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北京关于吃的记忆 8/4
Posted: 2008-07-15 15:55
我小的时候是个挑食、不爱吃东西的超级瘦姑娘。谁见我都要赞叹一句这姑娘真瘦。我对这句评价一直很满意,所以我的童年、少年记忆里跟吃能联系上的实在不多,只能跟在蚕博后头捧个热闹。
丰泽园的故事
我父母都是南方人从小就出门读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之后才开始学习做饭。所以我们家的饭毫无门派可言。除了饺子之外我对其他面食丝豪不感兴趣。蔬菜绝大多数不吃。总之我妈老想方设法让我多吃点,我觉得吃东西有人请这事儿挺有面子,更加变本加厉地不请不吃。我小时候比蚕各色多了。当然我现在可能还是。
北京冬天的主要水果主要就是苹果和橘子吧?我印象里是这样的。橘子皮好拨,拨好了把橘子皮放在暖气片上烤,冬天不开创的屋子里一屋子橘子的香味。那时候的房子建设都自然考虑现在所谓的绿色吧,北方的砖房朝南的大窗下胖胖的暖气片上烤着红红的橘子皮是个挺温馨的记忆。尤其是外面要是刮着刮过枯树枝带哨音的北风,或者正好下了场大雪,窗外人踩雪嘎吱嘎吱的声音清晰可闻。有段时间我记得有收购烤干了的橘子皮入药,所以那时候每家都烤。暖气片儿上铺好纸,上面摆满橘子皮。但这段时间我印象里并不长,像流行的所有东西一样,过段时间就消失了。
北京人白博写柏铁的时候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说他像放了一个冬天的苹果,颜色形状还在,但是失去了水分和精神。是的,我们北方人对放了一个冬天的苹果年年见。白博这句比喻真有文化,能唤起无数记忆。我是个各色孩子,这点能在无数方面便显出来。像苹果这类削皮才好吃的水果,我要吃削皮的,但是我不会用刀削皮。我吃苹果通常是这么个步骤。放寒假我跟我哥俩个人在家,我坐在我屋子里看小说,或者干脆就在闲发幼年文青的胡思乱想。我哥到外面棚子里拿一个苹果吃。嗯,对,苹果这些冬储水果跟大白菜一样,不能放在有暖气的屋子里的。出去拿趟苹果还挺冷的。过一会儿他再去拿一个吃。通常他吃到第二个或者第三个的时候会良心大发,高声问我要不要也来一个。我就说我要,我要吃削好皮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是这么记的,但是写的这会儿功夫,我忽然想会不会我当时特喜欢告状,所以我哥养成习惯在父母回来之前,自己吃了之后要照顾妹妹。)通常他会回答:自己削。我会跟他展开辩论。总之我记得我每天都吃到了削好皮的苹果。一般人没我说这么招人讨厌,像我当年的闺蜜就好脾气。她不仅能用水果刀削苹果皮,一整个削下来不断,她还喜欢吃放了一个冬天皮上打蔫的苹果,说那样的苹果软、有种特殊的甜,好吃。我猜这种口味跟南方人吃霜打过的矮脚菜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实我也没有超出寻常的各色,不会用刀削苹果皮的孩子应该挺多的吧,所以后来我上初中,我们学校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五讲四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减少只重分数高分低能的现象,特地举行全校级别的削苹果皮大赛。比赛评比以年级为单位,每班当场抽学号,随机抽三名同学代表全班在全校同学面前参加全年级比赛。就是大家都坐操场上,你站在台上削苹果。第二天班主任再传来附加条件,可以自己带刀,但必须是刀,不能是其他工具。这个消息令我寝食难安。我在家练习了两个晚上。比赛前最后一个晚上,我对着我爸挤眼泪:我不会削苹果皮。我爸就给我写了张病假条,我第二天就托病没去,虽然比赛只在下午举行。我记得这是我童年时代仅有的几次里最后一张装病的病假条。后来我都直接旷课了。在我看来,不,想象来,观看削苹果皮大赛这件事的娱乐性甚大。没能现场观看成为我的终身恨事。过一天,我跟我闺蜜照常一起搭伴上学。上学路上我迫不及待地问起昨天下午的苹果皮盛事。果然如墨非定理所言。头天下午上来就抽到了我的学号,一看没来,接着抽下去。像我闺蜜这样的削苹果皮高手就抽不上。据说所有上场同学没有一个能一口气削皮不断的,多数都是断了3段,取其中最长的比。我们班惨遭淘汰,没名次。
蚕在下面一说我就想起来冬天还有柿子。基本蚕说的除了黄刺梅,我小时候都吃过,我也说两句儿。我小时候只见过大柿子,到美国之后才见到了硬硬的小柿子。我喜欢小柿子,甜,不涩。我爸妈很喜欢吃大柿子。秋天柿子下来买一堆放在窗台上摆一排晒太阳。晒到柿子变成半透明的深红,软塌塌的就好了。用勺挖着吃。里面那个“像‘舌头’一样的一块块的,咬上去咯吱咯吱的”是柿子籽,我唯一勉强能吃下去的是这个咯吱咯吱的柿子籽。其他稀烂的柿子肉我嫌涩。
我记得我学说话时起就嫌柿子涩。我妈坐在朝西的窗前抱着我喂柿子。我不爱吃。我就没什么爱吃的东西。我妈问我那我想吃什么,刚刚不是问我我说愿意吃柿子的?我想了想,记得有一样东西也是红的也叫什么柿子,好像跟东边或者西边有点什么关系,就很清爽好吃。我就如此描述了一番。我妈马上就明白了,再教我一遍:那是西红柿。那我说我要吃西红柿,不是这个柿子。我妈再解释西红柿是什么时候才有之类的。我也没弄懂,反正就是现在没有,得等好久才有。那就等有了再吃吧。问题是过了不久又发生了至少两次,我妈拿柿子糊弄我,我再东西南北地解释半天,我妈就是听不懂,非说就是这个柿子,我明明记得第一次她一下就听懂了,这明明就是拿我寻开心,把我给气的。尤其是气愤憋在心里,无法用语言表达,也不会说你明明知道的。更加影响我的食欲。
