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浮影爱尔兰(风雨,都城,饮酒,食物,马,华人)
Posted: 2007-01-12 0:16
经过签证车轮大战,火线订机票,圣诞大血拼的考验,我终于在新年去成了爱尔兰。新年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
虽然只呆了十一天,可是实在看了听了说了走了很多,一个题目一段话说不完,只好一个题目一段话地慢慢说。浮光掠影吧。
风雨
爱尔兰的最初印象,是它的冷。
其实一开始不冷的,我下飞机的时候天气很好,和颜悦色。坐机场大巴一路进城,简直是“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天气这么好,在城里喝过咖啡补充能量,小爱建议坐新修的轻轨到住宿的朋友家里去,下了车以后走路十五分钟,看看风景。
不就是十五分钟嘛,没问题。可惜一下车天就变了,风劲云急,吹着我东摇西摆。一会儿开始下雨,越下越大,跟小雹子似的。我在风雨里捱着走到了目标房屋,进门的时候估计已经冻青了。从那以后,我一直都拒绝走路十五分钟去搭轻轨,非要在家门口等公共汽车。小爱半晕车的理由在我的怕冷面前,已经不是理由。
从第一天开始,没有一天不刮风不下雨。落完了叶子缠满了藤的树在风里呼呼地摇,灰白的云飞快地掠过五彩城市和暗绿河流。本来预想的在但尼高乡下的房子外面很浪漫地看星星完全没有实现,因为满天都是乌云。月亮倒是露了一脸,在黑黝黝的田野上,真亮,真大。因为又低又暗的云,我也没能在长途汽车上看到日出。小爱的妈妈开车带我和小爱去看海。但尼高的海边是爱尔兰的尽头,在风雨的日子里,象天尽头一样。二战的时候为避免被误炸,爱尔兰在海滩上用白石拼成大大的EIRE字样。我试图向大西洋望去,结果根本无法呼吸。大洋卷起白浪,岸边一团团的都是小葫芦样的水草。有住在附近的渔夫,在悬崖下的沙滩上带着狗们在风雨中玩耍。牛羊无动于衷地在山坡上吃草。喘不过气来的,只有我一人。我摇摇晃晃地逃回汽车里。回到家,小爱的妈妈给炉子多添一大铲煤,又给泡了热茶。晚上睡觉的时候发现有两床厚被子,还有一个热水袋。我在炉子的袅袅暖气里拥着偎人取暖的猫,渐渐平静下来。听着木头爆开的声音,我突然想到以前一直很欣赏的爱尔兰、苏格兰的峻峭海岸,最适合上演英雄末路电影:没有风雨,人家是白这么峻峭的么?
上飞机前的最后一天,出奇的平静。天空近于脆薄的蓝,脆薄得让我疑心这晴朗不能持久。我不敢浪费这样的好天气,马上命令小爱一起出门去转悠。小爱说,你看爱尔兰待你多好,这样的日子一年也就三天,就拿了一天给你。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吃最后的晚餐,欢声笑语之际一人冲进门来,拎着中国店外卖,一身的雨水。我惊问:下雨了么?刚进门的彼得低头看了看自己几近全湿的外套,轻松地说,oh, no, it's lovely outside。
都城
爱尔兰的都城是都柏林,照中文的习惯,也可以简化为“都城”。
我很小的时候看只有文字没有地图的世界地理,心下暗异为什么欧洲有那么多个柏林:东柏林、西柏林,还有都柏林。上中学才知道:原来李代了桃僵,南辕了北辙。
据小爱同学谦虚的讲古,爱尔兰没什么历史:堆几块石头就算是古迹了。待我人在都柏林才知道,此城可能由入侵的维京人所建。维京人在被宗教驯化以前,搔扰爱尔兰海岸是家常便饭,实在太方便了。这也是很多教堂的塔楼建得又高又狭的原因――听说维京人一来,村里的人就全逃到塔楼里挤着,任由维京人在外翻拣他们想要的东西。等没动静了,再通过绳梯回村子。从12世纪英国人统治爱尔兰以来,都柏林已经是首都。城中的古教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始建于12世纪。威严厚重,气势非凡。对应的中国年代,应该是宋朝么?教堂这种大工程,不是几年可以修完的,修建过程常常绵延几十上百年。教会有”什一税“的支持,是中世纪时最有钱的组织。爱尔兰的城市乡村,可以看出大大小小的教堂是当时最好的建筑。虽然风格各异,却都是大石头砌成,走粗犷路线,未见加拿大某些地方极度简约象便利店的教堂。小爱说,那时的农民要交百分之六七十的地租,还要交十分之一的收入给天主堂。彼时做农民真不是件容易事。我赞叹教堂建筑雄壮,全是粗大条石,历经百年岿然不动;小爱说,嗯,石头,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这个。圣三一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凯尔之书“(Book of Kells),于公元九世纪写成,抄在小牛皮上,描金彩绘,是中世纪欧洲书籍装饰的巅峰之作。这本书历经盗窃,抢劫,水浸,火烧无数劫难。单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就遭火焚数十次。曾经有盗贼把书上的金粉洗去变钱。如今原本能保存下来,实在是奇迹。虽然谁是书写者,谁是绘图者,谁是装饰者,已不可考。
凯尔特人是最桀骜不驯的pagan,甚至抵住了罗马帝国的吞并(小爱同学认为,罗马人研究了爱尔兰岛上居住的野蛮人,认为不值得费这征服的工夫);被天主教驯了以后又是最坚实的天主教徒:虽然不象西班牙人四处狂热地传教,却一直与英国人不肯干休,直到独立。印象中爱尔兰人高大粗犷,生性好酒,跟契丹人该有一拼。都柏林却不象萧峰的上京,是一座色彩丰富的城,优雅地向四面八方铺开,并不大得令人心下茫茫,幽深得令人望而生畏。都柏林印象,简直象彩色的俄罗斯方块。路边连绵一个街区长的灰砖三层小楼房,分了许多户,每户的门都是最鲜艳的红、黄、蓝、粉、绿;更添上门前小小庭院朱翠离披,幽娴活泼。
城中有大屋:市议会、市邮局,都有罗马式的柱廊,三角屋顶上站着拿刀动杖的神祗,留心看半天也没猜全,只认得邮局上的其中一个是神使赫尔墨斯:他的蛇杖是不会认错的。邮局一直是都柏林最大最高最易辩认的建筑之一,过去如此,现在亦然。邮局就是往日的电信行业,全国人民都指望它,怎不利润丰厚。1916年的“复活起义“(1916 Easter rising),起义军满怀自信地占领了面河的邮局作为指挥部,向全爱尔兰宣告他们的行动。结果英军舰艇溯河而上,一炮把邮局炸毁。都柏林邮局,当时是城中唯一的显眼目标,也是英军在河上最容易攻击到的建筑。起义在六天之内被镇压,为首者被审判后处决。小爱说,唉,那时的人们,他们不太聪明是么。在旅游商店里,有当时的起义宣言。开头是”爱尔兰的男人,爱尔兰的女人,以上帝和死去祖先的名。。。“小爱说,这个开头不太友好吧,下一句肯定不会是”Let’s drink!”
