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3

[分享]徐悲鸿信中的孙多慈

Posted: 2007-10-10 15:29
by sikong
蚕扫描,司空校对

徐悲鸿信中的孙多慈
包立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徐悲鸿与孙多慈(原名韵君)的师生恋,就在媒体小报上传得沸沸扬扬。徐氏的两届夫人,也先后在他们撰写的传记文学中―《我与徐悲鸿》(蒋碧薇)、《徐悲鸿的一生》(廖静文),分别表态,各事评述。事过六十年,徐氏的这段风流韵事,并没有因两位当事人的逝去而淡出。相反,却成了艺苑佳话,历久不衰。
2004年4月28日,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在媒体宣称:该公司春季拍卖会上将以八万元的起拍价拍卖徐悲鸿致郭有守的两封书信(时在1938年徐氏刊登与其妻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前后,信中涉及徐蒋婚变内情)。消息传出,“千龙”新闻网站率先打出“徐悲鸿婚变书信将拍卖,谜团隐私曝光”标题,在网上曝出徐氏师生恋情和婚变隐私。环绕六十年前的两封书信,引出网上的冷饭热炒。
近日翻阅《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中华书局1992年第1版),读到徐悲鸿致友人―中华书局总编辑舒新城书札三十四通,信中涉及孙多慈处,达十来通。1930年2月12日起,至1940年9月,自孙多慈进中央大学艺术系当旁听生,徐孙初识、初恋,到孙父阻挡,劳燕分飞,分道扬镳,长达十年之久。徐氏致亲友的信札,据王震编辑的《徐悲鸿书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初版)记载,有一百七十余封(徐氏致郭有守和郭有守的回信均已收入),当然遗札不少,包括致郭有守、舒新城的也有失落。但从这一百七十余封中,徐氏致其他亲友的信件绝少提及孙多慈,由此可见,要弄清徐孙之间的恋情和真情,这是最为可靠的文字见证。当然,蒋碧薇书中有关徐孙关系的章节,也是最重要的旁证。笔者下了一番笨功夫,以徐氏致舒氏信札为经,参以蒋著为纬,梳理出徐氏的内心独白和徐孙的一段师生恋情。

台城路
徐悲鸿首次在信中向老友舒新城披露内心的隐情,时在1930年12月4日。当时孙多慈名叫孙韵君,正以旁听生的身份,旁听徐氏的授课。信中开笔直抒心中难以言说的隐情:“新城吾兄惠鉴,明日太太入都矣。小诗一章写奉,请勿示人,或示人而不言所以最要。”信中的太太,是指他的妻子蒋碧薇,入都指国民党首都南京。太太入都,何必大惊小怪?在徐氏隔年致中华书局的另一友人吴廉铭的信中有如下一句话,可作诠释:“太太今日下午后来,天下从此多事。”大惊小怪的起因是“天下从此多事”。所以他要赶在多事的太太回都前,将小诗一章写奉老友。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章小诗非同小可,是属于“请勿示人,或示人而不言所以为要”的小诗,是属于男友之间的贴心私房话,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铁哥们之间杀头也不可告人的私房话。既不欲示人,又要写诗赠友,可见其郁积在心,不得不宣泄,以图一快。究竟是什么“请勿示人”的私房话呢?如此神秘兮兮,欲说还休。原来是名教授徐悲鸿为走读旁听生孙韵君所苦,写的一首情诗。诗曰:

燕子矶头叹水逝,秦淮艳迹已消沉
荒寒剩有台城路,水月双清万古情。

如果舒新城不作笺注,旁人见了的确会莫名其妙,不知所以。幸喜舒新城在信中,回了两句诗:“台城有路直须走,莫待路断枉伤情。”看来,谜底就在“台城路”上,一个叹说“荒寒剩有台城路”,一个鼓励他“台城有路直须走”。尽管徐、舒信中,“台城路”是心知肚明的。但在读者眼中,“台城路”却是一头雾水,尚须详说。
据蒋碧薇在《我与徐悲鸿》一书记载:

我带着孩子到家的当晚,徐先生坦白向我承认,他最近在感情上有波动,他很喜欢一位在他认为是天才横溢的女学生,她的名字叫孙韵君(后徐悲鸿为她改名多慈)。徐先生毫不隐瞒地告诉我,孙韵君今年十六岁,安徽人,她曾在这一年的暑假投考“中大”学院,没有考取,于是就到艺术系旁听。她一开始作画,就获得了徐先生的特殊青睐,赞赏有加。当我在宜兴的时候,他约她到家里,为她画像,有时也一同出去游玩。……有一天,盛成先生陪着欧阳竟无先生到我们家来拜访,坐谈之下,欧阳先生提起想要参观徐先生的近作,徐先生便请他到中大画室去,欧阳先生也邀我同行,我没有理由拒绝,就陪他们到了那里,一进门就感到非常惊异,因为我一眼就看到两幅画:一幅是徐先生为孙韵君画的像,一幅题名《台城夜月》,画面是徐先生和孙韵君,双双地坐在一座高岗上,徐先生悠然而坐,孙韵君侍立一旁,项间一条纱巾,正在随风飘扬,天际一轮明月。

