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1日添苏州
Posted: 2008-01-17 8:59
回国一个月,终于回来啦,可以上这里。先把最近写的贴一贴吧。之前写的在博上,太多太长。如果有兴趣我再贴过来?
在宾馆我就已经上网查过豫园附近有什么好吃的。老饭店赫然在目,不过不想那么游客地一头扎进老饭店然后宣称吃过了上海菜。后来的经验证明老饭店已经不仅仅是糊弄游客那么恶劣了,本地人也被照糊弄不误。此是后话。查了很多,发现有一家叫“阿大碗面”的看上去很本地风光,于是在豫园一边走一边留上了心。
点评网上说这间面馆在馆驿街,又是我喜欢的名字。可是在大张上海地图上翻过来复过去地找也没发现,倒是看到了很多“海上花”里的熟悉的街道名:三牌楼,咸瓜街,大有“原来在这里”的小感怀。小爱对我的任何思古咏今之幽情,都镇静地点头赞许,作海内知音状。我也不跟他一般见识。
在豫园吃了无数小点心,还是一会儿又饿了。只是走来走去找不到 “馆驿街”。这个名字让我想到春秋战国,各国间车马不绝,在馆驿住下等着见大王,见公子,见丞相。隔墙的人都重重心事,帷幕后藏着秘密和杀机。这一大堆联想很荒唐地系在一碗面上,我都为自己茶杯里掀不相干的风波感到羞愧。
柳暗花明间竟然被我看到了,其实在一个相当开扬的路面,我一副心思都用到了横街窄巷,看扁了人。废话不多讲,拉着小爱直接奔赴。店面果然老旧,不是做出来的”怀旧“,是真正被街坊食客吃出来的”旧“。连规矩都是旧的:先掏钱开票坐一边儿等着,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吃。不过看店面伙计的勤勉程度,应该不用等多久。开票的阿姨是个利落的街道妇女,发福的脸庞还存有极盛时期的腴白。画得极细的眉毛倒应该是中年以来的新趣味。问生煎和小笼,答”卖完了“,只好要了一碗雪菜肉丝面,一碗咖喱牛肉汤,传说中上海里弄的吃食。”阿大碗面“的厨房无心插柳地赶了个”开放式“的时髦,最里面是煮面的大锅,靠外一点两三个白案子师傅在忙着和面调馅摆弄蒸笼。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瘦瘦高高,长得象年轻的游本昌(济公),是小品中典型的南派喜剧人物面目。下午正是闲的时候,他也有点工夫跟合眼缘的客人交流一番。小爱就合了他的眼缘,他笑嘻嘻地问上来:”Hello? How are you?"小爱很高兴异国他乡见到这样乐天佻脱的人,然而肚皮饿得交关,寒喧完了他懂的中文就上楼等面去了。
楼上座位比较多,仍然是最简陋的国营街坊店风格。桌椅餐具皆粗砺到完全不值得挑剔的地步,却有一种“保证好吃”的神秘力量在里头。我们中国人一向喜欢相信大隐隐于市,好吃的东西在破店里。竟然有一个木雕窗棂把铺面分成两半,我猜有一半算是“雅座”。只是那木窗棂看上去没有人手磨出的包浆,倒象有一层薄薄的冷油烟。我终于是没敢碰一碰以核实。洗干净的汤匙和没洗干净的分别散堆在盆里,不仔细看还真分不出。
楼上亦有个小面档,各式浇头都装在大盆里,冷冰冰的样子,看着并不色相诱人。我有点儿犯嘀咕。负责面的女工探头进墙上一个洞向下面喊了一声,一会儿咯登咯登一个小平台升上来,里面是热腾腾的两个碗。女工端出来,一碗里挖了勺浇头扣进去,搅匀。一碗是我们的雪菜肉丝面,一碗是别人的。面条细而匀,让我疑心不是北京的手工面,吃着有点儿象以前在香港买的“味千拉面”的包装鲜面。但是煮得相当好,软硬适中,浸在碧沉沉的大碗宽汤里,很有气氛。我不喜欢面条高高堆得冒尖,太小家。咸菜肉丝的浇头盐浸浸的,但非常的香且暖。小爱出人意料地赞赏这碗面,一直过了好多天他还记着。咖喱牛肉粉丝汤十分”上海“,出了上海,无地可求。汤的本质是牛肉粉丝,咖喱只提供颜色。并不是什么无上美食,但是就数量和质地来说真是微湿微冷的下午想吃到的一样点心。
年轻的游本昌上楼来收拾蒸笼碗筷,我才看清楚上海的冬天里他只穿了一套厨师白单衣,但那上面油腻菜汁染的一搭搭,早已经不能坚决地说是白色了。脚底下是黑套鞋。年轻人茂盛的黑头发从无纺布帽子底下丛丛扎煞开来,是个活力旺盛的小街坊。他看见小爱,又走上来搭话:”Are you from America?"小爱解释说不是的,我们从加拿大来,但他是爱尔兰人,我是中国人,我们在加拿大认识。又是“How old are you?"小爱一一对答。说完了几句有限的英文,两个人就开始各人说各人的。也不知道双方听懂了多少,只见俩人都很开心。年轻游本昌收拾好蒸笼碗筷,端着,一路唱了流行歌曲下楼去了。小爱对我说:”我真喜欢这家伙。”
吃完面和汤我们起身离开,在楼下又见到了年轻游本昌。他正熟练地扭结着一只小笼包或生煎,花褶条条清晰整齐。见我们要走,热心地挽留:“再等等吧,小笼还五分钟就好啦!”我表示已经吃不下了,晚上还有朋友请客。他有点儿可惜但仍然很快活的样子:“那就走好啊!”
