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3
[分享]母亲 By 朱伟
Posted: 2007-08-29 10:06
by Knowing
母亲走已近两周,一直不敢写关于她的文字。昨晚给她与父亲烧了三炷香。
母亲走的时候,我俯在她耳边说,我会带她回北京。我带回的是父亲五十岁时与她的合影,我盼望他们永远是年轻时的样子,而我就永远在童年他们的爱抚下。那照片就端正挂在墙上,香灰在弯曲着,终于落在桌上,成为粉末。
母亲走在一个阳光刺目、云朵洁白的中午。那样洁白的云山,本来只在童年记忆里。那云朵总在西北角像洁白的巨兽般升腾,等它遮天蔽日,狂风就会带来电闪雷鸣,铜钱大的雨点就会饱含暑气,劈劈啪啪重重地打在变得阴暗的天井里。
母亲与父亲走得一样,始终就背负着那样透明的阳光。她似乎不需要父亲那样壮烈的吞吐,那浅浅绵长的告别,就像是她一生越来越轻浅的回音,就像她留给我们这些儿女的最后一丝袅袅游动的温柔。
母亲比父亲晚走三年,她比父亲小三岁,父亲就静静等了她三年。三年前,父亲去医院时候,只是对她说,“我走了,你自己当心”。他留下的钱,足够母亲用了三年。等母亲走的前一天晚上,说她梦见了父亲,于是我们就知道父亲相邀,她就要走了。她走前神志还清楚的那个凌晨,嘴里已经说不出话,只用手不断抚摩着妹妹的手、肩和头,哭得像个孩子。我们都知道她放心不下妹妹,这抚摩,实在是一个母亲最后无力的悲伤。
母亲追随父亲,都走了近一个世纪,走到疲惫之极。他们都终于挣脱了沉重的肉身,变成了一身轻松与自由的精灵。在我感觉中,这就像是一种涅
Posted: 2007-08-29 14:00
by 21grams
"他们都终于挣脱了沉重的肉身,变成了一身轻松与自由的精灵"
Posted: 2007-08-30 13:06
by tiffany
这话类似呼啸山庄里Dean给Catherine守灵的感慨。
Posted: 2007-08-30 13:07
by stareye
不知道我老百年之后,我儿子会不会这么怀念我给做的吃食。但他十有八九会添上一句"要是妈妈让我敞开肚皮吃咸干碱面圈和果味高梁饴就更好了."

Posted: 2007-08-30 14:43
by Knowing
他家的菜我看的很谗。不知道朱伟家在哪里。他妈做饭风格很象我奶奶。这篇文章使我非常怀念我奶奶...说的好象我完全就为了吃在怀念,当然不是那么会事。
Posted: 2007-08-30 15:11
by 森林的火焰
普鲁斯特说, 嗅觉与味觉的记忆更长久

Posted: 2007-08-30 21:16
by 小涵
也疑惑他家在哪里,如果说是南方菜, 前面还有腌酸菜.
