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What the Dead Know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读书报告] What the Dead Know

Post by Jun » 2008-12-17 18:50

Image

看完这本小说之后,第一个想法是,原来 Laura Lippman 写东西比 David Simon 更厉害。一时间还真想不起来有哪一对同时这么强的文学夫妻。

故事的灵感来自本地一个真实案件。三十几年前,一对好人家儿的小姐妹在马里兰州 Wheaton 市的一个 shopping mall 失踪了,引起舆论的轰动和警方的拼命追查,但却毫无结果,这个案子始终没破。

What the Dead Know 并不是纪实文学,Lippman 借用这个开头,想象出一套完全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三十年前,姐姐 Sunny 14 岁,妹妹 Heather 11岁,在人多拥挤的 shopping mall 不翼而飞,一直没有被找到。三十年后,一个中年女子在巴尔的摩附近的高速公路上失去控制,撞上了另一辆车,在慌乱迷糊的精神状态下对赶来的警察说,我就是 Heather Bethany,当年被拐走失踪的女孩子之一。但是,等她进了医院平静下来之后,却拒绝向警方彻底坦白此事的来龙去脉,而是坚持要躲在律师之后吞吞吐吐。警方发现一些疑点而倾向于不相信她真的是 Heather Bethany,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她这些年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一直没有露面。

小说的结构非常复杂,现在与过去交织叙述,而且闪回部分也并不完全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的,而是对几个人物的历史进行回忆和描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2000年以后,交错往返。但是,并不乱,并不难跟踪,也不难理解。需要看到一半左右,我才慢慢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不同时间不同人物的片段,看似随机但实际上严密有致地逐渐揭露真相,既不太早让人猜到谜底,也不太慢而让读者感到吃力而失去兴趣。这方面要剪辑和布置得恰到好处,需要很强的功力和成熟的直觉。(让我想起顺序打得更碎更乱的电影“茶舞”。)

布局让人佩服,但并不是此书的最亮点。对人物的洞察和描绘才是最精彩的地方。说实在的,纯文学现在我觉得已经没法看了,太自我中心,太self-conscious,太玩弄文字和风格,太盯着自己的肚脐眼,为了显示自己有多学院多高明多新颖而彻底脱离了现实。反而是娱乐类型的惊险小说里,能找到丰满而真实的人物描绘(当然,得是好作家的作品)。

两姐妹性格各异不时吵架;她们的父母在出事之前婚姻已经有了裂痕,出事后用不同方式应付这个难以忍受的现实;这个自称是 Heather 的女人应该是受过很深伤害的,但性格别扭浑身带刺,让人又同情又难以相处;调查此案的警探是个婚姻失败经常乱搞的中年男人;医院里的社工是带着两个孩子的离婚女人,总是躲在一边看书而且同情心泛滥;三十年前调查此案未果黯然退休的侦探家有老钱,是当地名门之后,却当了二十多年的差人。这些人物多么容易被脸谱化,顺着类型小说早已建立的俗套来写,给读者熟悉的安全感。但是 Lippman 没有这么写,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充满了真实人性里面的必然和不可知,而且保持极为中立的态度,读者不能坚定而快速地建立对他们的爱憎、同情、反感,从感情上决定站在哪一边。每个人都被描绘成复杂的自然存在而不是作者用来操纵读者立场或者赚取读者眼泪的工具。

这个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 identity 的故事,我是谁?如果我给下的定义改了,我还是过去那个人吗?这又是一个关于女人和女人之间关系的故事,着笔最多的几个人物是不同处境和性格的女人---母女、姐妹、受害人、侦探、社工、律师,没有将她们圣人化,没有白日梦幻想,没有给他们贴上眼熟的标签分类,甚至坚持不给他们过多的同情。只有看完了才被重重地打在心头,原来她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坚韧和勇敢地活下来。

几个月前看过 Harlan Coben 的小说 "Hold Me Tight" (电影 "Tell No One" 就是根据他的另一部小说改编的),讲的就是为人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年幼儿女误入歧途多么可怕,与 What the Dead Know 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因为后者讲的是做父母的另一种噩梦---儿女被人拐走。相比之下, Lippman 的小说高出不止一截。What the Dead Know 中毫不退缩地审视这个可怕的悲剧给其中众人带来的深远后果,连我这个无儿无女的人读了都不寒而栗。要写出强烈而可信的故事,打动甚至震撼读者,作者必须够狠心够冷酷,真的。

虽然 Laura Lippman 的样子一点也不狠不恶 ---

Image

Laura Lippman,George Pelecanos,David Simon 几个人形成 DC 惊险作家圈子,他们的写实主义题材,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冷峻客观的风格,肯定有直接的互相影响和学习。我们这儿有这么好的地方作家,不逊于 Dennis Lehane 的波士顿,Raymond Chandler 和 Walter Mosley 的洛杉矶,真让人欣慰啊。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08-12-17 20:19,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mirrorflower
Posts: 1263
Joined: 2008-11-04 17:26

Post by mirrorflower » 2008-12-17 19:32

每次看Jun的小说评或者影评都想立刻把作品找来看。 :love011:

关于这个“熟悉的安全感”,在我很有限的读过的几本娱乐小说里,就感觉到了。真得很套路很模式很好莱坞。赶快把这个放在我的也许永远不会开始看得书单里 :rabbit001:

justforfun
Posts: 32
Joined: 2004-01-10 20:30

Post by justforfun » 2008-12-22 14:58

正在看Wire第一季。昨天那一集里Bunk在办公室在看一本小说,貌似就是Laura Lippman的。可惜没能看清楚名字。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