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热闹: 印方华玳读后感
Posted: 2004-06-23 11:51
有朋友替我找出来在后花园旧版没有湮灭的读后感, 我也来凑热闹, 西西.
迟到的评论, 因为刚开始抗的时候这部小说我完全看不下去. 大结局后很久的今天, 才有了时间来看, 居然就看进去了, 并有感想如下.
小说的开头, 因诺讲她的婚姻生活, 令我一下子联想到鲁讯的幸福的家庭. 从表面上看, 因诺的婚姻生活和鲁讯笔下那个小文人幻想中的幸福家庭当然是大不相同, 然而都是让人一看就是饭特西的, 不真实的生活. 因诺的婚姻生活太象小资幻想中的美满家庭, 样样不缺, 相敬如宾, 偏偏让人感到这样的婚姻生活一点不吸引. 没有过日子的油烟气, 没有摩擦也没有热情, 不象夫妇, 更象是合资公司, 或者roommates. 让我想到以前讨论婚姻生活时大家说到付出和得到的百分比. 因诺和斯华在婚姻中的付出和得到大概就是非常平等. 而我的观念中, 婚姻的正反馈是大家不在乎多付出一点, 而多付出的这一点得到对方的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扯远了, anyway, 因诺在得知斯华外遇后的反应倒也最自然不过, 和合资人欺骗你后的反应正好是一样的. 首先当然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尽量不受到损失, 然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报复则是人之常情. 我们没有看到一夜夫妻百日恩, 没有看到因诺对斯华有任何的关怀与关切之情, 甚至没有人之常情的好奇心. 因诺之于方楚, 和我在郁闷时找本小说或找部电影看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方楚是人, 有感觉, 会受伤, 因诺的自私残忍本质在与方楚的关系中暴露无遗.
和因诺相比, 我觉得斯华写得更为成功, 象海伦说的, 给人的感觉是悲悯. 做为已婚人士, 本来对第二者第三者都该鄙夷才对. 斯华的一生, 本来是要给我们一个样板, 人如何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最后却是告诉我们人是多么藐小多么无力, 与自己, 包括自己的欲望的战争, 是多么的无望.还拿公司来打比方, 斯华的事业家庭, 都象一个运转良好的企业, 管理人头脑清醒, 对经济环境和公司情况都胸有成竹, 有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 又有足够的能力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问题在于, 一个人, 有感情有欲望会冲动的人, 能不能够真的象一个企业, 只根据收支帐本行动? 在遇到倪之前, 斯华自然以为他是可以的.
跟倪呢, 那当然无论如何是玩火, 也就是说, 是非常高风险, 一不小心就会颠覆根本的事情, 所以斯华非常清楚他是不能干的. 不能干的事情他偏偏就干了, 而且非常不潇洒地陷了进去, 然后被毁了. WHY?
斯华一生中干的每一件事情, 都是非常理智利弊非常清楚的. 是个人大概都会干点知道没有好处但忍不住想干的事情吧? 比如春光明媚的时候不上课去郊外玩, 比如明明知道醒了以后头会疼但先醉了再说. 只有斯华不会. 但斯华不是不想. 斯华想完了, 分析完了, 又乖乖地上课去了. 因为去上课才是利益最大化的做法. 但是自律越严越久, 欲望的压抑和膨胀就越厉害, 禁果的滋味越香甜引人. 此其一.
然后的问题是斯华爱因诺吗? 爱的. 因诺不仅是斯华的梦中情人, 也是斯华同学朋友很多人的梦中情人, 娶到因诺, 就好比考到全班全校第一名, 所以斯华爱因诺, 首先是象一个好学生爱全班全校第一名. 大钻戒是爱的证明吗? 你倒告诉我为了拿高分通宵做project是不是爱的证明? 然后他们的家庭生活, 其实并不温馨. 反倒是和碧玳的关系, 更接近普通的家庭生活, 红烧五花肉的烟火气, 碧玳的撒娇使性, 小诡计, 都让生活更加趣致. 再加上偷情的刺激使快乐加倍, 斯华简直就不可能不越来越爱往碧玳那里跑. 此其二.
多年的成功经验, 使斯华对自己掌控命运的能力逾加自信. 从最开始的小心怡怡不逾矩, 只用男秘书, 到开始用女秘书, 到与女秘书偷情, 根本上是因为觉得自信的增加. 华尔街有名的投机高手, 虽然曾经赚过成万上亿的钱, 绝大多数却以破产收场, 就是因为随着自信的增加, 所冒的风险越来越大, 自信增加到盲目的阶段, 就会去冒自己冒不起的风险. 斯华对自己是何等自信, 重仓卖空, 眼睛里面看到的, 只有投机成功的收益, 没有投机失败的损失, 甚至不屑于hedge一下来控制风险. 同样的原因, 才会最后对碧玳倾情投入, 却对碧玳的成长与变化视而不见. 此其三.
