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游记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阿拉斯加游记

Post by 洛洛 » 2008-07-21 7:56

7月4日 出发


美国国庆这天我们出发了。临行前自然是一番手忙脚乱。我什么都做不了,只得写了一张长单子,让家猪一一完成:倒垃圾,关窗,叫的士...到了Dulles 机场,相比平日常见的繁忙,今天几乎是空荡荡的,没有长队的安检几乎让人感激。也许美国人都不喜欢在这天出游吧。顺利的转机到辛辛那提,又坐上了到 Anchorage的航班,六七个小时的困困歇歇之后,舷窗外仍然是日光一片,只看到雪山从云海里渐渐崛起,已经激动起来。

Image

在Anchorage住宿European B&B,是家猪预定的。因为我们以前都没有住过B&B,也想尝试一下。女主人年轻时去过非洲,门厅里挂了好大一张漂亮的斑马皮。我们住的房间是一间摆满了有的没的小摆设的卧室,感觉有点挤。洗手间在走廊,也有些不方便,还好这天住客倒也不多。

第二天的早餐很丰盛,女主人的煎蛋也超熟练。虽然一大早,带着起床气和其他人在餐桌上寒暄不是我的习惯,不过听女主人讲她年轻时候的经历还满有意思的。她 25岁的时候和另一个女友去非洲旅游,某天来到一个村落(也可能是被带去)。那个部落的酋长有二十个太太,对她们好像也很感兴趣。――天渐渐得晚了,对方没有丝毫放人的意思,她和女友开始警觉起来,金发碧眼的她们可不想成为别人的新鲜太太!她和女友低声商量:“咱们其中一个人得假装晕倒,这样才有机会逃走,你装还是我装?”女友说:“你来吧,你的演技比较好。”于是她假装晕倒,很痛苦的样子。那个村庄很讨厌生病的人,看到她的不适,立刻避走不及,她们终于安全逃出来了,有惊无险。――听完故事,我们又绕着房子参观了盛开的丁香,就开上了去Denali的路。

这天天气很好,本来因为偷懒而没有预定任何项目(小飞机,漂流etc),却成为休憩的好时光。我们一路走走拍拍,不知不觉已经看到雪山的身影。高达20,320ft的麦金利和周围山峰很不一样,全部都是积雪,雪白的山体在群山中傲然挺立。

路上看到的麦金利峰

Image

这样高耸的山峰,当然吸引的不少跃跃欲试的征服者。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是Federick Cook。他在1906年宣称自己成功登顶,并拍照为证。但是他的故事引起很多人怀疑,后来一队纽约的登山队证实,照片是在附近的山峰拍的,高度甚至不到10,000ft.

这些风波让阿拉斯加本地人下定决心,不要让outsiders去争夺这种光荣,毕竟,他们自己才是最熟悉阿拉斯加的人。Fairbanks的四个矿工(被称为"sourdough",发酵面团)在1909年12月出发,2月到达山脚。尽管行程很漫长,他们最后登顶的速度可是很惊人。4月3日这一天,他们从11,000ft高的营地出发,带着一袋子donut,每人一保温杯巧克力,用了18小时就攀登到北面顶峰,并当日返回。上下落差达8,000ft!他们没有相机,带了一根14ft长的木杆,竖在峰顶,希望fairbanks的那些家伙能看见。

他们的成功引起了大众的怀疑,毕竟,即使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一般也需要两个星期来攀登到北面顶峰,而不是一天。而且木杆当然也无法从fairbanks看到。――直到1913年,Hudson Stuck的攀山队伍成功登顶。据Stuck报告,他从望远镜看到了木杆,于是sourdough的故事才被广泛相信。(不过之后也没有人看见了)――其实麦金利最高的是南峰,但是从地面上看,北峰要高些,(两者相差也不到300ft),所以早期的登山者都是去征服北峰的。

我很喜欢sourdough的故事,人性的勇敢和虚假,辩白和怀疑,谎言和真实交织在一起,也许只有当年的攀山者才知道真相吧。

即使是今天的装备和条件下,攀登也是一件非常艰险挑战的事。高山的低温和稀薄的空气会令心跳加剧,肺部负担加重,缺少睡眠,大脑缺氧会令判断力丧失...所有症状在高山上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今天比较常走的攀山路线是先坐小飞机到talkeenta,在8800ft的西面山壁降落,然后登顶大约是二-四星期的行程。约有一半的人能够成功登顶。(当然大概所有的人都不是随便装备就来走走的)

