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近期读书报告:Stumbling on Happiness

Posted: 2007-07-06 21:31
by Jun
很久没写读书报告了,最近忙,读书少,更没时间写报告。(把高龙巴找了出来最近读了一遍。好玩死了。)

要不是小K提出西藏和精神的平静这方面的话题,我还没打算把这本书推荐出来。本来在书店里看见白皮红字的Stumbling on Happiness,我还以为又是教人如何珍惜生活的说教之作,没兴趣--书店里卖得最好的除了肩并肩的减肥和做饭的书以外就是教人如何追求幸福的self help书籍。完全不着五六。上上个礼拜在Stephen Colbert的电视节目The Colbert Report上看到他访问此书作者Daniel Gilbert,才对这本书发生了兴趣读了。

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完全错了,正如Gilbert自己说的,这不是一本教人幸福的书,读了以后也不会让你比读之前更开心更乐观更幸福。所谓Stumbling on Happiness,不是指一交跌倒捡了个大元宝,无心插柳就能撞上开心日子,不不不,他讲的是人为什么在幸福快乐这件事上永远不停地栽跟头。

对于我这种神神叨叨的读者,教我把握幸福的书是敬而远之的,但是分析幸福心理的错乱,太有趣了,好看。倒不是说里面有什么醒世恒言--实际上他说的条条都有理,但绝大多数人肯定不爱听--不过看了能让我哈哈大笑,证实了自己过去某些模糊的疑心和猜测,也学到不少新知识。

这本书的中心论题是,人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才能让自己快乐。不知道也罢了,但是人还挺坚定地信仰自己知道怎样才能幸福和什么事让自己幸福--只不过,这些信仰多半是错的,跟事实是两回事。举个例子哈,有很多研究者,搞过很多心理测试,发现如果你问人们回顾过去一年十年或一生中是什么让他们最快乐,他们会说孩子让他们最快乐。但是如果你让他们实战性地记录自己的情绪:每天每小时马上记录当时是快乐还是烦恼还是忧郁还是焦虑还是开心等等,结果怎样?有孩子要照顾的人,比没孩子的人,平均快乐水平要低!不过低得不太多而已。而且,夫妻对婚姻和人生状况的满意程度,从有孩子开始一路下降,但到了孩子成人离家时回升。他写道:The only symptom of the "empty nest syndrome" is increased smiling。

实际上这本书讲的不是人何时快乐,或为什么快乐,而是讲为什么人有这么坚定的错觉。例如,实际的仔细的心理测试和研究反复证明,当收入超过一定程度后,财产数目的增长不再跟快乐程度成比例,曲线变平。但是没人相信。Gilbert描述的是人脑的不可靠--人对自己的感情的认识之不可靠!我们回忆自己过去的喜怒哀乐不可靠,预测自己将来在特定环境中的喜怒哀乐更不可靠。虽然我们时刻都*以为*自己在追求幸福,以为自己得到了追求的目标就可以幸福了,其实我们完全猜错了,连自己的未来精神状态都猜不准。

我们坚信:如果我结了婚,如果跟XXX一样瘦,如果跟XXX一样有钱,如果有了孩子,如果做了塑料手术,如果升了职位,如果搬到XXX,如果换到XXX工作,等等,我肯定比现在快乐。错!但是证明我们预测错误的现实,并不能改变我们的信仰,我们继续前仆后继地往下一个目标进军。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死命地守住关于幸福的概念,即使这些概念跟事实原来扯不上关系?Gilbert提出几条人类心理的定势来解释:第一,我们习惯运用想象力预测自己在未来或假定的环境里的精神/感情状态。但是我们的想象力是很有限的也很不可靠。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穷人想象皇帝拿金斧子砍柴。比如,我作为一个凡人,想象如果嫁给电影明星的人生肯定会让我比现在更幸福。但是这种预测跟金斧子一样可笑。

第二,我们对远距离的事件比较无动于衷,但近距离的变故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感性反应。例如,让人选择1)一年后得到20块钱或者2)364天前得到19块,几乎每人都选1);但是让人选择1)明天得到20块, 2)今天得到19块或,多数人选1)。切肤之痛,哪怕是papercut也比多年前或多年后的撕心裂肺强烈。所以,今天的及时享乐要比存钱十年后的本利双收诱惑更强烈。

