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6

又到一年采茶时 Tbc (Gunpower Tea)

Posted: 2008-04-01 0:57
by 笑嘻嘻
这篇因为事情都过去一年多了,里面的数字部分都记不清楚,不保证准确。

星期天添置了茶杯茶壶之后,去中国店买茶叶。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买茶叶,不情不愿地琢磨从前都是从家里拿的。这次再折腾回来,除了夏天的衣服带了一箱子,其余的不要说日用品连冬天的衣服都没带,更不要说茶叶了。架子上一大包冻顶乌龙标价5美元。我们俩拿起来又放下,我说这么便宜绝对好喝不了。我先生还是给拿上了。去年这个时候在苏州,楼下小区新开了一家台湾人开的茶叶店。开业大吉请大家免费尝茶。我们那天刚到西山农民家里买了新炒的最好的那几天的明前碧螺春,为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特地买了很多自己喝兼送人。所以本来我并没有打算再买茶叶。

原先我们俩喝茶都从我公公家里拿,有什么拿什么,也不怎么仔细看,临上飞机装箱的时候把茶叶的外面装饰性的硬包装拆了一扔,所以真到喝的时候有些也看不出来是什么了。就有这么一年,我回到美国一看,有两大包真空压缩内包装的茶叶,我先生说是我公公去台湾出差人家送的。那么大概是个好东西。剪开包装一看,每叶茶叶都揉成一个小球,沸水一冲小球展开成一片很大的黑褐色的叶子。我从前喝惯绿茶,还想台湾茶卖相不好,叶子大得这样丑。但是这个丑叶子异香扑鼻,我从来没喝过味道这样醇厚的茶。我一直也没研究过,不过也能从颜色到味道上直觉判断这不是绿茶。茶叶包装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三个大字,“高山茶”。边上也许还有不少小字,但我当时没注意。我当时不懂,还跟花花煞有介事地说:台湾茶肯定是用花炒的,特别香。这种异常香的茶叶我们推荐给很多朋友品尝,两大包看上去喝也喝不完。经常我们俩周末泡上一大壶,因为茶叶球小,茶叶放得过多,放在那里又忘记了,茶香在沸水泡开茶叶时最盛,水一凉,香味消散,白白错过一壶好茶。茶叶过多的茶水很苦但不难喝,晚上喝不容易睡觉。我还发现这个茶非得沸水泡,在公司用咖啡壶水不够沸,冲出来的茶非但没有香味,反而是腥的。再多的茶叶也有喝完的一天,我们俩很遗憾地喝掉了最后的“高山茶”,留下了非常好的记忆。

所以楼下台湾茶铺开张,我想着几年前喝过的“高山茶”,就想去尝一下。园区里多数是移民,本地苏州人又以勤俭买房为要,茶叶店门口的凉棚底下,音箱放得热闹,顾客却没有几个。店员小姑娘都十几、二十出头,女多男少,正在嘻嘻哈哈挤做一团说笑传一壶茶喝,中间站了个穿短袖的男人,四十多岁,梳妆齐整,只听见他也没有因为姑娘们围着就得意忘形,声音不高不低地说:“我们男生... ...”我当即在他脑门上“啪”地贴了张标签:台湾人。想了想,又加了一条:八成是店主。我穿得破破烂烂的,店主看见了没来招呼,我站在说笑的一溜儿人后面接到手一个小白瓷杯茶,茶色淡黄,凑鼻子上前一闻熟悉的香味令人精神一振。喝一小口,这一口有无数的感想:原来嗅觉和味觉是有记忆的。这种记忆平常不会出现,这一下被唤醒,无数细节一起回到心中。德州家里的手磨木地板又厚又软又漂亮。初夏清晨院子里草地的香味,木兰花开,剪一朵养在水瓶里一屋子都是一种姜甜的香味。我先生迅速养成了德州习惯,什么都喜欢大个儿的东西,泡乌龙用一个小口大圆肚圆耳把手的厚底玻璃水罐。乌龙的香味聚集在小口的正上方。通常泡完了就扔在厨房的台子上人就走了,想起来的时候才回来喝。原来台湾茶真的都是这个好味道啊。我咂么了半天,回头招呼我先生一定过来,让他试试是不是就是我们从前喝的那个味儿。一个小姑娘赶紧伶俐地坐下,在茶桌后面招呼我,“要不要尝点茶?”我在她面前坐下。

