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转一篇新博:It's not you. It's me.
Posted: 2008-04-01 19:53
http://www.breakingtheclouds.org/blog/?p=69
好像对psychopathy 感兴趣的人不多,这篇也许多一点?
不是你,是我
April 1st, 2008 by Jun
有句话经常在解除恋爱关系的时候用:It’s not you. It’s me. 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我们别谈下去了。
耳闻目睹了一些恋爱和夫妻关系,甚至工作关系,发现这句话改改能用在很多上面。过去我总是觉得恋爱中两个人的感情关系千变万化,各人不同,好像很神秘难测。后来渐渐观察到一些规律。前阵子看了两集In Treatment,恰好都是关于夫妻参加婚姻咨询的情节,忽然想通了一些理论上的解释。
例如某一集中,某夫比某妻大不少,高等学历高智工作。婚了十几年,孩子都不小了,妻在家坐班看孩子很久,把各人照顾得好好的。她不满意,觉得丈夫跟家人保持一定距离,一心扑在工作上,在感情和思想上亲近不到他。他不满意,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到了中年忽然bored,跟一个年轻女孩子产生暧昧的感情,身体尚未出轨,心情已经忍耐不住家里的枯燥。这是不是现实里很典型的中年夫妻的状态的艺术浓缩?他们去看咨询师,咨询师引导夫妻各自坦白和挖掘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以及感受底下对自己都未必承认的根源。结果呢,她发现自己从嫁给他之前就很仰望他,所以对他的距离和冷漠并不在意,反而符合两人的角色分配。多年相夫教子,其实内心很有怨言,觉得荒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因为习惯了自己的角色而没有面对逐渐积累的怨言,将埋藏心底的不满转化成对丈夫的抱怨和厌恶上。而他呢?很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和卧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没有能力照顾他,给他精神和感情上的保护和爱抚,所以他成年后一方面在爱人身上寻求母性的照顾,另一方面因为害怕失去她而保持精神上的距离。因为他习惯了照顾母亲的角色,所以对恋人也习惯一种高高在上提供保护的地位,当太太不愿甘居次等地位时,他被一个年轻的崇拜他的女孩子吸引。
再举个现实中亲身见过的例子。一个女青年跟一个对她不怎么好的男朋友纠缠很久。他对她不好,不尊重她,有时说难听的话,没过多久就另寻新欢了。而她还不肯死心,常常给他电话短信电邮,甚至跑到他家去低声下气地求他,并长期幻想期待他回心转意―“如果他肯回来我就终身幸福了,如果他不要我就永远幸福不起来。” 当然普遍或者表面的评论是,她没有套牢他的手段,或者他为人太冷酷太恶劣,或者她遇人不淑,如果碰上个温柔的好心男人就没这问题了,或者下次谈恋爱找个爱她比她爱得多的就安全了。其实呢?这个女青年从小在家里不受宠,父母偏疼她妹妹,所以她一直习惯了屈居下风的心理位置,即使这是令她郁闷和委屈和自卑的位置,却因为熟悉而接受,成年后仍然照着早期的路线走。被男友冷落和羞辱的感觉虽然难受,倒也带来一定的assurance,所以她爱上他一点也不意外一点也不奇怪。
My point is,我们总是认为,谁谁我这么想这么做这么感受,我如何如何是因为跟谁谁恋爱/结婚/在一起,谁谁把我气得/迷得/爱得怎样怎样。或者我对现在的关系不满意,如果换成个不同类型的爱人伴侣就万事大吉了。或者我就是要等白马王子闯进来“照亮我黑暗的人生”,把终生幸福寄托在被骑士搭救上面。
