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2

[文艺胡说]挥舞长矛之王子复仇记

Posted: 2007-12-16 8:51
by Jun
Disclaimer: 我的看法和猜想完全是我自己的主观和个人的意见,偶尔参考但不代表更非概况权威学术意见和解释。请大家当一家言来看而已,欢迎反对或不同观点的讨论。那么多教授学者研究了几百年的玩意儿,一个五百年后的业余观众怎么能提供肯定的解释?不可能自大到认为"我的解释是对的,别人的都是错的。"Your mileage may vary。写出来帮助我整理自己的思路,间接的私心则是能说服(哪怕少数几个)别人有兴趣去看看莎剧。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t=2841

Branagh 拍"全本"影片,的确是很好的参考,我认为。即使是在莎同学的时代也很少排演剧本里的全部,因为太长太长了,但是得以看到全部对话,至少一次,特别能帮助人了解作者对于人物的定位和结论。几乎每个导演都会有所剪裁,但其实原剧本中并没有多余的废话---至少从习惯长篇小说的人角度来看,经常被剪掉的段落,其实有交代人物的个性和矛盾的微妙背景的作用。

虽然我认为李尔王是家庭故事,Hamlet 却不全是,政治和战争的阴影一直渗透在看似家庭的矛盾中, 反复提到内忧外患,挪威王子 Fortinbras 的动向,应该不仅是为了让他在结尾突然露个面,在一堆尸体中抓取丹麦王冠那么简单。

后人对Hamlet的动机和立场,被Freud的理论给毒化了,仇父恋母的胡说八道,混淆了视听。其实正相反,他是全国上下唯一对老国王念念不忘的人。他同再嫁的王后之间的矛盾,在父母离婚/再婚的儿女中并不罕见。Hamlet 不光是替亲爹为他老婆的快速变心而生气(并间接地哀悼自己父母双全的日子,母亲一改嫁就是别家的人了, 而且一个没有拿出来公开讨论但是被暗示的原因在于如果 Gertrude 不嫁给 Claudius,王位理所应当由 Hamlet 继承,轮不到国王的弟弟。Gertrude 选择嫁给 Claudius,等于选择不让亲儿子继位当国王,这个"背叛"是直接对小 Hamlet 来的,而不是间接"背叛"老 Hamlet 。这才是,或者也是,让主角耿耿于怀,象扎在指甲下面的刺一样让他烦怒不已,对 Gertrude 恶语相向的原因吧?(即使是成年儿女,也不喜欢父母离婚,建立新家庭,因为人都直觉地抵触父母给自己的好处--从感情到经济资源--都会大打折扣,对自己的地位颇不利。)

Gertrude这个人,如果你从Hamlet的角度来看,肯定是半反面人物了,甚至可以当成女人意志薄弱被淫欲冲昏头脑的典型;或者是个被坏人欺骗诱惑的弱者。但Shakespeare没这么黑白分明,她的确是爱Claudius的,至于她是否爱过老Hamlet,却从来没明确地提过。因为父母之命嫁入豪门,跟小叔子产生自由恋爱,这不是罕见的现象。可以肯定的是,Gertrude 爱 Claudius,超过她爱儿子;Hamlet 爱他爹,超过爱他妈;里面所有的人--包括老Hamlet 的鬼,除了受人摆布的Ophelia--都爱自己超过爱别人。作为读者观众,特别是中国人,接受这个被暗示但未扯开来的事实,相当有障碍。

Branagh 对很多剧情成份的解释我都挺赞同的,这部改编最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是让Derek Jacobi 演Claudius。96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在大银幕上,听不懂大半的台词,即使如此也能感觉出Jacobi 的魅力冲面而来。别说Gertrude,连我都要为他倾倒了。同别的几个著名的剧相比,Claudius 这个大反派不如Richard III, Iago, 甚至Edmund 戏份多,果汁淋漓,光彩强烈。即使如此,老莎同志也并不给我们一个轻易憎恨的反面角色。在DVD的commentary 中,Branagh 和死党兼文学顾问Russell Jackson 忽然提了一句:"Claudius 杀人也不那么容易,总是设计了又设计。"我一拍大腿,茅塞顿开。这又是一个惯用的回旋对照的结构,Claudius 感到 Hamlet 的威胁,要除掉侄子,折腾劲一点不逊于 Hamlet 要杀他的过程。把Rosencranz and Gildenstern 搞来,监视探听,又靠这俩脓包把Hamlet 送到英国去,写封信借英国国王的刀杀人。即使在Hamlet 杀了大臣Polonius 之后,闹出大丑闻,也没把他抓起来,关进伦敦塔,派宵小暗杀了事。等Hamlet 从英国回来,Claudius 还是要媒璧都疲

Posted: 2007-12-16 11:22
by CAVA
我对莎剧没有了解,胡说几句。Gertude(这个名字我一直喜欢)嫁给小叔子,纯粹是出于私情?她有力量对抗Claudius的权势么?

