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敦煌
Posted: 2006-09-16 18:37
没有特别的原因,忽然想起了井上靖 (好象我有时没有原因忽然想吃巧克力或豆沙包)。最早看他的小说是少年时偷入哥哥的房间里读到的一个中篇,现代的爱情故事,一个女青年在火车上邂逅一个厚脸皮男子,两人不知不觉就谈上恋爱。情节大多忘记,只记得女主角开朗独立的性格和男主角请她吃河豚肉的细节。虽然听说过井上靖写历史小说的名声,却是这篇现代爱情故事让我念念不忘,自那以后都没有见过这么风趣动人决无俗套的同类小说。
于是在网上找了找,有敦煌,下载了, 看完了, 鉴定:这是一部佛教主题的小说,它的主题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战争与和平,不是民族混战大融合,也不是史诗长卷。其实,天龙八部跟敦煌是一回事,主题也很简单:无常。
有时候人和人的随机的相似与不同在于某些完全没有规律的认同感,说不出道理来。小说一开头,进京赶考的赵行德因为打磕睡而错过了科举功名(evoking黄梁梦的原始神话),在街上目睹一个凶悍不怕死的西夏女人而动了西行的念头。一个有点匪夷所思不合逻辑的情节,却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面对科举而幻想远方奇异的国度,靠,我在高中毕业前整整一年都在做着变成一只鸟或者一棵树的白日梦。
井上靖的文字我几乎没看过,一打照面就是deja vu,这种经验大概也不能推而广之。换言之恐怕他的小说也需要个not for everyone的标签。
见过某些书评称将军朱王礼为真正的主角而名义上的主角赵行德实际上是叙述的手段(narrative device)。赵是个极端被动的人物,而朱正相反,是典型的主动人物,难怪有此看法。赵行德这个人物让我想起Naipal的"Magic Seeds" 里面随波逐流的男主角。他去西夏是个主动选择,但是被抓丁当兵,和后面许多的描写,都给人一种听天由命的印象。他的选择和主动体现在小地方,例如救下回鹘王女,例如抢救佛经,但是这些主动不包括控制和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留下"这是一个被动的人"的标签。
而朱将军明显是作者安插的一个对比人物,他跟赵行德正相反,行动挂帅,先发制人。他把自己的命运和生死决定抓在自己手中,是文学惯例中的protagonist,人生中的alpha male,读者或雇员见了都要拜倒在地的类型。
只不过,井上靖不是个天性"入世"的作者--虽然我也不认为他是主张"遁世"的(这一点我后面再细说)。他并非不敬佩朱王礼的积极态度和行动,但是他的主题是命运的无常和个人之渺小,这一点在情节里从头到尾都有明确的阐述。
爱情部分在小说里占的篇幅很少但是影响深远。赵行德跟无名的回鹘王女的一夜姻缘很快就烟消云散,这段爱情的高潮--王女跳城自尽--出现在小说正当中而不是后半部,但它是主角人生观的一个转折点,通向彻悟佛理的第一步。
王女自杀一场本是高潮,作者却用了极其内敛的手段描写。没有耳边悲壮的配乐,没有众目暌暌的惊诧,没有人物面部表情悲痛和绝望的大特写,就是一条细细的黑线从城墙上无声的飘落,四下大批军队无人注意到。这个画面我几乎可以肯定是取材于Icarus的经典画(不过作者已经去世,死无对证了liao3)。在画中,翅膀上的蜂胶被太阳烤化而坠落大海的Icarus 被远远地推到画面深处,而近处的人们都毫不知情地继续照常来往,死亡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不留一丝痕迹。
按照言情小说的套路,除了让男主角遗恨终生,实在无须多
于是在网上找了找,有敦煌,下载了, 看完了, 鉴定:这是一部佛教主题的小说,它的主题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战争与和平,不是民族混战大融合,也不是史诗长卷。其实,天龙八部跟敦煌是一回事,主题也很简单:无常。
有时候人和人的随机的相似与不同在于某些完全没有规律的认同感,说不出道理来。小说一开头,进京赶考的赵行德因为打磕睡而错过了科举功名(evoking黄梁梦的原始神话),在街上目睹一个凶悍不怕死的西夏女人而动了西行的念头。一个有点匪夷所思不合逻辑的情节,却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面对科举而幻想远方奇异的国度,靠,我在高中毕业前整整一年都在做着变成一只鸟或者一棵树的白日梦。
井上靖的文字我几乎没看过,一打照面就是deja vu,这种经验大概也不能推而广之。换言之恐怕他的小说也需要个not for everyone的标签。
见过某些书评称将军朱王礼为真正的主角而名义上的主角赵行德实际上是叙述的手段(narrative device)。赵是个极端被动的人物,而朱正相反,是典型的主动人物,难怪有此看法。赵行德这个人物让我想起Naipal的"Magic Seeds" 里面随波逐流的男主角。他去西夏是个主动选择,但是被抓丁当兵,和后面许多的描写,都给人一种听天由命的印象。他的选择和主动体现在小地方,例如救下回鹘王女,例如抢救佛经,但是这些主动不包括控制和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留下"这是一个被动的人"的标签。
而朱将军明显是作者安插的一个对比人物,他跟赵行德正相反,行动挂帅,先发制人。他把自己的命运和生死决定抓在自己手中,是文学惯例中的protagonist,人生中的alpha male,读者或雇员见了都要拜倒在地的类型。
只不过,井上靖不是个天性"入世"的作者--虽然我也不认为他是主张"遁世"的(这一点我后面再细说)。他并非不敬佩朱王礼的积极态度和行动,但是他的主题是命运的无常和个人之渺小,这一点在情节里从头到尾都有明确的阐述。
爱情部分在小说里占的篇幅很少但是影响深远。赵行德跟无名的回鹘王女的一夜姻缘很快就烟消云散,这段爱情的高潮--王女跳城自尽--出现在小说正当中而不是后半部,但它是主角人生观的一个转折点,通向彻悟佛理的第一步。
王女自杀一场本是高潮,作者却用了极其内敛的手段描写。没有耳边悲壮的配乐,没有众目暌暌的惊诧,没有人物面部表情悲痛和绝望的大特写,就是一条细细的黑线从城墙上无声的飘落,四下大批军队无人注意到。这个画面我几乎可以肯定是取材于Icarus的经典画(不过作者已经去世,死无对证了liao3)。在画中,翅膀上的蜂胶被太阳烤化而坠落大海的Icarus 被远远地推到画面深处,而近处的人们都毫不知情地继续照常来往,死亡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不留一丝痕迹。
按照言情小说的套路,除了让男主角遗恨终生,实在无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