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泽园的故事(外两则)
Posted: 2008-07-15 14:26
隐约记得我80年代初的光景,宣传劳动模范,有一位丰泽园的年轻厨师,会拿萝卜雕花刻飞禽走兽。
我们家里一听见说丰泽园,都要笑,我哥就摆出“又来了又来了”的表情。这其中有个小故事。我本人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听了太多次,也身临其境了。
比那还要更早,7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解冻。我外公的姐姐和姐夫很快带着几个生在美国的孩子回国来探亲。那姐夫跟我外婆大学里还是同一个系的,关系更近一层。于是我外公一家请他们一家吃饭,设宴就在丰泽园。
那天就带去了两个小孩,我哥是小学生,我阿姨的女儿我的表姐还在上幼儿园。(之后游览颐和园燕园的照片里有我,吃饭没我,估计是托在人家没带去。)
我哥说,刚一进门,他就晕菜了。迎面来了个浓妆艳抹、喷着香水、穿着花衣裳的陌生老太太。上来一把搂住他,嘎呗儿嘎呗儿,左右开弓地亲他。---后来看照片,那位姑姥姥的装束也没有那么夸张啦,只是当时很少见的缘故。
然后大家进单间坐下,大人坐主桌,俩小孩给安排了一个小桌子。先上凉菜大拼盘,卤味啊香肠啊什么的。还端了主食上来,山东馆子自然有大馒头,还有银丝卷、豆沙包、荷叶饼这些特色主食。大人桌子上有酒水,小孩桌子上有北冰洋汽水。
大人们吃着聊着,热炒来了,赶紧张罗着拿小盘子拨一点,给俩孩子吃。回头一看,这俩倒霉孩子,已经吃撑了!丰泽园的好菜,一口没吃上。
多年后,我哥辩解:小孩又吃不出什么鲍鱼海参的好儿,香肠小肚就已经很好吃了。而且,还有北冰洋汽水喝,而且,还是自己倒,敞开了喝,喝完了马上再上。就说馒头豆包银丝卷,那也是丰泽园的啊。
我咂吧咂吧嘴,是啊,丰泽园的啊,什么味儿的呢?
终于,我第一次回国那年,我们两家一起穿过了大半个北京城,杀到丰泽园吃了一顿。那个老店,在21世纪还充斥着被国营了几十年的气味。但是荷叶饼夹锅烧肘子这类的招牌菜,确实不俗。拿手的面食也都很不错。
我跟我哥说:这一口,总算吃上了。
我哥跟我说:丰泽园的馒头豆包银丝卷好吃吧。
================
一点枝叶
改革开放之前,我外公外婆家经济情况算是相当优越的。我爸妈在大学里做老师,每人每月五六十块工资,我外公从解放后一直都是四五百的。
也只有他们,那时能保持着年节要么把小辈们都召回家聚餐,要么带着去知名餐馆吃饭的习惯。
余生也晚,丰泽园就没赶上。等到我比较明白事儿了,外公外婆家吃得反倒很不怎么样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
我妈出国之前,全家去吃的全聚德。我那时各色,不吃肥肉,每次家里去吃烤鸭我都嘟着个嘴,嫌腻。那天的鸭子特瘦,大人们都抱怨,我却难得吃得开心。
我妈回国之后,全家去吃的鸿宾楼。我又各色一次,我不吃羊肉,去个清真馆子多无聊。我爸哄骗着我吃了点芫爆散丹(香菜炒羊肚的某个部位),至今印象深刻。
去得比较多的是动物园那边的莫斯科餐厅。我外公外婆是所谓留洋的,所以爱吃西餐是可以理解的。老莫其实是俄式西餐,但是在那个奶制品缺乏,连面包(维生素、果料面包不算哈)都少见的年代,基本上是北京吃西餐唯一的去处了。