华尔街的投机高手玩的是钱, 损失的也是钱. 斯华玩的是命运, 失败的是整个人生.
方楚和碧玳这两个角色写得很单薄, 尤其是方楚, 我也没啥好评的了. 不过我对碧玳倒也并没有太多反感. 她之离开斯华, 是自然的成长过程, 要留下来才怪呢.
然后这就要说到为什么我刚开始的时候看不下去了. 这篇小说, 芜枝蔓节实在太多, 人物关系搞得人头昏脑涨, 整体布局七零八落, 风格也不协调. 方和玳虽然不出彩, 至少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什么冷海, 坤少, 董纳, 简直不知道他们出现的目的是什么, 效果则是转移视线, 削弱主线与主角, 令故事与叙事风格都不连续. 铁柏与达骁比较精彩, 但是作为单独的故事效果更好. 凯融和菲诺走的则是纯言情的路子, 我对这类东西一向不大有研究.
成篇以后为什么又看下去了呢? 成篇以后虽然这些毛病都还在, 但毕竟故事线索比较清楚了, 人物的个性特征凸显出来了. 而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都是比较复杂, 所以有看头的. 象斯华令人悲悯, 而不是可以简单地以红杏出墙, 道德败坏, 死了活该来概括, 就是很成功的人物塑造了.
而这又离不开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 整个小说的背景透着虚, 人物的背景则透着假. 首先要我说一大帮子朋友兜兜转转都海归了就透着那么不真实, 尤其是从年龄推断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 但是细节上可以看出是很下工夫也见功力的, 细节的生动真实让人看着看着就如临其境, 忘了背景的虚假了.
作品的最后, 大概作者自己对他铺的大摊子要么是开始不耐烦起来了, 要么是驾驭不了了, 马马虎虎地给每个人安排下一个结局, 就完了. 看大结局, 就好象是看突然断了资金被迫结束的电视剧最后一集, 我对作者很是不满意.
终于我要说到铁柏了. 现在才说到他, 完全是因为我的唠叨本性. 我本来以为三言两语就可以结束四角恋的.
铁柏似乎是所有人当中最离经叛道的一个, 我在他身上却找到最多的认同感, 最感到亲切. 当然我不是同性恋.
铁柏从小到大是被推着走的, 非常被动性的. 小时候打架是被欺负以后逼不得已的反抗, 长大后努力学习是为了不让父母亲人伤心, 打架进派出所不过是个从犯, 连跟人上床都是别人主动找到他头上. 铁柏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呢? 没有, 不过是混到哪里算哪里. 不要说理想和追求了, 铁柏连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都还一直搞不清呢. 铁柏这一生没追求过印诺, 也没追求过任何其他东西. 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外力加在他身上的. 铁柏不算太有天赋,所以出人头地是需要悬梁刺股的, 但是因为没有理想志气所以缺乏原动力. 但是有一点小聪明, 被推着稍稍努点力总也能混个不冒尖也不落后的中不留位置.
我并不喜欢铁柏, 因为在他男子汉的外表和无数个TNND后面, 是掩饰不住的软弱的灵魂, 而镜照出我们自己的随波逐流, 无所作为. 但我认同于铁柏的善良本性,认同于他在随遇而安的同时尽力享受人生。而我无法不同情铁柏, 固然是因为无法不对自己, 因而也对铁柏宽容一点, 也因为命运对铁柏更为残酷, 不允许他随波逐流, 令他对人生的难题无从逃避: who am I?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 至少一次问过自己那些根本的人生问题: Who am I? Why am I her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my life? etc。而这样的追寻多半是无疾而终,我们有无数逼迫人的柴米油盐问题要首先解决。我们宁可沉醉于风花雪月而逃避那些伤脑筋的,虽然是根本的,却无助于付帐单的问题。
被命运逼到墙角的铁柏本已退无可退,但铁柏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没有勇气直面人生。他的第一反应,仍然是自欺欺人的驼鸟式的。曹帛之于铁柏,是稻草之于行将溺毙之人。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人,行为看似主动,实质上却是如此的无奈。稻草救不了人,曹帛也不是铁柏的港湾。
铁柏这一段的叙事风格,也是我喜欢的,干脆干净,不拖泥带水,人物用行动说话.但是问题是铁柏的故事为什么要夹在四角恋中来讲呢? 只因为铁柏一生中只爱过斯华? 没有足够的铺垫,看不出来为什么.非落和曹帛是这一段中的败笔, 非常平面化和概念化.
