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3

丰泽园的故事(外两则)

Posted: 2008-07-15 14:26
by silkworm
隐约记得我80年代初的光景,宣传劳动模范,有一位丰泽园的年轻厨师,会拿萝卜雕花刻飞禽走兽。

我们家里一听见说丰泽园,都要笑,我哥就摆出“又来了又来了”的表情。这其中有个小故事。我本人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听了太多次,也身临其境了。

比那还要更早,7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解冻。我外公的姐姐和姐夫很快带着几个生在美国的孩子回国来探亲。那姐夫跟我外婆大学里还是同一个系的,关系更近一层。于是我外公一家请他们一家吃饭,设宴就在丰泽园。

那天就带去了两个小孩,我哥是小学生,我阿姨的女儿我的表姐还在上幼儿园。(之后游览颐和园燕园的照片里有我,吃饭没我,估计是托在人家没带去。)

我哥说,刚一进门,他就晕菜了。迎面来了个浓妆艳抹、喷着香水、穿着花衣裳的陌生老太太。上来一把搂住他,嘎呗儿嘎呗儿,左右开弓地亲他。---后来看照片,那位姑姥姥的装束也没有那么夸张啦,只是当时很少见的缘故。

然后大家进单间坐下,大人坐主桌,俩小孩给安排了一个小桌子。先上凉菜大拼盘,卤味啊香肠啊什么的。还端了主食上来,山东馆子自然有大馒头,还有银丝卷、豆沙包、荷叶饼这些特色主食。大人桌子上有酒水,小孩桌子上有北冰洋汽水。

大人们吃着聊着,热炒来了,赶紧张罗着拿小盘子拨一点,给俩孩子吃。回头一看,这俩倒霉孩子,已经吃撑了!丰泽园的好菜,一口没吃上。

多年后,我哥辩解:小孩又吃不出什么鲍鱼海参的好儿,香肠小肚就已经很好吃了。而且,还有北冰洋汽水喝,而且,还是自己倒,敞开了喝,喝完了马上再上。就说馒头豆包银丝卷,那也是丰泽园的啊。

我咂吧咂吧嘴,是啊,丰泽园的啊,什么味儿的呢?

终于,我第一次回国那年,我们两家一起穿过了大半个北京城,杀到丰泽园吃了一顿。那个老店,在21世纪还充斥着被国营了几十年的气味。但是荷叶饼夹锅烧肘子这类的招牌菜,确实不俗。拿手的面食也都很不错。

我跟我哥说:这一口,总算吃上了。

我哥跟我说:丰泽园的馒头豆包银丝卷好吃吧。


================

一点枝叶

改革开放之前,我外公外婆家经济情况算是相当优越的。我爸妈在大学里做老师,每人每月五六十块工资,我外公从解放后一直都是四五百的。

也只有他们,那时能保持着年节要么把小辈们都召回家聚餐,要么带着去知名餐馆吃饭的习惯。

余生也晚,丰泽园就没赶上。等到我比较明白事儿了,外公外婆家吃得反倒很不怎么样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

我妈出国之前,全家去吃的全聚德。我那时各色,不吃肥肉,每次家里去吃烤鸭我都嘟着个嘴,嫌腻。那天的鸭子特瘦,大人们都抱怨,我却难得吃得开心。

我妈回国之后,全家去吃的鸿宾楼。我又各色一次,我不吃羊肉,去个清真馆子多无聊。我爸哄骗着我吃了点芫爆散丹(香菜炒羊肚的某个部位),至今印象深刻。

去得比较多的是动物园那边的莫斯科餐厅。我外公外婆是所谓留洋的,所以爱吃西餐是可以理解的。老莫其实是俄式西餐,但是在那个奶制品缺乏,连面包(维生素、果料面包不算哈)都少见的年代,基本上是北京吃西餐唯一的去处了。

另外,那时餐馆一般没有领位制度。坐那儿吃,椅子后面就有人等着。因为我们是一大家子人,肯定是个大桌子,所以等的人还不是一家,而是好几家。好几次我们吃着,后面等座的几茬儿人就掐起来了。而莫斯科餐厅是一直领位的,这也是我外公外婆喜欢去的缘故之一。

