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凑热闹: 印方华玳读后感

Posted: 2004-06-23 11:51
by dropby
有朋友替我找出来在后花园旧版没有湮灭的读后感, 我也来凑热闹, 西西.
迟到的评论, 因为刚开始抗的时候这部小说我完全看不下去. 大结局后很久的今天, 才有了时间来看, 居然就看进去了, 并有感想如下.

小说的开头, 因诺讲她的婚姻生活, 令我一下子联想到鲁讯的幸福的家庭. 从表面上看, 因诺的婚姻生活和鲁讯笔下那个小文人幻想中的幸福家庭当然是大不相同, 然而都是让人一看就是饭特西的, 不真实的生活. 因诺的婚姻生活太象小资幻想中的美满家庭, 样样不缺, 相敬如宾, 偏偏让人感到这样的婚姻生活一点不吸引. 没有过日子的油烟气, 没有摩擦也没有热情, 不象夫妇, 更象是合资公司, 或者roommates. 让我想到以前讨论婚姻生活时大家说到付出和得到的百分比. 因诺和斯华在婚姻中的付出和得到大概就是非常平等. 而我的观念中, 婚姻的正反馈是大家不在乎多付出一点, 而多付出的这一点得到对方的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扯远了, anyway, 因诺在得知斯华外遇后的反应倒也最自然不过, 和合资人欺骗你后的反应正好是一样的. 首先当然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尽量不受到损失, 然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报复则是人之常情. 我们没有看到一夜夫妻百日恩, 没有看到因诺对斯华有任何的关怀与关切之情, 甚至没有人之常情的好奇心. 因诺之于方楚, 和我在郁闷时找本小说或找部电影看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方楚是人, 有感觉, 会受伤, 因诺的自私残忍本质在与方楚的关系中暴露无遗.

和因诺相比, 我觉得斯华写得更为成功, 象海伦说的, 给人的感觉是悲悯. 做为已婚人士, 本来对第二者第三者都该鄙夷才对. 斯华的一生, 本来是要给我们一个样板, 人如何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最后却是告诉我们人是多么藐小多么无力, 与自己, 包括自己的欲望的战争, 是多么的无望.还拿公司来打比方, 斯华的事业家庭, 都象一个运转良好的企业, 管理人头脑清醒, 对经济环境和公司情况都胸有成竹, 有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 又有足够的能力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问题在于, 一个人, 有感情有欲望会冲动的人, 能不能够真的象一个企业, 只根据收支帐本行动? 在遇到倪之前, 斯华自然以为他是可以的.

跟倪呢, 那当然无论如何是玩火, 也就是说, 是非常高风险, 一不小心就会颠覆根本的事情, 所以斯华非常清楚他是不能干的. 不能干的事情他偏偏就干了, 而且非常不潇洒地陷了进去, 然后被毁了. WHY?

斯华一生中干的每一件事情, 都是非常理智利弊非常清楚的. 是个人大概都会干点知道没有好处但忍不住想干的事情吧? 比如春光明媚的时候不上课去郊外玩, 比如明明知道醒了以后头会疼但先醉了再说. 只有斯华不会. 但斯华不是不想. 斯华想完了, 分析完了, 又乖乖地上课去了. 因为去上课才是利益最大化的做法. 但是自律越严越久, 欲望的压抑和膨胀就越厉害, 禁果的滋味越香甜引人. 此其一.

然后的问题是斯华爱因诺吗? 爱的. 因诺不仅是斯华的梦中情人, 也是斯华同学朋友很多人的梦中情人, 娶到因诺, 就好比考到全班全校第一名, 所以斯华爱因诺, 首先是象一个好学生爱全班全校第一名. 大钻戒是爱的证明吗? 你倒告诉我为了拿高分通宵做project是不是爱的证明? 然后他们的家庭生活, 其实并不温馨. 反倒是和碧玳的关系, 更接近普通的家庭生活, 红烧五花肉的烟火气, 碧玳的撒娇使性, 小诡计, 都让生活更加趣致. 再加上偷情的刺激使快乐加倍, 斯华简直就不可能不越来越爱往碧玳那里跑. 此其二.

