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s well that ends well。莎翁此剧,说的是平民少女Helena爱慕年轻伯爵Bertram。Helena治好了国王的病。作为奖赏,国王命Bertram与她成亲。然而Bertram老大不高兴,宁愿出征战死沙场。他还专门从战场写了封信(有这么变态的男人!):
When thou canst get the ring upon my finger, which never shall come off, and show me a child begotten of thy body that I am father to, then call me husband.
你Helena要凌空取物、无性繁殖,我Bertram才当你的丈夫。在17世纪的欧洲,这多么困难!然而Helena聪明伶俐,跑到丈夫那里假扮他的新欢,最后竟把两件事,都办成了。
莎士比亚的这出剧,标题鼎鼎有名。但凡受伤、失败,最后平安幸福的,都可拿出此句来,以示劝慰。然而,是不是也可以说成好了伤疤忘了痛呢?在古书里,每件事,都可以正着说完反着说;而在马克思主义里,这叫辩证地看问题。
这出剧,莎翁生前似未公演过。批评家对该剧颇有微词――尤其是Bertram,结尾一句话就回心转意,连演员,都不知道该怎么演――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嘛!这样的结尾,算不算well呢?对Helena,这样的一句话承诺,算不算well呢?
--------------------------------------------------------------------------------


Little Children的结尾,或者说快到结尾的地方。准备私奔的两个人,女的带着孩子跑到公园里等。不料可怜兮兮走进来一个恋童癖,而她自己的孩子突然间不见了――这已经有情景剧的苗头了。而男的逃出来,看到小屁孩在街上玩滑板,私奔也顾不上了――结果摔到半死。即使心里再犹豫,再昏聩慌乱,再不知所措,也不至于,半夜私奔了一半,跑去玩滑板吧……
情景剧继续。可怜的恋童癖男子,因为一时的过错,整个镇都与他为敌,连悔过自新的机会都没有。一个前警察,整日骚扰他,害得他的老母亲心脏病突发身亡。这两个人,最后在公园里遇上了。警察真心道歉,手都伸出来了。
私奔的莫名其妙没奔成,害得编剧白白引用了那么多《包法利夫人》;而恋童癖男子的悲剧,握了一个手就皆大欢喜――那时我想,这结尾也太无趣了。然而男子转过身来,像个小孩一样地哭。He castrated himself, as everybody wanted him to……
都不用分析了,光是生理上的震惊,都足够改变结尾的平庸印象了。而且这张牌,出得还颇费思量――不只是廉价的生理冲击――超强力的黑色情景剧,与前情还保持一致。总结式旁白,自带了喜剧效果,掺杂在结尾,计划中的沉重气氛里。适当的张力,真令人难忘。
同样好的,还有Casino Royale的结尾。邦德允不允许失败?允不允许废话?不到两分钟,4、5个镜头,把答案交代得1清2楚。
--------------------------------------------------------------------------------
Wiki说,《终成眷属》算做“problem plays”。它说,因为不知道该算喜剧还是悲剧。于是就变成,毛病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