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言乱语之华氏911 (完)
Posted: 2004-06-28 10:15
华氏911的上演一波三折。这部由麦克摩尔执导的纪录片在上映之前故事早已一箩筐。
首先是麦克摩尔本人遭遇死亡威胁,然后作为发行商的迪斯尼公司紧急要求下撤该片的公演。原因居然是讽刺性的,怕影响迪斯尼在佛罗里达州的税收优待。众所周知的佛罗里达州州长乃是布什的弟弟,影片一开始就是拿这件事说事儿,直插2000年大选佛罗里达州的丑闻。如此一个波折,只能更加侧面座实了莫须有的指控。(此处莫须有乃是‘或许有’的原意,并非后来化出的捏造之意)结果华氏911横扫各大影展,摘取金棕榈大奖。美国国内沸沸扬扬,终于韦恩斯泰公司自掏腰包发行该片,这个周末全美900间一线影院一起上演,第一天就横扫票房,创造纪录片的票房奇迹。非但如此,该片在纽约试演时也打破纽约试演纪录,本周眼看稳坐票房老大的位置,简直是谁与争风的架式了。
关于麦克摩尔
首先说说麦克摩尔本人。
麦克摩尔的家乡在密歇根州的福林特,这是一个破败的城市,失业率高达50%以上。在前次的考林拜保龄里,摩尔也对这个城市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想看恐怖?不必去伊拉克,在福林特就可以。’当地居民如是说。破败的房子,满地的杂草,福林特代表了另外一个美国。
说到这里想起了里根的著名的shining city upon the hill,当时就有民主党人反驳说,不,美国不是一个山顶上闪闪发光的城市,美国是一个双城记。富人的灯火辉煌的阳台看不见穷人的城市。看了福林特的绝望的人们,我仿佛看到了那另外一半的城市。泥泞,黑暗,没有未来。
也许是福林特的环境,麦克摩尔的政治理念非常的清晰。早在他在福林特期间,就担任福林特之声的记者,也曾经担任政评刊物琼斯妈妈的编辑。1989年,摩尔以罗杰和我一片写尽下岗工人的辛酸,奠定了他作为贫下中农代言人的江湖地位。
2002年,麦克摩尔出版愚蠢的白人一书,在书中直指布什。并声称布什之下的美国也已沦为愚蠢的国家。这本书(stupid white man) 迄今不断重印。麦克自己无奈的说,当初他们说这书应当被粉碎回收,现在又告诉我这是畅销书了。
麦克还有一本书,我正打算买去呢,叫做<老大,我的国家哪里去了> (Dude, where is my country)。
说起来麦克的电影拍的也不少,最出名的当然是华氏911和考林拜的保龄。后者在去年勇夺奥斯卡,给了麦克摩尔在全世界面前愤怒的指责布什的机会。他说,shame on you。(你个小不要脸的)。此外,还有1989年的罗杰和我(roger & me),这部电影着重刻画了福林特被通用摩托抛弃之后的没落。Roger Smith是当时通用的总裁,摩尔在电影里描述了自己如何希望罗杰能够来福林特亲眼看看的故事,已经可以看出摩尔的苦涩的幽默风格。
当然,还有著名的加拿大咸肉(Canadian Bacon),以及1998年的大公司 (the big one)。加拿大咸肉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了摩尔式的幽默,而在骨子里还是一贯的摩尔式的对美国的恐惧和仇恨和狭隘的讽刺。加拿大咸肉和加拿大无关,其实还是美国咸肉罢了。大公司介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又是一部向美国传统开炮的电影。他尖刻的指出了大公司的贪婪和狡诈,这部电影的一半收入将捐赠福林特的雇员计划。想看这部电影的同学,推荐:downsize this: Random Threats from Unarmed American.
麦克摩尔本人在影片中形象简朴,体重超重,经常做出各种不可言传的古怪行为。比如租一辆冰激凌车子绕着国会山转,给国会读爱国提案。他的想法很简单,你们不是不看就通过么?好,那我只好让你们听听你们通过了什么。又比如拉着在洛杉矶犯罪现场执勤的警员问人家:你注意了么?污染呀。我们看不见好莱坞的牌子了。然后逼着问:污染也杀人呀,你觉得咱们要不要把制造污染的家伙们都给抓起来?我当时只能对辛勤执勤还要对付这个疯子的警察拘一把同情泪了。
麦克摩尔恨美国么?不不,我不觉得他恨。我觉得他爱这个国家,所以他见不得这个国家去做他见不得的事情。他见不得这个国家里允许贫困,他见不得CEO们衣冠楚楚的喝着福林特的穷人的血。在华氏911里头摩尔说,当我们要保卫我们的国家的富人的时候,我们发现去打仗的都是穷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但是他们却为了我们送死,而他们所要求的,不过是给战争一个更好的理由。(大意)
这个成天戴了一顶棒球帽,穿一件邋遢夹克的大胖子,虽然你看他声嘶力竭的说着什么,你千万要看见他内心的柔软。他见不得贫困,他见不得战争。
所以,他才不懈的问:为什么?
