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界 8/4 更新 cont
Posted: 2008-08-02 18:49
胡导的几部电影,似乎都是关于异世界,从《大醉侠》中观众还不至于完全lost的武侠套路到最后的《画皮》――只存在于他脑海中的蛛网似的令人敬畏的庞大地下迷宫。
《大醉侠》其实是部不太胡导的电影,胡导那充满不安的自我,只在边边角角露出来,绝大部分情节称的上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难怪是大卖座片。不过也并非完全是商业上的妥协吧?他之所以肯拍这电影,应该还是因为这个电影中有令他着迷的元素,碰巧群众对这些元素也颇不缺乏好奇心。据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童话这两个字可圈可点,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幼稚的,孩子气的逃离。后来的胡导当然走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最初的逃离尝试却也不过和世上大多数人一样。
胡导的一些“怪异”爱好在《大醉侠》中已初露端倪。据说他当初看京剧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英姿飒爽的武旦,貌似是有点青春期性幻想似的爱好。金燕子小姐正是这个类型,非常之“正”,富有正义感,冷静能干,偶尔流露出少女可爱的娇憨,总之非常适合给男人YY。据另一种揭胡导老底的说法,他有意亲身上阵扮演大醉侠,难免让人想起“一亲芳泽”之类不正经的用词。事实上,在电影里面金燕子小姐的确没能强悍到底,中间一段在大醉侠身边颇为小鸟依人了一下,大概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中青年胡导的一些愿望。
另一个胡导的特色标签――强悍的黑暗力量,也出现在《大醉侠》中。电影里另一个出彩的角色是庞中玉,坏人带头大哥,金燕子的死对头。不知道该不该说胡导正邪不分的对这个角色倾注了深厚的感情,至少比倾注在大醉侠身上的多的多。也不是没写庞中玉如何为非作歹,然后胡导几乎用了同样的力量来描写他的“坏”和“帅”。庞中玉出场的相关情节,几乎有光从他身上射出来,还总给他穿白衣,抢观众的眼球,相比之下金燕子的衣着很家常。他对坏人的态度似乎有些像青春期的少女对黑道大哥的盲目向往,从那“坏”与“狠”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进一步发自内心的欣赏。
这两点特色似乎都显示着对森严的中年人现实社会的叛离。英姿飒爽的女侠,不适合作母亲,不适合作老婆,更别提作为“偷”的对象,所以她挤不进井井有条的现实世界,只在受不了束缚逃离到异世界的人的幻想中露一小脸。强悍的黑暗力量更是为“正邪分明”的现实社会所不容,胡导对“恶” 的生命力的仰慕终究不像青春期少女那样肆无忌惮,然而大概也在挑战他自己的道德水准了。
然后是《侠女》。《侠女》与《大醉侠》最大的不同在于,《侠女》是一部很“冷”的电影,胡导逃到了更空旷荒凉的地方,开始令观众不安和害怕。
《侠女》中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就是杨慧贞这个角色。金燕子是温暖的,男女老少都会对她有好感。杨慧贞的角色却古怪冷酷,刻意与所有的观众拉开距离。在这部电影里胡导貌似丢掉了最后一点由荷尔蒙引起的对女性的好感。这有点像李安对玉娇龙的感情。简单粗暴的讲,李安爱玉娇龙,不是因为玉娇龙是女人,而是因为他想变成玉娇龙。胡导爱杨慧贞,是因为把她当成理想的载体,而不是作为女人来爱。如果要用大众化的语言来描述杨慧贞,未尝不是为父报仇的坚贞侠女。或许胡导也在用这些貌似正统的框架来掩饰他越走越远的事实。最后胡导拍出来的杨慧贞是人们从没见过的一种类型――抛弃了所有的束缚,得到了空前强大的自由。所有在宗法社会里束缚女人的条条框框,母亲的天职,妻子的天职,杨慧贞统统不屑一顾。在传统电影里会是杨慧贞强大羁绊的顾生,在这部电影里对她没有任何影响力。杨慧贞这个角色常常给人一种“自我”的印象,这正是摆脱了所有束缚随心所欲的再自然不过的结果。
