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忽然起意重看“辣手神探”,然后,本来想看“英雄本色”,一不注意把“英雄本色2”翻出来了,就囫囵吞枣地看了看。结果得到一个重大发现:吴宇森的重要的 recurrent themes 之一,既不是对枪支的 fetish,也不是到处乱飞的白鸽子,而是卧底,或者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的角色。这个主题的最集中的表现当然是“辣手神探”里梁朝伟演的卧底,委屈而纠结得一塌糊涂,后来这个故事被刘镇伟麦兆辉抄了去,乘以二,变成了“无间道”。
想一想,其实同样的故事早已被吴宇森自己再利用过了,就是“Face/Off”。里面的主题也是 a man who pretends to be someone he is not. 那部片子真是把卧底和改扮的故事推向了新的高潮。
为什么英雄本色2给了我这个重要发现呢?本来这部片子饱受诟病,被普遍认为是趁机捞一把的续貂滥作(当然这个结论也没错),当时吴宇森跟徐克就因为拍此片发生艺术分歧而兄弟反目闹翻了。我是很早很早以前看的,当时急急忙忙地把它dismiss掉,现在一看,咦?居然也有一段很纠结很委屈的卧底桥段!(张国荣和狄龙两兄弟都去卧底,结果狄龙不得不朝张国荣开两枪向黑帮老板表忠心。)这就说明吴导的卧底情结无论如何不是偶然的。
最神奇的是,当我把曾经看了好几次的“喋血双雄”拿出来看的时候,明明记得里面李修贤是个再正不过的警察,居然开头也有一小段扮了卧底!敲钉转角,再无怀疑。吴导的确在不得不乔装改扮的人物中寄托了很大的真情哦。
吴宇森最有效的影片是他在去美国之前拍的那些,最重要的是一种压抑的psychological tension,只能用火爆到荒诞的枪战(加上程小东的专家动作设计)来宣泄。而他到了美国以后,这一股憋着的气就泄了,拍出的电影也就庸俗了,苍白无力。这个现象让人浮想联翩,为什么呢?他在香港憋的那股气,是什么,又是怎样在好莱坞泄掉的。
理论之一是钱。吴宇森小时候很穷,他总是忆苦思甜地说成长过程如何如何的苦,还拍了一部“喋血街头”来回忆自己的早年噩梦(本来要拍“英雄本色”前传,跟徐克闹翻后,各自拍了自己的version,而徐克的version挂了英雄本色3的牌子),而且英雄本色里周润发“我衰了三年”的控诉也是吴导的心声。也许他的港片中极度郁结,急待爆发的感情,就是对事业和经济状况的反应,而后来的泄气也是因为富起来了的结果?
嗯,也许是这样的。不过,其实英雄本色其实已经让他风靡了亚非拉,不,只是全亚洲而已。但是他在之后的几部片子里的压抑和宣泄,似乎没有太大的缓和,在“喋血街头”里甚至更加黑暗。
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因为他移民美国而彻底改变了呢?这跟他对掩盖真实身份的主题有没有关系涅?我觉得是有的。我觉得他在美国的日子过得挺滋润,挺开心,过去曾经让他纠结郁闷的什么事,在阳光灿烂的西海岸烟消云散了。也许是因为,地方太大,认识他的人很少,给了他更多的自由?
不知道,我只知道的,他的作品忽然之间就失去了伤心和压抑的气氛,也失去了对所谓兄弟义气的兴趣和男人之间的暧昧,可以说,他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开心的人,某种重大的烦恼在短期内灰飞烟灭,他的作品也随之失去了魔法。可惜,在好莱坞里当导演,八卦丝毫没有,除非你跟大明星结婚,比香港媒体(已经很合作很给面子了)更加无踪迹可循,完全不知道他的鸿运落在何处。

喋血双雄

辣手神探

喋血街头

英雄本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