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采茶时 Tbc (Gunpower Tea)
Posted: 2008-04-01 0:57
这篇因为事情都过去一年多了,里面的数字部分都记不清楚,不保证准确。
星期天添置了茶杯茶壶之后,去中国店买茶叶。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买茶叶,不情不愿地琢磨从前都是从家里拿的。这次再折腾回来,除了夏天的衣服带了一箱子,其余的不要说日用品连冬天的衣服都没带,更不要说茶叶了。架子上一大包冻顶乌龙标价5美元。我们俩拿起来又放下,我说这么便宜绝对好喝不了。我先生还是给拿上了。去年这个时候在苏州,楼下小区新开了一家台湾人开的茶叶店。开业大吉请大家免费尝茶。我们那天刚到西山农民家里买了新炒的最好的那几天的明前碧螺春,为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特地买了很多自己喝兼送人。所以本来我并没有打算再买茶叶。
原先我们俩喝茶都从我公公家里拿,有什么拿什么,也不怎么仔细看,临上飞机装箱的时候把茶叶的外面装饰性的硬包装拆了一扔,所以真到喝的时候有些也看不出来是什么了。就有这么一年,我回到美国一看,有两大包真空压缩内包装的茶叶,我先生说是我公公去台湾出差人家送的。那么大概是个好东西。剪开包装一看,每叶茶叶都揉成一个小球,沸水一冲小球展开成一片很大的黑褐色的叶子。我从前喝惯绿茶,还想台湾茶卖相不好,叶子大得这样丑。但是这个丑叶子异香扑鼻,我从来没喝过味道这样醇厚的茶。我一直也没研究过,不过也能从颜色到味道上直觉判断这不是绿茶。茶叶包装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三个大字,“高山茶”。边上也许还有不少小字,但我当时没注意。我当时不懂,还跟花花煞有介事地说:台湾茶肯定是用花炒的,特别香。这种异常香的茶叶我们推荐给很多朋友品尝,两大包看上去喝也喝不完。经常我们俩周末泡上一大壶,因为茶叶球小,茶叶放得过多,放在那里又忘记了,茶香在沸水泡开茶叶时最盛,水一凉,香味消散,白白错过一壶好茶。茶叶过多的茶水很苦但不难喝,晚上喝不容易睡觉。我还发现这个茶非得沸水泡,在公司用咖啡壶水不够沸,冲出来的茶非但没有香味,反而是腥的。再多的茶叶也有喝完的一天,我们俩很遗憾地喝掉了最后的“高山茶”,留下了非常好的记忆。
所以楼下台湾茶铺开张,我想着几年前喝过的“高山茶”,就想去尝一下。园区里多数是移民,本地苏州人又以勤俭买房为要,茶叶店门口的凉棚底下,音箱放得热闹,顾客却没有几个。店员小姑娘都十几、二十出头,女多男少,正在嘻嘻哈哈挤做一团说笑传一壶茶喝,中间站了个穿短袖的男人,四十多岁,梳妆齐整,只听见他也没有因为姑娘们围着就得意忘形,声音不高不低地说:“我们男生... ...”我当即在他脑门上“啪”地贴了张标签:台湾人。想了想,又加了一条:八成是店主。我穿得破破烂烂的,店主看见了没来招呼,我站在说笑的一溜儿人后面接到手一个小白瓷杯茶,茶色淡黄,凑鼻子上前一闻熟悉的香味令人精神一振。喝一小口,这一口有无数的感想:原来嗅觉和味觉是有记忆的。这种记忆平常不会出现,这一下被唤醒,无数细节一起回到心中。德州家里的手磨木地板又厚又软又漂亮。初夏清晨院子里草地的香味,木兰花开,剪一朵养在水瓶里一屋子都是一种姜甜的香味。我先生迅速养成了德州习惯,什么都喜欢大个儿的东西,泡乌龙用一个小口大圆肚圆耳把手的厚底玻璃水罐。乌龙的香味聚集在小口的正上方。通常泡完了就扔在厨房的台子上人就走了,想起来的时候才回来喝。原来台湾茶真的都是这个好味道啊。我咂么了半天,回头招呼我先生一定过来,让他试试是不是就是我们从前喝的那个味儿。一个小姑娘赶紧伶俐地坐下,在茶桌后面招呼我,“要不要尝点茶?”我在她面前坐下。