碧薇的这段文字,为徐悲鸿的这首诗,做了十分详尽的诠释。诗中“台城路”的谜底也昭然若揭。


素描集
关于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师生隐情,徐、蒋各持一说。诚如蒋碧薇所说:“尽管徐先生不断地向我声明解释,说他只是看重孙韵君的才华,想培养她成为有用的人才。但是在我的感觉中,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绝对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因为徐先生的行动越来越不正常。我心怀苦果,泪眼旁观,我觉察他已渐渐不能控制感情的泛滥。”环绕徐、蒋两氏的解释,徐氏的学生和友人中,基本上分成两派,一派是护徐派,一派是护蒋派。护徐者坚持徐氏爱才说,护蒋者则说徐氏移情别恋。当然也有第三派,将两派意见综合调和,谓徐氏既有爱才之心,亦有别恋之情。孙多慈在“中大”求艺五年,掀起的师生风波,从无间歇。风波详情,徐悲鸿虽未在信中向舒新城写出,也许不便写出,但宁沪往返甚便,徐氏不会不向老友一吐为快的。
舒新城是拥徐派,而且是最最坚决的拥徐派,这从徐氏最早向他透露心曲,而他的态度则是“台城有路直须走”可见,孙多慈毕业前徐悲鸿拟为她申请公费出国深造,舒新城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请看,1935年间,徐氏致新城的五封信札。3月15日,徐氏信中谢道:“前承允为慈刊集,感荷无量。知真赏不必自我,而公道犹在人间。庶几弟与慈之诚得大白于天下也。兹嘱其携稿奉教,乞予指示一切!彼毫无经验,惟祈足下代办妥善,不胜拜谢……”
1931年孙多慈以“百分”图画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大”艺术系,由旁听生变成科班生,于1935年夏天毕业。毕业前,孙多慈忙于毕业创作,考虑就业去向。徐氏视孙为可造之才,想为她申请比利时的庚子赔款出国深造。为便于申请,请舒新城在中华书局为孙多慈出版一本素画集,舒新城一口承诺。在这封信中徐氏除了感谢之外,还向老友表明心迹:“知真赏不必自我”,还有老兄和世上一切真赏孙多慈画者:“而公道犹在人间”,他与多慈的师生真情也“诚得大白于天下也”。信中还告知老友,孙多慈将“携(画)稿奉教,乞予指示一切”。
孙多慈携稿赴沪,拜见了舒新城。舒新城答应出集,但又劝她不要着急,出书不是说出就能出,有一个周期,并举徐悲鸿出书为例说:“徐先生的书一摆两三年”。孙多慈听了自然着急,回到“中大”,向徐悲鸿汇报了一切。徐氏听后,又于4月1日致信道:

慈返,已为弟道及见兄情形。承兄为作序,深致感谢。慈所写各幅,已经弟选过,狮最难写,两幅乞皆刊入。孩子心理,欲早观厥成。彼闻足下言,“徐先生的书一摆两三年”大为心悸,特请弟转恳足下早日付印,愈速愈好,想吾兄好人做到底,既徇慈情,亦看弟面,三日出书,五日发行,尊意如何?

徐氏为孙多慈出素描集,一则是壮声势,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二则是向世人证明,孙多慈这样的画才,是不是可造之才?可爱之才?三则是“慈集能速赶,最所切盼。因此事关其求学前途,弟初意尚在此时画集印成,便分赠中、比两方委员(本月开会决定下年度派赴比国学生名额),弟虽已分头接洽,但终不如示以实物坚其信念”。(见6月某日信)可见画集有时间性,越快越好。不过徐氏所说孙多慈是“孩子心理”,其实在“欲早观厥成”上,徐氏又何尝不是孩子心理呢?所谓“三日出书,五日发行,尊意如何?”这种速度,在中国出版业,不要说当年不可能,就是七十年后的今天也不太可能。除非特殊的政治类或商业性书刊。不过,从这段信中,可看出徐氏的爱才心切,当然也毋庸讳言,爱才的弦外之音―由爱其才到爱其人。请看此信后半段:“至于捉刀一节,弟意不必,盖文如兄,自然另有一种说法(一定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比弟老生常谈为愈,亦愿赶快写出为祷!此举乃大慈大悲之新城,池中有白花,其光芒应被(披)全世界中。……”信中明里谈的是徐氏请舒新城为孙集作序,谈的是不必由他“捉刀”之事,实际上决非仅止作序而已,大有深意存焉。深意就存在“此举乃大慈大悲之新城”,池中有白花,其光芒应被(披)全世界中。众所周知,出家人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之咒语,徐氏借用此语,将舒氏比作观世音,请他来救苦救难。救谁的苦难呢?当然是救徐氏(也包括多慈)的苦难。当年,徐悲鸿为孙韵君改名多慈,为什么要改多慈之名?因为在徐悲鸿名中,有一悲字,所以为她改名时加上慈字。可见徐氏为她改名之时,已存“大慈大悲”之念。而今他终于找到了可以救苦救难,令池中盛开的白花,光芒万丈,照遍全世界盛举之人―非“大慈大悲之新城”莫居。又据蒋碧薇说,徐悲鸿有一只镶有孙多慈所赠红豆的戒指,戒指内刻有“慈”字,可见慈字在徐氏心中的分量。
尽管紧锣密鼓,紧催紧赶画集出版,可是为孙活动出国留学之事终被蒋碧薇所闻,她在回忆录中写道:

