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银座(二)by新井一二三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分享]银座(二)by新井一二三

Post by sikong » 2007-10-02 12:02

蚕扫描,司空校对

银座(二)

MOBO & MOGA时代
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东京的火灾也历来很多。地震后银座商业区复兴的速度相当快。两个月以后,大街上的众商店一齐开门,虽然都是匆匆建好的棚屋,等恢复生意赚了点钱后,要慢慢重建正式店铺了。永井荷风在12月4日的日记里写:“到银座,店铺皆窝棚上点起电灯,把商品陈列在路旁的样子犹如博览会小卖部。”有一些商店大地震后不再开门或者迁址,例如,曾风靡一时,体现了大正摩登的Café Printemps就离开了银座。
大地震以后,东京的风气明显有了变化。日本社会从此进入大众化消费时代,银座街上出现了怪模怪样的年轻男女,当时叫做MOBO & MOGA(Modern Boys、 Modern Girls 的简称)。男的穿上喇叭裤和二扣短上衣,戴上软呢帽,一手抓着拐杖。女的则穿露膝盖的短裙子,把头发剪成英国贵族男中学生的发型―伊顿头(Eton crop),眉毛是剃掉以后用笔画的。他们去重开的cafe喝甜香酒(liqueur),到舞厅随着爵士乐的伴奏跳交际舞,也自由恋爱。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城市出现的flappers之日本版本。跟早些年的法国热不同,这回大家着迷于美国流行文化了。
我姥姥当年是个MOGA,1911年在千叶县农村出生,十五岁就自己跑来东京投靠哥哥,不久考到汽车驾驶证(全东京第十三名女司机)而当上了公共汽车售票员(当时叫做bus girl);听说,她假日穿上纯白西装套服戴上大帽子回家,吓坏了老乡们。
当时有个流行词叫“银BRA”,乃“银座BRA-BRA”的缩短型。日文拟态词“BRA-BRA”,翻成中文便是溜达溜达。银座复兴后出现的MOBO & MOGA们,主要在大街上来回溜达溜达,展览展览自己的怪服异装,也看别人的模样。其他人也学起他们,有事没事都来银座溜达溜达,“银BRA”成了流行风俗。(另一种说法是,“银BRA’本来为“银座Brazil”的缩短型,意味着去Café Paulista喝巴西咖啡;不过,后来大家都用来当溜达溜达的意思了。)
早稻田大学的民俗学教授今和次郎,这时候热衷于一门新学问叫做考现学;就象考古学研究古代文明,考现学要研究现代文明。1925年5月,他带领一批学生站在银座四丁目钟塔下,一手拿着卡片,一手记录了每段时间的行人数目、种类、他们的动作、服装等。经整理发表的《东京银座街风俗记录》详细得惊人。根据记录,在男性行人中,有67%穿着西服,只有33%穿着和服。然而,在女性行人当中,穿西服的只有1%,其他99%还穿着和服。可见,在那个时代环境里,穿露膝盖的短裙子,把头发剪成伊顿头的MOGA们,显得多么突出。
自从这年代,银座,尤其是四丁目十字路,成了日本流行风俗的陈列橱窗。在村上春树小说《发条鸟年代记》里面,主人翁被邻居少女带去替假发公司调查男性行人头发状态的地方,就是四丁目十字路口钟塔下,即早七十年今和次郎等人进行了“东京银座街风俗调查”的地方。早大校友村上在文中的这段叙述,应该是向今教授表示敬意的。
1926年底,大正天皇去世,日本进入了急剧变动的昭和时代。大众消费文化越来越烂熟,百货公司陆续开门,东京第一条地铁开通。到了1929年,银座地区的咖啡厅、酒吧竟多到六百家了。这些地方,不再是只有艺术家、高层人士光顾的文化场所,而是针对中产阶级群众了。
池田弥三郎列举他当年常去的咖啡厅:“二丁目有三共,三丁目有钟纺的吃茶室,五丁目有不二家,六丁目有Colunban以及Terrace Colunban,七丁目有Mon Amie,八丁目有资生堂和千疋屋,拐进去,五丁目后街有German Bakery,西五丁目有富士冰淇淋和Ruskin文库(服部钟表店的少爷崇拜英国思想家 John Ruskin而开的),数寄屋桥有日动画廊吃茶室等等。”
当年美国文化流行的程度,从1926年开业的中餐厅银座ASTOR看得出来。中餐馆在银座从最早期就一直存在。可是,这家洋名中餐厅是标榜美式中餐的。创业老板矢谷彦七当初做海员常到国外,后来在日本卖进口黄油发大财。他憧憬上海的第一流饭店 ASTOR HOUSE HOTEL(即礼查饭店,后来的浦江饭店),于是借其名字在银座一丁目大街上开了内部装饰、服务等全美国式的ASTOR。这家店的拿手菜是chopsuey(杂碎)、炒面、烧卖等,很受银BRA人士的欢迎;店里往往爆满,得关起门来谢绝顾客。它后来走高级路线,如今除了发祥地银座一丁目外,在东京各地开了四十家分号。
1930年开张的Tsubame(燕子) Grill的店名,则取自同一年在东京和大阪之间开通的超级快车燕子号;本来需要十多个小时的旅程,一下子缩短到8个小时20分钟(今天的新干线则只需两个半小时),轰动全国。这家餐厅本来附设在新桥火车站内,模仿欧美火车站内同样店铺而设计。后来迁址到银座一丁目,几十年如一日地提供着充满怀旧气氛老派西餐;其中汉堡肉饼(Hamburg Steak)为绝品。