小姑娘抱歉地说,刚才给你喝得茶是我们喝着玩的,都第二遍水了。我给你泡壶新的。你想试试什么茶?我只得说我从前从家里拿过一种台湾的茶很好喝,随便试试好啦。小姑娘列了几种价位的茶,我因刚才喝的好印象信心大增,又没打算买贵茶叶,就要求5、60元一斤最便宜的四季春。茶桌是特制的,靠她一边凹下去一个浅浅的长方形托盘一样的部分。她的细白瓷茶壶、茶杯、垫碟都放在里面。左手边有一个透明的电热水壶,一打开几分钟之内水就沸腾。她手脚麻利地把茶壶里的剩茶水茶叶倒掉,烧开电热水壶里的水把验茶叶用的像叶子一样边缘卷起来的白瓷平漏斗用开水烫热。打开一盒新的四季春,把球形茶叶倒满勺底,请我闻。干的茶叶就能闻见清晰的香味。我刚从西山茶农家里回来,也明白自己从前是不懂装懂了,就问这茶是怎么制,有没有用花炒。小姑娘流利地报出四季春的种植高度,海拔低,机器采摘,醅制过程。肯定地答:所有高山茶都是茶叶本身的清香,没有用花炒。茶泡好,她给我一小瓷盅尝。我一尝很是失望,香是很香,并非不好,但是跟我的记忆比差很多,这四季春味道单薄许多,茶味不醇不厚。小姑娘自己观察我的脸色。我客气了两句,老实地要求更好一点的。小姑娘二话不说,马上另向推荐我中档的樟树湖,并给另沏一壶新的。樟树湖这名字真好听,味道好些有限。我不大好意思再乱试下去,就说了从前喝过从家里拿的比这两种都好喝。小姑娘启发我回忆一下包装上的任何字。我使劲想了半天,就记得三个大字“高山茶”。然后我想了一下,问:你们刚才好多人一起喝的,给我尝了一杯第二遍水的,就是那个味道。那个是什么?小姑娘脸上出现一种半吃惊半尴尬的表情,“那个是大禹岭。”我毫无反应。小姑娘再次说:“那个是大禹岭,2000多一斤,最贵的。”我吓一跳,差点儿没转身跳起来揪住我先生的领子让他好好反省浪费掉的茶叶。第二个念头是有一半得意:原来我也能记得茶的味道。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我们也是老板来了才第一次喝,所以把大家都叫来尝尝新鲜”,小姑娘看我认真感兴趣,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大禹岭产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产地最高,全部手摘。前面我尝过的樟树湖产地海拔要低许多,四季春最低,机采。我想了一下乌龙半发酵,茶叶卷成球形,冲开后确实有茶叶杆。但不知道这采摘的机器是什么样子?谁生产的?专门为采茶叶造的吗?台湾老板听见有人对大禹岭感兴趣也过来跟着介绍:其他的茶叶都是产地台湾但是运到大陆制作,但大禹岭是全部工艺在台湾完成。小姑娘边沏茶边说“最好是用紫砂壶,用一种茶叶慢慢养壶,最后壶里泡进白水也会有茶香。我现在用瓷壶瓷杯是因为我们给大家试茶,每次泡的茶都不一样,用紫砂味道会串。”我想想家里刚买的一大堆碧螺春,又觉得这个大禹岭的味道我实在喜欢。小姑娘看我左右为难的样子,忽然想起来的样子说,“我们刚开业酬宾,有小包装的大禹岭3两半,打8折,650元。”我回头看我先生。他扬扬下巴,意思“买吧买吧”。我就高兴地买了。走之前顺便恭维了一下那只全透明的用电烧水的壶。因为半发酵茶需要100度的水温,这样一只壶真是太方便了。老板很骄傲地说,“从台湾带过来的。全套茶桌茶具都是从台湾带过来的。”
花了自己腰包里的钱的茶仍然真空包装,金贵地装在小铁罐里。包装精致,外带一本彩页宣传小册子。后来我回家上网把大禹岭好好研究了一番,这种茶是产地最高的茶叶,品质高产量非常有限。左右一想,这个台湾老板大概自己就是茶农,但他自己的茶场大概是没有大禹岭的,所以其他茶叶他把加工工程全部移到大陆,但大禹岭他也是买的。有同事家是宜兴的,家里院子里接了白果、葡萄都带到公司来给大家分享。向他顺便问紫砂壶,可惜临走时太匆忙也没能去买。紫砂壶除了最著名的能养出茶香,他的隔温性好,拿在手里不烫手,能保持茶