毕业之前,徐先生整天忙碌,先请中华书局帮忙,给孙韵君印了一本素描画集……接下来忙着为孙韵君奔走,争取官费,让她出国。当时比利时退回我国的庚子赔款,设存中比庚款管理委员会,可以选派学生出国。中比庚款的负责人有一位比国神父,和中国方面的褚民谊,说话都很有分量。徐先生知道谢寿康先生和他们两位很熟,便去和谢先生商量,事为谢太太所闻,特地跑来告诉我。我听到消息,就正告徐先生说:“你知道我的性格和脾气,任何事情只要预先和我讲明白,一定可以做得通。如果瞒住我,我可非反对不可!” 徐先生听后默无一语,以后照旧积极进行如故。

孙多慈出国留学之事,被蒋碧薇从中阻挠未成。徐氏在8月6日致舒信中愤愤写道:“弟月前竭全力为彼谋中比庚款,结果为内子暗中破坏,愤恨无极,而慈之命运益蹇,愿足下主张公道,提拔此才,此时彼困守安庆(省三女中教书),心戚戚也。”

卖画援孙
孙多慈毕业后,未能出国深造,只好回老家,安排到安庆省立三女中教书,心中当然戚戚不欢。但徐氏仍在此,信中叮嘱老友道:“慈集日内当出版(孙多慈素描出版期为1935年9月)应为之刊广告,尤其在安庆,并希望在《新中华》刊物上转载宗白华(序)文及其(孙多慈自撰)《述学》之文。”目的是希望老友主张公道,提拔人才。
为了提拔人才,徐悲鸿还在信中提出出版发行由孙多慈译介的《伦勃浪画集》:“欧洲古今最大画家为荷兰十七世纪冷白浪,弟嘱慈译其生平。弟藏冷作(精印大册)副本全备,拟请尊处刊行,亦艺术界之幸也。”
为了提拔人才,他鼓励在安庆女中任教的孙多慈多作画,画好画。1936年开春,他又想出了一个新办法―请舒新城出面代订购孙画,并签署了契约,附在4月12日的信中:“请将弟存款内拨二千五百元陆续购买孙多慈女士画,详细办法另纸开奉,务恳吾兄设法照办为感。” 二千五百元对当时不卖画的徐悲鸿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他每月在中大任教的月薪三百大洋,多半要支付家用―所余的钱还要添置画材书籍。中华书局支付的稿酬并不多,钱从何来?据蒋碧薇回忆录记载:

以前徐先生从来没有卖过画,也不曾在国内举行过画展。这一回,他算是一改自己的作风,为了卖画,不惜奔走权贵豪富之门。展览会半公开地举行,据说卖出了若干幅画,得到了几千元的现款,但这些钱是否寄给了孙韵君,我一点也不知道。至于孙女士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奋斗,当然我更不知道。

看来蒋碧薇并不知道徐悲鸿请舒新城代购孙多慈画作的契约,只知道徐悲鸿开画展,将卖画所得支援孙多慈的“奋斗”。
蒋碧薇暗中阻挠徐悲鸿为孙多慈谋划出国留学在前;徐悲鸿置蒋碧薇不顾,一意孤行,开画展筹款,支持孙多慈“奋斗”在后。孙多慈无疑成了徐悲鸿家庭破裂和婚变的导火线和催化剂,面对日渐激化的家庭矛盾,徐悲鸿采取离家出走,远赴他乡―广西桂林。抵达桂林不久,1936年8月25日他致舒新城,告知自己的行止:“久失音问,近状如何!方事之亟,十九路军出南路,再以两师收贵州出湘西,必致中原大震,国家瓦解。八桂健儿皆已歃血宣誓效死……弟功成名立,不愿再与俗竟。前托兄购之《图书集成》《辞海》,以及商务之《四部丛刊》等,出书时请寄桂林省政府弟收。作画、读书、得佳作分寄友朋处,乱世得此可无憾矣。”
信中关于家庭纠纷和孙多慈只字未提。他想逃避乱世、世事在桂林觅一块桃源仙境,静静地作画和读书。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国事、家事、天下事,无事不涌上他的心头。挥之不去,也无法挥去。
徐悲鸿在桂林断断续续住了两年左右,徐蒋婚变,徐氏登报与蒋氏脱离同居关系,以及前面提及的徐氏致郭有守的两封信函,均发生在这段时间。奇怪的是,不知为什么这二三年时间内,竟未留下徐氏致舒新城的片纸信札。