去年布什的减税计划给成千上万的富翁带来了成百万上千万的财富。摩尔也是其中收益的一员。可是他除了继续捐助福林特之外,把所有的退税公开用来做一件事:让布什下台。
他不要自己一个人富下去,他不就是要穿一件夹克一条破牛仔裤子么?他想看见的是他的家乡的孩子不用再为了读大学而继续去军队里开拔到伊拉克去。
如此而已。
关于华氏911
关于华氏911这部电影,其实传闻已久。摩尔自从布什上台之后就旗帜鲜明的反对。在他看来,布什完全是靠了家族的力量,而这个家族,又因为石油和武器的关系,和沙地,和本拉灯有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
在很久以前我就很疑惑摩尔的能量。他可以搞到绝密的纪录,可以发现本不应该被人发现的东西。他是谁呢?可是麦克摩尔坚决的说他就是一个平常的美国人,有良心的美国人。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平常的美国的麦克。好吧,如果你这么说我就相信好了。可是,心理阴暗的我经常的想去看看麦克的书或者电影来看看我所不了解的事情。
这部电影起名为华氏911,其实却并非来研究揭露911本身的秘密。它所描写的,是以小不死的和老不死的为代表的布什家族和其核心成员在911事件中的角色以及之后侵略阿富汗伊拉克的公正性。我看完之后想了很久,他想说的是布什一家么?是美国的大公司们么?是前尼么?是共和党么?是美国政府么?不,我不知道。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摩尔并没有真正分析出来。这究竟是一个人的错误,一批人的错误,一个党派的错误,一个国家的错误,还是一个制度的错误?我想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我们只知道有人死了。
不是本拉灯,不是萨达姆,不是布什。是如你我一样的平民。大人物决定历史的走向,小人物贡献性命。大人物去讨论油田,讨论输油管道,讨论武器买卖,军队订单,小人物去当兵,去战死,或者在办公室里突然被飞机撞大楼,在家里被飞机轰炸。
我们为什么而战?摩尔的这部电影其实通篇在讲这么一个题目。我们是在为了我们的民主自由而战么?还是为了一些人的金钱利益?美国总统的薪水是40万美元一年,可是沙地人让布什赚取了14亿美金。Whos daddy?
历史,从来是一个小姑娘。任权势来任意的打扮。所以不要告诉我什么是真相,因为所谓的真相,无非是胜利者的宣言。
华氏911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出台,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真相,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思考。看看吧,让我们看看纽约的恐怖,让我们看看纽约的眼泪。看看吧,让我们看看一个伊拉克的母亲的呼唤,安拉,你在哪里?看看吧,让我们看看美国母亲的泪水,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回来?看看吧,看看福林特的悲哀,福林特的孩子们,为什么你们的美国梦如此的无奈?
暂时让我们忘记了那些天文数字的金钱交易,那些滚滚而来的石油和暴利。
摩尔说的,是人。
人有生存的权利。无论他是在纽约,还是在巴格达。我们知道在恐怖里死去的,都是你我一样的良民,是父亲,是母亲,是丈夫,是妻子,是儿子,是女儿。地球那边的一个人的一个决定,为什么让他人用生命来补偿?
一个美国士兵说,在杀死别人的时候,你身体里的一部分也已经死了。(you cant kill someone without killing part of yourself.) (大意)
那么,麦克,在看到了这样的世界之后,你身体里的一部分也死了么?
关于战争
战争,这两个字并不陌生。自人类有史以来,战争从未停止。
最初,是为了征服。然后,是为了掠夺。所以我们老说,战争的一方也许竟然可以是正义的。侵略战争是可耻的,反侵略战争是光荣的。所以英国人开着船来跟我们鸦片战争,他们是侵略者,所以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可是世界竟然慢慢的变了。最经典的一次大战,整个世界都卷入了疯狂里头。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宣称战争的正义性。教科书告诉我们,一战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分赃大会,是狗咬狗的战争。
那么这次的战争呢?麦克在影片的开始集中讨论了这场战争的原因。真的是因为恐怖吗?
影片的开头是长时间的黑屏,只有嘈杂的背景声音, of you know what. 然后是各色的人,仰头看着。大片的灰烬在空中飘动,文件如雨一样的散落下来。没有冲天的火光,影片只展示给我们人。纽约的平民,他们的眼泪和惊恐,他们的伤心和愤怒。
可是,这战争是为了他们么?
摩尔充分发挥了他挖掘后台内幕的本领,居然早在白宫公布布什服役纪录之前一年就抢先拿到了者份纪录。两相对比,一个名字浮出水面。然后又是一个名字,一个一个的名字后头是一笔一笔的金钱。来自石油,来自武器。而石油和武器的后头,则是沙地。
劫机的凶徒大都来自沙地,本拉灯本人更是沙地的望族。可是911之后,美国居然安排本拉灯的亲友离境,FBI的探员悲愤的说,想想那些从楼里跳向自己的死亡的人,想想那些冲进楼里的警察和消防队员。我们只是要问询嫌犯的亲属,这难道过分吗?没人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真相。可是摩尔指出,911之后第二天晚上,沙地驻美大使前往白宫和布什面谈。摩尔又指出,早在布什当政之出,早有报告本拉灯将劫持民用飞机攻击美国本土。可是那时候的布什,支持率直线下降,批评如潮。所以他干了我们大家在低谷都会做的事情――休假。
他在任的前9个月,42%的时间用来休假。他打猎,他打高而夫,他砍树,他戴着那著名的德州牛仔的帽子,脸上挂着他的著名的白痴微笑说:‘阿,我休假也会处理国事。你知道,我不需要在华盛顿办公。先进的技术,比如电话,让一切都成了可能。’(大意)
在休假的间歇,布什会接见沙地大使,安排塔利班领袖访美。老布什作为美国公司代表,多次前往沙地访问。对了,布什在当总统前不是当过很多VP, Director么?摩尔搞到了布什自己的解释:‘因为我能随时跟我老爸通话。’摩尔说,这也是为什么生活在油田上的沙地人会投资布什在德州的钻探公司。那公司可真是钻洞的好手,只可惜洞里不冒油。可是公司每次金融危机的时候沙地投资人就会注入大量的资金。这又是为了什么?