ERO GRO NON-SENSE时代
从20年代末开始,整个日本社会的风气有慢慢腐败的趋势。一方面有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在农村很多人挨饿,不少家庭被迫把女儿卖掉。另一方面有军国主义逐渐抬头。一些年轻人则受苏联革命的影响参加左派运动而被官方取缔。大街上,1925年就发生过无政府主义团体成员50名破坏商店陈列窗等案件。到了1928年,1500名共产党员同时遭警察逮捕。
这时候,电影、流行歌曲等新式娱乐出现,受到群众的狂热支持。1929年,菊池宽在KING杂志上连载的小说《东京进行曲》走红,日活公司拍成电影。

《东京进行曲》
怀念往年银座柳/婀娜艺妓谁记得/爵士跳舞甜香酒/次晨下她眼泪雨

电影主题歌《东京进行曲》空前走红,连唱机都没有普及的时代,竟卖了二十五万张唱片,成了流行歌曲描述银座街上风俗的先驱。跟大正摩登时期的高雅气氛正相反,昭和初期的日本流行趣味低俗的娱乐。人们跑去剧场要看的,不再是严肃的翻译剧,而是年轻女孩露着大腿跳的列队行进舞(Line Dance);那些女孩恐怕就是从贫穷的农村给卖过来的。
媒体把时代风气形容为:“Ero(tic), Gro(testique), Non-sense。” 经济情况越差,国家在国际上越孤立,人民越需要散气,越寻求刺激。社会上弥漫煽情的娱乐,导致当局严厉取缔。社会文化颓废的恶性循环开始了。
本来文化气氛浓厚的银座咖啡厅,也逐渐变成了另一种场所。人们光顾名店Café Lion、Café Tiger等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跟朋友交谈,而是为了跟陪酒女郎相处。1930年,有个东京大学生跟Café Hollywood的吧女去海边吃安眠药企图双重自杀;结果,女方丧命,男方幸存。他就是后来写以鲁迅和藤野先生为模特儿的小说《惜别》之太宰治,当时也从事着共产党的地下活动。
同一年,大阪资本家来银座开办第一家大规模夜总会美人座。为了宣传,竟让30名女郎坐飞机降临东京。同样店铺陆续开张;从Café Printemps和Café Paulista开始的银座咖啡厅文化彻底给破坏了。之前在这些地方工作的女伙计们不肯转到俗气下流的大阪式夜总会去,于是纷纷独立而开始自己经营小酒吧了。小说家吉田健一(战后首相吉田茂的儿子)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相对于大肆铺张的大阪式夜总会,酒吧的女伙计据说属于知识阶层,因而文人或学生都乐意光顾。”战后银座的“文坛吧”就是这样开始的。