Posted: 2007-08-30 22:20
by 森林的火焰
应该是江南一带吧,他们应该也有腌菜的习惯的。
象荠菜、笋干、甜咸二色汤团、蛋饺、鸡毛菜。。。都是非常江南的饮食。听越剧、沪剧和京剧。京剧在全国大力推广普及过,但如果不是当地人,可能不太会天天听越剧沪剧。
Posted: 2007-08-31 2:49
by saveas
恩一定是江南,荠菜豆腐羹、肉粽、蛋饺、笋干、腌笃鲜,都是从小到大吃惯了的,还有很重要的四季交替,什么时令吃什么东西。
江南也腌菜的,雪里蕻就是了。象好多素包里面都是雪里蕻,我爸最恨那个,可是我很喜欢。
Posted: 2007-08-31 5:28
by Knowing
加了最后一部分。应该是上海人,最后一段提到“那个夏天我们从黄山回上海”。
Posted: 2007-08-31 8:50
by silkworm
作者简介: 朱伟,生于上海,上世纪60年代末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下乡时开始小说写作。1978年起在《中国青年})杂志做记者、编辑。1983年起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做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曾在《人民文学》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1993年起任《爱乐》杂志主编。 1995年起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至今。编著大型古典音乐工具书《音乐圣经》,著有散文集《有关品质》。
忘记前阵子刚刚在哪儿看到,(查建英的八十年代系列?苏炜的万象文章?)朱伟80年代末的时候也很投身政治了一段,后来蛰伏了一阵子,就改方向于美食和古典音乐了。现在是王晓峰开口闭口提到的主编。
Posted: 2007-09-01 3:06
by 园心
看大家绝口不提他写的主题,是不是也跟我似的,觉得一个妇女这样过了一生,实在是。。。
Re: [分享]母亲 By 朱伟
Posted: 2007-09-01 9:42
by silkworm
Knowing wrote: 母亲这一生,总共生了十二个孩子,只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因无力抚养,往育婴堂送走了四个,留下我们兄弟姐妹八个。从21岁生大姐,到42岁生小妹,平均每不到两年就生一个孩子,她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似乎都在持续不断怀孕、生育、哺乳。
我看到这些就哆嗦了一下.
Posted: 2007-09-01 15:47
by 豪情
还有孩子们长大后的失落, 看的怪凄凉. 现在活了近一个世纪, 完全是我们奶奶一辈的人, 放到那一代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Posted: 2007-09-02 8:48
by Knowing
园心 wrote:看大家绝口不提他写的主题,是不是也跟我似的,觉得一个妇女这样过了一生,实在是。。。
我觉的她挺幸福的啊。她毕生以照顾丈夫子女为事业,这事业完满成功。近一个世纪婚姻善始善终。子女都有成就,爱她敬她,逢年过节全家团聚。晚年生活有贴心的孩子亲自照顾。她在经济条件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养出来的孩子毫无难民姿态,回忆起童年口气一片温馨幸福。多么好。
至于生育多,物质条件艰难,那时大家都是这样的,我们这代不用受这个苦走运是真的。老人到九十多,不管怎么妥善照顾,头脑已经慢了,会不断重复几件事,看上去是有点凄凉,但是这其实是年龄带来的,也没什么办法。
Posted: 2007-09-02 12:43
by ravaged
很好看,可是大段的饮食描写让我产生强烈的认知矛盾:能想象操持这样一个家庭的难处,但没法遏制地觉得这样的生活堪称富足了(大概也是因为南方的物资丰富些)。
这期new yorker有一系列family dinners,很好看。最喜欢的是"sixty-nine cents" 和 "a man in the kitchen."
http://www.newyorker.com/arts/food/familydinners2007
Posted: 2007-09-02 12:51
by 森林的火焰
上海人吃的卞兰叶,不知道和泰国香料班兰叶是不是一种东西。我吃过一次泰国人拌的牛肉沙拉,里边有班兰叶,有奇香,完全不同于薄荷、金不换、青柠叶,柠檬叶的香。
Posted: 2007-09-02 21:10
by 笑嘻嘻
但是她在最强壮的23年时间里就是在周而复始的十月怀胎和哺乳期中给这么个大家庭做美食的。坐月子大概都是个奢侈。我也打哆嗦。
Posted: 2007-09-02 21:41
by Jun
刚在家装上了谷歌拼音,忍不住没话找话。
作者大概是排行很小的,长大过程中家境已经好转,所以“堪称富足”。
我比较同意小K的意见,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这样的人生固然辛苦但也未必不幸福。基本上女人的命运几百几千年都是这样的,最好的人生日子就是用来生育和抚养后代的,完了就完了,没用了。其实涅,男人的命运也不过是瞎忙,一样为生存而挣扎,养活一家特别是后代,只不过没有女人生养孩子这么直接了当而已。事业政治战争啥啥的听上去好glorious,那些荣耀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加上去的形容词,说穿了还不是为己为家为族的活命?跟种菜做饭喂奶缝衣服一样的性质。
(说到这里我简直要生出罪恶感来,生在没有生存压力却有大量避孕手段的时代,而且衣食不愁,竟然不用体力劳动养活自己,何德何能竟然有这样的运气?)