如果自己的想象力不可靠,那么怎样的预测才更可靠涅?作者引用三个试验说明人预测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的心情好坏程度,准确性非常低,但是依靠别人正在这特定环境下的心情状态来引申到自己身上。。。OK,其中一个试验是这样的:一群记者,事前告诉他们,你们先拿到一个奖励(ice cream),然后必须做一个又长又无聊的task,你预测一下自己最后的愉快程度。另一群记者,事先不告诉他们是什么奖励,只是说先有奖励再做工作,但是同时告诉他们有同样经历的别人最后记录的愉快程度,然后根据他人的报告预测自己的愉快程度。结果怎样?第二群记者的预测跟现实一样准确!而第一群记者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愉快程度。还有两个类似的试验也是类似的结果,基本上就是证明人的bias在于眼睛里只看到奖励而习惯性地忽略长而无聊的工作,过高估计自己的未来愉快程度。但是如果向人建议:你想预测自己生了两个孩子后三年内的愉快程度,最可靠的办法是找一个正在养两个孩子的人,问他们目前现在的愉快程度如何,基本上差不多。但是!Gilbert说,你肯定会拒绝相信他人在类似环境下的感受和反应,因为人人都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相似程度远远超过我们愿意承认的地步。

举个例子,彩票中奖者的survey一直表明他们发了横财后的快乐程度并不能永久持续地高涨,都是一开始高涨,最多六个月后,都回降到中彩票前的水平。但是我敢打赌:99.9%的人都不相信这个结果。普遍的,不,千篇一率的想法是:别人不能持续快乐程度,那是他们的愚蠢,换了我肯定会保持高度的幸福感,因为我会更好地更理智地使用天上掉下的财富。

一开头我就重复作者的disclaimer,这不是一本教人幸福生活的书,而是一本讨论关于幸福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书。读这样的一本书,目的也不在于同意和不同意他的中心思想或证明他的论点是绝对正确的--实际上书里有很多条论点,有些已被证实,有些待考,有些不过是speculation--而是让读者换个角度看问题,尤其是换个全新的角度看看自己和社会总体的某些非常固定非常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假设。在最后一章里,作者开玩笑说:我的朋友熟人老是抱怨我总爱指出一些现象,但是从来不提出解决或改变现象的办法,可是他们也从来没提出过帮我改掉这个毛病的实际办法。

我倒要加一句:的确,这本书收集的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有趣的发现,告诉我们,我们的perception and assumption跟现实大有距离,但是,这并不等于要人改变。实际上,大多数的self-help书籍总是叫人改变这改变那,保证改掉某个性格缺陷或者生活习惯,立刻一步登天,live happily ever after。这本书,类似于Freakonomics,是描述和归纳现象的,并不是鼓吹interventions。读这样的书,看见主流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坚定的信仰其实是想当然耳,是不是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涅?

下面就说一说,为什么人的脑子看世界根本是透过凸凹镜变了形的,有各色各样的偏见(连自己的感情和感受都不能完全真实地看到和了解),但是却代代相传广泛存在?因为啊,很可能,带了偏见的不真实的思维习惯比纯真实的无偏见的习惯更"好"。所谓"好",就是生存优势--而这里的生存优势主要指的是传宗接代广布基因的优势而不是个体活到九十八岁的生存优势。我的take home message和感慨是:虽然科学的终极目标是尽量准确地了解描绘和预测自然环境的最真实状况,但是这跟生存竞争和进化规律是两回事。最科学的态度,放到生存竞争里搞不好是相对的disadvantage。(所以对事实真相特别好奇的人,例如科学家们,未必是最强的生存竞争者。)