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沙地在过去的几年里给布什家族带来高达14亿美金的财富。每天阅读最高机密的老布什经常会见个沙地人,或者干脆跑到沙地去握手。911之后,美国攻打了阿富汗,攻打了伊拉克,却没有攻打沙地。
至于战争的结果,我们都看见。阿富汗焦土一片,援助遥遥无期;伊拉克则是一片混乱,哀鸿遍野。而在另外一个国家,人质一个一个的被绑架,被斩首。这个国家,明明是基地活动频繁,却没有因为‘harbor’ 恐怖分子而遭到任何的进攻。
关于布什
这部华氏911,问100个人101个都会告诉你是反布什的。这点连麦克自己都决不掩饰。他就是要布什下台,把这个在他看来不正当的得到了总统位置又把美国卷入不正当的战争的人开除出去。
在某种意义上,倒霉的布什成了麦克的靶子,成为了不正当这个概念的具体化的靶子。好,麦克想,那么如果我们作为正直的人不打算和不正当和解,那我们就不能饶了这个小不死的。
小布什作为这部电影的联合主演之一,出尽风头。(另一主演为麦克本人)
在摩尔看来,小布什首先是个白痴。
影片里有大段的小布什的镜头,打高尔夫的,打猎的,开卡车的,逗狗的,砍树的。在很多人看来也许这是一个平民总统的特色,可是问题有两个。第一,小布什不是平民总统。无论是谁,如果老爸是总统,自己有14亿的收入,怎么算也不能算是平民。第二,小布什自称战时总统。他的士兵正在巴格达战斗,可是总统本人严肃谴责恐怖之后一转身要求大家为自己的球技喝彩,无论如何看的人心里厌恶。
这个人,真的是不会掩饰,连撒谎都撒的天真可笑。可是他说起实话来也真是吓人。
早在他给什么公司当主管的时候,他就可以对着屏幕毫无心计的说,啊,是呀,我的强项在于我随时能跟总统――我老爸――通电话。我几乎能听见麦克在镜头下头偷偷笑了。他早就不停的问,什么人会雇这么一个白痴,现在那个人自己回答了,干脆利落。让人忍不住想,啊,这可真不是一场公平的游戏。
麦克无数次运用了他的超级幽默,让人来不及骇笑就被他彻底打倒。他展示了一个大国的总统,如何在探员通知他美国遭遇恐怖袭击之后在椅子上呆若木鸡长达7分钟。他的手里漫无目的的翻着一本幼儿园的课本,看着天真的孩子敷衍着微笑。他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在等着探员们蜂拥而入,根据安全守则把他掩护着进入专车?还是在想,我也许应该经常上班?还是在想,该死的,沙地人怎么能这么对我?摩尔问,我们也焦急的看着这个自由世界的领袖。他的嘴角耷拉着,眼神涣散。啊,天啊,哪怕只有一次,请不要表现的象个布什。
我们看见这个总统语无伦次的说,是呀是呀,我也不知道。哦,我不了解沙地,我没在他们身上费心。我们看见摩尔告诉我们,就在911发生的当天,看过机密简报的老布什正好坐和本拉灯家族的成员之一一起参加武器公司的股东大会。大家一起在那个金碧辉煌的地方看见了911的发生。总统先生,请你多费费心,行么?请你多看看简报,行么?