虽然我不吃柿子,我妈很高兴我很喜欢吃西红柿。她大学时到北京才见到人生吃西红柿。她不能接受那个味道。她的女友受不了这么好吃的东西你居然不吃,自己掏钱给她买了一斤西红柿。嘱咐她一天吃一个,第一个咬一口扔掉,第二个咬两口扔掉。就这样她才学会喜欢吃西红柿。
我从小就喜欢生吃西红柿,熟的不喜欢,虽然后来仅有的电视台上教了大江南北的观众们如何用医用葡萄糖瓶子自制冬储西红柿酱,那几年我们家年年做。夏天的时候我们几个女孩子一起上下学,中午上学时一人手里拿一个生西红柿边走边吃,在夏天的大太阳下,从一棵杨树的影子里赶快冲到下一棵杨树的影子里。讲究点的家里,每次母亲会用开水先烫一下生的西红柿,然后把皮拨掉。我父母年轻的时候都专心事业,这种事情上才没那么精心,为此我挺羡慕那家母亲给拨西红柿皮的。我还在她家第一次吃到了红烧的螺蛳,我也不会吸,但是弄得两只手油油的味道很香。
一直到上大学,盛夏的常见水果仍然是西瓜和西红柿。我记得有段时间我跟同宿舍女友一起星期天晚上回学校,特地绕个弯去学校后面的小农贸市场买新鲜西红柿作一个星期的口粮。我们本来都是每星期从家里带,自己出去买也算是走向社会(?)。那个时候买东西,同学们如果有记得的,还要求买家懂得常识多不上当。还没开始讲诚信呢。我们俩选中一家看着漂亮的西红柿摊,其实我们俩也不懂,卖西红柿的是个看着比我们小好几岁的男孩,说话特快,使劲儿想推销的样子,让人心生疑窦。我们说了买多少,没等我们下手,他两只手快得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我看得清每招每式,但是完全来不及反应。只见他嘁里夸查给我们从卖的堆里面拨出一小堆来。我们俩一起壮声势要自己来挑,男孩好吧好吧地答应下来,我们俩看半天也没看出什么来,就买了,看着好像没缺斤少两。回到宿舍吃,是我历来吃到的上乘西红柿之一。到了美国之后,这里的西红柿太难吃了,想吃也没得解馋的,渐渐地也忘了。后来到了苏州,夏天过了半个才想起来可以在菜市场买西红柿吃。终于又吃到了好吃的生西红柿。
桑椹啊,桑椹,蚕不说,我已经忘记了我曾经最喜欢吃桑椹的。可惜是那么少,那么小。可是桑树都那么高,我也不会爬树。桑椹染在白衣服上洗不掉。我哥曾经从他同学那儿要了一板蚕籽儿,带着我背着父母偷偷养。背着父母看小蚕破壳而出这事儿真令人兴奋,蚕要吃桑叶,要打扫蚕沙,蚕要长大要吃更多的桑叶。所以没过多久就被我父母发现了我们俩老鬼鬼祟祟关着门搞鬼。自从被他们发现了,护理蚕宝宝的这件事情就完全落到了他们头上。我记得好多家都这样,因为开始的时候都是小孩采桑叶,后来都是大人在采桑叶。蚕没完没了白胖胖地越长越大,要做越来越大的纸盒。后来蚕宝宝要上架吐丝。我父母自己小时候都养过蚕,很有经验地说蚕会往高处爬。把硬纸板裁成细条,横平竖直编制成很多井字组成的一座楼,计划好每条蚕宝宝一个单元。并不是所有蚕宝宝都善解人意,我们后来在凳子腿支架处发现了几个蚕茧。这个时候我父母当然地教育我们别想让他们再帮着养下一波蚕宝宝。并且后来这个养蚕的事例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经常被拿出来举证我们俩想做什么,最后都变成我父母的责任。这样决议已定,他们俩再带着我们俩把所有的蚕茧抽丝,只留一个让我们看看白胖的蚕宝宝从蚕茧中化蛹,变了个样子咬破蚕茧出来下蚕卵。这里我记不得我是不是曾经借口说养蚕是为了写观察日记了,所以才有最后这么一出。抽丝的过程,我父母发挥了那个年代工程师因陋就简的智慧,用小锅烧开水烫茧,在脚踏缝纫机上面的小转轮上架出支架,再踩缝纫机把丝抽出绕在支架上。那些蚕丝我很喜欢,一直保留了很久,就是支架那么大的一圈,有些丝雪雪白,有些是黄色的,但都非常闪亮。听说有人家叔叔吃蚕蛹,我们没敢试,但在我的小心眼里惊为天人。
桑椹我是养蚕之后跟同学一起学会吃的,同期还有一样东西我没搞明白,一种橙黄色,微泛红的浆果,好像是不能吃,但是把果肉慢慢从口上挤出来,中空的果皮能怎么做个玩意儿。这项技能没几个人会,所以我没见过几次,也没搞明白,也可能根本就是小孩故弄玄虚。但反正成为我心目中的千古之谜。
我是典型的外来的和尚好唱经的类型,家里父母兄弟说什么顶要怀疑,外面同学老师说了什么却深信不疑。上小学有两年开始发动学生们采摘国槐和侧柏的种子交上去好让国家植树造林,每人交一个挺重的分量。那时候恨不得每颗树上都爬着几个小孩。我们交上去的树种多数都还是青的,估计实在没效果,过两年国家不让交了,不过在外面采树种很好玩,就不会有很多作业了。那个阶段我学会了吃槐花和榆钱。回家当作重大新发现跟父母吹牛。我妈很迟疑:多不干净啊,都是从前闹饥荒家里才用槐花做菜吧?我说不!就是能吃的,很好吃。榆钱的味道并不算好吃,但我的确喜欢槐花的甜香味。我们家就我吃这个。每年4、5月份上学路上都跟同学抢着吃。后来上高中、大学住校,这个季节的周末回家我妈已经很体贴的给我摘了两串放在屋里了。再后来我们家在达拉斯的垸子里种了三棵槐树,每年开花我会打发我先生给我摘两串解馋:“你高,你去摘,要那串,那串才开味道好。”其实也没那么好吃,每年两三串,大概算是一种怀旧的味觉?