新年第一天,跟小爱到城中看风景,喝咖啡扭转时差。正好赶上都柏林市长(Lord Mayor of Dublin)献上新年游行。一队队身披方格呢披风的风笛手,英俊的警察乐队,锃亮的法国号和流丽的黑管。我等都纷纷冲出咖啡店抢镜头。戴鸭舌帽穿呢外套的老先生手捏拐杖慢慢踱过,脸上露出都柏林人泰然自若的不以为然,好象在说:“啊,游客!”市长被称为Lord Mayor of …,是英国习惯。小爱说,好象一个城有许多位市长似的,Lord mayor, Chef mayor, Butler mayer…





饮酒
酒本来可以成为爱尔兰的支柱产业。三四百万人的国度,拥有数种全球闻名的酒。万恶(万乐?)之首当然是Guiness,随后还有Kilkenny,Harp。英美澳加,走进任何一间酒吧,如果没有这几种酒龙头,大可要杯草莓酸奶以示侮辱。更不用说还有温暖浓甜的Bailey,还有搀威士忌的,热情如火的爱尔兰咖啡。
酒当然可以是爱尔兰的支柱产业,如果爱尔兰人自己没有喝掉那么多的话。
小爱的品味从农村男孩直接进入学院派,就是说,他的品味象熔融的水晶突然冷却一样杂乱无章。他自是有他的坚持,却极难被贴上标签划分进哪一类。某个多云的下午三点,当我们在都柏林一间很老的酒馆坐下来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农村男孩也有小资一面。在老爱尔兰酒吧,当然要点Guiness,看看自称纯朴的爱尔兰人是不是也象狡猾势利的意法人一样,最好的酒留在自己的农庄,次上几等的才卖到新大陆。还装腔作势,不许别处产的汽泡酒叫香槟,愣说“豆包本非包”。
年轻的女侍――一望而知是赚生活费的学生,招待我们在窗边宽大的旧沙发坐下,窗处是忙碌的河岸与悠闲的河水。说,不到三点厨房不开,过了三点再拿菜单来。我们望望手表,已经两点五十五了。心说你就不能先拿菜单来我们看看么。可是看她丝毫没有要脑筋急转弯的意思,于是先点了Guiness。Guiness只要酒保从龙头里放出来,当然来得很快。小爱阻止了很渴的我端起杯子来就喝,说,等等。
你看这些密密的小汽泡了么,它们全都从杯底浮上来,聚在一起。汽泡与啤酒间的界线,象剃刀般分明。这是Guiness的特别之处。小爱说。其实她应该等汽泡浮上来才端给客人的,小爱又略带不以为然的说:你现在可以喝了。我突然觉得角色被倒转了:一般来讲,这些小情小调,甚至包括西餐里怎么用刀叉,都是我教给他的。看来这爱尔兰的Guiness文化,是幼儿园时跟“我爱耶稣“一起灌输的。”我爱耶稣“的教育也常常失败;附在Guiness上的爱尔兰人的姿态,却留着深深的印痕。
熬过了以往的那些苦日子,爱尔兰人以纵酒狂欢闻名。小爱曾经说,爱尔兰人是在酒吧外面呕吐的时候认同乡的。爱尔兰的stand-up comedian说,一间标准的爱尔兰小镇,由两间杂货店,一间理发店,和二十间酒吧构成。俄国人也能喝酒,爱尔兰人嘲笑他们是恨恨地一杯杯往肚子里咽,为了御寒和打架而喝,把酒精的意义都浪费了。爱尔兰人喝起酒来,就象”指环王“里的Halfling之乡。弗洛多他们的家乡,就是照着爱尔兰的样子描的。一大群狐朋狗友聚在酒吧里狂歌痛饮,说些没意思的话。喝得兴起,两个大男人会把臂跳舞,就是”指环王“里的玛俐和皮皮在桌子上跳的那种舞。那种舞我也真的见到了有人跳,是在Temple Bar左近一间大得象迷宫的酒吧里看球,阿仙奴三比一胜利物浦。
爱尔兰人喝酒,不仅仅是喝啤酒而已。在加拿大的酒吧里我见惯了混合酒一律装在装模作样的高脚杯里花红柳绿插片柠檬端上来(虽然那杯子有时是有机玻璃的),爱尔兰酒吧里的混合酒却可以成“扎”地叫,跟啤酒一个价钱,一个体积,大杯满斟,不知道的以为旁人在喝可乐芬达,入口才发觉甜美之后的来势汹汹。在女人里我也算是能喝一点的,最多两大杯灌下去,已经头晕脚软天旋地转,什么都变了孙二娘的洗脚水。小爱和他的哥们儿,却还在谈笑风生,大唱卡拉OK,不得不佩服从十五六岁开始喝酒,内功深厚。卡拉OK在此地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事,我是早被大学期间逢聚会必OK的经历彻底毒化,一听说卡拉OK脑子里便嗡嗡作响。爱尔兰的酒吧理论上要满十八岁才能进,但据小爱说,只要在酒保面前不心虚发抖流汗,就很可以瞒过去了。查证件?乡下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情。很多人,特别是男人,在里面一泡就是一辈子。酒吧里常见五六十岁甚至鬓发如银的老人,每晚到酒吧里看电视,读报纸,喝两杯啤酒,就这样又过了一晚上。
加拿大人对酒的兴趣绝不下于爱尔兰,可是政府的监管力度(或者说正经程度?)甚高。方圆一里常常只有一两间酒类专卖店或啤酒铺。爱尔兰的大小便利店,超级市场,都能方便地买到酒。当然他们也都领了政府发的牌照。爱尔兰政府也是爱尔兰人选出来的,如果跟大家在酒上过不去,等于自寻死路。
爱尔兰人对酒的热爱很容易地变成对酒吧的热爱。雨骤天寒,酒吧里的人气显得特别温暖。酒吧是人们社交的地方,兼具了饭堂,商场,井台,胡同口大树的社交功能。很多不起眼的酒吧都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如何保护老酒吧,就象如何保护北京的胡同一样,是爱尔兰人关注的话题。我闲着读报纸,一篇专题忧心忡忡地谈到都柏林郊区的某些老酒吧“正在严厉的酒后驾车条例和贪婪的房地产商威胁下逐渐死亡”。我愕然。
爱尔兰的酒虽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总要传播四方到妇孺皆知的地步,才能让全球人民都极大欢乐。酒总是个敏感产物,各国都有规定,入境不能随心所欲想带多少就带多少――不是哪个国家都象爱尔兰这样对酒宽宏大量的。再说了,让小孩子喝酒,传出去影响也不好――不是哪个国家的酒保都象爱尔兰这么好说话的。最后一天,我们在市中心一座老教堂改装的爱尔兰旅游中心里,我惊喜地发现了Guiness味的巧克力棒,爱尔兰威士忌巧克力球,威士忌太妃糖,百利巧克力。我兴奋地每种抓上一把回去当礼物,抱着去结账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十足白痴的游客。为了不让我一个人看上去象游客,小爱很义气地挑了一只绵羊玩具,一个绵羊杯子,上边写着“我挺过了爱尔兰的天气”,跟我一起排队。当然最后玩具和杯子都归了我,他也抓走了两块糖作为回报。Guiness味的巧克力,真的Guiness般苦。
食物
作为一个新时代少见的几乎完全不会做饭的男生,小爱经常及时地马屁滚滚,谀词如潮。最近的杰作是:“我的所有美食经验里,99%都是你带给我的。剩下那1%是我妈妈的咖喱。”