好象一点也没有把自己儿子的利益放在心上的样子。

中国宫廷剧里有个cliché就是母亲为了自己儿子的皇位而出尽权谋,忍辱负重什么的。也许是因为后期的宫廷不可能容忍后妃再嫁,所以全部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

Posted: 2007-12-16 11:33
by tiffany
不要说中国,伊莎白的妈不是为了女儿前途坚决不离婚给砍了头的?

Posted: 2007-12-16 12:13
by 火星狗
她有力量对抗Claudius的权势么?
不管当初动机怎样,后来Gertrude和Claudius关系挺好,还试图调和Hamlet和继父的关系(又是个眼熟的桥段)。
好象一点也没有把自己儿子的利益放在心上的样子。
中国宫廷剧里有个cliché就是母亲为了自己儿子的皇位而出尽权谋,忍辱负重什么的。
因为她们的荣华富贵完全取决于未来她们儿子的地位,其实还是为自己。一旦她们能够突破这种母以子贵的规则,很多时候子女的利益也变成被利用的筹码。

Posted: 2007-12-16 14:37
by 幻儿
我这些天看见那个挥舞长矛的帖子压根都没进去。直到今天看见王子复仇记,才反应过来。两个帖子一起回吧。

我当时看哈姆雷特简直气不打一处来。他看见父亲鬼魂那段儿,跟武松梦见武大鬼魂如出一辙。鬼魂亲自请你报仇就是给你道德上的制高点,所以人家武松马上就动手。哈姆雷特可好,鬼魂还不够,又是生存毁灭的思考,又是装疯卖傻的试探--这知识分子就是磨叽。这个故事其实也没那么政治(即使有政治,也实在小儿科的紧),把它看成争夺家族财产也就罢了。家族内部倾轧斗争的结果就是最后为人所乘。

至于王后是否在背叛老公的同时背叛儿子,要看当时的王位/家族财产继承情况。那可还是古代。就是中国汉初以及后来少数民族政权里面,父子相传都不是惯例,兄终弟及也是常情,毕竟人的寿命短,实力最重要。剧中谴责Claudius的主要是屠兄娶嫂夺权,但似乎总是说夺的是老国王的权,并不是哈姆雷特的权。从剧中人们的反应来看,似乎也只是觉得老国王死的可疑,却不觉得弟弟而不是儿子继承王位有什么不对头。Claudius一开始也没想杀死哈姆雷特,甚至当他意识到哈姆雷特是个威胁的时候,他也只是想把他流放罢了。试想,如果哈姆雷特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他怎么可能不斩草除根?如果当时确实流行兄终弟及,那么Gertrude别说还爱着Claudius,就是不爱,那也应该嫁给小叔的。她并不是没有把儿子的利益放在心里,而是她儿子可能本来就没有什么利益可言。哈姆雷特谴责Gertrude也主要是说你怎么能跟小叔合谋害你丈夫还嫁给他,你丈夫那么好小叔这么猥琐,你的品位这么糟,云云,始终不曾说你为什么不帮我争夺王位。大概即使他父亲正常死亡,王位是谁的也很难说。

莎氏悲剧里的女角没有好下场,也不是因为莎士比亚仇视女人,实在是作品本身的设定。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中,女性大都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而是通过跟男性角色的关系来存在,比如母亲,女儿,妻子,情人。她们的命运总是与男性角色息息相关的。莎士比亚的严肃悲剧,by definition,男性主人公是没有好结局的,那女角怎么能独活?象这部戏里的Gertrude和Ophelia, 既然她们的父亲丈夫儿子都死了,她们和这部戏的link就断了,所以必须死。就好像如果萧峰注定是悲剧命运,阿朱就不得不死;如果慕容复注定没有好下场,那么阿碧也没法有。王语嫣若不是移情别恋了,那也只能做慕容复的祭品;但她既然跟了段誉,而段誉成了国王,那她也就跟着得以善终。

Posted: 2007-12-16 21:37
by 豪情
小叔娶寡嫂不知为什么在那个时代的英国是个大忌讳, 亨利8世以这个为理由申请和凯瑟琳婚姻无效, 否则伊利莎白哪有做女王的权利.
说到莎的正剧中许多为情欲冲昏头脑或所托非人身死非命的贵族女子, 伊利莎白时代前后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LADY JANE, 姐姐MARY, 苏格兰女王, LADY JANE的妹妹她的王位继承人,长长一个单子.她们比所有男人更尊贵更有自己的权力/权利, 却没有抓紧. 伊利莎白紧紧抓住了. 莎士比亚的MP拍的正到好处. :lol: 不过他在很多历史剧里对王室的讽刺不知道女王怎么想 :lol: 那真是个开明的时代, 中国都革命好多次了, 宫廷戏还一个赛一个的英明果决, 一心为公.