多年的成功经验, 使斯华对自己掌控命运的能力逾加自信. 从最开始的小心怡怡不逾矩, 只用男秘书, 到开始用女秘书, 到与女秘书偷情, 根本上是因为觉得自信的增加. 华尔街有名的投机高手, 虽然曾经赚过成万上亿的钱, 绝大多数却以破产收场, 就是因为随着自信的增加, 所冒的风险越来越大, 自信增加到盲目的阶段, 就会去冒自己冒不起的风险. 斯华对自己是何等自信, 重仓卖空, 眼睛里面看到的, 只有投机成功的收益, 没有投机失败的损失, 甚至不屑于hedge一下来控制风险. 同样的原因, 才会最后对碧玳倾情投入, 却对碧玳的成长与变化视而不见. 此其三.

华尔街的投机高手玩的是钱, 损失的也是钱. 斯华玩的是命运, 失败的是整个人生.

方楚和碧玳这两个角色写得很单薄, 尤其是方楚, 我也没啥好评的了. 不过我对碧玳倒也并没有太多反感. 她之离开斯华, 是自然的成长过程, 要留下来才怪呢.
然后这就要说到为什么我刚开始的时候看不下去了. 这篇小说, 芜枝蔓节实在太多, 人物关系搞得人头昏脑涨, 整体布局七零八落, 风格也不协调. 方和玳虽然不出彩, 至少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什么冷海, 坤少, 董纳, 简直不知道他们出现的目的是什么, 效果则是转移视线, 削弱主线与主角, 令故事与叙事风格都不连续. 铁柏与达骁比较精彩, 但是作为单独的故事效果更好. 凯融和菲诺走的则是纯言情的路子, 我对这类东西一向不大有研究.

成篇以后为什么又看下去了呢? 成篇以后虽然这些毛病都还在, 但毕竟故事线索比较清楚了, 人物的个性特征凸显出来了. 而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都是比较复杂, 所以有看头的. 象斯华令人悲悯, 而不是可以简单地以红杏出墙, 道德败坏, 死了活该来概括, 就是很成功的人物塑造了.

而这又离不开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 整个小说的背景透着虚, 人物的背景则透着假. 首先要我说一大帮子朋友兜兜转转都海归了就透着那么不真实, 尤其是从年龄推断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 但是细节上可以看出是很下工夫也见功力的, 细节的生动真实让人看着看着就如临其境, 忘了背景的虚假了.

作品的最后, 大概作者自己对他铺的大摊子要么是开始不耐烦起来了, 要么是驾驭不了了, 马马虎虎地给每个人安排下一个结局, 就完了. 看大结局, 就好象是看突然断了资金被迫结束的电视剧最后一集, 我对作者很是不满意.

终于我要说到铁柏了. 现在才说到他, 完全是因为我的唠叨本性. 我本来以为三言两语就可以结束四角恋的.

铁柏似乎是所有人当中最离经叛道的一个, 我在他身上却找到最多的认同感, 最感到亲切. 当然我不是同性恋.

铁柏从小到大是被推着走的, 非常被动性的. 小时候打架是被欺负以后逼不得已的反抗, 长大后努力学习是为了不让父母亲人伤心, 打架进派出所不过是个从犯, 连跟人上床都是别人主动找到他头上. 铁柏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呢? 没有, 不过是混到哪里算哪里. 不要说理想和追求了, 铁柏连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都还一直搞不清呢. 铁柏这一生没追求过印诺, 也没追求过任何其他东西. 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外力加在他身上的. 铁柏不算太有天赋,所以出人头地是需要悬梁刺股的, 但是因为没有理想志气所以缺乏原动力. 但是有一点小聪明, 被推着稍稍努点力总也能混个不冒尖也不落后的中不留位置.

