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一个硬币的两面 -- 一些中文书的读后感 (tbc)

Posted: 2009-01-15 16:28
by 笑嘻嘻
谢谢大家的推荐,我就沿着谷内人士的足迹慢慢又开始屯书。请大家多多推荐。
外一则
最近这次买回来的中文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拿起来看第一页就简洁直接,引人入胜。这是我很久以来第一本能让我产生一口气要看到完的冲动的中文书。我对他画的图片不甚感兴趣,这人真是有无穷无尽的童心和耐心,并且态度真诚平易近人,让人读着产生跟他一样产生儿童一般的好奇心。我一口气读到靠结尾处终于开始挑剔,他的丈量瘾让我觉得有点文档的意思了,并且作为一个舞台设计为职业的人,这人对景观的描述基本就是尺寸和颜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我以为他的职业怎么也应该算一个文艺界人士,看他写东西倒好像是个工程师。

一个硬币的两面
看了两页《窥视印度》,我忍不住抓起听说好久,也看了一点点网上做广告的节选的《王蒙自传》,头两页一大堆带“啊”的抒情感叹句,并且隔一段就出现一片排比句抒情,我正处在妹尾河童的干练笔触的引人入胜之中,就非常不耐烦。心想这人怎么写得这么我中学时代的感觉,真老派,大概我现在只喜欢妹尾河童这样现代风格的写作。就扔下了,专心先把《窥视印度》看完。这时候再看《王蒙自传》仍然很不耐烦,他怎么写东西水分这么多,我恨不得把书抓起来拧拧干再看。因为我中学的时候迷过王蒙写新疆的一系列作品,又在高三的时候很摆酷地看了《青春万岁》(,我记得因为那是一本写高三的书,在高三看21岁青年写高三感受的书貌似当年很酷。我们甚至在高三的新年晚会上分几个人朗诵了《青春万岁》的序诗。),王蒙自传第一本正是写这段历史的,我本着8心情坚持像看水分过多的电视连续剧一样快进着给迅速翻完了。第一本里新疆部分很多句子完全出自他当年的小说、散文,这令我很不满。看完这本才知道当年《青春万岁》初稿后寄到人民文学,一年之后有回音,很得赏识但是提出修改意见说是没有主线,作协专门给王蒙当时工作的北京团委发信让王蒙用半年时间专职修改《青春万岁》。(不是这本书的8:据说中国文青一直多,也是由于出版机构有限,人民文学收到的稿子都一麻袋一麻袋的。感想:作协这个单位真是共产主义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产物,发信要求人单位给放假写作,估计还是有工资的。原本穷艺术家们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支持性沙龙存在,包括一直到现在的聂华苓和她先生Paul Engle创办的国际作家写作室。8:王蒙当年大概作为文革后很早的一批就去了,蚕的“胡哥”胡续冬刚去了回来。)王蒙花了半年时间给改完了,同时还谈了恋爱。但从此石沉大海,1956年定稿,1979年出书,沉了24年。他自己也发配到新疆做了这么多年右派。在他在新疆做右派期间,他太太带着两个孩子主动调到新疆教书,这期间他们家是他做饭忙家务。(听着有点像李安哦。)一个有潜力的作家从22岁到45岁不让写,也难怪我看他的自传文笔并不比《青春万岁》时好多少,也所以我不满意,但他可以说有他的苦衷。我以为一个自我定位为“作家”的人写自传也应当有文学性,但王蒙就像一个普通北京人一样地白话儿,倒是让人觉得他说得都是真的。王蒙在自传中说:
这部书(青春万岁)却命运多舛,半个多世纪前,即一九五三年开始写作,一九五六年定稿的这本书,先是打入冷宫近四分之一世纪。一九七九年后才出了书。时过境迁,这本书并没有受到专家们的重视。然而,时至今日,它仍然不断地重印,平均每三年就要印一次,从未间断,前后已经发行了四十多万册,又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了。
我就是后来这“平均每三年就要印一次”中的一本的读者。一本书也有自己的命运,原来我并不知道自己当年喜欢的这本书还有这么曲折的经历。