例如,保尔科察金或者雷锋那样的自己平时并不享受但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满足感一样能让他们继续平时分分钟的吃苦。其实,人们的幻觉--钱多能让自己更幸福或者有孩子能让自己更幸福--是类似的机制,就是说,虽然拼命工作赚钱或者养孩子并不能给个体带来可衡量的,分分钟的快乐,但是总体上是好事,对族群/家庭/基因有根本性的贡献,比个体的平均快乐更重要。而这种宏观的满足感,我们称之为"幸福",不过happiness这个词好象跟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几代被教育出来的人)所知道的幸福概念不太一样。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概念,当然不是红色运动的发明,实际上跟人类社会和自保的instinct一样古老一样自然。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其实都鼓吹个体服从集体的规则,而特别individualist的社会,ie,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工业革命后的存在。

The point is: 真未必"好",假未必"坏",有时侯,幻觉和错觉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知道错觉和幻觉背后不"好"的现实涅?)

生儿育女且不说它,其重要性实在太明显了;就说是宗教,虽然跟客观环境并不接轨,并不科学,并不真实,但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对人类的tribal survival非常大,所以才会生生不息而且普遍存在。所以,无神论对人类社会安定和发展,对个体延续和生存,坏处多于好处。我自己虽然并不同意,但是坚决反对推广无神论(当然推广无神论是跟人类自然本性对着干,永远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赚钱越多越快乐的概念呢?为什么会这么普遍这么坚定?作者认为,一个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赚钱的meme,有助于增加社会的稳定性和向前发展--如果每个人都达到一定生活水平后就知足常乐了,那社会还能发展,国家还有竞争力吗?所以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无限刺激人的消费和收入的欲望便有生存的advantage,你可以比较一下西藏/尼泊尔和汉族/美国的文化和发展状态便知。Meme 的概念是Richard Dawkins 最先提出但被他人研究和考虑,目前并没有被证明。

我倒不反对Gilbert这个meme假设,但我认为其实个体生存竞争是主要原因。再次同意"追求快乐不是第一或唯一的行为动力"的说法,努力积累财富,扩大自己和后代的生存条件,就好象饥饿感一样,是天生的写在基因里的trait,十分强烈,快乐感之类的drive根本不能同之相比。

什么因素真能提高平均满意程度呢?宗教和婚姻!平均来说,信教的人和结婚的人,的确比无神论和单身者幸福!

Posted: 2007-07-07 17:47
by 豪情
每天每小时马上记录当时是快乐还是烦恼还是忧郁还是焦虑还是开心等等,结果怎样?有孩子要照顾的人,比没孩子的人,平均快乐水平要低!
这个我不能同意. 姑且假设瞬间的幸福程度可以量化, 怎么比较平均快乐程度呢? 是比较固定时间内快乐的积分, 还是比较高于某个快乐水平的时间, 还是比较最高值. 很明显比较结果会很不一样. 或者拿一份轻闲低风险低回报的工作和高强度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来比较, 简单比积分显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
我们坚信:如果我结了婚,如果跟XXX一样瘦,如果跟XXX一样有钱,如果有了孩子,如果做了塑料手术,如果升了职位,如果搬到XXX,如果换到XXX工作,等等,我肯定比现在快乐。错!但是证明我们预测错误的现实,并不能改变我们的信仰,我们继续前仆后继地往下一个目标进军。
但是, 即使什么都不改变, 将来的生活会和现在一样快乐吗? 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人的需求在变, 人的感受在变, 已经拥有的东西能带来的快乐(不快乐)会改变. 所以必然要前仆后继向下一个目标进军. 还有, 幸福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幸福.

Posted: 2007-07-07 18:58
by Knowing
恩,快乐不就是安对芬激素么?
太知道什么能让自己快乐也不好。瘾君子倒是知道,你说那样好么?人类能进步,还不是因为追求幸福快乐的路上老走弯路,发明创造了各种科学技术。。。
我的另一个理论跟小豪差不多:已经拥有的东西不能持续让人快乐。就象人体只能感到加速度,不能感到速度,我们只能在渴望-》满足渴望的短暂时间内感到快乐,之后这个刺激就消失了,也就不能接着产生快乐了。

再说,根据自私的基因理论,我们追求的又不是快乐,快乐只是狗鼻子前的香肠,马鼻子前的胡萝卜,终极目的还是传播基因儿嘛。所以我们得不到快乐,追求快乐受挫折走弯路,都是正常的,合理的。

Posted: 2007-07-07 20:13
by Jun
根据自私的基因理论,我们追求的又不是快乐,快乐只是狗鼻子前的香肠,马鼻子前的胡萝卜,终极目的还是传播基因儿嘛。所以我们得不到快乐,追求快乐受挫折走弯路,都是正常的,合理的。
Yes, that's exactly his meme theory. I'll get to that part later.

