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南宫槐香忆英宗
Posted: 2007-04-26  11:42
				
				这个该是萍踪侠影的背景吧。
南宫槐香忆英宗
D
天安门东边有条并不宽广的南池子大街,往北是北池子,中间是故宫东华门。早年的南池子是京城著名的大杂院区。经过旧城改造,今天这条街边树立着两行高大的国槐,绿荫掩映下是一片古朴的四合院。虽然距离闹市只有几步之遥,但一走入南池子大街,清奇的古意扑面而来,市声便一下子好像被隔在了另外的时空中。每年四五月之交,槐花清香飘散数里,更是让人神清气爽,引起无限遐思。
明清时期,南池子虽然并不在紫禁城之内,但也不是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和太庙、社稷坛一样,这里曾经是专供皇家使用的地方,称为“南宫”。从南池子到东华门这短短的一段距离还发生过一桩离奇的宫廷政变,史称“夺门之变”。这一切都是因为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当了两回皇帝的人――明英宗朱祁镇。事实上,南宫并不是皇帝喜欢居住的地方,明清两代,只有明英宗在此住了六年,而且他居于此处的时候被称为“上皇”(太上皇),其实是被幽禁,也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重返紫禁城。也正是由于这位皇帝,使“南囿秋风”跻身于燕京十景之列,成为北京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身为帝王,朱祁镇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然而一切坎坷都是从最初的平静开始的。
公元1436年,史称正统元年,八岁的朱祁镇第一回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八岁的小皇帝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一生会有那样多的波折。人生的大起大落原非一个八岁的孩子所能理解的事情。扶他坐上皇位的是他的祖母张太皇太后,这位女性被认为是明代后宫贤良淑德的典范;辅佐他的是由明初最著名的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组成的内阁。一切迹象都表明,他只要按照礼仪主持王朝仪式,听从辅臣的安排处理国事,就能做一世的太平皇帝。至于他对此是否满意,似乎并没人关心。
然而,世事的发展并非总能一如人们的预期,时光的流逝总能将一切改变。围绕着八岁小皇帝的都是老人,孩童会长大,长者会衰老,这是人世法则。正统七年(1442),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中的杨荣在前此两年也已去世,剩下的杨士奇和杨溥也都过了七十岁,都是行将就木的老人。这些老人并未给英宗皇帝留下出类拔萃的可用之才。这是国家的遗憾,却让这位虚岁十六的少年皇帝得到了一个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统治天下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受过良好教育、与少年皇帝关系紧密且正当壮年的宦官王振把持了朝政。
人们都认为明代宦官乱政是很严重的问题,而宦官乱政自王振始。宦官能够干预朝政的主要起因是永乐年间设置了内书房,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的太监。永乐皇帝朱棣曾说服了一批儒者自愿净身入宫教导太监,王振正是自愿净身入宫的人之一。当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他处事小心,聪明机敏,博得了朝臣的赞誉,又做了英宗的启蒙老师,是英宗最可信赖的人。所以在张太皇太后去世和三杨老迈的时候,他顺利地控制了少年皇帝。也许朱祁镇从来没有想过,或者不愿去想,他摆脱了老人的操控,又落入了宦官的股掌。身处帝国权力金字塔尖上的皇帝从来都不是自由的,通常还格外孤单。在这种情况下,被谁操纵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只要那个人能陪伴他,能让他感觉到少许自由。对于英宗,王振正是这样的人。