北京郊区有不少荒山,山上曾经长满了荆棘。荆棘上结一种比一分钱还小的野酸枣,好吃得要命。我写下这句话都在自己流口水。我们自己去摘,平常学校门口还有农民摘好了卖。后来这些荆棘都被产掉了,再也吃不到了。学校门口除了卖酸枣的还有一个老头我印象深刻,他用一篮子装着卖杏脯。他的手又黑又大又脏。五分钱他给抓一把杏脯。这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杏脯。他的生意奇好,放了学得赶快去。但是学校对校门口的小商小贩深恶痛绝。长期严打,后来老头就不见了。这也是我童年的遗憾之一。当时不仅学校有人赶农民商贩,(因为卖冰棍卖瓜子就没事儿)班主任还要教育学生们小商贩用手抓多么不卫生,并且又举例说有家长找到学校说家里丢钱,学校问了半天学生用什么买的吃的,不停拿纸币出来问是不是这样的?最后问到十块钱,小学生说是,还说大爷给抓了特别大一把。
春天野酸枣开花的时候,山上还有一种开紫花的无刺灌木,非常香,随风飘好远。到处迁徙的养蜂人这个时候就带着蜂箱到山上让蜜蜂采花蜜。我们装作路过,扎堆儿走到养蜂人看不到的花丛,用衣服蒙在手上抓蜜蜂。(这都谁教我的呀!)蜜蜂被抓就会把刺扎出来,正好扎在衣服上。但一只蜜蜂只有一条刺,扎在衣服上拔不出来,她就挣扎着死了,用手揪着刺轻轻一拉,刺带着蜜蜂肚肠,最后面是一小包蜜,很甜。我再次气愤地说:这都什么人教我的啊!小孩子出门就会学坏!我记得我无论抓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全部都是一把好手。
我小的时候是我哥的小尾巴。但是带着个妹妹到处走,这事儿太不酷了,容易遭小朋友笑话。我哥就想方设法把我给甩了,他甩了我我就回家告状。因为跟着他很多技能我就没学会。因为他会,我就不用做这种冗余功。我这毛病到现在还有,如果有一个求起来很方便并且没啥不好意思的人会干啥,我就一定不会干啥。像打弹弓有准头,像在手上放炮我都不会,我哥都会。跟吃有关的一项技能是找积鸟猴(音),就是知了在地下的幼虫,马上就要变知了的那会儿。他不是要在地底下待7年嘛,等他要出来那会儿就挺大的了。我哥就能找到。我跟在他后面高高兴兴回家。回家之后我哥就让积鸟猴扒在他屋里的纱窗上,晚上的时候积鸟猴就会蜕壳变成知了。我没那么大瘾,大晚上的不睡觉看这个,但他有。也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说积鸟猴能炸来吃。我妈听到我们这种需求给愁的。我爸有陪我们玩的兴致,那天他掌勺。我忘了积鸟猴怎么洗的,到底洗了没有。(反正我现在想起来这东西从地底下挖出来有够恶心。)我爸起油锅,放下一个积鸟猴反反复复炸熟透了。我和我哥兴奋地在我爸身后伸头伸脑地看。那时候我最多有油锅高,我父母怕油溅到我眼睛里去是不大允许我靠近火上的锅的。看!我从小就被教育君子远庖厨的。现在我也很想远。一只积鸟猴两个人分,可得分得公平,又由我爸掌刀,把炸熟的积鸟猴一切两半。我和我哥一人一半。今天我可以老实地说我是忍着恶心认真咂么着味儿给吃下去的。当时我爸问我们我们俩可是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夸好,下次还要,并且下次自己要大份的。但,我记得我们最多只吃过一次还不是两次。
遗传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侄女长成一个小姑娘了。她喜欢看积鸟猴。有一个周末我哥一家三口开着车,找到有树的地方。(上文说了我反正不知道到什么地方找。)车灯打开照着,挖到一只积鸟猴,小姑娘高兴地带回家,把积鸟猴扒在自己屋里的纱窗上,等它蜕壳。蜕壳后知了振着翅膀发出巨大的共鸣,声震屋瓦,我哥我嫂子被吵得睡不了觉。我侄女不怕,觉得很好玩。当然我们谁也没跟她说那东西可以炸来吃。
那时候每个星期天早上,我爸骑着他那辆比我岁数还大的28车去排队买肉,绝大多数时候是带鱼,少量的时候是排骨。这些是凭票购买。我记得那时候买鸡好像都是农民把家养的活鸡拿出来卖。买的时候需要掌握鉴别鸡是否年纪过大,是否是蛋鸡而肉不够好吃,是否是瘟鸡的学问。我很感激超级市场和养殖场的出现,因为上述学问我一个也不会,并且视为畏途。活鸡买回来经常会养几天才杀。杀鸡这活我爸不敢,我妈勉为其难本来不会也得学会,每次都鸡飞狗跳异常喧嚣。活鸡在脖子上割一刀,放掉鸡血,再用准备好的开水烫掉毛。天,还好我晚生了几十年,这些我也不会也不想学。鸡血在碗里放一会儿就凝结了,酱黑色,用刀切成小块,像豆腐一样一会儿煮在鸡汤里。我并不会主动去吃鸡血,虽然很好奇,但我妈妈鼓励我吃。每次我会吃几块。后来在美国,越南同事给我解释越南食品里的血豆腐,是专门屠宰场里卖,他跟我说越南人都吃这个。我没跟他说我小时候也吃过,只是要了一份来自己怀旧。我那时候跟蚕一样嗓子眼细,放养的活鸡对我来说太油腻肉太硬,我只吃鸡翅膀,两支鸡腿是我哥的。那会儿有个阿凡提智斗财主的电影很流行,我哥每次吃鸡腿都要学阿凡提说男孩要自立门户照顾父母所以吃鸡腿,女孩要远走高飞所以吃鸡翅膀。当年我哥说的任何话我都要反对,但是远走高飞这个说法很诱人,所以每次他这么说我都没反对。谁知一语成谶,我果然飞得远远的,留他在家照顾父母。我妈那时候看我们吃老是说什么时候有钱了她要自己一个人吃一只鸡,但是很快年轻的时候不规律的饮食让她得了胃病,吃不了太多东西。
小孩子们从小把杀鸡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袖手旁观无需插手,并不觉得其场面血腥,倒是我爸避之则吉。鸭子比鸡难杀,鸭子头被砍掉了还在动,太可怕了。我妈试过一次不敢再试。鸡在被宰杀之前几天,在我们家日子过得不错,我记得都是我跟我哥兴致勃勃在喂。我们喂白米和菜叶子。有一次,我哥跟我说鸡应该是吃活的虫子的才对。他特地出门抓了一玻璃瓶子各种奇形怪状的虫子扭在一起。我看了觉得超恶心,但他很有信心。鸡看了吓了一跳,不肯吃。他再做努力特地用线把活的虫子吊在向日葵下面的叶子杆上,来仿生,鸡看了还是很害怕的样子,我在边上笑到要昏过去。
那些褪下来的鸡毛剪掉大羽,绒毛部分被我妈存了起来。存多了再用开水洗干净给我爸做了件羽绒背心。穿着穿着,像所有的羽绒衣服一样,小羽毛会穿过面料伸出来。我爸有一次给我看,笑着说:“你妈做事最令人放心,羽毛都洗得干干净净,雪白。”那时候的主妇真是辛苦,我妈妈工作非常辛苦,在事业上很出众成功,直到今天我先生凡要说我的时候就说你爸妈那么勤奋,怎么会生出像你这么怠懒的人?!