爱尔兰和英国一样,食物出名的坏。爱尔兰人吃饭是不得不为之,食物不过是卡路里的一种形式,就象空气和水一样的必需品。中国人从美食中得到的欢乐,思辨,文化感,爱尔兰人通过美酒获得。富于残酷幽默感的爱尔兰人,当然不会放过讽剌自己的食物。有人说,爱尔兰传统就是把食物煮得灰扑扑一片,再灰扑扑地吃下去;有人说,爱尔兰做法的蔬菜可以用吸管嘬着吃;有人说,尝不出爱尔兰炖菜和煮烂的纸板箱有什么区别;还有人说,我们爱尔兰人怕的就是食物的味道,所以我们特地把它都煮到水里去,再把水泼掉。。。他们不是不爱这个地方,不过他们爱的方式不同,太不同了。
时移世易,没有哪个角落能躲得过外来文明的冲击,特别是他山的那些玉,如酸甜肉,马德拉斯鸡之类。现在的爱尔兰饮食,在欧洲来看虽然还是很没特色的一国,却比祖上的几辈了已经好得多了。大量来自亚洲和东南欧移民的涌入,带来了他们自己家乡的烹饪,丰富爱尔兰人的饭桌。其实就爱尔兰实实在在的本地饭食来说,并不比极度工业化,极度大集团操作的北美日常饮食要坏。
我一向相信评价一地的吃喝,要看普通人吃什么,而不是上饭馆。初履斯土,是早上九点半。虽然英航伙食不错,六七个小时下来也差不多都颠化了。急于找点能填满肚子的东西。捱到市中心找了间咖啡店,坐下要了特浓咖啡。不愿吃沉重的爱尔兰式早餐,看见菜单上有“白狗儿”(bagel),熟悉亲切。有一款夹香肠和熏肉的,很是惊奇。白狗儿是中间有洞的面圈,一般是切开夹creamcheese,香肠熏肉放进去,白狗岂不变热狗?一时兴起,点来试试。不一会儿热烘烘端上来,才发现香肠切了薄片,颇为宽大。此处的熏肉油煎后也不是窄窄一条,肉质颇瘦且多汁。香肠和熏肉两面煎脆,咸淡适中。白狗儿更有惊喜:看来是实实在在按古方做的:生面圈做好后先过开水再烘烤,不象加拿大很多地方的白狗儿不过是做成“狗形”的面包罢了。只有少数店能买到真正的“蒙特利尔白狗儿”,在蜂蜜水中先煮过再烤的。我成长于蒙特利尔的前老板说起来对多伦多颇不以为然。这一顿早饭吃得心满意足。
西 因为时差和长途飞机,我在爱尔兰的前三天都在说睡就睡中度过,小爱不得不向朋友和家人解释他女朋友在加拿大是清醒的时候居多。白天一觉醒来已经是中午,赶快奔向市区开始一天的行程。来不及吃饭,就在巴士站旁的便利店里买一个点心,一瓶果汁。没想到点心却常有惊喜,虽然一望而知是统一制作再送到各店的大路货。牛角包是脆的,杏子酥是酥的,舍得放牛油,不假惺惺地“健康第一”。“司空”(Scone)正象张爱玲说的,轻清而“面”;加拿大面包店里买到的司空经常是太湿太重了。就是普通的小圆面包,全麦的,也比较有面粉香和麦麸香。小爱略带骄傲和不屑地说:“当然了,我们不吃加工太甚的食物。”加拿大便利店里的白面包”Wonderbread“,白得象一堆泡沫塑料,闻味道也象泡沫塑料。我疑心为了掩饰大量的填充剂味,又加上了强烈的人造牛油味。便利店里倒没有北美不可或缺的脸盘子大的曲奇饼,那种曲奇饼由三分之一的面粉,三分之一的白糖,和三分之一的牛油构成,是制造胖子的祸首之一。加拿大人的骄傲,冰球明星开的连锁店Tim Hortens,专卖奇油奇甜的甜甜圈donuts。我试过几次,回回告饶。爱尔兰这种东西似乎也不太普遍。
北上邓尼高,四小时的长途车摇晃得我头晕脑胀。牛羊青草看了一回已经神思倦怠,高高矮矮教堂的尖顶也渐渐在眼前模糊成一片棕色白色。只盼早点下车,面炉向火,喝一杯爱尔兰最spicy的热茶。早上贪睡,除了在长途巴士站吃了一个小面包和一杯咖啡以后,水米没沾牙。车到头一站,迫不及待买了火腿三明治加果汁,什么热量高吃什么。不一会儿小爱回到车上,带来花生酱甜饼和薯片。他一向戒吃薯片,怕我讥笑他埋没了辛苦得来的六块腹肌;只是回爱尔兰例外。他的理由是爱尔兰的薯片味道特别多特别好,跟加拿大的不一样。我一尝,果然。那包“大虾鸡尾酒”味酸中带辣,有“凉拌老虎菜”的味道。再来点蒜泥香就更好了。包装特小,看了看说明,只有二百卡。这样的一小包过过嘴瘾刚刚好,胖意刚显,芳踪已不见。开第二包?终是过不了自己这关。看包装袋原来是英国出产的。难道真的英国人吃薯片发胖,也比美国人胖得有道理?
好不容易摇晃到了,肚里的三明治,薯片,橙汁,可乐,早都颠化了。小爱眼尖,一眼看见车站里正等候的妈妈,姥姥,妹妹。他妈妈很体贴,不消问我们饿不饿,直接带进一家半酒吧半餐馆,那门面在小城也是不小的。午饭时间已过,有热水上温着的类食堂的菜还开着。大块烤牛肉,烤火鸡,要的时候切一片下来;裹面粉炸的鱼块,炒羊肝。配菜有煮碎蔬菜,土豆泥,炸土豆块,米饭。我很中国人地点了炒羊肝。其实烤牛肉热气腾腾,灯光下泛着汁水的光,颇诱人。羊肝的汁水调味颇香甜,只可惜炒得太老,一片片生硬板结,更羊味十足。我一向对羊肉很有包容性,所以都吃完了,实在是饿。小爱看我吃,也好奇地尝了一片。结果当然是自讨苦吃。这应该是标准改良爱式烹调了吧。据说标准的是熏肉熬卷心菜胡萝卜。我们在另一间餐馆门前的菜单上看见了这一味,很知趣地没有进去坐下来要一份。
马
不打听不知道,爱尔兰原来是养马大国。英国的赛马,很多是爱尔兰护照在英国当劳工。
不打听不知道的事还有:爱尔兰的马偶然也卖给法国人――不是为赛,而是为吃。法国人讲究吃马肉排,据说鲜嫩柔韧,比牛肉另具风情。只是这事儿说出来太也有伤风化,法国人不待某主席教诲,自动学会了闷声大发财的人生哲学。
这些是在一个冷雨蒙蒙的中午,阿诚(爱尔兰人)开车带我们几个去他妻子跑马的地方,路上说的。他妻子生在爱马世家,小时骑小马,现在骑大马。每个月心甘情愿花近两千欧在养马场,只为周末能尽情驰骋,跟马说话,喂它胡萝卜苹果和糖块。在他妻子面前,可别提起吃马肉排的话;我是在法国的时候吃的,阿诚叮嘱我们。他又补充了一句:听说马肝更好吃。
养马场在都柏林与另一小城市之间,一带全是低矮森林。公路修得很勉强,勉强到两辆车刚好能擦肩而过。养马场的房舍却阔落宽敞,绝无二马同槽的委屈。车停在小车场,附近满地都是稻草和马粪。稻草扎成高高的垛,旁边插着双股叉, 用来把稻草挑松。阿诚扯了一把喂栏中的马,被刚过来的妻子狠狠剜了一眼,说,这是给马睡的,那种细软卷成一团的才是吃的。阿诚的表情好象走路误踢到了小狗。那马显然不在乎,不紧不慢地嚼着,没有要呸呸地往外吐的意思。今天身子有点累,只骑了一个小时。阿诚的妻子说,一边弓身去刷马肚子。她的那匹是白马,梳了短短的前刘海,长着机灵的小尖耳朵,看到胡萝卜,友好得如一只狗样地凑过来。小爱怂恿我喂它,并借机让它舔舔我的手。我还是怕这大牲口不小心把我的手指头嚼了去。离得近才惊觉马的高大:马脖子可望而不可即,颈背上纵横的粗大静脉显示着里面蕴含的力量。以前去看过尸体展览“Body world”,于千姿百态的人之外还有一匹马。那匹马的胸肌纤维鲜红粗大,气势磅礴,一比之下让人感叹人是这样孱弱无能的动物。隔壁一匹栗色白鼻子马可能一早被骑过,已经沐浴粉饰完毕,披着方格线毯,也探过头来表示慰问胡萝卜。我们当然不能让人家失望。栗色马对我们的冖数周全很满意的样子,小爱要抱抱它,蹭蹭它,人家都很矜持地接受了,象一个大国元首访问某土著部落,表示亲善行土著礼节一样。栗色马剪了很俏的庞克发型,主人应该富于幽默感。
马场里当然有餐厅,占据餐厅主要面积的当然是酒吧。外面淫雨霏霏,里边炉火熊熊。冲着这股暖意也应该多喝几杯。马儿们比汽车聪明,被醉汉骑着也不会出交通事故罢?