没空桌子,就在大厅里等。大厅里有个外卖西式糕点的门市部。我们小孩子们每次都馋涎欲滴地巴着玻璃柜台看。多年后,北京有个“老莫”蛋糕,无非是借一个名儿,骨子里不是正宗的,味道差老鼻子了。

除了看糕点,还可以看人。我们在那儿看见过电影明星李秀明、从珊。用后来的话说,我阿姨当年是个追星族,每次都看到明星以后要兴致勃勃地议论半天。我妈是书呆子型的,一贯做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谁也想不到,殊途同归,我妈后来变成老追星族。

我记忆里,早期我们点菜比较豪华,叫菜从冷盘、沙拉、牛尾汤红菜汤奶油蘑菇汤,到奶汁烤杂拌烤鱼,到巧克力浇汁的冰淇淋(据说我第一个比较长的英语词汇就是ice cream with chocolate sauce)……后来慢慢地,大人就不让点冰淇淋了。有一次去,我外婆点菜,直接奶油杂拌儿。我心里想:哦,汤也没了。老莫的菜和服务也越来越马虎,桌布不再雪白挺括,面包黄油果酱按份儿收钱,装红茶的带银托的玻璃杯省略了银托……

那时正是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起步,物价飞涨,很多人富了起来,在职的人工资也大有提高。而我外公外婆退休离休多年,本来宽裕的退休金忽然缩水。直到好几年后才得到调整。动辄举家出行大吃大喝是没戏了。

另外一方面,老牌的好馆子,自身被国营的体制所禁锢,又被三刀一斧(京城著名宰人饭店)之流的生猛海鲜们挤兑,于是稀里哗啦地颓了,也没什么吃头。等王朔他们那一代彻底富起来,为了怀旧又重返老饭店老餐厅,那是后话了。

到80年代末,我外公不良于行,家里的人也四散了,我们就再也没有一起出去吃过饭了。
==========================

普通家里的蛋白质
说了一通跟着我外公外婆开洋荤的“豪华”的,其实我父母的小家里过的是清苦小知识分子的日子。直到我小学中后期,我妈出国进修回来,买了X大件,还攒了点钱,正好又改革开放了,这才富裕一点儿。

就说蛋白质摄入吧,我完全不记得家里买过酱牛肉烧鸡。吃过鸭子、兔子,是父母系里做实验的下脚料。全家兴奋异常。

《一地鸡毛》里有一个情节是小林早起去排队买豆腐,我妈看了直叹气。真实得要命。那年代工资低,豆腐是价廉物美的蛋白质。买豆腐得起大早去菜市场排队,排到你了,卖光了,那才闹心呢。要么白排走人,要么多花钱买其它的豆制品,素鸡、豆腐干什么的。我哥老记得,吃素鸡、豆腐干都心情特矛盾,比豆腐好吃多了,可是爸妈一边吃一边抱怨,又超支了。

再一个廉价补充蛋白质的方法是吃小鱼。吃得多的是一种海里的小杂鱼。学名叫马面鲀,俗称很多,橡皮鱼、吱吱鱼,指的是这种鱼的皮很厚,象橡皮一样咬不动,一般是整鱼的时候就把皮扒下来,扒皮时有一种吱吱的声音。橡皮鱼不太好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很多人吃不惯,象我公婆就说是有点骚的腥味。我们家爱吃,多搁酱油和糖,再加很多葱姜蒜(难得用葱和蒜),烹出来香喷喷的,很下饭。

我家还吃一种小干鱼。我后来再没有吃到过。家里好象叫作“梅漆熏鱼”(音)。不知道是哪里买来的,还是什么亲戚送的。问我妈,她也语焉不详。那种干鱼大概一寸来长,有点象沙丁鱼的样子,烤干了身体是微黄透明的,稍微闪一点银光。吃的时候,是整个泡软了,用青辣椒和豆豉炒,非常有“锅味”,非常下饭。

Posted: 2008-07-15 14:28
by 克里斯汀
上一篇儿里还等着看蚕博的小吃故事呢, 这就出来了. 好!
规矩是先上主食啊? 我们家在河南的时候吃饭馆,面食最后上, 抿个缝的意思. 小孩子最喜欢的是炸油香(一种发面饼,炸着吃)烧饼夹炸馓子和葱花卷儿.