达晓和铁柏对照起来看是很有意思的. 和铁柏的随波逐流相反, 达骁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人非常认真. 一开始,达骁想作的是才高于顶, 风流倜傥, 潇洒不羁的艺术家. 达骁那么聪明的人, 爱情也好, 学业也好, 稍稍屈就一下就风调雨顺的事情,就是不肯,因为达骁认为那样就不是达骁了. 达骁太年轻, 不懂得每个人被生活所塑造后都不可能再是纯粹的他自己. 达骁太骄傲, 以为凭着总是拿头奖的设计就可以所向披靡, 战无不胜.
达骁因为打架被处分, 是因为写来方便吧? 读者看了不禁想, 如果不打架, 达骁的人生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其实象达骁这样的人, 在这样的社会里, 迟早会碰壁, 不是这件事情, 达骁总会干出一件其他什么事情来自毁前程. 22岁的人生, 其实还根本没有开始, 谈何自毁前程? 毁掉的, 是达骁的骄傲与自信. 达骁再不敢说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人. 达骁要做社会要他做的人了. 一如即往, 达骁很认真. 这一次, 和达骁做对的, 还是达骁自己, 是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的他的本性.
我们和达骁比较疏离, 因为我们没有达骁那样的才华也没有达骁那样的坚持. 我们看小说的时候和达骁比较疏离, 则是因为达骁的叙事者过于认真, 和达骁一样, 不停地分析达骁自己和达骁周围的人, 生怕读者不懂得达骁为什么这样作, 为什么那样想. 这个倾向, 到了思捷那里变本加历. 结果作为读者我们对达骁到底干了些什么反而印象淡薄.
达骁的故事, 和铁柏一样, 单独出来更好.
虽然这篇小说有种种缺点, 但象老大一语中的地说的, 最大的好处, 是给了我们几个性格丰满复杂, 真实有回味的人物. 我的感想, 和作者的本意, 也许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塑造出不受作者控制的, 有自己生命力的人物, 不正是每个作者最大的愿望? 而评论的人, 无论如何紧贴作品本身, 也不过是在浇自己的块垒而已. 大家看完一笑拉倒.
原著在此: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t=361
迟到的评论, 因为刚开始抗的时候这部小说我完全看不下去. 大结局后很久的今天, 才有了时间来看, 居然就看进去了, 并有感想如下.
小说的开头, 因诺讲她的婚姻生活, 令我一下子联想到鲁讯的幸福的家庭. 从表面上看, 因诺的婚姻生活和鲁讯笔下那个小文人幻想中的幸福家庭当然是大不相同, 然而都是让人一看就是饭特西的, 不真实的生活. 因诺的婚姻生活太象小资幻想中的美满家庭, 样样不缺, 相敬如宾, 偏偏让人感到这样的婚姻生活一点不吸引. 没有过日子的油烟气, 没有摩擦也没有热情, 不象夫妇, 更象是合资公司, 或者roommates. 让我想到以前讨论婚姻生活时大家说到付出和得到的百分比. 因诺和斯华在婚姻中的付出和得到大概就是非常平等. 而我的观念中, 婚姻的正反馈是大家不在乎多付出一点, 而多付出的这一点得到对方的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扯远了, anyway, 因诺在得知斯华外遇后的反应倒也最自然不过, 和合资人欺骗你后的反应正好是一样的. 首先当然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尽量不受到损失, 然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报复则是人之常情. 我们没有看到一夜夫妻百日恩, 没有看到因诺对斯华有任何的关怀与关切之情, 甚至没有人之常情的好奇心. 因诺之于方楚, 和我在郁闷时找本小说或找部电影看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方楚是人, 有感觉, 会受伤, 因诺的自私残忍本质在与方楚的关系中暴露无遗.
和因诺相比, 我觉得斯华写得更为成功, 象海伦说的, 给人的感觉是悲悯. 做为已婚人士, 本来对第二者第三者都该鄙夷才对. 斯华的一生, 本来是要给我们一个样板, 人如何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最后却是告诉我们人是多么藐小多么无力, 与自己, 包括自己的欲望的战争, 是多么的无望.还拿公司来打比方, 斯华的事业家庭, 都象一个运转良好的企业, 管理人头脑清醒, 对经济环境和公司情况都胸有成竹, 有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 又有足够的能力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问题在于, 一个人, 有感情有欲望会冲动的人, 能不能够真的象一个企业, 只根据收支帐本行动? 在遇到倪之前, 斯华自然以为他是可以的.