那时候北京有院子的人家都种葡萄,香椿。北京的葡萄是一种叫“玫瑰香”的小个儿紫皮圆葡萄,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我爸爸说他刚到北京,第一次吃玫瑰香葡萄觉得实在太好吃了,因为南方没有。后来吃了几年也就那么回事儿了。那时候北京冬天非常冷,葡萄藤每年冬天要像冬储大白菜一样埋在地下过冬。春天,再把没有叶子的葡萄藤从地下挖出来,搭上架。我们家长不是那么会种地,我们家的院子不如别人家整齐而欣欣向荣。我妈为了增产丰收特地沿墙根放了个小瓶子来沤有机肥。一开瓶盖臭得要命,但我也不记得产生了多么可喜的效果。我再次说那时候的主妇可真辛苦。
后来我们在达拉斯种花种树,去 Lowe's 买袋装有机肥并不臭,我还很欣慰地觉得农业生产也进化了。上个月公司到公园野餐,我不幸在聊天的时候站在一个高瘦扁方脸老头边上。他抓住我说服教育说他的观点是人制造的垃圾如果从使用到分解的过程短就是好的,长的是不好的。比如他的食品垃圾都倒在后院的方铁箱里沤肥料。我用的是传统方式,他强调,然后他挥手一指老板秘书,布兰妮养一种红色的虫子吃垃圾来增快分解。我一时嘴上没把好门,张口就说那会很臭啊。他说不要放肉只放蔬菜就不臭。他越讲越觉得我跟他毫无基本共识,更加广泛地从知识层面要说服我。边上一圈人不知道在说什么有趣的事情,不停哈哈大笑,我恨不得把一只耳朵伸进人群中去凑热闹。他显然看出了我拙劣的客气,不满地说你看上去就是在敷衍。我非常尴尬地急中生智说这么多新鲜想法我需要时间慢慢消化。说到消化这个词的时候感觉自己也在沤肥料一样。
玫瑰香有个重大的问题就是病虫害很严重。有个春天,我一放学就在葡萄架边上捉虫子来拖延做作业的时间,每天都能抓到好几条。后来有一天抓到一条超大的豆青虫,终于把我给恶心着了,后来就没那么有兴趣抓虫了。但葡萄最严重的问题是春天的蚜虫,蚂蚁给搬上去的吧?!所以我们一群小孩还喜欢跟蚂蚁窝过不去,暑假的时候没事儿往里灌点辛苦化开的肥皂水之类。蚂蚁自己也跟自己过不去,大概生存条件太好,繁衍过快,经常能看到两窝蚂蚁打仗,我们在边上推波助澜地踩几脚,第二天早上尸横遍野,地上黑点点,一大片死蚂蚁。蚂蚁届大概也用战争来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中自然选择控制蚁口。清晨能看到蚂蚁忙碌地往选中的植物的杆上爬。嫩绿色的小蚜虫一个挨个乖乖地趴在叶子背面。蚜虫过多终于葡萄营养跟不上,叶子变黄脱落。蚜虫我可没本事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搞下来。那年好像很多家的葡萄都出现了病虫害。伟大的《中国少年报》在这一生死存亡的时刻,用整版讲了某年一个法国葡萄产地某科学家研究出了防葡萄病虫害的药水,拯救了当地的葡萄业。后来这个药水就用当地的地名还不是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为波尔多液。我,作为一个忠实读《中国少年报》的读书人,立刻把该报道拿给我爸看。我们分析了报上介绍的情况,大概这个波尔多液就是高锰酸钾稀释液。我坚信不疑,(报上写的呀!)现在我回想当时我爸大概是将信将疑但当时我并不知道,我们就这样一个坚信不信,一个将信将疑地照做了。没有报上写的那种奇迹般的效果。但貌似蚜虫没有变得更多。后来我记得很多家都用高锰酸钾稀释液,有人家干脆搞了一大塑料桶。第二年的确是没有那么多蚜虫了。那年的葡萄产量集体性受挫。但反正葡萄这个东西跟很多果树一样一年大一年小。今年产得少,明年就产得多。
我其实是想单拣关于吃的记忆来写,但不知道为什么我都在讲虫子。一定是我哥的错。从小我都是跟着他的。
奇怪,我对葡萄的花毫无印象,葡萄不开花的嘛?不应该啊,那不就应该叫无花萄?总之,后来葡萄就开始结充满希望的一丁点大的绿葡萄。葡萄慢慢长大,开始刚刚一串最下面最大粒的开始变紫的时候,马蜂来了。土蜂也来了。我之抓虫,驱赶黄蜂之类都是放学后的半工时,马蜂吃葡萄是全天时的,所以经常会发生我等了很多天一个一粒葡萄放学回家一看已经被吃瘪了。马蜂这种东西刺并不跟内脏器官相连,蜇完了人他自己没事儿,又不酿蜂蜜,我实在不知道他活着的意义何在?特地为了给我找麻烦?我们在达拉斯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东西吸引了一窝马蜂在我们家屋檐下面钻了个缝儿,年年杀年年不止。总有有认错路了的马蜂搞错方向飞到屋子里,然后再疯狂以头戗窗,一心又要出去。你说你明明是要出去,你进来干吗!
理论上,我还在讲虫子... ...
后来传说是新疆的大个儿绿皮“飓风”马奶子葡萄卖进北京,北京土产“玫瑰香”逐渐式微,市场上就不多见了。05年我们去意大利玩,在西恩纳吃当地的白葡萄,有种奇异的香味,非常像玫瑰香。
我父母都是南方人。成年后在北京定居,不免时有怀念童年故乡的吃食,就跟我们在这些帖子里一样。我爸爸讲得比较多,我当年记得很清楚,现下忘记了。就记得他说那时候卖东西的小贩每一个有专门的一种拉长声音的吆喝。这声吆喝就是每个人的品牌。一听唱就知道是谁来了,不单是为了让人知道卖什么,还让人知道谁在卖。这我懂,我小时候还有,我老听见有个人唱:“磨剪刀嘞~~~~~,像菜刀。”这句词儿我到现在都会唱,音调从“磨”字慢慢唱,一直上升到“嘞”,“嘞”滑一个悠长的坡,开始降调,“像菜刀”三个字音调最低,唱得快而短促。这句我印象深是因为我一直存疑:剪刀像菜刀的意思是好?当然我爸回忆的都是卖吃的的小贩。他说他有段时间致力于把作业本浪费而飞快地用完。用完的作业本可以去小贩那里换吃的。有一个可以用本换的小吃是用糖水画图样,然后粘在棍上吃。
我妈怀念的多数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东西。她只能用方言。用方言毫无帮助,我们还是不知道她在说什么。我爸就带领我们嘲笑她,我妈也不生气。但我记得她怀念北方没有的枇杷。我高考那几天我妈去学校看我,特地买了罕见的枇杷给我吃。那是我第一次吃枇杷,淡撇撇的没味道,不知道我妈为什么把这当成好东西。其中有两个枇杷是并蒂的,有个什么讲头儿。去年四月份,我买茶叶的时候发现茶农种枇杷,马上立邀我父母在枇杷季节到苏州。跟农民打好招呼,周末去人家暴发户地买了50斤当天从树上摘下来的青种枇杷。我妈很是高兴,说的确是跟小时候吃的一个味道。我爸居然在边上附和,我明明记得他们俩从来没在小时候吃什么东西的问题上一致过,怎么到了南方俩人又吃成一样了。在农民那里,种地很没有水准的我妈妈,忽然之间什么果树又都认识了,叫出了一系列我不认识的果树。我对我父母了解非常少。
