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I Relate to Obama 《Dreams Of My Father》
Posted: 2008-06-08 23:30
《我父亲的梦想》是欧巴马刚从法律学校毕业时写的。当时他作为第一个非裔担任哈佛法学院学生杂志《法律评论》的主席,颇引起了一点注意,就有出版商请他写自传,大致是希望发表个非裔青年如何成功进入主流社会的励志故事。他写了好几年,出来却不是这么会事。
这是一个夹缝中的青年寻找自己社会的过程。这是为什么我觉的自己跟他的联系比跟希拉利--一个女人--的联系更近。
欧巴马的父亲,老实说,是个非常聪明,很有魅力而极不靠谱的人。到一个地方就结婚生孩子,过两年飘到下个地方,这边的老婆孩子就撂下了。他曾经在欧巴马小学时来过一个圣诞节,此外就没真正扮演父亲的责任。欧巴马由外祖父母养大,家境不富裕,但很正常,很“白人”,不是犯罪毒品泛滥的城市贫民窟。从这点上来说,他的确不是个典型的黑人青年。事实上,在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当“黑人”,只好从电视里学。整个青春期,他都在找自己的位置,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身份。这个寻找继续到毕业以后。他可以在华尔街工作,挣钱,争取出人头地,但是显然这对他没有吸引力,无法安顿的感觉持续下去,他接受了一份在芝加哥的社区组织工作,搬了过去,开始投身改进芝加哥南部由于钢铁厂裁员关闭而恶化的黑人平民区生活条件。
在这里他看到人们如何普遍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因为太多失望而放弃了希望。他遇到各种人,都有信念而被生活经验打磨成了不同形状。他幼稚的理想主义被老手善意的嘲笑。一点成果如何获得惊人的效果,鼓舞起群众的热情。他是个非常好的作者--每个人都栩栩如生,即使只出现短短一截。这三年的经验有成功有失败,他觉的,要达到更多的改变,得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就去念法律学院了。
这时候他回了一趟肯尼亚,见了很多父系亲属,祖父的妹妹,父亲的姐妹,和他的一堆半兄弟姐妹们(他父亲另有个肯尼亚老婆和一堆孩子,只按乡村风俗结婚,没正式在政府注册,也就方便的没跟欧巴马的妈和第二个老婆提起)。他把父亲的生活从别人讲述的碎片中拼凑出来。父亲从美国留学回来很得意了一阵,生活的很好,但是很快就得罪人丢了官,后来生活在不得志中,酗酒,第二个美国老婆也气的离婚了。他父亲得意时想让每个亲属都沾光,失意时拿身边老婆孩子出气。这种人的确很典型,所以虽然父亲没在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未必是个坏事。
念完后,他本可以去华盛顿--《哈佛法律评论》的主席位置是通往高级法庭法官助理位置的直通车票,仕途保证。但是他坚决的回了芝加哥。在那里,他和米雪结婚,加入教堂。通过米雪和她的家庭,他选择了他的社区,扎下根。
我很难总结他写了什么,只是一片一片,对他有意义的事件被连缀起来,好像他敞开心扉,请我跟他一起看他遇到的人生困惑,不少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在“白人生活”和“高级黑人生活”和“黑人生活”中徘徊,而哪一个都无法完全适应的时候,我觉的就象看到自己在几个不同的典型身份中犹豫,却无法彻底扮演其中任何一个。用句很cheesy 的话说,这是每个青年必经的寻找自己定义自己的过程,但是有些人头脑清楚目的明确,三下五除二,大学毕业结婚生孩子一份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有些人就对自己比较混乱,所以寻找的时间比较长。寻找的时间越长,变数就越多。经历的这些变数反过来又塑造了性格,等终于找到目的地的时候,本人已经跟起点线的青年大为不同, 但是终于可以知道自己要什么,属于那里,什么对自己重要,什么对自己不重要。