在自传第一本,因为有我喜欢过的作品,我看得比较仔细。在众多的水分中过很久会有一些闪亮的句子。比如他回头看侥幸自己在爱情上没有走错路,他说:
二零零四年我在莫斯科看芭蕾舞剧《天鹅湖》,我看到王子受了黑天鹅的迷惑,快要忘记白天鹅奥杰塔的时刻,舞台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窗口,是白天鹅的匆忙急迫的舞蹈,这使我回想旧事,热泪盈眶。人生中确实有这样的遭遇,这样的试炼,这样的关口,这样的陷阱。(笑嘻嘻按:看,排比句!)我们都有可能落入陷阱,万劫而不复。这样的故事我就知道不止一个。与真正的所爱告别,与莫名的一位草草成婚,等到想过来,再改变命运谈何容易?闹了一辈子,仍然是错错错,莫莫莫,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苦想一辈子爱情,最后把自己的情爱搞得臭气熏天... ...有什么办法呢?最最害了自己的往往不是旁人,不是对手,不是敌手,而是你自己。
我这一生常常失误,常常中招,常常轻信而造成许多狼狈。但是毕竟我还算善良,从不有意害人整人,不伤阴德,才得到护佑,在关系一生爱情婚姻的大事上没有陷入苦海。
又有:
汉语的平仄四声,抑扬顿挫,句势的罗列反复,论述的大而无当,文字的美轮美奂却无定解,都使阅读与背诵,变得如此快乐迷人控制人,如歌咏如唱赞美诗,如颂咒语如祈祷上苍。
这两段话我初看非常感动,王蒙的确是一个有思想有性情并且能准确捕捉住这些瞬息想法的人,可是就是对着这些我摘出来的句子,我仍然有抓住拧一拧干的冲动。





1956年9月《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稿费“四百七十六元”。月薪“八十七元六角四分”。整整六十年代一直到70年最后一批大学毕业生,北京46,部队66,兰州52
何等的感情,何等的脆生。革命胜利的喜悦你会一生重温,你会万年欣然,你会骄傲一代又一代。无怪乎一位台湾背景,定居美国的作家流着泪说,她如果能有机会在那个解放的时刻与大陆人民共享胜利,她此后死了也不冤!还有一位青年评论家说,你们这一代人好赖想着的是革命,我们呢,无事可做了不过打打孩子罢了。当然,他说得不准确,我相信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局限,但是,这些话的由来,绝非无稽。
这样的激情岁月里有许多难忘的事件。由于乐观和美好预期,鸡蛋曾经降到折合此后的币制一毛钱七八个。一九四九年的北京,确实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我至今记得,王家英说,毛泽东思想像大海,每个人都可以去舀里边的水,但是水永不枯竭。毛泽东思想像钢琴,每个人都可以用它演奏出无穷的精彩乐章。

Posted: 2009-01-16 7:56
by sinca
笑大,我也特别喜欢《窥视印度》。我觉得倒不是他写东西很工程师,而是日本的总体风格就这样,好像特别严谨详尽。

还看过他的《窥视欧洲》和《窥视工作室》(?),不过都没《窥视印度》好看。

Posted: 2009-01-16 10:40
by silkworm
王蒙的自传里八卦很多。算是国内老作家中相当敢说的了,但就这样仍然有些名字他不敢直说。我一边看一边猜一边乐:这个老小子!

Posted: 2009-01-16 12:30
by 笑嘻嘻
那你也写写你的感想。我的抱怨就是他就光顾着8了。

Posted: 2009-01-16 12:32
by Knowing
都8了什么?

Posted: 2009-01-16 12:38
by 笑嘻嘻
这个得蚕博来讲解了,我毫无印象。

Posted: 2009-01-16 14:51
by silkworm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点了张洁的私生活,另外一个是狠狠地骂了刘宾雁(没点名),还给安了个“大话狂”的头衔。

我以前对王蒙印象一般,后来看他上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觉得他还挺逗的---老家伙们难得上,上去也插不上嘴,就王蒙还有沈昌文,比年轻人还好玩。我看他那自传,就冲八卦去了。

哦,他写他爸妈的部分,也比较认真看了。其实挺沉痛的。

Posted: 2009-01-16 15:09
by 晒太阳的猫
窥视印度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嗯……一般般么,作者好严谨,嘻嘻,连洗手间里的细节都要画出来。

后来隔了一阵子恰好又翻出来,再看,就觉得哇塞,好妙。 :admir001:

Posted: 2009-01-16 15:31
by orangetabby
silkworm wrote: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点了张洁的私生活,另外一个是狠狠地骂了刘宾雁(没点名),还给安了个“大话狂”的头衔。
我对张洁的私生活有兴趣. 自从看了<无字>之后(这个写得真不错啊, 比她以前的那些小说都强不少), 就好奇这个事儿从旁人的角度看, 是什么样儿的啊?