小爱的舅父继承了外家的农场。听说最近的生意是养了四十多匹小马(pony),转手后利润相当不错(不是卖给肉店!),因此打算继续做下去。时候不巧,我去的时候旧的一批已经卖完,新的一批还没到。农场里没有小马,只有大马在待价而沽。小爱的妈妈带上一袋胡萝卜去贿赂它们。两匹马住在马房里,看见生人兴奋激动,特别是带着胡萝卜的生人。有一匹心眼子有点实,吃胡萝卜的时候老往下掉。一根胡萝卜为它拣了三回。另一匹见别人有得吃自己没有,急得摇头摆尾,直用后蹄子踢墙,咚咚作响。小爱和妈妈见惯的,只觉得很娱乐;我却感到好象房子要塌了一样。两匹马长得有点儿象,都有个长长的白鼻子。仔细看吃东西爱掉的是黑马,一匹是棕马。黑马长着长长的白色鬃毛,气质不羁象个老嬉皮。农场的两条狗进进出出,小狗一路狂追比它大四五倍的大牧羊狗,气势汹汹。大狗不知道小狗有什么秘密武器敢这么横,不由得不落荒而逃。几次三番,大狗简直无处藏身。小爱的妈妈说,这小狗最怕家里的猫。
华人
小爱一早说过,过去爱尔兰是乡村国家,外国人很少。现在欧洲大一统,外国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在都柏林。增长最快的是亚裔,波兰裔,以及因为波黑战争被欧洲各国接受的前南斯拉夫难民。果然,都柏林街头来来去去有很多东方面孔,只是不开口辨不出是中是日是韩。小爱就曾经有过一个日本女朋友和一个中国女朋友。中国女朋友在都柏林大学读书,可是家里反对得厉害。那女孩常常因为这个心情不好。小爱当时仍然young and stupid,搞不清楚女朋友为什么心情不好,只知道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带她去吃冰激淋很有帮助。当然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没能解决问题,最终那女孩还是在妈妈的压力下跟他分手了。在都柏林我们去了一间他与第一个女友去过的印度菜馆,路过那间冰激淋店的时候,却没有进去吃一杯,而是去了号称最好吃的gelato店吃香蕉船。暗想,以后带他去广州深圳,也难免去数间与前男友共徘徊过的饭馆吧,特别是川菜。
中国外卖是爱尔兰大小城市乡村不可或缺的一个成份。大部分中国外卖都有一个中文名字一笔一划地高高挂在牌匾上以证明其货真价实。只有英文名的中国外卖,连爱尔兰人都疑心“不够正宗”。小爱家乡在人烟稀少的乡下,向西不远已经是大洋。离他家最近的小镇只有一间中国外卖店和一间炸鱼薯条店。印度外卖是唯一可与中国外卖抗衡的快餐,但数量上远不如。再就是炸鱼薯条了。我疑心百分之五十的爱尔兰家庭靠这三种快餐养活着,在小爱家三天,家里只开了两顿火,其他都是买回来吃。麦当劳,肯德基,不是没有,但在一个欧洲国家的大城市,去支持这种人人喊打的大连锁店,是十分不讨好的做法。尤其在大学区。本地人宁可支持邻舍炸鱼店的生意,或是支持胼手胝足有可爱口音又会做好菜的新移民。星巴克在爱尔兰完全输给本地的连锁店Insomnia,羞人答答地缩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小店里。相反Insomnia的橙色店招远远的就能看见,摆着各式各样的美味点心,厚沉沉的茶食。店里坐着各色人等,年轻佻达的学生,男扮女装的“丽人“。
我料定爱尔兰的中餐外卖不会出色,第一天晚上大家同叫时我谨慎地点了不可能太难吃的咖喱鸡。事实证明,还是比我想象的要难吃多了:咖喱鸡完全是鸡肉片做成,没有带骨鸡块那种错综复杂的美感;咖喱汁里没有高淀粉的配料象土豆,鸡豆(chickpea)或蚕豆,全靠淀粉勾芡变成粘乎乎的。我把鸡肉挑光就吃不下去了。小爱对那间店熟得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只有一样东西能吃――星洲炒面。星洲炒面其实是酱油糖炒面,更类似“上海粗炒“。甜甜咸咸的,还不算太可怕。小爱的朋友却一点不挑,吃得很香。他们要了”豉椒豆腐“,和最令中国人疾首蹙额的”酸甜鸡球“。
都柏林虽然华人不少,却没有唐人街。只是城市的某一区域,零星有几幢标有中文的建筑和两间亚洲超市。那些开中餐馆的,街上走来走去的华人们,他们的家在哪里,闲时在哪里聚呢?也许都柏林还是太小了,是几个村子自然生长在一起成的城市。两间亚洲超市是大海中的孤岛,在街上走着很容易就忽略了,不抬头看不见。进去了才发现里面的天地好大。小爱天天念叨着想家想家,如果吃得不好,我是不能在这个城市住下去的。亚洲超市当然要考察一下。
一考察喜出望外。原来我最爱吃的东西全有:全套的李锦记,淘大酱料,嫩豆腐老豆腐炸豆腐,茭白韭黄大豆芽,鸡腿菇鲍鱼菇大白菜。有了这些,我基本就能很好地活下去了。鲜活鱼虾的大缸我不作奢求,加拿大唐人店的活鱼缸,有些洋人也专门跑去看“东洋景“或是为过一把大厨瘾专程造访。在爱尔兰找活鱼缸纯是痴人心头一点梦。四川湖南的辣豆腐干也有。小爱眼错不见抓了两包”粟一烧“的粟米条,大呼好吃。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在店里转来转去,指挥着伙计们垒货贴标签,还插空跟收钱的女孩聊天,一口南方普通话,说不上来是福建还是广东。我问一个苍白的小伙子油豆皮在哪里,他扫了我一眼,用东北口音说,我们没这东西。唐人街总是这样,老一代华侨大部分是广东福建人出来找生活的,上百年下来,安家立业,仍然带着乡音和老中国人的习惯。加拿大总理关于华人人头税的补偿演说,同时用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和台山话翻译给人头税受害者家属。新加入的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有赚两个零用的学生,有挣钱娶媳妇的青年,也有从头开始闯世界的扎实中年人。
最诡异的乡亲事件,当数公共汽车奇遇。小爱跟我每天搭11号公共汽车到市中心去,几次遇上一个背着大包面目模糊的中年男人。本来也不会留意到,可是他总是坐下就开始打电话,一口青岛味的普通话,象煞“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一次听见他说:”。。。不要点菜,有什么好吃的?买点菜。。。“又一次听见他说:”。。。吃什么?。。。好啊。。。行,别太麻烦。。。“近于商量的口气,又有因为亲近产生的不容置疑,象在对多年的老兄弟或老妻说话。看他年纪又不太大。有几次他坐在我们远远的后边,我下车时回头望,几乎不能确定那七八个面无表情的人里哪一个是他。