跟倪呢, 那当然无论如何是玩火, 也就是说, 是非常高风险, 一不小心就会颠覆根本的事情, 所以斯华非常清楚他是不能干的. 不能干的事情他偏偏就干了, 而且非常不潇洒地陷了进去, 然后被毁了. WHY?
斯华一生中干的每一件事情, 都是非常理智利弊非常清楚的. 是个人大概都会干点知道没有好处但忍不住想干的事情吧? 比如春光明媚的时候不上课去郊外玩, 比如明明知道醒了以后头会疼但先醉了再说. 只有斯华不会. 但斯华不是不想. 斯华想完了, 分析完了, 又乖乖地上课去了. 因为去上课才是利益最大化的做法. 但是自律越严越久, 欲望的压抑和膨胀就越厉害, 禁果的滋味越香甜引人. 此其一.
然后的问题是斯华爱因诺吗? 爱的. 因诺不仅是斯华的梦中情人, 也是斯华同学朋友很多人的梦中情人, 娶到因诺, 就好比考到全班全校第一名, 所以斯华爱因诺, 首先是象一个好学生爱全班全校第一名. 大钻戒是爱的证明吗? 你倒告诉我为了拿高分通宵做project是不是爱的证明? 然后他们的家庭生活, 其实并不温馨. 反倒是和碧玳的关系, 更接近普通的家庭生活, 红烧五花肉的烟火气, 碧玳的撒娇使性, 小诡计, 都让生活更加趣致. 再加上偷情的刺激使快乐加倍, 斯华简直就不可能不越来越爱往碧玳那里跑. 此其二.
多年的成功经验, 使斯华对自己掌控命运的能力逾加自信. 从最开始的小心怡怡不逾矩, 只用男秘书, 到开始用女秘书, 到与女秘书偷情, 根本上是因为觉得自信的增加. 华尔街有名的投机高手, 虽然曾经赚过成万上亿的钱, 绝大多数却以破产收场, 就是因为随着自信的增加, 所冒的风险越来越大, 自信增加到盲目的阶段, 就会去冒自己冒不起的风险. 斯华对自己是何等自信, 重仓卖空, 眼睛里面看到的, 只有投机成功的收益, 没有投机失败的损失, 甚至不屑于hedge一下来控制风险. 同样的原因, 才会最后对碧玳倾情投入, 却对碧玳的成长与变化视而不见. 此其三.
华尔街的投机高手玩的是钱, 损失的也是钱. 斯华玩的是命运, 失败的是整个人生.
方楚和碧玳这两个角色写得很单薄, 尤其是方楚, 我也没啥好评的了. 不过我对碧玳倒也并没有太多反感. 她之离开斯华, 是自然的成长过程, 要留下来才怪呢.
然后这就要说到为什么我刚开始的时候看不下去了. 这篇小说, 芜枝蔓节实在太多, 人物关系搞得人头昏脑涨, 整体布局七零八落, 风格也不协调. 方和玳虽然不出彩, 至少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什么冷海, 坤少, 董纳, 简直不知道他们出现的目的是什么, 效果则是转移视线, 削弱主线与主角, 令故事与叙事风格都不连续. 铁柏与达骁比较精彩, 但是作为单独的故事效果更好. 凯融和菲诺走的则是纯言情的路子, 我对这类东西一向不大有研究.
成篇以后为什么又看下去了呢? 成篇以后虽然这些毛病都还在, 但毕竟故事线索比较清楚了, 人物的个性特征凸显出来了. 而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都是比较复杂, 所以有看头的. 象斯华令人悲悯, 而不是可以简单地以红杏出墙, 道德败坏, 死了活该来概括, 就是很成功的人物塑造了.
而这又离不开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 整个小说的背景透着虚, 人物的背景则透着假. 首先要我说一大帮子朋友兜兜转转都海归了就透着那么不真实, 尤其是从年龄推断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 但是细节上可以看出是很下工夫也见功力的, 细节的生动真实让人看着看着就如临其境, 忘了背景的虚假了.
作品的最后, 大概作者自己对他铺的大摊子要么是开始不耐烦起来了, 要么是驾驭不了了, 马马虎虎地给每个人安排下一个结局, 就完了. 看大结局, 就好象是看突然断了资金被迫结束的电视剧最后一集, 我对作者很是不满意.
终于我要说到铁柏了. 现在才说到他, 完全是因为我的唠叨本性. 我本来以为三言两语就可以结束四角恋的.