我并不喜欢铁柏, 因为在他男子汉的外表和无数个TNND后面, 是掩饰不住的软弱的灵魂, 而镜照出我们自己的随波逐流, 无所作为. 但我认同于铁柏的善良本性,认同于他在随遇而安的同时尽力享受人生。而我无法不同情铁柏, 固然是因为无法不对自己, 因而也对铁柏宽容一点, 也因为命运对铁柏更为残酷, 不允许他随波逐流, 令他对人生的难题无从逃避: who am I?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 至少一次问过自己那些根本的人生问题: Who am I? Why am I her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my life? etc。而这样的追寻多半是无疾而终,我们有无数逼迫人的柴米油盐问题要首先解决。我们宁可沉醉于风花雪月而逃避那些伤脑筋的,虽然是根本的,却无助于付帐单的问题。

被命运逼到墙角的铁柏本已退无可退,但铁柏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没有勇气直面人生。他的第一反应,仍然是自欺欺人的驼鸟式的。曹帛之于铁柏,是稻草之于行将溺毙之人。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人,行为看似主动,实质上却是如此的无奈。稻草救不了人,曹帛也不是铁柏的港湾。

铁柏这一段的叙事风格,也是我喜欢的,干脆干净,不拖泥带水,人物用行动说话.但是问题是铁柏的故事为什么要夹在四角恋中来讲呢? 只因为铁柏一生中只爱过斯华? 没有足够的铺垫,看不出来为什么.非落和曹帛是这一段中的败笔, 非常平面化和概念化.

达晓和铁柏对照起来看是很有意思的. 和铁柏的随波逐流相反, 达骁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人非常认真. 一开始,达骁想作的是才高于顶, 风流倜傥, 潇洒不羁的艺术家. 达骁那么聪明的人, 爱情也好, 学业也好, 稍稍屈就一下就风调雨顺的事情,就是不肯,因为达骁认为那样就不是达骁了. 达骁太年轻, 不懂得每个人被生活所塑造后都不可能再是纯粹的他自己. 达骁太骄傲, 以为凭着总是拿头奖的设计就可以所向披靡, 战无不胜.

达骁因为打架被处分, 是因为写来方便吧? 读者看了不禁想, 如果不打架, 达骁的人生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其实象达骁这样的人, 在这样的社会里, 迟早会碰壁, 不是这件事情, 达骁总会干出一件其他什么事情来自毁前程. 22岁的人生, 其实还根本没有开始, 谈何自毁前程? 毁掉的, 是达骁的骄傲与自信. 达骁再不敢说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人. 达骁要做社会要他做的人了. 一如即往, 达骁很认真. 这一次, 和达骁做对的, 还是达骁自己, 是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的他的本性.

我们和达骁比较疏离, 因为我们没有达骁那样的才华也没有达骁那样的坚持. 我们看小说的时候和达骁比较疏离, 则是因为达骁的叙事者过于认真, 和达骁一样, 不停地分析达骁自己和达骁周围的人, 生怕读者不懂得达骁为什么这样作, 为什么那样想. 这个倾向, 到了思捷那里变本加历. 结果作为读者我们对达骁到底干了些什么反而印象淡薄.

达骁的故事, 和铁柏一样, 单独出来更好.

虽然这篇小说有种种缺点, 但象老大一语中的地说的, 最大的好处, 是给了我们几个性格丰满复杂, 真实有回味的人物. 我的感想, 和作者的本意, 也许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塑造出不受作者控制的, 有自己生命力的人物, 不正是每个作者最大的愿望? 而评论的人, 无论如何紧贴作品本身, 也不过是在浇自己的块垒而已. 大家看完一笑拉倒.
原著在此: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t=361

Posted: 2004-06-23 11:52
by helenClaire
分分段落?

