换床时,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和政治局常委必须三方到位,床才可以换。
老毛当时的身体状况,估计已经不是北京官场上的秘密,但是,主管地震预报的国家地震局两位领导,将老毛置于几百万人民的安危以及巨大的国家财产损失之前,有那个时代的无奈……,但当那个时代过去之后,越来越多的真相被批露出来,从媒体到网络传播,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两位领导视之为升级唐山地震悲剧的罪人。这一点,恐怕他们当年也没有想到。
参考文献:钱钢 唐山大地震
唐山抗震救灾决策纪实
唐山大地震时的毛泽东 中华儿女 1994年第1期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李杨 根据张庆洲《唐山警世录》编辑整理
未完待续
2006-08-04 08:00
题目是我所知道的唐山大地震,而不是我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那是因为,限于当时年龄所限,我的经历,比懵懂强不到哪里去,后来,有家人提的醒,加上一点点人生最早的记忆,所以,基本上成为我人生最早的经历。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知识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新资料,我所知道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了。
一、经历篇
七五七六年,我家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我的姐姐本来就是放在北京爷爷奶奶家养的,而那阵子,本来就一周一感冒发烧的我终于闹出了一场大病――肾小球肾炎,家里北京的轮番住院,据说有一次是昏迷状态下父母坐了一千多公里的火车抱到北京的。
地震之前,肾炎已经是好的七七八八了,大夫是名医,据说是施今墨的徒弟,治好我没多久就进中南海保健了。保的是不是老毛就不知了,总之老毛是那年五月份见了巴基斯坦的布托后基本上就卧床了,而且营养都靠鼻饲。
俺那会儿,就是一懵懂,地震之前我毫无感觉是正常。据俺妈说,她二十七号那天下午蹲在院子里自来水池旁,感觉到地下咕涌咕涌地,直往上给劲儿。
地震来临时,我爸妈都住四合院的前院,我老爸那人灵醒得很,当时就蹦出去了,等出来嚷嚷一阵眼看没事的时候,我妈还在屋里满地划拉鞋呢;家里祖辈都是练武之人,他少时也学了几手,而且按我爸后来的说法,家里那几个老爷子,当年那身体素质与反应的结合,的确是很强的,换言之,轮到他头上,也不少,所以,他一直对我的体育成绩不佳,抱一种奇哉怪也的态度。
当时我跟姐姐,都被爷爷奶奶带着,睡后院里屋坑上。坑上够大,而且那时俺生了水痘。
地震一起,爷爷奶奶全出去了,因为当时貌似后院的老房子非常危险,咯咯作响。我没声音的记忆,我当时就记得自己睁开眼睛,顶上吊着的电灯在一片昏黄之下大幅度的晃动,这算是经历初始吧。
旁边的姐姐,睡得“小死猪”一样。
据说是奶奶先进来,想抱姐姐出去,但她抱不动,姐姐是六岁近七岁的大孩子了,然后她才抱了我出去。她疼姐姐远疼过我,必竟姐姐也是她带大的。
后来是爷爷进来抱走了还在沉睡的姐姐,刚离开里屋,里屋与外屋之间的墙,哗拉一声倒在了坑上我们姐妹俩睡过的地方。
然后当夜就有无数的板车,或其他类似的人力工具拉着伤患进我们胡同,直奔胡同中间的第六医院。
地震后后院的房子成了危房,估计那会儿也没人愿意睡在屋里,院里搭起了防震棚,我至今还记得滴嗒的雨声,没有处在隔离状态的我把家里院里所有的小孩子都染上了水痘。
这就是我在一九七六年那年夏天的经历。
二)早期影像文字回忆
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貌似我看过的有两部,目前是二存一,貌似第一部应该是同名记录片,又或许是部讲开滦矿工逃生的故事片,这个记忆非常混淆;稍记得的那部名字比较特别,叫《蓝光闪过以后》,因为这名字特别,所以应该是看之前或之后特别向父母check in过,得到了正确答案,那是唐山大地震时闪过的地光,所以一直记得。
电影情节就只记得一个了,貌似震后两拨儿采购人员,一男一女了,其中一位向另一位当时拥有新鲜蔬菜的强买对方的西红柿,对方说,我给你黄瓜成不,然后几条顶花带刺的黄瓜就塞过来了,然后这边这位说了一个不可抗拒的理由(理由),于是对方主动搬出了西红柿。
貌似还记得有几张海报剧照。复查了几遍搜索记录,印象等于零。
至于文字的回忆,钱钢那本《唐山大地震》前我应该还是看过些什么,因为小时候基本上家里有字的东西全部看过翻过,但此书一出,基本上就只剩它了。
钱钢那本是八六年出的,新华文摘全文刊载,但貌似我看的是一十六开的节选本,看了很多遍,基本上在后来大学时重读前的回忆是,地震前的异常现象,飞车报警,几个苦撑数日意外逃生的经历尤其是那几个撑了半个月的矿工。由此可以看出小孩儿喜欢关注些什么,显然那时候我比较喜欢阅读那种极具场面感的文字。
大学时我第一次看到了全本,这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宾馆援救外宾那段,原来节本里一字儿未提阿。这个,实在是不应该,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显然有外宾存在哦。八六年出的节选本删了外宾这段作甚?