小姑娘抱歉地说,刚才给你喝得茶是我们喝着玩的,都第二遍水了。我给你泡壶新的。你想试试什么茶?我只得说我从前从家里拿过一种台湾的茶很好喝,随便试试好啦。小姑娘列了几种价位的茶,我因刚才喝的好印象信心大增,又没打算买贵茶叶,就要求5、60元一斤最便宜的四季春。茶桌是特制的,靠她一边凹下去一个浅浅的长方形托盘一样的部分。她的细白瓷茶壶、茶杯、垫碟都放在里面。左手边有一个透明的电热水壶,一打开几分钟之内水就沸腾。她手脚麻利地把茶壶里的剩茶水茶叶倒掉,烧开电热水壶里的水把验茶叶用的像叶子一样边缘卷起来的白瓷平漏斗用开水烫热。打开一盒新的四季春,把球形茶叶倒满勺底,请我闻。干的茶叶就能闻见清晰的香味。我刚从西山茶农家里回来,也明白自己从前是不懂装懂了,就问这茶是怎么制,有没有用花炒。小姑娘流利地报出四季春的种植高度,海拔低,机器采摘,醅制过程。肯定地答:所有高山茶都是茶叶本身的清香,没有用花炒。茶泡好,她给我一小瓷盅尝。我一尝很是失望,香是很香,并非不好,但是跟我的记忆比差很多,这四季春味道单薄许多,茶味不醇不厚。小姑娘自己观察我的脸色。我客气了两句,老实地要求更好一点的。小姑娘二话不说,马上另向推荐我中档的樟树湖,并给另沏一壶新的。樟树湖这名字真好听,味道好些有限。我不大好意思再乱试下去,就说了从前喝过从家里拿的比这两种都好喝。小姑娘启发我回忆一下包装上的任何字。我使劲想了半天,就记得三个大字“高山茶”。然后我想了一下,问:你们刚才好多人一起喝的,给我尝了一杯第二遍水的,就是那个味道。那个是什么?小姑娘脸上出现一种半吃惊半尴尬的表情,“那个是大禹岭。”我毫无反应。小姑娘再次说:“那个是大禹岭,2000多一斤,最贵的。”我吓一跳,差点儿没转身跳起来揪住我先生的领子让他好好反省浪费掉的茶叶。第二个念头是有一半得意:原来我也能记得茶的味道。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我们也是老板来了才第一次喝,所以把大家都叫来尝尝新鲜”,小姑娘看我认真感兴趣,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大禹岭产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产地最高,全部手摘。前面我尝过的樟树湖产地海拔要低许多,四季春最低,机采。我想了一下乌龙半发酵,茶叶卷成球形,冲开后确实有茶叶杆。但不知道这采摘的机器是什么样子?谁生产的?专门为采茶叶造的吗?台湾老板听见有人对大禹岭感兴趣也过来跟着介绍:其他的茶叶都是产地台湾但是运到大陆制作,但大禹岭是全部工艺在台湾完成。小姑娘边沏茶边说“最好是用紫砂壶,用一种茶叶慢慢养壶,最后壶里泡进白水也会有茶香。我现在用瓷壶瓷杯是因为我们给大家试茶,每次泡的茶都不一样,用紫砂味道会串。”我想想家里刚买的一大堆碧螺春,又觉得这个大禹岭的味道我实在喜欢。小姑娘看我左右为难的样子,忽然想起来的样子说,“我们刚开业酬宾,有小包装的大禹岭3两半,打8折,650元。”我回头看我先生。他扬扬下巴,意思“买吧买吧”。我就高兴地买了。走之前顺便恭维了一下那只全透明的用电烧水的壶。因为半发酵茶需要100度的水温,这样一只壶真是太方便了。老板很骄傲地说,“从台湾带过来的。全套茶桌茶具都是从台湾带过来的。”