我们为了展现苏州最好的一面,特地带我父母去吃新式苏帮菜吴地人家。一路上我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妈了解当地的饮食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妈像我敷衍环保同事一样敷衍我。到了坐定,由我先生踊跃点菜,专点北方吃不到的时新菜。有一个菜是昂刺鱼熬的汤,我跟我先生献宝一样介绍现在流行吃这个鱼。别地儿没见过。特地给他们俩人一人一条,我们俩老吃就不要了,其实主要是因为很贵。小钟的鱼汤里泡着小鱼端上来,我妈疑惑地问这鱼就刺不多,就背上有一条竖着的刺?我们说是啊,很特殊的。我妈接着问,这鱼活着的时候是不是黄色的?我还好上次在茶农家里吃饭见过一次活的,大惊:你怎么知道的?我妈疑惑地跟我爸对视,这鱼我们小时候水沟里很多。我爸点点头:我也记得我小的时候吃过。我很有挫折感,这两个人明明小时候离得十万八千里远。这次吃完,我妈以为我特爱吃,不停在楼下菜市场里买昂刺鱼回来做,高兴地跟我说了一个超低价,好像几块钱的那种。我怀疑菜市场平时没什么人去,没几天卖菜的都认识老头老太太了,隔老远就叫。我妈有天高兴地跟我说卖包子的看她买,而放在外面都凉了,什么话也没说扭头进去拿了几个热的出来。也许是苏州人敬老,反正我从来没受过这待遇,我买到的经常是凉包子。临走那天我妈还特地嘱咐下楼买菜的我爸,跟大家打声招呼我们走啦。
丰泽园的故事
我父母都是南方人从小就出门读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之后才开始学习做饭。所以我们家的饭毫无门派可言。除了饺子之外我对其他面食丝豪不感兴趣。蔬菜绝大多数不吃。总之我妈老想方设法让我多吃点,我觉得吃东西有人请这事儿挺有面子,更加变本加厉地不请不吃。我小时候比蚕各色多了。当然我现在可能还是。
北京冬天的主要水果主要就是苹果和橘子吧?我印象里是这样的。橘子皮好拨,拨好了把橘子皮放在暖气片上烤,冬天不开创的屋子里一屋子橘子的香味。那时候的房子建设都自然考虑现在所谓的绿色吧,北方的砖房朝南的大窗下胖胖的暖气片上烤着红红的橘子皮是个挺温馨的记忆。尤其是外面要是刮着刮过枯树枝带哨音的北风,或者正好下了场大雪,窗外人踩雪嘎吱嘎吱的声音清晰可闻。有段时间我记得有收购烤干了的橘子皮入药,所以那时候每家都烤。暖气片儿上铺好纸,上面摆满橘子皮。但这段时间我印象里并不长,像流行的所有东西一样,过段时间就消失了。
北京人白博写柏铁的时候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说他像放了一个冬天的苹果,颜色形状还在,但是失去了水分和精神。是的,我们北方人对放了一个冬天的苹果年年见。白博这句比喻真有文化,能唤起无数记忆。我是个各色孩子,这点能在无数方面便显出来。像苹果这类削皮才好吃的水果,我要吃削皮的,但是我不会用刀削皮。我吃苹果通常是这么个步骤。放寒假我跟我哥俩个人在家,我坐在我屋子里看小说,或者干脆就在闲发幼年文青的胡思乱想。我哥到外面棚子里拿一个苹果吃。嗯,对,苹果这些冬储水果跟大白菜一样,不能放在有暖气的屋子里的。出去拿趟苹果还挺冷的。过一会儿他再去拿一个吃。通常他吃到第二个或者第三个的时候会良心大发,高声问我要不要也来一个。我就说我要,我要吃削好皮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是这么记的,但是写的这会儿功夫,我忽然想会不会我当时特喜欢告状,所以我哥养成习惯在父母回来之前,自己吃了之后要照顾妹妹。)通常他会回答:自己削。我会跟他展开辩论。总之我记得我每天都吃到了削好皮的苹果。一般人没我说这么招人讨厌,像我当年的闺蜜就好脾气。她不仅能用水果刀削苹果皮,一整个削下来不断,她还喜欢吃放了一个冬天皮上打蔫的苹果,说那样的苹果软、有种特殊的甜,好吃。我猜这种口味跟南方人吃霜打过的矮脚菜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实我也没有超出寻常的各色,不会用刀削苹果皮的孩子应该挺多的吧,所以后来我上初中,我们学校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五讲四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减少只重分数高分低能的现象,特地举行全校级别的削苹果皮大赛。比赛评比以年级为单位,每班当场抽学号,随机抽三名同学代表全班在全校同学面前参加全年级比赛。就是大家都坐操场上,你站在台上削苹果。第二天班主任再传来附加条件,可以自己带刀,但必须是刀,不能是其他工具。这个消息令我寝食难安。我在家练习了两个晚上。比赛前最后一个晚上,我对着我爸挤眼泪:我不会削苹果皮。我爸就给我写了张病假条,我第二天就托病没去,虽然比赛只在下午举行。我记得这是我童年时代仅有的几次里最后一张装病的病假条。后来我都直接旷课了。在我看来,不,想象来,观看削苹果皮大赛这件事的娱乐性甚大。没能现场观看成为我的终身恨事。过一天,我跟我闺蜜照常一起搭伴上学。上学路上我迫不及待地问起昨天下午的苹果皮盛事。果然如墨非定理所言。头天下午上来就抽到了我的学号,一看没来,接着抽下去。像我闺蜜这样的削苹果皮高手就抽不上。据说所有上场同学没有一个能一口气削皮不断的,多数都是断了3段,取其中最长的比。我们班惨遭淘汰,没名次。
蚕在下面一说我就想起来冬天还有柿子。基本蚕说的除了黄刺梅,我小时候都吃过,我也说两句儿。我小时候只见过大柿子,到美国之后才见到了硬硬的小柿子。我喜欢小柿子,甜,不涩。我爸妈很喜欢吃大柿子。秋天柿子下来买一堆放在窗台上摆一排晒太阳。晒到柿子变成半透明的深红,软塌塌的就好了。用勺挖着吃。里面那个“像‘舌头’一样的一块块的,咬上去咯吱咯吱的”是柿子籽,我唯一勉强能吃下去的是这个咯吱咯吱的柿子籽。其他稀烂的柿子肉我嫌涩。