杨慧贞的强大力量,来自于她高强的武功,更来自于她不愿意受束缚的性格。胡导一如既往的被这种力量迷住,精雕细刻,拍出了她“狠”的一面。受到同样关注的还有反派第一小生欧阳年。似乎胡导觉得反派人物天生就有自由与胡作非为的权力?正派人士为了获得这种权力,却必须付出某种代价。比如杨慧贞的抛家弃子。甚至也有顾生,循规蹈矩牲畜无害的生活了很多年之后,顾生突然抛弃了道德底线,中了邪似的暴发出惊人的力量。
然后这三种力量,在电影中都没能坚持到底,纷纷落马夭折。仿佛胡导因为走的太远而突然产生了严重的不安全感,于是开始自我平衡。欧阳年是坏人,按照“正邪分明”的原则天生该死,不用为他的死找任何理由。正派人士就麻烦多了,于是胡导电影的另一个特色,按照前辈挖苦的说法“戏不够和尚凑”应运而生。
佛教,虽然有耐心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太多,它作为残酷社会与黑暗人生的安慰剂的地位却牢固树立已久。所有那些惨酷的故事,末尾和尚出来兜一圈,“曲终奏雅”,观众受惊的心灵得到抚慰,安全返回了现实世界。在电影的前半部,空前的自由带来血腥的杀戮,稍有点良知的观众都会不安,怎么能为了私仇杀掉两百多号人?许多人也许根本就是无辜的?然后这部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镜头出现了,佛法,非常具象化的出现在救赎的第一线,甚至直接感化了旁观的“误入歧途”的顾生,把他拉回了“正常”人循规蹈矩的道路。后半段“惩恶”的重大任务由和尚这种正邪之上的地位超然的角色包办,正派人士则尽量少从事这类任务以免再犯错误――用古老的说法就是“造下杀业”,与其同时,他们尽量赎罪,顾生与妻子不得团圆,杨慧贞看着顾生的背影流泪,无非都是赎罪的表现。
《侠女》――虽然是难得一见的古怪电影,倒似乎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某个传统主题一脉相承――脱离宗法束缚的“侠客”与宗法社会的平衡。侠客与常人比较拥有非常大的自由,不必为别人兢兢业业的活着,还可以任意处置别人的生命。然而这自由难道不是太大了一点?YY着侠客的社会人难道不会因为自己思想的“出格”而产生罪恶感?而且侠客过强的权利也常常引起常人的不安,特别是剥夺别人的生命,这似乎根本就不该是可以赋予个人的权利。为了平衡,侠客的某些权利很自然的被剥夺。他们一般没有幸福的家庭,只能独来独往。侠客故事的结局中,如果这些人没有光荣牺牲,就会飘然远引,仍旧是不被社会接纳的边缘人,或者出家,以枯寂的晚年弥补自己的早年的罪业。严格来讲,侠客这种生物并不存在,一切,无非是被严重束缚的社会人的幻想。然而在这幻想中这些人仍旧得不到自由,现实社会的黑影追过来,逼迫他们自动的把侠客设置成社会边缘人。胡导的这部《侠女》,从这个角度讲真是忠实的古典主义作品。与古代粗简的侠客故事相比,胡导的最大特点是更深刻的思考。古代人似乎常常放肆的幻想一下,末尾随便拉个和尚来点化,快餐似的满足一下YY与负罪感的双重需求。胡导则是非常认真的思索了一下,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会是什么样。他的努力塑造的家常气氛似乎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效果则是两方面的,观众被吓倒了,貌似无害的YY如果真实现了竟然是这样惨酷的故事。胡导本人的结论则大概是――漏洞太多了,此路不通……