幸福感和不幸感大多来自跟附近他人的比较,如果大家都一样,根本没有alternative,心情不会怎么苦闷。如果自己的状况相对邻居差很多,就特别苦闷。(所以有种理论--学术理论哦--认为现代人虽然物质和科技极大丰富,但满足感停滞不前甚至有所退步,就是因为通讯科技把什么明星富人皇族大亨之类都变成每人的邻居了。)我不是说有选择,选择多是坏事,但是选择多也让人不满足。
Posted: 2007-09-02 23:03
by 森林的火焰
中国人过去吃得贫苦,“钱儿油”一点不少见。象朱伟家写的居然还有荤有素有年有节,就显得相当富足了。事实上江南农家普遍比北方富足,油盐糖肉都宽裕得多。更不用说上海了。
其实做饭花的工夫是一方面,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做衣服,做鞋子上。我奶奶偶然回忆五十年代,叹道你爸你叔叔的脚丫子上都象长着刀子,天天晚上都要补袜子,做针线,做到睡觉。冬天要翻棉衣棉裤棉被。好在不用纳鞋底了。象朱伟写的衲鞋底从糊袼背做起,估计我奶奶三十岁以后也没做过了。
Posted: 2007-09-03 1:27
by 豪情
1910-1920间出生的一代, 可不是就得不停的生. 除了避孕没有普及之外, 新生儿幼儿死亡率也非常高. 送育婴堂现在看来悲惨, 那时候谁家生孩子下来不死掉几个的. 能活下来就很好了. 生的少要是没养活那可是天大的危机.
Posted: 2007-09-04 6:36
by Knowing
这怎么算富足呢?吃的都是便宜东西,就是花心思做的精致些,又按时令换花样。到底还是富庶的江南城市,跟农村的艰辛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是很典型收入微薄,日子要非常精细计算才能过下去的底层市民。
Posted: 2007-09-04 7:44
by silkworm
嗯,南北方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北方城市底层市民精打细算的日子,可以参考刘心武的《钟鼓楼》。
我小时候托在一个人家,完全就是那本小说里描述的情况。
Posted: 2007-09-04 8:04
by 森林的火焰
所以只是”显得”嘛。:monkey001:
在北方人民看来,有这么多选择,已经很不敢想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绝对不穷,冬天还是没什么菜吃。
Posted: 2007-09-04 8:10
by Rainbow
父亲一旦有工作,母亲好像就甘愿为附庸,这大约是那时妇德最重要的标识。
我觉得这个不确切, 我外婆是非常想要工作的(也有工作机会), 只不过外公非不同意才做罢. 为了这事念叨了一辈子, 子女都知道她想工作
所以我觉得只是朱伟母亲自己甘愿做主妇, 而已.
还有个不可思议的地方是他们居然在妹妹家养老, 那个年代的人一般不把女儿当做养老的靠山的....看样子朱伟没有怎么尽作为一个儿子养老的义务?
Posted: 2007-09-04 8:25
by Knowing
可能老人不愿意住北京,只有妹妹家还在上海,其他兄弟姐妹出钱赡养。
Posted: 2007-09-04 8:27
by Jun
Or she's the only one who is not married.