另外,那时餐馆一般没有领位制度。坐那儿吃,椅子后面就有人等着。因为我们是一大家子人,肯定是个大桌子,所以等的人还不是一家,而是好几家。好几次我们吃着,后面等座的几茬儿人就掐起来了。而莫斯科餐厅是一直领位的,这也是我外公外婆喜欢去的缘故之一。
没空桌子,就在大厅里等。大厅里有个外卖西式糕点的门市部。我们小孩子们每次都馋涎欲滴地巴着玻璃柜台看。多年后,北京有个“老莫”蛋糕,无非是借一个名儿,骨子里不是正宗的,味道差老鼻子了。
除了看糕点,还可以看人。我们在那儿看见过电影明星李秀明、从珊。用后来的话说,我阿姨当年是个追星族,每次都看到明星以后要兴致勃勃地议论半天。我妈是书呆子型的,一贯做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谁也想不到,殊途同归,我妈后来变成老追星族。
我记忆里,早期我们点菜比较豪华,叫菜从冷盘、沙拉、牛尾汤红菜汤奶油蘑菇汤,到奶汁烤杂拌烤鱼,到巧克力浇汁的冰淇淋(据说我第一个比较长的英语词汇就是ice cream with chocolate sauce)……后来慢慢地,大人就不让点冰淇淋了。有一次去,我外婆点菜,直接奶油杂拌儿。我心里想:哦,汤也没了。老莫的菜和服务也越来越马虎,桌布不再雪白挺括,面包黄油果酱按份儿收钱,装红茶的带银托的玻璃杯省略了银托……
那时正是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起步,物价飞涨,很多人富了起来,在职的人工资也大有提高。而我外公外婆退休离休多年,本来宽裕的退休金忽然缩水。直到好几年后才得到调整。动辄举家出行大吃大喝是没戏了。
另外一方面,老牌的好馆子,自身被国营的体制所禁锢,又被三刀一斧(京城著名宰人饭店)之流的生猛海鲜们挤兑,于是稀里哗啦地颓了,也没什么吃头。等王朔他们那一代彻底富起来,为了怀旧又重返老饭店老餐厅,那是后话了。
到80年代末,我外公不良于行,家里的人也四散了,我们就再也没有一起出去吃过饭了。
==========================
普通家里的蛋白质
说了一通跟着我外公外婆开洋荤的“豪华”的,其实我父母的小家里过的是清苦小知识分子的日子。直到我小学中后期,我妈出国进修回来,买了X大件,还攒了点钱,正好又改革开放了,这才富裕一点儿。
就说蛋白质摄入吧,我完全不记得家里买过酱牛肉烧鸡。吃过鸭子、兔子,是父母系里做实验的下脚料。全家兴奋异常。
《一地鸡毛》里有一个情节是小林早起去排队买豆腐,我妈看了直叹气。真实得要命。那年代工资低,豆腐是价廉物美的蛋白质。买豆腐得起大早去菜市场排队,排到你了,卖光了,那才闹心呢。要么白排走人,要么多花钱买其它的豆制品,素鸡、豆腐干什么的。我哥老记得,吃素鸡、豆腐干都心情特矛盾,比豆腐好吃多了,可是爸妈一边吃一边抱怨,又超支了。
再一个廉价补充蛋白质的方法是吃小鱼。吃得多的是一种海里的小杂鱼。学名叫马面鲀,俗称很多,橡皮鱼、吱吱鱼,指的是这种鱼的皮很厚,象橡皮一样咬不动,一般是整鱼的时候就把皮扒下来,扒皮时有一种吱吱的声音。橡皮鱼不太好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很多人吃不惯,象我公婆就说是有点骚的腥味。我们家爱吃,多搁酱油和糖,再加很多葱姜蒜(难得用葱和蒜),烹出来香喷喷的,很下饭。
我家还吃一种小干鱼。我后来再没有吃到过。家里好象叫作“梅漆熏鱼”(音)。不知道是哪里买来的,还是什么亲戚送的。问我妈,她也语焉不详。那种干鱼大概一寸来长,有点象沙丁鱼的样子,烤干了身体是微黄透明的,稍微闪一点银光。吃的时候,是整个泡软了,用青辣椒和豆豉炒,非常有“锅味”,非常下饭。