战时与战后的银座
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在1933年5月30号的日记里写道:“在German Bakery吃三明治的时候,听到了服部钟塔的响声。”同年6月6日则写道:“服部的大钟打响八点钟。在五丁目竹叶鳗鱼店,经过苇门看到的银座夜景真美。”今天仍在四丁目的服部钟塔是早一年建设的;楼高30米,塔有9米高小津。小津既爱银座又爱四丁目的钟塔。(至于鳗鱼的竹叶亭,江户年代创业,至今仍在经营中。)那是20世纪前半叶日本最后和平的日子了。
七七事变以后,军队对日本国内的管制也明显严格起来;低俗流行歌曲被禁止,连艺妓都组织加入国防妇人会,军国主义的歇斯底里逐渐掩盖整个社会。1940年,在银座大街上展开“剪短袖子,不烫头发”运动。国防妇人会成员看见了穿着长袖和服(盛装)、烫着头发的女性,就要挥刀剪掉。从MOGA阔步的日子才十年,时代风气的转变非常快。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剧场、酒吧等被关闭,连粮食都缺货,更何况酒了。据海量作家吉田健一回忆,1940年以前的银座还有酒喝,1941年以后若听到哪家酒馆能供应酒,即使限为一人一杯,大家也老远跑过来。他也是饭量很大的人,战时几年一直挨饿,非得去“杂炊食堂”排队喝跟水一样淡薄的杂烩粥,觉得非常难过。
政府禁止国民听敌国音乐,也禁止使用敌国语言,银座街上挂着英文法文招牌经营的商店全都非改名不可了。银座华盛顿鞋店则改名为东条鞋店,别人以为迎合了当局,实际上鞋店老板姓东条,跟军人首相恰巧是一样的。1943年,为了生产武器,银座大街的路灯共143根给拔掉,连电车轨道都撤走熔化了。1945年,1月、3月、5月,美军在银座上空进行了大空袭。
8月15号,日本投降,当时在南洋的池田弥三郎问从东京飞来的美军士兵银座成了什么样子,回答是:Oh, flat!
美军马上来占领东京,总司令部离银座很近,部队顺便接管了银座大街上几栋没给空袭破坏掉的大楼:四丁目十字路口的服部钟表店、松屋百货公司、东芝大楼都成了占领军的贩卖部;七丁目惠比寿啤酒堂则被美军士兵独占使用。大多数国民挨饿的日子,街上站着很多妓女;连皇宫前广场,都有美国士兵跟战败国日本女性展开儿童不宜的场面。
战后几年,银座的多数商店也跟其它地方一样,即是进什么货就卖什么货的杂货店;而商品来路主要是占领军。不过,也有人说,即使在当时,即使卖杂货,银座大街上摆的东西,品味上跟其它地方就是不一样。
据吉田健一回忆,1947年以后,才刚刚恢复了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东西吃的状况。他在散文《填肚子》里写道:战后第一次去银座后街的维新号,一下子吃了三碗馄饨和两个肉包子,吃了个痛快。这家中餐厅,本来是19世纪末来日本的宁波人在神田为留学生同胞开的家乡菜馆,据说当时旅日的鲁迅、周恩来、蒋介石等人都光顾过。后来,为日本人推销高级中国菜,其中红烧全翅是招牌菜,挺受高层人士的欢迎;战后却为填饱战败国民的肚子,搬来银座,当初专门卖大型肉包子馄饨出名,至今在银座仍有店铺。

