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理咨询上的一些基本概念
Posted: 2007-05-28 18:22
因为有些人问我,所以公开地集中回答一些基本的概念,希望有帮助。
Psychiatrist是指上过医学院,考过行医执照,附合医生协会/法律规定,有执照的正式医生,一般受过精神病方面的训练(医学院毕业后四年residency)。他们可以开处方药,住院治疗主要是他们管,也在门诊看病。名字后面带M.D.头衔只说明是医学院毕业,不包括毕业后训练,要看他是否Board Certified啥啥的,或者是Fellowship of 啥啥的专科才能说明他们的专家训练。
Psychologist包括拿到研究生心理学位的人,一般指Ph.D. in psychology,四到五年的训练,包括实习,包括论文。他们不能开处方药,以门诊非药物治疗和咨询为主,但如果病人需要吃药,他们会推荐你去看psychiatrist.
Licensed Clinical Social Worker (LCSW)是两到三年的训练,也需要考试和执照,并包括实习经验。很多LCSW有硕士学位。没有象Ph.D.那么多生物和科学方面的教育但是有足够的临床实战的咨询病人经验。
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理医生未必是学位越高深越好,有时候一个好的跟病人合拍的LCSW就足够了。关键是,如果你要看一个心理咨询师,要面谈,要感到你能信任ta并且comfortable,愿意全面地诚实地讨论你的想法和feelings,没有顾虑,不感到抵触或害怕。不需要特别喜欢对方,只要comfortable。
治疗精神病的药物,绝大多数是不会上瘾的,也并不会象普通意义上的"导致依赖性"的药物那样给人"兴奋","快乐",或"飘飘然"的感觉,基本上吃了以后没什么特别"高"的感觉,还不如喝酒。(例外的是一类治疗焦虑症的药物benzodiazepine,包括Valium, Xanax,等等,也用于失眠症,吃多了或用久了会产生生理依赖性。) 但是精神疾病里很多是长期性的症状,例如schizophrenia,bipolar disease, 严重反复的depression,anorexia nervosa之类,不是象出天花水痘那样一下子治好以后永远不犯的,实际上很少有病症是一生只发一次的。类似的现象可以比较心脏病或高血压或二类糖尿病,一般需要长期吃降压药或者降胆固醇药或者降血糖药,如果病情不重,可以只用饮食和锻炼手段控制,吃药与健康生活方式互补而不矛盾。但是如果停止治疗,身体就会逐渐回到过去的状态,血压也回升了,血糖又上去了。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灵丹。所以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病人需要长期服药来维持健康状态,并不是因为吃了药而造成依赖性--如果他没有吃药,病情只会恶化,依赖不依赖也根本没有意义了。
在精神病学方面,我们对大脑的化学和生理作用还很不了解,对各种疾病的成因,发展,变化,因素等等都了解很少,但是我们知道某些化学物质/神经系统里的激素对于脑子的活动有很大影响。某些人因为遗传或母胎内或婴儿期环境的影响而有生理化学上的vulnerability,容易在压力大的环境里产生病变。就好象某些人天生骨质量疏松,比他人更容易骨折--如果一直小心不摔倒当然没事,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如果真骨折了,还是要治疗。预防的办法里面除了小心不摔倒和做负重练习以外,再吃一些加强骨质的药物(例如Fosamax),便可以达到跟常人类似的水平--这个不算对药物的依赖也不必羞愧或害怕。精神上的药物是类似的。虽然某些疾病可以用思想行为方面的训练和锻炼来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psychodynamic therarpy, psychoanalysis等等心理治疗法)和改善症状,但它们同药物治疗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的。类比一下,一个人如果有关节炎,中度的锻炼能加强肌肉和关节的功能,改善症状甚至治好病症,但是如果炎症很重,病人根本路也走不了,站也站不起来,那么先吃一些止痛药,帮助病人开始活动起来,慢慢达到良性循环的作用,便可以辅助"治根"的过程。仅仅吃止痛药,则容易落入治表的状态而没有达到更大更深入的疗效。心理习惯和卫生方面的改善提高(例如更有弹性的人生态度和对困难障碍的适应能力, increased tolerance to frustration)是治本,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生理化学方面功能受损,药物可以帮助你"锻炼"改善自己的健康状态。
很多时候,某些疾病是不需要吃药的,尤其是程度还不严重时,但有些情况是不能仅仅靠"思想教育"和纯锻炼治好的,例如schizophrenia, addiction, bipolar disorder, severe depression。某些疾病则适合非药物治疗,例如不太严重的忧郁症,social phobia,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之类,有不少临床数据表明用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跟药物的效果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一个称职的好医生会帮助病人双管齐下,挑选最适合特定病人的治疗手段,对症对人下药,彻底而有效地治疗病人并且达到长期健康,而不是一时的对付治表不治本。在这方面有很多医生还不太懂行或者了解,尤其是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一直比较分裂。但是基本上多数称职的医生还是明白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Psychiatrist是指上过医学院,考过行医执照,附合医生协会/法律规定,有执照的正式医生,一般受过精神病方面的训练(医学院毕业后四年residency)。他们可以开处方药,住院治疗主要是他们管,也在门诊看病。名字后面带M.D.头衔只说明是医学院毕业,不包括毕业后训练,要看他是否Board Certified啥啥的,或者是Fellowship of 啥啥的专科才能说明他们的专家训练。
Psychologist包括拿到研究生心理学位的人,一般指Ph.D. in psychology,四到五年的训练,包括实习,包括论文。他们不能开处方药,以门诊非药物治疗和咨询为主,但如果病人需要吃药,他们会推荐你去看psychiatrist.