采访里说,911的当天,当情报部门去向总统汇报的时候,得到明确指示。伊拉克,萨达姆,找出联系。情报部门的人目瞪口呆的说:可是这跟伊拉克没关系呀。那年的三月,无数布什政府的高官,含鲍威尔,一遍一遍的向公众保证:萨达姆没有毁灭性武器,萨达姆没有进攻美国的倾向。可这一切突然变了。摩尔什么也没说,就在那里把几段录像拼了起来。观众们你们自己去看,看布什声嘶力竭的说,核武,化学武器,大规模... 结果如何呢?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我忘记了是谁,信心满满的说,伊拉克有。毁灭武器工厂呀,用手比划着大规模的样子,在巴格达的东西南北都有。可是东西南北都有的毁灭武器在战争结束了之后死活也找不到了。连萨达姆都给从洞里找出来了,毁灭武器还是没有――也许这毁灭武器把自己毁灭了也说不定。
不,不用摩尔再说什么,他只用布什自己说,让他一遍一遍的说。
可是布什真的不是一个好演员,摩尔也死活不放过他。他搞了个电影,宣布布什主演,然后在电影里继续让布什主演影片阿富汗。在华氏911里,无数的美国旧电影被引用,让我们看看总统对电影的抄袭。生活难道能是电影么?电影里的好人坏蛋死了之后一翻身又能爬起来,可是生活里,人死了就是死了。电影里的英雄一晃脑袋:把他们揪出来。总统布什也一晃脑袋:把他们揪出来。所以美国兵就去阿富汗了。可惜据说――当然是据摩尔说――美军由于高层指示,给予了本拉灯及其同伙长达数月的躲藏时间。所以现在我们也没把那个凶手给揪出来。
对,不要误会,无论麦克怎么痛恨布什,他也想把本拉灯给揪出来。可是不象电影那样揪,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揪,穷追猛打。所以他揪不到本拉灯就开始揪所有和本拉灯有关的人,揪所有和本拉灯利益有关的人。很多的事情他明白或者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可是他不说。他让布什们自己说。
可是布什们真的就都说了。他们在球场上得意的笑,所以摩尔就一回头转向另外一些笑不出来的人。比如失去房子和亲人的伊拉克妇人,比如失去儿子的美国母亲,比如破败的福林特。
影片的开始,有长达数分钟的布什的讲演之前的特写。影片的结尾,有读讲演的布什。这一个开头,一个结尾,唯有大家自己去看。可是哪怕是布什,也会明白麦克到底想说什么。
Fool me once, shame on...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你说呢?
关于电影技巧
关于这部电影的好,我就不说了,难道不好能得金棕榈么?难道不好我能跑了三个影院才看上么?我就来挑刺儿。
华氏911,如同摩尔的很多其他影片一样,叫做纪录片。
可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能够当作纪录片来看。因为纪录片如同写史,需要的是公正剥离的态度。可是摩尔的记录片里却投入了太多的感情,有太强烈的立场。也许我们可以同意他的立场,甚至赞赏他的立场,但是这电影却不能算是纯粹的纪录片了。
我们看到了摩尔眼里的布什,摩尔眼里的世界,但是这是不是就是真正的世界?这是不是就是真正的事实?也许是,但是更可能不是。关于布什的各种剪接起来的画面,可笑尽管可笑,冲击力尽管有冲击力,但是我们知道他从来也不是一个克林顿。尽管摩尔把他想说的说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不得不说,因为他想说的过于清晰,由于他过于强调了他想说的,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的价值受到一定的削弱。
对,换句话说,就是只能说服已经被说服了的人。麦克在这部影片中投入的超强立场,会让另外一些人拒绝接受。因为这部电影已经不再公正。我不是说麦克在这部电影里引用的事实有误。这回他充分吸取了考林拜的保龄的教训,在引用上更为精确。专家说麦克摩尔所引用的一切都可以被证实。但是问题是他只给我们引用了他想引用的,他给观众留下了太少的思考空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华氏911所引起的冲击和沉思,也许不及考林拜的保龄。
但是摩尔这次观点更为集中清晰。他的电影风格一向有些散文化,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尽管全是亮点,可是结构上毕竟松弛了,力度上毕竟削弱了。结尾之后观众要沉思良久才能把这些线慢慢的串起来,不能说不是可惜了。但是这次摩尔决心只说两件事:第一,我们为什么要打仗?是为了正义还是为了金钱?第二,看看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他让一个充满了美国的骄傲的福林特的母亲站在白宫面前,发泄她的伤心和失望。这是她热爱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让她无端失去儿子。
摩尔计划再继续拍摄一个有关不莱尔的电影。因为不莱尔不是白痴,所以他所负的战争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更大。可是摩尔决心在华氏911里不提不莱尔,因为他不想分散注意。
这无疑是个聪明的决定。
可是,尽管意图良好,摩尔还是不可避免的犯了老毛病。细节过多,层次混乱,有重叠反复。华氏911大约两小时左右,作为纪录片还是太长,如果可以用一把大剪刀剪掉20分钟左右,相信可以更加简洁痛快。