Posted: 2007-07-07 21:15
by Jun
一般量化愉快程度的测试手段,其实很简单:就是questionnaire,问卷里一条条的,让你自己在1到10(或者1到5)的scale上圈一个数字,描述你的满意/愉快程度。然后把数字加加起来,再比较对比等等。或许你看了说:哇,太简陋了吧?人的感情多么细腻复杂,不可能这么简单地就衡量出来。但是实际上很多心理研究人员在这些问卷上反复试验过,只要问题设计得仔细和直接,试验方法统一稳定,某些testing instrument是可以validate的,就是说,用在同一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上,结果相当稳定,reproducible。我们直觉上不相信人的愉快/烦恼程度或其他心情measurements能够数量化地计算,能把一群人的数据混在一起计算,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我们直觉地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以量化更不能加起来的。但实际上数据说明人和人之间的类似程度,和一个人的心理起伏变化规律的可测性,比我们想象得高多了。人实际上没那么神奇。
幸福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幸福.
对!很多时候是"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不过那个话题不在这本书的讨论范围内。作者开头倒是提到:其实人类的生存环境一直有限得很,基本上没有什么选择,除了拼命作工养活自己和后代,一辈子也没离家十五里地,当然追求幸福和跟人攀比的余地也极小。只是到了现代,物质极度丰富,科技发达,才给人那么多的空间胡思乱想,幸福的追求也忽然提升到了人生目标中,尤其是发达国家人民。选择,是幸福和烦恼的一大根源哦。

Posted: 2007-07-07 22:28
by 豪情
我反对拿所谓的平均快乐水平作为幸福与否的比较标准. 我就不拿生孩子快乐与否来说事了, 因为我的取样必然BIASED. 举个别的例子, 恋爱. 恋爱不见得带来快乐多过痛苦. 但是许多人还是前赴后继. 为什么? 恋爱中的最大快乐大于不恋爱, 但是最大痛苦也更大. 人们在回忆和向往的时候, 多半记得和看到的是最大的快乐. 有的生活有更大的痛苦更大的快乐, 有的快乐和痛苦都平淡,也许两者平均水平一样, 但那种更幸福还是取决于人的个性.
但是让人选择1)今天得到19块或2)明天得到20块,多数人选2)。切肤之痛,哪怕是papercut也比多年前或多年后的撕心裂肺强烈。所以,今天的及时享乐要比存钱十年后的本利双收诱惑更强烈。
这个例子好象和结论相反.

Posted: 2007-07-08 7:33
by Jun
My mistake. 多数人选1).
但那种更幸福还是取决于人的个性.
但是self-assessed满意/快乐程度本来就是衡量一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个性的因素已经放在里面了呀。如果感受到强烈的快乐,会记录成强烈快乐。不过,大多数人的快乐和痛苦程度范围没那么大--当然bipolar的人除外,或许还有少数天才跟普通人不同(更可能天才和bipolar经常是一回事),不过统计上衡量的是多数人的平均水平而不是个别。

Posted: 2007-07-08 8:30
by 木开
关于那个养孩子的心理测试,我的猜想是:有孩子的人,感到快乐的时刻和感到烦恼的时刻都要比没有孩子的人来的多(没孩子的人生活相对平淡一些,没那么多快乐也没那么多烦恼)。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回忆的时候,恐怕更容易记住那些快乐的时刻――因此有孩子的人平均快乐水平,按数值是低一些,从个人的感觉上却更高一些。