覆水难收
舒新城再次收到徐氏来信,已是1939年5月8日,写信地点是新加坡。他应友人之邀,第三次访问新加坡举办画展。访新前,他曾在香港逗留了一段时间,会见了阔别多年的老友舒新城。老友会面,自然会谈到孙多慈的情况,所以在信中仅以“弟与慈之关系,在港与兄晤面时,其间不容发”一笔带过。间不容发,谓成败利钝―其间不容一发―比喻情势危急到极点。至于徐、孙之间究竟危急到什么情势,信中没有写(估计在港已细述)。为了上下文连贯,要补述一段孙多慈的行踪。1938年春,孙多慈全家避难长沙,巧遇徐悲鸿。徐氏通过友人,将孙氏全家迁至桂林,还为孙多慈觅了一个差使。然后返回重庆中大上课。同年暑假,徐悲鸿又回到桂林,与孙多慈谈婚论嫁,于是发生了徐氏致郭有守信及刊登与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的声明。徐氏的一位友人拿了登声明的这张报纸给孙多慈父亲看,满心希望能促成徐、孙的这段婚事,孰料遭到孙父的断然拒绝。数日后,孙父携带全家离开了桂林。徐氏信中的与慈关系“间不容发”,似是指此。
回头再看徐氏致舒新城之信:“彼知我来新,乃来一从未有过之动人情书云,我命他怎样便怎样。弟答云,倘人因我而有之乃动,我完全任之肩上,不诿责于我之外第二人,但我绝不令人如何而动。” 孙多慈的这封被徐氏视为“从未有过之动人情书”,徐悲鸿却转寄同事吕斯伯。吕斯伯又出示给蒋碧薇看。据蒋氏回忆:

1939年8月,有一天我从北碚进城到曾家岩,去看吕斯伯先生,吕先生刚刚接到徐先生的来信,拿给我看。我一看原来是徐先生转寄来孙韵君的一封信。信中有几句重要的话,大意是说:“我后悔当日因父母的反对,没有勇气和你结婚。但我相信今生今世总会再看到我的悲鸿。”然后徐先生在信末批上了三句:“我不相信她是假的,但也不信她是真心,总之我已作书绝之。”

徐悲鸿为什么要把孙多慈的这封“情书”寄给吕斯伯?当然是“项庄舞剑”,别有所指。蒋碧薇不明白(也许是装作不明白)地问吕斯伯,吕回道:“他还不是想要我拿给你看?” 徐悲鸿既然年前已在报纸刊登了与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的声明,为什么又要将这封情书有意让吕斯伯转给蒋看?是故意气蒋,还是别有所图?
原来徐悲鸿离家出走,远赴桂林前夕曾与蒋碧薇谈过一次话,蒋说:“假如有一天你跟别人断绝了,不论你什么时候回来,我随时都准备欢迎你。但是有一点我必须事先说明,万一别人死了,或是嫁了人,等你落空之后再想回家,那我可绝对不能接受。”这段话说在1936年暑期,徐悲鸿记忆犹新。
如今三年过去,徐氏心想,我既与孙多慈断绝了往事,且示以“证据”(孙之情书),可以与蒋氏言归于好。可是徐氏在这里犯了两大忌讳,其一是,徐氏为了与孙多慈成婚,单方面登报声明与蒋氏脱离同居关系(徐蒋成婚二十年,生儿育女岂是同居关系?),而今既已脱离关系,覆水难收,怎能出尔反尔,想覆就覆,想收就收?忌讳之二是,徐悲鸿不该将孙多慈的“情书”转寄给吕斯伯。诚如蒋碧薇对吕斯伯所言:“在我看来,像徐先生这种行为,是最不可原谅而且最不道德的。徐先生如果不再爱孙韵君,他尽管把她的信退回或烧掉,决不可将这种信寄给任何人去看,他不要以为我看到他侮辱了我的情敌,便会觉得高兴。他应该知道,我不是这样的人。相反的,我将更看轻他!”
当然,徐蒋婚变,责任不全在徐悲鸿,蒋碧薇也有责任。除了性格、事业和家庭观念差异较大外,即使在感情上也各有其责。徐悲鸿固然移情别恋孙多慈,但蒋碧薇何尝又不是对张道藩萌生旧情呢?只是各抱琵琶半遮脸,半斤对八两,在处理婚变问题上,徐氏较感情用事,考虑不周,一意孤行,常常授人以柄;而蒋氏则相反,冷静果断,思虑周密,以守为攻,故操胜券。