最后,我要提的意见是暴力。在华氏911中,出现了大量的暴力镜头,比如虐尸事件,比如惨死或受伤的伊拉克平民,妇女和儿童。战争的残酷不容回避,但是作为一个出色的政论性的纪录片,摩尔应当可以找到不直接展现这些镜头的方法。我本人很欣赏摩尔对911的描写,没有那个从摩天大楼上跳下来的男子。不言而言,不写而写,反而让人感到更加的沉重和悲哀。
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死亡本身,更在于对心灵的荼毒和扭曲。我记得现代启示录里面一边听着瓦格纳的歌剧一边对越南平民进行扫射的美国大兵,可是你们知道么?装甲车里的美国大兵也在听着摇滚乐。在音乐里他们漠然的看着眼前的熊熊烈火。Burn them all. 在我看来,这摇滚乐和那个伊拉克妇人的歇斯底里的哭喊的力量,大过展示尸体。死者死矣,可是这漠然和仇恨,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我们记住我们到底干了什么。
暴力让这部电影分类为R,青少年们被拒之门外,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结束
说了半天,也该结束了。一部电影毕竟不能改变什么,这个世界还会疯狂下去。
谢谢你,麦克,你让我们思考。
首先是麦克摩尔本人遭遇死亡威胁,然后作为发行商的迪斯尼公司紧急要求下撤该片的公演。原因居然是讽刺性的,怕影响迪斯尼在佛罗里达州的税收优待。众所周知的佛罗里达州州长乃是布什的弟弟,影片一开始就是拿这件事说事儿,直插2000年大选佛罗里达州的丑闻。如此一个波折,只能更加侧面座实了莫须有的指控。(此处莫须有乃是‘或许有’的原意,并非后来化出的捏造之意)结果华氏911横扫各大影展,摘取金棕榈大奖。美国国内沸沸扬扬,终于韦恩斯泰公司自掏腰包发行该片,这个周末全美900间一线影院一起上演,第一天就横扫票房,创造纪录片的票房奇迹。非但如此,该片在纽约试演时也打破纽约试演纪录,本周眼看稳坐票房老大的位置,简直是谁与争风的架式了。
关于麦克摩尔
首先说说麦克摩尔本人。
麦克摩尔的家乡在密歇根州的福林特,这是一个破败的城市,失业率高达50%以上。在前次的考林拜保龄里,摩尔也对这个城市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想看恐怖?不必去伊拉克,在福林特就可以。’当地居民如是说。破败的房子,满地的杂草,福林特代表了另外一个美国。
说到这里想起了里根的著名的shining city upon the hill,当时就有民主党人反驳说,不,美国不是一个山顶上闪闪发光的城市,美国是一个双城记。富人的灯火辉煌的阳台看不见穷人的城市。看了福林特的绝望的人们,我仿佛看到了那另外一半的城市。泥泞,黑暗,没有未来。
也许是福林特的环境,麦克摩尔的政治理念非常的清晰。早在他在福林特期间,就担任福林特之声的记者,也曾经担任政评刊物琼斯妈妈的编辑。1989年,摩尔以罗杰和我一片写尽下岗工人的辛酸,奠定了他作为贫下中农代言人的江湖地位。
2002年,麦克摩尔出版愚蠢的白人一书,在书中直指布什。并声称布什之下的美国也已沦为愚蠢的国家。这本书(stupid white man) 迄今不断重印。麦克自己无奈的说,当初他们说这书应当被粉碎回收,现在又告诉我这是畅销书了。
麦克还有一本书,我正打算买去呢,叫做<老大,我的国家哪里去了> (Dude, where is my country)。
说起来麦克的电影拍的也不少,最出名的当然是华氏911和考林拜的保龄。后者在去年勇夺奥斯卡,给了麦克摩尔在全世界面前愤怒的指责布什的机会。他说,shame on you。(你个小不要脸的)。此外,还有1989年的罗杰和我(roger & me),这部电影着重刻画了福林特被通用摩托抛弃之后的没落。Roger Smith是当时通用的总裁,摩尔在电影里描述了自己如何希望罗杰能够来福林特亲眼看看的故事,已经可以看出摩尔的苦涩的幽默风格。
当然,还有著名的加拿大咸肉(Canadian Bacon),以及1998年的大公司 (the big one)。加拿大咸肉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了摩尔式的幽默,而在骨子里还是一贯的摩尔式的对美国的恐惧和仇恨和狭隘的讽刺。加拿大咸肉和加拿大无关,其实还是美国咸肉罢了。大公司介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又是一部向美国传统开炮的电影。他尖刻的指出了大公司的贪婪和狡诈,这部电影的一半收入将捐赠福林特的雇员计划。想看这部电影的同学,推荐:downsize this: Random Threats from Unarmed American.
麦克摩尔本人在影片中形象简朴,体重超重,经常做出各种不可言传的古怪行为。比如租一辆冰激凌车子绕着国会山转,给国会读爱国提案。他的想法很简单,你们不是不看就通过么?好,那我只好让你们听听你们通过了什么。又比如拉着在洛杉矶犯罪现场执勤的警员问人家:你注意了么?污染呀。我们看不见好莱坞的牌子了。然后逼着问:污染也杀人呀,你觉得咱们要不要把制造污染的家伙们都给抓起来?我当时只能对辛勤执勤还要对付这个疯子的警察拘一把同情泪了。
麦克摩尔恨美国么?不不,我不觉得他恨。我觉得他爱这个国家,所以他见不得这个国家去做他见不得的事情。他见不得这个国家里允许贫困,他见不得CEO们衣冠楚楚的喝着福林特的穷人的血。在华氏911里头摩尔说,当我们要保卫我们的国家的富人的时候,我们发现去打仗的都是穷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但是他们却为了我们送死,而他们所要求的,不过是给战争一个更好的理由。(大意)
这个成天戴了一顶棒球帽,穿一件邋遢夹克的大胖子,虽然你看他声嘶力竭的说着什么,你千万要看见他内心的柔软。他见不得贫困,他见不得战争。
所以,他才不懈的问:为什么?