Posted: 2007-12-17 8:38
by CAVA
越来越精彩了 :cat88:
这又是一个惯用的回旋对照的结构
老莎写了那么多作品,有时间精雕细刻研究结构么?

打一个岔哈,我听有人将Hamlet昵称为Omelette :f20:

Posted: 2007-12-17 9:11
by CAVA
好奇去查Derek Jacobi,他最出名的角色居然也是一个Claudius。被丹麦授予爵士称号,大概是为了演Hamlet吧。
He found fame for his portrayal of the stammering Claudius in the BBC's acclaimed 1976 production of I, Claudius

He's appeared in many Shakespeare adaptations on stage and in film, including Othello with Laurence Olivier, and Henry V and Hamlet with Kenneth Brannagh

In 1963 Derek was spotted by Laurence Olivier who invited him to perform with the Chichester Festival in Shaw's Saint Joan. Later that year he was invited by Olivier to become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newly formed National Theatre. Derek made his London stage debut as Laertes in Hamlet.

He and Laurence Olivier are the only actors to have received both the Danish and British Knighthood.

Posted: 2007-12-17 12:21
by 火星狗
深恨Hamlet 对她的残忍处理
Hamlet乍一看好像是被迫害的对象,但是事实上这个人很有行动力,又富于攻击性。世人爱说他优柔寡断,我越来越怀疑,也许他只不过身处逆境中,又需要做big decision。

Posted: 2007-12-17 12:43
by 豪情
她们代表的是莎同学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也是看了李尔王才明白的): 天地不仁。
这好象和希腊悲剧的传统一脉相承. 希腊的神也没什么神圣正义, 完全受人性欲望驱使, 除了能力强大点, 就和普通人没太大区别. 这点倒解释了为什么莎的历史剧里的国王也都是这样.莎剧应该算文艺复兴吧. 他还汲取了许多英国基督教化之前的多神泛神文化.

Posted: 2007-12-17 12:50
by 远方
我当时看哈姆雷特简直气不打一处来。他看见父亲鬼魂那段儿,跟武松梦见武大鬼魂如出一辙。鬼魂亲自请你报仇就是给你道德上的制高点,所以人家武松马上就动手。哈姆雷特可好,鬼魂还不够,又是生存毁灭的思考,又是装疯卖傻的试探--这知识分子就是磨叽。
我很久以前看的,印象不那么深了。似乎是王子他怀疑鬼魂是自己的梦呓或是魔鬼变做父王的形象引诱他犯罪,于是装疯,刺探,一步步试探事情的真相,直到戏中戏那一场才完全确定叔父是凶手。也许王子不是像武松那么烈火炮仗的脾气,可能也不那么相信鬼魂。。。。

Posted: 2007-12-17 12:51
by Jun
这好象和希腊悲剧的传统一脉相承. 希腊的神也没什么神圣正义, 完全受人性欲望驱使, 除了能力强大点, 就和普通人没太大区别.
Yes and no. In Greek tragedies, humans do not have any control over their own destiny. On the other hand, gods are implicated and used to explain why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 or anything happen to anyone. It is still an attempt to explain why things happen, especially bad things to people who do not deserve them --- gods' whim, or gods are not on their side. (We all know good things happen because damn it we deserve them.)

In modern contemplation, we begin to accept that there is no reason or cause. You don't deserve it, but too bad.

Posted: 2007-12-17 13:08
by 远方
如果说Hamlet 有资格向Claudius索命,Laertes 更有资格向Hamlet 讨债了。但是传统设定主角是正面人物,跟他对立的是反面人物,我们观众的同情总被传统的欣赏习惯拖到主角身上。这就是老莎同志惯用的耍人手法,他偏不给你一个坚固的道德和感情的立场,让你好好地稳稳地安全地站上去,偏要在你脚下摇啊晃的,晃得你心慌。
所以王子死在他手上,他报仇了啊。。。我倒不是特别觉得莎士比亚把Claudius写成一个反面人物,即使是威尼斯商人里犹太人这样的奸角,他的独白也感动过无数的人,我不觉得这是莎士比亚在耍人。。。嗯。。。作者下笔之后。。。往往不见得能控制自己的笔下的人物,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本意,是想写一个出轨的女人遭到报应的故事,但是我们看到的作品,已经是一个追求爱情的女性的悲剧了。。。