这不是一本“你们为什么该选我当总统”的自传。读完以后,我只觉的我认识了一个有趣的,年长一点的朋友。他比我聪明,比我成熟,坦诚的告诉我他经历了什么,使我对未来有了信心:“哦,他终于把事情想清楚了,有朝一日,我也会想清楚的,不用焦虑。”
这是一个夹缝中的青年寻找自己社会的过程。这是为什么我觉的自己跟他的联系比跟希拉利--一个女人--的联系更近。
欧巴马的父亲,老实说,是个非常聪明,很有魅力而极不靠谱的人。到一个地方就结婚生孩子,过两年飘到下个地方,这边的老婆孩子就撂下了。他曾经在欧巴马小学时来过一个圣诞节,此外就没真正扮演父亲的责任。欧巴马由外祖父母养大,家境不富裕,但很正常,很“白人”,不是犯罪毒品泛滥的城市贫民窟。从这点上来说,他的确不是个典型的黑人青年。事实上,在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当“黑人”,只好从电视里学。整个青春期,他都在找自己的位置,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身份。这个寻找继续到毕业以后。他可以在华尔街工作,挣钱,争取出人头地,但是显然这对他没有吸引力,无法安顿的感觉持续下去,他接受了一份在芝加哥的社区组织工作,搬了过去,开始投身改进芝加哥南部由于钢铁厂裁员关闭而恶化的黑人平民区生活条件。
在这里他看到人们如何普遍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因为太多失望而放弃了希望。他遇到各种人,都有信念而被生活经验打磨成了不同形状。他幼稚的理想主义被老手善意的嘲笑。一点成果如何获得惊人的效果,鼓舞起群众的热情。他是个非常好的作者--每个人都栩栩如生,即使只出现短短一截。这三年的经验有成功有失败,他觉的,要达到更多的改变,得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就去念法律学院了。
这时候他回了一趟肯尼亚,见了很多父系亲属,祖父的妹妹,父亲的姐妹,和他的一堆半兄弟姐妹们(他父亲另有个肯尼亚老婆和一堆孩子,只按乡村风俗结婚,没正式在政府注册,也就方便的没跟欧巴马的妈和第二个老婆提起)。他把父亲的生活从别人讲述的碎片中拼凑出来。父亲从美国留学回来很得意了一阵,生活的很好,但是很快就得罪人丢了官,后来生活在不得志中,酗酒,第二个美国老婆也气的离婚了。他父亲得意时想让每个亲属都沾光,失意时拿身边老婆孩子出气。这种人的确很典型,所以虽然父亲没在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未必是个坏事。
念完后,他本可以去华盛顿--《哈佛法律评论》的主席位置是通往高级法庭法官助理位置的直通车票,仕途保证。但是他坚决的回了芝加哥。在那里,他和米雪结婚,加入教堂。通过米雪和她的家庭,他选择了他的社区,扎下根。
我很难总结他写了什么,只是一片一片,对他有意义的事件被连缀起来,好像他敞开心扉,请我跟他一起看他遇到的人生困惑,不少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在“白人生活”和“高级黑人生活”和“黑人生活”中徘徊,而哪一个都无法完全适应的时候,我觉的就象看到自己在几个不同的典型身份中犹豫,却无法彻底扮演其中任何一个。用句很cheesy 的话说,这是每个青年必经的寻找自己定义自己的过程,但是有些人头脑清楚目的明确,三下五除二,大学毕业结婚生孩子一份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有些人就对自己比较混乱,所以寻找的时间比较长。寻找的时间越长,变数就越多。经历的这些变数反过来又塑造了性格,等终于找到目的地的时候,本人已经跟起点线的青年大为不同, 但是终于可以知道自己要什么,属于那里,什么对自己重要,什么对自己不重要。
这不是一本“你们为什么该选我当总统”的自传。读完以后,我只觉的我认识了一个有趣的,年长一点的朋友。他比我聪明,比我成熟,坦诚的告诉我他经历了什么,使我对未来有了信心:“哦,他终于把事情想清楚了,有朝一日,我也会想清楚的,不用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