星期天添置了茶杯茶壶之后,去中国店买茶叶。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买茶叶,不情不愿地琢磨从前都是从家里拿的。这次再折腾回来,除了夏天的衣服带了一箱子,其余的不要说日用品连冬天的衣服都没带,更不要说茶叶了。架子上一大包冻顶乌龙标价5美元。我们俩拿起来又放下,我说这么便宜绝对好喝不了。我先生还是给拿上了。去年这个时候在苏州,楼下小区新开了一家台湾人开的茶叶店。开业大吉请大家免费尝茶。我们那天刚到西山农民家里买了新炒的最好的那几天的明前碧螺春,为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特地买了很多自己喝兼送人。所以本来我并没有打算再买茶叶。
原先我们俩喝茶都从我公公家里拿,有什么拿什么,也不怎么仔细看,临上飞机装箱的时候把茶叶的外面装饰性的硬包装拆了一扔,所以真到喝的时候有些也看不出来是什么了。就有这么一年,我回到美国一看,有两大包真空压缩内包装的茶叶,我先生说是我公公去台湾出差人家送的。那么大概是个好东西。剪开包装一看,每叶茶叶都揉成一个小球,沸水一冲小球展开成一片很大的黑褐色的叶子。我从前喝惯绿茶,还想台湾茶卖相不好,叶子大得这样丑。但是这个丑叶子异香扑鼻,我从来没喝过味道这样醇厚的茶。我一直也没研究过,不过也能从颜色到味道上直觉判断这不是绿茶。茶叶包装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三个大字,“高山茶”。边上也许还有不少小字,但我当时没注意。我当时不懂,还跟花花煞有介事地说:台湾茶肯定是用花炒的,特别香。这种异常香的茶叶我们推荐给很多朋友品尝,两大包看上去喝也喝不完。经常我们俩周末泡上一大壶,因为茶叶球小,茶叶放得过多,放在那里又忘记了,茶香在沸水泡开茶叶时最盛,水一凉,香味消散,白白错过一壶好茶。茶叶过多的茶水很苦但不难喝,晚上喝不容易睡觉。我还发现这个茶非得沸水泡,在公司用咖啡壶水不够沸,冲出来的茶非但没有香味,反而是腥的。再多的茶叶也有喝完的一天,我们俩很遗憾地喝掉了最后的“高山茶”,留下了非常好的记忆。
所以楼下台湾茶铺开张,我想着几年前喝过的“高山茶”,就想去尝一下。园区里多数是移民,本地苏州人又以勤俭买房为要,茶叶店门口的凉棚底下,音箱放得热闹,顾客却没有几个。店员小姑娘都十几、二十出头,女多男少,正在嘻嘻哈哈挤做一团说笑传一壶茶喝,中间站了个穿短袖的男人,四十多岁,梳妆齐整,只听见他也没有因为姑娘们围着就得意忘形,声音不高不低地说:“我们男生... ...”我当即在他脑门上“啪”地贴了张标签:台湾人。想了想,又加了一条:八成是店主。我穿得破破烂烂的,店主看见了没来招呼,我站在说笑的一溜儿人后面接到手一个小白瓷杯茶,茶色淡黄,凑鼻子上前一闻熟悉的香味令人精神一振。喝一小口,这一口有无数的感想:原来嗅觉和味觉是有记忆的。这种记忆平常不会出现,这一下被唤醒,无数细节一起回到心中。德州家里的手磨木地板又厚又软又漂亮。初夏清晨院子里草地的香味,木兰花开,剪一朵养在水瓶里一屋子都是一种姜甜的香味。我先生迅速养成了德州习惯,什么都喜欢大个儿的东西,泡乌龙用一个小口大圆肚圆耳把手的厚底玻璃水罐。乌龙的香味聚集在小口的正上方。通常泡完了就扔在厨房的台子上人就走了,想起来的时候才回来喝。原来台湾茶真的都是这个好味道啊。我咂么了半天,回头招呼我先生一定过来,让他试试是不是就是我们从前喝的那个味儿。一个小姑娘赶紧伶俐地坐下,在茶桌后面招呼我,“要不要尝点茶?”我在她面前坐下。