Posted: 2007-12-17 13:42
by 远方
jun的感觉,似乎是作者为了表达某个主题,然后设计了情节,人物,还要在里面加上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来暗示一个里层的副主题。。。

我的感觉是,一个好的作家,他在创作前是有一个主题的,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会逐渐体会,理解,爱上他创作的人物(不管是不是奸角),他会探求夏洛特为什么是夏洛特,哈姆雷特为什么是哈姆雷特。最终,有些作家会修改,有些作家会推翻开始的主题,而莎士比亚在作品里的摇摆立场,是故意设计的呢,还是那个时期的作者对复杂人性开始朦胧关注的体现、、、这就像探讨曹雪芹的写作意图一样、、、很难得到史料的证实吧。。。

Posted: 2007-12-17 14:04
by tiffany
一个作家写故事的动机,我觉得,不过是他/她有故事要讲而已。至于说故事的主题或者说作家想要表达的情绪,作者本人自己在开始写的时候都未必很清楚明白。往往一个作家写来写去,写的其实是一类或曰一个故事,这个东西在王家卫和李安身上表现的特别明显,---俩人都用电影讲故事,勉强算作家。至于一部作品一个作家是流传百世还是流行一时,那就得看了。
世界上很少东西非黑即白,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笔下人物越来越了解,越了解,则人物性格越丰富,越丰富则越难简单用好坏标签,套用张爱名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只是这个慈悲并非救苦救难的慈悲,而是洞悉性格决定命运,而眼睁睁看着笔下人沿着命运轨迹走下去而无力改变的了解和尊重。

Posted: 2007-12-17 14:14
by CAVA
很早以前被灌输一个理论:小说里最重要的是人物,其次是情节。这也许算是老式理论了。就戏剧来说,还要加上结构?

JUN的意思大概是老莎的故事虽然不同,有些主题反复出现。
冤冤相报是剧情发展的常见主力,经常受害者一下子变成施暴者,她们却总是受害的绵羊。
老莎同志的剧,大多数时候也遵守这个原则,毕竟是要卖票子给人看的戏,又不是被现代学院或作家协会养着的,需要赚钱哪。
美丽无助的悲剧女主角,应该能吸引观众买票的。

Posted: 2007-12-17 14:17
by Jun
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当然这个意思也是听上去言之有理的。

我就是喜欢通过作品来揣摩作者是个咋样的人,性格是什么,爱憎如何,跟我是能做朋友还是立场对立的敌人。进而想一想,为什么我喜欢张三而讨厌李四呢?这说明了他的什么又说明了我的什么性格和心理呢?就这么简单。

自古以来,接受统一的俗套,迎合大众趣味,讨好迎合群众期待的文艺作品,比disturb观众读者的期望的作品多千百万倍。而在不那么讨人喜欢的作品里,一钱不值的自我陶醉的废话又比不讨人喜欢但是却直指人性,让人难以抗拒的的作品多几千万倍。我不喜欢用"伟大"这个词,因为它暗示了作品的客观价值,似乎强迫大家都同样地喜欢。我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主观印象而已---为什么喜欢这么pessimistic 的作品。

绝大多数的作者都很乐意很陶醉在创作里满足自己的白日梦饭特稀,落魄书生喜登第双手抱佳人锦衣还乡,青涩少女轻易吊到金龟婿被才貌双全英俊多金的白马王子踏破门坎(还好几个抢一个),等等。读者和作者一起做梦。大家一起用既定的俗套来看待世界和人生--因果报应,母慈子孝,有情人终成眷属,好人坏人黑白分明,等等,一敲膝盖腿就跳起来根本不必经过大脑。跟群众的欣赏习惯作对的作者常常让我有兴趣。

Posted: 2007-12-17 14:19
by 火星狗
而眼睁睁看着笔下人沿着命运轨迹走下去而无力改变的了解和尊重
我觉得Shakespear对他的人物没什么多余的同情和尊重,他个人的小立场藏的很好。

Posted: 2007-12-17 14:24
by Jun
我觉得Shakespear对他的人物没什么多余的同情和尊重
I personally think there is a lot. [/img]

Posted: 2007-12-17 14:40
by 豪情
真实地表现接受他们的独特个性, 心路历程和外在环境,我个人看来就是最大的尊重.迎合主流的美化, 不能算尊重