去年布什的减税计划给成千上万的富翁带来了成百万上千万的财富。摩尔也是其中收益的一员。可是他除了继续捐助福林特之外,把所有的退税公开用来做一件事:让布什下台。
他不要自己一个人富下去,他不就是要穿一件夹克一条破牛仔裤子么?他想看见的是他的家乡的孩子不用再为了读大学而继续去军队里开拔到伊拉克去。
如此而已。
关于华氏911
关于华氏911这部电影,其实传闻已久。摩尔自从布什上台之后就旗帜鲜明的反对。在他看来,布什完全是靠了家族的力量,而这个家族,又因为石油和武器的关系,和沙地,和本拉灯有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
在很久以前我就很疑惑摩尔的能量。他可以搞到绝密的纪录,可以发现本不应该被人发现的东西。他是谁呢?可是麦克摩尔坚决的说他就是一个平常的美国人,有良心的美国人。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平常的美国的麦克。好吧,如果你这么说我就相信好了。可是,心理阴暗的我经常的想去看看麦克的书或者电影来看看我所不了解的事情。
这部电影起名为华氏911,其实却并非来研究揭露911本身的秘密。它所描写的,是以小不死的和老不死的为代表的布什家族和其核心成员在911事件中的角色以及之后侵略阿富汗伊拉克的公正性。我看完之后想了很久,他想说的是布什一家么?是美国的大公司们么?是前尼么?是共和党么?是美国政府么?不,我不知道。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摩尔并没有真正分析出来。这究竟是一个人的错误,一批人的错误,一个党派的错误,一个国家的错误,还是一个制度的错误?我想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我们只知道有人死了。
不是本拉灯,不是萨达姆,不是布什。是如你我一样的平民。大人物决定历史的走向,小人物贡献性命。大人物去讨论油田,讨论输油管道,讨论武器买卖,军队订单,小人物去当兵,去战死,或者在办公室里突然被飞机撞大楼,在家里被飞机轰炸。
我们为什么而战?摩尔的这部电影其实通篇在讲这么一个题目。我们是在为了我们的民主自由而战么?还是为了一些人的金钱利益?美国总统的薪水是40万美元一年,可是沙地人让布什赚取了14亿美金。Whos daddy?
历史,从来是一个小姑娘。任权势来任意的打扮。所以不要告诉我什么是真相,因为所谓的真相,无非是胜利者的宣言。
华氏911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出台,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真相,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思考。看看吧,让我们看看纽约的恐怖,让我们看看纽约的眼泪。看看吧,让我们看看一个伊拉克的母亲的呼唤,安拉,你在哪里?看看吧,让我们看看美国母亲的泪水,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回来?看看吧,看看福林特的悲哀,福林特的孩子们,为什么你们的美国梦如此的无奈?
暂时让我们忘记了那些天文数字的金钱交易,那些滚滚而来的石油和暴利。
摩尔说的,是人。
人有生存的权利。无论他是在纽约,还是在巴格达。我们知道在恐怖里死去的,都是你我一样的良民,是父亲,是母亲,是丈夫,是妻子,是儿子,是女儿。地球那边的一个人的一个决定,为什么让他人用生命来补偿?
一个美国士兵说,在杀死别人的时候,你身体里的一部分也已经死了。(you cant kill someone without killing part of yourself.) (大意)
那么,麦克,在看到了这样的世界之后,你身体里的一部分也死了么?
关于战争
战争,这两个字并不陌生。自人类有史以来,战争从未停止。
最初,是为了征服。然后,是为了掠夺。所以我们老说,战争的一方也许竟然可以是正义的。侵略战争是可耻的,反侵略战争是光荣的。所以英国人开着船来跟我们鸦片战争,他们是侵略者,所以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可是世界竟然慢慢的变了。最经典的一次大战,整个世界都卷入了疯狂里头。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宣称战争的正义性。教科书告诉我们,一战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分赃大会,是狗咬狗的战争。
那么这次的战争呢?麦克在影片的开始集中讨论了这场战争的原因。真的是因为恐怖吗?
影片的开头是长时间的黑屏,只有嘈杂的背景声音, of you know what. 然后是各色的人,仰头看着。大片的灰烬在空中飘动,文件如雨一样的散落下来。没有冲天的火光,影片只展示给我们人。纽约的平民,他们的眼泪和惊恐,他们的伤心和愤怒。
可是,这战争是为了他们么?
摩尔充分发挥了他挖掘后台内幕的本领,居然早在白宫公布布什服役纪录之前一年就抢先拿到了者份纪录。两相对比,一个名字浮出水面。然后又是一个名字,一个一个的名字后头是一笔一笔的金钱。来自石油,来自武器。而石油和武器的后头,则是沙地。
劫机的凶徒大都来自沙地,本拉灯本人更是沙地的望族。可是911之后,美国居然安排本拉灯的亲友离境,FBI的探员悲愤的说,想想那些从楼里跳向自己的死亡的人,想想那些冲进楼里的警察和消防队员。我们只是要问询嫌犯的亲属,这难道过分吗?没人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真相。可是摩尔指出,911之后第二天晚上,沙地驻美大使前往白宫和布什面谈。摩尔又指出,早在布什当政之出,早有报告本拉灯将劫持民用飞机攻击美国本土。可是那时候的布什,支持率直线下降,批评如潮。所以他干了我们大家在低谷都会做的事情――休假。
他在任的前9个月,42%的时间用来休假。他打猎,他打高而夫,他砍树,他戴着那著名的德州牛仔的帽子,脸上挂着他的著名的白痴微笑说:‘阿,我休假也会处理国事。你知道,我不需要在华盛顿办公。先进的技术,比如电话,让一切都成了可能。’(大意)
在休假的间歇,布什会接见沙地大使,安排塔利班领袖访美。老布什作为美国公司代表,多次前往沙地访问。对了,布什在当总统前不是当过很多VP, Director么?摩尔搞到了布什自己的解释:‘因为我能随时跟我老爸通话。’摩尔说,这也是为什么生活在油田上的沙地人会投资布什在德州的钻探公司。那公司可真是钻洞的好手,只可惜洞里不冒油。可是公司每次金融危机的时候沙地投资人就会注入大量的资金。这又是为了什么?