Posted: 2007-07-08 10:32
by 森林的火焰
我倒觉得,养孩子在生理和物质上注定是一件消耗很大的事,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就格外地放出恩多芬作出补偿――毕竟生育和传播基因是人类的动物本能,不完全受后来的精神世界控制。结果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没孩子的人觉得有孩子的不幸福(从物质和辛苦上衡量),有孩子的人觉得没孩子的不能明白那种强烈的幸福感(因为神经递质的澎湃)。

Posted: 2007-07-08 10:51
by ravaged
豪情 wrote:恋爱不见得带来快乐多过痛苦. 但是许多人还是前赴后继. 为什么?
aw. "they're totally irrational, and crazy, and absurd, and... but, uh, I guess we keep goin' through it because, uh, most of us... need the eggs. " :)

the book sounds interesting, but isn't it a given that sentient beings who are capable of changing their surroundings will have different judgment of their lot, and the chances of improving their lot, than what an *objective* reading of reality says?

Posted: 2007-07-09 8:20
by tiffany
恩,我科学的跳出来说这个研究结果得看他们分组分的精细与否,而且我需要看他们的标准差及其结果是否显著性差异。年轻的时候相对来讲比较敏感,经历简单,相对某件事情引发的快乐和悲伤的感觉比较深,同样的事情,到了中年,引起反映有可能只是笑笑而已。而反映到综合平分上面去,年轻人的平均分数可能会高,可是标准差也应该高;中年人的话,我推断则相反。所以我老认为要是这个研究没有年龄分组,标准差和显著性分析的话呢,也就是个理论而已。
说道这种研究的设计,最主要的还是考虑到个体差异---做过行为的人都知道,老鼠跟老鼠是不一样的,所以行为实验直到最近都不算热门,因为实验结果往往标准差很大,勉强有点儿显著差异也让人看着挺那个啥的。而人,虽然大同,但是到底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天性快乐,有些人就反之,为了控制这种个体差异,我认为比较有意义的比较是同一个/批人,人生不同阶段,做相同的问卷,从年轻到退休,这样同一个人比出来的结果,在参考一下儿所在年龄/人生段的研究,才有些意思。不过这种研究做起来时间长,耗费大,且没有具体的意义,估计没人往里扔钱,ie,没人做。
不过说真的,我觉得对于快乐与否这么个人的问题来说,统计是没有意义的---就算天下人都快乐,我不快乐,那又怎么样?

Posted: 2007-07-09 9:09
by Jun
These are all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humans. All you get is possible assocation or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ables. Can't and won't tell you much about cause-and-effect.

Posted: 2007-07-09 9:26
by Rainbow
每天每小时马上记录当时是快乐还是烦恼还是忧郁还是焦虑还是开心等等,结果怎样?
这人不知道怎么取的样. 不过照这样也可以说,打游戏的人比不打的人经常感到幸福, 吸烟的人比不吸的人经常感到幸福, 因为他们会从点燃每支烟的那时候感到小小的幸福, 而不吸的人情绪无变化, 结果就变成了吸烟人的幸福高于平均水平.

Posted: 2007-07-09 9:32
by tiffany
but now, here we r talking about are those observations valid or not, to support the thoery it is supposed to support. one cannot just make a bounch of observation and conclude from them, it is too much a slight on statistics.

Posted: 2007-07-09 9:54
by Jun
Actually, one first has a hypothesis, then construct a study to make observations with or without intervention (experimental or observational design). These are observational not experimental. Based on the results, you either support or overturn the original hypothesis.

Hypotheses are generated from empiric observations. One can't predict that observations will alway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More often then not, when it comes to an area in which we know almost nothing (eg, human psychology), hypotheses, like you had said before, are a dime a dozen.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o collect observations and evidence, not form hypotheses.

Posted: 2007-07-09 10:05
by Jun
打游戏的人比不打的人经常感到幸福, 吸烟的人比不吸的人经常感到幸福,
未必。一个人不打游戏不等于就整天做苦工啊。不爱打游戏的人,干别的事带来的情绪,会低于打游戏吗?