花了自己腰包里的钱的茶仍然真空包装,金贵地装在小铁罐里。包装精致,外带一本彩页宣传小册子。后来我回家上网把大禹岭好好研究了一番,这种茶是产地最高的茶叶,品质高产量非常有限。左右一想,这个台湾老板大概自己就是茶农,但他自己的茶场大概是没有大禹岭的,所以其他茶叶他把加工工程全部移到大陆,但大禹岭他也是买的。有同事家是宜兴的,家里院子里接了白果、葡萄都带到公司来给大家分享。向他顺便问紫砂壶,可惜临走时太匆忙也没能去买。紫砂壶除了最著名的能养出茶香,他的隔温性好,拿在手里不烫手,能保持茶

Posted: 2008-04-01 1:27
by CAVA
笑嘻嘻真风雅,还专门去配茶杯茶壶。我们这种粗坯就用用普通的mug牛饮。

Posted: 2008-04-01 8:18
by karen
Cava怎么这么说? 英国人不是最爱积累茶杯茶壶了吗。:-D
笑大买什么茶了?

Posted: 2008-04-01 9:27
by 汝南
普通英国人现在大多也用mug了吧。周末和一七十多岁的老人喝茶,茶壶泡了用mug喝,找杯垫(coaster),他说,我们小时候可没这词。这coaster一定是美语来的。然后琢磨了一下,说,我们原来是用cup和saucer的,自然不需coaster。 :party003:

Posted: 2008-04-02 3:29
by atiti
那5块钱的冻顶乌龙怎么样呀?――我也在中国店拿起来过,然后觉得太大一包给放回去了。

Posted: 2008-04-02 8:20
by karen
真巧,我去年回家也从爹娘那儿拿了包高山茶走,也是我爹去台湾出差人家送的。 头次也是放了太多,泡好后掀开茶盖一看,里面厚厚一层叶子都展开了。倒入小杯子里闻一闻异常清香,比花茶还好闻。 我发现这茶得刚泡好了用小杯子喝,用了大杯子闻起来就没那么香。 可惜这是我干掉半包茶叶后才意识到的。 我的也快没了,正琢磨哪儿买呢,就见笑大你写这个。 :-P 你们那儿能买到这个?

Posted: 2008-04-02 8:44
by 洛洛
我正在喝一杯桂花乌龙。

Posted: 2008-04-02 8:51
by karen
我在喝大红袍,也是最后一包了。 :cry:

Posted: 2008-04-02 8:52
by CAVA
啊呀呀,早知如此,台湾同事送的高山茶就不转送给我老爸了(真没良心啊我)。

Posted: 2008-04-02 22:01
by 笑嘻嘻
那5块钱的冻顶乌龙,就不要买了。味道浑浊一团一团的,有点像大麦茶的味道,又没有大麦茶味道清楚。

Posted: 2008-04-03 9:08
by 森林的火焰
高山茶香是香,但是香得有点儿“邪“。笑嘻嘻可以试试真空包装的铁观音,醇烈清正。也是干的时候一小球,泡开一大片。但这些乌龙茶类是要茶叶多的。泡好了以后马上倒出来,慢慢喝。还有一种茶相当苦,但是如果新鲜,非常清香,而且香气来得悠远,叫“单丛“,有叫白叶单丛的,有叫凤凰单丛的,但没有真空包装,因为是长长的一条,松松的,一真空就全压碎了。这个茶很“削“,就是刮油的意思。据说潮洲人那么能吃肉还那么瘦,就是喝茶喝的。这个茶的坏处是不大好保存,一旦陈了,有种地瓜皮味。

Posted: 2008-04-03 11:11
by 笑嘻嘻
自从找到喜欢的乌龙之后,铁观音就喝不下去了。 :oops: 单从好像苏州茶农也喝的。树高,叶子比较大是不是?属绿茶类,不能真空包装,一定要和新鲜的。乌龙和铁观音属半发酵茶,不一样的。

Posted: 2008-04-03 11:25
by silkworm
我小时候在父母的朋友家,喝过那家的潮州爷爷泡的功夫茶,小小的一盏(象shot),黑的,辣嗓子---也许是小孩子的记忆有误?!