晚上住Denali River Cabin。小木屋也满窄小的,不过倒是在河边上,附近放了很多漂流公司的筏子,看河边看板上的说明,这里的上游是4-5级,下游是3级。Denali附近的河不算很美。河水灰暗,波涛滚滚,水温冰凉,长风呼啸。还好没有在这里 rafting,不然我觉得简直就是自杀。


7月6日 Denali国家公园

定了7点半到 Wonder Lake的巴士,准时赶到排队上车。尽管坐了很多功课,我还是忘了应该坐哪边风景比较好。不过事后也证明都差不多,而且我们巴士来回大家都是坐在原位,所以去的时候看左边回来就是看右边了。看到了很多动物,不过11个小时的行程感觉也有点沉闷。回程让人昏昏欲睡,车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睡觉,只有司机提醒有动物看的时候才会醒过来,找望远镜和相机。我后面的游客倒是仍然精神很好地在聊天。感觉也就像在坐长途巴士。

其实如果不是要去Wonder Lake走Trail看麦金利山的湖水倒影,我后来觉得买到Eielson Visitor Center的来回就可以了。反正到了后半段路也一样可以看到雪山,动物也不会少看太多。最后那段我们也就多看一只麋鹿和一只熊。

红狐狸

Image

停车休息时候看到的Calibou

Image

喝水的麋鹿

Image

睡觉的熊

Image


7月7日 The road to McCarthy,人品大挑战

从东西向的8号路再南下4号路,然后拐入McCarthy路。 我们要去的Wrangell-St Elias National Park是全美最大的国家公园,离加拿大边境很近。

8号路虽然也是土路,风景也很美。

Image

虽然知道去McCarthy的路不好走,事先已经租了full size的suv,但是,纯粹是坏运气,在进入碎石铺路的McCarthy公路 17mile的时候,我们还是爆胎了。家猪以前从来没有爆胎的经历,我有过两次,但都是好心人帮我换的,经验值也几乎为零。家猪翻说明书,和工具箱搏斗(千斤顶取不下来)的当儿,已经有一辆车停下来,车上是一对老夫妇,几句话之后,老头儿就看出我们的窘境,主动下来帮忙我们了。老头儿叫做Jimmy,以前做过Mechanic,身手非常熟练。噌噌几下就取下了千斤顶支好,把车轮上的螺丝取下,又和家猪找到车底吊着的备用胎,慢慢把车胎放下。

然而,好事多磨,旧车轮的框和车轴竟然锈在了一起,Jimmy找了一块大石头,使劲的敲击车轴,想让两者分离,但是也无济于事。他又问我们是否有带润滑油,我们病急乱投医的想起我们带了一瓶...红花油!不过涂上去也是无济于事。这时候又经过了一两辆车,也爱莫能助。然后,路上又出现了一辆装满物资的 Van,司机是一个英气的女生。她说在附近作outdoors的向导。她的工具可真齐全!不但有wd-40润滑油,锤子,还有补胎的patch kit(不过自己补胎也很麻烦,要把整个轮胎拆下来的说)――好吧原来在荒山野岭开车需要这么多装备――她先帮我们在车轴上前后两面都上了润滑油,然后 jimmy和家猪又用石头,又用锤子的,总算把旧轮子分开了。取下旧轮胎,装上备用胎,本来(熟练工)用二十分钟的事情,我们足足折腾了一个多小时。 Jimmy又指点我们前方(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其实还很遥远)修铺轮胎的John的铺子,这位好心人才分手告别。

虽然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爆胎很倒霉,但是我们也绝对算是幸运的,立刻就遇上了经验熟练的人帮忙。不然家猪不知道自己看着说明书折腾到什么时候,生锈的车轮更是让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呆上三个钟头也不可能换下来。还好我们出发比较早,出事的时候才五点多,路上还有车辆来往。后来我们越往前开,遇到的车辆就越少了...家猪也乐观的说这次有师傅指导,学会了换轮胎了。也对,艺不压身,何况是这么重要的一门技术!