Posted: 2007-12-17 14:46
by 火星狗
修正一下吧,其实我自己也有点讲不清那种感觉。我觉得有很多empathy和respect,但是几乎没有公开的sympathy。有时候看别的作品,能感觉到作者的情绪直接表达出来。但是Shakespear表达情绪的方式似乎就是“真实地表现接受他们的独特个性, 心路历程和外在环境”。

Posted: 2007-12-18 3:45
by CAVA
Polonius被这么一演绎果然很搞笑,其拎不清、罗唆、自认高明很有典型的英国喜剧风格。查IMDB,原来是Richard Briers演的,一看他的面孔我就要发笑。Briers主演的sitcom <A Good LIfe>,讲一对伦敦职业夫妇追求田园生活,退职在家经营微型农场,企图自给自足的故事。已经成为cult了。

Posted: 2007-12-18 7:16
by 远方
觉得当时的看戏的人会被夏洛特的独白或者Claudius的索命而心慌。。。其实是。。。我觉得。。。太看高当时看戏的人了。。。

固然。。。夏洛特的独白可以感动我们,那是因为我们把犹太人视作和我们一样的人,而在那个时代的人眼里。。。夏洛特的话也不过让他们发笑的用处。。。“你一个犹太人小丑也配说这话?”

把阿Q正传排成戏,在当时的中国演给老百姓看,一样会笑得前仰后合啊。。。“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儿子打老子”,“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吴妈,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当阿Q说出“要革命,要造反”的话的时候,台下的人也最多轻蔑的哼一句“你也配”
会心慌,会感觉到那个表面之下的副主题的。。。是我们而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啊。。。

Posted: 2007-12-18 9:54
by 火星狗
会心慌,会感觉到那个表面之下的副主题的。。。是我们而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啊。。。
这是书本上(或者我该说一些知识分子的脑海中?)群众/没文化的人/古代人的刻板形象。Shakespear又不是空降的外星人,他能想到的,他同时代的人也应该能想到。

对正文我已经不敢再讲什么。我又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戏剧表演时正正好的文字量,如果用纯阅读的方式就会显得繁琐,不知不觉会错过很多东西。我还是看过戏剧/电影(带字幕……)再开口吧。还有上面那个sympathy的问题。 :f21: 小说里作者才从上帝视角直接表达sympathy呢,戏剧里面作者在想什么只能借演员之口讲出来

Posted: 2007-12-18 10:40
by 远方
Shakespear又不是空降的外星人,他能想到的,他同时代的人也应该能想到。
鲁迅的时代呢,是群众围观杀人枪毙取乐,革命者被砍头,流下来的鲜血被做成人血馒头的时代。。。

莎士比亚的时代,是群众围观砍头上绞架取乐,犹太人被当作流着罪恶的血的贱民的时代。。。新约里记载着,他们,是杀害基督的凶手。

那些时代里,鲁迅或者莎士比亚,都是不多的。

Posted: 2007-12-18 10:45
by tiffany
时代是在进步的啊,不然间爱这本书在当时喊出:“我们是平等的”这句这句看来稀松平常的话的时候怎么会有那么大反响?探春劝她娘说小丫鬟就是小猫小狗儿,她可真的是这么想的。
莎士比亚写剧本的时候未必见得会想那么多,但是他写出来了,让后人心慌。
讲故事的人对他故事中的人应该是尊重,而非同情。可能同情故事中人的遭遇,但不是这个人。

Posted: 2007-12-18 11:06
by 火星狗
莎士比亚写剧本的时候未必见得会想那么多
我越来越觉得他是故意的,而且想的很多……

像Sherlock的那段台词,其实就是直接在为所有被歧视的人辩护。如果有人直接在公开场合为犹太人这样说话,下场大概就是让群众恼羞成怒然后被拖下来暴打至死。莎士比亚则很狡猾的把这段话放在一个貌似反面的人物身上。观众当时很很可能被刺了一下,但是有坏人倒霉的大结局在那里,不至于真的被seriously offended连带痛恨上原作者。不过莎士比亚真正想讲的是什么已经很明显了吧。想要Sherlock不成为扁型人物有很多种手法,其中的很多种不仅不会offend观众搞不好还会please他们。而莎士比亚单单挑了这种需要付出额外的脑力劳动煞费苦心搞平衡的办法,我猜他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愿望一定很迫切。

Posted: 2007-12-18 11:22
by Jun
为什么一天没上来主贴又多出那么多乱码呢?(我还没备份)