小时最经典的一句名言,现在都这把岁数了还经常被老爸提起的,就是有关外宾的。那就是抱在我爸怀里的我在王府井大街上突然说的:
为什么那些黑人都变白了呢。
俺老爸言下之意,夸张解释是:
第一,才这么点,就认识到不管是黑人白人,皆非我族类;
第二,才这么点,就有很明确的比较回忆,记得以前来北京的外国人都是黑人;
第三,才这么点,就很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国家对外政策在那几年的变化。
(三)钱钢的那本书
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曾被我列为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之一,以后,也一定是。因为,这是一本能够伴着我成长的书。
基本上上网以后,每年盛夏,我都要找出来读一遍,重新复习那些情节。几乎每一次,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都会从书中发现新的东西。
今年更加不同,因为三十周年的缘故,媒体比我早行动,按钱钢前两天的采访说:那些记者,几乎找遍了他那本书里提到的每一个人。
而我在翻遍了网上的专题后,难免会发现些以前自己没曾记下的东西,于是我重新捡回钱钢的那本书。
然后发现,这仍然是一本记录得非常完整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好书。正如我最喜欢的拼图记忆,它是一块绝好的底版,大部分版面均已拼出,我所要寻找的,不过是另一些版子,把它们嵌合到记忆中。
即使是今年网上专题媒体报道中最令我震撼的两个故事,书里全都有,我相信,这两个故事,不应该是因为什么篇幅所限而不能写在这本书里。
一是今年媒体屡次提到,甚至有点爆炒的青龙奇迹。这点东西,钱钢的书里大约给了三四行字的篇幅,基本情节,全由媒体在今年的纪念专题中加以补充。
一个河北青龙县科委的小青年,七月中在唐山参加了一个防震的会议后,回去后就在县里大张旗鼓地搞了起来,于是,在二十七号那个炎热的夜里,全青龙县四十万人,安安全全地几乎都撤了出来,唯一一例死亡,是死于地震时突发的心脏病。
而从地图上看,青龙在唐山东北,基本上和唐山、天津之间,以唐山为中心点,两边的直线距离近乎对等,而天津的伤亡数字,是青龙的多少倍呢?
据当时有关部门统计,天津市死亡人数为24296人,重伤21568人。当然,天津的房子、人口都比青龙多,是不争的事实,但两边数字相去这么远,让人更加痛感预防和不预防之间的巨大差距,那就更不用提处于震中的唐山了,(这一点,我打算在后面青龙奇迹中再说。)
关于青龙奇迹在地震十周年的时候为何仍不能大为报道的原因,我想还是因为这一次预报胜利,在整个唐山大地震的满目惨怛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那时候如果大为公布出来,不知道会给遇难者家属以及众多伤员、孤儿多么大的打击。
另一件事,则是贵州铜仁地区大寨参观团几乎在地震中全军覆没的消息,钱钢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了震后大批难民涌向军用机场,其中就有那几十个幸存贵州人的哭喊,也不过一百来个字。相信这个故事不能细加描述,那实在是因为当时条件所限。
所以由今天的媒体记者加以还原:
整个参观团267人,由地委副书纪带头,包括相关部季、4人县区领导,村支书,优秀知青代表,在参观了大寨之后,准备赶往遵化的途中,在唐山歇了一天,就遭此惨祸。除去到北京、遵化分别联系住宿的9个人之外,整个参观团就有232人遇难。
文中部分专题链接:
青龙奇迹: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8/182610465318.shtml
232铜仁干部命断唐山之旅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9/170810476040.shtml
(四)唐山大地震前的地震预报
尽管头次看钱钢那本节选本的《唐山大地震》是它刚出版的八六年,书内也有提到有人在那之前预测到了唐山大地震的发生,但这件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中学时的理解能力。
稍稍过了那么几年,某位亲身经历过七五年冬海城地震的高中同学(尽管那时候她落地不足两个月),亲口告诉我,海城地震是当时预报成功了的。因为据她父母后来反复不停地说,那一夜实在是冻得够呛。
钱钢书里有提到,中国的地震预报,是从海城预报的高峰,跌落到了唐山地震的谷底。
因此,就有无数的疑问产生:
海城,那是蒙的么。
钱钢书中甚至有一个细节,说海城附近营口县当时防震办的主任,外号叫曹地办的,当夜不停地一边看表一边叨叨:
小震平静后,时间越长,震级越高,从中午到现在已经六个多小时了,七点震,就是七级;八点震,就是八级。
事实上是:七点三十六分,七点三级地震发生了。
如此巧合,让人更觉生疑。
实际上是,海城地震的预报理论,一夜之间将一百多万居民迁出二月寒冬里东北温暖的家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一九六六年三月里的河北邢台地震。
当年三月八号,河北邢台发生六点八级强烈地震,周总理批示地震工作者一定要找到预报地震的方法,于是大批地震工作者齐聚邢台;
三月二十二日,邢台再次发生七点二级强烈地震;
四天之后,三月二十六日,先是发生一连串小震,然后小车司机报告在路上压死了乱窜的老鼠……
根据刚总结出的“小震――平静――大震”的规律,地震工作者向上级发出了中国地震史上第一份预报,电话还未结束,地震就发生了。
从邢台到海城,相同的规律复制了一次,这仅仅是一次最典型但不是普遍性的地震预兆,所以失灵于唐山大地震。
要说当时的地震工作者完全没有预见到唐山大地震的发生也是不对的。在海城地震渐趋平静后的75年8月至10月,河北、天津、渤海地区又出现了异常并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因此地震工作者认为:
引 用 京、津、唐、渤地区1976年仍有发生5~6级地震
的可能,唐山与(辽宁)朝阳之间、京津之间两个地区
尤应注意。
1976年4月6日,在内蒙呼和浩特以南的和林格尔发生了6.3级地震,但因离华北距离略远被某些地震专家排除在外;
4月22日,临近天津的河北大城县又发生4.4级地震,这够近了,但震级太小。
地震专家们还是立足于有六级左右大震的可能,强化地震台站的实地监测,单在唐山,就有五百个左右的监测站点。
同时派工程力学研究所的专家和河北地震局共同组织了对唐山地区建筑物抗震性能及加固措施的联合考察;7月下旬,唐山还举办了京、津、唐、渤地区地震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
当时国家地震局负责人查志远曾在唐山商业楼住宿。当时,查曾开玩笑地对当地陪同领导说:你们这房子倒是挺漂亮,只是这些高级房间的二层到四层都是悬挑走廊,也看不到有什么防震措施.如有地震发生,抗震性能不会太好。此话不幸言中,在7.28地震中,房子―塌到底,距查志远讲话只有半个月。
很可惜的是,这个如此大规模的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真正把它落到实处的,只有河北青龙一个县。
而当时全国尤其是西南地区频频报出的地震灾情和前兆,又大大分散了地震预报队伍。
76年5月,处于云南瑞丽和保山之间的云南龙陵地区两次发生7.5级地震。
6月,四川省濒濒告急,地震局紧急抽调局领导张魁三和地震专家梅世蓉,外加六十多名技术人员赶赴四川。
但是四川之行并不顺利,松潘地区已经出现地震前兆的地光,但地震就是不发生。
七月初,鉴于京津唐地区情况紧急,梅世蓉匆匆赶回北京,但因为要起草有关四川震情的报告,她没有参加二十六日由北京地震队耿庆国等人根据马家沟矿监测点发出的地震紧急预报讨论会,会后一天,主管华北震情的国家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的梅世蓉发出指示:
北京是首都,预报要慎重!
而做出同样指示的,还有前面提到的当时国家地震局副局长的查志远,所以,国家地震局青年专家汪成民提出的唐山、滦县一带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案被打回,只能在晚间座谈会上通报,而且该提案不代表地震局的意见。
他们的共同理由是:不能让毛主席搬家!
以我手里掌握到的资料来看,当时的老毛,岂止是不能搬家,因为久病卧床不起,根本下不了床,曾经为了换张凉席,就把老毛弄昏了过去,所以当时华国锋下令:
老毛换床时,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和政治局常委必须三方到位,床才可以换。
老毛当时的身体状况,估计已经不是北京官场上的秘密,但是,主管地震预报的国家地震局两位领导,将老毛置于几百万人民的安危以及巨大的国家财产损失之前,有那个时代的无奈……,但当那个时代过去之后,越来越多的真相被批露出来,从媒体到网络传播,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两位领导视之为升级唐山地震悲剧的罪人。这一点,恐怕他们当年也没有想到。
参考文献:钱钢 唐山大地震
唐山抗震救灾决策纪实
唐山大地震时的毛泽东 中华儿女 1994年第1期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李杨 根据张庆洲《唐山警世录》编辑整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