Licensed Clinical Social Worker (LCSW)是两到三年的训练,也需要考试和执照,并包括实习经验。很多LCSW有硕士学位。没有象Ph.D.那么多生物和科学方面的教育但是有足够的临床实战的咨询病人经验。
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理医生未必是学位越高深越好,有时候一个好的跟病人合拍的LCSW就足够了。关键是,如果你要看一个心理咨询师,要面谈,要感到你能信任ta并且comfortable,愿意全面地诚实地讨论你的想法和feelings,没有顾虑,不感到抵触或害怕。不需要特别喜欢对方,只要comfortable。
治疗精神病的药物,绝大多数是不会上瘾的,也并不会象普通意义上的"导致依赖性"的药物那样给人"兴奋","快乐",或"飘飘然"的感觉,基本上吃了以后没什么特别"高"的感觉,还不如喝酒。(例外的是一类治疗焦虑症的药物benzodiazepine,包括Valium, Xanax,等等,也用于失眠症,吃多了或用久了会产生生理依赖性。) 但是精神疾病里很多是长期性的症状,例如schizophrenia,bipolar disease, 严重反复的depression,anorexia nervosa之类,不是象出天花水痘那样一下子治好以后永远不犯的,实际上很少有病症是一生只发一次的。类似的现象可以比较心脏病或高血压或二类糖尿病,一般需要长期吃降压药或者降胆固醇药或者降血糖药,如果病情不重,可以只用饮食和锻炼手段控制,吃药与健康生活方式互补而不矛盾。但是如果停止治疗,身体就会逐渐回到过去的状态,血压也回升了,血糖又上去了。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灵丹。所以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病人需要长期服药来维持健康状态,并不是因为吃了药而造成依赖性--如果他没有吃药,病情只会恶化,依赖不依赖也根本没有意义了。
在精神病学方面,我们对大脑的化学和生理作用还很不了解,对各种疾病的成因,发展,变化,因素等等都了解很少,但是我们知道某些化学物质/神经系统里的激素对于脑子的活动有很大影响。某些人因为遗传或母胎内或婴儿期环境的影响而有生理化学上的vulnerability,容易在压力大的环境里产生病变。就好象某些人天生骨质量疏松,比他人更容易骨折--如果一直小心不摔倒当然没事,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如果真骨折了,还是要治疗。预防的办法里面除了小心不摔倒和做负重练习以外,再吃一些加强骨质的药物(例如Fosamax),便可以达到跟常人类似的水平--这个不算对药物的依赖也不必羞愧或害怕。精神上的药物是类似的。虽然某些疾病可以用思想行为方面的训练和锻炼来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psychodynamic therarpy, psychoanalysis等等心理治疗法)和改善症状,但它们同药物治疗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的。类比一下,一个人如果有关节炎,中度的锻炼能加强肌肉和关节的功能,改善症状甚至治好病症,但是如果炎症很重,病人根本路也走不了,站也站不起来,那么先吃一些止痛药,帮助病人开始活动起来,慢慢达到良性循环的作用,便可以辅助"治根"的过程。仅仅吃止痛药,则容易落入治表的状态而没有达到更大更深入的疗效。心理习惯和卫生方面的改善提高(例如更有弹性的人生态度和对困难障碍的适应能力, increased tolerance to frustration)是治本,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生理化学方面功能受损,药物可以帮助你"锻炼"改善自己的健康状态。
很多时候,某些疾病是不需要吃药的,尤其是程度还不严重时,但有些情况是不能仅仅靠"思想教育"和纯锻炼治好的,例如schizophrenia, addiction, bipolar disorder, severe depression。某些疾病则适合非药物治疗,例如不太严重的忧郁症,social phobia,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之类,有不少临床数据表明用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跟药物的效果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一个称职的好医生会帮助病人双管齐下,挑选最适合特定病人的治疗手段,对症对人下药,彻底而有效地治疗病人并且达到长期健康,而不是一时的对付治表不治本。在这方面有很多医生还不太懂行或者了解,尤其是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一直比较分裂。但是基本上多数称职的医生还是明白心理治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