小姑娘抱歉地说,刚才给你喝得茶是我们喝着玩的,都第二遍水了。我给你泡壶新的。你想试试什么茶?我只得说我从前从家里拿过一种台湾的茶很好喝,随便试试好啦。小姑娘列了几种价位的茶,我因刚才喝的好印象信心大增,又没打算买贵茶叶,就要求5、60元一斤最便宜的四季春。茶桌是特制的,靠她一边凹下去一个浅浅的长方形托盘一样的部分。她的细白瓷茶壶、茶杯、垫碟都放在里面。左手边有一个透明的电热水壶,一打开几分钟之内水就沸腾。她手脚麻利地把茶壶里的剩茶水茶叶倒掉,烧开电热水壶里的水把验茶叶用的像叶子一样边缘卷起来的白瓷平漏斗用开水烫热。打开一盒新的四季春,把球形茶叶倒满勺底,请我闻。干的茶叶就能闻见清晰的香味。我刚从西山茶农家里回来,也明白自己从前是不懂装懂了,就问这茶是怎么制,有没有用花炒。小姑娘流利地报出四季春的种植高度,海拔低,机器采摘,醅制过程。肯定地答:所有高山茶都是茶叶本身的清香,没有用花炒。茶泡好,她给我一小瓷盅尝。我一尝很是失望,香是很香,并非不好,但是跟我的记忆比差很多,这四季春味道单薄许多,茶味不醇不厚。小姑娘自己观察我的脸色。我客气了两句,老实地要求更好一点的。小姑娘二话不说,马上另向推荐我中档的樟树湖,并给另沏一壶新的。樟树湖这名字真好听,味道好些有限。我不大好意思再乱试下去,就说了从前喝过从家里拿的比这两种都好喝。小姑娘启发我回忆一下包装上的任何字。我使劲想了半天,就记得三个大字“高山茶”。然后我想了一下,问:你们刚才好多人一起喝的,给我尝了一杯第二遍水的,就是那个味道。那个是什么?小姑娘脸上出现一种半吃惊半尴尬的表情,“那个是大禹岭。”我毫无反应。小姑娘再次说:“那个是大禹岭,2000多一斤,最贵的。”我吓一跳,差点儿没转身跳起来揪住我先生的领子让他好好反省浪费掉的茶叶。第二个念头是有一半得意:原来我也能记得茶的味道。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我们也是老板来了才第一次喝,所以把大家都叫来尝尝新鲜”,小姑娘看我认真感兴趣,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大禹岭产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产地最高,全部手摘。前面我尝过的樟树湖产地海拔要低许多,四季春最低,机采。我想了一下乌龙半发酵,茶叶卷成球形,冲开后确实有茶叶杆。但不知道这采摘的机器是什么样子?谁生产的?专门为采茶叶造的吗?台湾老板听见有人对大禹岭感兴趣也过来跟着介绍:其他的茶叶都是产地台湾但是运到大陆制作,但大禹岭是全部工艺在台湾完成。小姑娘边沏茶边说“最好是用紫砂壶,用一种茶叶慢慢养壶,最后壶里泡进白水也会有茶香。我现在用瓷壶瓷杯是因为我们给大家试茶,每次泡的茶都不一样,用紫砂味道会串。”我想想家里刚买的一大堆碧螺春,又觉得这个大禹岭的味道我实在喜欢。小姑娘看我左右为难的样子,忽然想起来的样子说,“我们刚开业酬宾,有小包装的大禹岭3两半,打8折,650元。”我回头看我先生。他扬扬下巴,意思“买吧买吧”。我就高兴地买了。走之前顺便恭维了一下那只全透明的用电烧水的壶。因为半发酵茶需要100度的水温,这样一只壶真是太方便了。老板很骄傲地说,“从台湾带过来的。全套茶桌茶具都是从台湾带过来的。”
花了自己腰包里的钱的茶仍然真空包装,金贵地装在小铁罐里。包装精致,外带一本彩页宣传小册子。后来我回家上网把大禹岭好好研究了一番,这种茶是产地最高的茶叶,品质高产量非常有限。左右一想,这个台湾老板大概自己就是茶农,但他自己的茶场大概是没有大禹岭的,所以其他茶叶他把加工工程全部移到大陆,但大禹岭他也是买的。有同事家是宜兴的,家里院子里接了白果、葡萄都带到公司来给大家分享。向他顺便问紫砂壶,可惜临走时太匆忙也没能去买。紫砂壶除了最著名的能养出茶香,他的隔温性好,拿在手里不烫手,能保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