反正之后就一直对铁观音、乌龙茶之类都敬而远之。直到前些年被我哥影响,放弃价钱日益离谱的龙井,改攻乌龙。

每次回家都要去北京西南的茶叶城进点货带回来慢慢享用。可以一家一家喝过去,喜欢再买,抽真空包成茶砖那样,打在行李里不象龙井那么怕压。回来后放在冰箱冷冻室里,不打开,一年半载都没问题。3年前,200多一斤可以买到不错的。而我先生坚持要龙井,200多是顶次的。

我老板爱茶的名声大,时不常有人送他茶叶,台湾的高山茶多,他有时给我喝点。在办公室泡高山茶,他用500毫升的锥形瓶装水,在微波炉里煮沸,还很懂行地等一会儿再沏进装了茶叶的茶壶里。茶叶用天平称7克,据说是他经过测试认准的最佳用量。我嗤之以鼻地讥笑他机械,要用手随意捏一撮,才够ZEN。

Posted: 2008-04-03 11:32
by 笑嘻嘻
silkworm wrote:每次回家都要去北京西南的茶叶城进点货带回来慢慢享用。可以一家一家喝过去,喜欢再买,
马连道! :whistling: 不进马连道不叫进京。

Posted: 2008-04-03 11:33
by silkworm
对对,马连道。我刚才心里想的是马连洼,还觉得别扭呢。

Posted: 2008-04-03 11:36
by karen
我听说福州街头有很多茶馆。 你可以把自己的茶壶放在那儿, 休息时去那儿坐坐泡壶茶,还有美貌小姐陪喝的。

Posted: 2008-04-03 11:37
by CAVA
喝好茶可是没有底的事情,水就讲究得很。我天天喝茶,到最后的标准是要经泡,毫无品味 :oops: 每年从家里拿绿茶,我爸到茶叶市场挑的,也是放在冷冻室里保鲜。然后自己买点桂花乌龙。好象龙井不易得性价比高的。

Posted: 2008-04-03 11:43
by karen
笑嘻嘻 wrote:自从找到喜欢的乌龙之后,铁观音就喝不下去了。 :oops:
笑大,你喜欢啥样的乌龙? 大红袍就是乌龙,我也是喝了后就喝不下铁观音了。 敢情我们俩喜欢同样的茶! :-D

Posted: 2008-04-03 11:43
by 笑嘻嘻
可不就是没底的事儿。现在中国人富裕了开始讲究了。我才开始讲呢,可惜要是一年前这个时候写就好了,好多都忘了。

Posted: 2008-04-03 11:44
by 笑嘻嘻
karen wrote:
笑嘻嘻 wrote:自从找到喜欢的乌龙之后,铁观音就喝不下去了。 :oops:
笑大,你喜欢啥样的乌龙? 大红袍就是乌龙,我也是喝了后就喝不下铁观音了。 敢情我们俩喜欢同样的茶! :-D
别着急,我马上就讲到。晚上写。

Posted: 2008-04-03 11:54
by karen
Cava你在英国那儿是不是喝很多印度茶呢? 我家每年进一箱子新下来的大几岭,产地几十年下来都是organically farmed, 味道就是比外面零售卖的要纯。 大几岭有发酵的,半发酵的,还有first flush和second flush,每种都不同味儿,哪天早上换包新的都能带来惊喜, 不过喝久了就麻木了。