Posted: 2008-07-15 14:35
by CAVA
多年后,我哥辩解:小孩又吃不出什么鲍鱼鱼翅的好儿,香肠小肚就已经很好吃了,而且,还有北冰洋汽水喝,而且,还是自己倒,喝完了再上。
这个可不是得step by step的,香肠小肚在80年代初很稀罕了,鲍鱼鱼翅是next level。记得小时候跟父母去亲眷家作客,大人对浙江乡村带来的豆腐衣赞不绝口,我则专对香肠感兴趣。

所以有兄弟姐妹真好,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故事和片段。

这两天晚间催眠正听《穆斯林的葬礼》怀旧呢,开场也是华侨回国,1979年。

Posted: 2008-07-15 14:36
by 火星狗
山东馆子自然有大馒头,还有银丝卷、豆沙包、荷叶饼。
真夯实,汗
北冰洋汽水。
我那天看到个好玩的,说白熊冰砖和哈根达斯的配方是一样的,我觉得有点超自然。

Posted: 2008-07-15 14:42
by CAVA
结尾那句最最喜欢。丰泽园现在还开着么?

光明简砖(外面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包装),是我们小时候的高级食品。80年代末忽然草莓大规模上市,就流行配冰砖来吃。今天想起来,是相当温布尔登的呢。

Posted: 2008-07-15 14:45
by 火星狗
小时候都不给多吃,切下一块放碗里拿调羹慢慢吃。 :mrgreen:

Posted: 2008-07-15 14:53
by 笑嘻嘻
天,《穆斯林的葬礼》的开场你受得了?

Posted: 2008-07-15 14:55
by CAVA
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lol:

Posted: 2008-07-15 15:11
by 笑嘻嘻
真好看。蚕写得这么有气派,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献丑了。

Posted: 2008-07-15 15:17
by CAVA
蚕新加的这段看得好感慨。你的外公外婆经过的那些岁月,真是变了好几变呢。他们回国后难免回忆起从前在国外的时光,去吃个西餐,买个西点什么的,我们这些人现在完全可以理解(想起小涵在北京找bagel的故事了),但在当时普通人看来,几乎就是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了,其实不过人之常情而已。

您妈妈的轶事,真是怎么也看不厌 :mrgreen:

前好几个月,看了半集《血色浪漫》,场景就在老莫。

Posted: 2008-07-15 15:22
by Jun
我妈后来变成老追星族。
蚕妈妈追啥星?我妈妈贼爱看台湾电视剧,还有"金婚"什么的,但从来不记名字。

Posted: 2008-07-15 15:26
by CAVA
我又各色一次
人人必经的teenager时期 :laughting015:

Posted: 2008-07-15 16:09
by sikong
笑嘻嘻 wrote:天,《穆斯林的葬礼》的开场你受得了?
俺上初中的时候还挺爱听这个广播的呢 :oops:
本着对梁君璧母子的同情听下去……

Posted: 2008-07-15 16:12
by CAVA
我现在的动机之一是纠正日益不标准的普通话。
silkworm wrote:据说我第一比较长的英语词汇就是ice cream with chocolate sauce
英雄本色 8)

Posted: 2008-07-15 16:52
by camellia
对小孩子来说吃东西是最朴实的,就一个要求-- 好吃。

我记得小时候去过鸿宾楼,全聚德,北京饭店,吃了什么则全不记得, 连烤鸭都是大学以后吃得记得住。

现在想得起的都是小吃,灌肠,爆肚什么的。

Posted: 2008-07-15 17:12
by 豪情
我也记得每年大家庭吃饭小孩子都要自己坐一桌,而且只有味道比较平淡温和的菜, 那些发的火气大的都不过来. 不是不郁闷的.