在影片后半段出现的和尚并不能给人以heart-warming的感觉。他们更像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给观众带来的惊恐与不安全感比有血有肉的东厂坏人多得多。影片中也并未着力描写他们如何大快人心的收拾坏人与拯救安慰好人。事实上,他们所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弥补正派人士过度杀戮造成的后果,直接帮助他们赎罪,方法是强迫他们出家。当反派人士的力量貌似要压倒正派人士的力量,他们也会伸出援手。他们更像是正邪力量之间的平衡的维持者,并不特别偏帮任何一方。影片中出现的和尚没有姓名,没有个人特征,与其他角色没有情感交流,完全沦为导演表达的工具。胡导对佛教的感觉与一般俗世人对佛教的感觉似乎有很大的不同。在现代社会里,宗教的主要作用与其说是约束世人不要为非作歹,还不如说是给心灵迷惘的人以某种安慰。在民间传说里,常常见到慈眉善目道德高尚的老和尚热心的为愚昧群众排忧解难。胡导看待佛教,却丝毫不见世俗的功利主义,倒更像原始人对于自然神明的态度,因为不了解,故而小心翼翼,始终保持着敬畏与距离。
如果没有这群和尚,这部影片可以称为百分之百的现实主义影片。自从神秘的和尚现身,故事就突然有了玄幻的气氛,但是也只是气氛。就像《天龙八部》中的黑衣老僧,身上的确有出世的气息,但是更可能他只是在藏经阁里努力学习了一辈子的武学天才。鉴于《天龙八部》的其他部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是个现实与超自然并存的世界,读者大可不必发挥过于丰富的想象力。本来武侠这个伪现实题材就已经为作者和读者挣脱现实的藩篱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如果《侠女》这部影片把最后十分钟剪掉,那么也可以说它是一部纯粹的武侠片。但是最后十分钟情势大逆转,横空出世的超自然剧情让观众体会到了晕头转向的感觉……
曾经有一部电影《天地英雄》,有个饱受群众诟病的结尾。强悍的坏人把好人打得惨兮兮,眼看好人队伍就要全灭,突然某好人尸体发出神秘的光芒,进而充斥天地之间,所有的坏人统统literally见光死。当时观众一致的观感就是――导演天真的不能接受好人全灭的方式,但是他自己讲的故事被自己逼到了死角,于是幼稚的引入超自然力量,“耍了观众一把”。《天地英雄》的结尾与《侠女》的结尾有某种神秘的相似之处,但又有一点非常微妙的不同。《天地英雄》的故事是导演自己一步步走入死路,狭道中难以回头。而《侠女》,在最后十分钟之前仍然是开放式结局,然后导演突然将死了自己,又突然引入超自然情节起死回生。
简单粗暴的讲,《天地英雄》体现了导演心中的矛盾,对黑暗现实的深刻悲观,但是又挣扎着不愿接受。胡导心中的情结似乎更复杂一些。胡导并不觉得“邪”一定会胜“正”,但是,“正”对“邪”也并不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事实上倒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平衡。欧阳年死了,又有新坏人层出不穷的冒出来和好人作对,好人这边也及时加入了和尚这一派新生力量,貌似会无穷无尽的斗下去,但是好人终究还是占了一点上风。但是又但是,好人身上有很容易被坏人利用的弱点。当和尚不表现出任何七情六欲的时候,坏人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而当和尚稍稍流露出令观众有亲切感的慈悲之心时,坏人就完全占了上风。
写到这里,再次痛感胡导之宗教观与世俗的不同。在民间传说里,老和尚就好像是reset键,只要老和尚出马,没有搞不定的问题。哪怕是肉体上牺牲了,好比被谢逊活活打死的空见“神僧”,他的精神仍旧可以感化最暴戾的坏人,引导他们向善。但是胡导对老和尚却似乎并不这么信任。胡导的和尚并不能压倒性的制服坏人,偶尔还会失手,而且对坏人毫无感化作用,他们把好人管的服服帖帖的那种魔力在坏人面前完全消失了。或许也可以说胡导对黑暗现实――就算不悲观,也绝不敢轻视?对于可能的拯救力量,他倒是抱着一丝结结实实的怀疑,事实上是稍有点理智而无法盲信的人的必有的怀疑。然而他也不想让好人全灭,所以最终从伪现实世界走到超自然世界,寄希望于在更远一点的异世界中,有些事情可以超自然的发生,虽然也只是渺茫模糊的希望。