我们家里一听见说丰泽园,都要笑,我哥就摆出“又来了又来了”的表情。这其中有个小故事。我本人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听了太多次,也身临其境了。
比那还要更早,7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解冻。我外公的姐姐和姐夫很快带着几个生在美国的孩子回国来探亲。那姐夫跟我外婆大学里还是同一个系的,关系更近一层。于是我外公一家请他们一家吃饭,设宴就在丰泽园。
那天就带去了两个小孩,我哥是小学生,我阿姨的女儿我的表姐还在上幼儿园。(之后游览颐和园燕园的照片里有我,吃饭没我,估计是托在人家没带去。)
我哥说,刚一进门,他就晕菜了。迎面来了个浓妆艳抹、喷着香水、穿着花衣裳的陌生老太太。上来一把搂住他,嘎呗儿嘎呗儿,左右开弓地亲他。---后来看照片,那位姑姥姥的装束也没有那么夸张啦,只是当时很少见的缘故。
然后大家进单间坐下,大人坐主桌,俩小孩给安排了一个小桌子。先上凉菜大拼盘,卤味啊香肠啊什么的。还端了主食上来,山东馆子自然有大馒头,还有银丝卷、豆沙包、荷叶饼这些特色主食。大人桌子上有酒水,小孩桌子上有北冰洋汽水。
大人们吃着聊着,热炒来了,赶紧张罗着拿小盘子拨一点,给俩孩子吃。回头一看,这俩倒霉孩子,已经吃撑了!丰泽园的好菜,一口没吃上。
多年后,我哥辩解:小孩又吃不出什么鲍鱼海参的好儿,香肠小肚就已经很好吃了。而且,还有北冰洋汽水喝,而且,还是自己倒,敞开了喝,喝完了马上再上。就说馒头豆包银丝卷,那也是丰泽园的啊。
我咂吧咂吧嘴,是啊,丰泽园的啊,什么味儿的呢?
终于,我第一次回国那年,我们两家一起穿过了大半个北京城,杀到丰泽园吃了一顿。那个老店,在21世纪还充斥着被国营了几十年的气味。但是荷叶饼夹锅烧肘子这类的招牌菜,确实不俗。拿手的面食也都很不错。
我跟我哥说:这一口,总算吃上了。
我哥跟我说:丰泽园的馒头豆包银丝卷好吃吧。
================
一点枝叶
改革开放之前,我外公外婆家经济情况算是相当优越的。我爸妈在大学里做老师,每人每月五六十块工资,我外公从解放后一直都是四五百的。
也只有他们,那时能保持着年节要么把小辈们都召回家聚餐,要么带着去知名餐馆吃饭的习惯。
余生也晚,丰泽园就没赶上。等到我比较明白事儿了,外公外婆家吃得反倒很不怎么样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
我妈出国之前,全家去吃的全聚德。我那时各色,不吃肥肉,每次家里去吃烤鸭我都嘟着个嘴,嫌腻。那天的鸭子特瘦,大人们都抱怨,我却难得吃得开心。
我妈回国之后,全家去吃的鸿宾楼。我又各色一次,我不吃羊肉,去个清真馆子多无聊。我爸哄骗着我吃了点芫爆散丹(香菜炒羊肚的某个部位),至今印象深刻。
去得比较多的是动物园那边的莫斯科餐厅。我外公外婆是所谓留洋的,所以爱吃西餐是可以理解的。老莫其实是俄式西餐,但是在那个奶制品缺乏,连面包(维生素、果料面包不算哈)都少见的年代,基本上是北京吃西餐唯一的去处了。
另外,那时餐馆一般没有领位制度。坐那儿吃,椅子后面就有人等着。因为我们是一大家子人,肯定是个大桌子,所以等的人还不是一家,而是好几家。好几次我们吃着,后面等座的几茬儿人就掐起来了。而莫斯科餐厅是一直领位的,这也是我外公外婆喜欢去的缘故之一。