Posted: 2004-06-23 12:05
by dropby
后面大家的回贴比我的瞎评精彩多了. 印方华玳写得好的一个证明, 就是有这么多严肃的评论. 小K评的尤其精辟啊, 我忍不住转在下面:
小说真是有点乱糟糟的,不憋着看真看不下去。既然是爱大厨的处女作,情有可原。风格怪怪的,四角恋爱写的太缺乏细节,情节发展太快。达骁和铁佰的故事又太多细节,发展太慢。我开始怀疑作者对印方华玳这两对挺不喜欢,明着批评华玳,暗着讽刺印方。结果玳的结局是最好的,斯华则死的使人怜悯。真好。可惜爱大厨刚学会写,小说已经完了。

好处就是憋着看还能看下去。我喜欢的是作者对印诺的暗讽。她简直就是个师太笔下的标准女性,自然,大方,智慧,成功。可是作者让我们借着玳的眼睛,看到她的精心装扮。借着方的眼睛,看到她的冷漠自私。她让我想起<洗澡>里的杜丽琳。不知道是不是我多心读出来的--因为好像赞同的人不多。

眯眯是印诺的镜子。眯眯处理丈夫的出轨时,我们可以看到,她爱达骁胜过爱自己。但是她显然没有失去自我。印诺是爱自己多过爱他人的。狸狸说这跟人的境遇有关,也对也不对。有爱的能力的人,不会轻易失去。眯眯是个有能力付出有能力爱的人。一个常犯的错误,是以为太爱一个人会失去自我。不是的。只有有自我的人,才有能力去爱。要用奉献自我来表示爱的,不过是通过奉献来占有别人,而且常常因为是觉得自己不可取。

这篇小说,开始看只想集中精力看印方华玳的故事,觉得达骁铁柏的故事联系不大。可是最后发现幸亏有达骁铁白的故事,方才抹上一缕暖色。达骁是他们生活的旁观者,他终於成熟到人生新的阶段,给我们一点希望。铁柏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颠沛流离,伤害了很多人,但终於有机会对斯华付出,完成了他的救赎。

Posted: 2004-06-23 12:08
by 小涵
我也去找了一圈, 怎么米找到~~~

Posted: 2004-06-23 12:29
by Elysees
我仿佛记得当时还有谁在评,说小说里有一个女性的反特西,每一个人受了伤都有一个无怨无悔爱他/她的人来收留。
大意这样,具体怎么说的忘了,不过印象很深,呵呵

Posted: 2004-06-23 12:32
by tiffany
小k说的,说人人都说出国就出国,n双鞋子的买,红木床的打

Posted: 2004-06-23 12:34
by helenClaire
我还记得KAREN说同性恋比非同性恋数目还多,这算哪门子的饭特戏?

Posted: 2004-06-23 12:39
by tiffany
哎,我太同意小美对于铁柏的分析了。

Posted: 2004-06-23 13:11
by helenClaire
我得回去重读达晓的部分。虽然作者边写边分析,这个人物还是让我困惑。他有才华有梦想,浑身能量却只拿来闹了几次婚外情,真是可惜了,怎么会呢?说实话,我不相信爱情/性在达晓这样的人心里占多大的份量。
听说原来有让他死于巴黎街头械斗的安排,让我很感兴趣,他的热情应该有更眩目的发挥。

Posted: 2004-06-23 13:45
by tiffany
我认为达骁的问题在于年轻的时候他觉得世界是为他设计的,应该世界适应他;收到了挫折以后他觉得他需要适应这个世界的设计,从来没有找到一个位置是他自己舒服的-----既能保持个性,又能在规矩之内。他的才华和热情在规矩之外,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让他自在发挥的位置。
达骁这个人充满魅力,婚外情不需要热情努力,只消吹个口哨就好了。

Posted: 2004-06-23 13:50
by helenClaire
婚外情不需要热情努力,只消吹个口哨就好了。
Exactly! Having affairs alone can't satisfy him, his passion needs to have other outlets, but what are they? I just don't believe that he would go back to his ex-wife before exhausting his options.

Posted: 2004-06-23 14:08
by M&M
tiffany wrote:收到了挫折以后他觉得他需要适应这个世界的设计,从来没有找到一个位置是他自己舒服的-----既能保持个性,又能在规矩之内。他的才华和热情在规矩之外,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让他自在发挥的位置。
达骁这个人充满魅力,婚外情不需要热情努力,只消吹个口哨就好了。
或者是受到了挫折之后的不甘心?
我觉得达骁的个性就是这样,他不可能在找到一个自在的位置以后就踏实了,他会需要下一个新的挑战。所以咪咪留不住他,也没人能彻底留住他,如果他真地丧身异乡,我觉得更有可能:他因为知道自己回不去了,所以走到尽?