战后的银座
战后的复兴,对有些人来得快,对另外一些人来得慢。吉田健一经济上不肯靠父亲,非得以笔谋生不可,结果到了1949年他还不够钱买烟,那年3月10日终于沦落为乞丐,讨钱的地方是文艺春秋出版社的门口。总编辑看到现任首相的儿子做乞丐太有意思,叫他写稿,吉田却摇头说:“经验还不够呢。”三个月后,15岁的庆应中学生堂本正树在六丁目后街的咖啡吧Brunswick,经伙计介绍认识23岁的小说家三岛由纪夫;两人成为同性情人。那家店的伙计全是美少男,顾客则以中年男人为主,可以说是同志吧的先驱。
1951年银座大街的路灯重新点亮,1952年日本独立。1953年广播连续剧《请问芳名》风靡一时;传说,节目一开始全国公共浴池女澡堂里连一个客人都没有了。银座西边的数寄屋桥作为故事背景吸引了很多观光客。同一年,小津安二郎作品《东京物语》上映,有美女原节子扮演的女主角陪伴乡下来的公公婆婆坐公共汽车逛东京的场面,在车窗外边看见他深爱的银座大街和服部钟表店,当时已改名为和光大楼。
银座大街上重建完成的百货公司、电影院等陆续开门;战前的繁荣一步一步回来了。后街则开了很多小酒吧。1957年在一丁目开的小酒馆卯波,女主人铃木真砂女是1906年出生的著名歌人;小铺子里每晚挤坐着文人、歌人。小说家野坂昭如在《文坛》一书里回顾六十年代初刚出道的日子,跟编辑、同行见面的地方,始终是葡萄屋,L’amoir等几家固定的文坛吧。那些酒吧的女主人爱好文学,对穷文人给特别减价。酒吧姬的女主人山口洋子是填词人,后来也写起小说,竟获得了娱乐小说的最高奖―直木奖。
1945年空袭造成的瓦砾,长期留在银座四周的运河里。直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前夕,才把水路填平,上面建设了首都高速公路。曾经被水路围绕的银座,这之后被高速公路围住了。难怪老东京们说,1923年的大地震、1945年的空袭、1964年的奥运会彻底改变了东京的景观。1964年,五丁目美幸街聚集一批年轻男女;他们穿上美国长春藤大学生般的衣服,个个都带着VAN服装店的纸袋子,好比是MOBO & MOGA的后一代,有事没事都银BRA一番。
1966年索尼大厦落成,外墙镶上12英尺的显像管2268套。我小时候,每次被父母带去,都先到索尼大厦,看看那无数电视机放映的宣传片,然后去里面,录音机、唱机等该公司的新产品展览的地方。到了年底,大楼外边的巨大圣诞树挂起无数铃铛,定时响起来,真是奇迹一般豪华。我们去吃饭的是位于后街的中餐厅万寿园,虽然不是维新号或ASTOR一级的名店,但也能吃到大大的烧卖,喝到甜甜的玉米汤。最后走到银座大街时,多数商店已经关门,母亲还是通过铁格子尽量窥视鞋店橱窗里摆的橙色、草绿色、粉蓝色高跟鞋。那些颜色,在家附近的商店是永远看不到的,只在银座名店才有。
1968年银座大街上的电车废止,地铁成为主要的市内交通工具。1970年开始,每周末下午禁止车辆通行,把大街开放给行人了。1971年日本头一家麦当劳在银座四丁目三越百货公司一楼面对大街的地方开张;美国的通俗文化一直是从银座进入日本国内的,直到90年代的星巴克。