Posted: 2008-07-15 17:44
by 森林的火焰
没想到蚕小时候这么挑食,不吃羊肉!
我是什么都吃,我爸自诩馋,但也不吃羊肉,还被很小的我心里暗暗鄙视了。

Posted: 2008-07-15 18:10
by 克里斯汀
蚕博居然小时候不吃羊肉! 现在呐?

Posted: 2008-07-15 18:26
by 火星狗
我小时候也很挑,死也不肯吃青菜。得怪大人,小孩不爱吃的硬要TA吃,除了小火焰那样天赋异秉,只怕一堆挑食猫。

Re: 丰泽园的故事

Posted: 2008-07-15 18:48
by orangetabby
silkworm wrote:北冰洋汽水。
:heartpump:

Posted: 2008-07-15 19:04
by qinger
这篇写得好看。
小时候我家下馆子的次数屈指可数,有印象的几次还是父母单位聚餐把我们捎去--那种大聚餐能吃到无数平时家里吃不到的菜式--比如海参什么的,吃一次能惦记一年。
也不知是以前菜馆的水平高还是以前吃过的好东西少, 长大后吃的东西再没有小时候吃的无数好东西那样魂萦梦绕的。

Posted: 2008-07-15 21:09
by 小涵
silkworm wrote:据说我第一比较长的英语词汇就是ice cream with chocolate sauce
嗯,我记得第一比较长的英语词汇是 two ice creams, please :-D
CAVA wrote:光明简砖(外面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包装),是我们小时候的高级食品。80年代末忽然草莓大规模上市,就流行配冰砖来吃。今天想起来,是相当温布尔登的呢。
记忆中的光明冰砖配草莓是非常好吃滴 :love019:

Posted: 2008-07-16 2:34
by CAVA
火星狗 wrote:我小时候也很挑,死也不肯吃青菜。得怪大人,小孩不爱吃的硬要TA吃
如果父母放任自流,挑食的小孩子怕还要多呢。就这么挣扎反抗着,忽然有天就开了窍,觉得“这个”其实也很好吃。

Posted: 2008-07-16 3:51
by fullflower
让我联想到天津的登瀛楼。
清真馆的话也是鸿宾楼,西餐去起士林。
我家是从南方过来,小时候还跟大人去南菜馆。
还有去看戏,可惜都想不太起来了。

Posted: 2008-07-16 4:07
by saveas
北京是不是有号称八大楼的老字号?

Posted: 2008-07-16 4:53
by ravaged
真好看 :mrgreen: 80年代初跟亲戚一起去全聚德,排的队弯弯曲曲在门前老远,大夏天的,大人晒死,小孩大哭。我还记得门口稀稀拉拉的树苗,暴晒得好像影子都淡了。后来还是吃上了,但是对味道毫无印象,虽然肯定是惊为天鸭的。同理,很久以后第一次去老莫也是,金碧辉煌得不知道看哪儿好。然后端上来一个明晃晃的盘子,里面盛着红汤。然后记忆就戛然而止。这就是为什么我永远成不了美食家。。。

Posted: 2008-07-16 7:35
by silkworm
蚕妈妈追啥星
我妈最爱的是凤凰卫视的各位主持人。几年前他们去北大做一个活动,我妈居然由熟人带着去了后台,和每一位都单独合了影,还买了他们一本纪念册,让每一位签名。
没想到蚕小时候这么挑食,不吃羊肉!
蚕博居然小时候不吃羊肉! 现在呐?
我现在也不吃羊肉。还有熟的胡萝卜。我吃个虾炒饭,且在那儿往外剔胡萝卜丁儿呢。

Posted: 2008-07-16 9:39
by 火星狗
如果父母放任自流,挑食的小孩子怕还要多呢。就这么挣扎反抗着,忽然有天就开了窍,觉得“这个”其实也很好吃。
CAVA小时候有没有被父母追着喂东西吃? :mrgreen: 不过我小时候一直也比较各色,当然,都是大人指责我,但是我觉得自己很nice。 :mrgreen:

Posted: 2008-07-16 10:24
by CAVA
好象没有哎,我爸特strict,禁止吃的东西有一大堆,说不卫生啦不消化啦。难怪我现在对吃特感兴趣。

蚕说的橡皮鱼,我有深刻的印象,曾经是食堂的主打鱼。你说的小鱼,莫非是弓(公)鱼干,又叫丁香鱼?台湾出的瓶装小菜里有,韩国菜做汤底,貌似也是这个。

Image Image

Posted: 2008-07-16 10:42
by 洛洛
我是满月时候去的全聚德,所以毫无印象。丰泽园,烤肉宛都是我父母这几年回北京住自己去的。北京人吃饭不很讲究(至少是我们家),出去吃饭一般就选烤鸭店。我们后来搬家,吃的烤鸭店都是家附近的小店,做得倒也很好。
我外婆是天津人,所以爱吃鱼。记得家里老吃的是带鱼,加整瓣大蒜红烧,我最爱用馒头蘸汤汁。那种银鱼+辣椒,现在韩国店的泡菜也有。真得很好吃。我自己做过几次,去不掉腥味。所以还是买现成的。

Posted: 2008-07-16 10:49
by CAVA
这个丁香鱼的英文名字是什么呢?我觉得象whitebait(西餐里酥炸的那种),又象anchovy。都是苗条细长,银光闪闪。

whitebait

Image

Posted: 2008-07-16 10:53
by 火星狗
[quote]提到澎湖,不能不知道丁香

Posted: 2008-07-16 11:24
by 笑嘻嘻
蚕说有些东西我都没吃过。那些小鱼,还有黄刺梅。

Posted: 2008-07-16 11:55
by 笑嘻嘻
我借蚕的地方问个事儿。现在北京什么馆子时髦啊?或者吃什么时髦?

去年我看AB帅哥的 No Reservations 里北京一集。他在北京被朋友(老外)带去吃烤鸭。他声称北京人都去吃的好地方。我等着看全聚德的大名出现,结果镜头里出现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街边小店,门口还支着脏兮兮的棚子的那种,大字儿写着“利群烤鸭店”,您瞧这名儿,一听就是解放后才开的。我和我先生当场就笑翻了。可是最近得来消息说是北京现在吃烤鸭有三个去处:外国人都去利群;公款的去大董;老百姓就去鸭王。后两个我听说过,就是说利群还真的成了名胜了?大概大家都看了 No Reservations?

Posted: 2008-07-16 12:48
by 洛洛
我最近只看了两集no reservations,希腊和夏威夷。正好我和家猪在阿拉斯加从山里出来,什么好吃的都没有(后来吃到了朋友现钓的三文鱼刺身,后话),看的大盘子新鲜特别的海鲜,什么大墨斗鱼,海胆......馋得不行。
不过我不太喜欢这个节目,镜头老对准AB,上了好些菜但是明显他不吃,随便一两个镜头就晃过了,都看不清楚,让我好奇的嗷嗷叫。

Posted: 2008-07-16 12:53
by putaopi
看了这一通吃的,真过瘾。

还有吗?我咂着嘴问。

Posted: 2008-07-16 12:57
by 森林的火焰
[quote="silkworm"
我现在也不吃羊肉。还有熟的胡萝卜。我吃个虾炒饭,且在那儿往外剔胡萝卜丁儿呢。[/quote]
我也不爱吃胡萝卜,无论生熟。我也常干往外剔胡萝卜丁儿的事,而且不止一次地被人无情地耻笑 :oops: [/quote]

Posted: 2008-07-16 13:23
by qinger
我发现70年代的人吃的玩的都逃不了那几样。
蚕说的那个鱼我们叫马面鱼,肉很厚,没什么刺,口感粗糙,似乎非常便宜, 我家拿来当下粥菜--鲜活的河鱼拿来下粥太奢侈, 用我妈的话说:家有万担谷,不吃鱼搭粥--太好吃于是吃得多,很容易吃穷了。这大概是过去的土财主家的说法。以前的地主什么的也挺可怜,连个鱼搭粥都舍不得吃,给长工们吃的倒是有荤的,还要被批斗。