坐看春尽落花时
“性格决定命运”,前贤此话一点不假。徐氏的“独持己见,一意孤行”成就了他的绘画事业,也酿成了他的家庭悲剧。徐蒋婚变是如此,徐孙交恶又是例证。关于孙多慈离他而去,徐悲鸿认为责任全在孙多慈的父亲或二老。他在致舒新城的信中,一味埋怨“慈父亲之面貌,似吾之前生身之冤仇,见即话不投机,彼母亦落落无丝毫缘感,倘慈不毅然取得办法(此则不可责备,只有任彼如何),弟亦终不能与之有进一步之关系。”后又在6月30日信中大骂“二老”:“慈自4月14日来一极缠绵一书(她说不论我在天涯海角,她必来觅我)后,两个半月毫无消息,此时温州沦陷真使人心忧,她那二老糊涂混蛋该死,大概不会得好结果。弟倘留其作品不少,便用慰藉此后半生矣!”设问徐悲鸿对孙多慈的父母如此感情用事,即使他与孙多慈能成眷属,日后又将如何处理二老的关系呢?一面责骂孙之二老,一面怀念蒋姓岳父母:“较弟之岳父母之情愫相去诚间霄壤,弟至今仍依依于岳父母之深意。”如此错乱颠倒的人生戏剧,难怪他要在信中大呼:“老天,此段文章,巧妙不可思议,弟虽在演出此剧,实惊叹剧本之佳,弄死人的东西,世变如此,一切听其自然,若慈真排万难来到弟处,当然弟无条件,从其所愿以共生死。弟未存一字叫她来、惨极了!”(见5月8日信)
人生如戏,人生又如梦。1940年9月2日,他又在致舒新城的信中哀叹道:“慈之问题,只好从此了结(彼实在困难,我了解之至),早识浮生若梦而难自醒,彼则失眠,故能常醒。弟有感而为诗:虎穴往往无虎子,坐看春尽落花时。平生几次梦中梦,魂定神清方自知。彼与兄及展兄(陈子展)处俱无消息,故亦莫从知其状况。但彼已不作画,此则缘尽之明征矣!也好。”
徐悲鸿的师生恋情,是因爱画才而生的情缘。为了爱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冒着入虎穴的风险,去探寻虎子。而今入了虎穴,却始知“虎穴往往无虎子”,虎穴已虎去穴空了。孙多慈既已离去,又不作画,此非画缘可尽,情缘也尽之明征矣!也好,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从此可以了结!
说是可以了结,但内心深处又实难了结,真所谓当断难断,当了难了。这又是为何?请看事过才七日,他又追上一信致新城吾兄:
今日检点慈之作品,存弟处有七幅(又得一幅,共八),极精,其外,尚有水墨自写及素描各一。另两国画不甚佳,共得九幅。不知兄处有之否?弟拟为之再出画集一册,油画皆用三色版精印。为了结这段因缘纪念,求兄写序文(须作散文诗体,不甚着痕迹),弟则以两小诗代序,录奉献一览:

云锦辉煌早织成,文章机杼出天外;星河流转乾坤乱,大惧昆冈玉石焚。
回首当年事可哀,鸡鸣灵谷总成灰,平生心血平生梦。惟待昆阳旗鼓来。
不知港厂能制版否?倘兄同意,弟即执此数画至港也。天生如此之才而靳其成,感伤无已。

在序诗的末句,徐悲鸿借用了“昆阳之战“的历史故事,希望孙多慈在艺术创作中也能出现像东汉刘秀那样,在困境中以弱胜强,战败王莽、期待大捷的旗鼓早日到来。果能如此,也不枉他对孙多慈的“平生心血平生梦”了。这两首序诗,画龙点睛地点出了徐悲鸿对孙多慈的情意和期望,也活脱脱地勾勒出多情多义的情种徐悲鸿的形象。可惜因抗日战乱,孙多慈的这部画册未能制版付梓,只是在致舒新城的这封信中,留下了徐氏的这个愿望和心声。综上信札,孙多慈在徐悲鸿心目中的印象和位置,也不言自明了。

Posted: 2007-10-10 15:51
by Knowing
哇塞,徐悲鸿真无耻。
我看过蒋碧微的自传,她也是个辣货,手腕很硬,说私奔就私奔,徐悲鸿不仁她就不义,离婚也没少要赡养费。
孙多慈就比较面,又不敢违抗父母,又要追求爱情,结果事业也没搞出来,爱情也没追求到,结婚几十年都是怨偶,完了徐悲鸿死了伊又上赶着戴了三年孝--什么事啊!

Posted: 2007-10-10 16:43
by sikong
这个新情人二老不好又去想旧岳父母大人实在是忒忒忒ws了些个

连带着说,我还挺烦廖静文的。别的也罢了,她那个不遗余力要把徐悲鸿造成完神的劲头,实在是很提供反效果。

Posted: 2007-10-10 17:42
by 森林的火焰
徐悲鸿遇上蒋碧薇,真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Posted: 2007-10-10 18:52
by Rainbow
连带着说,我还挺烦廖静文的。别的也罢了,她那个不遗余力要把徐悲鸿造成完神的劲头,实在是很提供反效果[/
我也烦她, 在徐悲鸿把造成完神的同时也说了很多蒋的坏话. 这又何必呢.
不过徐悲鸿的确是太ws了. :-( [/quote]