《大醉侠》其实是部不太胡导的电影,胡导那充满不安的自我,只在边边角角露出来,绝大部分情节称的上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难怪是大卖座片。不过也并非完全是商业上的妥协吧?他之所以肯拍这电影,应该还是因为这个电影中有令他着迷的元素,碰巧群众对这些元素也颇不缺乏好奇心。据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童话这两个字可圈可点,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幼稚的,孩子气的逃离。后来的胡导当然走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最初的逃离尝试却也不过和世上大多数人一样。
胡导的一些“怪异”爱好在《大醉侠》中已初露端倪。据说他当初看京剧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英姿飒爽的武旦,貌似是有点青春期性幻想似的爱好。金燕子小姐正是这个类型,非常之“正”,富有正义感,冷静能干,偶尔流露出少女可爱的娇憨,总之非常适合给男人YY。据另一种揭胡导老底的说法,他有意亲身上阵扮演大醉侠,难免让人想起“一亲芳泽”之类不正经的用词。事实上,在电影里面金燕子小姐的确没能强悍到底,中间一段在大醉侠身边颇为小鸟依人了一下,大概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中青年胡导的一些愿望。
另一个胡导的特色标签――强悍的黑暗力量,也出现在《大醉侠》中。电影里另一个出彩的角色是庞中玉,坏人带头大哥,金燕子的死对头。不知道该不该说胡导正邪不分的对这个角色倾注了深厚的感情,至少比倾注在大醉侠身上的多的多。也不是没写庞中玉如何为非作歹,然后胡导几乎用了同样的力量来描写他的“坏”和“帅”。庞中玉出场的相关情节,几乎有光从他身上射出来,还总给他穿白衣,抢观众的眼球,相比之下金燕子的衣着很家常。他对坏人的态度似乎有些像青春期的少女对黑道大哥的盲目向往,从那“坏”与“狠”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进一步发自内心的欣赏。
这两点特色似乎都显示着对森严的中年人现实社会的叛离。英姿飒爽的女侠,不适合作母亲,不适合作老婆,更别提作为“偷”的对象,所以她挤不进井井有条的现实世界,只在受不了束缚逃离到异世界的人的幻想中露一小脸。强悍的黑暗力量更是为“正邪分明”的现实社会所不容,胡导对“恶” 的生命力的仰慕终究不像青春期少女那样肆无忌惮,然而大概也在挑战他自己的道德水准了。
然后是《侠女》。《侠女》与《大醉侠》最大的不同在于,《侠女》是一部很“冷”的电影,胡导逃到了更空旷荒凉的地方,开始令观众不安和害怕。
《侠女》中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就是杨慧贞这个角色。金燕子是温暖的,男女老少都会对她有好感。杨慧贞的角色却古怪冷酷,刻意与所有的观众拉开距离。在这部电影里胡导貌似丢掉了最后一点由荷尔蒙引起的对女性的好感。这有点像李安对玉娇龙的感情。简单粗暴的讲,李安爱玉娇龙,不是因为玉娇龙是女人,而是因为他想变成玉娇龙。胡导爱杨慧贞,是因为把她当成理想的载体,而不是作为女人来爱。如果要用大众化的语言来描述杨慧贞,未尝不是为父报仇的坚贞侠女。或许胡导也在用这些貌似正统的框架来掩饰他越走越远的事实。最后胡导拍出来的杨慧贞是人们从没见过的一种类型――抛弃了所有的束缚,得到了空前强大的自由。所有在宗法社会里束缚女人的条条框框,母亲的天职,妻子的天职,杨慧贞统统不屑一顾。在传统电影里会是杨慧贞强大羁绊的顾生,在这部电影里对她没有任何影响力。杨慧贞这个角色常常给人一种“自我”的印象,这正是摆脱了所有束缚随心所欲的再自然不过的结果。