在宾馆我就已经上网查过豫园附近有什么好吃的。老饭店赫然在目,不过不想那么游客地一头扎进老饭店然后宣称吃过了上海菜。后来的经验证明老饭店已经不仅仅是糊弄游客那么恶劣了,本地人也被照糊弄不误。此是后话。查了很多,发现有一家叫“阿大碗面”的看上去很本地风光,于是在豫园一边走一边留上了心。
点评网上说这间面馆在馆驿街,又是我喜欢的名字。可是在大张上海地图上翻过来复过去地找也没发现,倒是看到了很多“海上花”里的熟悉的街道名:三牌楼,咸瓜街,大有“原来在这里”的小感怀。小爱对我的任何思古咏今之幽情,都镇静地点头赞许,作海内知音状。我也不跟他一般见识。
在豫园吃了无数小点心,还是一会儿又饿了。只是走来走去找不到 “馆驿街”。这个名字让我想到春秋战国,各国间车马不绝,在馆驿住下等着见大王,见公子,见丞相。隔墙的人都重重心事,帷幕后藏着秘密和杀机。这一大堆联想很荒唐地系在一碗面上,我都为自己茶杯里掀不相干的风波感到羞愧。
柳暗花明间竟然被我看到了,其实在一个相当开扬的路面,我一副心思都用到了横街窄巷,看扁了人。废话不多讲,拉着小爱直接奔赴。店面果然老旧,不是做出来的”怀旧“,是真正被街坊食客吃出来的”旧“。连规矩都是旧的:先掏钱开票坐一边儿等着,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吃。不过看店面伙计的勤勉程度,应该不用等多久。开票的阿姨是个利落的街道妇女,发福的脸庞还存有极盛时期的腴白。画得极细的眉毛倒应该是中年以来的新趣味。问生煎和小笼,答”卖完了“,只好要了一碗雪菜肉丝面,一碗咖喱牛肉汤,传说中上海里弄的吃食。”阿大碗面“的厨房无心插柳地赶了个”开放式“的时髦,最里面是煮面的大锅,靠外一点两三个白案子师傅在忙着和面调馅摆弄蒸笼。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瘦瘦高高,长得象年轻的游本昌(济公),是小品中典型的南派喜剧人物面目。下午正是闲的时候,他也有点工夫跟合眼缘的客人交流一番。小爱就合了他的眼缘,他笑嘻嘻地问上来:”Hello? How are you?"小爱很高兴异国他乡见到这样乐天佻脱的人,然而肚皮饿得交关,寒喧完了他懂的中文就上楼等面去了。
楼上座位比较多,仍然是最简陋的国营街坊店风格。桌椅餐具皆粗砺到完全不值得挑剔的地步,却有一种“保证好吃”的神秘力量在里头。我们中国人一向喜欢相信大隐隐于市,好吃的东西在破店里。竟然有一个木雕窗棂把铺面分成两半,我猜有一半算是“雅座”。只是那木窗棂看上去没有人手磨出的包浆,倒象有一层薄薄的冷油烟。我终于是没敢碰一碰以核实。洗干净的汤匙和没洗干净的分别散堆在盆里,不仔细看还真分不出。
楼上亦有个小面档,各式浇头都装在大盆里,冷冰冰的样子,看着并不色相诱人。我有点儿犯嘀咕。负责面的女工探头进墙上一个洞向下面喊了一声,一会儿咯登咯登一个小平台升上来,里面是热腾腾的两个碗。女工端出来,一碗里挖了勺浇头扣进去,搅匀。一碗是我们的雪菜肉丝面,一碗是别人的。面条细而匀,让我疑心不是北京的手工面,吃着有点儿象以前在香港买的“味千拉面”的包装鲜面。但是煮得相当好,软硬适中,浸在碧沉沉的大碗宽汤里,很有气氛。我不喜欢面条高高堆得冒尖,太小家。咸菜肉丝的浇头盐浸浸的,但非常的香且暖。小爱出人意料地赞赏这碗面,一直过了好多天他还记着。咖喱牛肉粉丝汤十分”上海“,出了上海,无地可求。汤的本质是牛肉粉丝,咖喱只提供颜色。并不是什么无上美食,但是就数量和质地来说真是微湿微冷的下午想吃到的一样点心。
年轻的游本昌上楼来收拾蒸笼碗筷,我才看清楚上海的冬天里他只穿了一套厨师白单衣,但那上面油腻菜汁染的一搭搭,早已经不能坚决地说是白色了。脚底下是黑套鞋。年轻人茂盛的黑头发从无纺布帽子底下丛丛扎煞开来,是个活力旺盛的小街坊。他看见小爱,又走上来搭话:”Are you from America?"小爱解释说不是的,我们从加拿大来,但他是爱尔兰人,我是中国人,我们在加拿大认识。又是“How old are you?"小爱一一对答。说完了几句有限的英文,两个人就开始各人说各人的。也不知道双方听懂了多少,只见俩人都很开心。年轻游本昌收拾好蒸笼碗筷,端着,一路唱了流行歌曲下楼去了。小爱对我说:”我真喜欢这家伙。”
吃完面和汤我们起身离开,在楼下又见到了年轻游本昌。他正熟练地扭结着一只小笼包或生煎,花褶条条清晰整齐。见我们要走,热心地挽留:“再等等吧,小笼还五分钟就好啦!”我表示已经吃不下了,晚上还有朋友请客。他有点儿可惜但仍然很快活的样子:“那就走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