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沙地在过去的几年里给布什家族带来高达14亿美金的财富。每天阅读最高机密的老布什经常会见个沙地人,或者干脆跑到沙地去握手。911之后,美国攻打了阿富汗,攻打了伊拉克,却没有攻打沙地。
至于战争的结果,我们都看见。阿富汗焦土一片,援助遥遥无期;伊拉克则是一片混乱,哀鸿遍野。而在另外一个国家,人质一个一个的被绑架,被斩首。这个国家,明明是基地活动频繁,却没有因为‘harbor’ 恐怖分子而遭到任何的进攻。
关于布什
这部华氏911,问100个人101个都会告诉你是反布什的。这点连麦克自己都决不掩饰。他就是要布什下台,把这个在他看来不正当的得到了总统位置又把美国卷入不正当的战争的人开除出去。
在某种意义上,倒霉的布什成了麦克的靶子,成为了不正当这个概念的具体化的靶子。好,麦克想,那么如果我们作为正直的人不打算和不正当和解,那我们就不能饶了这个小不死的。
小布什作为这部电影的联合主演之一,出尽风头。(另一主演为麦克本人)
在摩尔看来,小布什首先是个白痴。
影片里有大段的小布什的镜头,打高尔夫的,打猎的,开卡车的,逗狗的,砍树的。在很多人看来也许这是一个平民总统的特色,可是问题有两个。第一,小布什不是平民总统。无论是谁,如果老爸是总统,自己有14亿的收入,怎么算也不能算是平民。第二,小布什自称战时总统。他的士兵正在巴格达战斗,可是总统本人严肃谴责恐怖之后一转身要求大家为自己的球技喝彩,无论如何看的人心里厌恶。
这个人,真的是不会掩饰,连撒谎都撒的天真可笑。可是他说起实话来也真是吓人。
早在他给什么公司当主管的时候,他就可以对着屏幕毫无心计的说,啊,是呀,我的强项在于我随时能跟总统――我老爸――通电话。我几乎能听见麦克在镜头下头偷偷笑了。他早就不停的问,什么人会雇这么一个白痴,现在那个人自己回答了,干脆利落。让人忍不住想,啊,这可真不是一场公平的游戏。
麦克无数次运用了他的超级幽默,让人来不及骇笑就被他彻底打倒。他展示了一个大国的总统,如何在探员通知他美国遭遇恐怖袭击之后在椅子上呆若木鸡长达7分钟。他的手里漫无目的的翻着一本幼儿园的课本,看着天真的孩子敷衍着微笑。他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在等着探员们蜂拥而入,根据安全守则把他掩护着进入专车?还是在想,我也许应该经常上班?还是在想,该死的,沙地人怎么能这么对我?摩尔问,我们也焦急的看着这个自由世界的领袖。他的嘴角耷拉着,眼神涣散。啊,天啊,哪怕只有一次,请不要表现的象个布什。
我们看见这个总统语无伦次的说,是呀是呀,我也不知道。哦,我不了解沙地,我没在他们身上费心。我们看见摩尔告诉我们,就在911发生的当天,看过机密简报的老布什正好坐和本拉灯家族的成员之一一起参加武器公司的股东大会。大家一起在那个金碧辉煌的地方看见了911的发生。总统先生,请你多费费心,行么?请你多看看简报,行么?