杨慧贞的强大力量,来自于她高强的武功,更来自于她不愿意受束缚的性格。胡导一如既往的被这种力量迷住,精雕细刻,拍出了她“狠”的一面。受到同样关注的还有反派第一小生欧阳年。似乎胡导觉得反派人物天生就有自由与胡作非为的权力?正派人士为了获得这种权力,却必须付出某种代价。比如杨慧贞的抛家弃子。甚至也有顾生,循规蹈矩牲畜无害的生活了很多年之后,顾生突然抛弃了道德底线,中了邪似的暴发出惊人的力量。
然后这三种力量,在电影中都没能坚持到底,纷纷落马夭折。仿佛胡导因为走的太远而突然产生了严重的不安全感,于是开始自我平衡。欧阳年是坏人,按照“正邪分明”的原则天生该死,不用为他的死找任何理由。正派人士就麻烦多了,于是胡导电影的另一个特色,按照前辈挖苦的说法“戏不够和尚凑”应运而生。
佛教,虽然有耐心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太多,它作为残酷社会与黑暗人生的安慰剂的地位却牢固树立已久。所有那些惨酷的故事,末尾和尚出来兜一圈,“曲终奏雅”,观众受惊的心灵得到抚慰,安全返回了现实世界。在电影的前半部,空前的自由带来血腥的杀戮,稍有点良知的观众都会不安,怎么能为了私仇杀掉两百多号人?许多人也许根本就是无辜的?然后这部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镜头出现了,佛法,非常具象化的出现在救赎的第一线,甚至直接感化了旁观的“误入歧途”的顾生,把他拉回了“正常”人循规蹈矩的道路。后半段“惩恶”的重大任务由和尚这种正邪之上的地位超然的角色包办,正派人士则尽量少从事这类任务以免再犯错误――用古老的说法就是“造下杀业”,与其同时,他们尽量赎罪,顾生与妻子不得团圆,杨慧贞看着顾生的背影流泪,无非都是赎罪的表现。
《侠女》――虽然是难得一见的古怪电影,倒似乎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某个传统主题一脉相承――脱离宗法束缚的“侠客”与宗法社会的平衡。侠客与常人比较拥有非常大的自由,不必为别人兢兢业业的活着,还可以任意处置别人的生命。然而这自由难道不是太大了一点?YY着侠客的社会人难道不会因为自己思想的“出格”而产生罪恶感?而且侠客过强的权利也常常引起常人的不安,特别是剥夺别人的生命,这似乎根本就不该是可以赋予个人的权利。为了平衡,侠客的某些权利很自然的被剥夺。他们一般没有幸福的家庭,只能独来独往。侠客故事的结局中,如果这些人没有光荣牺牲,就会飘然远引,仍旧是不被社会接纳的边缘人,或者出家,以枯寂的晚年弥补自己的早年的罪业。严格来讲,侠客这种生物并不存在,一切,无非是被严重束缚的社会人的幻想。然而在这幻想中这些人仍旧得不到自由,现实社会的黑影追过来,逼迫他们自动的把侠客设置成社会边缘人。胡导的这部《侠女》,从这个角度讲真是忠实的古典主义作品。与古代粗简的侠客故事相比,胡导的最大特点是更深刻的思考。古代人似乎常常放肆的幻想一下,末尾随便拉个和尚来点化,快餐似的满足一下YY与负罪感的双重需求。胡导则是非常认真的思索了一下,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会是什么样。他的努力塑造的家常气氛似乎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效果则是两方面的,观众被吓倒了,貌似无害的YY如果真实现了竟然是这样惨酷的故事。胡导本人的结论则大概是――漏洞太多了,此路不通……