Posted: 2007-10-10 19:38
by Jun
我觉得满有趣的啊。在完全不知道孙多慈的任何情况下,我倒是觉得她挺有心计的,控制徐悲鸿还是挺成功的---不过这算什么,徐就是个冤大头sugar daddy而已,似乎操纵起来也不难。女学生从他手里捞到了一百分的成绩,从旁听生升级为正式生,差点搞到出国名额,差点出了作品集,至少搞到徐卖画的钱了吧。不知道代价如何,象徐那么傻冒的家伙,如果没尝到多少实际的甜头我也能相信。徐就是pathetic而已。徐巴巴地离了婚(把自己是搞臭了),终于还是没把孙搞到手,虽然孙又在全家逃难时期利用了他一把。后来徐被蹬了,还不肯承认自己是被蹬了,责任都推在孙家父母身上,孙本人还是白雪公主,前所未有的纯情爱他云云。蒋碧薇那不是很明显的人之常情么?本来老公就有点弱智,还让她下不来台,等他被别人蹬了以后再回来低声下气地认错求饶,她心里肯定爽透了。但是徐毕竟是被人甩了才回头的,她还是没面子,才不会要这种三手垃圾呢。而且她早就攀上比徐强多了的张,还要理他么?明明把徐当街上垃圾,还忍不住趁机抬高自己一把,多高尚有人格,见不得前夫出卖女朋友云云,摆什么高贵淑女pose,笑死人。

徐悲鸿真让我厌恶不起来,这么傻冒,简直跟五岁小男孩儿一样,专给女人利用当垫脚石头,还热情奔放呢。他那朋友恐怕也很明白他的德性,所以孙去找他出画册他就千推百拖的,假装爱莫能助,人家清醒着呢。你要跟小女孩去疯,我可不搅那趟混水。

蒋碧薇把孙出国的机会搅黄了,根本是给丈夫制造继续泡妞的机会嘛。孙一心吵着要出国,恐怕真出了国只要能攀上新的高枝儿也会立刻蹬了徐。

Posted: 2007-10-10 20:13
by Knowing
孙多慈也没捞到什么实际好处。蒋碧薇离婚的时候除了现款还弄了一百张画。孙连这个都没搞到。显然是个纯蠢派。

徐悲鸿属于又面又无耻的,早离婚也不至于两头落空。不过人家也许就好drama 这一口,拖着被俩女人抢觉的特爽。

Posted: 2007-10-10 20:58
by Jun
被女人抢?那也是自我陶醉而已,人家利用他罢了。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self-deception. 他实在太好玩了,太cliche了,简直象编造出来的假人一样。我倒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乎寻常的无耻,他的超常之处在于把别人想而碍于面子碍于怕别人的看法讥笑瞧不起而不敢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只好猜想他的前额叶有什么缺陷。

Posted: 2007-10-10 21:37
by Knowing
有可能。你不是老怀疑天才都是基因儿有缺陷吗。

Posted: 2007-10-11 7:26
by 日朗
蒋碧薇的反应倒也不算很过分,我只是不明白她的儿女为啥都指责她,她做母亲似乎很失败

Posted: 2007-10-11 8:53
by Knowing
毕业之前,徐先生整天忙碌,先请中华书局帮忙,给孙韵君印了一本素描画集……接下来忙着为孙韵君奔走,争取官费,让她出国。当时比利时退回我国的庚子赔款,设存中比庚款管理委员会,可以选派学生出国。中比庚款的负责人有一位比国神父,和中国方面的褚民谊,说话都很有分量。徐先生知道谢寿康先生和他们两位很熟,便去和谢先生商量,事为谢太太所闻,特地跑来告诉我。我听到消息,就正告徐先生说:“你知道我的性格和脾气,任何事情只要预先和我讲明白,一定可以做得通。如果瞒住我,我可非反对不可!” 徐先生听后默无一语,以后照旧积极进行如故。

孙多慈出国留学之事,被蒋碧薇从中阻挠未成。徐氏在8月6日致舒信中愤愤写道:“弟月前竭全力为彼谋中比庚款,结果为内子暗中破坏,愤恨无极,而慈之命运益蹇,愿足下主张公道,提拔此才,此时彼困守安庆(省三女中教书),心戚戚也。”
我好奇的很,蒋是怎么破坏孙留学的事情?其实这三角关系一闹五年,满城风雨,比国神父不见得没听说过。只要听说过,对徐的赞美就马上打了三折,孙也就拿不到奖学金了。蒋肯定也没闲着,运动她的人马们去诋毁了。
还有,太太们很抱团儿啊。跟今天的大奶团有一拼。
孙跟了这个不会办事的笨糖爹也够倒霉的。拖了七八年,名声也弄坏了,不得不给大自己二三十岁的政客做填房。

张爱的[url=http://bwsk.net/mj/z/zhangailing/000/012.htm]五四

Posted: 2007-10-11 9:15
by tiffany
我喜欢蒋这个性格,干脆利索。徐也真够傻的,大婆都放话儿出来了,明显是知道了,就要他一个承认而已,非憋着不说,给自己找气。
当然大家都总结过他的傻了。

Posted: 2007-10-11 9:21
by CAVA
一个徐悲鸿,一个徐志摩(怎么都姓徐?),都够傻够肉麻。

异常八卦地问:有没有跟他俩一般傻,或者在这方面特精明的例子,从五四到建国?