作者特别提到吸烟,他说他抽雪茄而他太太不抽,他们互相都不能理解对方抽/不抽雪茄有什么好。从他的角度看,不抽雪茄亏了,少了一份人生乐趣;从她的角度看,从未尝过雪茄的美味,一点也不少,she misses nothing because she doesn't know。快感是纯主观的现象,外界的影响只能通过主观process起作用,如果你的喜怒受到外界左右,那也是因为你让它左右的结果。

Posted: 2007-07-09 10:25
by tiffany
Observations without context r worse than no observations at all, hence all the hateful control experiments required in a study. I think this is partly reason why social study is not respected as science, there are too many variables to control and few can control them well.

Posted: 2007-07-09 10:37
by Jun
你不能用看待老鼠实验的态度来期待社会科学的数据,第一不能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想打什么针就打什么针,第二不能动不动就搞对照组,一边好吃好喝一边受苦受骗,这不是有ethics挡着吗?上面说的这些都是population观察结果,只能suggest一些现象,trends,可能的关联,离cause-and-effect,什么导致什么,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提出来给大家看看想想猜一猜,都不是证明哈,更别急着应用到自己生活里去。

Gilbert也不是要大家都结婚,信教,别生孩子。例如,结婚的人普遍对人生满意程度高于未婚的人,结婚的男人寿命比未婚男人长,不等于说结婚就导致人更幸福或者活得长,更不等于说大家都应该结婚。说不定是因为倾向于结婚的人有基因A,对人生满意的基因B,寿命长的基因C,都是长在一根染色体上的紧挨着站一起,所以都集中在某些人身上了,要缺一起缺。谁也不导致谁。

观察现象是科学的第一步嘛,大不了小心求证,慎下结论,不等于收集证据本身无价值哦。

Posted: 2007-07-09 10:47
by 森林的火焰
Freakonomics的control就做得不错。虽然不能在人群上做试验,但是可以寻找相关变量近似的人群作调查。
社会科学的control可能不能人为设定得很严格,但起码分分组,挑挑调查对象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Posted: 2007-07-09 10:59
by lindamm
Jun wrote:你不能用看待老鼠实验的态度来期待社会科学的数据,第一不能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想打什么针就打什么针,第二不能动不动就搞对照组,一边好吃好喝一边受苦受骗,这不是有ethics挡着吗?上面说的这些都是population观察结果,只能suggest一些现象,trends,可能的关联,离cause-and-effect,什么导致什么,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提出来给大家看看想想猜一猜,都不是证明哈,更别急着应用到自己生活里去。
前段时间NPR还有过一个报道关于first-born似乎比其他的孩子要聪明。好些个人打电话进来,于是那个研究的教授就说,这个只是相对的,不要急急得用到个体上去;另外这个结论只能体现智力,而智力和happiness并没有直接关系(我心想难道不是笨笨的更加容易快乐吗?);还有这个结论只适用于两三个孩子的家庭,而如果家里小孩子多,结论弱一些(这个是对某个家里有12个小孩排行老幺的人说的);最后又说第二个孩子通常为了获得attention,往往说话交流能力比较强...真够累的,这样一个容易受到关注的实验,完了还得解释半天 :lol:

Posted: 2007-07-09 11:14
by tiffany
平均来说,信教的人和结婚的人,的确比无神论和单身者幸福!
好比对于这个结论,我需要知道样本量多大,幸福指数平均值及标准差,否则这个结论也就是摆在这里一句话而已。分组分得精细些当然最好,比如我举过的例子,年龄,性别,说到信仰,自然还要考察该人是否在无神论环境中长大,原本有无信仰,或者是重生基督徒。当然这个细分组是建立在统计数据有显著差异的基础上的----既然当认真的科学做,那么显著性差异这个东西是不能少的吧?人类行为研究应该跟老鼠行为研究在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不能做精确对照实验的问题可以用精细分组来解决,这种数据分析起来一定既复杂又有趣。
观察现象是所有研究的第一步,但是哪怕养细菌这种相对严格条件控制的实验都有假阳性假阴性,需要做很多对照实验来排除。象这种大规模的观察研究,出现假阳性/阴性的概论更大。因为对照实验的困难性,所以分析数据的时候更加应该细心耐心,不然的话,作为一门学科,实在难以让人尊重。