在影片后半段出现的和尚并不能给人以heart-warming的感觉。他们更像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给观众带来的惊恐与不安全感比有血有肉的东厂坏人多得多。影片中也并未着力描写他们如何大快人心的收拾坏人与拯救安慰好人。事实上,他们所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弥补正派人士过度杀戮造成的后果,直接帮助他们赎罪,方法是强迫他们出家。当反派人士的力量貌似要压倒正派人士的力量,他们也会伸出援手。他们更像是正邪力量之间的平衡的维持者,并不特别偏帮任何一方。影片中出现的和尚没有姓名,没有个人特征,与其他角色没有情感交流,完全沦为导演表达的工具。胡导对佛教的感觉与一般俗世人对佛教的感觉似乎有很大的不同。在现代社会里,宗教的主要作用与其说是约束世人不要为非作歹,还不如说是给心灵迷惘的人以某种安慰。在民间传说里,常常见到慈眉善目道德高尚的老和尚热心的为愚昧群众排忧解难。胡导看待佛教,却丝毫不见世俗的功利主义,倒更像原始人对于自然神明的态度,因为不了解,故而小心翼翼,始终保持着敬畏与距离。
如果没有这群和尚,这部影片可以称为百分之百的现实主义影片。自从神秘的和尚现身,故事就突然有了玄幻的气氛,但是也只是气氛。就像《天龙八部》中的黑衣老僧,身上的确有出世的气息,但是更可能他只是在藏经阁里努力学习了一辈子的武学天才。鉴于《天龙八部》的其他部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是个现实与超自然并存的世界,读者大可不必发挥过于丰富的想象力。本来武侠这个伪现实题材就已经为作者和读者挣脱现实的藩篱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如果《侠女》这部影片把最后十分钟剪掉,那么也可以说它是一部纯粹的武侠片。但是最后十分钟情势大逆转,横空出世的超自然剧情让观众体会到了晕头转向的感觉……
曾经有一部电影《天地英雄》,有个饱受群众诟病的结尾。强悍的坏人把好人打得惨兮兮,眼看好人队伍就要全灭,突然某好人尸体发出神秘的光芒,进而充斥天地之间,所有的坏人统统literally见光死。当时观众一致的观感就是――导演天真的不能接受好人全灭的方式,但是他自己讲的故事被自己逼到了死角,于是幼稚的引入超自然力量,“耍了观众一把”。《天地英雄》的结尾与《侠女》的结尾有某种神秘的相似之处,但又有一点非常微妙的不同。《天地英雄》的故事是导演自己一步步走入死路,狭道中难以回头。而《侠女》,在最后十分钟之前仍然是开放式结局,然后导演突然将死了自己,又突然引入超自然情节起死回生。
简单粗暴的讲,《天地英雄》体现了导演心中的矛盾,对黑暗现实的深刻悲观,但是又挣扎着不愿接受。胡导心中的情结似乎更复杂一些。胡导并不觉得“邪”一定会胜“正”,但是,“正”对“邪”也并不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事实上倒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平衡。欧阳年死了,又有新坏人层出不穷的冒出来和好人作对,好人这边也及时加入了和尚这一派新生力量,貌似会无穷无尽的斗下去,但是好人终究还是占了一点上风。但是又但是,好人身上有很容易被坏人利用的弱点。当和尚不表现出任何七情六欲的时候,坏人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而当和尚稍稍流露出令观众有亲切感的慈悲之心时,坏人就完全占了上风。
写到这里,再次痛感胡导之宗教观与世俗的不同。在民间传说里,老和尚就好像是reset键,只要老和尚出马,没有搞不定的问题。哪怕是肉体上牺牲了,好比被谢逊活活打死的空见“神僧”,他的精神仍旧可以感化最暴戾的坏人,引导他们向善。但是胡导对老和尚却似乎并不这么信任。胡导的和尚并不能压倒性的制服坏人,偶尔还会失手,而且对坏人毫无感化作用,他们把好人管的服服帖帖的那种魔力在坏人面前完全消失了。或许也可以说胡导对黑暗现实――就算不悲观,也绝不敢轻视?对于可能的拯救力量,他倒是抱着一丝结结实实的怀疑,事实上是稍有点理智而无法盲信的人的必有的怀疑。然而他也不想让好人全灭,所以最终从伪现实世界走到超自然世界,寄希望于在更远一点的异世界中,有些事情可以超自然的发生,虽然也只是渺茫模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