早上起来要的就是杯带咖啡因的热呼呼液体,量要大, 真没心情体会那意境。 :-D

Posted: 2008-04-03 11:55
by putaopi
对我来说,茶叶的品种就跟各国菜系一样,不同品种里都有好喝的。原来喝了好的龙井,就嫌小时候北方人喝的茉莉花茶太冲。后来又才明白,上好的花茶,闻香也是若有若无,入口后才两颊生香,余味绵绵。

最近我觉得最物美价廉的茶,是黄纸红字小包装的普洱,味道浓而不重,茶汤清亮。很提神,很上瘾。

Posted: 2008-04-03 11:57
by 笑嘻嘻
putaopi 给推荐一下 big sur 吧?我打算去。

Posted: 2008-04-03 12:01
by CAVA
Karen,我平时出门都带中国茶,没办法要喝红茶时,首选Earl Grey。普通英国人也不那么讲究,喝的是面目不明的Twinings或者Lipton,最多到Whittard的水平。只有一次喝high tea,是他们自己兑的散茶,果然清而醇。我喝红茶不加奶和糖,所以有点疑惑,加糖加奶后能喝出茶的本味吗?

Posted: 2008-04-03 12:02
by putaopi
笑嘻嘻,我也惦着big sur呢,只是一时不知道从哪儿说起。越是心爱的,越不容易开口。等我今天做完了税,就跟你念叨。 :-D

Posted: 2008-04-03 12:10
by karen
我觉得西方人喝茶方式跟中国人不一样。 西式泡茶用的茶叶远远比中国人用的多。 茶叶用多了当然涩了苦了,所以得放牛奶柔和下再放糖抵挡下苦味儿。 中国人泡茶通常用个小壶小杯,茶叶也只用一点点,讲究葡萄皮说的那种若有若无余味绵绵的感觉。 有次在粒台湾朋友家里喝功夫茶,在坐几粒对茶有研究的西客很不给劲儿的样子。 :-D 我的感觉是西方茶道不是不讲究,但比起东方的还是粗糟。 所以很适合满足早上起来一大杯有咖啡因的暖乎乎液体的需要。

Posted: 2008-04-03 12:16
by Jun
我的感觉是西方茶道不是不讲究,但比起东方的还是粗糟。 所以很适合满足早上起来一大杯有咖啡因的暖乎乎液体的需要。
This impression might be a result of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of mediocre food and drink. The coffee and wine culture in old Europe is probably as meticulous as Chinese tea culture. Starbucks ruined it for everyone.

Posted: 2008-04-03 12:18
by CAVA
饶是如此,英国大众还喝得那么起劲,一天没完没了,再配上饼干。如果每次就加糖加奶陪点心,想想这个热量都害怕。我们从前有builder来家里干活,中午不要求三明治,要求的是加了极多糖的奶茶。

每次我出差回来,出租司机都积极地说:now you can put the kettle on and have a cupa :-D

不知美国那边怎么样,欧洲不怎么懂绿茶,爱往里掺香料或果料,满不是那么回事儿。刚到Whittard的网站上看,他们卖的乌龙还靠点谱,绿茶一栏不知所云。
http://www.whittard.co.uk/ProductList.a ... &cid=t1070

Posted: 2008-04-03 12:23
by CAVA
Jun wrote:This impression might be a result of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of mediocre food and drink. The coffee and wine culture in old Europe is probably as meticulous as Chinese tea culture. Starbucks ruined it for everyone.
我第三次去维也纳的时候,发现了Starbucks,非常悲愤。维也纳的咖啡传统在西欧也好算算的了。

Posted: 2008-04-03 12:24
by Knowing
That's ok. that's for American tourists. :mrgreen:

Posted: 2008-04-03 12:42
by karen
Jun wrote:
我的感觉是西方茶道不是不讲究,但比起东方的还是粗糟。 所以很适合满足早上起来一大杯有咖啡因的暖乎乎液体的需要。
This impression might be a result of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of mediocre food and drink. The coffee and wine culture in old Europe is probably as meticulous as Chinese tea culture. Starbucks ruined it for everyone.
Yeah, so I said this observation only applies to tea. The Europeans were simply crazy about other things, like wine.

