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分享]仍然在野-纪念星星画展28周年by陈丹青

Posted: 2007-12-07 12:02
by sikong
仍然在野-陈丹青

 现在写稿子,提及“七十年代”,编辑非要添加“上世纪”字样,弄得像在写古代。有时回想“文革”过后的种种人事,包括空气中那么一股子莫名的亢奋,跟今天比,也真仿佛是古代。

  “古代”的朋友们还活着,譬如星星画会那几位。九十年代初――又得写明“上世纪”!――我在纽约林肯中心音乐厅人堆里一眼瞧见马德升,彼此握手拍打,好高兴,他身后站一位脸蛋红红的法国姑娘,那么淳朴地笑着,听马德升说“这是我媳妇!”她就用力点点头。几天后,两口子在佛洛里达出车祸,马德升原先的双腿残废成了全身残废,法国媳妇则飞出车外,死了。

  星星画展的好几位成员都去了国外:王克平、马德升在法国,曲磊磊在英国,黄锐似乎去日本,阿城、严力、艾未未分别久居洛杉矶和纽约。现在王克平、马德升仍然留居法国,其余几位又都陆续回来了。

  我们这些苍蝇啊!

  上个月和阿城聚会,说起再老下去会不会色盲,抹了颜料都偏红,却是看不出来,阿城沉吟道:恐怕难免。星星起事那年我26岁,他30岁,刚回北京,没工作,闲着,正宗“知青”转为正宗“社青”。“社青”,也古代词,今语即盲流、无业者、闲散人员。

  1979年冬末的一夜,中央美院学生会忽然请到以上几位星星英雄,台上一排坐开,我底下瞧着就兴奋起来:这不一伙老社青么?其时我结束八年农村生涯,进了美院,算是身属官家的幸运儿。那夜送诸位英雄到门口,校园浓黑,曲磊磊转头对我说:还是你们好啊,你们考上了。

  如今大学请来的全是学者教授之流,“上世纪”学院讲台却坐着这样的乌合之众,当场叫嚣。只听马德升扯着嗓子咆哮道:“官方画家彻底完蛋!搞什么艺术!就知道他妈挣稿费!”――那时哪来画廊和拍卖行呢,除了工资,穷画家确是接点连环画挣稿费……黄锐也句句不卖账,可惜远在“古代”,此刻记不确。王克平穿着才刚时兴的喇叭裤,坦然四顾,神色介于流氓和公子之间。阿城说话,镇定、清晰,南方不易见到这样无畏而老成的青年。不知为什么,初起我认定他是四五运动天安门广场的讲演者,听他说下去,才知道他是远赴云南的老知青,泡了整整十二年。

  他们一律是北京人。“他妈”之类,轻快带过,“稿儿费”,卷舌,字字重音。全中国,也就北京盛产这类出言不驯的逆种,且多有文艺干部子弟:曲磊磊的父亲即革命小说《林海雪原》作者,王克平的父亲据说是天津文联主席,阿城出现,美院上岁数的老师说,哦,原来是钟惦

Posted: 2007-12-07 15:32
by silkworm
王克平穿着才刚时兴的喇叭裤,坦然四顾,神色介于流氓和公子之间。
李爽写了一本自传,《爽》,作者是她自己和阿城。估计阿城帮忙文字了。

里面就写到她给朋友们做喇叭裤,越紧越好,有一位紧到穿了脱不下来。

Posted: 2007-12-08 4:31
by CAVA
真好看,谢谢司空。

陈丹青的文字似乎小剂量摄入为最佳,有段时间看他的博,不久感觉有点吃不消。也可能那正是他大力鼓吹木心的阶段。 :mrgreen:

Posted: 2007-12-09 7:32
by 火星狗
不久感觉有点吃不消
他的文字太学院派,没法赖在床上不动脑筋的看。

这也是个青春期特别长的人。我一开始被他振奋了一下,后来就觉得跟不上他那种青年人的情绪了。

这帮人的确在野,不过是在野的精英。他们所做的是反抗体制,而不是作为思潮之先带领群众。如果是先驱,也只是很小一部分学院人的先驱吧。

Posted: 2007-12-09 8:03
by silkworm
有一点很耐人寻味。陈丹青文章里有点到严力,但是没有近况介绍。此人当年是李爽的男友,后来到美国,过得不如意。

Posted: 2007-12-10 8:00
by 汝南
http://arts.tom.com/1002/2004/5/18-52509.html

看这个网站介绍的严力履历,似乎还不差啊。 :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