错!我们的思想感情习惯和本能都是自己的,在恋爱婚姻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思想感情行为反应也终究是受自己性格的左右,而不是别人造成的。很多时候,我们坚信“他令我(幸福/痛苦/烦恼)”,但这是假象。我们喜欢谁,干什么,怎么想,是体内潜在的根源决定,跟外界无关。很多时候这些根源被深深埋藏在记忆的黑暗角落,连自己也没意识到,或者害怕不愿面对。一个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人,常常很容易嫉妒和害怕失去恋人,但把原因归咎到对方性格外向喜欢跟异性调情上。或者一个自卑容貌或被从小教育性爱是肮脏的人拒绝接受某某的追求,理由是对方的感情不够纯洁高尚,对方的精神层次没有自己高,而实际上是害怕承认自己有吸引异性的魅力。
世上有很多人,反复陷入对自己不利的境况,或者反复跟同样类型的人恋爱,旁人看得清清楚楚,这种关系明明对TA的感情和心理健康不利,明明让TA生活在长期的忧郁和烦恼中,TA怎么就一点不吸取教训呢?怎么老是遇到对TA不好占TA便宜的人呢?为什么有些人的命特别苦呢?原因之一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好日子”是怎样的,自信和安全的感受是怎样的,TA从来就没学到过。虽然也许TA并不快乐,甚至有所觉悟到自己身上的自卑或者焦虑的问题,但是改掉很难!为什么?因为重复自己熟悉的处境和行为―即使是self-destructive 的处境和行为,即使带来负面的后果,也能起到安慰的作用,向自己证明固有的self-image。如果本来就已经习惯了“我很丑,我不配”,TA很可能下意识地制造条件“证明”这个深藏但是强大的观念,这种证明能够带来一定的安慰感和稳定感,跟花生漫画里的Linus 整天捏着个“安全毯子”不肯放开是一个道理。
所以很多时候在感情关系里的不愉快不顺利不满意不舒服,看似对方的错,“如果TA把XX方面给改了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原因几乎总是在于自身,包括“明明不合适你为什么非要跟他在一起呢?”
注意,在这个讨论中,It’s not you. It’s me. 里面的”it”,不是”fault”,不是怪罪,而是root cause and responsibility。根源在自己,改变的责任也在自己,指望外界条件改变来迎合自己让自己的问题魔术般地消失,是不可能的。早认识到这一点,早采取行动走向健康幸福。
好像对psychopathy 感兴趣的人不多,这篇也许多一点?
不是你,是我
April 1st, 2008 by Jun
有句话经常在解除恋爱关系的时候用:It’s not you. It’s me. 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我们别谈下去了。
耳闻目睹了一些恋爱和夫妻关系,甚至工作关系,发现这句话改改能用在很多上面。过去我总是觉得恋爱中两个人的感情关系千变万化,各人不同,好像很神秘难测。后来渐渐观察到一些规律。前阵子看了两集In Treatment,恰好都是关于夫妻参加婚姻咨询的情节,忽然想通了一些理论上的解释。
例如某一集中,某夫比某妻大不少,高等学历高智工作。婚了十几年,孩子都不小了,妻在家坐班看孩子很久,把各人照顾得好好的。她不满意,觉得丈夫跟家人保持一定距离,一心扑在工作上,在感情和思想上亲近不到他。他不满意,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到了中年忽然bored,跟一个年轻女孩子产生暧昧的感情,身体尚未出轨,心情已经忍耐不住家里的枯燥。这是不是现实里很典型的中年夫妻的状态的艺术浓缩?他们去看咨询师,咨询师引导夫妻各自坦白和挖掘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以及感受底下对自己都未必承认的根源。结果呢,她发现自己从嫁给他之前就很仰望他,所以对他的距离和冷漠并不在意,反而符合两人的角色分配。多年相夫教子,其实内心很有怨言,觉得荒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因为习惯了自己的角色而没有面对逐渐积累的怨言,将埋藏心底的不满转化成对丈夫的抱怨和厌恶上。而他呢?很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和卧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没有能力照顾他,给他精神和感情上的保护和爱抚,所以他成年后一方面在爱人身上寻求母性的照顾,另一方面因为害怕失去她而保持精神上的距离。因为他习惯了照顾母亲的角色,所以对恋人也习惯一种高高在上提供保护的地位,当太太不愿甘居次等地位时,他被一个年轻的崇拜他的女孩子吸引。