Posted: 2007-12-18 11:23
by tiffany
主贴乱码的没有,我这儿。

Posted: 2007-12-18 11:26
by CAVA
我把Encoding refresh了两次,第三段的前三行还是有乱码。

Posted: 2007-12-18 11:35
by Jun
似乎是王子他怀疑鬼魂是自己的梦呓或是魔鬼变做父王的形象引诱他犯罪,于是装疯,刺探,一步步试探事情的真相,直到戏中戏那一场才完全确定叔父是凶手。
实际上剧中并没有解释他为什么要装疯,我在下面打算讲一讲。
鲁迅的时代呢,是群众围观杀人枪毙取乐,革命者被砍头,流下来的鲜血被做成人血馒头的时代。。。莎士比亚的时代,是群众围观砍头上绞架取乐,犹太人被当作流着罪恶的血的贱民的时代。。。新约里记载着,他们,是杀害基督的凶手。那些时代里,鲁迅或者莎士比亚,都是不多的。
挖塞,难道鲁迅和莎同学这样的人在现代就很多吗?

这里面有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就是现代人跟古代人是否很不一样。如果很不一样,那么古代人写的书画的画,现代人能喜欢么?

当然谁也不知道已经死掉很多年的作者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分析解释猜测等等。我能搞出来的也不过是我对他们个人心理和意图的猜测而已。如果你的论点是,莎士比亚写的台词里没有同情Shylock的意图,那我觉得跟我个人的感受不同。正如火星同学说的,他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外星人,他不能在某些事情上观点跟社会大众的潮流有些相反吗?如果他是众人皆醉他独醒,当时的观众谁也理解不了,非得等到2000年代的开明社会才能欣赏得了,这个我不能同意。那时候迎合大众价值观审美观偏见等等的作家多了去了,怎么他们的作品没经过几百年的长盛不衰流传下来呢?人民固然有愚昧的一面,但也不是铁板一块,不是一个观点占据所有人的大脑,哪个时代没有独立思考的人,怎么古人就一定那么统一涅?

人性的恒久与变动是一个经常被人争议的问题。现代人比古代人聪明么?更高级么?更文明么?身为现代人,当然愿意这么想。古代人比现代人笨么?他们如果能从坟墓或afterlife里说话,肯定要跳出来跟我们辩论。就因为我们会用电脑会开汽车,能证明我们比古代人天生聪明?现在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推动某些风俗和观念--例如众生平等一夫一妻之类,就证明我们现代人本性更高级更开明么?哪些是不加思索接受大众主流影响,哪些是固有的人性,我认为没那么容易下结论。
莎士比亚写剧本的时候未必见得会想那么多,但是他写出来了,让后人心慌。
白博的论点我不太同意。不想那么多而创作出来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全部灰飞烟灭大浪淘沙掉了。发现青霉素或许是个半偶然事件,我认为成功的,长久流传的,感动很多人的文艺作品不可能是偶然的。当然,读者从自己的背景和经历出发,对作品里的某些成份得到作者unintended 结论,这是有的。哪些是作者原意,哪些是解释者的主观解释,本来就是文学分析和讨论的骨肉所在。Shylock这段独白,从我这个有现代人局限的读者/观众角度来看,绝不可能是无意所为,就好象重叠循环回旋对照的结构,也不可能是编故事时无意偶然的结果。

关于高明的作者对人物的感情投资,这个话题满复杂的,一下子也讲不清楚。我个人的意见是,客观地揭露人性的软弱和黑暗面,不等于不同情。张爱玲对曹七巧有没有同情?鲁迅对阿Q有没有同情?有!我认为,而且是大量的同情。同情不等于给人物安排高大全的形象和皆大欢喜的结局。能够对真实的人性投入无限同情和悲悯,但又直面其中的致命弱点和黑暗面,才是分隔某些艺术家和另一些艺术家的关键。

Posted: 2007-12-18 11:56
by tiffany
但是每个人都会受她/他出身时代的局限,思想再超前,也不可能超前几百年,直接到达人人平等的境界。

Posted: 2007-12-18 12:05
by 豪情
众声平等,或者乌拖邦, 有人的时候就有, 不需要什么知识.怎么形成体系且某种意义上可行, 再为大众采纳且试行到实行, 就需要社会的经济政治基础. SHAKESPEARE和鲁迅还没到那程度, 他们只能算很好的观察家和思想家甚至启蒙家, 所以可以很超前的存在. SHAKESPEARE的人本主义, 可以直溯到希腊, 但把人本主义扩大到犹太人或者低等群体, 他很超前. 伊莎白时代资产阶级开始出现, 个人能力开始超越出身局限, 自由思想开始出现, 我想他还是有一点社会基础的. 鲁迅就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了.