Posted: 2009-01-16 16:06
by Jun
I'm interested in 王蒙的私生活

Posted: 2009-01-16 16:15
by 笑嘻嘻
主要是在写他自己的吧,不过他自己好像也没闹过什么绯闻,所有都是政途上的8,我看得很不起劲儿。

Posted: 2009-01-16 16:38
by 火星狗
我最近也看了好多中文书,都是蚕和CAVA的list上的。要我说啊,我最喜欢的是《浮世万象》里的那种八卦,又惊悚又轰动又juicy,更难得的是孙耀东嘴巴大,毫无顾忌,逮什么说什么,根本不在意什么“我说这种八卦是不是败坏了我的形象”或者“我指明道姓的说会不会给我招来麻烦”,混社会的人和象牙塔里的人就是不一样,我实在是不喜欢那些想说又说的扭扭捏捏的……

Posted: 2009-01-16 16:49
by 森林的火焰
我回来了,这次在香港买了好几本新井一二三和村上春树的散文,已经看过的部分都觉得很好看。有新井一二三的“东京人”(不是以前贴过的那一本),还有村上春树的“旋涡猫的找法”,和“终于悲哀的外国语”。村上的散文很好看,观察细致得象乡下人进城,个人分析和评论又很精确独特。新井的观察也很细,另外,对一些北京人来说,她的某些回忆文章可能会唤起共鸣。
另外还买了许多书,别的还没看,直接进了邮局寄走。只能等邮包到了再说了。

Posted: 2009-01-16 17:35
by Knowing
you are back?

Posted: 2009-01-16 18:01
by 森林的火焰
回来了回来了,开始准备养猫大计了。明天就去买猫盆猫沙猫爬架!

Posted: 2009-01-16 18:15
by gigi
É­ÁֵĻðÑæ wrote:»ØÀ´ÁË»ØÀ´ÁË£¬¿ªÊ¼×¼±¸ÑøÃ¨´ó¼ÆÁË¡£Ã÷Ìì¾ÍÈ¥ÂòèÅèèɳèÅÀ¼Ü£¡
Oh yeah! :cat88:

Posted: 2009-01-16 21:58
by silkworm
孙曜东的好处是,怎么沉重的,他都给你搞得吃喝玩乐白相白相。

我人心不足蛇吞象地抱怨,他自己的八卦写得不够。

Posted: 2009-01-16 23:05
by sikong
silkworm wrote:我人心不足蛇吞象地抱怨,他自己的八卦写得不够。
仅仅一句“我当时的侧室吴嫣”,这小手抓挠的人心痒啊!

Posted: 2009-01-17 13:33
by 火星狗
还有“我当时的太太麦文卿”,另外随便评论一个女人就说这个女人“非常漂亮”,怎么怎么漂亮,简单几句话形容的如在眼前。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已经很清楚了。 :mrgreen:

吴嫣那个笑死我了,以前别人写她,对她的出身来历都是含糊过去,只有孙耀东,一开篇就大大方方毫不遮掩的说她是舞女出身,其实真讲出来一点都没什么,倒是那些含含糊糊不讲的人心里或许有点不自觉的成见吧。

这本我买在家里,王蒙的如果我能从图书馆借到我就借来看。 :mrgreen:

Posted: 2009-01-17 22:38
by silkworm
麦是舞女,吴嫣不是吧我记得,但是孙曜东明确说吴嫣、潘素都不及含香老五(曾被杜月笙包养)的等级高。

我一直对吴嫣感兴趣。除了孙曜东,她还跟过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不知哪个前哪个后。解放后,她跟程述尧结婚,程的两任前妻分别是黄宗英和上官云珠。程和上官生了一个儿子,小名叫灯灯,大名叫韦然(上官本名韦均荦)。

前阵子看韦然在回忆文章里提到吴嫣。
  父母离婚时,只有1岁多的我被判给父亲。不久,父亲也结了婚,父亲的第三任妻子是以前上海社交界的名女人吴嫣。她以前是上海滩著名的“玲华阿九”,解放前协助潘汉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在电视剧《潘汉年》里,还有以她真名出现的一个角色。解放后,在潘汉年的亲自安排下,成了文化局的一名干部。

  其实父亲那时在“兰心”戏院的问题已经得到澄清,正要重新进入文艺界工作。但1955年,吴嫣因为潘汉年事件牵连,被关进提篮桥监狱,财产也被充公。有人上门来劝父亲与她划清界限,虽然当时父亲和她结婚还不到一年,但父亲将来做工作的人骂了回去。这样一来,“自取灭亡”的父亲也彻底断送了他的政治前途。他后来就在电影院里做起送胶片、领位员的工作,见到他的人又有几个知道,这个落魄的老头儿在国共合作时还为美方做过翻译呢?