Posted: 2008-07-16 13:33
by 洛洛
森林的火焰 wrote:[quote="silkworm"
我现在也不吃羊肉。还有熟的胡萝卜。我吃个虾炒饭,且在那儿往外剔胡萝卜丁儿呢。
我也不爱吃胡萝卜,无论生熟。我也常干往外剔胡萝卜丁儿的事,而且不止一次地被人无情地耻笑 [/quote][/quote]
我老姨包的胡萝卜羊肉饺子倒是非常鲜美。那年我回北京念新东方,上完课准备回广州那晚上,老姨说给我做羊肉饺子。当时我的饮食口味已经非常广东化了,心想羊肉有什么好吃的。(我也很讨厌羊肉的膻味)结果那晚上根本没吃够。(这么多年还回想着)搭着她自己泡的醋蒜。

Posted: 2008-07-16 13:47
by 笑嘻嘻
我发现关于这个话题,我老要同意洛洛。

Posted: 2008-07-16 14:03
by 火星狗
南方人也吃橡皮鱼的,炸得酥脆,刺都可以吃,也盖住了鱼腥气。如果不炸,也可以白煮一下喂猫,猫咪很爱的……

Posted: 2008-07-16 14:25
by CAVA
橡皮鱼后来就不在餐桌上出现了。有个印象零食里的鱼片干是橡皮鱼做的?

Posted: 2008-07-16 14:35
by camellia
现在的鱼片儿和牛肉干都没小时候好吃了。

Posted: 2008-07-16 15:41
by 森林的火焰
蚕说的这种小鱼,到广东人的干货药材店应该可以买到,不贵的。这么一说我也打算去买来炸炸吃。
马面鱼我大学的时候去台山的什么小岛实习,在鱼码头上看见过,长得很滑稽的样子。真不知道还能吃的。广东人吃海鱼不多,但是有一种“马鲛”很普遍,煎香了吃,或者煎香再红烧,或者腌成咸鱼,用油浸的,叫“霉香马鲛”,霉香二字很传神。有的店写别字,写成“梅香”,就不对了。
洛洛说的胡萝卜羊肉饺子我也吃过,非常好吃。不过我忘了是谁给我包的了,只记得滋味
:oops:

Posted: 2008-07-16 20:39
by 日朗
小时候上幼儿园,居然用蒸胡萝卜做饭后水果,搞得我一度不吃胡萝卜,后来在宿舍饿惨了觉得生胡萝卜也可以接受。
我记忆里的鱼片是巴掌大的小包装,好像两毛五一包,放学之后买一包开心啊

Posted: 2008-07-17 1:24
by LAOXIU
笑嘻嘻 wrote: 去年我看AB帅哥的 No Reservations 里北京一集。他在北京被朋友(老外)带去吃烤鸭。他声称北京人都去吃的好地方。我等着看全聚德的大名出现,结果镜头里出现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街边小店,门口还支着脏兮兮的棚子的那种,大字儿写着“利群烤鸭店”,您瞧这名儿,一听就是解放后才开的。我和我先生当场就笑翻了。可是最近得来消息说是北京现在吃烤鸭有三个去处:外国人都去利群;公款的去大董;老百姓就去鸭王。后两个我听说过,就是说利群还真的成了名胜了?大概大家都看了 No Reservations?
上次去北京出差,同学带我去吃烤鸭就去的“利群”,在一条周围都在拆迁修路的破胡同里边,顺着老旧的房子墙上的箭头七弯八拐了好多回才到。就一栋破旧楼房,进门就是一个火炉,正烤着的好几只肥鸭劈劈啪啪地往下冒油,里面阴暗狭小油腻,但生意兴旺得不得了,烤鸭要提前预定,早到是没位的,从坐下开始计时最迟一个半小时就得埋单,迟到照计时。我在心下赞叹,果然是首都,什么事都有规有矩。墙上挂着无数国内国外名人在此吃喝的照片,除了我们一桌,旁边的大都是外国人,服务员的英语、粤语说得跟国语一样好,听到我们说话立刻切换成粤语,还就港式粤语跟广州粤语的差别热烈讨论一番。
烤鸭皮酥肉嫩,蘸酱也很好味,带点酒香,用来拌黄瓜非常好吃,结果后来烤鸭还有一大碟,薄饼跟黄瓜条早就被扫光,结束战斗清扫战场时只好蘸酱光吃鸭。