不行,我需要从新再看一遍了。 :shock:

Posted: 2004-06-23 14:20
by tiffany
M&M wrote:我觉得达骁的个性就是这样,他不可能在找到一个自在的位置以后就踏实了,他会需要下一个新的挑战。所以咪咪留不住他,也没人能彻底留住他,
这话说得真有道理,马上让我想起来小笑形容得troy里的小布演的阿克里斯。 :-P
不过我觉得他要是死于巴黎械斗,那也不是因为他知道他回不去,2只是他就是想打架,一下子就给打死了-----幸亏没有 :-P

Posted: 2004-06-24 0:23
by feifei
M&M wrote:
我觉得达骁的个性就是这样,他不可能在找到一个自在的位置以后就踏实了,他会需要下一个新的挑战。所以咪咪留不住他,也没人能彻底留住他,如果他真地丧身异乡,我觉得更有可能:他因为知道自己回不去了,所以走到尽?

:shock:
就好比那些事业成功人士,万事皆备,胜无可胜,只好去追求极限运动,好比高楼跳伞,深海潜水,探火山,开赛车,这些挑战带来的刺激才能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人,还可以有追求的人。达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毕竟他的成功有部分归于咪咪的家庭因素,所以他更加要追求其他的刺激来证明自己。(我也要再重看一遍。。。)

“走到尽”这个词用得好,很多人就是在不断追求新刺激新挑战的路上走死的。比如肯尼迪家族的那个谁谁谁(忘记他的名字了)

Posted: 2004-06-24 3:25
by 园心
比俺想得多,比俺想得细 :-(

:-P 斯华一段尤其分析地透!真好 :-D :-)

Posted: 2004-06-24 11:33
by dropby
圆心你写得比我好多了. 我这个怎么看怎么象是程序员分析程序, 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 就差没写IF ELSE了.

Posted: 2004-06-24 19:17
by 连波
也有几句话想说,不够独立成篇的,就跟在完美的后面罢。
1 这个小说的名字取得饭特稀了点,和小说的内容不匹配。可能原来商量着写四角恋,写着写着倒是配菜比主菜出彩了。铁柏,达骁,甚至陈凯融,都比方楚,小倪性格突出。很久以来,看到这个小说名字,我脑子里就自动翻译成:刹那芳华,似水流年之类的词。

2 小说的另一个败笔是多了一点东西,董纳系列的人物,为什么要写呢?我猜是为了提供不同的视角,但却扰乱了读者的视线,总体来说,弊大于利。

3 小说好的地方就不说了,完美大心都说完了。 :lol:

Posted: 2004-06-25 7:45
by helenClaire
这个小说的名字取得饭特稀了点,和小说的内容不匹配。。。。看到这个小说名字,我脑子里就自动翻译成:刹那芳华,似水流年之类的词。
意,我记得谁把这篇给朋友看,人家评价,标题重新组合,暗含“一代芳华”之意。 :roll:

Posted: 2004-06-25 9:34
by 笑嘻嘻
我忍不住跳出来说,秋色说的全中。了不起。
当然像做硬件和低层软件的人喜欢说的那样,所有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Posted: 2004-06-27 18:46
by 连波
笑嘻嘻 wrote:我忍不住跳出来说,秋色说的全中。了不起。
当然像做硬件和低层软件的人喜欢说的那样,所有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lol: 高兴。

helen, 是谐音的缘故吧 :wink:

Posted: 2004-06-29 3:17
by 园心
"而评论的人, 无论如何紧贴作品本身, 也不过是在浇自己的块垒而已. "

俺特喜欢这句。

俺评论的时候就是这样,对自己喜欢的人物脾性大加赞扬--因为阅读的时候儿看到和自己人生观相似的人总是惊喜的,对自己不喜欢的往S里踩,生怕他在作品里还不够倒霉,

可其实,谁又是对的谁又是错的呢,谁比谁更合理呢?无非“块垒”二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