这么折腾一番后,就没有多余的备用胎可换了。而且胎压指示灯也一直亮着,不但心烦,而且如果再有其他轮胎爆掉也看不出来了。家猪把车速开的极低,连 20mph都不到,我觉得自行车都比我们快。我们互相提醒着路面状况,胆战心惊的用了三个多小时开完了剩下的四十多mile.到达镇子上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当然,天还是亮着的。

很顺利地找到修车的John,他开了一间McCarthy B&B,门外停了一架小飞机,(看样子他门前那条碎石直路就是跑道),车库里也一应俱全。他收下轮胎,检查出哪里漏气,约定我们第二天来取。我们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劳苦功高的车子

Image

McCarthy的路还挺有趣的,一路上有很多很多小兔子,看到车来就急急忙忙的跳进草丛里去,好像做游戏一样,好玩极了。

草原上的小屋

Image

山脚下的牦牛牧场

Image

7月8日 冰川和小飞机

这天是我们行程比较满的一天,已经跟Wrangller Air预订了上午爬Root Glacier,下午坐小飞机看山景。价钱好像是冰川60/人,小飞机160/人。

早上8点半Shuttle来接我们,开到离McCarthy3mile的Kennicott去。McCarthy和外界有一条河相隔,外来的车子只能停在桥边的停车场,Kennicott和McCarthy以Shuttle连通。Kennicott早年以铜矿闻名。在勘探者发现铜矿后,JPMorgan和古根海姆等投资了二千三百万,包括修建一条连同Kennicott和外界的铁路CR&NW,(当时被怀疑者讽刺为“Cant Run and Never Will”),一直到铜价回落,铜矿关闭的几十年中,共创造了一亿的财富。

当年的铜矿大楼,现在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正在修葺中,相信过两年会更壮观。Wrangell 1980年才成为国家公园,比起九十多年的Denali公园历史短很多,所以有些矿址还在恢复中。但我也很喜欢这里的历史和当年拓荒者的故事。

Image

McCarthy路中途会经过的两条桥,当年都是铁路桥。因为铜矿高涨,为了早日进山开矿,这些路桥都是工人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木桥只用了9天就修好了,还是在阿拉斯加历史上的严冬,不但日照时间短,而且温度只有华氏零下三四十度。工人必须在山里漆黑的夜晚冒着严寒和危险轮班工作,即使是睡觉的工人,要在中途从睡袋里爬出来照顾火堆也是挑战。这条木桥几年后因为火车拣起的火花引起火灾被烧毁,重建也只花了11天。铁路还会遭受暴风雪,土石坍塌,洪水冲垮等种种危险。阿拉斯加有一个称号是“The last frontier”,在这里,我也看到了现在的美国人失去的,当年开拓者的勤劳,毅力和勇气。

Image

Image

带领冰川行走的是两个小孩子,大概二十出头。领头的Ken在Alaska长大,已经在不同地方作了5年导游,还背包去过欧洲和东南亚旅行。他住宿舍,骑自行车,这些野外也没有什么需要娱乐花钱的地方,他存了不少钱(看样子),五年计划是和女友(一个Kayak向导)买一条船,在水边买块地,自己盖幢房子。――很有志向和计划的小孩子。另外一个是比较腼腆沉默的Yukon,这孩子很细心,总是随时观察大家的情况,准备伸出援手。

在冰川上行走需要在自己的鞋子外面绑上钉鞋,下面有伸长的钢爪,可以抓在冰里而不会打滑。经过开头的讲解示范和少许练习后,大家都觉得很容易了。我们走的Root Glacier本身也非常平整,基本上和在平地上走没有区别,除非是参加Glacier Climbing才会需要用工具攀爬冰川。

Image

不过冰川没有向导,自己行走还是很危险的,有些地方自己不熟悉,远看着很平整,近看才发现前面有一条很大的深沟,如果速度太快刹不住脚或者不小心,掉进去根本一辈子都出不来了。(据说确实有人掉进去过,一直都没有找到)