虽然只呆了十一天,可是实在看了听了说了走了很多,一个题目一段话说不完,只好一个题目一段话地慢慢说。浮光掠影吧。
风雨
爱尔兰的最初印象,是它的冷。
其实一开始不冷的,我下飞机的时候天气很好,和颜悦色。坐机场大巴一路进城,简直是“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天气这么好,在城里喝过咖啡补充能量,小爱建议坐新修的轻轨到住宿的朋友家里去,下了车以后走路十五分钟,看看风景。
不就是十五分钟嘛,没问题。可惜一下车天就变了,风劲云急,吹着我东摇西摆。一会儿开始下雨,越下越大,跟小雹子似的。我在风雨里捱着走到了目标房屋,进门的时候估计已经冻青了。从那以后,我一直都拒绝走路十五分钟去搭轻轨,非要在家门口等公共汽车。小爱半晕车的理由在我的怕冷面前,已经不是理由。
从第一天开始,没有一天不刮风不下雨。落完了叶子缠满了藤的树在风里呼呼地摇,灰白的云飞快地掠过五彩城市和暗绿河流。本来预想的在但尼高乡下的房子外面很浪漫地看星星完全没有实现,因为满天都是乌云。月亮倒是露了一脸,在黑黝黝的田野上,真亮,真大。因为又低又暗的云,我也没能在长途汽车上看到日出。小爱的妈妈开车带我和小爱去看海。但尼高的海边是爱尔兰的尽头,在风雨的日子里,象天尽头一样。二战的时候为避免被误炸,爱尔兰在海滩上用白石拼成大大的EIRE字样。我试图向大西洋望去,结果根本无法呼吸。大洋卷起白浪,岸边一团团的都是小葫芦样的水草。有住在附近的渔夫,在悬崖下的沙滩上带着狗们在风雨中玩耍。牛羊无动于衷地在山坡上吃草。喘不过气来的,只有我一人。我摇摇晃晃地逃回汽车里。回到家,小爱的妈妈给炉子多添一大铲煤,又给泡了热茶。晚上睡觉的时候发现有两床厚被子,还有一个热水袋。我在炉子的袅袅暖气里拥着偎人取暖的猫,渐渐平静下来。听着木头爆开的声音,我突然想到以前一直很欣赏的爱尔兰、苏格兰的峻峭海岸,最适合上演英雄末路电影:没有风雨,人家是白这么峻峭的么?
上飞机前的最后一天,出奇的平静。天空近于脆薄的蓝,脆薄得让我疑心这晴朗不能持久。我不敢浪费这样的好天气,马上命令小爱一起出门去转悠。小爱说,你看爱尔兰待你多好,这样的日子一年也就三天,就拿了一天给你。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吃最后的晚餐,欢声笑语之际一人冲进门来,拎着中国店外卖,一身的雨水。我惊问:下雨了么?刚进门的彼得低头看了看自己几近全湿的外套,轻松地说,oh, no, it's lovely outside。
都城
爱尔兰的都城是都柏林,照中文的习惯,也可以简化为“都城”。
我很小的时候看只有文字没有地图的世界地理,心下暗异为什么欧洲有那么多个柏林:东柏林、西柏林,还有都柏林。上中学才知道:原来李代了桃僵,南辕了北辙。
据小爱同学谦虚的讲古,爱尔兰没什么历史:堆几块石头就算是古迹了。待我人在都柏林才知道,此城可能由入侵的维京人所建。维京人在被宗教驯化以前,搔扰爱尔兰海岸是家常便饭,实在太方便了。这也是很多教堂的塔楼建得又高又狭的原因――听说维京人一来,村里的人就全逃到塔楼里挤着,任由维京人在外翻拣他们想要的东西。等没动静了,再通过绳梯回村子。从12世纪英国人统治爱尔兰以来,都柏林已经是首都。城中的古教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始建于12世纪。威严厚重,气势非凡。对应的中国年代,应该是宋朝么?教堂这种大工程,不是几年可以修完的,修建过程常常绵延几十上百年。教会有”什一税“的支持,是中世纪时最有钱的组织。爱尔兰的城市乡村,可以看出大大小小的教堂是当时最好的建筑。虽然风格各异,却都是大石头砌成,走粗犷路线,未见加拿大某些地方极度简约象便利店的教堂。小爱说,那时的农民要交百分之六七十的地租,还要交十分之一的收入给天主堂。彼时做农民真不是件容易事。我赞叹教堂建筑雄壮,全是粗大条石,历经百年岿然不动;小爱说,嗯,石头,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这个。圣三一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凯尔之书“(Book of Kells),于公元九世纪写成,抄在小牛皮上,描金彩绘,是中世纪欧洲书籍装饰的巅峰之作。这本书历经盗窃,抢劫,水浸,火烧无数劫难。单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就遭火焚数十次。曾经有盗贼把书上的金粉洗去变钱。如今原本能保存下来,实在是奇迹。虽然谁是书写者,谁是绘图者,谁是装饰者,已不可考。
凯尔特人是最桀骜不驯的pagan,甚至抵住了罗马帝国的吞并(小爱同学认为,罗马人研究了爱尔兰岛上居住的野蛮人,认为不值得费这征服的工夫);被天主教驯了以后又是最坚实的天主教徒:虽然不象西班牙人四处狂热地传教,却一直与英国人不肯干休,直到独立。印象中爱尔兰人高大粗犷,生性好酒,跟契丹人该有一拼。都柏林却不象萧峰的上京,是一座色彩丰富的城,优雅地向四面八方铺开,并不大得令人心下茫茫,幽深得令人望而生畏。都柏林印象,简直象彩色的俄罗斯方块。路边连绵一个街区长的灰砖三层小楼房,分了许多户,每户的门都是最鲜艳的红、黄、蓝、粉、绿;更添上门前小小庭院朱翠离披,幽娴活泼。
城中有大屋:市议会、市邮局,都有罗马式的柱廊,三角屋顶上站着拿刀动杖的神祗,留心看半天也没猜全,只认得邮局上的其中一个是神使赫尔墨斯:他的蛇杖是不会认错的。邮局一直是都柏林最大最高最易辩认的建筑之一,过去如此,现在亦然。邮局就是往日的电信行业,全国人民都指望它,怎不利润丰厚。1916年的“复活起义“(1916 Easter rising),起义军满怀自信地占领了面河的邮局作为指挥部,向全爱尔兰宣告他们的行动。结果英军舰艇溯河而上,一炮把邮局炸毁。都柏林邮局,当时是城中唯一的显眼目标,也是英军在河上最容易攻击到的建筑。起义在六天之内被镇压,为首者被审判后处决。小爱说,唉,那时的人们,他们不太聪明是么。在旅游商店里,有当时的起义宣言。开头是”爱尔兰的男人,爱尔兰的女人,以上帝和死去祖先的名。。。“小爱说,这个开头不太友好吧,下一句肯定不会是”Let’s drink!”