没空桌子,就在大厅里等。大厅里有个外卖西式糕点的门市部。我们小孩子们每次都馋涎欲滴地巴着玻璃柜台看。多年后,北京有个“老莫”蛋糕,无非是借一个名儿,骨子里不是正宗的,味道差老鼻子了。
除了看糕点,还可以看人。我们在那儿看见过电影明星李秀明、从珊。用后来的话说,我阿姨当年是个追星族,每次都看到明星以后要兴致勃勃地议论半天。我妈是书呆子型的,一贯做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谁也想不到,殊途同归,我妈后来变成老追星族。
我记忆里,早期我们点菜比较豪华,叫菜从冷盘、沙拉、牛尾汤红菜汤奶油蘑菇汤,到奶汁烤杂拌烤鱼,到巧克力浇汁的冰淇淋(据说我第一个比较长的英语词汇就是ice cream with chocolate sauce)……后来慢慢地,大人就不让点冰淇淋了。有一次去,我外婆点菜,直接奶油杂拌儿。我心里想:哦,汤也没了。老莫的菜和服务也越来越马虎,桌布不再雪白挺括,面包黄油果酱按份儿收钱,装红茶的带银托的玻璃杯省略了银托……
那时正是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起步,物价飞涨,很多人富了起来,在职的人工资也大有提高。而我外公外婆退休离休多年,本来宽裕的退休金忽然缩水。直到好几年后才得到调整。动辄举家出行大吃大喝是没戏了。
另外一方面,老牌的好馆子,自身被国营的体制所禁锢,又被三刀一斧(京城著名宰人饭店)之流的生猛海鲜们挤兑,于是稀里哗啦地颓了,也没什么吃头。等王朔他们那一代彻底富起来,为了怀旧又重返老饭店老餐厅,那是后话了。
到80年代末,我外公不良于行,家里的人也四散了,我们就再也没有一起出去吃过饭了。
==========================
普通家里的蛋白质
说了一通跟着我外公外婆开洋荤的“豪华”的,其实我父母的小家里过的是清苦小知识分子的日子。直到我小学中后期,我妈出国进修回来,买了X大件,还攒了点钱,正好又改革开放了,这才富裕一点儿。
就说蛋白质摄入吧,我完全不记得家里买过酱牛肉烧鸡。吃过鸭子、兔子,是父母系里做实验的下脚料。全家兴奋异常。
《一地鸡毛》里有一个情节是小林早起去排队买豆腐,我妈看了直叹气。真实得要命。那年代工资低,豆腐是价廉物美的蛋白质。买豆腐得起大早去菜市场排队,排到你了,卖光了,那才闹心呢。要么白排走人,要么多花钱买其它的豆制品,素鸡、豆腐干什么的。我哥老记得,吃素鸡、豆腐干都心情特矛盾,比豆腐好吃多了,可是爸妈一边吃一边抱怨,又超支了。
再一个廉价补充蛋白质的方法是吃小鱼。吃得多的是一种海里的小杂鱼。学名叫马面鲀,俗称很多,橡皮鱼、吱吱鱼,指的是这种鱼的皮很厚,象橡皮一样咬不动,一般是整鱼的时候就把皮扒下来,扒皮时有一种吱吱的声音。橡皮鱼不太好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很多人吃不惯,象我公婆就说是有点骚的腥味。我们家爱吃,多搁酱油和糖,再加很多葱姜蒜(难得用葱和蒜),烹出来香喷喷的,很下饭。
我家还吃一种小干鱼。我后来再没有吃到过。家里好象叫作“梅漆熏鱼”(音)。不知道是哪里买来的,还是什么亲戚送的。问我妈,她也语焉不详。那种干鱼大概一寸来长,有点象沙丁鱼的样子,烤干了身体是微黄透明的,稍微闪一点银光。吃的时候,是整个泡软了,用青辣椒和豆豉炒,非常有“锅味”,非常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