Starbucks didn't ruin it for everyone! People weren't even drinking espresso before Starbucks. You gotta give it credit for what it has done.

Posted: 2008-04-04 1:14
by StarryNight
笑嘻嘻 wrote:
silkworm wrote:每次回家都要去北京西南的茶叶城进点货带回来慢慢享用。可以一家一家喝过去,喜欢再买,
马连道! :whistling: 不进马连道不叫进京。
原来大家都在一处买茶。 :cat74:

在马连道茶城买茶不要在一楼买,好多二道贩子,二楼或是三楼中间没有隔断的地方大多是自己家的茶园采了来的,比较新鲜,而且价钱好一点。 :love019:

Posted: 2008-04-04 2:21
by shallow
我从前跟着家人只喝绿茶,我妈说明前茶不经泡,所以都是喝谷雨前的。茶场里检几种,选喜欢的买够当年的量。 刚出的绿茶,泡出来就是一杯淡绿的春水,带着绿茶特有的清气(随便说一句,新米也特别好吃,香啊。。),这种春天的气息会越来越淡,颜色越来越黄,但是一年内的一般都还有。
本地甚爱奶茶,据说每家的茶的配料都不同,几种混合,比较浓,因为加了奶,茶的涩味河香味都不特别明显,这个我就喝不出特别好了。 最多有些知道不那么苦那么涩,但是茶香仍在

Posted: 2008-04-04 8:16
by tiffany
阿大风雅。94不免怀里揣的“台湾人”的标签太多 :mrgreen:

Posted: 2008-04-04 8:51
by CAVA
这种记忆平常不会出现,这一下被唤醒,无数细节一起回到心中。德州家里的手磨木地板又厚又软又漂亮。初夏清晨院子里草地的香味,木兰花开,剪一朵养在水瓶里一屋子都是一种姜甜的香味。
真喜欢这两句,全然是初夏的甜蜜与清新 :love019:

Posted: 2008-04-04 9:00
by tiffany
8然我夸她风雅。 :mrgreen:

Posted: 2008-04-04 9:05
by Knowing
原来嗅觉和味觉是有记忆的。这种记忆平常不会出现,这一下被唤醒,无数细节一起回到心中。
Exactly. That's why certain things can bring us to where words can't.

Posted: 2008-04-04 20:25
by Rainbow
笑嘻嘻 wrote: 马连道! :whistling: 不进马连道不叫进京。
马连道怎么走? 我只知道张一元. :oops:

Posted: 2008-04-06 22:57
by StarryNight
Rainbow wrote:
笑嘻嘻 wrote: 马连道! :whistling: 不进马连道不叫进京。
马连道怎么走? 我只知道张一元. :oops:
http://ditu.google.cn/maps?oe=UTF-8&hl= ... 1%AC%B5%C0

Posted: 2008-04-07 0:49
by 笑嘻嘻
对,对,就这里。上头那句“不进马连道不叫进京”是有一篇三联文章的标题。题目稍有哗众取宠之嫌。里面大致讲了马连道的历史。

茶叶科普

Posted: 2008-04-07 2:20
by pomo
笑嘻嘻同学,我看出你完全是茶盲啊。
首先,茶在大类上分为红茶绿茶和乌龙茶。红茶是发酵过的茶,绿茶是完全没有发酵的茶,而乌龙茶是指半发酵的茶叶。这是根据制作方法不同来分类的。
我们来看看你喝的乌龙茶。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你喝的高山茶就是台湾乌龙的一种。
乌龙茶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种
1、闽北乌龙: 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