英宗选择了宦官,对国家是场可怕的灾难,可对他自身而言,也许并不是最坏的选项。1449年,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开始了一场对蒙古瓦剌部的亲征。在这次形同儿戏的战争中,刚刚二十出头的英宗皇帝成了蒙古人的俘虏。所有的史料都认为,是王振的张扬和好大喜功导致了失败。但是王振在这次战役里,死于乱军之中;很多太监誓死守护年轻的皇帝,在瓦剌要俘虏他的时候,扈从的太监们将他围在中间以防被敌人冒犯。宦官并非全是凉薄之人,对于英宗,至少他给予太监的宠信还是得到了感情上的回报。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作了俘虏而国祚仍然延续的事情发生得很少。前一次是北宋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这对父子终生未能南归宋室;而明英宗的命运看起来比这两位皇帝好得多,在被瓦剌囚禁了一年以后,他又被送回了北京。
可是,现在的皇帝是他的弟弟朱祁钰,即景泰皇帝。江山已经不是他的江山,宫苑也不再是他的宫苑。他只能作为“上皇”居住在南宫。尽管南宫与朝堂近在咫尺,然而曾经受万人朝拜的皇帝现在只是一只标准的囚鸟。再后来,他的儿子朱见深(即后来的成化皇帝)成了废太子,被封为沂王。眼看自己的正统地位完全被别人取代,真不知道这位曾经以“正统”为年号的皇帝心里是什么滋味。
然而,权力的大起大落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朱祁镇生活的实质。当初在紫禁城中,他不过是代表最高权力的一个符号,所谓禁宫,其实禁住的主要是皇帝的一言一行;后来在瓦剌营中,他作为超高级战俘,一样有太监服侍;至于到了南宫,谁都知道他事实上是被软禁起来,然而其间的服器用度虽然不能跟皇宫相比,也绝不是平常人可比的。仔细一比,他其实并没有比过去更加不自由。而且他的一生比大多数明代的皇帝都幸运,至少他离开过北京,见识过塞北风光――大多数皇帝一生都没有离开过皇宫这座巨大的牢笼。如果不是因为后来那场别有用心的政变,或许朱祁镇会安静地老死于凄冷南宫,逐渐被人们遗忘。
有时候,就算是皇帝也无法控制自己在历史舞台上的戏份,他们就像被人操控的吊线木偶,不自觉地走到了华丽幕前。明英宗可能从来不曾想过自己还有走出南宫重返大内的那一天。那一天在1457年的初春来临,英宗事先几乎毫无察觉。
那是一次纯粹的“政变”,它的发动者们还为它加了一个恰当的名目――“夺门”。
历史记载告诉我们,当年发动夺门政变的幕后推手是一群别有用心的人,他们的目的是铲除异己或者巩固自身地位,很少有人从国家的正统性和皇帝的道德标准来考虑这次这政变的功过是非。不过,这次政变的起因确实是由对国家正统性和皇帝的道德标准的争论开始的。按照儒家的宗法制度,朱祁钰尽管阴差阳错得到了帝位,但他死之后还是需要将帝位传给英宗的长子。他对此十分不甘。景泰三年,他终于将英宗的儿子贬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太子,史称怀献太子。可刚过了一年,怀献太子就夭折了,太子之位又空了出来。这时,大臣纷纷上言请求恢复沂王的太子资格。此后数年陷入了僵局,太子之位也一直悬空。君臣之间裂缝加深,那些各怀鬼胎的人开始蠢动了。
