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Oh, no! 从列侬太太的姓氏说起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分享]Oh, no! 从列侬太太的姓氏说起

Post by sikong » 2007-10-04 14:51

蚕扫描,司空校对

Oh, no! 从列侬太太的姓氏说起

新井一二三

收到《万象》杂志第89期,看到拙作《银座(二)》正文和图片说明里,约翰•列侬太太的姓名,从本人写的“小野洋子”果然演变成“大野洋子”了,难免感到稍微惊讶。不过,追寻记忆,同样的事情以前也在我身上发生过:十多年前写给香港报纸的文章里讲到“小野洋子”的时候,也是被好心的编辑改为“大野”的。看来,英文的Yoko Ono,中文世界里的固定汉字书写法,已经很长时间是“大野洋子”了。不过,这毕竟还是误会,本人希望能借此机会纠正一下。

小野洋子1933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小野英辅(东京银行常务董事),祖父是小野英二郎(日本兴业银行第四任总裁),据说祖先是17世纪丰臣秀吉部下的名武将,“日本七枪”之一小野镇幸。小野家名人可多了,其中有洋子的伯父小野俊一(俄罗斯文学家)及其夫人小野安娜(俄国出身的小提琴演奏家)等。母系家谱也一样可观,母亲小野矶子是安田财阀创始人安田善次郎的孙女,也是贵族院议员安田善三郎的女儿。出身于社会高层,洋子从小就读当年专门负责贵族子弟教育的学习院;五二年在学习院大学上学时,同期学生当中有皇太子,即现在的天皇明仁;翌年随父亲赴美国纽约定居后,才开始常用Yoko Ono这英文名字的。

她家姓氏“小野”按照读音用拉丁字母拼写便是Ono。这跟另一种日本姓氏的读音相当接近。那就是Ôno(O字上面有长音符号),即“大野”。两者的区别只在于第一个韵母的长短而已:短音的Ono为“小野”,长音的Ôno则为“大野”。

光是这一点,恐怕有些外国朋友觉得不容易理解。“小野”和“大野”怎么会是几乎同音呢?然而,在日语里面,这样的例子可不少。例如:笔者的姓氏“新井”,日语读音是Arai,这跟另一个日本姓氏的读音-拼写法是完全一致的:而那竟然是“荒井”。也就是说,“新井”和“荒井”两个姓氏,听起来一点分别都没有。所以每次在电话上说明姓氏的时候都得说:“姓Arai,是新旧的新,而不是荒凉的荒。”

话归正传,“小野”和“大野”的读音本来就非常接近,但是有韵母长短上的不同,由母语使用者听来容易分别。后来却由于人为的因素使情况彻底混乱。那就是不同的拉丁字母拼写法所造成的困惑。

日本所谓的“罗马字”,即拉丁字母拼写法,广泛普及的历来有两套。最初普及的一套叫做“黑本式罗马字”,乃是十九世纪中来日本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James Curtis Hepburn创始的。他是苏格兰血统的眼科医生,跟二十世纪的银幕佳人凯瑟琳•赫本是同一家人;从前的日本人不能发出他中的促音来,干脆叫他“黑本先生”了。他在日本一边从事医疗活动,一边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创办了明治学院。1867年编写了历史上头一部的日英-英日词典《和英语林集成》,在上海印刷出版。在这本词典里,他使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后来被称为“黑本式罗马字”,在日本普及到今天。

外国人定的拉丁字母拼写法,由母语使用者看来,自有很多不合理不方便之处;情况类似于汉语的韦式(按:似应是“韦氏”,原文如此)音标。而且“黑本式罗马字”之发音规则,依赖英语的程度也特别高。于是1885年,音韵学者田中馆爱橘发表了“日本式罗马字”。“黑本式”和“日本式”,比较起来各有长处和短处。1937年日本政府发布的“训令式罗马字”乃两个方案加以折中而订出的。此后,政府通过义务教育制度努力推广“训令式”。至今日本全国每一个小学四年级儿童都必须学的是“训令式罗马字”,而不是在社会上广泛通用的“黑本式”。

“训令式罗马字”很难甩掉国粹主义的味道,因而不受知识阶层,包括政府高层内的国际派的青睐。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被美国军管七年,统治者自然用起发音上接近英语的“黑本式”来。恢复日本自管以后,在政府外务省内,留美学英语的官僚向来占主流地位。他们对“黑本式”有亲切感,嫌“训令式”跟英语拼写法的常规有太多出入。

可能就是这么个原因,日本人申请护照的时候,必须用“黑本式罗马字”来拼写姓名的;如果用学校教的“训令式”写,外务省则拒绝办理。例如,好学生夏目漱石在学校学好了自己的姓名是Natume Sôseki,但是申请护照的时候,他非把姓氏写成Natsume不可,否则不让出国。

同样是中央政府的机关,文部科学省和外务省采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就不一样。国土交通省管辖的路标也用“黑本式”。如今电脑打字也多数人用根据的日文转换系统。总的来说,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黑本式”完全压倒“训令式”。只有可怜的学童们仍然被迫学几乎无用的“训令式”,岂不是教育官僚的形式主义害着无辜的儿童乎?