我记得我学说话时起就嫌柿子涩。我妈坐在朝西的窗前抱着我喂柿子。我不爱吃。我就没什么爱吃的东西。我妈问我那我想吃什么,刚刚不是问我我说愿意吃柿子的?我想了想,记得有一样东西也是红的也叫什么柿子,好像跟东边或者西边有点什么关系,就很清爽好吃。我就如此描述了一番。我妈马上就明白了,再教我一遍:那是西红柿。那我说我要吃西红柿,不是这个柿子。我妈再解释西红柿是什么时候才有之类的。我也没弄懂,反正就是现在没有,得等好久才有。那就等有了再吃吧。问题是过了不久又发生了至少两次,我妈拿柿子糊弄我,我再东西南北地解释半天,我妈就是听不懂,非说就是这个柿子,我明明记得第一次她一下就听懂了,这明明就是拿我寻开心,把我给气的。尤其是气愤憋在心里,无法用语言表达,也不会说你明明知道的。更加影响我的食欲。
虽然我不吃柿子,我妈很高兴我很喜欢吃西红柿。她大学时到北京才见到人生吃西红柿。她不能接受那个味道。她的女友受不了这么好吃的东西你居然不吃,自己掏钱给她买了一斤西红柿。嘱咐她一天吃一个,第一个咬一口扔掉,第二个咬两口扔掉。就这样她才学会喜欢吃西红柿。
我从小就喜欢生吃西红柿,熟的不喜欢,虽然后来仅有的电视台上教了大江南北的观众们如何用医用葡萄糖瓶子自制冬储西红柿酱,那几年我们家年年做。夏天的时候我们几个女孩子一起上下学,中午上学时一人手里拿一个生西红柿边走边吃,在夏天的大太阳下,从一棵杨树的影子里赶快冲到下一棵杨树的影子里。讲究点的家里,每次母亲会用开水先烫一下生的西红柿,然后把皮拨掉。我父母年轻的时候都专心事业,这种事情上才没那么精心,为此我挺羡慕那家母亲给拨西红柿皮的。我还在她家第一次吃到了红烧的螺蛳,我也不会吸,但是弄得两只手油油的味道很香。
一直到上大学,盛夏的常见水果仍然是西瓜和西红柿。我记得有段时间我跟同宿舍女友一起星期天晚上回学校,特地绕个弯去学校后面的小农贸市场买新鲜西红柿作一个星期的口粮。我们本来都是每星期从家里带,自己出去买也算是走向社会(?)。那个时候买东西,同学们如果有记得的,还要求买家懂得常识多不上当。还没开始讲诚信呢。我们俩选中一家看着漂亮的西红柿摊,其实我们俩也不懂,卖西红柿的是个看着比我们小好几岁的男孩,说话特快,使劲儿想推销的样子,让人心生疑窦。我们说了买多少,没等我们下手,他两只手快得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我看得清每招每式,但是完全来不及反应。只见他嘁里夸查给我们从卖的堆里面拨出一小堆来。我们俩一起壮声势要自己来挑,男孩好吧好吧地答应下来,我们俩看半天也没看出什么来,就买了,看着好像没缺斤少两。回到宿舍吃,是我历来吃到的上乘西红柿之一。到了美国之后,这里的西红柿太难吃了,想吃也没得解馋的,渐渐地也忘了。后来到了苏州,夏天过了半个才想起来可以在菜市场买西红柿吃。终于又吃到了好吃的生西红柿。
桑椹啊,桑椹,蚕不说,我已经忘记了我曾经最喜欢吃桑椹的。可惜是那么少,那么小。可是桑树都那么高,我也不会爬树。桑椹染在白衣服上洗不掉。我哥曾经从他同学那儿要了一板蚕籽儿,带着我背着父母偷偷养。背着父母看小蚕破壳而出这事儿真令人兴奋,蚕要吃桑叶,要打扫蚕沙,蚕要长大要吃更多的桑叶。所以没过多久就被我父母发现了我们俩老鬼鬼祟祟关着门搞鬼。自从被他们发现了,护理蚕宝宝的这件事情就完全落到了他们头上。我记得好多家都这样,因为开始的时候都是小孩采桑叶,后来都是大人在采桑叶。蚕没完没了白胖胖地越长越大,要做越来越大的纸盒。后来蚕宝宝要上架吐丝。我父母自己小时候都养过蚕,很有经验地说蚕会往高处爬。把硬纸板裁成细条,横平竖直编制成很多井字组成的一座楼,计划好每条蚕宝宝一个单元。并不是所有蚕宝宝都善解人意,我们后来在凳子腿支架处发现了几个蚕茧。这个时候我父母当然地教育我们别想让他们再帮着养下一波蚕宝宝。并且后来这个养蚕的事例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经常被拿出来举证我们俩想做什么,最后都变成我父母的责任。这样决议已定,他们俩再带着我们俩把所有的蚕茧抽丝,只留一个让我们看看白胖的蚕宝宝从蚕茧中化蛹,变了个样子咬破蚕茧出来下蚕卵。这里我记不得我是不是曾经借口说养蚕是为了写观察日记了,所以才有最后这么一出。抽丝的过程,我父母发挥了那个年代工程师因陋就简的智慧,用小锅烧开水烫茧,在脚踏缝纫机上面的小转轮上架出支架,再踩缝纫机把丝抽出绕在支架上。那些蚕丝我很喜欢,一直保留了很久,就是支架那么大的一圈,有些丝雪雪白,有些是黄色的,但都非常闪亮。听说有人家叔叔吃蚕蛹,我们没敢试,但在我的小心眼里惊为天人。
桑椹我是养蚕之后跟同学一起学会吃的,同期还有一样东西我没搞明白,一种橙黄色,微泛红的浆果,好像是不能吃,但是把果肉慢慢从口上挤出来,中空的果皮能怎么做个玩意儿。这项技能没几个人会,所以我没见过几次,也没搞明白,也可能根本就是小孩故弄玄虚。但反正成为我心目中的千古之谜。
我是典型的外来的和尚好唱经的类型,家里父母兄弟说什么顶要怀疑,外面同学老师说了什么却深信不疑。上小学有两年开始发动学生们采摘国槐和侧柏的种子交上去好让国家植树造林,每人交一个挺重的分量。那时候恨不得每颗树上都爬着几个小孩。我们交上去的树种多数都还是青的,估计实在没效果,过两年国家不让交了,不过在外面采树种很好玩,就不会有很多作业了。那个阶段我学会了吃槐花和榆钱。回家当作重大新发现跟父母吹牛。我妈很迟疑:多不干净啊,都是从前闹饥荒家里才用槐花做菜吧?我说不!就是能吃的,很好吃。榆钱的味道并不算好吃,但我的确喜欢槐花的甜香味。我们家就我吃这个。每年4、5月份上学路上都跟同学抢着吃。后来上高中、大学住校,这个季节的周末回家我妈已经很体贴的给我摘了两串放在屋里了。再后来我们家在达拉斯的垸子里种了三棵槐树,每年开花我会打发我先生给我摘两串解馋:“你高,你去摘,要那串,那串才开味道好。”其实也没那么好吃,每年两三串,大概算是一种怀旧的味觉?