Image

Ken带我们看一条深沟,在这种边缘要非常谨慎,不能站得太靠近,必须在向导旁边不能超过他,也不能很多人,避免边缘承受不起重量而坍塌。我们都是两个两个的轮流走近,一组人看完另一组再过去。

Image

冰川的水很蓝

Image

造型也让人惊讶大自然的奇妙

Image

不远处有人在爬冰川,双手用榔头固定在冰壁上,腰间垂着绳子。他先爬下来,又向下面的两个人示范怎样爬上去。

Image

爬完冰川,已经出了一身汗,天空下起了小雨,在铜矿大楼附近转了一会儿之后,接我们去飞机场的shuttle来到了。我们来到机场,这天的飞行员叫做Marten。飞行项目的选择有好几种,我预定时随便选了最porpular的。事实上证明选择也不重要,起飞前飞行员会询问大家(一般能坐5个游客)想看什么,根据大家要求和当时天气选择飞行路线。有人想看冰川,而我想看高山。北美十五座高峰有十座坐落在这里,是大饱眼福的好机会。

从飞机上看到的景色

Image

好像水墨画

Image

很大的冰川

Image

冰雪严寒

Image

Image

悬崖

Image

当年开矿时候,这些陡峭的山谷,据说每天都会有一匹马跌下去(当然也有人),至今还有些矿井遗迹在悬崖上,不知道当年的人是怎样的勇气在那里生存。完全没有道路,只能用索道交通。

旧日的矿址

Image

Image

因为流动中的冰川非常危险,从来没有人征服过的山峰

Image

大家鄙视我吧,这么美的美景,我竟然在中间睡着了,因为爬山好累。不过也幸亏睡了一小会儿,七十分钟的小飞机飞行,最后很容易让人晕机。


7月9日 去Valdez


今天的路程并不算远,我们也没有很早出门。小心翼翼的开过了McCarthy路,快乐的开上了4号路,然后转1号路去Valdez.

这条路风景很美,到处都是雪山和瀑布,非常值得一走。然而气候也似乎是高寒地带的,山风阵阵,雾霭重重,我连下车看一会儿风景都觉得阴寒袭人。

Image

离 Valdez32mile处有条Worthington冰川,离公路相当近,我顾及身体,也没有下车走走。其实满值得一看的。

Worthington冰川

Image

马蹄瀑布

Image

住在Best Western酒店。这家酒店是此行我住过得最好的酒店了,很宽大干净。McCarthy的Ma Johnson和Seward的Van Gilder酒店,房间几乎就只能摆开一张床,窗户也对着别人的,感觉很压抑。不过这些酒店我们都是用Coupon订的,不可能占尽便宜呀。


7月10日 冰川kayak

这次的Columbia Glacier Kayak也是一直热门的项目,收费也很贵。(两个人四百多块)早上集合后,每人防水裤,雨鞋,围裙,救生衣等全副武装起来,我本来就穿着羽绒衣,还带了毛线帽子和手套,更是显得鼓鼓囊囊。(本来应该带防水手套的,我没有只带了毛线手套,不过也可以应付)。然后是kayak基本讲座,接着大家都上船了。船行驶1小时45分钟,就来到冰川脚下的海滩。

灯塔上的海豹三兄弟

Image

风景虽然美绝了,可是10小时的行程(包括开船来回)实在是有点人为的拉长,我觉得午餐可以不用一个多小时,前后8小时就够了。最后在岸上等船的那会儿满冷的,水边的凉风一阵阵袭来,膝盖下的雨鞋冰凉冰凉。当年蓝莲花遇到下雨,更是又湿又冷。回程大家也都是昏昏欲睡。总算回到出发点,我们把装备脱下还给店里,就急急回酒店(50米以外)洗热水澡去了。

Image


来到了瀑布前面

Image

Columbia Glacier近年也在慢慢退后,全球暖化的影响下,浮冰也越来越多。

Image

Image

导游带着大家在浮冰中穿行,因为人数比较多(一共有十五个游客,两个向导),所以向导也没有很敢把大家带到很密很挤的浮冰里去。每次去一个比较狭窄的海湾都会先规划好,从这里进去,顺时针一圈,从这里出去。虽然速度慢倒也很好,我几乎都不用划,只要家猪在后面划就好了。 当时蓝莲花和蓝猪因为浮冰速度太快,被陷在其中,又不能用浆大力推开(因为很容易翻艇,而水温太低掉下水就没命了),还好导游及时过来相助。这次因为向导太过小心谨慎,我害怕的这种情节也没有发生。