新年第一天,跟小爱到城中看风景,喝咖啡扭转时差。正好赶上都柏林市长(Lord Mayor of Dublin)献上新年游行。一队队身披方格呢披风的风笛手,英俊的警察乐队,锃亮的法国号和流丽的黑管。我等都纷纷冲出咖啡店抢镜头。戴鸭舌帽穿呢外套的老先生手捏拐杖慢慢踱过,脸上露出都柏林人泰然自若的不以为然,好象在说:“啊,游客!”市长被称为Lord Mayor of …,是英国习惯。小爱说,好象一个城有许多位市长似的,Lord mayor, Chef mayor, Butler mayer…





饮酒
酒本来可以成为爱尔兰的支柱产业。三四百万人的国度,拥有数种全球闻名的酒。万恶(万乐?)之首当然是Guiness,随后还有Kilkenny,Harp。英美澳加,走进任何一间酒吧,如果没有这几种酒龙头,大可要杯草莓酸奶以示侮辱。更不用说还有温暖浓甜的Bailey,还有搀威士忌的,热情如火的爱尔兰咖啡。
酒当然可以是爱尔兰的支柱产业,如果爱尔兰人自己没有喝掉那么多的话。
小爱的品味从农村男孩直接进入学院派,就是说,他的品味象熔融的水晶突然冷却一样杂乱无章。他自是有他的坚持,却极难被贴上标签划分进哪一类。某个多云的下午三点,当我们在都柏林一间很老的酒馆坐下来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农村男孩也有小资一面。在老爱尔兰酒吧,当然要点Guiness,看看自称纯朴的爱尔兰人是不是也象狡猾势利的意法人一样,最好的酒留在自己的农庄,次上几等的才卖到新大陆。还装腔作势,不许别处产的汽泡酒叫香槟,愣说“豆包本非包”。
年轻的女侍――一望而知是赚生活费的学生,招待我们在窗边宽大的旧沙发坐下,窗处是忙碌的河岸与悠闲的河水。说,不到三点厨房不开,过了三点再拿菜单来。我们望望手表,已经两点五十五了。心说你就不能先拿菜单来我们看看么。可是看她丝毫没有要脑筋急转弯的意思,于是先点了Guiness。Guiness只要酒保从龙头里放出来,当然来得很快。小爱阻止了很渴的我端起杯子来就喝,说,等等。
你看这些密密的小汽泡了么,它们全都从杯底浮上来,聚在一起。汽泡与啤酒间的界线,象剃刀般分明。这是Guiness的特别之处。小爱说。其实她应该等汽泡浮上来才端给客人的,小爱又略带不以为然的说:你现在可以喝了。我突然觉得角色被倒转了:一般来讲,这些小情小调,甚至包括西餐里怎么用刀叉,都是我教给他的。看来这爱尔兰的Guiness文化,是幼儿园时跟“我爱耶稣“一起灌输的。”我爱耶稣“的教育也常常失败;附在Guiness上的爱尔兰人的姿态,却留着深深的印痕。
熬过了以往的那些苦日子,爱尔兰人以纵酒狂欢闻名。小爱曾经说,爱尔兰人是在酒吧外面呕吐的时候认同乡的。爱尔兰的stand-up comedian说,一间标准的爱尔兰小镇,由两间杂货店,一间理发店,和二十间酒吧构成。俄国人也能喝酒,爱尔兰人嘲笑他们是恨恨地一杯杯往肚子里咽,为了御寒和打架而喝,把酒精的意义都浪费了。爱尔兰人喝起酒来,就象”指环王“里的Halfling之乡。弗洛多他们的家乡,就是照着爱尔兰的样子描的。一大群狐朋狗友聚在酒吧里狂歌痛饮,说些没意思的话。喝得兴起,两个大男人会把臂跳舞,就是”指环王“里的玛俐和皮皮在桌子上跳的那种舞。那种舞我也真的见到了有人跳,是在Temple Bar左近一间大得象迷宫的酒吧里看球,阿仙奴三比一胜利物浦。
爱尔兰人喝酒,不仅仅是喝啤酒而已。在加拿大的酒吧里我见惯了混合酒一律装在装模作样的高脚杯里花红柳绿插片柠檬端上来(虽然那杯子有时是有机玻璃的),爱尔兰酒吧里的混合酒却可以成“扎”地叫,跟啤酒一个价钱,一个体积,大杯满斟,不知道的以为旁人在喝可乐芬达,入口才发觉甜美之后的来势汹汹。在女人里我也算是能喝一点的,最多两大杯灌下去,已经头晕脚软天旋地转,什么都变了孙二娘的洗脚水。小爱和他的哥们儿,却还在谈笑风生,大唱卡拉OK,不得不佩服从十五六岁开始喝酒,内功深厚。卡拉OK在此地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事,我是早被大学期间逢聚会必OK的经历彻底毒化,一听说卡拉OK脑子里便嗡嗡作响。爱尔兰的酒吧理论上要满十八岁才能进,但据小爱说,只要在酒保面前不心虚发抖流汗,就很可以瞒过去了。查证件?乡下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情。很多人,特别是男人,在里面一泡就是一辈子。酒吧里常见五六十岁甚至鬓发如银的老人,每晚到酒吧里看电视,读报纸,喝两杯啤酒,就这样又过了一晚上。
加拿大人对酒的兴趣绝不下于爱尔兰,可是政府的监管力度(或者说正经程度?)甚高。方圆一里常常只有一两间酒类专卖店或啤酒铺。爱尔兰的大小便利店,超级市场,都能方便地买到酒。当然他们也都领了政府发的牌照。爱尔兰政府也是爱尔兰人选出来的,如果跟大家在酒上过不去,等于自寻死路。
爱尔兰人对酒的热爱很容易地变成对酒吧的热爱。雨骤天寒,酒吧里的人气显得特别温暖。酒吧是人们社交的地方,兼具了饭堂,商场,井台,胡同口大树的社交功能。很多不起眼的酒吧都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如何保护老酒吧,就象如何保护北京的胡同一样,是爱尔兰人关注的话题。我闲着读报纸,一篇专题忧心忡忡地谈到都柏林郊区的某些老酒吧“正在严厉的酒后驾车条例和贪婪的房地产商威胁下逐渐死亡”。我愕然。
爱尔兰的酒虽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总要传播四方到妇孺皆知的地步,才能让全球人民都极大欢乐。酒总是个敏感产物,各国都有规定,入境不能随心所欲想带多少就带多少――不是哪个国家都象爱尔兰这样对酒宽宏大量的。再说了,让小孩子喝酒,传出去影响也不好――不是哪个国家的酒保都象爱尔兰这么好说话的。最后一天,我们在市中心一座老教堂改装的爱尔兰旅游中心里,我惊喜地发现了Guiness味的巧克力棒,爱尔兰威士忌巧克力球,威士忌太妃糖,百利巧克力。我兴奋地每种抓上一把回去当礼物,抱着去结账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十足白痴的游客。为了不让我一个人看上去象游客,小爱很义气地挑了一只绵羊玩具,一个绵羊杯子,上边写着“我挺过了爱尔兰的天气”,跟我一起排队。当然最后玩具和杯子都归了我,他也抓走了两块糖作为回报。Guiness味的巧克力,真的Guiness般苦。
食物
作为一个新时代少见的几乎完全不会做饭的男生,小爱经常及时地马屁滚滚,谀词如潮。最近的杰作是:“我的所有美食经验里,99%都是你带给我的。剩下那1%是我妈妈的咖喱。”