北京郊区有不少荒山,山上曾经长满了荆棘。荆棘上结一种比一分钱还小的野酸枣,好吃得要命。我写下这句话都在自己流口水。我们自己去摘,平常学校门口还有农民摘好了卖。后来这些荆棘都被产掉了,再也吃不到了。学校门口除了卖酸枣的还有一个老头我印象深刻,他用一篮子装着卖杏脯。他的手又黑又大又脏。五分钱他给抓一把杏脯。这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杏脯。他的生意奇好,放了学得赶快去。但是学校对校门口的小商小贩深恶痛绝。长期严打,后来老头就不见了。这也是我童年的遗憾之一。当时不仅学校有人赶农民商贩,(因为卖冰棍卖瓜子就没事儿)班主任还要教育学生们小商贩用手抓多么不卫生,并且又举例说有家长找到学校说家里丢钱,学校问了半天学生用什么买的吃的,不停拿纸币出来问是不是这样的?最后问到十块钱,小学生说是,还说大爷给抓了特别大一把。
春天野酸枣开花的时候,山上还有一种开紫花的无刺灌木,非常香,随风飘好远。到处迁徙的养蜂人这个时候就带着蜂箱到山上让蜜蜂采花蜜。我们装作路过,扎堆儿走到养蜂人看不到的花丛,用衣服蒙在手上抓蜜蜂。(这都谁教我的呀!)蜜蜂被抓就会把刺扎出来,正好扎在衣服上。但一只蜜蜂只有一条刺,扎在衣服上拔不出来,她就挣扎着死了,用手揪着刺轻轻一拉,刺带着蜜蜂肚肠,最后面是一小包蜜,很甜。我再次气愤地说:这都什么人教我的啊!小孩子出门就会学坏!我记得我无论抓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全部都是一把好手。
我小的时候是我哥的小尾巴。但是带着个妹妹到处走,这事儿太不酷了,容易遭小朋友笑话。我哥就想方设法把我给甩了,他甩了我我就回家告状。因为跟着他很多技能我就没学会。因为他会,我就不用做这种冗余功。我这毛病到现在还有,如果有一个求起来很方便并且没啥不好意思的人会干啥,我就一定不会干啥。像打弹弓有准头,像在手上放炮我都不会,我哥都会。跟吃有关的一项技能是找积鸟猴(音),就是知了在地下的幼虫,马上就要变知了的那会儿。他不是要在地底下待7年嘛,等他要出来那会儿就挺大的了。我哥就能找到。我跟在他后面高高兴兴回家。回家之后我哥就让积鸟猴扒在他屋里的纱窗上,晚上的时候积鸟猴就会蜕壳变成知了。我没那么大瘾,大晚上的不睡觉看这个,但他有。也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说积鸟猴能炸来吃。我妈听到我们这种需求给愁的。我爸有陪我们玩的兴致,那天他掌勺。我忘了积鸟猴怎么洗的,到底洗了没有。(反正我现在想起来这东西从地底下挖出来有够恶心。)我爸起油锅,放下一个积鸟猴反反复复炸熟透了。我和我哥兴奋地在我爸身后伸头伸脑地看。那时候我最多有油锅高,我父母怕油溅到我眼睛里去是不大允许我靠近火上的锅的。看!我从小就被教育君子远庖厨的。现在我也很想远。一只积鸟猴两个人分,可得分得公平,又由我爸掌刀,把炸熟的积鸟猴一切两半。我和我哥一人一半。今天我可以老实地说我是忍着恶心认真咂么着味儿给吃下去的。当时我爸问我们我们俩可是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夸好,下次还要,并且下次自己要大份的。但,我记得我们最多只吃过一次还不是两次。
遗传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侄女长成一个小姑娘了。她喜欢看积鸟猴。有一个周末我哥一家三口开着车,找到有树的地方。(上文说了我反正不知道到什么地方找。)车灯打开照着,挖到一只积鸟猴,小姑娘高兴地带回家,把积鸟猴扒在自己屋里的纱窗上,等它蜕壳。蜕壳后知了振着翅膀发出巨大的共鸣,声震屋瓦,我哥我嫂子被吵得睡不了觉。我侄女不怕,觉得很好玩。当然我们谁也没跟她说那东西可以炸来吃。

那时候每个星期天早上,我爸骑着他那辆比我岁数还大的28车去排队买肉,绝大多数时候是带鱼,少量的时候是排骨。这些是凭票购买。我记得那时候买鸡好像都是农民把家养的活鸡拿出来卖。买的时候需要掌握鉴别鸡是否年纪过大,是否是蛋鸡而肉不够好吃,是否是瘟鸡的学问。我很感激超级市场和养殖场的出现,因为上述学问我一个也不会,并且视为畏途。活鸡买回来经常会养几天才杀。杀鸡这活我爸不敢,我妈勉为其难本来不会也得学会,每次都鸡飞狗跳异常喧嚣。活鸡在脖子上割一刀,放掉鸡血,再用准备好的开水烫掉毛。天,还好我晚生了几十年,这些我也不会也不想学。鸡血在碗里放一会儿就凝结了,酱黑色,用刀切成小块,像豆腐一样一会儿煮在鸡汤里。我并不会主动去吃鸡血,虽然很好奇,但我妈妈鼓励我吃。每次我会吃几块。后来在美国,越南同事给我解释越南食品里的血豆腐,是专门屠宰场里卖,他跟我说越南人都吃这个。我没跟他说我小时候也吃过,只是要了一份来自己怀旧。我那时候跟蚕一样嗓子眼细,放养的活鸡对我来说太油腻肉太硬,我只吃鸡翅膀,两支鸡腿是我哥的。那会儿有个阿凡提智斗财主的电影很流行,我哥每次吃鸡腿都要学阿凡提说男孩要自立门户照顾父母所以吃鸡腿,女孩要远走高飞所以吃鸡翅膀。当年我哥说的任何话我都要反对,但是远走高飞这个说法很诱人,所以每次他这么说我都没反对。谁知一语成谶,我果然飞得远远的,留他在家照顾父母。我妈那时候看我们吃老是说什么时候有钱了她要自己一个人吃一只鸡,但是很快年轻的时候不规律的饮食让她得了胃病,吃不了太多东西。
小孩子们从小把杀鸡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袖手旁观无需插手,并不觉得其场面血腥,倒是我爸避之则吉。鸭子比鸡难杀,鸭子头被砍掉了还在动,太可怕了。我妈试过一次不敢再试。鸡在被宰杀之前几天,在我们家日子过得不错,我记得都是我跟我哥兴致勃勃在喂。我们喂白米和菜叶子。有一次,我哥跟我说鸡应该是吃活的虫子的才对。他特地出门抓了一玻璃瓶子各种奇形怪状的虫子扭在一起。我看了觉得超恶心,但他很有信心。鸡看了吓了一跳,不肯吃。他再做努力特地用线把活的虫子吊在向日葵下面的叶子杆上,来仿生,鸡看了还是很害怕的样子,我在边上笑到要昏过去。
那些褪下来的鸡毛剪掉大羽,绒毛部分被我妈存了起来。存多了再用开水洗干净给我爸做了件羽绒背心。穿着穿着,像所有的羽绒衣服一样,小羽毛会穿过面料伸出来。我爸有一次给我看,笑着说:“你妈做事最令人放心,羽毛都洗得干干净净,雪白。”那时候的主妇真是辛苦,我妈妈工作非常辛苦,在事业上很出众成功,直到今天我先生凡要说我的时候就说你爸妈那么勤奋,怎么会生出像你这么怠懒的人?!
