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社会栋梁(一点点)
Posted: 2008-04-22 17:01
by 火星狗
今天和同事们聊天,聊到每个人有多少兄弟姐妹的问题。
冠军先生有12个兄弟姐妹。提起他妈,冠军先生赞不绝口。这不是个粗放粗养的妈,正相反,她的大脑好比一台“super computer”,“keep track of everything”。
冠军先生的总结性发言 ―― "She is like brick wall!"
Posted: 2008-04-24 8:20
by Knowing
真是强啊。12个孩子。就是铁人也丁不住啊。
Posted: 2008-04-24 8:24
by 森林的火焰
他是爱尔兰人么?
Posted: 2008-04-24 8:37
by silkworm
快点呵.
Posted: 2008-04-24 8:58
by 火星狗
哦,已经完了
13个孩子,他家就是质朴刚健的美国人民。人家不仅养,还是有质量的养,铁人已经不足以形容了。我们还开了个纳德的玩笑――如果某人有十三个grant,就会上science作全体科学家的楷模。但是十三个孩子,这是比十三个grant更繁重的工作。
Posted: 2008-04-24 9:28
by Jun
森林的火焰 wrote:他是爱尔兰人么?
The real question is: Are they Catholic?
Posted: 2008-04-24 9:35
by 火星狗
我单知道他上教堂,每周都上。It definitely makes a sense.
Posted: 2008-04-24 9:49
by silkworm
昨天我跟一个做faculty的高中同学(啧啧,我也只有吹嘘一下自己的朋友有多成功了)聊天。他们两夫妇都在tenure track上,女儿几个月大。
他说,学校规定是,tenure track上的assistant prof,需要在第四年做review,六年时拿不拿得到tenure,基本已经可以见分晓,但是如果生一个孩子,review可以推迟一年。
我问,你太太会放松些,那你呢,不需要推迟吧?
他说,他们系不分男女,只要生了孩子就by default后推一年。如果想按时做review还要特殊申请,他爽性推迟了。
我又问,那要是生好几个孩子呢?
他说,最多两次。
Posted: 2008-04-24 10:34
by 火星狗
他们系不分男女,只要生了孩子就by default后推一年
这一点还是蛮有人情味的。
Posted: 2008-04-24 11:40
by ruby
Jun问了我想问的问题。
当年我做senior Ph.D student的时候,系里来了个三年拿博士年纪<25的faculty,他家是天主教,兄弟姐妹10个,他就说他妈妈非常能干,把他们管得服服帖帖的,自己还上班
蚕博,你同学的学校不错啊,大多数地方所谓3年review,其实2年半的时候材料就due了,手慢点的材料上很难好看。
Posted: 2008-04-24 12:12
by qinger
做了多年PhD student, 一看到这个senior PhD的说法, 就想起PHD那本漫画里对老phd学生的嘲讽。
据说这书出了第二本, 有人看过吗。
Posted: 2008-04-24 13:54
by 森林的火焰
我自豪的说,这两本漫画我都有,还有作者的签名,还有作者在上边画的小爱的漫画!:f59:因为是小爱牵的线,请作者来我们学校演讲。讲的那天我特地逃了一个好人教授的十五分钟的课,我的逃走鼓励了另外两个人一起逃去听讲(那个topic一共只有十五个人)。好人教授很内疚,因为上课时间拖长了。
Posted: 2008-04-24 14:06
by silkworm
Posted: 2008-04-24 14:07
by ruby
[quote="qinger"]硕PhD student, 一senior PhD说 PHD潜phd学某怼
Posted: 2008-04-24 14:53
by simonsun
森林的火焰 wrote:我自豪的说,这两本漫画我都有,还有作者的签名,还有作者在上边画的小爱的漫画!:f59:因为是小爱牵的线,请作者来我们学校演讲。讲的那天我特地逃了一个好人教授的十五分钟的课,我的逃走鼓励了另外两个人一起逃去听讲(那个topic一共只有十五个人)。好人教授很内疚,因为上课时间拖长了。
已经有三本鸟……可以看最新的:
http://www.phdcomics.com/
我那本上面有签名和一个Mike的画。Mike同学是俺的favorite。

Posted: 2008-04-24 15:25
by hh
ÎÒÃǵÄÒ»¸öTA³¤µÃÌØ±ðÏñMike

Posted: 2008-04-24 17:08
by qinger
我真后知后觉。
这本书是郁闷时的最佳陪伴。读过PhD的人大概都特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