Posted: 2007-10-11 9:36
by Jun
The lesson is: 泡妞是要有经济基础的。我简直疑心孙父(或者她自己)在广西蹬了徐悲鸿是因为看出他身上已经无甚油水。孙未必精明,但是勾搭徐上简直是往桶里扎鱼,不需要太过精明的人。

蒋活脱脱是毛姆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在自己的圈子里还是受害者,圣女。就这样也算不过命运时事变幻,被后面的老婆嫉妒地抹黑了。

Posted: 2007-10-11 9:46
by tiffany
特别精明的都是恩爱典范,从古到今

Posted: 2007-10-11 10:27
by silkworm
蒋碧微后来去了台湾,又跟国民党反动派官僚打连连,在追求进步的儿女眼里---至少是公开表示的---是什么形象,不言自明了。

原配们当然是“兔死狐悲”的,胡适兴兴头地去鼓励朋友摆脱桎梏追求幸福,就经常被他的胖太太给臭骂。梁宗岱跟发妻离婚,发妻找江冬秀哭诉,江冬秀还帮忙找律师辩护,替发妻争取权益。

Posted: 2007-10-11 10:41
by 笑嘻嘻
胡太太很厉害,梁实秋的另觅新欢就是江冬秀帮梁太太找律师打赢官司,婚没离成,给这个北大教授没脸。同时杀鸡给猴看,让胡适老老实实的别瞎闹,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呢。

Posted: 2007-10-11 10:42
by tiffany
这也没什么不对,人家都追求高尚的精神去了,还不许大婆们为将来的精神生活弄点儿经济基础。

Posted: 2007-10-11 10:46
by silkworm
不是梁实秋,是梁宗岱。

不知最开始什么人在哪里误记了一笔,结果到处都引用,梁实秋一直背这么个黑锅,嗬嗬。

跟蒋碧微比起来,胡太太简直是辣。胡适闹恋爱,要离婚,她拿出菜刀说剁了我和儿子,把胡适给吓回去了。不过呢,胡适也没有就闲着。除了在美国留学时的韦莲斯,青年末期的表妹曹诚英,晚年的Lowitz,我看的这几期旧《万象》上,还揭出一个北大的学生。

Posted: 2007-10-11 10:59
by 花差花差小将军
tiffany wrote:我喜欢蒋这个性格,干脆利索。
Me too. That man didn't deserve her.

Posted: 2007-10-11 11:01
by Jun
各取所需嘛,胡太太要的也不是老公的专情,每个月把钞票交上来就好了,剩下点零花的,你爱泡谁泡谁去。人家才不需要你念诗做画送花送糖扮家明呢。

Posted: 2007-10-11 11:02
by Jun
That man didn't deserve her.
He doesn't, but his fame and money and paintings do.

那时候大奶们拼命阻止丈夫离婚还可以理解,事关生计哦。现在有人在经济上倒贴老公,做牛做马养着对方,老公另找小蜜还死活拉着,就不离婚,我就不明白了。怎么也不学学蒋女士步步高升的本事?

Posted: 2007-10-11 11:21
by sikong
Jun wrote:怎么也不学学蒋女士步步高升的本事?
蒋也不算是高升吧?无论如何张道藩一生没有离婚娶她(据说是老蒋还是小蒋警告过),她和徐某种意义上真是半斤八两
不过就连这么个境界也不是那么好学的。首先她的确舍得下孩子。

Posted: 2007-10-11 11:25
by Knowing
江冬秀绝对是驯夫典范。不离婚不说明没有志气。江冬秀不离婚,把老公捏的死死的,家里都是她做主,真正是个QUEEN BEE,胡适就个是压抑的公蜂角色,这旧妇女也挺有志气的,比那些新妇女强。

Posted: 2007-10-11 11:31
by tiffany
关键是自己得有骨头有气势---躺在地上当门垫儿,就不要奇怪为啥人人都来踩。

Posted: 2007-10-11 11:43
by Knowing
sikong wrote:蒋也不算是高升吧?无论如何张道藩一生没有离婚娶她(据说是老蒋还是小蒋警告过),她和徐某种意义上真是半斤八两
不过就连这么个境界也不是那么好学的。首先她的确舍得下孩子。
是,她做了张道藩一辈子情妇。但是至少她做情妇没做成怨妇,而且把人家大奶都挤到国外去了。虽说最后分手,一辈子也过的不坏--生活质量至少不比张道藩的老婆低。

Posted: 2007-10-11 11:45
by Jun
蒋也不算是高升吧?无论如何张道藩一生没有离婚娶她(据说是老蒋还是小蒋警告过),她和徐某种意义上真是半斤八两
也许你是对的,我也不知道蒋女士是否一生以之为憾。不过从我这边看过去,如果实际上的好处都得到了,特别是经济上的好处和社会地位的保持,那么不结婚反而自由。有人偏好这一口,不带义务地搞恋爱。

我并不是在原则上支持或反对结婚或离婚,实际上我在原则上支持求仁得仁,自得其乐就好了。我有个朋友总是叹息Katherine Hepburn跟Spencer Tracey一辈子暧昧也摊不上个名份,情人葬礼时还跟大奶一同登场,我说你替她惋惜什么,人家说不定乐在其中,偏不愿要那个名份呢,她那么强硬的人,要搞个名份还不容易。后来人家爆料出来俩人都是同性恋,天晓得谁跟谁真搞。Bedroom里头的恩怨,谁吃亏谁便宜,外人哪知道。

(在Carolyn Hax专栏里看有人问为什么要结婚,现在离婚率那么高云云。我简直要笑起来,如果因为怕离婚而不结婚,那因为怕死还不活了呢,因为晚上反正肚子还要饿的,午饭也不用那么麻烦地吃了吧?)