那时候北京有院子的人家都种葡萄,香椿。北京的葡萄是一种叫“玫瑰香”的小个儿紫皮圆葡萄,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我爸爸说他刚到北京,第一次吃玫瑰香葡萄觉得实在太好吃了,因为南方没有。后来吃了几年也就那么回事儿了。那时候北京冬天非常冷,葡萄藤每年冬天要像冬储大白菜一样埋在地下过冬。春天,再把没有叶子的葡萄藤从地下挖出来,搭上架。我们家长不是那么会种地,我们家的院子不如别人家整齐而欣欣向荣。我妈为了增产丰收特地沿墙根放了个小瓶子来沤有机肥。一开瓶盖臭得要命,但我也不记得产生了多么可喜的效果。我再次说那时候的主妇可真辛苦。
后来我们在达拉斯种花种树,去 Lowe's 买袋装有机肥并不臭,我还很欣慰地觉得农业生产也进化了。上个月公司到公园野餐,我不幸在聊天的时候站在一个高瘦扁方脸老头边上。他抓住我说服教育说他的观点是人制造的垃圾如果从使用到分解的过程短就是好的,长的是不好的。比如他的食品垃圾都倒在后院的方铁箱里沤肥料。我用的是传统方式,他强调,然后他挥手一指老板秘书,布兰妮养一种红色的虫子吃垃圾来增快分解。我一时嘴上没把好门,张口就说那会很臭啊。他说不要放肉只放蔬菜就不臭。他越讲越觉得我跟他毫无基本共识,更加广泛地从知识层面要说服我。边上一圈人不知道在说什么有趣的事情,不停哈哈大笑,我恨不得把一只耳朵伸进人群中去凑热闹。他显然看出了我拙劣的客气,不满地说你看上去就是在敷衍。我非常尴尬地急中生智说这么多新鲜想法我需要时间慢慢消化。说到消化这个词的时候感觉自己也在沤肥料一样。
玫瑰香有个重大的问题就是病虫害很严重。有个春天,我一放学就在葡萄架边上捉虫子来拖延做作业的时间,每天都能抓到好几条。后来有一天抓到一条超大的豆青虫,终于把我给恶心着了,后来就没那么有兴趣抓虫了。但葡萄最严重的问题是春天的蚜虫,蚂蚁给搬上去的吧?!所以我们一群小孩还喜欢跟蚂蚁窝过不去,暑假的时候没事儿往里灌点辛苦化开的肥皂水之类。蚂蚁自己也跟自己过不去,大概生存条件太好,繁衍过快,经常能看到两窝蚂蚁打仗,我们在边上推波助澜地踩几脚,第二天早上尸横遍野,地上黑点点,一大片死蚂蚁。蚂蚁届大概也用战争来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中自然选择控制蚁口。清晨能看到蚂蚁忙碌地往选中的植物的杆上爬。嫩绿色的小蚜虫一个挨个乖乖地趴在叶子背面。蚜虫过多终于葡萄营养跟不上,叶子变黄脱落。蚜虫我可没本事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搞下来。那年好像很多家的葡萄都出现了病虫害。伟大的《中国少年报》在这一生死存亡的时刻,用整版讲了某年一个法国葡萄产地某科学家研究出了防葡萄病虫害的药水,拯救了当地的葡萄业。后来这个药水就用当地的地名还不是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为波尔多液。我,作为一个忠实读《中国少年报》的读书人,立刻把该报道拿给我爸看。我们分析了报上介绍的情况,大概这个波尔多液就是高锰酸钾稀释液。我坚信不疑,(报上写的呀!)现在我回想当时我爸大概是将信将疑但当时我并不知道,我们就这样一个坚信不信,一个将信将疑地照做了。没有报上写的那种奇迹般的效果。但貌似蚜虫没有变得更多。后来我记得很多家都用高锰酸钾稀释液,有人家干脆搞了一大塑料桶。第二年的确是没有那么多蚜虫了。那年的葡萄产量集体性受挫。但反正葡萄这个东西跟很多果树一样一年大一年小。今年产得少,明年就产得多。
我其实是想单拣关于吃的记忆来写,但不知道为什么我都在讲虫子。一定是我哥的错。从小我都是跟着他的。
奇怪,我对葡萄的花毫无印象,葡萄不开花的嘛?不应该啊,那不就应该叫无花萄?总之,后来葡萄就开始结充满希望的一丁点大的绿葡萄。葡萄慢慢长大,开始刚刚一串最下面最大粒的开始变紫的时候,马蜂来了。土蜂也来了。我之抓虫,驱赶黄蜂之类都是放学后的半工时,马蜂吃葡萄是全天时的,所以经常会发生我等了很多天一个一粒葡萄放学回家一看已经被吃瘪了。马蜂这种东西刺并不跟内脏器官相连,蜇完了人他自己没事儿,又不酿蜂蜜,我实在不知道他活着的意义何在?特地为了给我找麻烦?我们在达拉斯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东西吸引了一窝马蜂在我们家屋檐下面钻了个缝儿,年年杀年年不止。总有有认错路了的马蜂搞错方向飞到屋子里,然后再疯狂以头戗窗,一心又要出去。你说你明明是要出去,你进来干吗!
理论上,我还在讲虫子... ...
后来传说是新疆的大个儿绿皮“飓风”马奶子葡萄卖进北京,北京土产“玫瑰香”逐渐式微,市场上就不多见了。05年我们去意大利玩,在西恩纳吃当地的白葡萄,有种奇异的香味,非常像玫瑰香。
我父母都是南方人。成年后在北京定居,不免时有怀念童年故乡的吃食,就跟我们在这些帖子里一样。我爸爸讲得比较多,我当年记得很清楚,现下忘记了。就记得他说那时候卖东西的小贩每一个有专门的一种拉长声音的吆喝。这声吆喝就是每个人的品牌。一听唱就知道是谁来了,不单是为了让人知道卖什么,还让人知道谁在卖。这我懂,我小时候还有,我老听见有个人唱:“磨剪刀嘞~~~~~,像菜刀。”这句词儿我到现在都会唱,音调从“磨”字慢慢唱,一直上升到“嘞”,“嘞”滑一个悠长的坡,开始降调,“像菜刀”三个字音调最低,唱得快而短促。这句我印象深是因为我一直存疑:剪刀像菜刀的意思是好?当然我爸回忆的都是卖吃的的小贩。他说他有段时间致力于把作业本浪费而飞快地用完。用完的作业本可以去小贩那里换吃的。有一个可以用本换的小吃是用糖水画图样,然后粘在棍上吃。
我妈怀念的多数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东西。她只能用方言。用方言毫无帮助,我们还是不知道她在说什么。我爸就带领我们嘲笑她,我妈也不生气。但我记得她怀念北方没有的枇杷。我高考那几天我妈去学校看我,特地买了罕见的枇杷给我吃。那是我第一次吃枇杷,淡撇撇的没味道,不知道我妈为什么把这当成好东西。其中有两个枇杷是并蒂的,有个什么讲头儿。去年四月份,我买茶叶的时候发现茶农种枇杷,马上立邀我父母在枇杷季节到苏州。跟农民打好招呼,周末去人家暴发户地买了50斤当天从树上摘下来的青种枇杷。我妈很是高兴,说的确是跟小时候吃的一个味道。我爸居然在边上附和,我明明记得他们俩从来没在小时候吃什么东西的问题上一致过,怎么到了南方俩人又吃成一样了。在农民那里,种地很没有水准的我妈妈,忽然之间什么果树又都认识了,叫出了一系列我不认识的果树。我对我父母了解非常少。
我们为了展现苏州最好的一面,特地带我父母去吃新式苏帮菜吴地人家。一路上我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妈了解当地的饮食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妈像我敷衍环保同事一样敷衍我。到了坐定,由我先生踊跃点菜,专点北方吃不到的时新菜。有一个菜是昂刺鱼熬的汤,我跟我先生献宝一样介绍现在流行吃这个鱼。别地儿没见过。特地给他们俩人一人一条,我们俩老吃就不要了,其实主要是因为很贵。小钟的鱼汤里泡着小鱼端上来,我妈疑惑地问这鱼就刺不多,就背上有一条竖着的刺?我们说是啊,很特殊的。我妈接着问,这鱼活着的时候是不是黄色的?我还好上次在茶农家里吃饭见过一次活的,大惊:你怎么知道的?我妈疑惑地跟我爸对视,这鱼我们小时候水沟里很多。我爸点点头:我也记得我小的时候吃过。我很有挫折感,这两个人明明小时候离得十万八千里远。这次吃完,我妈以为我特爱吃,不停在楼下菜市场里买昂刺鱼回来做,高兴地跟我说了一个超低价,好像几块钱的那种。我怀疑菜市场平时没什么人去,没几天卖菜的都认识老头老太太了,隔老远就叫。我妈有天高兴地跟我说卖包子的看她买,而放在外面都凉了,什么话也没说扭头进去拿了几个热的出来。也许是苏州人敬老,反正我从来没受过这待遇,我买到的经常是凉包子。临走那天我妈还特地嘱咐下楼买菜的我爸,跟大家打声招呼我们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