爱尔兰和英国一样,食物出名的坏。爱尔兰人吃饭是不得不为之,食物不过是卡路里的一种形式,就象空气和水一样的必需品。中国人从美食中得到的欢乐,思辨,文化感,爱尔兰人通过美酒获得。富于残酷幽默感的爱尔兰人,当然不会放过讽剌自己的食物。有人说,爱尔兰传统就是把食物煮得灰扑扑一片,再灰扑扑地吃下去;有人说,爱尔兰做法的蔬菜可以用吸管嘬着吃;有人说,尝不出爱尔兰炖菜和煮烂的纸板箱有什么区别;还有人说,我们爱尔兰人怕的就是食物的味道,所以我们特地把它都煮到水里去,再把水泼掉。。。他们不是不爱这个地方,不过他们爱的方式不同,太不同了。
时移世易,没有哪个角落能躲得过外来文明的冲击,特别是他山的那些玉,如酸甜肉,马德拉斯鸡之类。现在的爱尔兰饮食,在欧洲来看虽然还是很没特色的一国,却比祖上的几辈了已经好得多了。大量来自亚洲和东南欧移民的涌入,带来了他们自己家乡的烹饪,丰富爱尔兰人的饭桌。其实就爱尔兰实实在在的本地饭食来说,并不比极度工业化,极度大集团操作的北美日常饮食要坏。
我一向相信评价一地的吃喝,要看普通人吃什么,而不是上饭馆。初履斯土,是早上九点半。虽然英航伙食不错,六七个小时下来也差不多都颠化了。急于找点能填满肚子的东西。捱到市中心找了间咖啡店,坐下要了特浓咖啡。不愿吃沉重的爱尔兰式早餐,看见菜单上有“白狗儿”(bagel),熟悉亲切。有一款夹香肠和熏肉的,很是惊奇。白狗儿是中间有洞的面圈,一般是切开夹creamcheese,香肠熏肉放进去,白狗岂不变热狗?一时兴起,点来试试。不一会儿热烘烘端上来,才发现香肠切了薄片,颇为宽大。此处的熏肉油煎后也不是窄窄一条,肉质颇瘦且多汁。香肠和熏肉两面煎脆,咸淡适中。白狗儿更有惊喜:看来是实实在在按古方做的:生面圈做好后先过开水再烘烤,不象加拿大很多地方的白狗儿不过是做成“狗形”的面包罢了。只有少数店能买到真正的“蒙特利尔白狗儿”,在蜂蜜水中先煮过再烤的。我成长于蒙特利尔的前老板说起来对多伦多颇不以为然。这一顿早饭吃得心满意足。
西 因为时差和长途飞机,我在爱尔兰的前三天都在说睡就睡中度过,小爱不得不向朋友和家人解释他女朋友在加拿大是清醒的时候居多。白天一觉醒来已经是中午,赶快奔向市区开始一天的行程。来不及吃饭,就在巴士站旁的便利店里买一个点心,一瓶果汁。没想到点心却常有惊喜,虽然一望而知是统一制作再送到各店的大路货。牛角包是脆的,杏子酥是酥的,舍得放牛油,不假惺惺地“健康第一”。“司空”(Scone)正象张爱玲说的,轻清而“面”;加拿大面包店里买到的司空经常是太湿太重了。就是普通的小圆面包,全麦的,也比较有面粉香和麦麸香。小爱略带骄傲和不屑地说:“当然了,我们不吃加工太甚的食物。”加拿大便利店里的白面包”Wonderbread“,白得象一堆泡沫塑料,闻味道也象泡沫塑料。我疑心为了掩饰大量的填充剂味,又加上了强烈的人造牛油味。便利店里倒没有北美不可或缺的脸盘子大的曲奇饼,那种曲奇饼由三分之一的面粉,三分之一的白糖,和三分之一的牛油构成,是制造胖子的祸首之一。加拿大人的骄傲,冰球明星开的连锁店Tim Hortens,专卖奇油奇甜的甜甜圈donuts。我试过几次,回回告饶。爱尔兰这种东西似乎也不太普遍。
北上邓尼高,四小时的长途车摇晃得我头晕脑胀。牛羊青草看了一回已经神思倦怠,高高矮矮教堂的尖顶也渐渐在眼前模糊成一片棕色白色。只盼早点下车,面炉向火,喝一杯爱尔兰最spicy的热茶。早上贪睡,除了在长途巴士站吃了一个小面包和一杯咖啡以后,水米没沾牙。车到头一站,迫不及待买了火腿三明治加果汁,什么热量高吃什么。不一会儿小爱回到车上,带来花生酱甜饼和薯片。他一向戒吃薯片,怕我讥笑他埋没了辛苦得来的六块腹肌;只是回爱尔兰例外。他的理由是爱尔兰的薯片味道特别多特别好,跟加拿大的不一样。我一尝,果然。那包“大虾鸡尾酒”味酸中带辣,有“凉拌老虎菜”的味道。再来点蒜泥香就更好了。包装特小,看了看说明,只有二百卡。这样的一小包过过嘴瘾刚刚好,胖意刚显,芳踪已不见。开第二包?终是过不了自己这关。看包装袋原来是英国出产的。难道真的英国人吃薯片发胖,也比美国人胖得有道理?
好不容易摇晃到了,肚里的三明治,薯片,橙汁,可乐,早都颠化了。小爱眼尖,一眼看见车站里正等候的妈妈,姥姥,妹妹。他妈妈很体贴,不消问我们饿不饿,直接带进一家半酒吧半餐馆,那门面在小城也是不小的。午饭时间已过,有热水上温着的类食堂的菜还开着。大块烤牛肉,烤火鸡,要的时候切一片下来;裹面粉炸的鱼块,炒羊肝。配菜有煮碎蔬菜,土豆泥,炸土豆块,米饭。我很中国人地点了炒羊肝。其实烤牛肉热气腾腾,灯光下泛着汁水的光,颇诱人。羊肝的汁水调味颇香甜,只可惜炒得太老,一片片生硬板结,更羊味十足。我一向对羊肉很有包容性,所以都吃完了,实在是饿。小爱看我吃,也好奇地尝了一片。结果当然是自讨苦吃。这应该是标准改良爱式烹调了吧。据说标准的是熏肉熬卷心菜胡萝卜。我们在另一间餐馆门前的菜单上看见了这一味,很知趣地没有进去坐下来要一份。
马
不打听不知道,爱尔兰原来是养马大国。英国的赛马,很多是爱尔兰护照在英国当劳工。
不打听不知道的事还有:爱尔兰的马偶然也卖给法国人――不是为赛,而是为吃。法国人讲究吃马肉排,据说鲜嫩柔韧,比牛肉另具风情。只是这事儿说出来太也有伤风化,法国人不待某主席教诲,自动学会了闷声大发财的人生哲学。
这些是在一个冷雨蒙蒙的中午,阿诚(爱尔兰人)开车带我们几个去他妻子跑马的地方,路上说的。他妻子生在爱马世家,小时骑小马,现在骑大马。每个月心甘情愿花近两千欧在养马场,只为周末能尽情驰骋,跟马说话,喂它胡萝卜苹果和糖块。在他妻子面前,可别提起吃马肉排的话;我是在法国的时候吃的,阿诚叮嘱我们。他又补充了一句:听说马肝更好吃。
养马场在都柏林与另一小城市之间,一带全是低矮森林。公路修得很勉强,勉强到两辆车刚好能擦肩而过。养马场的房舍却阔落宽敞,绝无二马同槽的委屈。车停在小车场,附近满地都是稻草和马粪。稻草扎成高高的垛,旁边插着双股叉, 用来把稻草挑松。阿诚扯了一把喂栏中的马,被刚过来的妻子狠狠剜了一眼,说,这是给马睡的,那种细软卷成一团的才是吃的。阿诚的表情好象走路误踢到了小狗。那马显然不在乎,不紧不慢地嚼着,没有要呸呸地往外吐的意思。今天身子有点累,只骑了一个小时。阿诚的妻子说,一边弓身去刷马肚子。她的那匹是白马,梳了短短的前刘海,长着机灵的小尖耳朵,看到胡萝卜,友好得如一只狗样地凑过来。小爱怂恿我喂它,并借机让它舔舔我的手。我还是怕这大牲口不小心把我的手指头嚼了去。离得近才惊觉马的高大:马脖子可望而不可即,颈背上纵横的粗大静脉显示着里面蕴含的力量。以前去看过尸体展览“Body world”,于千姿百态的人之外还有一匹马。那匹马的胸肌纤维鲜红粗大,气势磅礴,一比之下让人感叹人是这样孱弱无能的动物。隔壁一匹栗色白鼻子马可能一早被骑过,已经沐浴粉饰完毕,披着方格线毯,也探过头来表示慰问胡萝卜。我们当然不能让人家失望。栗色马对我们的冖数周全很满意的样子,小爱要抱抱它,蹭蹭它,人家都很矜持地接受了,象一个大国元首访问某土著部落,表示亲善行土著礼节一样。栗色马剪了很俏的庞克发型,主人应该富于幽默感。
马场里当然有餐厅,占据餐厅主要面积的当然是酒吧。外面淫雨霏霏,里边炉火熊熊。冲着这股暖意也应该多喝几杯。马儿们比汽车聪明,被醉汉骑着也不会出交通事故罢?
