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甘南川西二十日 - 维舟
Posted: 2007-08-29 10:15
维舟在写他们甘南川西二十日的游记,真好看。我恨不能这样时间充裕的玩。。。
http://weizhoushiwang.blogbus.com/logs/7938644.html
http://weizhoushiwang.blogbus.com/logs/7959606.html
http://weizhoushiwang.blogbus.com/logs/8041727.html




http://weizhoushiwang.blogbus.com/logs/7938644.html
http://weizhoushiwang.blogbus.com/logs/7959606.html
http://weizhoushiwang.blogbus.com/logs/8041727.html
在拉卜楞,以及后来在川西不断看到的是:这些寺院建筑仍处于人们活动的中心。无疑,拉卜楞完全有资格申报世界遗产,但这里仍在盖房子、甚至用水泥修缮房屋。它并不被当作不可触动的文化遗产,也不被视为历史文物,人们对它没有距离感;相反自开始建造起,它就一直不断地在生长、修补,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更看重的看来是非物质的一部分。这基本是一种东方观念,相比起来,“世界遗产”清单主要表露的是一种西方式的永恒观念,强调存在与物质,在此建筑群等被严格地偶像化地保护起来,但这多少也会使它丧失生气。当然对于当地藏民来说,列入“世界遗产”本也未必有什么意义。
一整个下午,可以在高处俯瞰黄河平静地草原上蜿蜒穿过,领略到草原上云彩、光线的无穷变化。我们在山顶的亭子里坐了七八个小时,直到八点多太阳落山。日落前气温明显地冷下来,山坡上还是坐满了人等候那最后一刻的到来。有一些人看来已来过几次了,据说此处景色最好的是十月中,那时太阳从山坡的正前方落下,河湾地带的光线最好。
这种景致是一种“伟大的单调”,它展示的不是那种悦目的美,而是空间的无限性,激发的是敬畏乃至恐惧感。
..............
从红原到阿坝一路已经美不胜收,开阔的草原上是极鲜亮的白云,云层大团的阴影在地面掠过,在我以前的成长经历中的确从未有过这样的场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逐渐发现,在整个川西高原上,只要光线好,那就几乎任何事物都可入景,化腐朽为神奇。这里之所以能构成无穷尽的画面,多变的光线无疑也是主因。毕竟对摄影来说,光线比构图、器材更为重要。
..........
这一带的房子与其他地方比颇有特色,一般都是夯土建筑,这类藏式建筑式样远至云南中甸都可见到,只稍有不同,但阿坝的看起来更漂亮些。一路所见藏区的建筑大抵都因地制宜,河谷/平原多夯土式,墙体用黄泥混合青稞秆砌实;林区则是干栏式,使用大量木材;牧区多黑帐篷,用牦牛毛编织成。我对夯土式最感兴趣,这种“打干垒”我在云南中甸、泸沽湖、四川甘孜县都有看到砌筑的现场,此即上古时中原所用的版筑,所谓“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则至迟在商代以有,只不过中原汉人后来逐渐改用砖墙罢了。从河西一带汉长城遗址来看,早期的长城大概也都是这种黄土夯实后砌成的。在南方多雨环境下长大的人不免怀疑这种土墙怎么经得起风雨冲刷,但在干旱地区,它的确可以历两千年而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