Posted: 2007-09-04 8:36
by Knowing
还有年龄问题。母亲九十多了,四十二生的小妹,小妹也五十多快六十了。其他的兄弟姐妹怕不都是晚六十甚至七十多岁的人,体力上有限,如果再有个慢性病,想照顾母亲也怕是力不从心。
啊,朱伟都那么大年纪了?我总觉得他是四十多儒雅英俊的中年人。粉红色的泡泡破灭了。。
Posted: 2007-09-04 8:58
by 森林的火焰
四十多约等于五十,现在的六十也不过是新五十,粉红泡泡还是能抓住一点点的

。
我以前工作的实验室楼上有个技术员,是杭州人,一WSN,好死不死也叫朱伟。结果朱伟这个名字打开头在我这儿就没粉红过。
Posted: 2007-09-04 9:48
by Rainbow
Knowing wrote:还有年龄问题。母亲九十多了,四十二生的小妹,小妹也五十多快六十了。其他的兄弟姐妹怕不都是晚六十甚至七十多岁的人,体力上有限,如果再有个慢性病,想照顾母亲也怕是力不从心。
每 2 年生一个, 那小妹比较靠近的哥姐应该也不是特别老...
Or she's the only one who is not married.
嗯,我觉得这个最有可能...
其实我还有个不太理解的地方是她宁可不工作也舍得把孩子送到育婴堂....

Posted: 2007-09-04 9:58
by Knowing
那是新旧交替的年代,各种MINDSET 都有。她肯定是认为一个家必须有主妇操持才过的象样子。而且八个孩子哪,你想,现在的人,四五个大人围一个孩子转都忙不过来。
Posted: 2007-09-04 9:59
by 森林的火焰
什么叫”宁可不工作也舍得把孩子送到育婴堂“?这两样根本没有可能建立联系。
十二个孩子的情况下,工作还是不工作都养不了。要是工作,谁来看一帮孩子?请保姆?也没什么舍得舍不得的问题,不舍得,一家人都是死路。
Posted: 2007-09-04 10:16
by Knowing
我太公--我奶奶的爹--抱怨他一生为多子女累。他还不算穷人哪,也没娶妾,第一个老婆生下一堆孩子后就被操持家务累死了,但是那么大个家没人照料不行啊,他只好续弦,续的年轻老婆又生一堆孩子,又被累死了,又续,前仆后继啊。。好象那堆孩子们总共活下九个来。第三个老婆死了以后他觉得这不是个办法,就不再娶了。我奶奶那时已经长的比较大了,就由她管家,又赶上抗战,耽误了婚事,嫁的就晚,好象是二十五六才出阁,当时就耸人听闻了。
Posted: 2007-09-04 10:17
by Jun
而且在那个时代,工作的女人能干什么?挣多少钱?那种经济条件的家庭哪有请保姆这一说?最多把乡下的穷亲戚接过来管吃管住看孩子--我认识的上辈人里女人非得上班不可了,都是这个对策。
Posted: 2007-09-04 10:19
by Knowing
关键那时候家务多。女人真是什么都得干。太可怕了,我这个日常家务劳动除了来兴致做个饭以外只包括换猫沙的新女性想想都打寒颤。谁再说妇女解放和科技进步没有用我跟谁急。
Posted: 2007-09-04 10:24
by tiffany
是,8个孩子,鞋子从糊鞋底儿起外加每天吃穿,这简直是24/7没有休假的工啊!
所以说哈,这个这个避孕措施真是人类福音。
Posted: 2007-09-04 10:41
by simonsun
Knowing wrote:啊,朱伟都那么大年纪了?我总觉得他是四十多儒雅英俊的中年人。粉红色的泡泡破灭了。。
谁说现在不流行文艺男来着

Posted: 2007-09-04 10:43
by Knowing
你眼里就只有男人!
Posted: 2007-09-04 10:55
by simonsun
Knowing wrote:你眼里就只有男人!