第一个想借助英宗复辟打击异己的人是武将石亨,他与于谦不合。于谦是解土木围城之危的大功臣,也是拥护景帝继位的重要人物,所以,英宗复位一定可以铲除于谦。另一个想借夺门建功的是宦官曹吉祥。曹吉祥一直以为自己能够成为另外一个王振,野心很大。可是景帝宠信的太监是兴安,而不是他。第三个想利用英宗的人是副都御史徐有贞。徐有贞原名徐珵,因为在瓦剌围城的时候建议迁都,不为景帝所喜,事后备受冷落。他只能靠改名有贞和在外治水的功绩向景帝表忠,然而收效甚微。另外一个希望英宗复辟的人是从瓦剌将英宗迎回的左都御史杨善。显然,迎回英宗并不是令景帝高兴的事情。
他们终于在1457年等到了发动政变的时机。那年元旦,景帝得了重病,不能上朝,例行的元旦朝贺也被取消了。石亨与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密谋去南宫接英宗复位。那天夜里,他们趁着边警到京,调兵入大内,石亨等人将家兵子弟混在守御官军中向南宫进发。到了宫门的时候,徐有贞命军士悬起巨木撞门。“夺门”的名目,就是因此而来。等到门破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见到英宗,一起伏地高呼请上皇登位,英宗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祁镇就这样坐上轿子从东华门进入了紫禁城,第二回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时他也不过三十岁,又当了七年皇帝,便走到了生命尽头。
对于一个三十岁的人而言,英宗的遭遇实属波折。历经挫折的英宗早已不是那个八岁的小皇帝,可是他大概早已习惯了被人当作木偶摆置,对各种人情冷暖都能泰然处之。于是,尽管他并不认为于谦有罪,于谦还是必须死。他的弟弟朱祁钰被贬为郕王,三个月后就死去了,传说他是被宫中的一名太监勒死的。这一场大清算对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与靖难之役时天下生灵涂炭的情景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朝堂之上血雨腥风,夺门新贵纷纷粉墨登场,一时之间,希旨取宠者都以于谦为攻击目标。作为夺门之变表面上的最大受益者,英宗也许并不是那么兴奋。
没有证据显示英宗过分眷恋帝位。反倒是他对南宫的感情,似乎透露出他并不是简单地一味讨厌被幽禁的生活。他钦点“南囿秋风”为燕京十景之一。用“南囿”而不用“南宫”,这里自有深意。《说文》:“囿,苑有垣也。”宫苑时常连用,囿字较苑字多出了一圈围墙,昭示着隔离和困顿,这显然更加贴合英宗的遭遇。难怪清人郑板桥诗曰:“南苑凄清西苑荒,淡云秋树满宫墙。从来百代圣天子,不肯将身作上皇。”可是,既然“不肯将身作上皇”,英宗为什么又对南囿秋风念念不忘呢?他死后,明代大诗人李东阳写下了《南囿秋风》一首七律来描述秋风中的南苑。诗中有“别苑临城辇路开,天风昨夜起宫槐。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旗拂地来”(《京都十景》,《李东阳集·诗前稿》卷十六)这样的句子。“万马嘶空”虽然颇为豪壮,但“千旗拂地”也足显萧索。想必曾在这里幽居六年的英宗对这番景致更加熟悉吧。后来深居大内的英宗,绝对不该将幽居南宫的往事当作夸耀的谈资。可是每当秋风起时,他还是会回忆起这幅宫槐凋零遍地黄叶的画面,心里留下的,除了萧索,恐怕更多的还是对高耸宫墙的无奈。时至今日,南宫早已不见旧日踪影,南池子经历的天翻地覆的改变,也许只有那些成荫的古槐不曾改变,依然借着清风为脚下的大地送来槐香阵阵。穿越时空,不知英宗是否也惦记过这缕不绝的清香。
p.s.虽然大家已经没人关注正文了啊,我还是把人的修改版搬过来了。咱不能将错就错是不是。还有部分某人的声明。
乌龙古人算不算罪过
昨天才兴冲冲完成了任务,今天就闹了大乌龙……
在《南苑秋风忆英宗》那篇软文中,偶犯了极大的错误,而且是关键性错误,竟然把英宗幽居的南宫搞成了南苑。这一字之差就把英宗从天安门旁边踢到四环以外鸟~~不过偶也是好心呐,南苑里面那么多花花草草珍禽异兽,总比天天对着故宫的宫墙却进不去好多了吧。前者还能怡情,后者就只能添堵不是嘛。朱祁镇这小子泉下有知,恐怕还得谢谢我。(我是二皮脸吗?!)