2、闽南乌龙: 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

3、广东乌龙: 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4、台湾乌龙: 冻顶乌龙、包种、乌龙等
那么大红袍是什么呢?大红袍是特指产于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的一种茶,那块岩石上写着“大红炮”三个字,也就是说除了那块峭壁,别的地方生长的茶叶都不能叫大红炮。
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精练茶师进行。上午8时半采摘,9时半晒青,历时1小时,翻拦一次,10时半凉青,历时15分钟。10时45分移入青间,至次日1点45分时炒青。摇青历时14小时40分,摇青7次,摇青转数顺序为16、80、100、40、144、100、60。其中交替做手三次。摇青后,初炒、复炒、初烘、复烘。
其实别的乌龙茶都差不多,只是不同产地味道不同。如果你以后来深圳,我可以带你去尝尝广东乌龙。

Posted: 2008-04-07 2:28
by pomo
再来看看绿茶。和乌龙茶不同,绿茶的种类不是按照地域,而是按照制作方法来分类的。
譬如龙井和碧螺春就属于炒青,其中碧螺春和毛尖的最后工序都是烘干。还有烘青绿茶,譬如红楼梦里头提到过的六安瓜片。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产地,一般就是绿茶的名字。譬如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

Posted: 2008-04-07 3:29
by LAOXIU
台湾的乌龙茶比较多名堂,所谓高山茶就是生长在较高山顶上的茶树采下来焙制的乌龙茶,因长年云雾缭绕水气充足少受污染,气温低日照短,茶叶少渣,有的经过改良树种增加的茶香。
长在峭壁下正宗的那十几棵大红袍已经被保护起来,每年采的那一点点茶叶十分金贵,有钱还不定买得到,市面上的大红袍都是从那些树上剪枝稼接的后代。

Posted: 2008-04-07 8:20
by karen
市面上的大红袍都是从那些树上剪枝稼接的后代。
稼接后种哪儿去了? 在原来岩壁附近呢,还是移到武夷山别处儿,还是彻底挪到山外去了? 现在产量大概是多少呢?
本来我叫父母再买几盒,但他们并不知道是哪儿来的。 那盒是他们的朋友送的,他们的朋友说是她的女儿孝敬她的,女儿又说是从她的小学同学给她的。 再追问小学同学在哪儿? 原来在武夷山那儿做个小官,当地人上供的。(茶和月饼似的,好象都是送来送去的自己不买。) 后来我在可靠的美国网站上找到了2007年产在武夷山的大红袍,看了价钱差些没昏过去,$40/ 2oz! 在这儿一包茶是8oz/250克,好些的也就二十块钱,大红袍的价是这个的8倍! :shock:

Posted: 2008-04-07 8:26
by karen
Pomo这么懂茶真有趣, 再介绍些吧。

Posted: 2008-04-07 13:02
by 笑嘻嘻
果然是抛砖引玉啊。泼墨同学再多讲讲吧,虽然你断定我完全是茶盲,令我很痛心! :mrgreen:

Posted: 2008-04-07 13:04
by Knowing
就是,也别"完全"啊,"基本"还好听点。

Posted: 2008-04-07 13:11
by 豪情
有天看电视看到一个斗茶节目, 微雨的春天, 两个高手坐在山里, 背景是云雾遮掩的大山. 比赛方式是一杯杯送上来猜茶的名目产地. 高手一男一女, 30左右, 素面, 穿着蓑衣带着竹斗笠,不知道为什么觉得举手投足特别风雅, 尤其是一猜一个准的时候.希望高手们都来给我们讲讲.
$40/ 2oz!
还好吧, 折200RMB一两. 我怎么觉得很多年前我在国内时候好点的绿茶都这个价钱了呢? 我有个朋友家里多的是别人送的茶, 用超大的缸子一泡一大缸浓浓的, 大概能用去小半两. 自嘲是驴饮. 天天喝这种东西熬夜还是明艳照人.

Posted: 2008-04-07 13:13
by 笑嘻嘻
Knowing wrote:就是,也别"完全"啊,"基本"还好听点。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小k。

Posted: 2008-04-07 13:19
by tiffany
粉饰太平!知之为知之,8知为8知,是知也。我掉书袋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