Posted: 2008-07-17 7:15
by emeer
我爸妈前几天来北京,刚带他们去过利群. :f20:
传说这个烤鸭店是全聚德退休的老师傅自己开的,那个小四合院是他家的私房.传说,这个烤鸭店之所以在外国人中出名,是因为哪本中国旅游指南里提到了它. :-P
不过经过我妈的考察,她认为这家店环境乱糟糟,好吃的唯有烤鸭而已.点的别的菜都只是能勉强入口,一大只烤鸭我们仨吃得干干净净.临走还把鸭架子打包带走,第二天煮了大锅鸭架子冬瓜汤,非常鲜美. :cool023:

Posted: 2008-07-17 7:29
by 燃冉冰
cave说的光明冰砖不知是不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奶油冰砖,比一般的绿豆冰棍约宽些,几乎有小巴掌宽,奶油黄色,奶味很重很好吃,价格也比普通的冰棍贵1-2倍,好像是1毛钱一根,堪称街边冰棍箱里的上等货 :mrgreen:
昨天有同事问我家里一月电费几多?不知道。水费几多?也不知道。然而汗颜的是,对于小时候喜爱的零食几多钱一两一斤却记得非常的牢靠。大约是那个馋嘴的小姑娘常常掰着一点点碎银子算计,7分钱一两的脆麻花想要,5分钱一个的发饼也想要,还想顺一包2分钱的咸金橘,可是牙膏袋子废报纸统共只兑了1毛钱!
对于爱吃甜食的70年代的小孩儿,冰淇淋和巧克力可说是最甜蜜的美食记忆吧。记得有一次妈妈从5.7干校回来,专门带我们姊妹两个上很远的某冷饮店去吃冰淇淋。长腿的玻璃小碗盛着一个奶黄色的雪球,吃起来口感茸茸的美味无比。1毛8分一份,妈妈只要了两份,因为很爱我们,又因为异常节俭的缘故,拧是没有给自己要多一份。冰酸梅汤都不肯喝一碗,就是干坐着看我们吃!多年后看《读者》上那篇著名的《一碗荞麦面》,感动流泪,更是难忘那次小小的美食之旅,至今回想起来仍然画面感十足。再说说巧克力,更是当年一般孩子吃不到,商店里见不着的稀罕物(长沙是中小城市不比北京上海),可我和姐姐竟然大大的吃过一回!也是我们强大的老妈,不知从什么渠道买来一大包极便宜的处理上海巧克力。层层包裹之下,藏入皮箱的衣服之中,锁起来,作为物质刺激,奖励学习好的孩子。记忆中这批挟裹着浓浓樟脑丸异香的巧克力吃了好久好久。。。。。。同样的方法,她老人家还收藏过一批又一批单位自有农场分发的无核蜜桔――从秋天越过慢慢冬天,直到春天的某一天,翻箱倒柜,几只养尊处优的橘子,以无比干瘪坚硬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来来来,一人一个,慢慢恰。。。

Posted: 2008-07-17 7:38
by Knowing
真可爱。。。所以物质匮乏并不重要的,父母很爱你童年就幸福。 :love019: :love019: 我粉红的说。

Posted: 2008-07-17 7:49
by CAVA
冰砖是四四方方的一块vanilla icecream,不带木棒。棒冰和雪糕带木棒,其它地方是统称冰棍吧?棒冰是不含奶味的,水果味或赤豆,绿豆味,还有盐水。雪糕有奶味,质地比棒冰松些。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棒冰都是四分一根,雪糕八分。冰砖有中砖和简砖,简砖狭长型,是中砖的一半大小,只用一层薄纸包装,好象是2角1分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