  父亲与吴嫣的婚姻也并不那么幸福,因为北京的程氏家族难以接受父亲娶了这样一位“茶花女”式的人物。父亲后来得了老年痴呆症,而吴嫣在政治气氛宽松后又慢慢与她原来的“姐妹”热络起来,对父亲照顾得并不是很周到。77岁那年,父亲去世于上海。
有兴趣看全文,请去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bf257010007ek.html
(这文章最后一段,涉及韦然同母异父的姐姐和她的孩子,非常非常沉痛。陈丹燕也写过这位姐姐,相形之下……)

Posted: 2009-01-18 0:12
by qinger
我上次在卓越也买了不少那个单子上的,才看了很少一部分。不过需要控诉的是<和杨绛谈往事>那本书几乎2/3的内容原文摘抄《我们三》,看得我满心愤怒,这也好意思专门另外出本书!

Posted: 2009-01-18 8:22
by emma.in.the.sky
火星狗 wrote:我最近也看了好多中文书,都是蚕和CAVA的list上的……
在下来迟了……可否烦请哪位先进给个链接?多谢多谢……orz

Posted: 2009-01-18 9:51
by gigi
°®Â꣬ÔÚÕâÀï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 ... ght=#71115
²»¹ýÐèÒª¿ØËßµÄÊÇ<ºÍÑîç­Ì¸ÍùÊÂ>ÄDZ¾Ê鼸ºõ2/3µÄÄÚÈÝÔ­ÎÄÕª³­¡¶ÎÒÃÇÈý¡·£¬¿´µÃÎÒÂúÐÄ·ßÅ­£¬ÕâÒ²ºÃÒâ˼רÃÅÁíÍâ³ö±¾Ê飡
Õâô²îÂ𣿠ÎÒÒ²ÂòÁË£¬»¹Ã»¿´¡£:let_me_die:

ÂòʱÆÄÓÌÔ¥ÁËһϡ£ÔÚÄĸö±¨Ö½ÉÏ¿´¹ý¼¸¶ÎÁ¬ÔØ£¬¾õµÃºÜ²»Õ¦µØ¡£µ«Ïëµ½ºÍ²ÏÔÚͬһ¼ÒÊéµêĦæ¶Í¬Ò»±¾ÊéµÄÔµ·Ö£¬»¹ÊÇÂòÁË¡£

²Ï£¬ÄãµÃÅâÎÒ¡£ :cry:

Posted: 2009-01-18 10:59
by silkworm
hiahia,我不是摩挲了又放下了么。
这本书看到不少人反映太水。

比如豆瓣上这位:http://www.douban.com/review/1585517/

这篇详细一些: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18695
搞笑的一句是:“范旭仑还对作者吴学昭的学术标准表示了质疑,表示吴学昭“老早就跟父亲(吴宓)划清界限,乃至不共吴宓同姓,以‘萧(肖)光’著名于革命时代,专门职业是干革命、搞政治、抓法制。一想到这层,我们就对她苛求不起来了。””

比较不厚道的揭老底战斗队:http://topyl.com/articles3/2008/20080202_2698209.html

Posted: 2009-01-18 11:00
by silkworm
蚕的“胡哥”胡续冬
我口吐白沫倒地不起。 :BloodyK:

Posted: 2009-01-18 12:37
by 森林的火焰
这明明吐的是鲜血么。

Posted: 2009-01-18 14:12
by 笑嘻嘻
难道你不是一口一个“胡哥”叫来着?

Posted: 2009-01-18 21:11
by silkworm
我虚弱地说,就戏称过一次,还被你工程师的脑子给记住了,所以才更要口吐白沫么。

Posted: 2009-01-18 22:26
by IF NOT
蚕转的这段blog真惨,那个年代有个性的人,尤其是女人,真是个个没有好下场。
孙耀东讲自己故事的时候好像都90几了吧,这个岁数应该没什么顾忌了,再不说就入土了。

Posted: 2009-01-19 6:39
by emma.in.the.sky
谢谢gigi... :love015:
:dog001:

Posted: 2009-01-19 10:01
by 火星狗
好像没法说明“个个都没有好下场”,不过那个时代反抗体制的代价真是太可怕了,还是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哆嗦着说。