Posted: 2007-10-11 11:46
by silkworm
这篇里有好几张照片。等我下午有空弄个picasa的相册,把照片弄出来大家看。

有关胡适的,曹诚英和北大女生的两篇,你们要看吗?

Posted: 2007-10-11 11:52
by Knowing
要看!丝虫你手里果汁真多!

Posted: 2007-10-11 11:56
by tiffany
那你方便顺手把李安那几张照片也贴出来么?我得寸进尺谄媚的问道。

Posted: 2007-10-11 12:04
by 笑嘻嘻
就是!多多益善。

Posted: 2007-10-11 12:06
by silkworm
好吧,李安也给弄上来。

我要serious考虑一下,怎么拿糖,嘻嘻。 :f23:

还要好好谢谢司空呢。我扫描不太费劲,几页十几页就好了,都要靠司空逐字逐句地校对。

Posted: 2007-10-11 12:47
by silkworm
http://picasaweb.google.com/bombyxmoris ... 4162619090

从这一张照片往后,一共8个。

Posted: 2007-10-11 12:53
by CAVA
张道藩长得。。。实在不咋样。

Posted: 2007-10-11 12:55
by Knowing
孙长的挺英姿裟爽的,跟我想象中的小面瓜不一样吗。

Posted: 2007-10-11 13:01
by tiffany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人不可以貌相。
徐悲鸿咋长一汉奸相呢?我大不敬的说。

Posted: 2007-10-11 13:01
by silkworm
嗯,孙多慈挺周正的。晚年仍然很有模样儿。

张道藩那张,西装穿得别扭,又跟块头满大的蒋并排,有点手足无措的意思。

蒋年轻时的照片还挺好看的,但是中年以后的都有些男相,凶。

Posted: 2007-10-11 13:08
by 笑嘻嘻
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一婚外恋闹的,孙多慈就变一名人了。晚年的照片都有人收着。

Posted: 2007-10-11 13:12
by sikong
笑嘻嘻 wrote: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一婚外恋闹的,孙多慈就变一名人了。晚年的照片都有人收着。
她后来嫁的是许绍棣,算一高官吧,后半辈子也算养尊处优了
从模样上看,她的确是比蒋碧薇pp

Posted: 2007-10-11 13:17
by 笑嘻嘻
一个面瓜艺术家,我要是孙父,大概也得厉声反对。

Posted: 2007-10-11 13:23
by Jun
孙(或者她爹)认为给高官当小比给面瓜傻冒艺术家当正房强,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Posted: 2007-10-11 13:39
by Knowing
是续弦,填房,还是正房,不是做小。

Posted: 2007-10-11 13:39
by 豪情
填房. 徐也是二婚, 也比她大二十岁, 嫁给停妻再娶的他在当时恐怕社会地位连填房还不如.
我很俗气的觉得和艺术家闹闹恋爱就好了, 干嘛要结婚. 有几个人有蒋的手段,孙真嫁徐, 那天落到蒋的地位, 比蒋可惨多了. 我觉得孙最后这样对她最好. 而且我们凭徐一面之词, 怎么知道她真的面为父母所阻不能追求爱情事业呢? 也许都是她自己为自己做的最好打算. 那也没错. 徐不也一样为自己打算. 实力不如人, 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Posted: 2007-10-11 13:44
by tiffany
我都觉得被艺术家爱慕一下儿就好了,真谈恋爱太累,又伤筋动骨的,不划算。

Posted: 2007-10-11 13:44
by Knowing
真牛的新女性是林徽音。把一堆人弄在身边精神恋爱,自己结婚生孩子什么都没耽搁,还没人觉得她有手腕。

Posted: 2007-10-11 13:46
by tiffany
我一直觉得林挺缺德的,跟谁都暧昧一下儿,耽误了那么多人的青春,她要是个男的。。。

Posted: 2007-10-11 13:47
by elend
许绍棣这名字在哪儿看过,好像和郁达夫王映霞两口子有关?

Posted: 2007-10-11 13:48
by 豪情
然后她丈夫再娶还诸多人不平, 还觉得继任有手段. 继任的手段差远了, 被人歧视不说, 梁还粉嫌弃她的油瓶, 她为了婚姻牺牲自己的孩子的利益.

Posted: 2007-10-11 13:50
by 豪情
我一直觉得林挺缺德的,跟谁都暧昧一下儿,耽误了那么多人的青春,她要是个男的。。。
就因为她是女的,不能算缺德. 那些男的也没耽误结婚生子, 除了一个真傻的. 那个真傻的也有特殊待遇.

Posted: 2007-10-11 13:51
by Knowing
嗯,我一直怀疑杨绛的<大笑话>里林子瑜太太是映射林徽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