。。。。。。
(后面就是关于后果多严重的感慨,我就不转了)
			南宫槐香忆英宗
D
天安门东边有条并不宽广的南池子大街,往北是北池子,中间是故宫东华门。早年的南池子是京城著名的大杂院区。经过旧城改造,今天这条街边树立着两行高大的国槐,绿荫掩映下是一片古朴的四合院。虽然距离闹市只有几步之遥,但一走入南池子大街,清奇的古意扑面而来,市声便一下子好像被隔在了另外的时空中。每年四五月之交,槐花清香飘散数里,更是让人神清气爽,引起无限遐思。
明清时期,南池子虽然并不在紫禁城之内,但也不是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和太庙、社稷坛一样,这里曾经是专供皇家使用的地方,称为“南宫”。从南池子到东华门这短短的一段距离还发生过一桩离奇的宫廷政变,史称“夺门之变”。这一切都是因为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当了两回皇帝的人――明英宗朱祁镇。事实上,南宫并不是皇帝喜欢居住的地方,明清两代,只有明英宗在此住了六年,而且他居于此处的时候被称为“上皇”(太上皇),其实是被幽禁,也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重返紫禁城。也正是由于这位皇帝,使“南囿秋风”跻身于燕京十景之列,成为北京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身为帝王,朱祁镇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然而一切坎坷都是从最初的平静开始的。
公元1436年,史称正统元年,八岁的朱祁镇第一回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八岁的小皇帝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一生会有那样多的波折。人生的大起大落原非一个八岁的孩子所能理解的事情。扶他坐上皇位的是他的祖母张太皇太后,这位女性被认为是明代后宫贤良淑德的典范;辅佐他的是由明初最著名的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组成的内阁。一切迹象都表明,他只要按照礼仪主持王朝仪式,听从辅臣的安排处理国事,就能做一世的太平皇帝。至于他对此是否满意,似乎并没人关心。
然而,世事的发展并非总能一如人们的预期,时光的流逝总能将一切改变。围绕着八岁小皇帝的都是老人,孩童会长大,长者会衰老,这是人世法则。正统七年(1442),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中的杨荣在前此两年也已去世,剩下的杨士奇和杨溥也都过了七十岁,都是行将就木的老人。这些老人并未给英宗皇帝留下出类拔萃的可用之才。这是国家的遗憾,却让这位虚岁十六的少年皇帝得到了一个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统治天下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受过良好教育、与少年皇帝关系紧密且正当壮年的宦官王振把持了朝政。
人们都认为明代宦官乱政是很严重的问题,而宦官乱政自王振始。宦官能够干预朝政的主要起因是永乐年间设置了内书房,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的太监。永乐皇帝朱棣曾说服了一批儒者自愿净身入宫教导太监,王振正是自愿净身入宫的人之一。当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他处事小心,聪明机敏,博得了朝臣的赞誉,又做了英宗的启蒙老师,是英宗最可信赖的人。所以在张太皇太后去世和三杨老迈的时候,他顺利地控制了少年皇帝。也许朱祁镇从来没有想过,或者不愿去想,他摆脱了老人的操控,又落入了宦官的股掌。身处帝国权力金字塔尖上的皇帝从来都不是自由的,通常还格外孤单。在这种情况下,被谁操纵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只要那个人能陪伴他,能让他感觉到少许自由。对于英宗,王振正是这样的人。