Posted: 2007-12-18 12:08
by 火星狗
哪些是不加思索接受大众主流影响,哪些是固有的人性,我认为没那么容易下结论。
我又要举陈胜吴广的例子了。 :lol: 他们当年的革命口号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tiffany的“但是每个人都会受她/他出身时代的局限”我很同意,不过“人人平等”却正是最常见的陷阱之一。我不觉得“人人平等”是近代的开明人士在书桌上发明的东西。事实上,“人人平等”是从有阶级社会以来被压迫阶层一直的愿望。之所以这么多年来人人平等一直有拥护者,从根本上讲不是因为它是个崇高光明的观念,而是它若能实现的话,可以有效保护阶级社会里很大一部分人(〉50%)的权益免受不公正的侵害。

Posted: 2007-12-18 12:09
by Jun
那当然,所以莎同学不会真的把Shylock写成正面人物(但是他的确把黑人Othello写成大英雄),简爱也不会投入革命洪流鼓吹女性投票选举。但是,人的empathy,对人是否生来平等,对公义和哲学的辩论,自古就有,不是现代的发明,人性中也有压抑不住的热血。即使经过几千年的打压,按理说早就该被洗脑说服了,早就接受反复的主流教育了,女人还是压制不住地要表达自己的才智和独立的存在,哪怕得不到也会向往和追求自己的价值。说明人性里面也有无法被社会当时当地主流控制的成份,有些恒久的压抑不住的东西,穿过漫长的时间和空间,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很多人,不是所有人)心里引起共鸣。我认为。

说实在的,人人平等的概念,古代也有人想过,现代人也多数并不真的信仰,只不过现代人受到周围社会的压力和影响,就这么接受了。

Posted: 2007-12-18 12:32
by tiffany
陈胜吴广的革命口号表达的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淳朴愿望。被压迫阶级向往的往往是压迫别人,而非人人平等---鲁迅很多年以前就描述过这种心理。
一个故事能不能流传下来,其实主要还是看这个故事好不好看,而非其深刻程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基本上都是有好看又有深度的东西。其深度体现往往不在于作者思想的深度---当然肯定有关系,不然作者看人物/故事不会看到那么清楚精确;深度就表现在作者对他/她人物深刻的了解和精确的描述。
时代会变,社会潮流会变,思想也在变,但是人类本性变得就没有那么快,这也是为什么千年以后的人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还是有壮怀激烈的感觉。

Posted: 2007-12-18 12:41
by 豪情
有一段戏,几乎总是被剪掉,在我看来却十分重要,揭示了Polonius 当爹的性格和他对子女的根本态度。儿子刚接受教诲一个人去了法国,他立刻在背后雇佣私家侦探去接近儿子,打探他是否吃喝嫖赌,动向通通汇报回来给老爹(私家侦探是大明星Gerard DePardieu 演的)。最curious的地方是这一小场戏中,完全没有了当面教育时的冠冕堂皇的道德,而是用他特有的绕着大圈圈的唠叨口气说:你间接地,暗暗地,顾左右而言他地接近他身边的众人,说什么干什么,若无其事地提些趣事儿--赌钱啦,喝酒啦,打架啦,什么的。看他有无出入当铺妓院什么的。这一段让我特别吃惊和fascinated,因为他在训子是那么义正言辞,在这里却这么cynical。很明显,他完全不信自己孩子会循轨蹈矩行正坐直;他或许很爱他们但是完全不了解他们,给女儿出的主意下的命令都是越搅越糟。他相信的是,儿女毫无自制力和智慧,一离开老爹眼皮下,立刻就会放纵行乐。或许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经历推导出来的?
哎隔了几百年和那么多距离, 许多中国父母不还是这样? 写的那么形象又有趣味.

Posted: 2007-12-18 12:42
by 远方
我是非常愿意相信莎士比亚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的。。。但是。。。讨论莎士比亚的写作目的是不是为了犹太人抱不平。。。这就像讨论曹雪芹是为了什么写作红楼梦一样。。。资料不足。。。每个人都可以掰出一大篇道理来。。。

要说莎士比亚的写作最大的目的。。。大概是为了改善生活吧。。。但不是说他没有同情和怜悯。。。他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有同情心, 我觉得他在写作的时候把一点怜悯和不平带入了进去,但是这是他无意的还是自觉的。。。这叫人怎么判断呢。我不反对很多作家是带着严肃的目的去创作的,但是也有很多作家,他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就是为了讲故事,比如蒲松龄。。。

嗯嗯,我想我大概表达得不好,不是说那个时代的人就比我们笨。。。我想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智商就和我们不会有什么区别了。区别的是人们所处的环境吧。。。受到的教育,接触的人,舆论的影响,决定了大部分人的观念。。。