Image

Image

7月11日 渡轮去Whittier

早上6点就爬起来check out,7点准时排队等着搭渡轮。其实搭渡轮的车子并不算太多,只不过不像西雅图那样,所有的车子可以同时沿着并行车道开进去,而是一辆一辆慢慢来,所以也要有很好耐心。炉子用的燃气瓶也要特别拿出来另外存放。不过虽然有点麻烦,这只渡轮可真是赞!很大很平稳,一点儿也不颠簸,又有讲座和动物看。愿意安静睡觉的也另有一间大厅。一路上满是雪山,瀑布,冰川。又看到了很多海豹,白头鹰,还有N只杀人鲸。虽然对方只是时浮时潜(想要人家全身浮给你看也不可能吧),又露出一个大尾巴玩潜水,我也非常满足了。

白头鹰

Image

徒劳的想抓拍人家飞起来的气势

Image

海豹喜欢扎堆儿

Image

杀人鲸

Image

从山峰直接流入海中的瀑布

Image

从Whittier经过隧道出来,就会经过Portage Valley Passage。当年Portage冰川延伸很长,在没有公路的年代,当地人数千年来在冬天通过狗拉雪橇穿过这些山谷和冰川,尽管会遇到暴风雪的危险,但是比春天雪融的山路要好走多了。风景很美,到处是雪山映着湖水。只是风也很大,不然有些trail只要1mile就能走到冰川脚下,也很值得一去。

Portage Valley

Image



7月12日 Seward


昨晚9点多才联系到dada,她刚走了9小时的Harding Field Trail下来。今早我们见面时,她已经拄上拐杖了(其实就是登山杖),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她昨天走得太狠了,大概拉伤了膝盖。那瓶“修车”的红花油此刻又派上了用场...我们两个病号此刻相视苦笑。不过dada的精神比我乐观很多,她又坐着轮椅上了游轮...

我们先去了sealife center。我和家猪都是喜欢水族馆的人,所以玩得很开心。 这张puffin照片不具有什么意义,完全是家猪为了炫耀他的摄影技术(把水纹拍的很清楚)而让我贴的。

Image

中午回旅馆睡了午觉之后,才出发去Exit Glacier。已经是四点多了。我们本来也不准备走长trail,走0.5mile,在冰川脚下看看就好了。因为dada说昨天登山的时候见到了黑熊母子,家猪似乎也颇期待。可是我们不过是在山脚下走走,人品哪里有那么好。上次在Denali坐了11个钟头的巴士,也不过远远看到三只。我还和家猪说,十块钱打赌我们看不到啦。到了景点,果然(相对的)游人如织,老少咸宜。我们参杂在人群中走向Exit Glacier trail。刚进入小径,四周都是树木,略有些阴暗,前后的人也拉开消失。才不过三分钟,听见树林一阵乱响,我们还没有回过神来,已经看见一只棕熊摇摇摆摆的从树林出来,穿过小径,似乎还看了我们一眼。它离我们的距离还不到20米!我忍不住低呼了一声,还好,这只大怪兽对我们不感兴趣,很快就又穿进树林不见了。我们连忙原路返回,马上就见到后面的游客。“炫耀”了我们的见熊记后,这次我们走在他们后面,一切平安无事的来到冰川脚下。

去过那儿的jm都知道那条trail多么的popular,我们这种懒人居然就在路口见到棕熊,真是天意。还好没有什么意外状况,熊的奔跑速度是人的十倍,也会爬树,也会游泳。我们不会的它都会,如果它真的要追我们,我们这20米根本就不够逃的。

看完熊后,Dada也出海归来,还给我们带来好大的惊喜:一条刚钓上来的Sockeye Salmon!大家把冰箱拿到我们旅馆的厨房,Da猪拿出一把崭新光亮的刀子,利落的收拾起鱼来。没多久,一大盘生鱼片就做好了,蘸着酱油和芥末,真是鲜美非常...Dada和家猪合作的烤三文也非常好吃。鱼那么新鲜,怎么做都好吃,一点儿腥味都没有,每块肉吃到嘴里都特别满足。三文油脂肥美,吃到最后好饱...我和家猪这种临渊羡鱼而不会退而结网的人,也能享受到这么好的一餐...谢谢Dada和Da猪的好意!