铁柏似乎是所有人当中最离经叛道的一个, 我在他身上却找到最多的认同感, 最感到亲切. 当然我不是同性恋.
铁柏从小到大是被推着走的, 非常被动性的. 小时候打架是被欺负以后逼不得已的反抗, 长大后努力学习是为了不让父母亲人伤心, 打架进派出所不过是个从犯, 连跟人上床都是别人主动找到他头上. 铁柏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呢? 没有, 不过是混到哪里算哪里. 不要说理想和追求了, 铁柏连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都还一直搞不清呢. 铁柏这一生没追求过印诺, 也没追求过任何其他东西. 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外力加在他身上的. 铁柏不算太有天赋,所以出人头地是需要悬梁刺股的, 但是因为没有理想志气所以缺乏原动力. 但是有一点小聪明, 被推着稍稍努点力总也能混个不冒尖也不落后的中不留位置.
我并不喜欢铁柏, 因为在他男子汉的外表和无数个TNND后面, 是掩饰不住的软弱的灵魂, 而镜照出我们自己的随波逐流, 无所作为. 但我认同于铁柏的善良本性,认同于他在随遇而安的同时尽力享受人生。而我无法不同情铁柏, 固然是因为无法不对自己, 因而也对铁柏宽容一点, 也因为命运对铁柏更为残酷, 不允许他随波逐流, 令他对人生的难题无从逃避: who am I?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 至少一次问过自己那些根本的人生问题: Who am I? Why am I her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my life? etc。而这样的追寻多半是无疾而终,我们有无数逼迫人的柴米油盐问题要首先解决。我们宁可沉醉于风花雪月而逃避那些伤脑筋的,虽然是根本的,却无助于付帐单的问题。
被命运逼到墙角的铁柏本已退无可退,但铁柏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没有勇气直面人生。他的第一反应,仍然是自欺欺人的驼鸟式的。曹帛之于铁柏,是稻草之于行将溺毙之人。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人,行为看似主动,实质上却是如此的无奈。稻草救不了人,曹帛也不是铁柏的港湾。
铁柏这一段的叙事风格,也是我喜欢的,干脆干净,不拖泥带水,人物用行动说话.但是问题是铁柏的故事为什么要夹在四角恋中来讲呢? 只因为铁柏一生中只爱过斯华? 没有足够的铺垫,看不出来为什么.非落和曹帛是这一段中的败笔, 非常平面化和概念化.
达晓和铁柏对照起来看是很有意思的. 和铁柏的随波逐流相反, 达骁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人非常认真. 一开始,达骁想作的是才高于顶, 风流倜傥, 潇洒不羁的艺术家. 达骁那么聪明的人, 爱情也好, 学业也好, 稍稍屈就一下就风调雨顺的事情,就是不肯,因为达骁认为那样就不是达骁了. 达骁太年轻, 不懂得每个人被生活所塑造后都不可能再是纯粹的他自己. 达骁太骄傲, 以为凭着总是拿头奖的设计就可以所向披靡, 战无不胜.
达骁因为打架被处分, 是因为写来方便吧? 读者看了不禁想, 如果不打架, 达骁的人生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其实象达骁这样的人, 在这样的社会里, 迟早会碰壁, 不是这件事情, 达骁总会干出一件其他什么事情来自毁前程. 22岁的人生, 其实还根本没有开始, 谈何自毁前程? 毁掉的, 是达骁的骄傲与自信. 达骁再不敢说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人. 达骁要做社会要他做的人了. 一如即往, 达骁很认真. 这一次, 和达骁做对的, 还是达骁自己, 是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的他的本性.
我们和达骁比较疏离, 因为我们没有达骁那样的才华也没有达骁那样的坚持. 我们看小说的时候和达骁比较疏离, 则是因为达骁的叙事者过于认真, 和达骁一样, 不停地分析达骁自己和达骁周围的人, 生怕读者不懂得达骁为什么这样作, 为什么那样想. 这个倾向, 到了思捷那里变本加历. 结果作为读者我们对达骁到底干了些什么反而印象淡薄.
达骁的故事, 和铁柏一样, 单独出来更好.
虽然这篇小说有种种缺点, 但象老大一语中的地说的, 最大的好处, 是给了我们几个性格丰满复杂, 真实有回味的人物. 我的感想, 和作者的本意, 也许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塑造出不受作者控制的, 有自己生命力的人物, 不正是每个作者最大的愿望? 而评论的人, 无论如何紧贴作品本身, 也不过是在浇自己的块垒而已. 大家看完一笑拉倒.
原著在此: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t=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