Posted: 2007-07-09 11:31
by 洛洛
Jun wrote:
从她的角度看,从未尝过雪茄的美味,一点也不少,she misses nothing because she doesn't know。
这个说我倒挺合适,我本来也是那种比较人情淡漠的,周末假日也不呼朋唤友的开派对或者积极的组织同学录之类。如果有人处于我的情况大概就会觉得凄清的不快乐,又没孩子,我自己就没什么感觉。有些人把人情来往/或者是有小孩子看得比到处跑/睡懒觉重要的多,前者带来的快乐也就比后者带来的多吧。

Posted: 2007-07-09 13:35
by Knowing
我觉得你人情不算淡漠啊,经常看见你和后花园的姊妹们腐败。。

Posted: 2007-07-09 13:55
by 洛洛
后花园和这儿已经是我活动频繁的据点了。好多人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交活动,腐败就不算什么了。

Posted: 2007-07-09 19:48
by Jun
白博是根正苗红的pure-bred科学家,我老人家这贩卖三手的资料,怎么也答不上来试验方法的细节。这本书是大众读物,连tertiary reference也算不上,一手资料没有。

兄弟我想当年,参与peer review的时候,经常大笔一挥,样本尺寸不超过100的不予考虑,设计不纯正的--退稿。被老总批评过很多次:incremental knowledge有时还是有意义的,尤其是数据稀少的新领域里。后来跑到the other side,下了战壕参与过设计几个在人身上做的试验(参与而已哈),才认识到现在这年月任何在人身上做的试验都是一层一层的枷锁,被IRB和官方机构以"不安全"为理由打回重做的例子也颇有几个。才知道天高地厚,做试验的限制。这还是有钱有资源的试验。

心理学,我过去也不屑一顾,那能算试验么?有数据也不干不净,能当什么用?但是现在看看,除了ethics和法律方面的考虑(现在的环境跟斯坦福监狱试验可大不一样了),最大一个限制其实很简单:没钱。又不能治病救人又不能离开换成上市产品,连国家机构NIH也没兴趣给钱哪,当然只能小来来,抓到几人算几人。难道规模小没有钱就干脆完全不做研究了?等不到万事俱备的条件。

纯观察无对照的数据并非完全无用,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Kinsey的survey。当然啦,有无数后人把他的数据批得一钱不值,但是他的数据对后人研究的影响和创新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我读了几本心理学方面的大众读物后,才对心理学试验的复杂和麻烦有一点浅薄的了解。有些试验--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方面的--设计得还挺聪明,在几乎什么intervention都不可能的情况下拐弯末角地找出新证据来。推荐:Descartes' Baby, Blink。反正我也是外行,不过比过去多一些appreciation。

在两眼一抹黑的领域里,有些统计要求是没法达到的。例如power calculation,那是建立在一些assumption上面,例如true effects 有多大,期待的差别百分之几,多大的效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果前无古人的题目,哪儿来的assumption呢?就是瞎猜也无从猜起,因为true effects的尺度可能是一毫米也可能是一百米。开头的小型试验,不过是摸石头过河,incremental knowledge,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有点概念在一定范围内猜测。所以我觉得非常modest的数据也不能干脆不理睬--在某些方面。

心理学的先天缺陷还在于其特别强烈的observer bias,比观察其他事物更严重,而且观察者不自知。所以我坚决支持对所有结果持怀疑态度。数据还是要收集的,结论就别急着下了。我个人偏爱跟conventional wisdom不同的观察现象,因为假设人的bias容易跟习惯性的认识一致,那么出人意料的现象就感情bias含量可能比较小。不过这都是泛泛的原则,反正,最重要的是不要相信定论,因为一切自称是真理的定论都可能明天就推翻,包括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large studies。多看一些数据的结果就是心里有个大概的谱而已,还是受到个人性格和偏见的影响--例如我自己的偏见和倾向。

Posted: 2007-09-11 10:07
by Knowing
Is this not finished yet?

Posted: 2007-09-11 10:21
by Jun
I've totally forgotten what else in the book is worth mentioning. Sorry. I'll just stop here.

It is an interesting read, but of course it does not make you a happier person. I think a bit of perspective is helpful in helping one become mor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