7月13日 回程

从Seward回到Ahorage的路也很美,虽然我个人觉得不如从McCarthy-Valdez,但是一路上有很多Trail,好吸引人。快到Achorage的时候有一片沼泽,有麋鹿,白头鹰和很多水鸟,满眼的无尽绿意,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南方的水乡。很值得走一会儿。

当年淘金的trail,据说河谷上游有黄金。曾经有人在河中筑起木头大坝,希望能阻止水流,捞起激流中的黄金。结果遭遇洪水,后来又资金不续,宏伟的大坝如今只剩下遗址。

Image

Anchorage最后一餐是在fireweed drive上的韩国Tofu House吃的。虽然门面不起眼,东西却很地道,食客也都是韩国人,水准和我们在dc吃惯的馆子不相上下。12块钱的海鲜豆腐煲套餐,不但料足味美,而且还附送两条金黄焦香的烤鱼,真是大方。海鲜石头饭满是墨斗鱼,香草带出海鲜的鲜甜味道。我们吃了还不满足,特别又打包一份,这不是比飞机餐好吃多了。

回程也很顺利,虽然飞机误点一个小时,但是机场有免费wi-fi,我们又早到,用本子看饱了《法政先锋2》。来和回去的时候我和家猪身边都没人坐,所以我都能够躺下来睡得好死。机组成员大概归乡心切,只用了6小时就准时到达辛辛纳提,也没有耽误转机。回到家真好!

写完啦,谢谢大家观赏!

THE END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8-07-21 8:00

回来啦?你们的摄影器材和技术都那么好,我嫉妒地说。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8-07-21 10:41

那张从山峰流入海中的瀑布真好看,其他照片也好看的。
如果是爱,就怎么也不可怕。
只是梦境而已。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1 12:31

好久没人贴游记了。我真想出去玩啊。好多照片都能引起回忆。我做小飞机居然有高原反应。去浮冰里划船,我们也看到了那海豹三兄弟。 :mrgreen:
云浆未饮结成冰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8-07-21 12:41

笑大你还好说,我出发前专门把你的游记找出来看,结果就写了denali。
你提到的那个富家子弟死在废弃巴士上的故事,我在渡轮上看到有人看,敢情是专门出书了,书名叫做《into the wild》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1 12:48

拿我继续写好了,真不好意思。但是你写的多么好啊,照片也好,人也比我勤奋。 :spamafote:
云浆未饮结成冰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8-07-21 12:55

哪有,其实我好多地方都没去,好多景点都是下车照完相就走,都没有走trail。很多地方回想起来感觉也不够深刻。
不过denali那个巴士我觉得挺闷的,也许我们看的动物不够多。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8-07-21 12:58

照片真好看. 照动物可真不容易啊.
洛洛的游记总是图文并茂真有看头. 这得多少功夫啊. :love019: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1 12:58

那个巴士是很闷,尤其是你还看见了不少动物,我们那年大火到处是烟,能见度非常低,什么也没看到,照片比肉眼看到的还差,我们还坐了两次。第二次是为了露营要进去。 :mrgreen: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8-07-21 13:01

阿大,虽然我同意你的意见---文字好,照片好,人勤奋。但是,你也不能拿这个当做不求上进的借口!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1 13:04

你难道比我上进? :headscratch: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8-07-21 13:08

至少我欠账没有那~么~~~多。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1 13:09

是吗~~~~~~~~~~~~~~~~~~~~~~~~~~~~~~~~~~~~~~~~~~
云浆未饮结成冰

simonsun
Posts: 2663
Joined: 2006-12-24 4:41

Post by simonsun » 2008-07-21 14:29

洛洛 wrote:你提到的那个富家子弟死在废弃巴士上的故事,我在渡轮上看到有人看,敢情是专门出书了,书名叫做《into the wild》
去年拍成电影了。很好看。
Violent delights.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