采访里说,911的当天,当情报部门去向总统汇报的时候,得到明确指示。伊拉克,萨达姆,找出联系。情报部门的人目瞪口呆的说:可是这跟伊拉克没关系呀。那年的三月,无数布什政府的高官,含鲍威尔,一遍一遍的向公众保证:萨达姆没有毁灭性武器,萨达姆没有进攻美国的倾向。可这一切突然变了。摩尔什么也没说,就在那里把几段录像拼了起来。观众们你们自己去看,看布什声嘶力竭的说,核武,化学武器,大规模... 结果如何呢?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我忘记了是谁,信心满满的说,伊拉克有。毁灭武器工厂呀,用手比划着大规模的样子,在巴格达的东西南北都有。可是东西南北都有的毁灭武器在战争结束了之后死活也找不到了。连萨达姆都给从洞里找出来了,毁灭武器还是没有――也许这毁灭武器把自己毁灭了也说不定。
不,不用摩尔再说什么,他只用布什自己说,让他一遍一遍的说。
可是布什真的不是一个好演员,摩尔也死活不放过他。他搞了个电影,宣布布什主演,然后在电影里继续让布什主演影片阿富汗。在华氏911里,无数的美国旧电影被引用,让我们看看总统对电影的抄袭。生活难道能是电影么?电影里的好人坏蛋死了之后一翻身又能爬起来,可是生活里,人死了就是死了。电影里的英雄一晃脑袋:把他们揪出来。总统布什也一晃脑袋:把他们揪出来。所以美国兵就去阿富汗了。可惜据说――当然是据摩尔说――美军由于高层指示,给予了本拉灯及其同伙长达数月的躲藏时间。所以现在我们也没把那个凶手给揪出来。
对,不要误会,无论麦克怎么痛恨布什,他也想把本拉灯给揪出来。可是不象电影那样揪,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揪,穷追猛打。所以他揪不到本拉灯就开始揪所有和本拉灯有关的人,揪所有和本拉灯利益有关的人。很多的事情他明白或者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可是他不说。他让布什们自己说。
可是布什们真的就都说了。他们在球场上得意的笑,所以摩尔就一回头转向另外一些笑不出来的人。比如失去房子和亲人的伊拉克妇人,比如失去儿子的美国母亲,比如破败的福林特。
影片的开始,有长达数分钟的布什的讲演之前的特写。影片的结尾,有读讲演的布什。这一个开头,一个结尾,唯有大家自己去看。可是哪怕是布什,也会明白麦克到底想说什么。
Fool me once, shame on...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你说呢?
关于电影技巧
关于这部电影的好,我就不说了,难道不好能得金棕榈么?难道不好我能跑了三个影院才看上么?我就来挑刺儿。
华氏911,如同摩尔的很多其他影片一样,叫做纪录片。
可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能够当作纪录片来看。因为纪录片如同写史,需要的是公正剥离的态度。可是摩尔的记录片里却投入了太多的感情,有太强烈的立场。也许我们可以同意他的立场,甚至赞赏他的立场,但是这电影却不能算是纯粹的纪录片了。
我们看到了摩尔眼里的布什,摩尔眼里的世界,但是这是不是就是真正的世界?这是不是就是真正的事实?也许是,但是更可能不是。关于布什的各种剪接起来的画面,可笑尽管可笑,冲击力尽管有冲击力,但是我们知道他从来也不是一个克林顿。尽管摩尔把他想说的说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不得不说,因为他想说的过于清晰,由于他过于强调了他想说的,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的价值受到一定的削弱。
对,换句话说,就是只能说服已经被说服了的人。麦克在这部影片中投入的超强立场,会让另外一些人拒绝接受。因为这部电影已经不再公正。我不是说麦克在这部电影里引用的事实有误。这回他充分吸取了考林拜的保龄的教训,在引用上更为精确。专家说麦克摩尔所引用的一切都可以被证实。但是问题是他只给我们引用了他想引用的,他给观众留下了太少的思考空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华氏911所引起的冲击和沉思,也许不及考林拜的保龄。
但是摩尔这次观点更为集中清晰。他的电影风格一向有些散文化,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尽管全是亮点,可是结构上毕竟松弛了,力度上毕竟削弱了。结尾之后观众要沉思良久才能把这些线慢慢的串起来,不能说不是可惜了。但是这次摩尔决心只说两件事:第一,我们为什么要打仗?是为了正义还是为了金钱?第二,看看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他让一个充满了美国的骄傲的福林特的母亲站在白宫面前,发泄她的伤心和失望。这是她热爱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让她无端失去儿子。
摩尔计划再继续拍摄一个有关不莱尔的电影。因为不莱尔不是白痴,所以他所负的战争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更大。可是摩尔决心在华氏911里不提不莱尔,因为他不想分散注意。
这无疑是个聪明的决定。
可是,尽管意图良好,摩尔还是不可避免的犯了老毛病。细节过多,层次混乱,有重叠反复。华氏911大约两小时左右,作为纪录片还是太长,如果可以用一把大剪刀剪掉20分钟左右,相信可以更加简洁痛快。
最后,我要提的意见是暴力。在华氏911中,出现了大量的暴力镜头,比如虐尸事件,比如惨死或受伤的伊拉克平民,妇女和儿童。战争的残酷不容回避,但是作为一个出色的政论性的纪录片,摩尔应当可以找到不直接展现这些镜头的方法。我本人很欣赏摩尔对911的描写,没有那个从摩天大楼上跳下来的男子。不言而言,不写而写,反而让人感到更加的沉重和悲哀。
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死亡本身,更在于对心灵的荼毒和扭曲。我记得现代启示录里面一边听着瓦格纳的歌剧一边对越南平民进行扫射的美国大兵,可是你们知道么?装甲车里的美国大兵也在听着摇滚乐。在音乐里他们漠然的看着眼前的熊熊烈火。Burn them all. 在我看来,这摇滚乐和那个伊拉克妇人的歇斯底里的哭喊的力量,大过展示尸体。死者死矣,可是这漠然和仇恨,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我们记住我们到底干了什么。
暴力让这部电影分类为R,青少年们被拒之门外,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结束
说了半天,也该结束了。一部电影毕竟不能改变什么,这个世界还会疯狂下去。
谢谢你,麦克,你让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