再举个现实中亲身见过的例子。一个女青年跟一个对她不怎么好的男朋友纠缠很久。他对她不好,不尊重她,有时说难听的话,没过多久就另寻新欢了。而她还不肯死心,常常给他电话短信电邮,甚至跑到他家去低声下气地求他,并长期幻想期待他回心转意―“如果他肯回来我就终身幸福了,如果他不要我就永远幸福不起来。” 当然普遍或者表面的评论是,她没有套牢他的手段,或者他为人太冷酷太恶劣,或者她遇人不淑,如果碰上个温柔的好心男人就没这问题了,或者下次谈恋爱找个爱她比她爱得多的就安全了。其实呢?这个女青年从小在家里不受宠,父母偏疼她妹妹,所以她一直习惯了屈居下风的心理位置,即使这是令她郁闷和委屈和自卑的位置,却因为熟悉而接受,成年后仍然照着早期的路线走。被男友冷落和羞辱的感觉虽然难受,倒也带来一定的assurance,所以她爱上他一点也不意外一点也不奇怪。
My point is,我们总是认为,谁谁我这么想这么做这么感受,我如何如何是因为跟谁谁恋爱/结婚/在一起,谁谁把我气得/迷得/爱得怎样怎样。或者我对现在的关系不满意,如果换成个不同类型的爱人伴侣就万事大吉了。或者我就是要等白马王子闯进来“照亮我黑暗的人生”,把终生幸福寄托在被骑士搭救上面。
错!我们的思想感情习惯和本能都是自己的,在恋爱婚姻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思想感情行为反应也终究是受自己性格的左右,而不是别人造成的。很多时候,我们坚信“他令我(幸福/痛苦/烦恼)”,但这是假象。我们喜欢谁,干什么,怎么想,是体内潜在的根源决定,跟外界无关。很多时候这些根源被深深埋藏在记忆的黑暗角落,连自己也没意识到,或者害怕不愿面对。一个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人,常常很容易嫉妒和害怕失去恋人,但把原因归咎到对方性格外向喜欢跟异性调情上。或者一个自卑容貌或被从小教育性爱是肮脏的人拒绝接受某某的追求,理由是对方的感情不够纯洁高尚,对方的精神层次没有自己高,而实际上是害怕承认自己有吸引异性的魅力。
世上有很多人,反复陷入对自己不利的境况,或者反复跟同样类型的人恋爱,旁人看得清清楚楚,这种关系明明对TA的感情和心理健康不利,明明让TA生活在长期的忧郁和烦恼中,TA怎么就一点不吸取教训呢?怎么老是遇到对TA不好占TA便宜的人呢?为什么有些人的命特别苦呢?原因之一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好日子”是怎样的,自信和安全的感受是怎样的,TA从来就没学到过。虽然也许TA并不快乐,甚至有所觉悟到自己身上的自卑或者焦虑的问题,但是改掉很难!为什么?因为重复自己熟悉的处境和行为―即使是self-destructive 的处境和行为,即使带来负面的后果,也能起到安慰的作用,向自己证明固有的self-image。如果本来就已经习惯了“我很丑,我不配”,TA很可能下意识地制造条件“证明”这个深藏但是强大的观念,这种证明能够带来一定的安慰感和稳定感,跟花生漫画里的Linus 整天捏着个“安全毯子”不肯放开是一个道理。
所以很多时候在感情关系里的不愉快不顺利不满意不舒服,看似对方的错,“如果TA把XX方面给改了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原因几乎总是在于自身,包括“明明不合适你为什么非要跟他在一起呢?”
注意,在这个讨论中,It’s not you. It’s me. 里面的”it”,不是”fault”,不是怪罪,而是root cause and responsibility。根源在自己,改变的责任也在自己,指望外界条件改变来迎合自己让自己的问题魔术般地消失,是不可能的。早认识到这一点,早采取行动走向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