英宗选择了宦官,对国家是场可怕的灾难,可对他自身而言,也许并不是最坏的选项。1449年,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开始了一场对蒙古瓦剌部的亲征。在这次形同儿戏的战争中,刚刚二十出头的英宗皇帝成了蒙古人的俘虏。所有的史料都认为,是王振的张扬和好大喜功导致了失败。但是王振在这次战役里,死于乱军之中;很多太监誓死守护年轻的皇帝,在瓦剌要俘虏他的时候,扈从的太监们将他围在中间以防被敌人冒犯。宦官并非全是凉薄之人,对于英宗,至少他给予太监的宠信还是得到了感情上的回报。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作了俘虏而国祚仍然延续的事情发生得很少。前一次是北宋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这对父子终生未能南归宋室;而明英宗的命运看起来比这两位皇帝好得多,在被瓦剌囚禁了一年以后,他又被送回了北京。
可是,现在的皇帝是他的弟弟朱祁钰,即景泰皇帝。江山已经不是他的江山,宫苑也不再是他的宫苑。他只能作为“上皇”居住在南宫。尽管南宫与朝堂近在咫尺,然而曾经受万人朝拜的皇帝现在只是一只标准的囚鸟。再后来,他的儿子朱见深(即后来的成化皇帝)成了废太子,被封为沂王。眼看自己的正统地位完全被别人取代,真不知道这位曾经以“正统”为年号的皇帝心里是什么滋味。
然而,权力的大起大落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朱祁镇生活的实质。当初在紫禁城中,他不过是代表最高权力的一个符号,所谓禁宫,其实禁住的主要是皇帝的一言一行;后来在瓦剌营中,他作为超高级战俘,一样有太监服侍;至于到了南宫,谁都知道他事实上是被软禁起来,然而其间的服器用度虽然不能跟皇宫相比,也绝不是平常人可比的。仔细一比,他其实并没有比过去更加不自由。而且他的一生比大多数明代的皇帝都幸运,至少他离开过北京,见识过塞北风光――大多数皇帝一生都没有离开过皇宫这座巨大的牢笼。如果不是因为后来那场别有用心的政变,或许朱祁镇会安静地老死于凄冷南宫,逐渐被人们遗忘。
有时候,就算是皇帝也无法控制自己在历史舞台上的戏份,他们就像被人操控的吊线木偶,不自觉地走到了华丽幕前。明英宗可能从来不曾想过自己还有走出南宫重返大内的那一天。那一天在1457年的初春来临,英宗事先几乎毫无察觉。
那是一次纯粹的“政变”,它的发动者们还为它加了一个恰当的名目――“夺门”。
历史记载告诉我们,当年发动夺门政变的幕后推手是一群别有用心的人,他们的目的是铲除异己或者巩固自身地位,很少有人从国家的正统性和皇帝的道德标准来考虑这次这政变的功过是非。不过,这次政变的起因确实是由对国家正统性和皇帝的道德标准的争论开始的。按照儒家的宗法制度,朱祁钰尽管阴差阳错得到了帝位,但他死之后还是需要将帝位传给英宗的长子。他对此十分不甘。景泰三年,他终于将英宗的儿子贬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太子,史称怀献太子。可刚过了一年,怀献太子就夭折了,太子之位又空了出来。这时,大臣纷纷上言请求恢复沂王的太子资格。此后数年陷入了僵局,太子之位也一直悬空。君臣之间裂缝加深,那些各怀鬼胎的人开始蠢动了。
第一个想借助英宗复辟打击异己的人是武将石亨,他与于谦不合。于谦是解土木围城之危的大功臣,也是拥护景帝继位的重要人物,所以,英宗复位一定可以铲除于谦。另一个想借夺门建功的是宦官曹吉祥。曹吉祥一直以为自己能够成为另外一个王振,野心很大。可是景帝宠信的太监是兴安,而不是他。第三个想利用英宗的人是副都御史徐有贞。徐有贞原名徐珵,因为在瓦剌围城的时候建议迁都,不为景帝所喜,事后备受冷落。他只能靠改名有贞和在外治水的功绩向景帝表忠,然而收效甚微。另外一个希望英宗复辟的人是从瓦剌将英宗迎回的左都御史杨善。显然,迎回英宗并不是令景帝高兴的事情。
他们终于在1457年等到了发动政变的时机。那年元旦,景帝得了重病,不能上朝,例行的元旦朝贺也被取消了。石亨与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密谋去南宫接英宗复位。那天夜里,他们趁着边警到京,调兵入大内,石亨等人将家兵子弟混在守御官军中向南宫进发。到了宫门的时候,徐有贞命军士悬起巨木撞门。“夺门”的名目,就是因此而来。等到门破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见到英宗,一起伏地高呼请上皇登位,英宗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祁镇就这样坐上轿子从东华门进入了紫禁城,第二回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时他也不过三十岁,又当了七年皇帝,便走到了生命尽头。