小爱的舅父继承了外家的农场。听说最近的生意是养了四十多匹小马(pony),转手后利润相当不错(不是卖给肉店!),因此打算继续做下去。时候不巧,我去的时候旧的一批已经卖完,新的一批还没到。农场里没有小马,只有大马在待价而沽。小爱的妈妈带上一袋胡萝卜去贿赂它们。两匹马住在马房里,看见生人兴奋激动,特别是带着胡萝卜的生人。有一匹心眼子有点实,吃胡萝卜的时候老往下掉。一根胡萝卜为它拣了三回。另一匹见别人有得吃自己没有,急得摇头摆尾,直用后蹄子踢墙,咚咚作响。小爱和妈妈见惯的,只觉得很娱乐;我却感到好象房子要塌了一样。两匹马长得有点儿象,都有个长长的白鼻子。仔细看吃东西爱掉的是黑马,一匹是棕马。黑马长着长长的白色鬃毛,气质不羁象个老嬉皮。农场的两条狗进进出出,小狗一路狂追比它大四五倍的大牧羊狗,气势汹汹。大狗不知道小狗有什么秘密武器敢这么横,不由得不落荒而逃。几次三番,大狗简直无处藏身。小爱的妈妈说,这小狗最怕家里的猫。
华人
小爱一早说过,过去爱尔兰是乡村国家,外国人很少。现在欧洲大一统,外国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在都柏林。增长最快的是亚裔,波兰裔,以及因为波黑战争被欧洲各国接受的前南斯拉夫难民。果然,都柏林街头来来去去有很多东方面孔,只是不开口辨不出是中是日是韩。小爱就曾经有过一个日本女朋友和一个中国女朋友。中国女朋友在都柏林大学读书,可是家里反对得厉害。那女孩常常因为这个心情不好。小爱当时仍然young and stupid,搞不清楚女朋友为什么心情不好,只知道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带她去吃冰激淋很有帮助。当然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没能解决问题,最终那女孩还是在妈妈的压力下跟他分手了。在都柏林我们去了一间他与第一个女友去过的印度菜馆,路过那间冰激淋店的时候,却没有进去吃一杯,而是去了号称最好吃的gelato店吃香蕉船。暗想,以后带他去广州深圳,也难免去数间与前男友共徘徊过的饭馆吧,特别是川菜。
中国外卖是爱尔兰大小城市乡村不可或缺的一个成份。大部分中国外卖都有一个中文名字一笔一划地高高挂在牌匾上以证明其货真价实。只有英文名的中国外卖,连爱尔兰人都疑心“不够正宗”。小爱家乡在人烟稀少的乡下,向西不远已经是大洋。离他家最近的小镇只有一间中国外卖店和一间炸鱼薯条店。印度外卖是唯一可与中国外卖抗衡的快餐,但数量上远不如。再就是炸鱼薯条了。我疑心百分之五十的爱尔兰家庭靠这三种快餐养活着,在小爱家三天,家里只开了两顿火,其他都是买回来吃。麦当劳,肯德基,不是没有,但在一个欧洲国家的大城市,去支持这种人人喊打的大连锁店,是十分不讨好的做法。尤其在大学区。本地人宁可支持邻舍炸鱼店的生意,或是支持胼手胝足有可爱口音又会做好菜的新移民。星巴克在爱尔兰完全输给本地的连锁店Insomnia,羞人答答地缩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小店里。相反Insomnia的橙色店招远远的就能看见,摆着各式各样的美味点心,厚沉沉的茶食。店里坐着各色人等,年轻佻达的学生,男扮女装的“丽人“。
我料定爱尔兰的中餐外卖不会出色,第一天晚上大家同叫时我谨慎地点了不可能太难吃的咖喱鸡。事实证明,还是比我想象的要难吃多了:咖喱鸡完全是鸡肉片做成,没有带骨鸡块那种错综复杂的美感;咖喱汁里没有高淀粉的配料象土豆,鸡豆(chickpea)或蚕豆,全靠淀粉勾芡变成粘乎乎的。我把鸡肉挑光就吃不下去了。小爱对那间店熟得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只有一样东西能吃――星洲炒面。星洲炒面其实是酱油糖炒面,更类似“上海粗炒“。甜甜咸咸的,还不算太可怕。小爱的朋友却一点不挑,吃得很香。他们要了”豉椒豆腐“,和最令中国人疾首蹙额的”酸甜鸡球“。
都柏林虽然华人不少,却没有唐人街。只是城市的某一区域,零星有几幢标有中文的建筑和两间亚洲超市。那些开中餐馆的,街上走来走去的华人们,他们的家在哪里,闲时在哪里聚呢?也许都柏林还是太小了,是几个村子自然生长在一起成的城市。两间亚洲超市是大海中的孤岛,在街上走着很容易就忽略了,不抬头看不见。进去了才发现里面的天地好大。小爱天天念叨着想家想家,如果吃得不好,我是不能在这个城市住下去的。亚洲超市当然要考察一下。
一考察喜出望外。原来我最爱吃的东西全有:全套的李锦记,淘大酱料,嫩豆腐老豆腐炸豆腐,茭白韭黄大豆芽,鸡腿菇鲍鱼菇大白菜。有了这些,我基本就能很好地活下去了。鲜活鱼虾的大缸我不作奢求,加拿大唐人店的活鱼缸,有些洋人也专门跑去看“东洋景“或是为过一把大厨瘾专程造访。在爱尔兰找活鱼缸纯是痴人心头一点梦。四川湖南的辣豆腐干也有。小爱眼错不见抓了两包”粟一烧“的粟米条,大呼好吃。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在店里转来转去,指挥着伙计们垒货贴标签,还插空跟收钱的女孩聊天,一口南方普通话,说不上来是福建还是广东。我问一个苍白的小伙子油豆皮在哪里,他扫了我一眼,用东北口音说,我们没这东西。唐人街总是这样,老一代华侨大部分是广东福建人出来找生活的,上百年下来,安家立业,仍然带着乡音和老中国人的习惯。加拿大总理关于华人人头税的补偿演说,同时用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和台山话翻译给人头税受害者家属。新加入的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有赚两个零用的学生,有挣钱娶媳妇的青年,也有从头开始闯世界的扎实中年人。
最诡异的乡亲事件,当数公共汽车奇遇。小爱跟我每天搭11号公共汽车到市中心去,几次遇上一个背着大包面目模糊的中年男人。本来也不会留意到,可是他总是坐下就开始打电话,一口青岛味的普通话,象煞“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一次听见他说:”。。。不要点菜,有什么好吃的?买点菜。。。“又一次听见他说:”。。。吃什么?。。。好啊。。。行,别太麻烦。。。“近于商量的口气,又有因为亲近产生的不容置疑,象在对多年的老兄弟或老妻说话。看他年纪又不太大。有几次他坐在我们远远的后边,我下车时回头望,几乎不能确定那七八个面无表情的人里哪一个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