我的银座
我自己从1984年到1997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回来的时候,银座大街上早已开了很多家外国名牌店。TIFFANY、CHANEL、CARTIER、LOUIS VUITTON、GUCCI 、FERAGAMO、BULGARI、PRADA、LANVIN等等,在欧美时装杂志等登广告的牌子几乎全来了。不过,令人高兴的是,发祥于银座的百年老店也都在。在银座,全球化和本土文化呈现着难得的和平共存。
我喜欢从一丁目开始,慢慢往南走。先在燕子GRILL尝尝全东京最好吃的汉堡肉饼;这里下午有银座酒吧的美女上班前来吃点东西,她们的皮肤呀化妆呀发型呀,就是跟普通女人不一样,至于戒指上的宝石之大则更不用说了,真值得看一看。走出来,到文具的伊东屋看信纸信封或进口笔记本是一个选择。若到对面,则有专卖洋酒和西方食品的老字号明治屋,这里常能找到欧洲小国如卢森堡进口的白葡萄酒。隔壁的饼干蛋糕店风月堂则创始于1873年。
三丁目有由基督教书店发展起来的教文馆,同行十字屋则变成了音乐教室。四丁目的和光和御木本(MIKIMOTO)珍珠店永远是享受眼福的好地方,也是买小礼物时候的好去处。当然,若要买SEIKO手表的话,在和光买最好不过了。走过木村屋的时候谁能不买摆在老式木头盒子里的豆沙面包呢?还是买一两个站在外边吃吧。
过大街到三越百货的狮子铜像那边,一直往前走五分钟就到了歌舞伎座;有卖单幕票不太贵,进去看一小时也不错。再走回银座大街来。五丁目东南边角落,大约一百年前Café Lion的所在地,今天有Lion Beer Hall,不过是在地下室里。一楼是日产汽车公司的新商品展出室。对面有文房四宝的鸠居堂,1880年开业,始终闻得到熏香味,一楼卖日本传统的彩色印花纸很多种,好可爱的。
隔壁的银座华盛顿鞋店战后恢复了原名。本来是整栋大楼全卖鞋子,现在把地上部分租出去,鞋店仅在地下一层和二层了;也许部分生意给欧洲名牌抢走了。不过,据我所知,这一家还是全日本最好的鞋店。首先,尺码很齐,从不说二十四半女鞋缺货;其次,专门卖穿起来舒服的鞋子,而不卖设计好看穿起来痛苦的那种,在这儿买鞋子就不需要担心几天后脚跟皮肤擦破;其三,服务很专业,如果你的一只脚比另一只大,售货员马上主动找来脚垫做调整,而且不加收费。拎着华盛顿鞋店的纸袋子继续溜达溜达,感觉可好了。
到了七丁目,就不能不停在Lion啤酒堂了。银座有好几家Lion分店,但是真想喝全东京最好喝的扎啤,你就非得来七丁目这一家不可了。有70多年历史的德国风格啤酒堂气派非凡,总是有很多客人,好热闹。里头有一千升的大型啤酒桶共四个,可见每天的贩卖量有多少!在这里,接啤酒是只有专家才能担任的高级职务,有柜台主任海老原清先生负责。他的工龄超过四十年,如今另一个头衔是副店长。啤酒种类有札幌牌、惠比须牌的生啤、黑啤、各一半等几种;我最喜欢喝惠比须的生黑各一半(half & half)。这家店不仅啤酒好喝,而且菜肴也很不错。周日下午供应的烤牛肉非常好,整块肉放在圆顶型大银器上推过来,在顾客面前用长刀切割后盛在盘子上,物美价廉,难能可贵之极。
酒足饭饱,极乐世界。去隔壁日本乐器(YAMAHA)看看乐器、乐谱好呢?说不定开着小音乐会。还是去对面虎屋买甜点心带回家好呢?这家是十六世纪在京都创业的老字号和果子店。我高中时候有个音乐老师新岛先生,每天的午饭就是虎屋的红豆羊羹一条,从不吃饭也不吃菜,而且他每天穿着绿色的西服!走回八丁目,资生堂的红色新大楼特别抢眼;玻璃门内总有工作人员站着,若是衣冠不整齐,就不让到楼上Parlor去;架子好大呀!
咱们还是去历来欢迎穷书生的Café Paulista吧,虽然今天的铺子是战后盖的,但也已有几十年历史了,门口摆着1970年代约翰•列侬跟太太大野洋子(按:新井原写“小野”,被万象杂志编辑改成“大野”,详情见新井另一篇作品《Oh No!》)一起光顾时,在碟子上留下的签名。那一次,他们连续三晚光临,高高兴兴地喝了招牌咖啡Paulista Old。收款处旁边挂着大约一百年以前,刚开业时候的照片。当年新女性(蓝袜子)们常利用的二楼女宾部已经取消。可是,Paulista并没有忘记她们。直到今天,穿蓝袜子的女顾客受到特别待遇;只要告诉老板一声,咖啡钱是免收的。
啊,银座真好!这些还只是大街上的铺子。到了后街,更有数不清的可爱小店。例如:古老的和服店、刀剑店,从欧洲直接移过来的巧克力店、香水店、糕点店。银座是永远玩不完的。
肥,是一种美德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0-02 12:07

我要存下来明天上班时慢慢看 :mrgreen:

预告一下吧,下面还有什么好看的?贪心地问。

另外提个小建议,段落之间可不可以加个空行?看起来会舒服不少。谢谢!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Post by sikong » 2007-10-02 12:23

预告:下一篇也是新井一二三的《从列侬太太的姓氏说起》
肥,是一种美德

Rainbow
Posts: 336
Joined: 2006-01-19 0:11

Post by Rainbow » 2007-10-02 12:40

喝惠比须的生黑各一半
想是惠比寿
我姥姥当年是个MOGA,1911年在千叶县农村出生,十五岁就自己跑来东京投靠哥哥,不久考到汽车驾驶证(全东京第十三名女司机)而当上了公共汽车售票员(当时叫做bus girl);听说,她假日穿上纯白西装套服戴上大帽子回家,吓坏了老乡们。

多么摩登的姥姥啊. :mrgreen: 不过没看出来为什么售票员也要有驾照才能当.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0-03 1:09

简直是日本近现代史的缩影,写得实在而好看。

“战时与战后的银座”这段里,此后在中国重演的情景太多了。

《东京物语》我也买了,要好好看看。

狸狸
Posts: 1347
Joined: 2003-12-08 20:50
Contact:

Post by 狸狸 » 2007-10-04 1:04

这个小野改大野,哈哈,真是自作聪明者戒呀 :party005:
Perhaps we grows very strong, stronger than Wraiths.
Lord Smeagol? Gollum the Great? The Gollum!
Eat fish every day, three times a day, fresh from the sea.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