这显然不是事实

Posted: 2007-09-04 11:00
by 森林的火焰
那时候都没冰箱,小菜要天天买,没见朱伟说他妈路灯还没灭已经要去买菜了么。
现在要是把冰箱、洗衣机、电灶煤气灶都从生活里抽走,估计我们这一代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生活。所以那些穿越的都相当弱智,好象古代都云淡风轻,不用上班,喝酒下棋一样。
新井一二三不是说他们那一代都想象不出没有卫生纸该怎么办了么。她姥姥就不当个事,说,用报纸就好了。
Posted: 2007-09-04 11:10
by Knowing
开什么玩笑,穿越文里的女主角精着那,一回去都直奔如花似玉的公主格格们,谁往小家碧玉那边投胎。
Posted: 2007-09-04 11:15
by 森林的火焰
公主格格们也没有卫生纸,没有卫生棉

Posted: 2007-09-04 12:03
by Knowing
退一万步讲,就有卫生棉我也不愿意穿越回去当格格。

做武则天,慈禧太后还有点趣儿。不过国家在我手里准得搞砸了。。。
Posted: 2007-09-04 12:13
by tiffany
发梦可以,来真的坚决不干。
Posted: 2007-09-04 12:55
by 笑嘻嘻
那一辈人也有女性工作的。我爷爷应聘到重庆教书,我奶奶在上海开药厂一个人养活一大家子女。每个子女都有保姆,管教及其严格。家里也养只猫。我的闺密爷爷做飞行员被日本人打死,她奶奶就出来做教师自己养孩子。她新婚孩子只有一个而已。也在上海。
那个时候正是旧秩序颠覆的时候,可能不想我们通常想的那样。丁玲是那个时代的吧,她曾经非常气盛地说“我们那时候喜欢谁就搬去住了,哪有你们现在这么罗嗦。”这个“你们”指的大概是我们父辈这一辈。我们这一代女性的自由是她们那一代人开始慢慢争取到的。
Posted: 2007-09-04 13:05
by 豪情
那要看地方和社会阶层. 笑嘻嘻说的是比较特殊的.
其实那一代也算不得特别苦的. 某人的妈妈一边和他爸爸做一样的工作一边操劳一家三代, 家务精益求精, 做的那是真好, 但那操劳真可怕, 我觉得简直到了自虐的程度. 男人工作上不见得更强, 仍然理所当然地甩手, 家里有什么好的还以他为先. 那才叫对妇女的新旧双重压力. 自己还不觉得, 还要热心维护男权的规则.
Posted: 2007-09-04 13:06
by 森林的火焰
丁玲这句话我也非常有印象,不过我想她是指的在延安“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从家里出来独个儿,谁也管不着谁,也没有社会压力。如果在从小长大的城市,有一大家子亲戚,还是难些。
其实那个时候受过教育的人总体数量少,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所以凡是受过高等教育(包括高中)的人,无论男女,要找事做都是找得到的,而且在当时社会上是相当体面让人羡慕的工作。那时候能读会写的人已经在街坊间是很有文化的能人。在机关做科员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只能勉强养自己,可是当时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的好工作了。甚至上班还有“工友”侍候。我从老舍的“离婚”里得到这个印象。大部分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做着酬劳很低而且十分辛苦的工作,再加上繁重的家务,比今天来说要苦得多。
Posted: 2007-09-04 13:22
by Knowing
是啊,我是说那是新旧交替的年代,各种MINDSET 都有。不过那时候女性受高等教育并不普遍。我太公把每个儿子都送出去留洋,女儿好象都没上大学。我奶奶和外婆做会计和护士,算是女性职业里得体的了。当然她们都只生了四个孩子,而且家里宽裕都用保姆。
Posted: 2007-09-04 13:28
by Jun
所以凡是受过高等教育(包括高中)的人,无论男女,要找事做都是找得到的,
话这么说听上去挺轻巧,其实那时候全民里有几个能受到高等教育的?除了洋人跑来开的教会学校和靠赔款开的几个大学,高等教育恐怕还没科举普遍呢,尤其是北京上海之外的地方。例如内地的大学几乎全是二战后留下的师资才搞起来的。
女孩子更别提了,识几个字,最多高小毕业,就嫁人生孩子了,受高等教育的不仅得家里有钱还得思想极度开通才行。
当然啦,看现在的小说是没那种感觉了,主角配角个个都是留洋学生,而且动辙哈佛耶鲁的,没人写平民市民的故事了。
Posted: 2007-09-04 13:32
by 笑嘻嘻
《骆驼祥子》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