但是,“外务省式罗马字”也跟原来的“黑本式”在重要的地方有根本性的不同。那就是“外务省式”没有长音符号。相比之下,之前的“黑本式”、“日本式”、“训令式”都具备长音符号的。

具体而言,按照“外务省式罗马字”,短音的O和长音的Ô都是O,两者之间不加以区别。我们的夏目漱石同学也得把自己的名字从Sôseki改为Soseki。
这么一来,姓“大野”的人申请护照时候写Ôno也遭外务官僚的否决,一定得改写Ono了。光看护照上用拉丁字母写的姓氏,“大野”和“小野”都是Ono,完全一样。根据护照去申请的正式文件如外国居留证或信用卡上,两者之间也没有分别。所以呢,外国朋友在英文刊物上看到Yoko Ono的名字,不知道到底是“小野洋子”还是“大野洋子”,也无法确认,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全归咎于日本外务省。

对“外务省式罗马字”最感头疼的,当然是包括“大野” (Ôno)和“漱石”(Sôseki)在内,姓名当中有长音韵母的人。太多国民为此提出了抗议,使得外务省最后非做出让步不可:自从2000年起,允许姓名中有长音韵母者,在O字后面加个h而使其变成Oh了(但是仍然不允许使用长音符号)。也就是,把Sôseki写成Sohseki。为了跟“小野(Ono)”分别开来,如今“大野”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写为Ohno。真的是“Oh no!”了。

至于外务省为何如此顽固地拒绝采用长音符号,据我所知,没有公开而明确的理由。有人说,很多西方人不能分别韵母的长短,所以去掉了长音符号显得更加西方化,因而符合洋派外务官僚的口味。也有人说,其实原因挺简单,也完全是技术性的:当年外务省的打字机不能在护照书页上的O字上面打出个长音符号来,于是懒惰的官僚与其去更换打字机,干脆发条命令取消了国民姓名里原有的韵母长音。Oh no!
Last edited by sikong on 2007-10-04 18:22, edited 1 time in total.
肥,是一种美德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Post by sikong » 2007-10-04 15:00

咦,我打的明明是O上头顶个小尖帽儿的,怎么乱乎成了Ô了?
:confused007:
肥,是一种美德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7-10-04 15:07

估计是程序不认得
乡音无改鬓毛衰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Post by sikong » 2007-10-04 18:19

tiffany wrote:估计是程序不认得
我实地体会到日本外务省的困难了 :-P
肥,是一种美德

Rainbow
Posts: 336
Joined: 2006-01-19 0:11

Post by Rainbow » 2007-10-04 21:49

这篇好玩。 我也为这个大小困惑了好久,这下终于明白了~~
作为外国人,一上手学的就是 “黑本式”, 从来没机会学过训令式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0-05 4:13

很有意思啊。

中文姓名拼音不加四声,汪和王,李和黎和厉,也够外国人糊涂一气的。上海方言也够呛,王黄不分,所以一直有“我姓wang,草头wang(实际是黄)”的解释。

日本人好象多数不会发F和T的音,让他们说five是没有希望的,set呢就变成了sedo.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7-10-05 7:37

这篇确实好玩。我都疑惑好多年了,到底是大野还是小野。

日本人对L/R也不分。记得上大学时,同宿舍的齐齐给日本留学生当中文家教挣零花钱儿,回来一交流,“吃肉”统统被念成“吃漏”。韩国人也一样在这两个音上吃瘪。

我老板前前后后恩多东亚学生,他都老油条了,测试英文口语,就问两个:fried rice(flied lice :mrgreen: ), Karl road(Ka-la load :mrgreen: ).这两个能过关,他就满意了。

我的软肋也是两个。第一,yeast 和 east不分。第二,very well里的V和W,混为一谈---北京话“王”wang,常常就念成vong。我大学的英文老师说早年间西语系招生,最喜欢江浙一带的考生,舌头软,又没什么古怪的语素,其次选北京和东北的考生,就是得加试“very well”这个短语,而两湖云贵川地区他们根本不去招生,太难再教育。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0-05 8:03

甭管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she和he都混得特别厉害。我自己到现在有时还讲错。有一次被人(好象是个边境审查官)寻根问底,说到底男还是女,似乎我陈述的整件事情都值得怀疑。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7-10-05 8:26

广东人一律把r发成y,遥远地跟胶东人呼应――我记得有个相声是这么说的,山东老大爷:”你给了肉钱没给油钱,给了油钱没给肉钱“,其实是山东的胶东地方,别处没有这么逗。潮州人把F和H都发成H,湖南人把F和H都发成F。我大学里的前男友姓黄,系办书记都管他叫小”房“ :mrgreen: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Rainbow
Posts: 336
Joined: 2006-01-19 0:11

Post by Rainbow » 2007-10-05 8:39

甭管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she和he都混得特别厉害。
中国人我可以理解, 我们都发同一个音. 可是日本人的他和她是截然不同的俩词啊, 他们怎么也搞混. :shock: 我说日语也是他和她乱说的.


我们有个客户叫 Lara, 日本人就"拉拉, 拉拉" 地提她, 我心里不由葫芦而笑. :mrgreen: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Post by sikong » 2007-10-05 11:14

看新井的东西总是象拿着面镜子在照,从日本看中国,类似的地方还真多
肥,是一种美德

saveas
Posts: 879
Joined: 2005-07-02 5:33

Post by saveas » 2007-10-05 11:47

法国人好像发不出H的音?我有同事叫李辉,从他入职第一天起就被很多法国人改了名字叫李威。我刚来的时候跟他们开会经常回不过味儿来,比如raw material会被他们读成拐弯的haw material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