对于一个三十岁的人而言,英宗的遭遇实属波折。历经挫折的英宗早已不是那个八岁的小皇帝,可是他大概早已习惯了被人当作木偶摆置,对各种人情冷暖都能泰然处之。于是,尽管他并不认为于谦有罪,于谦还是必须死。他的弟弟朱祁钰被贬为郕王,三个月后就死去了,传说他是被宫中的一名太监勒死的。这一场大清算对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与靖难之役时天下生灵涂炭的情景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朝堂之上血雨腥风,夺门新贵纷纷粉墨登场,一时之间,希旨取宠者都以于谦为攻击目标。作为夺门之变表面上的最大受益者,英宗也许并不是那么兴奋。
没有证据显示英宗过分眷恋帝位。反倒是他对南宫的感情,似乎透露出他并不是简单地一味讨厌被幽禁的生活。他钦点“南囿秋风”为燕京十景之一。用“南囿”而不用“南宫”,这里自有深意。《说文》:“囿,苑有垣也。”宫苑时常连用,囿字较苑字多出了一圈围墙,昭示着隔离和困顿,这显然更加贴合英宗的遭遇。难怪清人郑板桥诗曰:“南苑凄清西苑荒,淡云秋树满宫墙。从来百代圣天子,不肯将身作上皇。”可是,既然“不肯将身作上皇”,英宗为什么又对南囿秋风念念不忘呢?他死后,明代大诗人李东阳写下了《南囿秋风》一首七律来描述秋风中的南苑。诗中有“别苑临城辇路开,天风昨夜起宫槐。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旗拂地来”(《京都十景》,《李东阳集·诗前稿》卷十六)这样的句子。“万马嘶空”虽然颇为豪壮,但“千旗拂地”也足显萧索。想必曾在这里幽居六年的英宗对这番景致更加熟悉吧。后来深居大内的英宗,绝对不该将幽居南宫的往事当作夸耀的谈资。可是每当秋风起时,他还是会回忆起这幅宫槐凋零遍地黄叶的画面,心里留下的,除了萧索,恐怕更多的还是对高耸宫墙的无奈。时至今日,南宫早已不见旧日踪影,南池子经历的天翻地覆的改变,也许只有那些成荫的古槐不曾改变,依然借着清风为脚下的大地送来槐香阵阵。穿越时空,不知英宗是否也惦记过这缕不绝的清香。
p.s.虽然大家已经没人关注正文了啊,我还是把人的修改版搬过来了。咱不能将错就错是不是。还有部分某人的声明。
乌龙古人算不算罪过
昨天才兴冲冲完成了任务,今天就闹了大乌龙……
在《南苑秋风忆英宗》那篇软文中,偶犯了极大的错误,而且是关键性错误,竟然把英宗幽居的南宫搞成了南苑。这一字之差就把英宗从天安门旁边踢到四环以外鸟~~不过偶也是好心呐,南苑里面那么多花花草草珍禽异兽,总比天天对着故宫的宫墙却进不去好多了吧。前者还能怡情,后者就只能添堵不是嘛。朱祁镇这小子泉下有知,恐怕还得谢谢我。(我是二皮脸吗?!)
。。。。。。
(后面就是关于后果多严重的感慨,我就不转了)

 
   不过我猜他是不会投降李自成的,可能觉得规格不够。
 不过我猜他是不会投降李自成的,可能觉得规格不够。 
  


 The episode about incestuous family in an isolated southern countryside who have pigs in their back yard?  (It was one of the classic episodes written by Glen Morgan and James Wong -- OMG, my head is a giant garbage can!  I can't believe I remember this so clearly.)
   The episode about incestuous family in an isolated southern countryside who have pigs in their back yard?  (It was one of the classic episodes written by Glen Morgan and James Wong -- OMG, my head is a giant garbage can!  I can't believe I remember this so clearly.) 
   
   俺们广东银儿管这叫“咸书”。晚明那会儿大家流行这个,一直往后延续了很久。李渔写”肉蒲团“,比金瓶梅毛多了。不过李渔一向也比较无耻是真的。
 俺们广东银儿管这叫“咸书”。晚明那会儿大家流行这个,一直往后延续了很久。李渔写”肉蒲团“,比金瓶梅毛多了。不过李渔一向也比较无耻是真的。 不说也罢。
 不说也罢。
 不然唐吉珂德也流传不下来了。――jun你这次去西班牙大概可以看到不少?
 不然唐吉珂德也流传不下来了。――jun你这次去西班牙大概可以看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