Posted: 2007-12-18 12:51
by 火星狗
被压迫阶级向往的往往是压迫别人,而非人人平等---鲁迅很多年以前就描述过这种心理。
或者我该说人人平等是中间一部分人试图调和两个阶级之间矛盾的良好愿望?被压迫阶层肯定有人向往压迫别人,不过也不会是100%,肯定还有想用不那么aggressive的手段解决问题的人和完全不想反抗的人。

作家们都是observer,但是观察的重点各不相同。有些被人性的复杂amused,有些则更多的注意到那些最尖锐的部分。我觉得鲁迅是后者,他常常写出来的是最典型的人物与现象,所以(以下为纯猜测)他的小说里面人物不多,他很少写一大群人,除非是把这群人当作“群众”这样一个总的思路性格统一的形象来描写。

Posted: 2007-12-18 13:13
by techsupport
Jun,你看哪段是乱码?

Posted: 2007-12-18 13:23
by Jun
"Hamlet 不光是替亲爹为他老婆的快速变心而生气(并间接地哀悼自己父母双全的日子,母亲一改嫁就是别业娜肆耍

Posted: 2007-12-18 14:44
by techsupport
这个问题我见过,但是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我建议大家在输入时如果有中英文夹杂的情况,在中英文之间(就是在英文的前面和后面都)加一个英文空格(一个字节的)。见下例:
我只能 recover 一部分:(我在英文 recover 前后都加了在英文模式下的空格)
母亲一改嫁就是别

Posted: 2007-12-18 15:02
by Jun
推荐一下Kenneth Branagh 的电影 DVD,还没看他的亨利五世,主要我想先看看亨利四世。Prince Hal 一直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又是一个纠缠而模糊的父子关系。Anyway,the stout Irishman 拍起舞台电影还是很有一套的,一点也不干巴巴,布景服装摄影都特别漂亮。他致力于将莎剧不肤浅地通俗和推广,号称"清晰而自然地传递对白",贯彻得不错。我都没事先复习原著,就开着字幕先看一遍,然后关掉字幕看一遍(开字幕就错过表演),第二遍已经几乎完全能跟上了。他的演员都吐字很清楚,而且演出来很自然,没有拿腔拿调,该什么表情就什么表情,夸张的地方不多。不是很传统老派正经的方法导演,但也不特别玩新花样,除了Ophelia 的床戏和对Fortinbras 的解释,其他都是中规中矩的处理。真的很好懂,通俗但不粗俗, 而且让我意识到,原作里真正晦涩难懂的台词段落很少,就那么几段长独白或对白而已。很多人批评他安插无经验的美国演员/明星做噱头点缀。倒也没说错,不过最紧要的中心角色都很称职,他决不会交给不胜任的演员,casting 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最让我惊喜的是美国演员里的Charleton Heston,串演戏班子里的老主角,哇,完全不逊色于英国舞台演员哦。在commtary 里,他们说Richard Briars 是英国的national treasure,大概就是指他的电视红角色。败笔也有几处,鬼魂同王子交代谋杀过程一场戏就忒过火了。最后结尾时几处剪辑非常不自然。不过大部分还是挺好的。

Posted: 2007-12-18 15:02
by Jun
了不起! :heartpump:

Posted: 2007-12-18 15:11
by CAVA
你看的这个版本是不是今年新出的双碟DVD?

Posted: 2007-12-18 15:15
by Jun
This year? I didn't know it came out only this year. Yes, it's a 2-disc special collection.

Posted: 2007-12-19 5:19
by CAVA
最重要的是:他为什么光动嘴不动手,把一场普通的复仇戏拖那么老长?!
竖耳恭听 :gromit:

Posted: 2007-12-19 10:12
by 火星狗
然后下一场立刻过渡到 Ophelia, Polonius, Claudius, Rosencranz and Gildenstern 几个人间接叙述 Hamlet 的疯狂举止。
可怜的王子殿下。这世上没人信任他理解他,也难怪他处处提防。

To be or not to be本来就是个大问题。去进行一场直接威胁到自己生命的报仇,一点也不犹豫的人,10%以下也许?没自杀倾向又决定去死的人,感叹“人世无常”,其实倒是自然不过。

人对虚幻文学世界中的人似乎比有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更高的道德期望。很多文学人物其实也就是为了满足这类道德期望创造出来的,所以小说里报仇的人百分之九十视死如归,或者根本没有死的危险。不然一边报仇一边在内心呐喊我害怕我不想死太扫读者的兴了。

Posted: 2007-12-19 12:00
by 豪情
JUN这答案怎么千呼万唤不出来 :mad2: 看着着急.

Posted: 2007-12-19 22:41
by Jun
俺正在西岸探父母,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继续胡说. 已经说过了别期望太高...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